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楼主: 七楼往下飞

一生知己是梅花——彭玉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1 04: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个人原因,本人将暂时停止《一生知己是梅花》的写作。我在写作此文期间,几乎不能做其他的事情,每天花在此文的时间少则两小时,多时长达四、五小时,时有通宵不寐之苦;而在此期间我的生活和工作也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好好的静下来整理一下了。

写作此文的初衷,是想向大家介绍彭玉麟这个我所喜爱的楹联大家和他及与之相关的楹联作品。因我在网络学习楹联获取太多(之前我不懂楹联),故想以此文作小小的回报,无奈终不可行,憾甚。今后若有时间,我会不定时的敲一些文字出来,续下去。

在此感谢曾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的各位师友,特别是时习之先生和白衣殷原。此非我不为,乃实我难为也,请各位谅我。



一散人拜上
发表于 2006-11-11 06: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没文化,不会评论,可是看着舍不得走,老来看。散人老师要是空了,还来吧,没有了下文,好可惜。
发表于 2006-11-11 13: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一细妞,终于忍无可忍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2 01: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后有时间再写吧,谢谢各位关注了。
发表于 2006-11-12 02: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暂放下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04: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778877">&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三&nbsp;&nbsp;遥想公瑾当年</font></p><p><br/><font color="#778877">咸丰四年(1854)十月十二日,夜。</font></p><p><font color="#778877">彭玉麟在明月初生之时自己动手做了一尾鱼。鱼是杨载福让人送来的,两斤来重的金黄色鲤鱼被两小张草纸蒙住了眼睛,栓在一根草绳上活蹦乱跳。那军士呵呵的笑着,这深秋的鱼肥得很呢,杨统领一网下去上来了两条,把这条大的给彭爷送来了,明儿还要打仗,彭爷您喝几杯早些休息。</font></p><p><font color="#778877">小舟简陋,彭玉麟着亲兵四伢子去借了火炉铁锅等物,自己到营中伙房拿了些佐料回来。已很久没自己做过鱼了,以前阿梅在的时候,倒是常常做这一味鲤鱼祛风湿。念及梅小姑,他眉头微微皱了起来,等会儿好好的喝几杯。</font></p><p><font color="#778877">他回房去拿了把刀,利索的把鱼肚剖开,掏出内脏抠去腮,然后从鱼腹里割开两道口子,去掉龙骨。四伢子在旁边看着又是惊讶又是好笑,老爷,好刀法。彭玉麟头也不抬顺口拽了句文,无他,但手熟耳。四伢子又道,老爷,你这把刀,刀……彭玉麟低头一看,也不禁一乐,这把刀,却是曾国藩前几日送他的战刀。</font></p><p><font color="#778877">上月咸丰皇帝奖励给曾国藩一件黄狐皮马褂表扬他前几仗的战绩,随着“钦赐黄马褂”一起送来的,还有一枚白玉扳指和两件小物事。曾大帅国藩自然高兴,犒劳三军之余,几个得力部下是需要重点奖励的。老塔老罗老杨等人花顶子白银子都好说,送彭玉麟什么东西曾国藩却费了一番心思。他的直觉告诉自己彭玉麟对官对钱都不热衷——这人似乎超然物外。最后他决定把自己的佩刀送他。雪琴啊,你打仗老是冲在前面,这把刀带着防身也好,指挥也好,都能派上用场。彭玉麟也不推辞,接过来道声谢便悬在了腰上。</font></p><p><font color="#778877">这刀没喝过人血,倒先尝了鱼腥,彭玉麟哈哈大笑,四伢子也跟着乐。</font></p><p><font color="#778877">加入了料酒、姜、葱、盐,腌了一下,彭玉麟蹲在小火炉旁边,精心煎制起这尾鲤鱼来。当两面都炸作金黄时,他将鱼捞起来放在一边,用少量的油将花椒、干辣椒、八角、桂皮炸香,加入渣江茹粉,不停的煸炒,顿时辛香四溢,他将整条鱼放入,加些水淹过鱼身,把锅盖盖上后,拍拍手站起来,四伢子备酒,碗筷两副,你陪我喝几杯。</font></p><p><font color="#778877">碗筷酒杯备好时,鱼也好了。彭玉麟醉翁之意不在鱼,他斟了杯酒一饮而尽,然后提着那壶酒望着四伢子笑道,三国时有次很著名的水战,你能说出来,我便饮尽此壶。四伢子心想你当我白痴啊,火烧赤壁。</font></p><p><font color="#778877">彭玉麟微微一笑,站起身来默诵道,‘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火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此乃三国志周瑜传里所述,吾当饮之。</font></p><p><font color="#778877">他左手持杯,右手提壶,漫步走向船头满斟了一杯饮下,复斟复饮。深秋湖南的夜晚已大有寒意。十月十二的月亮将满未满,照在彭玉麟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的单薄的白衣上,四伢子看在眼里,却感到浑身发热。</font></p><p><font color="#778877">彭玉麟在船头默默的将一壶酒饮尽,回过身来续道,汉朝便有了三层楼船;三国时东吴更有五层楼船,载甲三千;唐时水密隔舱,使漏水之舱不致殃及全船。然水战之法,却不外投射,冲撞,接舷等。投射为最常规战法,以弓箭,投石,火炮为主。而水战火攻却是非常规战法,周公瑾虽非独创,却一战而名之。</font></p><p><font color="#778877">彭玉麟望着远方目光所不能及之处,侃侃而谈。宋武帝刘裕刘寄奴一把火便烧掉了卢循的几万人。《资治通鉴》载‘卢循帅众数万塞江而下,前后莫见舳舻之际。裕悉出轻舰,帅众军齐力击之。又分步骑屯于西岸,先备火具。裕以劲弩射循军,因风水之势以蹙之。循舰悉泊西岸,岸上军投火焚之,烟炎涨天,循兵大败’,为水战火攻之法。</font></p><p><font color="#778877">四伢子拿过另一壶酒为他斟满,听彭玉麟继续讲故事。钟离之役,韦叡也是水战放火烧。‘魏人先于邵阳洲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韦叡)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魏人大溃。’这是《梁书·韦叡传》里记载的,亦为水战火攻之法。</font></p><p><font color="#778877">四伢子巨汗,靠,原来我还真是白痴。后来他清楚的记得,老爷亲手焖的鱼,自己却一箸也没尝过。他提着酒壶在船头低声漫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这莫名其妙的话,很多遍。</font></p><p><font color="#778877"></font></p><p><font color="#778877"></font></p><p><font color="#ff0000">缓缓更新中……</font></p>
发表于 2007-5-13 09: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缓缓更新总比不更新的好,祝贺散人老师的笔开“封”,哈~~~</p><p>[em34]</p>
发表于 2007-5-13 09: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散人,又闻梅花香:)
发表于 2007-5-13 16: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隶书" color="#40902c" size="5">却有寒香难自弃,堪如大道应长征</font></p><p><font face="隶书" color="#40902c" size="5">恭喜一细妞同学继续未完成的少男情怀~~~~~</font></p>
发表于 2007-5-21 10: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一页,头昏眼花。不看了,只录联
 楼主| 发表于 2007-5-21 00: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778877">&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三五&nbsp; 风吹皱一池春水 浪淘尽千古英雄</font></p><p><br/><font color="#778877">这一阵风是从下游吹上来的,湘军水师现在的情况是顺水逆风。</font></p><p><font color="#778877">杨载福的小船队顺顺当当、如入无人之境一般的杀进了太平军水师的船队里去了。他得以如此顺利,一来因为湘军水师断索进攻的速度太快,二来则因为太平军水师倚仗铁索的优越感——这愚蠢的感觉让他们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他们的船只和兵力远远高于湘军水师,“其下游寇舟五六千,率掠遏商民船,以供运载”,而当杨载福率灵巧的小舢舨冲入这个“商民船”的队伍之时,他们竟然束手无策——炮是用来远攻的,显然不敢向自己队伍里的敌船开炮;而等到太平军火枪手装填好弹药准备射击时,杨载福的小船队却又驶向了下游。于是,滑稽的场面出现了“下游舟中寇愕,不知何军,乃从篷上望之,或有觉走者,舟连数十里,走辄絓而止”——想走也走不了了。</font></p><p><font color="#778877">杨载福算不得名将,但他勇敢、机敏。在彭玉麟感到起风的时候,他也感觉到了。他临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向前冲,一直冲,然后回过头来放火,让火逆着江顺着风往上游的船只烧。历史证明,他的这个决定实在是非常非常英明的。一个优秀的将领必须具备临阵指挥的果决,不能随机应变的将领,终究只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他的这个临时决定也让太平军摸不着头脑——他们急匆匆的要赶去哪里?下游的天空在掉银子么?</font></p><p><font color="#778877">下游的天空没有掉银子,下游的天空失火了。“载福直进至武穴,乃回船掷火烧而上”①。彭玉麟当然不会闲着,该放火的正是他的队伍,于是“玉麟烧而下”。杨载福的小船队虽只百多人,但顺风放火却是事半功倍;而彭玉麟准备工作是百倍的充分,桐油、火把、火石等物一应俱全的备得满满当当,在本部快蟹长龙的几轮猛烈炮火的轰击之后,他亲率小舢舨冲入了敌阵。</font></p><p><font color="#778877">很难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有那么多可以左右战局变化的风恰到好处的吹来,以至于连王闿运也感到迷惑,所以这个妙人儿在《湘军志》里耍了个小滑头,他说“于是东风起,载福乘风,玉麟乘流,天明合军俱还”,理所当然的“于是”了一把。而《曾文正公年谱》的作者黎庶昌说“适东南风大作,贼船四千五百馀号皆尽,伏尸万数”,“适”,恰到好处也。</font></p><p><font color="#778877">彭玉麟当天晚上回忆起这场战役的时候也觉得好笑,难道还真是运数?天为之?忽然他想到一事,笑容在他面上凝结了。他想到了杨载福。论私交,他跟这位厚庵兄是过命的交情,平常两人谈兵喝酒下棋亦其乐融融,但公事、军事又该怎生处置?他在战前即下达了命令“各有司,误者斩。待令而后动。”,老杨的任务是发炮而不是放火。自己当初说“误者斩”的当然不是想要针对他,自己也没有那个权利处置,何况老杨今天虽未按战前商量行事,但正是由于他的奇兵,才立此奇功一件啊。他摇摇头,不再想了,差了四伢子给老杨送了一壶好酒过去。然后他自己备酒,铺纸,磨墨,画梅花。</font></p><p><font color="#778877">此次战役,湘军水师拿回了在包送棺材的江忠源手中失去的有“入楚要隘”之称的田家镇,“田家镇北岸之贼大溃,毁营而遁”,“寇舟烬,岸上寇已夜走,蕲寇亦由陆遁走广济”。从战略意义上来说,这一战既是扼住了“入楚要隘”,更是为湘军打出湖南、沿长江而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他又要写奏折了,“十四日,驰奏南路陆军大捷、毙贼万馀、斫断江岸铁锁、水师屡获胜仗一摺。随摺奏保李续宾、彭三元、普承尧三员,阵亡千总萧吉祥请恤。”</font></p><p><font color="#778877">“二十一日,公(曾国藩)舟次田家镇,驰奏官军水陆大捷、烧毁贼船四千馀号、田家镇蕲州两处贼悉溃窜一摺。随摺奏保副将杨载福、同知彭玉麟、道员罗泽南、游击普承尧、水师将弁刘培元、秦国录、孙昌国、洪定升八员。”,咸丰帝回帖曰:“续获此胜,皆因汝等筹画尽心,朕甚廑念。”钦此。</font></p><p><font color="#778877">湘军水师终于再次扬眉吐气,“甲寅,前军至九江。田镇已破,湘军水师名天下。文宗(咸丰帝)采其战法,手诏宣示江南北诸水军。”此战后,湘军水师人皆呼彭玉麟为“雪帅”。</font></p><p><br/><font color="#778877">注:①《湘军志》为“武穴”,《曾文正公年谱》为“邬穴”。</font></p><p><font color="#778877"></font></p><p><font color="#778877">去兮来兮,往兮复兮,风吹皱一池春水;<br/>王者寇者,生者逝者,浪淘尽千古英雄。<br/>——作者自题</font></p><p><br/><font color="#ff0000">缓缓更新中……</font></p><a href="http://www.duilian.cn/bbs/dispbbs.asp?BoardID=52&amp;ID=13913&amp;replyID=84829&amp;skin=1"></a>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18: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778877">&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四 衡岳洞庭,梅花明月</font></p><p><br/><font color="#778877">咸丰四年(1854)十月十三日。晨。无风。</font></p><p><font color="#778877">彭玉麟不是诸葛亮,他借不来东风。</font></p><p><font color="#778877">对于历史的解读各有各的角度,彭玉麟站在船头想。还好借东风只是小说家言,不足为信。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搜集引用了魏晋人的著作多达二百一十余种,除去诠解文字及评论方面的书籍,尚有一百五十多种。他虽然被后人批评为“烦芜”,但其史料引用的可信度却不是罗贯中可以达到的。他引用了曹操给孙权的一封信:“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不难看出曹操有为自己开脱之意),然后裴自己评论说“至於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font></p><p><font color="#778877">彭玉麟微微发笑,运数?天为之?今天没有风,难道这仗就不打了么?他登上快蟹舰的瞭望楼,取过单筒望远镜,再一次想审视太平军的战船。又一次让他失望了,清晨的江面上微有薄雾,一片寂静之中,他什么也看不到。没什么可犹豫的了,箭在弦上。他拨出曾国藩赠送的佩刀,缓缓的,但却坚定的指向了前方,出发,他轻轻的说,“各有司,误者斩。