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5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古人机敏笑话与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30 01:5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明   

机敏的言行并不一定令人发笑。但是,在我国古代笑话中,许多优秀的作品确实是以主人公的机敏引人发笑的。在本部分所选的《狗国》一篇中,楚国人因为齐使晏婴身材小,便开小门迎客,楚王又有“齐国无人”的发问。本来,晏婴是奉了齐王之命出使楚国的,对楚国来说他是国宾,理应大开正门迎接,这不仅是对晏婴个人,也是对齐国的尊重。但楚国人却没有这样做。面对楚国人的挑衅,晏婴既没有逆来顺受,任人摆布;也没有火冒三丈,拂袖而去。他以十分机智巧妙的话语,在这样严重的场合,似乎轻而易举地挫败了楚国人的预谋,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读到这里,我们不仅欲为晏婴的妙语拍案叫绝,而且,一个身材矮小反应机敏、谈吐风趣的古代外交家的形象也便跃然纸上了.这部分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古人对句的轶事。对联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枝雅俗共赏的奇葩。对联运用的是对仗的修辞手法,利用汉语在构词、音节上的特点,运用得好,常常妙趣横生。由于对联要求上下句的语义、声调相对,句法结构相同,对起来很不容易。所以,那些思路敏捷、能出口成对的人本来就已令人叹服。如果构思又很精妙,或立意用语又引人发笑的话,那么一副对联产生的过程常常就是一篇很好的笑话了。总之,机敏的言行、风趣的谈吐,表现出的是人们的聪明睿智。记载这类事情的笑话,不仅引人发笑,而且常能让人对故事中的某些人物产生一种敬佩心情,并从故事中受到某种启示。

鱼的快乐   
庄周和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周看到桥下水中的鱼,说道:“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这是鱼儿的乐趣。”惠施问:“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的乐趣?”庄周反问:“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
——先秦·庄周《庄子》

