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楼主: 私奔

几则联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3 04: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1-2-13 13:16 编辑

湘子桥联
来源:潮汕风情网


  徐义六编纂、翁子光鉴定之《潮州名胜联话》(1948年10月香港潮州图书公司初版),载有湘子桥原楹联若干,既具存史价值,特为摘抄如次:

  东岸第十一墩,旧为“冰壶楼”,左亭已废,柱镌行书联云:“一带鼍梁循禹迹;千年鳄渚定韩潮。”右亭废址柱镌联云:“稳渡韩江千尺水;归来秦石一时鞭。”上述二联,对仗工稳,“字亦洒落有致,均无附款,不著撰书人姓名。”

  东岸第十墩,旧为“小蓬莱楼”,亭已全毁。柱镌楷书联云:“鼋鼍神力大;乌鹊众情深。”款署“孟鸿书”。孟鸿姓钟,邑人。此联犹言桥为醵金建者。外柱行书联云:“修成蓬岛三神洞;汇到梅溪万壑流。”款署“道光戊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秋八月镇平黄钊书撰。”

  黄钊,字香铁,举人;兼任城南、韩山两书院山长,为“岭东七才子”之一。著作甚丰,有《读白华堂诗集》三千余首,书法尤妙。

  东岸第七墩,旧为“凌波楼”。左亭前祀天尊神偶像,“亭尚完好”。内柱楷书联云:“十年濡墨归鸿画;一线逶迤亘鳄波。”款书“潮郡重修广济桥,倡始图终,丘薪然厥功尤伟,书此赠之。里人李光彦书。”外柱楷书联云:“玉遥连银汉影;金鳌横压海天秋。”草书款云:“湘桥春涨,八景之一也。壬寅被洪水冲塌其半,薪然丘君尚义,倡修第七墩,迄今工竣,虹梁一新。其人其事,均堪不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夏立,吉旦,李映梅并书”。是联“字画闲逸,词意隽永,堪与蓬岛梅溪一联匹敌。”右亭倾圮,只柱刻行书联云:“黄金台自从隗始;白玉鞭皆让逖先。”款署:“湘子桥自壬寅水冲圮后,屡议修,弗成。卒借薪然丘君,独力先自筑复一墩,嗣是十三墩,次第修复。其首功不可无以彰之也,因撰十四字赠之。道光戊申秋季,载熙拜书。”是联“暨鸿画鳄波一联,均嘉其倡修湘桥首功之意。按丘薪然,名慎猷,嘉应盐商。肩重修湘桥经理任,曾慨捐千金,倡筑一墩。”
发表于 2010-9-14 15: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湘子桥楹联
来源:凤凰单枞茶网
作者:《凤城联话》张家庆
============================================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是《广东通志》中记载的广为传颂的一首民谣。千百年来,潮州湘子桥(广济桥)之所以名闻遐迩,是因为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也许,仅仅审视湘子桥这条文化长廊中楼台亭阁的楹联妙对及其书法艺术,便足以使古代的游客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但湘子桥上的楼阁已毁废久年,曾亲临现场参观者也早已作古。笔者搜遍藏书,竟集得涉及湘子桥联话若干,将其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南宋绍熙五年(1194),潮州知军州事沈宗禹在东岸临江处建“盖秀亭”,与西岸的登瀛门遥相对峙。两年后,知州陈宏规增筑东桥2座桥墩,将东桥定名为“济川桥”,“盖秀亭”改名为“济川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此亭,易名“广济亭”,其柱联是:“广济桥边春意闹,双旌岭后东湖清。”1959年在原址偏北处又重建该亭,没刻下亭联。桥东段第七墩原有凌波楼,左亭前供祀天尊神像。该楼内柱有楷书联:“十年濡墨归鸿画,一线逶迤亘鳄波。”落款为“潮郡重修广济桥,倡始图终,邱薪然厥功尤伟,书此赠之,里人李光彦书。”楼外柱也有楷书联:“玉遥连银汉影,金鳌横压海天秋。”小字草书落款为“湘桥春涨,八景中之一也,壬寅被洪水冲塌其半,薪然邱君尚义,倡修第七墩,迄今工竣,虹梁一新,其人其事,均堪不朽。道光二十九年夏五吉旦,李映梅并书。”此联在市博物馆藏有拓本。李映梅系潮州人,咸丰年间拔贡。右亭柱也有联:“黄金台自从隗始,白玉鞭皆让逖先。”题款为“湘子桥自壬寅水冲圮后,屡议修,弗成,卒藉薪然邱君独力先筑一墩,嗣是十三墩,次第修复。其首功不可无以彰之也,因撰十四字赠之。道光戊申秋季,载熙拜书。”以上三副联语,都谈及道光二十二年(1842)水灾一事。其时,湘子桥被大水冲圮,“大水决东岸石墩,圮者六,损者二,坏者一;决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桥梁损失殆尽。”(清光绪卢蔚猷《海阳县志》)联语中屡屡提及“薪然邱君”,即嘉应州盐商邱慎猷。他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首捐千金修筑一墩,其他布商、米商和官员们也都慷慨解囊,斥资修复湘子桥,并“呈请道府宪仍谕桥工司事邱慎猷、黄国诗、辜利权、李鹏程,并米行修桥司事杨大省董其役。并新建两亭,以为行人憩息之所,经始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十月初八日,越明年四月望后之三日告竣。”(见《广济桥史料汇编·沿革》)以上联语即刻于新建亭柱上,对盐商邱慎猷备加推许。