待令而后动。”他身旁的传令兵扯开嗓子高声下达了他的命令。湘军水师的战船启动了,江面上又恢复了安静。他们没有挂帆,在无风的江面,船帆只能变成障碍。有风未必是好事,特别是顺水之时。彭玉麟想到了靖港的曾国藩,想到了城陵矶的褚汝航、夏銮、陈辉龙、沙镇邦,难道这不也是运数?他微微一笑。湘军水师分作三队,静悄悄的驶向下游九里之外的田家镇。他们光明正大的向敌人发起了进攻,只是没有擂鼓呐喊而已。</font></p><p><font color="#778877">而此时,太平军大部正在准备他们的早餐。他们之所以心安理得,是因为他们心理上有足够的优越感——天堑。他们的天堑就是江面上的几条大铁索。这些铁索大约碗口粗细,一环扣一环的相接而连,横锁江面,“连舟承其下,上作大筏,列炮横中流,守以炮舰”。不得不承认,这实在是相当不错的防御工事。敌人若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断掉这些铁索,也就无法制造更具杀伤力的打击。</font></p><p><font color="#778877">可是,他们忘记了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这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坚不可摧的东西。</font></p><p><font color="#778877">太平军发现顺江而下的湘军水师时,他们并没有惊慌失措,“寇恃炮,以为船不能近缆”。是的,你有炮,难道湘军没有?彭玉麟安排的第三队,正是配备了西洋铁炮的快蟹与长龙(“两广督臣,续购大小洋砲,自四百斤至一千五百斤,凡八百尊,尽易旧式砲位,以利东征”——《清史稿·水师》)。当进入了射程范围后,彭玉麟举刀发令:第三队,泊船下重锚,开炮。快蟹与长龙不像舢舨那么灵活,但他们的火力配置不需要他们去做其他的事情,他们只管瞄准对方射击就够了。</font></p><p><font color="#778877">镇守铁索的两条太平军炮船哪里经得起西洋铁炮的猛轰,正当他们在考虑是跳河还是起锚返回时,湘军水师的第一队杀到了。他们惊奇的发现,这四条小舢舨跟以前见过的湘军战船不一样:他们船头四百斤的头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四个冒着蓝色火焰、炉身烧得通红的大铁炉,每个铁炉下都有一个兵甩开膀子在呼呼的拉着风箱,而每个铁炉左右,都站立着两个铁塔般的精壮汉子,手里各握着一柄六十斤左右的大铁锤大铁斧!这群铁匠到底是来打仗还是来打铁的?</font></p><p><font color="#778877">由刘备和孙权的后人刘国斌、孙昌凯率领的第一队只有四条小舢舨,寥寥数十人而已。他们不需要太多的人,虽然他们也杀人放火,但这不是他们的任务——他们的任务是来断掉铁索的。“毋发炮,毋仰视,直趋铁缆下“,这是彭玉麟昨晚告诫他们的话,那彭玉麟本人要做的是什么呢?——“吾亲为公拒寇舟”。于是,“及国斌等直下,玉麟继进,寇舟未及移,环击之。烧二舟(《湘军志》)”。而他的任务,正是掩护刘孙二人以“洪炉巨斧”去砸断大铁索。终于,巨大的枪炮轰鸣把正在享受早餐的秦日纲惊动了,他下令还击。</font></p><p><font color="#778877">在彭玉麟杀敌烧船的时候,湘军水师第一队里的大力士黄天化、李元霸、裴元庆、岳云们也开始有条不紊的工作了。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打眼中钉。巨大的铁索被他们架起抬上了大铁炉,然后猛力拉动风箱,炉上窜出的火焰呼呼的腾起两三尺高,蓝得耀眼。孙刘二人提刀立在船头,对前方太平军射击的弹丸不避不让,他们的眼睛和心思都在这根铁索上。很快,铁索开始发出了暗红色的光芒。“打!”,两人同时高声下令。于是,“国斌椎锁下钳,钳落筏空;昌凯鼓鞴冶锁,锁断缆开。”他们没有辜负自己的姓氏,更没有辜负彭公的厚望。</font></p><p><font color="#778877">彭玉麟站在船头,手执战刀从容自若的指挥,湘军水师第二队负责掩护的众军士大开杀戒,“筏上寇溃走,溺水、被斫死者无算”。铁索断开的一瞬间,彭玉麟瞥见一叶轻舟飞速顺水而下,后面跟着四五条小舢舨,直入敌营。凝神一看,领头的不是杨载福却又是谁?厚庵,厚庵,快回来!他高声大喊,他其实应该想到这个性急的汉子不会满足于只在后面指挥放炮的,彭玉麟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这个不遵守作战计划的杨载福要抢他的饭碗,去放火了。</font></p><p><font color="#778877">突然,彭玉麟觉得面上一凉,再一看旁人衣袂,竟然飘扬了起来。天!居然起风了。</font></p><p><br/><font color="#778877">大江南北,亦有湖山,来自衡岳洞庭,休道故乡无此好; <br/>近水楼台,收尽烟雨,论到梅花明月,须知东阁占春多。 <br/>——彭玉麟题江苏省扬州平山堂</font></p><p></p><p><font color="#ff0000">缓缓更新中……</font></p>
发表于 2007-5-23 11: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p>一直用黑色不好啊,这绿灰的看得眼痛。</p><p>只有打印出来看了</p>[em22]
发表于 2007-5-28 17: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俺要全面收藏:)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8: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几位意见,我以后用黑字了。第36章写好几天了,但老打不开这网页,奇怪得很。补上。
 楼主| 发表于 2007-5-28 18: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六 朕心实深欣慰<br/>  <br/>  <br/>  咸丰四年(1854)十月,南京。<br/>  <br/>  田家镇失守的消息顺江东下,直达“天京”。<br/>  <br/>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收到这消息的时候正望着自己亲自设计的那张大床策划晚上的party。这张床四面全是玻璃,中间贮水,水中金鱼优游,荇藻蔓延,奇幻迷离之中又显得堂皇富丽。他在计算自己那四尺二寸长的枕头如何物尽其用。想到那三十六个不满十七岁的妃子,他长叹了一声,我也太辛劳了,日理万机啊。杨秀清闻报后显然吃了一惊,愣了一下后,他让内侍禀天王。前面有石达开顶着呢,老子才懒得管,没看见老子正忙着吗?他心里说。<br/>  <br/>  天王洪秀全也在忙,他忙的是国家的大事——不是传宗接代,那事儿晚上忙,他这会儿忙的是增加和修改天朝的刑律。刑律的军功章,有他杨秀清的一半,也有我洪某人的一半。“点天灯者三,五马分尸者三,斩者四十一,杖者五十二,鞭者七十八。妇女有罪,入官重治。宫之刑曰天灯、分尸、剥皮、铁杵、顶车,皆死刑,反弓、跪火、杖胁、鞭背、木架,皆生刑。”他越看越是满意,越看越是佩服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甚至看到了临刑者眼中的恐惧和绝望、听到了受刑者口中发出的凄厉之声。当“田家镇失守”五字入耳,他生气了,广东话的调调响彻内宫,我丢佢老母!<br/>  <br/>  一百五十年之后的人们,若仔细思考孙中山先生“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的话和梁启超先生“所谓太平天国,所谓四海兄弟,所谓平和博爱,所谓平等自由,皆不过外面之假名。至其真相,实与中国古来历代之流寇毫无所异”的话时,是不能不对当年太平天国洪杨等人的荒唐行径感到匪夷所思的。本文意不在此,一笔带过。<br/>  <br/>  咸丰四年(1854)十月,北京。<br/>  <br/>  咸丰皇帝近日心情较为平和,远不像洪杨起事之初时的惊惶。他对曾国藩湘军里一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陋习”也有所闻,但他现在关心的不是这个,那是以后的事。他现在关心的是太平军“西征”和“北上”的战局。当曾国藩“官军水陆大捷、烧毁贼船四千馀号、田家镇蕲州两处贼悉溃窜”的捷报传来之时,他激动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太需要这样的胜利了。他略略稳定下自己的情绪,亲笔批曰:“曾国藩、塔齐布自岳州统师东下以来,沿江攻克城池,歼除丑类,所向克捷。缘由同心戮力,调度有方。节次披览奏章,朕心实深欣慰。在事文武员弁兵勇亦能人人用命,奋不顾身,尤堪嘉奖。钦此。”<br/>  <br/>  咸丰帝随即将湘军大捷的消息快马驰传阻挡太平军“北上”的僧格林沁。他对僧王寄与厚望,他希望这个消息能激发起僧王的斗志,一举拿下太平军北伐将领林凤翔、李开芳和他们的部队。这二人年来转战六省,夺城五十余座,实乃心腹大患。<br/>  <br/>  咸丰四年(1854)十月,湖北。<br/>  <br/>  若荆襄有失,则大局危矣。“涤帅”曾国藩癣疾发作,他痒得一边在营帐里快速转圈奔走,一边喃喃咒骂这初冬季节干燥的气候,脑子却丝毫也没停止思考。田家镇倒是打下来了,但让谁来守?湘军主力奉旨东征,但若太平军抄我后路,岂不糟糕之极?我曾某人虽心有灵犀一点通,毕竟身无彩凤双飞翼啊。啊!翼,翼啊翼,胡林翼……!<br/>  <br/>  数日后,曾国藩奏请胡林翼驻守田家镇的帖子由快马火速飞递到咸丰帝的手上。咸丰帝一看是曾爱卿的帖子,龙颜大悦,朱批回帖:着湖北臬司胡林翼火速上任,驻守田镇,不得有误。钦此。<br/>  <br/>  胡林翼接旨大笑,他早就盼着这一天了。至此,湘军中的“润帅”,文忠公胡润芝华丽丽的登场了。<br/>  <br/>  而湘军中的“雪帅”彭玉麟,这几天似乎心情不好。四伢子远远的看他画着梅花,他好象心不在焉,常常握着笔出神。到晚上,他会一个人坐在船头,横一管笛,幽幽咽咽的吹到很晚。四伢子不知道他吹的什么曲儿,那笛声开始时竟象萧一般的低沉,然后略有了些欢快,但那欢快有些儿落寞的味道。他反反复复的吹,让人听了心里若有所失,心情也就慢慢的沉了下去。<br/>  <br/>  <br/>  百八杵钟声,撞醒痴梦; <br/>  五千言慧典,参破禅机。 <br/>  ——彭玉麟题浙江省杭州凤林寺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01: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七&nbsp; 江天忽报大星沉</p><p><br/>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江西九江。</p><p>石达开在九江城楼得知田家镇失守的消息之后只冷笑了一声。</p><p>然后他抬首望天,长时间的沉默。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了些什么,他在沉默之后,对下属下达了一长串的命令,其中一条是让他们去准备一些锣鼓之类的东西。众人心下嘀咕,谁也没敢多问,自己忙自己的去了。当这个命令被逐级下达到太平军营队时,竟有人以为翼王石达开在准备胜利后唱大戏庆祝的道具了。</p><p>可以肯定的是,石达开对这支“东征”的湖南团练部队,并无丝毫的轻视之心。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石达开是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人,他固然有不完美的地方有损于他的英雄形象,但他留给我们更多印象的,是他天才般的作战指挥。他曾经输过一次给湘军,他不想再输。这个战胜他的对手,是曾国藩殡仪馆的合伙人——江忠源,他才是湘军真正的祖师。曾国藩和他分工明确联手经营,写挽联的写挽联,送棺材的送棺材,最终成为了太平天国的掘墓人和守墓人。</p><p>“楚(湘)军起于江忠源”。不是说此公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名将,而是他确是真正的第一个跳出来打太平军的人。江死后清朝廷给予了他很高的荣誉:谥忠烈公。他打石达开的时候,只有可谴用的五百湘勇(忠源招旧所练乡兵五百人,使弟忠濬率以往,号“楚勇”)。笔者在前文提过,此人在京作官时,把客死他乡的哥们儿亲自背回了湖南老家安葬,这才得了个“江忠源包送灵柩”的雅号。不用想这一路上的艰辛,单是对朋友的这份情谊,史上有几人可以做到?能做到此事的人,又是个怎样的角色?我们来看看《清史稿》对江忠源的评价:“究心经世之学,伉爽尚义”,而曾国藩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说的一番话则更荡气回肠:“吾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想想江忠源平素的作为和他的谥号,便不能不再次感叹曾国藩的识人之能。</p><p>不是每个豪爽重义之人都能打胜仗的,这位忠烈公江忠源除了仗义之外,还喜欢研究军务。他对绿营的弊端和太平军的战术都作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他认为绿营不可用,于是自己募兵。他选人“胆气为上,质朴次之,技艺又次之”,与曾国藩的征兵思想惊人的相似。正是这五百衣衫褴褛、状如乞丐的湖南农民子弟兵,让当时二十一岁的石达开大意失了荆州。</p><p>江忠源跟太平军的第一仗,对手已无可考。《清史稿》描写他领着他的丐帮人马杀到后,“偪(逼,接近、迫近意)贼而垒”。而太平军则“轻其少,且新集,急犯之”。江忠源稳坐孤城,“坚壁不出”。待太平军接近时,他“始驰突,斩级数百,一军皆惊。”湘勇一战成功,而他本人,则“擢同知直隶州”。蓑衣渡之战,是他和太平军的第二次交手,对手是太平军最牛的两个将领。“鏖战两昼夜,悍酋冯云山中炮死。贼弃舟夜遁,尽获其辎重。”之后,此公驻长沙。而太平军则“径犯长沙”,直取天心阁。江忠源望见天心阁地势高,大惊曰,“贼据此,长沙危矣!”于是他“率死士争之,贼败退”,长沙应该记住这个人。</p><p>蓑衣渡,二十四岁的石达开望着天空喃喃的诅咒着这个地名,他怎会对湘军有丝毫的轻视之心?在这个地方,骄傲的他不得不低下他骄傲的头颅,在他内心燃烧着的,是复仇的火焰。此战,太平天国的两大名将,南王冯云山阵亡,翼王石达开败北,输在了包送灵柩的湘军祖师江忠源之手——那时,是咸丰二年之初,包写挽联的曾国藩的湘军连雏形也无,而彭玉麟还在湘潭为生活劳碌奔波。</p><p>此公之死,应了曾国藩的看相术——“然终以节烈死”。他被围在庐州之时,“城中合援兵团勇仅三千人”,而太平军的红头巾举目皆是,无以数计,他们用火药把水西门炸塌了,“忠源力疾守陴,迭挫扑城之贼”,这样的情形能维持多久?可以想象战场上的酷烈,也可以想象他当时心中的感受。恰此时,咸丰皇帝的圣旨到了,“诏嘉忠源力保危城,躬驰战阵,赐号霍隆武巴图鲁。”不懂这个封号是什么意思,但可以肯定这是皇帝对他非常优厚的嘉奖。而几乎与此同时,他弟弟“忠濬偕刘长佑来援,驻城外五里墩”。</p><p>鞭长莫及与可望而不可及这两个成语,在庐州城外的江忠濬处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他被太平军“阻不得前”。眼看着自己的亲哥哥危在旦夕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苦,当真不是外人可以深切体悟的。他这个痛苦足足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庐州城里出现了内奸,他才得以解脱,而这个解脱,却是以他亲哥哥江忠源的死换来的。“被围月馀,庐州知府胡元炜阴通贼,贼知城中食乏,军火将尽,攻益急”。而水西门的坍塌之处一直且战且修,从未痊愈过,太平军从这里攻进了城。</p><p>江忠源,这个对朋友极为仗义的好汉子,横刀自刎。刀锋在他的脖子上拉出了一道长长的血槽子,他的两个部下早就防着这一手,急切之下夺下了他的刀,“一仆负之行”。而脖子鲜血长流的江忠源奋力挣脱,“转战至水闸桥,身受七创,投古塘死之”。有这样的将军,当然就有这样的下属,“布政使刘裕珍,池州知府陈源兖,同知邹汉勋、胡子雝,县丞兴福、艾延辉,副将松安,参将马良、戴文渊,同时殉难”,可知此战惨烈,而内奸胡元炜这个狗贼,“竟降贼”。江忠濬的悲痛是可以想象的,他“募人求其尸”,活的哥哥不能见一面,那么死的也行。八天后,部卒周昌迹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把江忠源的尸首背负而出,让人吃惊的是,江忠源竟然“面如生”。对江忠濬而言,这样的结果是否是真正的解脱?</p><p>好汉子。