巧讥和尚   
隋朝人卢嘉言到寺庙拜佛,顺便到僧房中看望。有个和尚善于论议,卢嘉言便与他谈话,互相戏弄,这个和尚难不倒嘉言。在座的另有两个和尚,见状也帮这个和尚,双方论辩交锋,往复几个回合,三个和尚都败下阵来。嘉言笑道:“三位师父均不懂樗(chū)蒲赌博的游戏,为何要与弟子辩论?”和尚问道:“我们相互辩难,为何还要懂樗蒲?”卢嘉言即言道:“你们难道没听樗蒲的人常说‘三个秃不敌一个卢’,师父们与我辩争,怎能取胜?”在场的人闻此言哄堂大笑,三个和尚也无话可应。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老师不可嘲   
东汉人边韶,字孝先,教授几百人读儒家经书。有一次他在白天坐着打瞌睡,弟子们便
私下嘲笑他说:“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边韶暗地里探知了这些话,想起《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感叹自己很久没梦见周公,就立刻作嘲语反驳道: “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的的弟子们听了这话,十分惭愧。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编草苫与织绣锦   
《诗经·豳风·七月》中有“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的句子。隋朝卢思道曾与寿阳人庾知礼一起作诗。庾知礼的诗已经作完,而卢思道还未作成。庾知礼便利用《七月》诗的句子作了个藏词语说:“卢诗何太春日?”这是嘲笑卢思道的诗迟迟不成。思道马上反唇相讥:“自许编苫快,嫌他织锦迟!”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诵诗相讥   
唐朝有僧人名法轨,身材矮校他曾在寺中讲经,有个叫李荣的也来与他辩论经义。法轨在高座上诵诗嘲弄李荣: “姓李应须李,名荣又不荣。”李荣应声续道: “身材三尺半,头毛犹未生。”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妙语得官   
后魏人孙绍,官职为太府少卿,年纪很大了,也没能提升为正卿。有一次,高帝召见他,问道:“陈年纪怎么这样老?”孙绍答道: “臣年纪虽老,而臣‘卿’还‘少’。”于是高帝提升他为太府正卿。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驴和马   
晋人诸葛恢与丞相王导争论姓氏的先后。王导说:“为什么人们习惯说‘王葛’而不说‘葛王’?”诸葛恢答道:“譬如人们习惯说‘驴马’,驴难道能比得上马吗?”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截鼻补眼   
隋朝有僧人三藏法师,其父本是胡地商人,他本人生在中原,但面貌仪容,仍是胡人的样子,深眼窝,高鼻梁。此人对佛经很有研究,而且口才很好。有一年四月初八佛生日时,三藏法师设斋演说,当时朝廷官员、道俗听众达千余人。有个大德法师和几位官员向三藏提问辩难,三藏均随问即对,义理不穷。最后,有一个小儿,姓赵,年方十三,从众人中走出。众人看三藏法师口辩敏捷,无人能胜,而且刚才参与辩难的都是德高年长的高僧、官员,忽然见这小儿欲上前辩论,个个都不觉失笑。只见小儿神情自若,上前就座,大声向三藏提问。三藏见是个小孩,便即说道:“此郎君子,声高而身小,何不以声补身?”
小儿应声反驳道: “法师因弟子声高身小,即问何不以声补身;而法师眼深而鼻长,何不截鼻而补眼?”众人听了都很惊异,纷纷起立大笑。当时已是初夏,法师左手持如意,右手摇团扇,因为众人笑声未定,法师自己又在思量答语,即用手中的团扇遮住脸,低头思索。小儿又大声说道:“圆扇团团,形如满月,藏不住兔,掩不住狐。”众人又大笑。法师只好拿开扇子,用如意比比划划,开始论辩。话未说完,如意头却被挥落。小儿即起身对法师说: “如意既折,辩锋亦摧。”说完行礼而去。三藏恼怒又惭愧,越发无话可应。众人见状无不欢笑。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幼儿机辩   
《论语》上记载孔子评论周代礼仪说:“郁郁乎文哉!”是说周代礼仪丰富多采。又记载孔子说:“草上之风必偃。”是说统治者的作风像风,百姓的作风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边倒。晋代王绚,是王彧(yù)的儿子。他六岁时,外祖父何尚之很赏识他,教他读《论语》。古人有避长者名讳的规矩,读书遇到与长辈名字相同的字,要改读成别的字。当读到“郁郁乎文哉”时,因为“郁”和“彧”同音,而且吴地人称呼父亲为“爷”,所以何尚之与外孙开玩笑说:“这一句可改为‘耶耶乎文哉’。”王绚立即拱手回答道:“尊者之名,怎能拿来开玩笑?如果这样,‘草上之风必偃’是不是也能改为‘草翁之风必舅’?”王绚说的“翁”即指何尚之,因“尚”与“上”同音;“舅”指何尚之的儿子何偃。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聪明者不长寿   
南朝齐主客郎李恕,身材矮小,却穿一件长长的袍子,卢询祖的腰很粗,却捆一条短衣带。李恕开卢询祖的玩笑说: “卢郎腰粗带难匝。”卢询祖马上反唇相讥:“丈人身短袍易长。” “丈人”是对老人的尊称,因李恕年纪大,所以卢询祖称的“丈人”。李恕见没难住卢询祖,便又加一句: “卢郎聪明,必不长寿。”卢询祖立即答道: “我看到老大人白发苍苍,也就知道自己不算太愚蠢。”
——唐·朱揆《谐噱录》

一只凤   
《论语》上记载有个楚国狂人路遇孔子时唱歌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晋初人邓艾口吃,与人说话时常自称“艾……艾”。晋文帝司马昭与他开玩笑说:“你说‘艾艾’,共有几个‘艾’?”邓艾立即对答道:“楚狂人唱的‘凤兮凤兮’,指的是一只凤。”
——唐·朱揆《谐噱录》

鳖踢脚   
苏东坡与司马光议论事情。司马光的说法,与东坡不合,东坡说:“您这番议论,像鳖互相踢脚。”司马光不解其意,问道:“鳖怎能踢脚?”东坡说: “所以我才说您是鳖踢脚。”
——宋·苏轼语明·王世贞次《调谑编》

方口和尖口   
唐朝有个进士姓“單(单)”,他到官署应试时,官署里的人把他的姓误写成“”。他便请求说: “我虽然出身并不在名门世家,但姓氏也不愿被人随意改动,请为我改正过来。”
官署的人说:“方口和尖口差不多,何至于这么认真?”那人立即反问道:“那么,‘台州吴儿县’改成‘吕州矣儿县’,行吗?”
——宋·天和子《善谑集》

不死之药   
有人献给楚王长生不死的药,有位射士把药拿来吃了。楚王要杀他,他分辩道:“我以为它是不死之药,所以才吃了它。现在若为此而杀了我,那岂不成了杀人药了吗?”楚王笑着放了他。
——宋·周文玘《开颜录》