   当时在湘子桥东段第十墩建有“小蓬莱”,楼阁内柱有楷书联:“鼋鼍神力大,乌鹊众情深。”题款为钟孟鸿书。钟孟鸿,字遇宾,蕉岭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直谏著称。擅长书法,有铁笔银钩之誉,著有《柳风馆存稿》。“小蓬莱”楼外也有柱联:“修成蓬岛三仙洞,汇到梅溪万壑流。”行书,署款为“道光戊申秋月,镇平黄钊书撰。”镇平今称平远,至清初还是潮州府辖下11县之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与程乡(梅县)和蕉岭拆置为嘉应州。黄钊(1788—1853年),字谷生,后改名香秋,嘉庆二十四年(1828)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曾任城南书院和韩山书院山长,著有《读白华草堂诗集》,与番禺黄维屏、香山黄香石等并称“粤东七子”,其书法很有造就。此墩上原建有“十洲亭”,亭外柱联:“茶有滋味原无味,亭不画梅却有梅。”没署款,因通俗面流传下来。

   湘子桥东段第十一墩原建有“冰壶楼”。其右亭柱联为:“稳渡韩江千尺水,归来秦石一时鞭。”下联引用了东晋淝水之战时前秦符坚“鞭可断流”之典故。左亭柱有行书联:“一带鼍梁循禹迹,千年鳄渚定韩潮。”此联把韩愈驱鳄和大禹治水并列,有“功不在禹下”之意。这两副对联对仗工稳,字也洒落有致,可惜没有题款,不知撰书者何人。
发表于 2010-9-15 13: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览亭联话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

      饶平浮山墟原是一荒埠,四季野花芬芳,埠心突起一小丘,绕丘有数不清的黄色小石块,远远望去酷似群蜂栖于花丛采蜜,称为“黄蜂采花”地,后辟为墟埠,每逢三、六、九日赶集者数以万计,热闹非凡。每当墟期闽南、潮城商贩匆匆赶来,过午后散墟又匆匆离去,确也似群蜂采花一样的。

    古往今来,从浮山墟至潮城有条20多华里的越岭曲折小径,是潮城商贩必经之路。一批商贩从潮城天未破晓出发,肩挑货担赶10多里路至坪溪岭尾山,还得走300多级石阶,下山再赶近10里路才到达浮山墟,过午墟散回潮城同样要赶路、攀石级,回到家门已是满天星星,苦不堪言。人们盼望半途有一凉亭,让过往商旅休息。

    坪溪旅越侨胞刘增德、许克明两先生深谙家乡情况,表示要为乡民和过往商旅办好事。他们在国外发动侨胞集资于1928年从越南派许宝和先生携款回乡,召集坪溪校董贤达商榷建亭事宜,一致认为:根据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南宋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曾游饶平琴峰,留下梅溪碑文:“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丰忧”饶平县名遂取其意)题黄鹤楼侧《一览亭》诗意,决定凉亭取名“一览”。

    时潮汕教育界知名人士詹安泰先生执教于韩山师范(后历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30多年,是全国知名学者),特派人请其撰写亭联,詹先生当即应允,遂以其柔中尤刚,锋芒深藏的右军行书笔法写下东西两对冠首。其东门为:

    一路树香,引人入胜
    览观山色,且住为佳

    其西门为:

    一路径走,适此有亭堪驻足
    览山寻胜,应知无客不停骖

    两对亭联均以宝盖格取胜,点明山路虽然曲折但有树香引你进入胜景,有色有味,既有驻足之人,又有停骖之马,人来人往实为要塞,且有鼓舞商旅不畏跋涉,战胜险阻之寄意。

    一览亭右侧,古有一宫,名曰:“出水泉宫”。传说因对面桂岩山上的仙子同情行人跋涉,于岭尾山上点化岩石成洞,让清冽甘泉从洞里潺潺流出,供商旅解渴,人们感激仙子功劳而建宫纪念。现在这个宫虽然年久失修倒塌了,但遗迹尚存,一览亭旁的泉眼至今尚渍出甘甜的泉水。岭头村人民还引“出水泉宫”的泉水培育白叶单丛茶,并开发成为名噪京畿,饮誉海外的国宾茶,桂岩仙子也被称为白叶仙子,岭头村也被誉为白叶仙子的故乡。近年一条环山公路已修上岭尾山,直达坪溪镇,不少侨胞登临一览亭并携带水壶汲泉水带回海外。真是:最美一览亭,最甜家乡水。
发表于 2010-9-15 16: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15 17:15 编辑