湖南宁乡的储玟躬,安徽庐州的江忠源。面对着这样的对手,谁还敢存丝毫的轻敌之心?</p><p>等待着彭玉麟的,是太平天国最具军事天赋、严阵以待的翼王石达开。</p><p>“事闻,文宗(咸丰帝)震悼,赠总督,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入祀昭忠祠,谥忠烈。同治初,江南平,追念前功,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湖南、江西并建专祠,湖北省城与罗泽南合祀三忠祠。”——《清史稿》</p><p></p><p>百战守三城,章贡尤应千世祀;<br/>两年跻八座,江天忽报大星沉。<br/>——曾国藩挽江忠源</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30 14:24:0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八&nbsp; 他年谁是主</p><p></p><p>彭玉麟因田家镇之役,官职从正五品的同知(文职),升为了从四品的知府(文职)。这个升迁从他“以附生从戎”时的无功名开始,历时一年有余。</p><p>这年余来,他已完全适应了水上的生活。他喜欢在起伏摇摆的小几上画梅写诗,喜欢坐在船头横笛幽吹,喜欢就着几个辣椒一碗鱼汤喝酒。白天,他喜欢指挥水师的训练和作战,夜里,他喜欢枕着永不停息的涛声入梦。他没想过追求什么功名,最初从戎的想法很简单,不过是保一方平安,他不能想象、更不能容忍太平军在衡阳、在长沙、在湘潭等湖南境内肆意烧毁孔庙来宣扬他们的教义,他不知道如果要自己每天吃饭睡觉前默念一遍“小子某同众小子跪在地下,敬谢天父上主皇上帝老亲爷爷(由太平军南王冯云山制定)”等臆语会不会疯掉,他不敢打赌自己不会疯,所以他要趁没疯之前把要他疯的人先弄疯。</p><p>在胡林翼到达田家镇驻守之前,他已提师起程,继续东征。他的观念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从“保家”变为了“卫国”。所以得佩服一下我们有远见的祖先发明了“保家卫国”这个词,这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p><p>田家镇攻下之后,心急的杨载福尝到了心急的苦头,他挥师急进,于彭玉麟之前出发直抵九江。然而,他遭到了堵截。心急的他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岳斌昼夜进战,积劳呕血”。他是第一个在九江呕血的湘军高级将领,但幸运的是,他不是最严重的。杨载福给皇帝写了个病假条,咸丰帝准假,并“诏嘉其劳勚最著,加总兵衔(武职,正二品)。”老杨恋恋不舍的离开战场,逆流而上,回到后方的武穴养伤。</p><p>而湘军第一猛将兄塔齐布之前已是一品大员,咸丰帝封无可封,已无更高的武衔相授,于是“赐黄马褂,予骑都尉世职。”在此之前我们已知道这个堂堂上将打仗时“每好匹马冲锋”,有了黄色小马甲的他丝毫没有因为自己身份的尊荣而有丝毫的顾惜,他反而像穿了件狙击枪都打不穿的防弹背心,“每战,匹马当先,不使士卒出己前。”要知道,这是在火药已广泛应用于军事的十九世纪中期,这是怎样的气魄?</p><p>咸丰四年十一月,黄梅、小池口、孔垅驿。</p><p>“寇距九江城,于湖口梅家洲作坚屯二,与城相鼎峙,北屯小池拒陆军。”①</p><p>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有把它说成归湖北管辖,也有把它说成归江西管辖的,大约是清朝行政区域的划分跟现在不一样吧。具体位置,是在湖北的东南、江西的正北方,长江在这里成为了连接两个省的纽带,下游一点,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的江防重镇九江,再下游一点,即是有“江湖锁匙”之称的石钟山,旁边即是鄱阳湖。</p><p>我们来看看太平军在小池口的兵力部署,“悍酋秦日纲、陈玉成、罗大纲效力守黄梅,以数万贼布小池口、孔垅驿”。这几人中,秦日纲是从田家镇顺着长江一口气跑到了这里驻防的,水陆皆负;而罗大纲则“用兵剽疾如风,雄杰冠诸将”②,与北伐的林凤祥、李开芳齐名,是一位具有良好的作战指挥才能的将领;英王陈玉成,已是初露峥嵘。</p><p>年轻干练的“四眼狗”陈玉成的形象,在一些解放后出版的连环画及杂志里,被塑造成头戴黄头巾、身着大红披风的器宇轩昂、眉目俊朗的少年英豪。然而事实呢?看他的这个外号就知道了。他的双目之下,各有拇指大两块黑色的疤痕或黑痣之类的东西,远观便真如有四只眼睛一样。而“四眼狗”的外号,也并无丝毫的贬义,太平军一些将领也这样叫他,就跟家长叫自己的孩子“二狗子”一样。此人在太平天国后期可算第一能打之人,加上他年纪轻轻,颇有些少年得志,其骄狂亦无人可及。</p><p>那么当这几位老兄遇见塔齐布呢?我曾不止一次的假设过,若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拥有陈玉成三成的兵力,三河战役的结果会不会掉个过儿来?当然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这也是后话。还好现在可以不用假设,一起来看看老塔的表现吧。</p><p>塔齐布从出场到死,一次也没让我失望过。当他率部抵达时,太平军立即发起进攻,根本没给他喘息的机会。而铁塔兄好象不需要休息,他只是传令不可妄动。当敌人近前时,他“旋突起凭高下击,斩其渠(帅、魁、首领之意)。贼奔大河埔,纠党返斗,连击败之,殪三千馀”,这个被他斩杀的太平军首领的名字已无可考,反正既不是第一个被他斩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跟着他便“进攻黄梅,肉搏而登”。这一次,他负伤了。“塔齐布被石击,流血被面,督战益力”。</p><p>这位全军军衔最高的猛将(正一品大员,曾国藩尚在其下,为正二品,当然清朝向来重满轻汉也有原因)竟跟敌人以命搏命,此人之勇,实已不在古今任何名将之下。他满脸鲜血的样子,立即让太平军将士想起了湘潭北郊匹马冲锋和城陵矶手刃曾天养的鬼魅。燕王秦日纲在半壁山早就领教过老塔的手段,随他一起长跑到此的半壁山残兵心胆俱裂,于是铁塔兄“克其城”。太平军高呼风紧扯呼,跑到了孔垅驿,他们将三面都筑起了土城。不知道他们没有筑哪一面,铁塔兄是从西南面开打的。他率众“累肩为梯,卓矛而跃,大破之”。于是,“贼悉窜小池口,分党奔湖口,与九江之贼相犄角。”</p><p>铁塔兄即兴表演的兴头越来越高,他也跟着杀了过去。这时,另一位穿着黄色小马甲的哥们儿也来了,“曾国藩率水师抵九江,塔齐布偕罗泽南渡江会攻”。罗泽南带队进攻小池口,“塔齐布亲率勇士二十人往督战”,但太平军在此处兵力雄厚,湘军“众寡不敌”。老天似乎要故意给老塔一个表演的机会,他完全象在开个人演唱会一般,“且战且退,匹马冲突,为诸营扞蔽”。在千军万马之中,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他将个人英雄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太平军将领当然容不得他一个人表演,“有黄衣贼酋三来犯”。这三位估计还没太弄明白是给谁伴舞就兴致勃勃的来了,我在想他们如果知道了独舞者是谁,还会不会来凑热闹。老塔很客气的只要了其中一人的命,“塔齐布以套马竿圈一酋斩之,夺其马,馀贼皆靡”。估计满人塔齐布少年时没少练这门功夫,套马竿于战阵之中取上将头颅,犹探囊取物也。雅兴大发的铁塔兄一个人优哉游哉的陪着太平军慢慢的周旋,“俟大队沿江上,始单骑渡江回营,已除夕三鼓。”</p><p>王闿运这样描述了塔齐布此战风采,虽与正史有出入,但可相互印证:“尝独拒追寇,全军还营,而己一骑陷寇地,投宿民舍,老妪涕泣上食,为匿马稻秸中。明日按辔徐还,军中服其神勇。”③</p><p>太平军的燕王、英王与罗大纲(非金田宿旧,忌其非同教,至死未封侯)遇见塔齐布,便是如此。然而彭玉麟呢?</p><p><br/>注:<br/>①③出《湘军志》。<br/>②出《太平天国史》。<br/>除以上两则,其余加引号者皆出《清史稿》。</p><p></p><p>到处便为家,望楚尾吴头,异地同临明月色; <br/>他年谁是主,合衡峰鄂渚,天涯都作比邻看。 <br/>——彭玉麟题江西省吴城全楚会馆 </p>
发表于 2007-6-7 15: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p></p><p>还是黑色的字清楚些~~~</p>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2: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九&nbsp; 钟声听浪击</p><p></p><p>太平军水军田家镇一役,被焚战船的数目,黎庶昌的记载是“四千五百馀号皆尽”,赵尔巽的记载是“烧毁贼舟四千馀艘”,这个数字应该说还是真实可信的。烧毁的船只,几乎都是太平军西征沿途征用、掠夺的商船民船,而真正的战船则很少。此役对太平军水师而言,几乎是输尽了家产还剩条裤子。但一个赌徒只要裤子还在,他就还有翻本的机会。</p><p>咸丰四年十一月,九江、湖口。</p><p>塔齐布、罗泽南将陆军驻扎于上游的九江北岸,与南岸太平军据守的九江城隔江相望;而彭玉麟则率部顺江东下,驻湖口;曾国藩亦亲率水军殿后。湘军水师驻扎在下游,意图是明显的:一可截断太平军的粮草军械及增援部队;二可阻截九江城内的太平军顺江西溃。</p><p>彭玉麟在去湖口的路上没遇到什么大的障碍。十一月十四那天,他打了一个小小的胜仗,烧毁击沉了太平军十多条敌船,余人皆遁。而此日,塔齐布正在九江南岸开个人演唱会;曾国藩也于此日抵达。第二天,“塔公陆军抵小池口。水师击破贼船,进泊湖口。贼踞守九江,坚不可下。十八日,陆军渡江南岸,驻营九江南门外。”①</p><p>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晨。湖口、九江。</p><p>湖口,北临长江,西接鄱阳湖,距上游的九江城约二十五公里,境内山丘起伏,港汊纵横。彭玉麟将队伍泊在了东南岸的石钟山,然后他蓑衣草鞋,不辞而别——他要去石钟山看看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的地方,这个地方有些莫名的气息在吸引着他(参见本文第五章)。</p><p>从石钟山回来后,彭玉麟仔细看完了本营伤残人数及船只数量的统计清单,又去了杨载福营里一趟,老杨在武穴养伤,他营里的弟兄对这位雪帅又是亲热又是敬畏。彭玉麟详细询问了老杨的副将,将该营的一些数字默记在了心中,然后去了曾国藩的坐船拖罟舰。</p><p>曾国藩穿着狐皮黄马褂正在伏案疾书,当然他不是在练习写挽联。以前在北京没人死的时候他常常找几个活人来一一“敬挽”,现在死了那么多的人他却没心情再挽了,他在给皇帝写信。彭玉麟没有打扰他,静静的负手站在拖罟舰的外舷望着上游九江城的方向。他有一些不祥的预感,但到底是为了什么他却不清楚,他只是隐隐的担忧。长江的江面在冬季到来之后变得狭窄起来,江水碧绿如蓝,打着漩涡从船边流过。他的思绪也如这奔腾的江水,无休无止,浮沉不定。</p><p>雪麟,曾国藩写完了奏折抬眼看见了他,来来来,看看我写的这两个折子如何。彭玉麟微微一笑,涤公奏牍乃进士手笔,不看也罢。曾国藩哈哈大笑,神态间颇为自得。连日来的捷报让他心情愉悦,他还是将折子递了过来。彭玉麟不便再推,打开来心不在焉的看了。第一个,“驰奏濯港孔陇驿小池口胜仗、浔郡江面肃清,水师进扼湖口”②,第二个,“参鄂军营官李光荣所带川勇掳掠滋扰,请革职讯办”③。彭玉麟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这都什么啊,他心里说,大战当前,写个折子不得要领。</p><p>涤公,我有军情向你禀报,彭玉麟将折子放在案上,直视曾国藩的眼睛。曾国藩看他神情严肃,正容道,雪麟坐,坐下说。彭玉麟侃侃而谈,就九江及湖口的地理位置及敌人的布防等略作分析,然后详细叙述了湘军水师营的情况,用准确的数字向曾国藩说明了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最后他总结说,咱们要打这个仗,目前缺的是人。曾国藩的三角眼微微的眯了起来,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彭玉麟打仗从来没因为兵力不足的原因而有丝毫畏惧过,他以少胜多的仗打了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如今他怎么了?他看着彭玉麟略有忧色的脸,竟不知如何措辞。</p><p>彭玉麟站起来走到舷窗,看着鄱阳湖与长江交接处的石钟山,也陷入沉默中。石钟山虽高不过六十米,但危崖临流,峻峰壁立,由船上仰视,竟如与天相接一般。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预感,他的直觉告诉他这里将会有极大的危险在等待着自己。他心里虽并无丝毫畏惧,但他却不免担忧。</p><p>雪麟,你意欲何为?曾国藩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他的身边,同看这江湖锁匙。</p><p>涤公应该跟皇上要一个人。彭玉麟头也不回的答道。</p><p>谁?</p><p>胡林翼。</p><p>在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这一天,曾国藩坐在他拖罟舰的指挥楼里,起草了当日的第三份奏折,“攻围九江陆兵单薄,湖北臬司胡林翼识略冠时,已札饬带勇二千,驻防田家镇,就近飞调该军来浔助剿。”④折成,鸣炮,飞马驰奏。</p><p>就在这一天的下午,奏折在去北京的路途上时,罗泽南率部渡江,遭太平军水师袭击。湘军陆勇多不会水,又被攻了个措手不及,虽奋力反击,几条渡船的军士死伤惨重。彭玉麟闻报欲救,却终究鞭长莫及,数日后当彭玉麟与罗泽南合师照面时,竟发现对方的眼神中都暗藏忧色,而在此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事。当日傍晚,彭玉麟看着从上游漂流而下的湘军陆勇尸体,心如刀割。当即决断,率部与陆军“均驻九江城外”。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当天晚上就发生了。我们在若干年后来看,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一些大事往往就是由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先赞一个“机变无双”的翼王石达开,他并不是解放后连环画里塑造的四肢发达的莽夫,左宗棠说他“狡悍著闻,素得群贼之心,其才智诸贼之上”、曾国藩说他“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的话,岂是无稽之谈?</p><p>那天晚上,彭玉麟画完梅花正准备睡觉时,突然听见了江上传来了擂鼓呐喊声。他的眉头皱了起来,虽然这鼓声略显单薄,但哪有晚上偷袭敌人还擂鼓呐喊的?生怕敌人睡着了么?更不可思议的是居然还有铜锣之声(鸣金乃收兵之信)。彭玉麟惊疑交加,推窗一看,湘军水师的其他战船已纷纷亮起了灯笼火把,刹那间营队里号角呜呜长鸣。训练有素的湘军水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已披挂停当,作好了战斗准备。彭玉麟看在眼里感到欣慰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被骗了——太平军在扰敌,古往今来就没这么玩偷袭的。</p><p>果然,在不远处的江面上,隐约朦胧的月光下,四艘小舟已去得远了,隐隐的传来的,是夹杂在锣鼓声中听不太懂的太平军广西腔的哄笑嘲骂之声。湘军水师无可奈何,打又打不着,追又追不到,只好在用湖南腔大声问候了广西人的祖宗、上帝及上帝的老婆、特别是上帝的二儿子、耶酥的二兄弟洪秀全的祖宗之后,偃旗息鼓,重入梦乡。哪知刚刚睡着,锣鼓声又起,于是又赶紧鸣号披挂,于是又虚惊一场,于是又互相问候彼此的祖宗。反反复复四五次,折腾了整整一宿。</p><p>第二日仍是如此,彭玉麟苦无良策,却不敢稍有懈怠,只好严令加强警戒。</p><p>第三日,“贼每乘夜惊营,水师亦彻夜戒严”⑤。湘军水师人人疲惫不堪,吃饭拉屎时都红着眼睛在骂广西人缺德。</p><p>这情况一直持续到第四日的十一月二十五,湘军统帅、跳水冠军曾国藩不甘寂寞,重入江湖,二试身手。</p><p>注:①②③④⑤皆出《曾文正公年谱》,其余加引号者来源于《清史稿》、《湘军志》等资料。</p><p><br/>石骨耸峰余,百战河山增感慨;<br/>钟声听浪击,千秋名士有文章。<br/>——彭玉麟题石钟山坡仙楼 </p>