水土不同   
齐国大臣晏婴出使到楚国,楚王听说他机智善辩,想使他折服,便预先让人捆一个囚徒,在楚王接见晏婴时,押着这囚徒从殿前经过。楚王便问:“这是个什么人?”楚王的左右答道:“是齐国人。”楚王又问:“他犯了什么罪?”左右回答说:“偷盗。”楚王便回过头来看着晏婴责问道:“你们齐国人有偷盗的爱好吗?”晏婴答道:“大王肯定听说过,橘子生长在江南,到江北就变成枳,这是因为江南江北的水土不同。这个人在齐国不偷盗,到楚国来就偷盗,由此可见,是楚国的水土人情使他变成这样了吧?”
——宋·周文玘《开颜录》

“水草大王”与“夫人”   
李茂真的儿子李从曮(yǎn)在凤翔当节度使。有一次,他过生日,秦凤、魏博等地的地方官都派使者来送礼祝贺。秦凤的使者长相丑陋,多胡须,而魏博的使者则白皙美貌,像个女子。饮酒时两人正好坐在一起,魏博使者开玩笑说:“今天不幸,与水草大王坐在一块儿。”秦凤使者当即回敬道: “夫人不要多嘴。”众人听了,大笑不止。
——明·谢肇淛《五杂俎》

狗国   
齐国大臣晏婴身材短校他出使到楚国,楚国人在大门旁边开了个小门,请晏婴进去。晏婴不进小门,说: “出使到狗国才从狗门进,现在我到楚国来,不应当从狗门进。”进宫后,楚王问晏婴:“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婴答道:“齐国首都临淄,繁华得很.人们的衣袖全张开就像帐篷,每个人挥去脸上的汗,就像下雨,怎么能说没有人?”楚王反问道:“那怎么会派你这样的人到楚国来?”晏婴回答说: “齐国派使音,有能力的人才派去见有能力的国君,无能的人派去见无能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所以派到大王您这儿来了。”
——明·郭子章《谐语》

将蝗虫押来   
钱穆甫为如皋县县令。有一年天旱,蝗虫为害,而与如皋相邻的泰兴县县令却欺骗上司,说:“本县境内无蝗虫。”不久,蝗灾大起,上司责怪下来,泰兴县令无话辩解,只好说:“我们县本来没有蝗虫,都是从如皋县飞来的。”并发文书让如皋县加紧捕捉蝗虫,勿使邻县受害。钱穆甫接到文书后,在下面写了几句话,又将文书发回泰兴。那几句话是: “蝗虫本是天灾,并非县令无才。既从敝处飞去,却请贵县押来。”
——明·郭子章《谐语》

眼热   
有个叫王文成的,新近被朝廷封了爵位,同僚中有个人很眼馋。有一次,王文成入朝,戴了一顶帽子,两边有垂帛遮住耳朵。那个同僚见了笑道:“先生耳冷吗?”王文成答道:“我不耳冷,先生眼热。”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骗人出门   
朱古民有文才,为人机敏,善开玩笑。有一天,他在汤生的书斋里,汤生对他说:“你平日多智谋,假如今天我坐在屋里,你能把我骗到门外吗?”朱古民说:“门外风大寒冷,你肯定不愿出去;假若你在门外站着,我利用屋里有座、暖和舒服引诱你,你定会听我的。”汤生信了他的话,出门站在外面,对朱古民说:“你怎么能骗我进屋?”朱古民拍手笑道:“我已把你骗出门了!”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侍郎相谑   
明代景泰年间,兵部、刑部的官员聚在一起。当时于谦为兵部尚书,这个职务古代称“大司马”;俞士悦为刑部尚书,这个职务古代称“大司寇”。刑部侍郎同兵部侍郎开玩笑说:“于公是大司马,您不就成了少司驴了吗?”兵部侍郎反唇相讥道:“俞公为大司寇,您就是少司贼了!”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驸驴”与“侍狗”   
副使官崔允是驸马崔元的弟弟。他刚考中进士时,与一同考中的王侍郎的儿子王寅一起去看望王寅的同乡前辈。那人询问崔允是谁,王寅说:“这位是崔驸马的弟弟。他哥哥是驸
马,他是驸驴。”崔允即刻反击道: “这是王侍郎的儿子,他父亲做侍狼,他是侍狗。”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洗马   
刘定之升任洗(xiǎn)马官,在帝王或太子出行时,骑马为先导。有一天上朝时,他遇到少司马王伟。王伟与他开玩笑说:“皇宫里的马多,洗马要一匹一匹地洗。”刘定之答道: “何止皇宫的马,各位司马如果脏了,我也要洗洗。”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增广”与“检讨”   
内乡县人李蓘(gǔn)做翰林检讨官,他弟弟叫李癊(yīn),却长期为增广生员,未考得一官半职。李蓘写信给弟弟说:“你今年增广,明年增广,不知增得多少?广得多少?”李癊回信说:“你今日检讨,明日检讨,不知检得什么?讨得什么?”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秃”字   
苏州太湖包山寺有位僧人叫天灵,博学通文。曾有个秀才调侃他说:“秃驴的‘秃’字怎样写?”天灵答道: “把秀才的‘秀’字的屁股弯调转过来就是。”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红米白米   
有个人新近丧母,偶然吃了顿红米饭。一个迂腐的儒生便指责他在居丧期间不该这样做。丧母者问他什么原因,他说:“红色是喜庆的颜色,居丧时不该吃。”丧母者反问道: “那么,吃白米饭的人,都是有丧事吗?”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贼道人   
寿春有位道人,拿了自己的小像求学士解缙在上面题诗。解缙写道: “贼,贼,贼。” 道士愕然。解缙继续写道: “有影无形拿不得。只因偷却吕仙丹,而今反作蓬莱客。”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面上豆”与“肚里草”   
常熟人严讷,长了一脸麻子。新郑人高拱作文章时,常常先在腹中起草。当时的人常笑他俩一个是“苏州盐豆”,一个是“河南蹇驴”。二人有一天相遇,高拱对严讷说:“公豆在面上。”严讷反唇相讥: “公草在肚里。”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徐广文   
明代人徐广文,性情狂放,善调谑,机智聪敏。他年轻时,曾与侍御唐万阳一起游历。一天晚上,二人坐在灯下,广文打瞌睡,万阳将他叫醒,并出句子让他对。上句说:“眼皮堕地,难观孔子之书。”广文对句说:“呵欠连天,要做周公之梦。”万阳听了大笑。
又有一天,徐广文乘船,正值夏月,而天气却很凉爽。船家叹道:“长江无六月。”广文马上接过话头说: “对,过了五月,就是七月。”船家听了大笑。
徐广文参加科举考试前,地方官设宴为他们送行。第二天,他到督学衙门拜谢,守门人勒索他银子,才为他通报。广文给了他银子,等守门人通报过之后,却不进门,要转身离开。守门人只好还了他的银子,他才进去。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年老官小   
吴中之俗,人们喜次相互开玩笑,不避贵贱。有一个乡官,职位低微,迎接一妓女下船,突然问妓女道:“人都称你‘小娘’,为何年纪却又老了?”妓女反驳道: “您既称为老爹,为什么官职又小?”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隐语为对   
有个读书人家里很穷,他的朋友过生日,他想去祝贺,却没有酒,只好拿了一瓶水。见了面时,他对朋友说:“请让我以歇后语给您祝寿:‘君子之交淡如。’”朋友即刻答道: “醉翁之意不在。”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打便是不打   
一个秀才,夏日里到寺中去参拜一个禅师,这禅师却坐在那里,不起身行礼。秀才很惊奇,便问他为什么,禅师答道: “我不起身便是起身。”秀才听了,便以扇柄狠狠敲了禅师的头一下,禅师也惊奇地问他为什么,秀才答道:“我打你便是不打你。”
                                        ——明·潘游龙《笑禅录》

梦是反的   
有个人告诉朋友说:“昨天夜里我梦见自己在大哭,这肯定不是好兆头。”朋友解释说:“不妨不妨,阴阳相反,夜里梦见大哭,白天里就是大笑。”那人又说: “如果阴阳完全相反,那么夜里梦见有我在哭,到了白天岂不是无我在笑?”
                                        ——明·潘游龙《笑禅录》

破锅不卖   
卖锅的人常当着买主把锅底掷地作声,以表明自己的锅结实无损。有一次,一个卖锅的把锅一掷,却掷破了,他便对买主说:“像这样的锅,是不卖给你的。”
                                        ——明·冯梦龙《笑府》