发表于 2007-6-13 12: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倒,跳水冠军~[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7-6-24 19: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四十&nbsp; 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p><p><br/>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p><p>彭玉麟头天晚上几乎通宵没合眼,连日睡眠不足让他的眼圈黑了下来,眼睛里血丝满布。</p><p>清晨开饭时,他去营里转了转,他发现弟兄们跟他的情况差不多,甚至有人捧着饭碗都坐在地下睡着了。湘军水师的军士,多是二十来岁的青年汉子,他们白天处于高度警戒之中,夜里却又不能好好的休息,这让人如何受得了?睡不好必定吃不下,吃不下必定战斗力大大削弱。而一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意味着什么?彭玉麟忧愤交集,一筹莫展。他只是一介书生,虽勇敢,虽镇定,却终究缺乏了一种随机应变的素质——诡谲。而这,恰恰是石达开之所长。</p><p>“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势篇》。石达开每夜派出扰敌之人,不过百十数而已,余皆酣然高卧,神完气足;而这百十来人带给湘军水师的,却是连枕戈待旦都求之不得的烦恼与窝囊:欲战不得,欲眠亦不得。彭玉麟决定让手下的弟兄睡觉——再这样耗个两三天,湘军水师全都得在这个湖口喂长江和鄱阳湖里的乌龟王八。他下令,让一半的军士睡觉,一半的军士负责警戒,中午后两班互换。然后他也小睡了一会,中午起来喝了几口酒后,去了曾国藩上游一里处的水师营(从田家镇过来时彭玉麟在前,曾国藩殿后,曾将船停在了上游一里处)。</p><p>曾国藩这几天比彭玉麟他们可就幸福多了,除了癣疾发作,他都睡得很安稳。太平军水师从上游顺流而下扰敌时,会经过曾国藩的水师营,他们如果那时就开始擂鼓呐喊,下游一里处的彭玉麟就有足够的时间作好准备瓮中捉鳖,这帮广西人就插翅难逃。所以他们的小舟趁着夜色经过曾国藩那里时,偃旗息鼓,屏声静气。一旦到达彭玉麟营队时,他们便将小舟尽量靠着对岸而行,然后大声鼓噪。等彭玉麟他们披挂停当准备迎战时,他们已在下游问候湖南人的祖宗了,夜夜如此,屡试不爽。</p><p>曾国藩穿着黄色小马甲迎接了彭玉麟。彭玉麟向他大略说了下这几天的事,然后说明了自己的意图:准备移师上游,驻九江南岸会同陆军与太平军一较雄长;没有水师相助,湘军陆路的塔罗渡江将危险重重;而没有陆师相助,水师却无攻城拔寨之能。曾国藩点头,这样一来可免却长毛(笔者案:这个称谓是没有贬义的)扰敌之苦,二来可以集中力量给长毛以致命打击。彭玉麟告辞回营。</p><p>正是向晚时分,彭玉麟在自己的小舢板上回头看曾国藩和他的营队。其时残阳如血,映照得江面如同沸腾流动的岩浆,曾国藩身上的钦赐黄马褂仿佛被罩上了一层红色的祥云,散发着耀眼的金黄,他站在拖罟舰的指挥楼外面向彭玉麟挥手道别。让彭玉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是他最后一次看见这样的景象。</p><p>当天晚上,养足了精神的彭玉麟水师摩拳擦掌,太平军若今晚再来扰敌,必定会死得很难看——彭玉麟安排了十六条轻捷的小舢板及二百多个精壮机灵的军士,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也要把这群兔崽子捉拿归案,一出胸中恶气。他自驾轻舟往来游弋,左手执壶右手握刀,不时抿上一小口酒,目光炯炯的注视着上游的方向。夜色沉沉,唯闻滔滔江水拍岸之声。时间在流逝,在太平军应该出现的时间里,却什么事也没发生。等等,再耐心等等。不止是那二百多军士,连彭玉麟的心里也开始有些莫名的焦虑。他望着上游漆黑的天空,忽然感到了强烈的不安——长江上最大的、唯一的战舰、曾国藩的坐船,拖罟。连日扰敌的太平军将士怎会没发现这条大船?精于用兵、才智超群的石达开又怎会忽略这艘夺人眼目的指挥船?彭玉麟长叹一声,实在是用屁股都可以想到船里坐着的是什么人啊!</p><p>上天似乎要验证他的直觉,在彭玉麟看见上游几道强烈的闪光之后,他听到了几声沉闷有力的炮击之声。刹那间数炮齐鸣,上游一里处的天空亮如白昼。他营里的弟兄相顾愕然,听这炮声就知道,太平军水师大约是倾巢而出了——在他们认为太平军会派小部继续前来扰敌的时候,石达开袭击了上游曾国藩的营队。</p><p>曾国藩是直接被一枚炮弹从梦中轰醒的。他临睡前将案上的文书奏牍收拾好,再将黄色小马甲脱下,整整齐齐的叠好放在枕头边。今天身上的癣疾似乎很给面子,没有发作,他心里想,你不痒老子今天就不挠,你要敢痒老子就狠狠的挠,大家都不睡算了。他对癣疾的憎恶程度比太平军尤甚,他终其一生都没能战胜过它;而消灭太平军,他只花了不到十年时间。这枚炮弹准确无比的打在了他拖罟舰的甲板上,船身的剧烈震动让他以为在发梦。他眼睛还没睁开就又听到了几声沉闷的炮响和熟悉的湖南腔骂娘声,紧跟着就是船身连续的猛烈摇晃。不好,船要沉,曾国藩一跃而起。等他穿着内衣披了件棉袄站在拖罟舰的指挥楼上观察敌情时,他惊奇的发现自己必将被揍得很惨:太平军水师的大型炮船在对岸一字排开,有条不紊的对着我军连续发射,这不到百米宽的江面恰好在他们大炮的最佳射程范围里,而不幸的是他们好象特别关照自己的坐船,弹丸雨点般迎面扑向这艘庞大的拖罟,四周的水面被击起几尺高的水柱。</p><p>拖罟舰本来是海上作战用的,当初广东水师的总兵陈辉龙奉命增援湘军时带来了两艘。陈辉龙自乘一艘,这一艘就送了给曾国藩乘坐。城陵矶一战中,广东水师的陈辉龙和沙镇邦双双阵亡,他的拖罟被曾天养部缴获。在曾天养被塔齐布阵斩之后,太平军为了泄愤,把那艘拖罟一把火烧毁了。于是曾国藩的这艘拖罟就成为了长江上最显眼的目标,谁都知道湘军最高统帅就在上面,石达开焉有不打之理?好在太平军的火炮威力有限,装填弹药的速度也慢。而太平军水师的这些弱点,没有人能够比石达开更清楚,他知道只用炮击是要不了湘军水师的命的。所以曾国藩在一轮猛烈的炮火之后,看见了太平军水师里驶出了数十艘小舟,直扑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你湘军水师烧了我好几次,也该让我烧一次了吧?</p><p>这艘拖罟的甲板已被击穿,船身数处中弹,在湍急的长江水面上摇摇欲坠。曾国藩惊怒交集,顾不得自己军容不整,在指挥楼上跳着脚咆哮。没人能听清楚他到底嚷嚷了些什么,其时枪炮声轰轰隆隆,喊杀声嘈嘈切切,他的声音被扯碎在冬季湖口刺骨的寒风里。望着太平军将士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朝自己的坐船扔上无数火把,曾国藩瞠目结舌,长叹一声,老子不玩了。跳水冠军于是“扑通”一声,重入江湖。</p><p>这一次的跳水和他第一次在靖港跳水又略有不同。靖港时,他是又羞又怒,自觉自愿的自裁,由“章寿麟负之还船”;而这次却是形势所迫,他不跳就得被太平军活捉或被活活烧死,与其被烧死被活捉,还不如跳了的好。所以他这次的跳水,是聪明的选择。还有个不同的是,长江的水比湘江的可就急多了,在靖港他被章寿麟救起来后,还能“发髯俱张”的用湖南话破口大骂,而这次估计他是让冰冷的长江水狠呛了几大口,被不知何人救起来后送往陆军罗泽南大营时竟全身哆嗦一言不发。安全到达后,“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罗公泽南、刘公蓉及幕友等力止之”①。</p><p>这次事件中,王闿运又一次给曾国藩留了面子,他这样记载道“其夜,小池、九江寇负小舟数十,直犯国藩拖罟大船,国藩谨而免”②。他只字不提跳水一事,反而夸了曾国藩谨慎。如果国藩兄真的“谨”,焉能让翼王如此轻易得手?而黎庶昌的记载是“二十五日,贼复以小艇夜袭水军,放火焚战船十馀号。公(国藩)座船陷于贼,文卷册牍俱失。”③。他也给曾国藩留了面子,也不提跳水一事,只提了其他的糗事:文卷册牍俱失。其实失去的岂止是文卷册牍,咸丰帝赐给曾国藩的黄色小马甲和白玉四喜搬指,白玉巴图鲁翎管,玉柄小刀,火镰等物也在其内。我们事后来分析一下,曾国藩没有穿黄色小马甲跳水,实乃大幸也。他若时刻不忘这件衣服,起来就穿着它,后来跳水时也穿着,那他是断然不能逃出太平军掌心的。除了正宗皇室,谁敢穿黄色的衣服?敢穿的人那就不用说,肯定是皇帝赏穿的朝廷大员。茫茫之中自有天定,失去了马甲、穿着内衣的曾国藩又逃过一劫,被人救起后,“公(国藩)棹小舟驰入陆军以免”④。</p><p>还是来看看正史的记载吧。赵尔巽说“贼乘舴艋夜袭营,掷火烧坐船,国藩跳而免,水师遂大乱”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古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纵狷狂如王闿运者,亦不能免之。</p><p><br/>注:<br/>①③④,出《曾文正公年谱》。<br/>②,出《湘军志》。<br/>⑤,出《清史稿》。</p><p><br/>百战河山,剩此楼头烟树;<br/>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br/>——曾国藩题江西奉新九天阁 </p>
发表于 2007-6-24 21: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仔细看完。联看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7-3 16: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size="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四一&nbsp;&nbsp;指顾尽东南</font></p><p><font size="3">咸丰四年十二月,九江。</font></p><p><font size="3">这一次的挫败对于曾国藩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湘军东征的步伐,在江西九江被迫停了下来,甚至开始倒退。</font></p><p><font size="3">彭玉麟之前不祥的预感是极为准确的,水师在此役之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先是他手下营官萧捷三率段莹器、孙昌国、黄翼升等人贪功冒进,在追逐太平军水师时,一鼓作气的冲进了鄱阳湖内,“焚贼舟数十号,乘胜追逐至大姑塘以上。贼复于湖口设卡筑垒增栅,以断其后。(湘军)舢板船遂不得出”,注意,他是追。</font></p><p><font size="3">萧捷三,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他以前是清政府的正规军——绿营的一个千总,后在曾国藩水师领一营之兵。此人作战极为勇猛,在彭玉麟伤愈后的那个闰七月,在陈辉龙、沙镇邦双双战死之地的城陵矶,“捷三偕李孟群、杨载福等搜捕两岸伏贼,俘馘甚众。乘胜追至六溪口,平贼垒,毁贼艘殆尽”,注意,他还是追;在武昌、汉阳之战中,太平军“用火弹扑营,灼捷三头面手足几死,仍裹创力战,追剿二十馀里,襄河肃清”,注意,他包扎了之后,又追。从上面这三战可以看出,这位猛将兄打仗完全是“追”出来的,估计他从来就把“穷寇莫追”的古话当作放屁一般,都想建议他改名“萧追三”了。</font></p><p><font size="3">追三兄倒是一口气就把太平军追进了湖口,但却急坏了彭玉麟。显然,太平军是在诱敌深入。以石达开用兵之诡,紧握“追”字诀、一根筋的萧兄又如何领悟得来?“玉麟往救不利,乃还新堤筹济师”。萧捷三所率四营之兵约近两千,被全部封锁于内湖;彭玉麟与李孟群的约三千人被隔阻于外江——湖口石钟山,真正的成为了湘军的“江湖锁匙”,这把锁把湘军水师拦腰截断,“由是水师遂有内湖、外江之分”。</font></p><p><font size="3">在武穴养伤的杨载福听说了九江的接连败绩,顾不上伤未痊愈,边吐血就边赶来了。可是他的到来丝毫未能挽回即成事实,不得已,他“以病甚回籍”,逆江而上,回湖南老家养病去了,可以想象他心中的郁闷与窝囊。而另一位由曾国藩三次点名的润帅胡林翼,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了九江。望着眼前的滚滚长江和对岸的九江城,胡林翼极轻的叹了一口气——石达开的增援部队与他同时到达了,“贼既踞小池口,皖中大股续至”。他明白对岸的敌人是谁,他从罗泽南和彭玉麟的眼神里看到了淡淡的忧色。他没能在九江停留太长的时间,因为石达开,另一双翅膀的一个决定。</font></p><p><font size="3">曾国藩坐船既失,干脆就住了在了罗泽南的陆营。他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声泪俱下的检讨了自己的失误,“自至湖口苦战经月,忽有挫失,皆由臣国藩调度无方,请交部严加议处。水师阵亡将弁史久立、李允升、李选众、沈光荣、葛荣册及座船弁兵刘盛槐等请恤。”当然他没敢提您老人家送给我的黄色小马甲和火镰等物也不知所踪,这个冬天有点冷之类的话。咸丰皇帝除了安慰他也没其他的好办法,他说“曾国藩自出岳州以后,与塔齐布等协力同心,扫除群丑,此时偶有小挫,尚与大局无损。曾国藩自请严议之处,著加恩宽免”,又原谅你丫一次吧,钦此。</font></p><p><font size="3">咸丰五年正月,九江。</font></p><p><font size="3">曾国藩愤怒欲狂,虽然他不知道发明“祸不单行”这个词儿的人是谁,他还是忍不住想问候人家的祖宗。前两天塔齐布约上了罗泽南,在彭玉麟水师的掩护下渡江攻城,结果双双挫败而还——他们的对手是翼王。</font></p><p><font size="3">彭玉麟察觉到,自塔齐布九江受阻之后,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而罗泽南则明显的沉默了许多。这些细微的变化,自然逃不过曾国藩的眼睛,这双看人奇准的眼睛,也敏锐的捕捉到彭玉麟的眼里常常布满血丝,儒雅的他现在常常冰冷着脸。</font></p><p><font size="3">在塔罗攻城失利的第二天,曾国藩闻报:太平军从陆路分兵攻打汉口。</font></p><p><font size="3">石达开这一着棋,大约就是“围魏救赵”,和这个典故有所不同的是,他是在占尽上风的情况下做出这个决定的。当安徽的增援部队从陆路到达九江城后,翼王露出了一个高深莫测的笑容。打仗不靠人多,但人多就有人多的打法,他成竹在胸。计划正按着他的意图在执行,并且效果良好,包括夜袭曾国藩拖罟大船,包括堵截鄱阳湖内的湘军水师,包括反守为攻长途奔袭汉口。</font></p><p><font size="3">清政府的绿营官兵不是个个都像塔齐布和萧捷三那样勇猛的,所以“(湖广)总督杨公霈退驻汉口,又退守德安”。没有湘军撑着的绿营几乎不堪一击,太平军一路上高歌猛进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一时间江汉民心大乱,人人自危。曾国藩无奈,何人可用?刚刚才到任的胡林翼还没来得及一显身手,就又被立即派往湖北救火。</font></p><p><font size="3">在外江的彭玉麟也遭到极沉重的打击,这打击不是来自石达开,而是比石达开更猛的猛将兄——老天爷。彭玉麟不是诸葛亮,他不会夜观星象,所以当九江冬季的狂风骤然降临时,他只能盛怒之下指天大骂。这一次湘军水师的损失,竟不亚于一场惨烈的战斗,“(正月)初四日夜,东北风大作,巨浪撞击,水师老营战船在九江城外者,漂沉二十二号,撞损数十号。”</font></p><p><font size="3">彭玉麟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干着曾国藩去年在湘潭的工作——他担任了造船厂厂长兼总工程师。接连的失利让他郁愤难当,船厂的干部们常常看见他负手巡弋,他们不敢凝视他的眼睛,那眼睛有着凛冽的杀气。他仍然每晚画梅,边喝酒边画,梅枝瘦硬,梅花凋零。</font></p><p><font size="3">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font></p><p><font size="3">指顾尽东南,偶然间暗夜愁来,且随江水悠悠去;<br/>谁人知一二?只道是红羊劫后,应有梅花缓缓开。</font></p><p><font size="3">——笔者自题</font></p><p><font size="3">注:此后不再注明所引原文出处,加引号的内容多为《清史稿》、《曾文正公年谱》、《湘军志》及《太平天国志》。</font></p>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0: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二   剪不断、理还乱