鹿和獐   
王安石的儿子王雱(pāng)只有几岁时,有位客人把一只鹿和一只獐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献给王安石。正好王雱在跟前,客人便问他:“你知不知道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王雱其实并不认识,他想了一会儿,答道: “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上达下达   
《论语》上记载孔子说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意思是说君子通达于仁义之理,而小人通达于财利。有两个人,一个叫达毅,一个叫王达,二人同为郎中官。一天签署公文时,王达开玩笑戏弄达毅说: “每次签名时,都以你的上半作我的下半。”达毅应声答道: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于谦对僧人   
明大臣于谦年幼时,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角。有一天他在学馆玩,僧人兰古春见到后,逗他说:“牛头喜得生龙角。”于谦立即对出下句:“狗口何曾出象牙。”兰古春听了感到很惊奇。于谦回家后对母亲说:“以后不梳双髻了。”过了几天,兰古春又过学馆,看到于谦已梳成三角发髻,又逗他说:“三角如鼓架。”于谦又对道:“一秃似擂槌。”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戴大宾妙对   
戴大宾八岁时在学校里,老师指着厅上的椅子出对说:“虎皮褥盖学士椅。”大宾立即对道:“兔毫笔写状元坊。”老师很惊奇。十三岁时,戴大宾在乡试中得中,有个做官的来访谒他父亲,见大宾在庭院游戏,还是个稚童,以为不过是个小学生,就出对子试他说:“月圆。”大宾即对道:“风扁。”那人问:“风怎么会扁?”大宾答道:“一有缝就钻进去,不扁怎能做到?”那人又出一个句子说:“凤鸣。”大宾应声答道:“牛舞。”那人问:“牛何尝能舞?”大宾解释道:“《尚书》上说: ‘百兽率舞。’牛不在其中吗?”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容易”对   
明成祖朱棣曾对学士解缙说:“有一个书上的句子,很难对出下句,这个书句是‘色难’。”解缙随口答道:“容易。”过了一会儿,成祖还未理解,问道:“你既然说容易,为何这么久还没对上?”解缙答道:“刚才已经对上了。”成祖这才省悟,大笑起来。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

面貌一样   
一个人抱着儿子在门外站着,另有一个人走过来逗乐占便宜说:“可见父子骨血,真是一脉相承,只看你抱这个孩子的模样,与我的面貌就一模一样。”抱孩子的人答道:“你与这孩子原是一母所生的兄弟,面貌当然一样了。”
                                        ——清·石成金《笑得好》

云生足下   
有个叫丘琼山的人,小时候跟着老师在乡里一官宦人家私塾读书。他很聪明,远近闻名,可那官宦人家的孩子却最不喜欢读书。有一天,老师外出,官宦人家的孩子也偷偷跑回家,只有丘琼山还在学堂学习。当时天下大雨,丘琼山的座位上方正好是个瓦缝,雨漏下来,滴在丘琼山的肩上。于是,丘琼山就把那个官家公子的座位移到漏雨的地方,把自己的座位换过去。老师回来后,官家公子看到丘琼山占了自己的地方,便向老师告状。老师说:“我出对子给你们对,谁对上了,就算谁有理。”接着说出上联:“点雨湿肩头。”丘琼山脱口答道: “片云生足下。”这个下联暗含自己将来会步上青云的意思,老师十分赞赏。官家公子对不上,觉得既羞愧,又恼怒,便回家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大怒,把丘琼山召来,又出个对联考他: “孰谓犬能欺得虎?”意思是:“谁说狗能欺负虎?”把自己的儿子比作虎,把丘琼山比作狗。丘琼山立即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意思是:“怎知鱼有朝一日不能变成龙?”相传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即化为龙,古人常以此比喻某人科举中第,一下由平民变成高官。这位做官的听了丘琼山的话,很吃惊,明白他将来怕是不同凡响,便说好话安慰一番,送他回去了。
                                        ——清·褚人获《坚瓠集》

优人巧智   
有位郡侯庆祝生日,他管辖的一郡六县的地方官都来祝寿。唯独崇明县尹迟到了,等他来到,郡侯家的大门已经关闭。县尹进不了门,彷徨无计,便召来一个祝寿的优人,对他说:“你若能让郡公请我进去,我就重重赏你!”优人答应了。过了一会儿,里面酒宴桌前
要优人唱戏祝兴,优人先高声朗诵道:“黄堂太守不是人!”满座宾客听了这话,都大惊失色。旁边一个配角凑上来问:“不是人是什么?”这个优人回答说: “却是天上老寿星!”座中宾客听了这话,才松了一口气,并露出笑容。只听那优人继续朗诵道: “今日八仙来庆会,眼前只少吕洞宾!”旁边的配角马上接过话头说:“吕洞宾因为到东海中去弄仙桃来献,所以来迟了一步,现在已在门外了!”郡侯听了这话,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便命令开门,把崇明县尹请了进来,与里面的人恰凑成八位。郡侯也很高兴,厚赏了那位优人。
                                        ——清·褚人获《坚瓠集》