咸丰五年(公元1855)三月。九江。

从这一年的二月开始,湘军水陆两师便没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而彭玉麟担忧的,是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

曾国藩让彭玉麟率领八十艘战船溯江而上,号称协助刚刚到任就被派往湖北援救武昌的润帅胡林翼,实际上却是到新堤修船——他自己去年在湘潭就干过的工作。这也是一个难得的休整机会,彭玉麟在新堤当造船厂厂长的这段时间里,想了很多人,想过很多事,然而他没有头绪,想法又太多,便颇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他一边慢慢的磨墨,一边任由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胡思乱想。

他想到杨载福,想到萧捷三。湘军水师成立时,大家操心最多的事情是怎样防备敌人的炮火。湘军水师的营官们和前来增援的两广水师的陈辉龙、沙镇邦等人,按照古代兵书和近代兵书上记载的各种盾牌藤甲防御之法,在战船船舱上张布了破渔网、湿棉絮、油牛皮以及人头发和藤条、竹蔑等物编织的象席子一般的东西,可太平军的铅弹照样一击而穿、一穿而过,“谋避炮,百方皆弗良”。最后他横了心,提出了不要任何遮掩防御之物迎头直上——不要命的打法。正是这条汉子用行动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他心中对杨载福的感激难以言喻。那一天,他二人并立船头,“寇炮击之,舢舨人皆露立,棹船徐进,有俯首避铅丸者,众目笑之,以为大耻。”可是现在老杨受伤了,听说前几日从养伤的武穴回来过,可来去匆匆,彭玉麟没能见到他。他的到来丝毫未能改变现状,于是吐着血又回去了;他想到湘军水师现下被太平军分为内湖与外河的局势,不免对萧捷三的卤莽很有些不以为然,但一想到他军帐被太平军火炮击中、头面手足被严重烧伤后却依然意犹未尽,酣斗猛追的样子,又忍不住热血上涌。这样的人,是军队的主心骨,是可以被称之为“军魂”的人——那一战他带伤追击,将襄河一带的太平军彻底肃清。可是,这些水师营里同生共死的好兄弟,现在却被困在了内湖,他们跟老杨一样,也是许久未见了。曾国藩让人传话给内湖的弟兄说,一定会和大家同甘共苦,要救他们出来,让他们一定要坚持云云;同时又给咸丰皇帝发帖子数落自己的罪过请求治罪等等。彭玉麟看着舱内挂着的那张微微摇晃着的棋盘,越发的想念杨载福。

他想到了罗泽南。这半年多来的日子里,他对这位教书先生的尊敬与日俱增,他想到在湖北打武昌时的罗先生。那时的湘军陆师,塔齐布带兵八千,罗泽南带兵三千,曾国藩请他们商量哪一支部队打花园,哪一支部队打洪山。罗先生胸有成竹,他说,贼寇精锐在花园,只要派重兵攻破了花园,武昌便唾手可得。罗泽南所指的重兵,自然是塔齐布的部队。但是,猛将兄塔齐布向来只管作战,至于到哪里作战,何时开拔,何时停止,却是由副将周凤山说了算,所以罗泽南的话说完后,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周凤山。周凤山却说,这个这个,打花园是件难事,曾大帅可得增派兵力啊。彭玉麟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这位瘦弱的罗泽南先生双手按着桌子站了起来,他声音不大,一字一顿,缓慢但却坚定地说,我的部队人数不多,不足以对付敌人的精锐,但如果没人,我去吧——彭玉麟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他自己差一点要为这位罗先生鼓掌了。曾国藩对罗泽南的豪气大加赞赏,考虑到他的兵力实在太少,便把一千名宝庆勇丁和一千名四川勇丁悉数交给罗泽南指挥。罗先生和他的弟子李续宾果然不负众望。彭玉麟想到他“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的话,心口发热,罗山先生的境界让他自愧不如。

他跟着便想到了塔齐布,那位右臂刺着“忠心报国”的旗人。那一次因为周凤山的原因,罗泽南打花园,猛将兄打洪山,与花园互为犄角,防止太平军绕路逃窜。待得武昌城破、太平军纷纷夺路逃命时,他们万万未曾料到,迎头撞上的竟是塔齐布和他的八千湘军陆路“重兵”。在此之前,塔齐布是湘军中威名最盛之人,湘潭北郊和城陵矶两战使得他名满天下,太平军闻之色变。此时的塔齐布挥师猛击,直如砍瓜切菜一般。但始料不及的情况发生了:太平军里有为数不少的“童子军”,这些十几岁的孩子被逼着颤抖抖的上了战场,如今逃命之时居然又撞见这个煞星,众人大骇之下慌不择路,竟纷纷投水,一时间哭爹叫娘之声大作,水面浮尸无数。接下来的事情让彭玉麟感慨万千:他听说塔齐布睹此惨状,竟然伏鞍痛哭,并立即下令救人——在他的严令之下,当即便救上来七百余人,他紧跟着又传令凡是“童子军”的即饶过不杀,这一役总共竟救下敌人两千余名。彭玉麟对旗人素无好感,但对这个猛将兄倒是一向青眼有加。他最初听见的便是此人“酷夏操兵”的恶名,他不知道这算什么过错,竟被长沙绿营众官联名弹劾,在他看来,勤于练兵才是对自己部下的爱护。所以当后来塔齐布听说彭玉麟“严冬练兵”时,对这个赤脚书生竟也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感。彭玉麟的亲兵曾给他讲过这样一件事,某次塔齐布的部下送了一碗冰糖莲子羹给他,此人端着碗傻痴痴的半晌未食,旁人问他何故,此人早已泪流满面,哽咽着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故而舍不得食用。彭玉麟听罢这个故事后,越发的看重此人。最近关于他的消息,仍是由亲兵转诉给他的:他单人独骑御敌彻夜未归,湘军陆路大军人人坐立不安,李续宾更是哭泣着不肯进食,非要领兵过河去跟太平军拼命;湘军其他大将死死将其拦住,但人人挂念塔齐布,整个军营里竟彻夜不曾熄灯的等待他;直到第二天一早,听得军营里欢声大作,隐约是主帅塔齐布全身而返的消息传来,曾国藩与罗泽南一跃而起,赤脚冲了出去,一人拖住塔齐布一只手仰天大笑。彭玉麟只听得悠然神往,发愿要等战事稍缓后,去找这位心怀忠孝又淳厚善良的的猛将兄好好的喝点儿。

他提着画笔胡思乱想,笔下的梅花歪歪斜斜,却瘦硬得如欲刺破画卷而出。他又想到了那位只见过一面的润帅胡林翼。他裹着一袭长大华贵的皮袍,全身瑟缩在皮袍里,似乎不胜风寒。这人面白如玉,眼光温和,五官疏朗,鼻梁挺秀;他话不多,声音也不大,说上几句便歇上一歇,似乎气息有些跟不上来,话语一急,便会轻轻地咳嗽几声,并轻轻的捶几下胸口——那时彭玉麟才看见他的手,苍白修长的指头上戴着一个大大的白玉扳指和一个碧绿的戒指。彭玉麟听说过他的家世和故事,曾国藩介绍他时,对他微微颔首致礼,此人含笑点头还礼,目光温暖真诚,并无“久仰久仰”的官场习气,这让彭玉麟多了几分好感;他跟着发现这位出身巨富的公子哥儿和出身赤贫的教书先生似乎一见如故,两人透着旁人所无的交情。

他又想到了教书先生。他上一次看见罗泽南时吃了一惊:这位令人尊敬的教书先生足足瘦了一圈。他本就苍白的脸显得更加瘦小,深陷的眼圈青黑,胡子拉碴的样子倒像是烟馆里的常客。他听到的消息让人心寒:罗泽南本就长期睡眠不好,九江的军事状况和太平军的扰军行动更是让他彻夜无眠。他不知道该用什么话语来安慰他,他知道说什么都没用,只有胜利,一场完整的胜利或许才能让他好好的睡个安稳觉。

可是,胜利在哪里?彭玉麟心如乱麻。

曾国藩从湖南带出来的兵本就不多,经过几次战役之后,折损了不少,而现在水师被分割成内湖和外江两块,陆师则分割成三块:胡林翼带了二千五百人去湖北援救武昌;塔齐布带了五千人驻扎在九江;罗泽南则带了三千人在江西境内作为机动部队。而太平军方面则派遣了足智多谋的贞天侯林启容到九江城内协助防守,丞相罗大纲随行。湘军各处兵单力薄,捉襟见肘,已进入了一个十分艰难的时期,以往的战略优势丧失殆尽,太平军重新控制了长江水道。彭玉麟非常清楚这一点,他知道就目前的军事力量,是无法与太平军抗衡的。他又想到了那些人,那些可以称作朋友和生死之交的人,有不祥的预感骤然而至。

彭玉麟笔尖一颤,一朵梅花被染得全黑,墨汁竟透过了纸背。湘军与太平军长达数年的长江中下游控制权争夺战开始打响了。

岳雨接湖云,溯十年保障东南,功兼乡国;
通家更故吏,幸此日经营祠宇,身尚门墙。
——朱恂叔挽胡林翼。朱曾在湖北胡部下任职,后又为胡建祠,“身尚门墙”,恰到好处。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0: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三  束手无策


咸丰五年(公元1855)四月。九江。

曾国藩自两次跳水后大彻大悟,他悟出一个真理:地上比水上安全。

那两艘由广东水师带来的海船拖罟,当初由陈辉龙与曾国藩各乘了一艘作为座船,陈辉龙的那艘在城陵矶一战中被太平军烧得尸骨无存,曾大帅国藩比陈总兵辉龙幸运,捡了条命回来,但亲爱的座船拖罟却被太平军活活俘虏了,当然还有他令他更加心疼不已的御赐黄色小马甲。

反正没座船了,老子搬家。曾国藩唠唠叨叨地搬到了罗泽南的陆路大营,不就是一艘船么,老子输得起。

令曾国藩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艰难的日子才刚刚开头——他一生之中最艰难、最窘迫的时期到来了。当后来他的这段经历传回了湖南的老家,传到罗泽南的弟子、有“王老虎”之称的王錱的耳朵里时,这位在衡阳就与曾国藩发生嫌隙并与之决裂、曾国藩带兵打出湖南后,仍然留在湖南协助防务的老湘军将领,也禁不住动情地长叹道:“涤帅所处真是不易,其尤难者乃饷项一节耳。”

打仗要钱,就跟地上比水上更安全一样,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曾国藩悟出这个真理时更早,也领悟得更为透彻、感触更深。自他在长沙与绿营决裂,移驻衡阳别树一帜时起,这支部队的各项开支便没有花差过大清朝廷一两银子,那么他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把自己的这支团练部队称之为“义旅”,从最初时就自筹军饷,不再仰食地方官府。道理很简单: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一旦花了地方官府的钱,就难免会受制于人、就难免会听命于人,而如果这样,就会失去主动权,当然也就无法取代绿营。

他筹饷的办法,主要靠向地方绅士“劝捐”,以及各省的接济。在湖南时,他是打着“保我家山”的口号跟太平军作战,长沙的富绅大贾想要活命就得拿钱出来——保卫家乡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那时名正言顺熟门熟路还比较好办,然而出了湖南可就麻烦了。在湖北作战为什么又那么顺利呢?一来是常常打胜仗,太平军的辎重粮草乃至武器装备等物被湘军拿过来就用,省了不少银子;二来则是陕西方面筹银二十四万两交给曾国藩作为军饷,三,则是荆州将军官文跟胡林翼私交极厚,在胡林翼关照打点之下,官文曾给予过不少的照拂,湘军这才顺风顺水的一路打到了江西。由于湘军长驱直进,离后方供应基地越来越远,运输补给日益困难,如今在九江这个鬼地方已经被拦截了三个多月,接连受挫使得士气低落,加上部队的分散,钱粮军士无不捉襟见肘,怎么办?曾国藩在他的中军帐里象一匹蒙了眼围着石磨团团乱转的驴,束手无策。

其实也并不是完全的束手无策,部队吃紧时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咸丰皇帝。曾国藩三月就在奏折里老老实实的陈述了自己的困难,希望文宗能够帮助解决:“……一则金口水陆诸军饷项缺乏,若再添师前往,更无可支拨,恐饷匮而有意外之虞。臣实乏良策,惟有坚扼中段,保全此军,以供皇上之驱策而已。”

咸丰皇帝居然给他玩了个选择性失明,他回帖说:“行兵之道,合则力厚,分则力薄。自师船陷入鄱湖,贼匪再扰武汉,广饶一带,复有贼踪窜突。该侍郎等水陆两军,实有不能不分之势。该侍郎所谓千里驰逐,不如坚扼中段,所奏亦不为无见。当此上下皆贼,总宜计出万全,勿以浪战失机,勿以迟回误事。一切机宜,朕亦不为遥制。该侍郎不可因挫失之馀,遂至束手无策,当激厉军士,踊跃用命,谋定后动,勿负初心,以副委任。塔齐布攻剿九江,近日情形,未据奏及,岂为贼氛阻隔,竟不能声息相通耶?并著随时奏报,以纾悬系。钦此”。

仔细看看文宗的这个回帖就明白:他根本就只字不提钱的事情——王顾左右而言他,其可奈何?咸丰帝对曾国藩这种兵为将有、独树一帜的做法是十分疑忌的,这不利于他对军队的控制,于是他不给曾国藩太多的权力,不让其掌握地方政权,甚至对曾国藩的哭诉视而不见。曾国藩跪着接旨的时候肚子里把道光、嘉庆、乾隆、雍正、康熙、顺治的亲妈都骂了个遍,我曾某人帮你打长毛,你还要老子自己筹钱解决,这他妈什么世道,苍天啊!居然还说“该侍郎不可因挫失之余,遂至束手无策”,老子明明束手无策了,还能怎么办?

曾国藩在准备骂皇太极和多尔衮的亲妈之前突然想到了陈启迈。对啊,就是他,江西巡抚陈启迈!老子在你境内帮你打长毛,你个龟孙子总得拿钱给我曾某人花差花差吧?这个陈启迈是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与曾国藩同科入仕,有同年之谊;后来两人又同为翰林院庶吉士,与白殿壹、洪洋、刘向东等人的私交都还不错。想到这里,曾国藩终于有些兴奋了起来,天无绝人之路啊……

曾国藩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在九江的中军帐里为了军饷驴一般瞎转的时候,胡林翼在湖北为了军饷差点儿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推心置腹,群彦所归。
——曾国藩赠胡林翼联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0: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  baturu haha


咸丰五年(公元1855)五月。新堤。

彭玉麟晚饭时无精打彩的躺在船舱里想心事,四伢子叫了他几声他都恍若未闻。后来他向四伢子挥了挥手,没胃口,不吃了,你自己去伙船吃吧。他想喝酒,四伢子又何尝不知,可军中实在找不出来,新堤这个鬼地方根本弄不到酒,四伢子心里又是惶恐又是内疚。

彭玉麟自出了湖南后,就把军中最大的几条快蟹舰改装成了伙船,军中士卒吃饭是头等大事,他这一改立见功效,水师的将士们人人称道,跟着杨载福和其他几营也都照此改动,这一改带来的实惠还真不少,方便了很多。他的这一招让陆路的李续宾羡慕不已,跑来彭玉麟营里瞧过好几次,啧啧称羡。

彭玉麟说完之后就转过身向里躺着不再理人,四伢子不敢多话,苦着脸退了下去。彭玉麟心里烦躁,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近来脾气不好,九江和湖口的惨败让他自感面目无光。曾国藩上一次让他跟随胡林翼去攻打武昌之时他还很是高兴了一阵,他实在太急需出出胸口的这口恶气了,可哪知道曾国藩肚子里卖的药是“名为速剿上犯之贼,实则修整已坏之船”——当造船厂厂长的任务差点儿让彭玉麟跟曾国藩翻脸。

到达新堤后,白天他象个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背着手在河滩上转来转去——跟公子哥儿明显不同的是他的眼光,彭玉麟的眼光能杀死人。他会偶尔指点一下修船的军士们,这里要多钉几颗钉子,那里要多涂几次生漆;晚上他只干一件事,或者可以算是两件事罢:边喝酒边画梅花,每天晚上都是大醉之后才睡去。几天后酒便被他喝得精光,四伢子把水师营里翻了个底朝天都再也找不到一壶,哪怕是醪糟水。

没酒喝的他更显无聊,他甚至连梅花都没心思画了。他正躺着胡思乱想之时,听见江岸上有急促的马蹄声传来。会是谁呢?

百无聊赖的他懒洋洋的钻出了船舱,远远的便瞧见了李续宾营里的亲兵、唤着小五的那个半大孩子骑着李续宾的黄鬃马朝他的船冲了过来。伙船里吃晚饭的水师营弟兄们也听见了,彭玉麟看见他们的脑袋密密麻麻地拥挤在了伙船船舱的窗口争着望外看,他微微一笑,都是些孩子,彭玉麟心里说。

驮惯了身强体壮的李续宾的黄鬃马此刻驮着小五毫不费力,轻盈地冲下了江岸。彭玉麟刹那间也明白了过来,是曾国藩找他有事情。曾国藩拖罟被俘后就一直住在罗泽南的营里,而李续宾跟罗泽南师徒情深,寸步不离;小五是李的亲兵,聪明机警,虽然年龄不大却很受李续宾看重。当彭玉麟从小五嘴里知道了要随胡林翼攻打武昌的消息、并落实了不再继续充当造船厂厂长后,他高兴得差点儿跳了起来。而让他更加意外惊喜的,却是李续宾顺便让小五带了两瓶上好的米酒来。

于是彭玉麟边喝着这香醇的新酿米酒,边听小五眉飞色舞口齿伶俐的讲述了这段时间在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情。

咸丰二年,太平军首次攻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但太平军主动弃城转而攻向了南京;咸丰四年,太平军二下武昌,湖广总督吴文镕战败在黄州自杀,太平军重新占领了它;但是不久,湘军即夺了回来,罗泽南以少胜多、塔齐布救童子军即在此役;至此,已是太平军第三次攻打武昌了。胡林翼连九江的危机都不管不顾,而带了二千五百人火速驰援武昌,便可知这个地方的重要性。

3月21日,燕王秦日纲和四眼狗陈玉成部围武昌。新任湖北巡抚陶恩培率二千人死守。4月3日,燕子王等不及了,督军猛攻。城内清军“争缒城走,外兵亦走”,太平军直奔城下,“用缒城绳引而上”。

这时,可怜的湖北巡抚陶恩培和武昌知府多山哥儿俩身边的人加起来还不足十个,可以想象他们有多绝望。太平军大部终于从汉阳门攻进来了,“恩培见大势已去,投蛇山紫阳塘自尽。”(另有一说是写得一手好字的书法家陶恩培先生被太平军破城后杀了,但可信度不及他自杀来得高)。陶先生跳水后,多山一口气跑上了城墙,把大炮的炮口调转过来,对准了冲上来的黑压压的太平军。

这一炮轰出去,老子就够本了,多山念叨着。

好容易点燃了引信,多山幸福地捂住了耳朵,慈祥的看着越来越近的太平军。兔崽子们,去死吧,他心里预算着三十米的距离内能轰死多少个长毛。可是,这个万恶的可是,大炮没有响。多山急了,他急切之下便跪了下来,对着大炮“咚咚咚”狠狠地磕了三个响头,大炮哥哥,大炮爷爷,您老人家就响响吧,求您了。磕头完毕,他一跃而起,再次点燃了引信。

这一次,大炮炮口冒出了一缕火烟,悠悠的飘了起来——可是,仍然未响。多山羞愤恼怒已极,看着已不到十米的长毛,他抽出了腰刀,毅然割断了自己的颈动脉。当鲜血喷射而出之时,跑在最前面的几个太平军隐隐约约听到这个朝廷命官仿佛在咒骂大炮的妈妈,他们不知道大炮的妈妈和多山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仇恨。

胡林翼到达武昌后,城池已被占领,他驻扎在城外,跟着咸丰帝圣旨到,他“擢授湖北藩司,寻奉旨署理湖北巡抚。”跟他一同前往湖北的,还有副将王国才。这个王国才有武功,道光末年剿回匪时,他生擒贼首海老陕,赐号“胜勇巴图鲁”①(同治朝之后的“巴图鲁”就比较滥,有几十个,但同治前的“巴图鲁”还是很值钱的,老王是道光朝的“巴图鲁”,很牛很牛)。话说这个王国才演绎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若有一个臣,四海方欣司马相;
是为三不朽,两川又痛卧龙亡。
——佚名挽曾国藩


①“巴图鲁”乃满语baturu的译音,《清文汇书》译为勇强之勇,勇冠三军之勇,勇为之勇的意思;勇将即baturu haha(好象读作“巴图鲁 哈哈”?哈哈),也可转译为“英雄”。《元史》中有很多“八都儿”、“拔都儿”、“把都儿”、“八都鲁”之记载,此乃巴图鲁之同名异译。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0: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五  江城五月落梅花


咸丰五年(公元1855)五月。武昌。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胜勇巴图鲁”王国才想着一千一百年前的李白和他的这首诗,对诗中的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他是云南人,自幼好武,唐诗三百首倒背如流,太白诗篇尤其喜爱。不知是不是托太白金星的福,当年他报考武举时居然顺顺利利地就过了关。此日回援武昌,胡林翼与他抵达了武昌城外,在沌口驻扎下来。其实他在咸丰三年、前任湖广总督吴文镕自杀殉城的那一役中就与太平军交过手,他带吴文镕七十名亲兵击退太平军四百余人。吴文镕死后,他准备回云南,当路过荆州时,荆州将军官文竭力将其留了下来。官文爱其忠勇,将绿营兵一千二百人、团练五百人交给他守城北龙会桥。太平军大部一万余人攻此地,他这一千七百名军士人人气沮。王兄国才怒,厉声曰“贼如潮涌,不进何以求生!”只见他“亲以鸟枪毙执旗贼,大呼陷阵,贼披靡,坠河无算。”自此,“军中称其勇。”

沌口安安静静,派出去的探子回来报告说没看见太平军,影子都没。于是众人安营扎寨,埋锅造饭。王国才的帐篷面对着长江,从这个位置望出去,傍晚的夕阳映在江面上,随着波浪闪烁出凌乱耀眼的斑点,似乎流动着黄金玉液,呈现出让人迷醉的美。江面上一条船都没有,连年战乱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显得冷清。“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他想起了李白另一首关于这个城市的诗,随口吟了出来。

等到晚饭做好他匆匆吃完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太平军哪里去了呢?他感到奇怪,突然间心念一动,在亲兵营里点了二十人,然后叫上了毕金科,一行人带上兵刃跨上马匆匆而出。毕金科本是塔齐布爱将,二十四岁,打仗勇猛无比,人称“塔齐布之亚”,这次王国才向曾国藩求一名大将,曾国藩求了塔齐布,让小毕跟了他来武昌。

他们的背影被黑暗迅速吞噬,没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去做什么。

一行人直奔武昌城。王国才的想法很简单:跟城内的驻军部队取得联系,然后里外合兵共同剿肃太平军。来到城下,城墙上有巡逻的军士,明晃晃的火把耀得人眼睛发花。开门,开门来!王国才在城门外扯起嗓子就喊。来了来了!城墙上的军士高声答应,武昌城的大门“呀呀”的被打开了。王国才一马当先冲了进去,毕金科与众人鱼贯而入。进得城来,王国才一行纵马直往里走,武昌城的大门,在他们的身后又“呀呀”的被关上了。

到得蛇山之下,远远的看见一队人马,约莫百十来人打着灯笼火把有说有笑的过来,王国才不识路,心想干脆问问这些人吧,让他们带我去见陶恩培和多山岂不方便?双方走近之后互相一照面,王国才还没开口就呆住了:对面这队人马头上包着大红的头巾,没包头巾的能看见长长的头发,跟自己前额精光、脑后长辫的装束大不一样,再一看衣服,分明个个腰系红带,王国才差点儿晕了,长毛!他万万没想到这座城市在今天中午就已经被太平军占领了,所以他的探子才没能发现太平军的影子——他们全部都进城了,当然没有影子!

对面的太平军也是错愕之极,他们万万也没想到在这座被自己攻占了的城市里会突然出现一支敌人的部队!从哪里钻出来的?土里面?

双方顿时刀剑出鞘,对峙。不知对峙了多久,王国才终于忍不住了,杀!他暴喝一声,纵马便冲,直取对方首领。杀!小毕与二十好汉也发一声喊,迎头冲了上去。

这个情节很有些像在湖南宁乡误入敌城的储玟躬。但与储玟躬等人不同的,是命运。

王国才这二十人是他亲自从亲兵营里挑选出的死士,个个都是身手敏捷、身经百战的骁勇猛士,如今陷在敌人城池里人人存了必死之心,出手是又狠又快毫不容情;而这一队太平军虽然人数比他们多得多,但巷战之时人多没什么用,再加上这队人马白天打了胜仗、占领了这座城市之后,心理上彻底放松,刚刚又在城里烧杀抢掠了一通,个个喝得酒意熏然,突然遇袭,有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送了命。武举子、胜勇巴图鲁王国才绝非浪得虚名之辈,他与太平军将领双马错镫之时在马背上长刀斜引,空中转一个圈子,再回手一劈——只一招之间便将对方首领的脑袋干脆利落地砍了下来,他紧跟着在马背上一个仰躺躲过迎面而来的一枪,身子还未坐直之前又是长刀斜刺,再取旁边一人之命。

小毕第一次跟王国才出征就遇此恶战,心想大丈夫死则死矣,可不能丢了我塔军门塔齐布字号的脸。他的招式得塔齐布指点,全是临敌之间一招制胜的杀着。在灯笼火把的班驳光影里,小毕双刀翻飞,伴随着暴喝而出的“杀”声,他竟比王国才还快了一瞬,已取三人之命。二十二名死士“暴斫之,群寇惊走且呼,街巷间有出者,辄爲官军所斫,俄倾而定。”可怜这队酒足饭饱的太平军,在自己的地盘里竟然被人像打贼一般的揍得毫无还手之力。二十二匹战马往来剿杀,几个圈子兜下来之后,现场又恢复了一片黑暗——打灯笼火把的人全部躺下了,王国才这一方竟毫发无损!谨以此战告慰宁乡的储玟躬吧。

王国才控制局面之后心急如焚,他不敢再去城里乱转,不知道太平军大部在城内什么地方,如果再遇见敌人,只怕得尽数葬身于此了。众人不敢再点灯笼火把,借着月色,看见人人满面满身都是血与汗,均相视而笑,心里又感刺激又是欣慰,更有说不出的焦虑。待气息稍稍平静,王国才率众人再回到城墙,把城楼上几个巡逻的太平军干掉后,“登城招水陸軍,不見一人”,又偏偏不敢放声大喊。王国才急得跺脚,如果此时胡林翼进城来,那便是事半而功倍,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好容易熬到天亮,二十四人再不敢久留,开门溜了出来。此役虽未能建树奇功,但全身而退也是极大的造化了。到了胡林翼营帐之后,王国才把昨夜之事向胡林翼细细禀报,自然少不得添油加醋慷慨激昂赤胆忠心,胡林翼惊得瞪大眼睛看着面前这个满身是血的“胜勇巴图鲁”,又是懊恼,又是遗憾,连连后悔昨天晚上没留意到城内之变。王国才经此役后,名声大噪,“知其事者交讼国才奇功,遂传言国才于道获寇谍,得口号,呼门而入,爲谗嫉者所蔽,惟及见国才者知其实焉。”

彭玉麟率军逆江而上直抵湖北,将协助胡林翼攻打武昌。

前湖广总督杨霈,4月败走德安;5月12日,杨霈退守随州;西安将军扎拉芬来援,被太平军英王陈玉成阵斩于随州东南之五里墩,杨霈经枣阳又逃往襄阳。6月11日,朝廷震怒,将杨霈革职,湖广总督由荆州将军官文接任。


星斗摘寒芒,古今谁具摩天手;
乾坤留浩气,霄汉常悬捧日心。
——彭玉麟题武汉黄鹤楼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0: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六  我从千里而来


咸丰五年(公元1855)五月。湖北。

武昌城第三次落入了太平军之手。不管驻守该城的常大淳、吴文镕、陶恩培三位督抚及武昌知府多山等人平素的官声政绩如何,也不管他们是清官、贪官还是庸官,历史记住他们的,是他们“人在城在、人亡城亡”的事迹,这就够了。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另一位湖广总督杨霈的败走、退守,会惹恼咸丰帝从而将其革职查办。现在,掌握湖北军政大权之人,乃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这是一个完美的配搭,胡林翼的能力将使他在这个位置上大展拳脚,这个来自湖南益阳的公子哥儿,终于有了自己的舞台,从此,翼若垂天之云。

读者看到这里不免会奇怪,既然是如此重要的战略重镇,既然前两次都已先后死了总督死巡抚,还搭上无数军士的性命,曾国藩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才拿下了这个地方,为什么却不珍惜、不留重兵布防、反而继续率师东征,以至于给太平军抄了后路?难道真的是曾国藩脑袋进了水不成?答案呢,当然不是,他只是奉命——奉皇上之命,当今天子,清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奕宁之命。在本文三六章“朕心实深欣慰”中就曾提到这个问题,曾国藩奏请咸丰帝派胡林翼镇守武昌,咸丰帝却派了杨霈前往,复命他继续提师东征。

曾国藩给咸丰帝写了个折子,委婉的指出了皇帝的失误:“……细思臣等办理谬之处,善有二端:武汉当留重兵驻守,并当留战船数十号以为后路声援,兹因江汉无战船,致该匪乘虚上窜,其失一;九江未破,遽攻湖口,冀通江西饷道,弁勇昌险轻进,致轻舟百余号陷入内河,一军分为两截,外江无小舟,内江无大船,顿形薄弱,其失二”。但皇帝做事不光棍,错了不认帐,他要一错到底你能怎么样?他回帖说:“至武汉收复后未留后路声援一节,则其势本有不及”,他坚持自己的既定方案,命曾国藩攻克九江,直捣天京——于是才造成了当前这样的局势。

彭玉麟所部也已抵达武昌城外,停泊鲇鱼套。而此时,杨载福内伤痊愈,“湖南巡抚骆公秉章委令招募水勇,又添造战船,赴鄂助剿。”他们相会在了武昌城外的长江之上,彭玉麟见到久违的老友大喜过望,但他却注意到,杨载福对他的态度有了一些小小的、极其微妙的变化,他不再象以前那样的热情了。这是为什么?难道因为他受伤之后,连性情也转变了么?彭玉麟百思不得其解。


咸丰五年(公元1855)五月。江西。

曾国藩在生气,生很大很大的气,他气他的同乡同班同学江西巡抚陈启迈——虽然陈启迈比曾国藩大了十三岁。

他在江西这段时间陷入了极度困窘与悲苦的境地之中,湘军一直处于客军虚悬的境遇,饷银、军需都得仰求于江西,搞得江西的地方官认为他打胜仗是尽义务,是应该的,打了败仗便是辱骂、嘲讽,群疑众谤;最令人愤怒的是这些地方官动不动还以停饷相要挟,曾国藩尝够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受尽奚落与嘲讽,苦不堪言,心情烦躁郁闷之极。他自数日前向这个陈同学启迈兄张口要钱之后,便一直焦急但却满怀希望地等待好消息。他在信中提出了请老陈同学为水师添置船炮、请江西另建三营水师等事宜。他认为陈启迈没有理由拒绝——我曾某人与你既有同乡之情同年之谊、又是在你境内作战帮你驱逐长毛,你个龟儿子有什么理由拒绝?