大大人   
湖北一个县尉是江南某大官的亲哥哥。他见人时常说:“在江南我哥哥的官署中,别人见了我都称‘大大人’,你们不应该小看我!”有位叫方畅弇的人听了这话,便对县尉说:“您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对子,您知道吗?”县尉问什么对子,方畅弇说:“我们见了大官要自称‘卑职’,您见了我们又要自称‘卑职’,所以您不就成了‘湖北卑卑职,江南大大人’了吗?”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讥太监   
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太监奉命到浙江办事,与司北关南户曹、司南关北工曹在一起饮酒。酒席间,这太监瞧不起两位官员,便出了一个有侮辱意的上句,要官员们对。出的句子
是: “南管北关,北管南关,一过手,再过手,受尽四方八面商商贾贾辛苦东西。” 这个太监自己原本地位很低微,曾在皇宫中守门,所以官员便对出下句相讥: “前掌后门,后掌前门,千磕头,万磕头,叫了几声万岁爷爷娘娘站立左右。”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

萝卜对   
有一家请了个教书先生,主人对先生饮食供奉得很差,每餐只让先生吃萝卜。先生心中不满,但嘴上却不说。有一天,主人请先生饮酒,也借机考考儿子的功课。先生便预先对学生说:“令尊在酒席前如果让你对对子,你看我筷子夹什么,就以什么对。”学生答应了。第二天,东家摆了酒席,请先生上座就坐,学生侧坐。主人说:“先生每天费心,想必令徒的功课肯定每天都有长进了。”先生说:“若说对对子,还算可以。”于是,主人说道:“那么,我出个两字对让学生对对看。这上句是:核桃。”学生看着先生,先生拿筷子去夹萝卜。学生便对道:“萝卜。”主人听了说:“对得不怎么好。”便又出一句:“绸缎。”先生又用筷子夹萝卜,学生便又对道:“萝卜。”主人问:“绸缎怎么能对萝卜?”先生接过话头说:“萝是‘绫罗绸缎’的‘罗’,卜是‘布匹’的‘布’,有什么不可?”主人无话可说,只好再想题目。他抬头看到隔壁东岳庙,便出题说:“鼓钟。”先生又用筷子夹萝卜,所以学生仍然对“萝卜”。主人说道:“这回更对不上了。”先生又接过话头说:“萝是‘锣鼓’的‘锣’,卜是‘铙钹’的‘钹’,有什么不可以?”主人听了,说:“勉强之至。”便又出个二字对说:“岳飞。”先生又夹萝卜,学生又对“萝卜”。主人说:“这可不行。”先生说:“岳飞是忠臣,萝卜是孝子,有什么不行?”主人听了大怒,问道:“先生为何总让学生对萝卜?”先生也发怒说:“你天天叫我吃萝卜,好不容易请客,又让我吃萝卜。我眼睛看的是萝卜,肚里装的也
是萝卜,你为何倒叫我不教令郎对萝卜?”
                                        ——清·小石道人《嘻谈录》

该开门   
有个人很喜欢唱戏。有一次,他探亲回来晚了,被关在城门外,于是便高声叫门。把门者见是他,便说:“你唱一段给我听,我就放你进来。”那人说:“唱就唱,只是我唱的时候,你要配合,帮我接个下句。”把门人说:“就依你。”那人便先说道白,自称是关云长,高声叫:“周仓!”城上把门人答道:“有!”那人又说:“关爷爷在城外了还不快迎!”把门人又应道:“得令!”那人接着说:“你既然知道关你爷爷在城外了,就该开门,为何还敢叫我唱戏?”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抵旧帐   
老虎要抓小猴子来吃,猴子骗老虎说:‘我身子太小,不够供您吃的。前山有个巨兽,能让您饱餐一顿,我愿意带您去。”虎便跟着猴子来到山前。一只鹿看见了,疑心老虎要来吃自己,便大喝道:“小猢狲!你答应给我弄来十二张虎皮,如今只送来这一张,还有十一张在哪里?”老虎听了,吓得拔腿就跑,一边跑一边骂: “原来这小猢狲如此可恶,倒要拐骗我来抵旧帐!”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出学门   
学校里新盖了个碑亭,一个读书人带一个妓女一同去观看。看到碑下驮重的龟,读书人与妓女开玩笑说:“你父亲在这里,为何不下拜?”妓女立即下拜,口中念道:“我那大爷,看你这样磨磨蹭蹭,什么时候才能出学校门!”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饭中石头   
有个穷人留客吃饭,家里的米不多,妻子怕做的饭太少,在客人面前不好看,便先用鹅卵石放在锅里,上面放米做饭。丈夫陪客添饭时,不小心把饭挖尽,露出了石头,感到很羞愧,便假装责骂仆人说: “瞎了眼的奴才,淘米的时候,眼睛长在哪里啦?这样大的沙石,都没拣出来!”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