但性情古板的陈启迈偏偏拒绝了这个小同学的要求。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曾国藩又羞又怒,他早就在幕友们面前夸下了海口,你叫他如何下台?陈启迈也真是眼睛不盯事儿,目前在皇上面前最说得起话的,除了当年这个同班同学曾国藩还能有谁?他在你境内帮你打长毛,出钱出力都是理所当然的,你居然去拒绝他,脑子进了水么?除了用他脑子进水来解释这一严重不合理的事实外,别无他解。小曾同学一怒之下,向皇上发了个专帖告状,弹劾陈同学:“臣与陈启迈同乡同年,同官翰林,向无嫌隙。自共事数月,观其颠倒错谬,迥改常度,深恐贻误全局,不敢不缕晰陈之。”皇上一看这还了得,曾爱卿息怒,爱卿少安毋躁,看老子为你出气,来啊传旨:“江西巡抚著文俊补授。未到任以前,著陆元良署理。陈启迈著即革职,按察使恽光宸先行撤任,听候新任巡抚文俊查办该抚。到任后,著即将曾国藩所参各情节逐款严查,据实具奏,不得稍有徇隐。钦此”。脑子进了水的陈启迈就此下课,在江西巡抚任上只呆了一年有余。单从此事即可看出曾国藩在咸丰帝心中的分量了。

天无绝人之路,曾国藩有贵人助。这个贵人叫做黄赞汤,乃在籍邢部侍郎。时间还在去年时,这位江西的在籍侍郎便“督办江西劝捐,至是计捐银数四十馀万两”,曾国藩感激莫名;到湘军进入江西境内时,又是这位黄侍郎伸出了友爱之手,帮助湘军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公军入江西后,皆赖黄公筹捐银两接济。湖南协饷,专拨供湖北金口之师。公所请拨浙、闽协饷,以有警不时解到,公乃议借运浙盐,行销于江西、湖南。旧日淮南引地,川盐抵饷,仍请以黄公赞汤总理盐饷事务。”


咸丰五年(公元1855)五月。山东。

山东荏平县冯官屯。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中军帐。

在这五月的最后一天里,僧格林沁活捉了太平军北伐军的最高将领李开芳,宣布了太平军北伐军的彻底失败。

太平军自定都南京以后,分兵两路,一路是曾国藩的湘军对付的西征军;另一路便是僧王对付的北伐军。太平军北伐将领林凤翔、李开芳和他们的部队年来转战六省,夺城五十余座,给清朝廷制造了极大的麻烦。带逆贼李开芳上来,僧王声如洪钟。这位蒙古王爷生得高大魁梧,面如重枣,加上长须飘飘,又爱舞弄一柄大刀,倒颇有几分关羽的味道。李开芳被围于冯官屯,无奈之下欲以诈降之术脱身,被僧王识破活捉。

衣着华丽、身材高大、眉目俊朗的李开芳大摇大摆的进来了,跟在他身后的,是两名十五六岁、打扮得如舞台上戏子一般的美貌妖冶娈童。李开芳自知必死,倒也不紧张,朝僧王微微一鞠躬,便盘膝坐了下来,两个小童在他身后叉手而立——僧王冷眼看着他们,这位朴素的王爷跟他们在一起倒象是看门的家丁。僧王活捉林凤翔后,将他凌迟于市,林凤翔至死未出一声,好汉子,僧王暗暗为他喝彩。这个李开芳,不知道会不会叫出声来?他歪着头看着这个狎玩娈童如纨绔子弟一般的北伐军最高将领,笑了。他决定把他送到北京去,由皇上亲自发落。

数日后,李开芳在北京西市受剐刑而死,时年三十岁。太平军的“北伐”,至此而终。

咸丰帝高兴之下,将僧格林沁麾下大将西淩阿遣至湖北,欲助胡林翼取武昌。


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
——彭玉麟题武汉黄鹤楼。此联的“红羊劫”,乃国难之意,又为“洪杨劫”的谐音。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0:2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七  大战五百回合


自城陵矶擂鼓台阵斩太平天国秋官又正丞相曾天养之后,黄明魁便不再担任塔齐布随身亲兵:塔齐布念其忠勇机警,遂令其管带警卫营,担任巡逻、警戒与督察等任务;而此后塔齐布临阵,则换了两名亲兵,分执长枪与套马竿,于身后随侍左右。他自幼尚武,虽识字有限,却最是景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黄明魁以前跟着他时,闲暇里《三国演义》、《隋唐传》中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火烧裴元庆等段子也不知给他讲过多少次了。这一日他兴致颇好,传了黄明魁来“商量要事”。

黄明魁一听是“商量要事”,登时心怀大畅,他早就想“商量要事”了。原来他自知肚里墨水有限得紧,小时候听评书时就那么翻来覆去的几个段子,于是趁着这段时间巡逻,悄悄溜到罗泽南营里去请教罗山先生,罗山先生自然是名不虚传的,一口气便给他讲了许多英雄人物,只听得黄明魁又惊又喜又是惭愧,又想早些找个机会跟塔齐布好好聊聊。

黄明魁进得营来,朝塔齐布笑笑便坐下了,两人相处日久,又是过命的交情,没外人在场时早就不讲客套了,黄明魁喝了口水,便把在罗山先生那里听见的故事,一一转告了出来:

——塔公,虎牢关的吕奉先白衣白甲,骑赤兔马,使方天戟,可威风得紧,跟刘关张车轮战,走马灯似的大战了五百个回合啊。
——(大拇指)“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真英雄,真威风!
——塔公,如果我跟你说这不是真的,你信么?
——(吃惊)哦?假的?
——塔公,有句话,叫“临阵不自标异”,这句话是自古就有的;《淮南子》又说:“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意思就是说,在两军交战的时候,主将是不敢标新立异的,还得要注意伪装,免得自己成为敌人的首要攻击目标。
——(沉吟)恩,也是。难道书上写的……
——那书上说的,叫杜撰,是写书的人编的。你在擂鼓台跟老贼曾天养交手,打了几个回合?
——(愤怒)就一个照面,我摔下马来了,老贼伤了我小黑!
——对啊塔公!那吕奉先跟刘关张大战五百个回合,您还信么?
——(沉吟)这个这个,难道又是假的?
——当然是假的了。古代正史里的记载,连打上五个回合的战将都屈指可数,更别说五百回合!
——(兴奋)那你跟我讲讲那些真实的战将、真实的战争!

黄明魁虽读书不多,但记忆力却好得惊人,也难为他记得住那么多书名和人名,把在罗山先生那里听到的一一跟塔齐布转述:《汉书》说,汉王刘邦与项羽在广武交战,项羽准备和刘邦独身挑战。刘邦却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命勇士出阵挑战,却被汉将楼烦一箭射杀。《三国志》是正史,可不象《三国演义》了,这本书里说,曹操东征袁绍,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到了白马坡后,“(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塔公,这个就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也”!塔齐布大是高兴,是啊是啊,我早知道关云长是个大英雄,正史都这么说,果然果然,哈哈,继续,继续讲!

黄明魁又道:塔公还记得曹操手下的张辽张文远吧?他跟关羽是好朋友,也是一员猛将啊。他率领五百死士攻破孙权大营,在此战中,张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阵,杀数十人,连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狂呼着自己的名字杀贼,真威风!塔齐布打断他的话,那么吕布呢?此人功夫究竟如何?黄明魁微笑着说,吕布功夫当然是不错的,只是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神罢了,《三国志》注解中引《英雄记》称,郭汜攻长安,吕布对郭汜说“且退兵,你我决一胜负。”于是二人对战,吕布以矛刺中郭汜。塔齐布呵呵笑道,原来如此,我还当他草包了,那么谁最厉害呢?继续继续!

黄明魁沉吟道,最厉害?这个怎么比较啊,他们互相又没有厮杀过。塔齐布哈哈笑道,糊涂了糊涂了,那么你继续说就是,挑厉害的说!黄明魁续道:《宋书》里有个战例甚为惨烈,说的就是湖南衡阳的英雄。衡阳内史王应之起义兵攻长沙,阵前连斩数人,勇不可当。守将何慧文与王应之舍开大军近身博杀,厮杀多时,何慧文身上被王应之重创八处,血流如注,何慧文则硬生生的将王应之的一只脚砍掉。一番苦战之后,何慧文终将王应之斩杀,自己也身负重伤,奄奄一息。《梁书》记载,梁将柳仲礼在青塘与侯景大战。柳仲礼突入候景的中军,一时无人可当。眼看着柳仲礼的矛槊就要刺中候景之际,候景的部下支伯仁却突施偷袭,斜刺里一刀砍到柳仲礼的肩上,柳仲礼伤重无力再战,只好逃掉了。《北史》里记载,北魏宗室可悉陵,自幼便力大无穷,十分勇猛,在一次打猎中曾赤手活捉猛虎。这个可悉陵跟随北魏军征凉州,敌方河西王沮渠茂虔命一名骁将与可悉陵斗阵,二人都是大力士,不几个回合,两人的两支槊都被折断,可悉陵立即抽箭将敌将射落马下,由于来不及拔剑,可悉陵以随身短刀把敌将的脖颈斫断。

塔齐布只听得时而双拳紧握,时而双目圆睁,时而以拳击掌,时而叹息不止。黄明魁早将这几段故事在心中背了个滚瓜烂熟,此时兴头之上,喝一口水润润喉咙,续道:《北史》又载,东魏西魏的河桥之战中,东魏军中有一厚甲长刀将,拍马直取西魏猛将蔡祐。距离蔡祐三十余步时,蔡祐的手下纷纷劝其射杀此人。蔡祐从容说:我等性命,在此一箭耳,万万不可虚发!敌将在距离他十步左右时,蔡祐方才以箭大力猛射,敌将应弦而倒,蔡祐上前以槊将其击杀。北周北齐的邙山之战中,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单骑追杀北齐斛律光,斛律光的左右随从在混战中都已失散,只剩下了一位部下和一支箭,王雄手执长槊紧追不舍,在距离斛律光不到一丈时,王雄对斛律光喊道:我不杀你,我要将你活捉了献给皇上。斛律光这时猛回头,弓如满月,箭似流星,以仅剩的这最后一支箭,射中了王雄的面额。王雄伤重只好退走,在将近自己的大营时落马而死。另记载,东汉司徒王允的后代王思政也是一员猛将,河桥之战中王思政下马步战,用长槊左右往返横击,一击能击倒数人,无人可挡……

塔齐布道,慢,慢,怎么这些大将全是使槊的?这是种什么兵器?这种兵器有什么好处?黄明魁笑道,书上说“矛长丈八谓之槊”,这个槊啊,其实也就是长矛,就是枪啊。塔齐布大笑,原来如此,我还道是什么奇怪兵刃,原来就是枪啊,果然是使这兵刃的战将最多了,不过我上阵时槊也使得,刀也使得,倒不在意什么兵刃的,对了,使双刀的有什么猛将没?黄明魁道,当然有啊,《宋史·毕再遇传》中记载的灵璧之战中,有个金将持双铁简,在阵前耀武扬威,得意非凡,宋军早有人瞧他不惯,后来此人舞动双简跃马而前,宋将毕再遇大叫道:我以双刀会你双简!拍马而出,以左刀格其铁简,右刀直劈其脑,一招之间,金将便坠马而死。塔齐布大喜,哈哈笑道,好小子,好样的!毕金科大概是这个毕再遇的后人吧,哈哈!黄明魁跟着大乐,原来小毕是毕再遇将军的后人啊,怪不得勇猛绝伦,哈哈!

塔齐布又道,岳飞岳爷爷呢?他可是顶天立地的大人物,好汉子,他的功夫又如何?黄明魁道,正史里关于他的武功记载可不多啊,《宋史·岳飞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岳飞大战太行山,单人独骑,持丈八铁枪,于阵前刺杀黑风大王。他后来抗金时,就再也没上阵与金将在阵前交过手了,他的厉害之处是岳家军,是兵法,可不是单打独斗。塔齐布点头道,正是。岳武穆治兵有道,用兵如神,只可惜了奸臣当道,昏君糊涂,才三十九岁便……。塔齐布愣了片刻,突然道,我今年也是三十九岁了,我胳膊上也刺有“忠心报国”四字,莫非,莫非我也要如岳爷爷一般,死于三十九岁?黄明魁大笑道,塔公说糊涂话来着,岳爷爷是生不逢时,当今圣上英明,哪里会有什么“莫须有”的罪名啊,哈哈……

两人直聊到月满中天,塔齐布才依依不舍的送了黄明魁出营。四周一片寂静,军营里除了来回巡逻的将士外,余人都早已睡熟了。夜晚的江风拂面,把白天的暑气一扫而空,七月的九江,此时有种宁静的美。

塔齐布看着黄明魁越走越远,突然间想到一事,明魁你回来,我有事问你。待得黄明魁小跑回来,塔齐布道,你说“将军不敢骑白马”,不敢标新立异,衡阳彭雪琴为何上阵之时却偏偏穿了白衣,难道他不懂这个道理,不怕死么?黄明魁沉吟道,雪帅是书生出身,他不可能不明白这样简单的道理的,我想他大概是以必死之心上阵吧,就象刺秦的烈士荆轲一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穿白衣即表示我心已决,一去不回之意了。

塔齐布点头道,原来如此,好个彭雪琴。黄明魁微笑道,塔公,你知我今天给你讲的这些故事,是从哪里听来的么?塔齐布大奇,难道不是你小时候听说书的先生讲的么?黄明魁笑道,那些故事都是假的,什么“大战五百回合”之类的,我今天给你讲的这些故事,可都是正史上记载的,全是真实的事情呢。塔齐布奇道,哦?那你听谁说的啊?黄明魁正色道,是罗泽南罗山先生。

塔齐布恍然大悟,原来是他,果然了不起,读了这么多的书。黄明魁向他作了一揖,塔公,不早了,你早些休息吧,我瞧你这段时间脸色不大好,人也瘦多了,你可得多注意休息啊,你是全军主帅,罗先生很是看重你的,你可不能累倒下了啊,我就告辞了。

塔齐布点点头,看着他越走越远,正准备回去睡觉时,突然间眼前一黑,双脚发软,身体摇摇欲坠。他吃了一惊,伸手牢牢抓住面前的旗杆稳住了身子,心下奇怪,怎么了?难道我身体真的越来越差了么?