潜龙对   
东桥公在楚地做官,张太岳当时仅十岁,来参加童子考试。东桥惊奇这么小的孩子竟能对句,便出题说:“雏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张太岳立即对道:“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东桥大喜,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他。
                                        ——清·粱章钜《巧对录》

小童戏军士   
有个人叫蒋焘,小时候就很聪明。有一天,他父亲的一个做武官的朋友带他去佛寺游玩。武官指着殿上的佛像出对说: “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蒋焘马上对道:“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出寺后,武官的一个随从部卒拉住蒋焘的衣服问:“你刚才对的什么句?”蒋焘答道:“我对的是:‘一个小军,偷鸡、偷猫、偷芥菜。’”
有一次,蒋焘的爷爷带他游佛寺,看见蒋焘从台阶上跳下,随口说道:“三跳跳下地。”蒋焘应声对道:“一飞飞上天。”
还有一次,父亲正陪客人坐,出对说: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这个句子中“冻”字拆开就是“东二点”,“洒”字拆开就是“西三点”,所以难对.谁知蒋焘在一旁接口对道: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清·梁章钜《巧对录》

对句与出题   
一个姓陆的官员与一个姓陈的官员一起饮酒。陆见陈头发稀少,便出句戏弄他说:“陈教授数茎头发,无法(发)可施(数)。”陈答道:“陆大人满脸髭须,何须如此(髭)。”陆听了大为赞赏,又戏弄道: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陈对道:“匹马陷足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题)!”
                                        ——清·梁章钜《巧对录》

假畜牲   
有位姓贾的名士住在乡里。有一天,刚下过雪,天气寒冷,他身披貂皮大衣在门前闲立。有个邻居少年外号叫“倪麻子”的,走了过来——此人很聪敏,好戏弄人。贾看见他穿着木屐,就说道:“我有个对子,不知你能不能对?”倪问什么对子,贾说道:“钉靴踏地泥(倪)麻子。”倪说道:“对倒是能对,就是不敢,怕对出来得罪您。”贾说:“我不怪你。”倪便应声对道: “皮袄披身假(贾)畜牲。”
                                        ——清·梁章钜《巧对录》

有幸不需媒   
明朝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宰相李贤打算招他为婿,便设宴招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个对子让他对: “因荷(何)而得藕(偶)。”李贤这样做,一是为了考考程敏政的学问和智力,二是为了探探他对婚事的意见。程敏政当即猜测到了李贤的意思,随口答道:“有杏(幸)不须梅(媒)。”
                                        ——清·梁章钜《巧对录》

连音成对   
两个读书人夜晚坐在月下。一人出对子说: “移椅倚桐同赏月。”另一人对道:“点灯登阁各攻书。”又相传唐伯虎与友人在郊外闲行,即景出对说:嫂扫乱柴呼叔束。”朋友对道: “姨移破桶令姑箍。”两副对子用的方法相似。
                                        ——清·梁章钜《巧对录》

九岁对   
镇海人陆志道,小时候对对子思路敏捷。九岁时他应童子试,县令出题说: “镇海县童生九岁。”陆对道:“大清国天子万年。”县令很惊奇,把他带到水阁面试,并请他喝茶,又出题说:“入阁饮茶,连步可登麒麟阁。”陆应声对道:“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池。”另有个叫史望之的,也是九岁应县试,县令出题为: “閒(闲)看门中月。”史望之答道: “思耕心上田。”
                                        ——清·梁章钜《巧对补录》

徒对师   
杭州有师徒六人,老师刁钻乖巧,常常为难弟子,而实际上这老师并无多大学问,五个弟子倒很聪慧。有一天,他们一同赴省试,要过一道关口。几个人走到时,大门已经关闭了,于是师徒相互埋怨。老师说:“有个对子,你们若能对得上,我就认错,否则仍是你们的错。”然后说出上联:“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一个弟子应声对道: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老师用的是此时此地的情况,弟子用的也是此时此地的情况,老师很窘迫,说道:“让
你们对对子,你们偏以对子纠缠,而且硬扯到我身上,这个不算,再重新对。”老师这样
说,是估计再没人能对了,不料又一个弟子对道: “读画易,画画难,推作家作画。”
老师大惊,只好说每人都要对,想难住其他弟子给自己解围。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松扣快,扣扣慢,唯侍儿侍扣。”
老师说:“还有两个人没对!”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停磨逸,磨磨劳,雇帮工帮磨。”
最后一个弟子对的是"“听唱寂,唱唱喧,唯解人解唱。”
众弟子对完了,一齐请老师对,老师说:“不是我不能对,几个好句,都被你们占去
了,现在我真没什么可对了。”众弟子说:“那我们替先生对吧,下句为: “止扇热,扇扇凉,令长随长扇。”老师听了,仍然狡辩说:“‘关’对‘画’不妥,对‘扣扣’、‘磨磨’、‘唱唱’都
不妥,必须另对,方才算数!”众弟子又对道: “掌印官,印印仆,有管家管樱——用‘印盈对‘关关’,稳妥吗?”“不!”老师说:“‘盈与‘关’虽然意思相连,但还差一点儿。”众弟子斟酌了一阵,又合成一句为:“设渡费,渡渡廉,便快足快渡。——用‘渡’对‘关’,怎么样?”
老师很惭愧,终于无话可说了。
                                        ——清·梁恭辰《巧对续录》

姓名官职对   
明朝嘉靖年间,发生水灾,田地被淹没。有个姓劳的人,号半野,官屯田郎中,当时的都水郎中是劳半野的同年顾一江。有一次,顾一江出对子同劳半野开玩笑说:“半野屯其田,空劳碌碌。”劳半野应声答道:“一江都是水,回顾茫茫。”
                                        ——清·梁恭辰《巧对续录》

姓祖姓孙   
甲和乙二人相互不认识。有一次,他们因事相会在一起,甲问乙姓什么,乙答道:“姓孙。”乙又问甲姓什么,甲说:“不敢!”乙很纳闷,问道:“问您的姓,这有什么值得谦让的?”甲还是一个劲地推让说不敢,乙执意要问,甲才说:“姓祖。”乙听了这才明白甲是利用二人的姓开玩笑,便说:“这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你祖我孙,我孙你祖而已!”
                                        ——清·俞樾《一笑》

本钱已还   
甲向乙借钱若干,并讲定二分利息,限期要还清。可谁知甲拿到了钱后,马上躲避起来不再露面。乙屡次上门讨债,都见不着他,不得已,只好写信质问,责其还钱。甲便先还十几元,过几个月,又还若干元,并以此为定例,结果拖了一年多,才把本钱还清,利息却一毛不拔。甲对乙说:“借你的本钱我分文未欠,所沾光的只不过是一点利息而已。”乙很气愤,便向甲借来一件宁绸长袍,借了之后,也躲起来不露面。过了几个月,才拿宁绸一尺还给甲,并写信说:“借你的衣裳,先还你一只袖子。”再过几个月,又以三尺左右宁绸还给甲,写信道:“这次还你一襟。”一直拖了两年有余,才把一件袍子的表里布料还清。然后,乙对甲说:“我借你的尊衣,分寸不少,全部还清了,所沾光的不过是成衣匠的手工钱罢了!”
                                        ——清·吴趼人《俏皮话》

拆“公局”为联   
清代广东各州县乡镇都设有公局。公局中有绅士、董事,主要负责管理乡人借钱讨债、打架斗殴、邻居口角等小讼事。如果利用得好,倒也是个百姓自治的办法。然而,那些绅士、董事们往往处理不公,甚至有人仗势横行,营私舞弊。顺德县某公局处理事情时尤其徇私枉法,于是有人将“公局”两个字拆开,撰成一副对联为:
    八面威风,转个弯私心一点
    大模尸样,钩入去有口难言
                                        ——清·吴趼人《新笑史》

“梁鼎芬”联额   
有个叫梁鼎芬的人在湖北做官,他不做好事,结果弄得臭名远扬。当地人用他的姓名字形撰成一额一联赠给他。额为:
梁上君子
联为:
    一日难支,足下分开两片
    念头太错,颈上须防八刀
                                        ——清·吴趼人《新笑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30 2:48:58编辑过]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9 08:37 , Processed in 0.03696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