曰归曰归指故乡,岂期露宿风餐,便为异域招魂客;
有弟有弟今诗伯,从此孤儿寡妇,付与天涯急难人。
——曾国藩挽某友(未能考出曾国藩挽谁,贴此以俟知者)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四十七章过多的引用了天涯煮酒作者“再度刘郎”的帖子,使得自己的东西没剩下多少了,想来不妥,于是将47章回炉了重写。原帖不删,保留纪念。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七  两大江防重镇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七月。武昌。

“五年,武、汉复陷,玉麟更募士造船,立新军,合三千人,与杨岳斌分统之。胡林翼约同攻汉口,玉麟自金口进,败贼鲇鱼套;北岸陆军为贼所挫,玉麟率众登岸截击,破之,攻塘角,焚贼船二百馀。授浙江金华知府。”——彭玉麟自到武昌之后,和太平军交手数次,总的说来胜多负少,稳占了赢面,但武昌城却仍然被太平军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彭玉麟目前是大清朝的从四品文官,是从正五品的“同知”递升上来的。在这一干湘军将领之中,他是升官最慢的一个,也是同时期的湘军将领中官职最小的一个。杨岳斌(载福)此时已“授郧阳镇总兵”,这个衔儿,是正二品武官。二人虽同为湘军水师营官,杨载福可比彭玉麟的官衔高得多了。他在武穴养好伤后,奉命在岳州招募了一批新兵,然后“由岳州出大江剿贼于蒲圻,会扎金口。”至此,彭杨水师会师,以助湘军润帅胡林翼攻取武昌。彭玉麟注意到杨载福对他的态度有了一些小小的、极其微妙的变化,不得其解。

胡林翼到了武昌之后便遇到了麻烦——跟曾国藩在九江所遇到的麻烦一样,一个字:钱。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武昌城外鲇鱼套上的彭玉麟烦躁不安,如果说他五月在新堤当造船厂厂长时的脾气大得就象新堤五月的太阳,那么现在他的脾气大得就象武昌七月的太阳了,“浙江金华知府”的头衔对他来说没什么意义,他甚至从来没去过那个地方——倒不是说他觉得自己官职太小或升官太慢,他本来就不在乎这个,他烦恼焦躁的是战事。太平军此次有备而来,秦日纲、韦志俊等率太平军两万多人,数倍于湘军水陆两师,说明了他们对这座城池的重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大江防重镇,第一便是武昌,其次是九江,再次为安庆。彭玉麟与胡林翼、杨载福等将位列第一的武昌城围了起来,却没有办法把它攻下,再加上粮饷的问题,这叫彭玉麟如何不急?其实,远在下游九江的塔齐布,又何尝不是这样?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七月。九江。

曾国藩在参自己的同班同学江西巡抚陈启迈老乡时,另写了个奏折向咸丰帝报告了一个好消息——与其说是他向皇上报喜,不如说是他告诉皇上自己出了口恶气:“内湖水师击贼于青山,破之,夺回拖罟大船,并获他船炮等。拖罟,即九江之败所失座船也。”曾国藩在这艘失而复得的大船面前思绪万千,他想上去看看自己半年前跳水的地方,想上去看看自己当初起居和写奏折的书房、了望敌情与检阅部队的塔楼,但他犹豫再三也没上去,当然也没有把自己的帅椅搬上去,他只是默默的看着军士们把太平天国的大红旗帜扯下,然后换上了大清帝国的黄龙旗和他湘军的军旗——他在罗泽南营里好象已住习惯了。

“十三日,公(曾国藩)派水师攻贼于徐家埠,委知县李锟带陆勇会剿,破之,毁船八十馀号。塔齐布公陆军击贼于新坝,破之。”塔齐布在这一役中,毙敌二百人。他不满意这样的结果,这样的小胜仗根本刺激不了他的神经。他围困九江已近半年,与太平军交手虽胜多负少,但这样的小胜仗对他而言毫无意义,他需要的是攻占九江。在这个该死的江西作战,粮饷时常不能保证,这是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军心稳固的头等大事啊——简直不敢想象既没钱又没粮还要军士为你抛头颅洒热血冲锋陷阵,谁又比谁傻多少啊?但是他毫无办法,只有干着急的份。他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眼睛时常血丝遍布,与太平军遭遇时他常常发了疯一样的陷阵冲杀,不知疲倦,不知退后。他不知道九江城什么时候可以攻下来,不知道这样的倒霉日子何时才能到头。

后人在评价太平天国殿右十二检点林启容时,几乎全部无可避免的要提到他镇守九江之时的表现——他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最精彩的表演与九江密不可分,他仿佛是为了九江而生,他的生命中若没有九江,他将变得平庸不堪,乏善可陈。他很好的贯彻了石达开的“死守”计划,不仅治军有道,更难得的是他能够使城中民心安定。军民一心,这是九江得以坚守数年不失的重要保障,而这,可以直接归功于林启容。
   
自城陵矶擂鼓台阵斩太平天国秋官又正丞相曾天养之后,黄明魁便不再担任塔齐布随身亲兵:塔齐布念其忠勇机警,遂令其管带警卫营,担任巡逻、警戒与督察等任务;而此后塔齐布临阵,则换了两名亲兵,分执长枪与套马竿,于身后随侍左右。这一日黄明魁收队后,便径自去了塔齐布营帐。两人相交日久,又是过命的交情,无外人在场时,便免去了官场应酬的繁文缛节。黄明魁素知塔齐布爱听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他前段时间抽空去了罗泽南阵营,听罗山先生讲正史里的英雄人物和战争故事,今天来到塔齐布营中,便将这些故事转诉了出来讲给塔齐布听。果然塔齐布极感兴趣,本来神情疲惫的他此刻强打精神,坐直了身子看着黄明魁,只听得他时而双拳紧握,时而双目圆睁,时而以拳击掌,时而叹息不止。

两人直聊到月满中天,塔齐布才依依不舍的送了黄明魁出营。四周一片寂静,军营里除了来回巡逻的将士外,余人都早已睡熟了。夜晚的江风拂面,把白天的暑气一扫而空,七月的九江,此时有种宁静的美。黄明魁向他深深作了一揖,轻声道:塔公,不早了,你早些休息吧,我瞧你这段时间脸色不大好,人也瘦多了,你可得多注意休息啊,你是全军主帅,人人都看着你的,你可不能累倒下了啊,标下这就告辞了。

塔齐布点点头,看着他越走越远,正准备回去睡觉时,突然间脑中一阵晕眩,眼前一黑,双脚发软,身子摇摇欲坠。他吃了一惊,伸手牢牢抓住面前的旗杆稳住了身子,心下奇怪,怎么了?难道我身体真的越来越差了么?


曰归曰归指故乡,岂期露宿风餐,便为异域招魂客;
有弟有弟今诗伯,从此孤儿寡妇,付与天涯急难人。
——曾国藩挽某友
 楼主| 发表于 2008-7-28 00: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八  忠心报国


咸丰帝密切关注着湘军,比洪秀全对太平军的关注更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关注度简直就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最后结局,虽然他没能关注到最后;现在,他最关注的是塔齐布——塔齐布带了五千人留驻在九江城外,朝中的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让这支部队停留在这里,攻又攻不下来,围却又围不死人,既耽误了战事又浪费了粮饷(虽然没用他们一两银子),不如放弃。但是,以光禄卿王茂荫为首的多数大臣认为不可放弃对九江的包围。咸丰帝自己的意思,也是要塔齐布留在九江,继续围攻——至少,可以起到牵制的作用,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二十七日。九江,青山。

青山,位于鄱阳湖畔庐山脚下,距九江四十多里,水路从长江经鄱阳湖可到达。此处风光秀美,左近有蛤蟆石和鞋山等远古冰川遗迹。真是个休闲养老的好去处啊,曾国藩取下头上的大草帽放眼四望,眼中绿竹青青,耳畔蝉鸣阵阵,不由得心中赞叹,他约了塔齐布在此商议军情。自他住在罗泽南营里后,已近半年没见过面了。

六月底的太阳尽现火辣,曾国藩额头上的汗水流下来,被浓浓的眉毛拦住,于是只好积攒了起来;越积越多,终于聚成一大颗水珠,直接顺着长长的眉梢滴落下来,融入在江西的土地里。他忍不住解开了马褂最上面的扣子,似乎凉快了一些儿。营里的军士们闲时都打着赤膊,可他从小就生有疥癣,身上的皮肤如黑色的鱼鳞般一块块的吓人,所以他从来就不在人前裸露出身体。他想起关于九江战事给咸丰帝的奏折,“不得不思所变计,以求有济于大局。拟于七月以内,臣与塔齐布移至青山,渡湖之东,会剿湖口。如能攻破此关,全局固有转机;即不能遽破,亦当由彭泽而下,直趋建德、东流,以期与下游池、太之师联为一片,是亦大局旋转之一策也”,他有把握说服皇帝,但却没把握说服塔齐布,因为他实在太了解他了,他怕他会纠缠于九江的战事而弃大局于不顾。

远远的看见有三人纵马过来了,他眯了眼仔细的辨认,是塔齐布,他只带了跟他一起上阵的那两个亲兵过来了。曾国藩远远的向着他们招手,向来沉稳的他心里也不免有些激动,塔齐布一直是他最信任的人。他想到了当初向文宗举荐塔齐布时,在折子里说此人“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他敢以自己的身家性命作担保,就因为他坚信自己没有看错人。咸丰帝或许被曾国藩举荐塔齐布的诚意所打动,从此,塔齐布“加副将衔,兼领练军”,再也没有离开过曾国藩和他的湘军,而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的赌注押准了——塔齐布从未辜负过他。

塔齐布跃下马来,把缰绳和佩刀扔给了一个军士,朝他大步走了过来,涤帅,他远远的挥着手叫他。他粗大的辫子盘在脖子上,上身精赤,粒粒汗珠在太阳下闪着光。曾国藩吃惊的注意到,这个英气勃勃的塔齐布竟然明显的瘦了一大圈。

二人撇下随从,远远的走了开去。

两人默默地走,许久,仍是一言未发。在一座小山头旁曾国藩停了下来,塔齐布在他身边站定。从这里望出去,鄱阳湖平静的躺在二人脚下。曾国藩终于打破了沉寂,他抬手指着鄱阳湖扭头看着塔齐布说,九江久攻不下,你干脆移师此处,由水师协助渡过鄱阳湖,再会同水师肃清湖口长毛,你意下如何?

塔齐布满是血丝的双眼中闪过一丝愧疚,一丝惶惑,然而更多的是愤怒和忧急,他似乎不敢看曾国藩的眼睛,将头扭了开去。曾国藩立刻意识到自己已触碰到了他心中最不愿提及的那个话题,但问题是明摆着的,回避不是办法,总得提出来解决才是啊,曾国藩想。

不。果然,他听见塔齐布干脆利落的拒绝了自己。

曾国藩续道,即使不成功,你也可以由彭泽东下,直趋建德,东流,到时候与下游芜湖的部队连成一片……

不。塔齐布再次干脆利落的打断了他的话。他回过头来,正视着曾国藩的双眼,然后他哽咽着发誓——誓取九江。

塔齐布实实在在输不起这口气,他从没这样窝囊过——攻又攻不下,打又打不着。半年来,九江城下的他时刻想着的便是怎样活捉林启荣,阵斩林启荣,但林启荣根本就不给他这个机会,他连林启荣的样子都没看清楚过。九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别说是曾国藩叫他放弃他不答应,此刻就算是咸丰帝亲临,只怕他也是不肯答应的。

塔齐布这一哽咽了嗓子发誓,倒一下就触动了曾国藩的神经——想到自己这半年来在江西所受的苦,也不禁悲从中来。他这一段时期的生活,是他生命里最压抑最窝囊的,以至于王闿运在编写《湘军志》时,于日记中言:“夜览涤公奏,其在江西时,实悲苦,令人泣下……涤公言:‘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船之上驶,则绕屋彷徨’,《出师表》无此沉痛!”

两人言及顿兵九江,老师糜饷,攻亦不得,围亦不得,上负主恩,下失民望,愧愤交集之下,终于双双哽咽难言。曾国藩自己也未曾料到,自己在塔齐布面前这一通真情流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塔齐布答应了他,按他的计划行事,但他也有一个要求,就是在七月发动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攻势,如攻下九江当然最好,攻不下,再移师青山,照曾国藩新的部署行事。

两人分手时已是傍晚。下得山来,正欲分道而驰,塔齐布似乎想起了什么事,他在马上回转了身子,叫住了曾国藩,涤公。曾国藩看着他,怎么了?塔齐布笑着抓抓头,忘了什么事了,涤公多多保重!曾国藩点点头,你也是。

塔齐布哈哈一笑,回转身子,一鞭抽在马屁股上,驾!他右臂上的“忠心报国”四字,在夕阳下显得庄严而肃穆。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七月十八日,九江。

这天傍晚,曾国藩在罗泽南营中的临时书房写奏折,他心中很高兴,这段时间连续打了好几个胜仗。唯一让他感到难受的,是在七月六日那天,塔齐布曾经的贴身侍卫黄明魁阵亡的消息。他可以想象塔齐布有多愤怒,有多难受,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哪有打仗不死人的?他所能做到的,是请皇上从优抚恤。“初八日,破贼于梁口。十三日,破贼于乾坑。十四日,大破贼于鳌岭鸡鸣山,毙匪六千馀名。水师萧捷三等破贼于鞋山。李元度率平江勇渡湖而东。十五日,击贼于徐家埠,破之。罗公泽南陆军攻贼营,大破之。十六日,克复义宁州城。”

战事的好转让他心情愉悦,给皇上写奏折也成了件很愉快的事情,他甚至能想象到文宗览折时的笑容。

正在这时,他听见营门外有吵吵嚷嚷的人声,有人在哭,有人在骂,紧跟着他又听到了李续宾的声音,似乎也在哭。罗泽南治军极严,平素里根本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是出了什么事情,他想。同时他把奏折翻转来,然后出门向营门外走去,他想看看是出了什么事,他心里有不祥的预感。

远远的,他看见了随塔齐布上阵的那两名亲兵,十几天前他们随塔齐布一起去了青山,跟他曾见过面,这两人泪流满面的想要往里冲,但又被值哨的亲兵死死的抱住了不让进。那两人也看见他了,他们高声的叫了起来,涤帅,涤帅啊!曾国藩太阳穴跳得厉害,他急步走了过去,怎么回事?

——塔齐布呕血骤亡!

曾国藩大叫一声,跌坐于地。


大勇却慈祥,论古略同曹武惠;
至诚相许与,有章曾荐郭汾阳。
——曾国藩挽塔齐布
发表于 2008-7-28 00:3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散加油。沙一个发。
发表于 2008-7-28 12: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加油加油,有一丛花:huaxiao: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3-28 20:43 , Processed in 0.0599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