紫砂与联语
来源:中华古玩网
========================================


  早期,宜兴紫砂壶以泡、饮茶的实用功能来到人间。以后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人们发现壶的美感并非囿与造型变化或泥色的选配,名工巧匠和文人雅士逐渐探索在壶体上尝试刻划书法,或字画相间。因此,字体雅健、言隽意永的联语成为紫砂装饰的一种主流形式,壶艺的一个组成部分。

  联语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多寡无定规,它视紫砂造型的不同与器身大小而定,基本要素是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寓意深切,刻工精妙,品读之余让人引发联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国家一级文物“圣思陶杯”为明末清初紫砂花货好手项思圣制作,桃杯形象完美,工巧艺精,上镌联语“阆苑花前是醉乡,黏翻王母九霞觞”,拟为作者引用古诗中的前两句,却把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用桃杯上的联语表达得意境生动。另一件清初陈鸣远制“南瓜壶”,该壶引人入胜之处,是瓜形身筒上的联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东陵式”是指东陵侯种瓜而言。典出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被学养全面、雕镂兼长的陈鸣远在壶上用联语隐喻了一位历史人物,将紫砂壶泡茶的功能提高到至美的境界。清嘉庆年间,文人参与紫砂壶上饰联之风大开,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与其幕友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雅好紫砂,有都是饱学能文之士,金石书画皆精,他们自定壶式,请名家杨彭年制作。或自拟铭文,亲自执刀镌刻,所制联语以壶名切如,极清隽可诵。如“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若许杯水如名淡,应付村茶比酒香”、“ 平壶留小啜,余味待回首”、“东阁招邀,梅花一瓣”、“蟹眼鸣和,以牛铎清”、“田家屋上,山窗依旧”、“钿合丁宁,改注茶经”。这一风尚对推动后来紫砂陶刻文人化、提高作品文学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宜兴紫砂在发展中广结文缘,许多学者、教授、书画家等参与到紫砂创作中来,或题铭,或作画,使紫砂的艺术性,欣赏性远远超出了它的实用功能而美名远播。

  紫砂壶上品联语,是好壶者的一种寄清,一种闲适,一种美的享受,从中体味到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壶艺的无穷魅力。

==================================
错注:文中所引用对联,部分甚不合符对联基本要求,不能作联而观,仅为文字小令,换君闲暇小趣而已。
发表于 2010-9-15 17: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联语连着沈万三

=======================================

  近年来,笔者从接触吴江各地的对联中发现,好几处的联语与明朝巨富沈万三有关。

  坐落在盛泽镇王家庄街的中和桥,是一座梁式单孔石桥,桥两侧各镌刻着一副对联,其中一副为:“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上联中的“红梨渡”,俗称俞家渡,在盛泽镇区西北的桥北荡畔,相传沈万三曾植万株红梨树于此地而故名,于是,桥北荡亦名红梨荡,“红梨”也成了盛泽的别称,柳亚子先生《哭苏曼殊》中句“潇潇暮雨过吴门,一水红梨旧梦痕”即是。

  “排齿雁,留夕阳,西是浔镇白苹远水;点睛龙,去秋水,北只沈家红蓼空庄。”这副对联镌刻在位于桃源镇广福村的长坂桥上,其中下联记录着一个与沈万三有关的传说。传说长坂桥附近的沈庄漾明初时为一块平地,沈万三的府第就建在这里,名沈庄。沈庄高院大宅,围墙上塑有两条盘踞着的银龙,气势不凡。沈万三迁居南京后,沈庄只作为休闲场所。一年,沈的幼子回这里来消暑度夏,见墙上有银龙,常用垃圾塞在龙嘴里玩耍。丫环见了上前劝阻遭到呵斥,只好每次用水细心洗刷,以保持银龙洁净。一天傍晚,丫环见龙眼赤红,疑是幼主染成这样,正欲清洗,有人招呼她去帮厨。丫环手握锅铲,突然身后窜出一只狗来,叼着锅铲就逃。巨富家里锅铲是金子打的,丫环急忙追赶。丫环追得快,狗逃得也快,丫环停下来,狗也停下。追出数里,狗蹲在了地上。丫环上气不接下气,跑到狗面前,夺下金铲,正欲举拳拷打,忽听得身后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是沈庄墙上的两条银龙飞至,嘴里喷出大水,翻江倒海,不一会,周围成了一片汪洋,沈庄渺无踪影了。从此,沈庄一带就成了沈庄漾。漾畔狗逃走蹲下的地方称作“陶墩”(逃蹲),丫环追狗追到时,天色微明,因此,这里的河浜叫为“天亮浜”。现陶墩为桃源镇的一个村,天亮浜则为青云社区的所在地。

                                   (乌云摘自苏州日报)
发表于 2010-9-16 12: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联语有奇趣
来源:当代健康报
作者:云 海
================================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联语中,一些用了加、乘运算的数学联,趣味横生。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此联不仅遣词造句巧,而且还有数学运算在内。上联“千”是“五百”的二倍,下联“两”也是“一个”的二倍。特别是“人间天上两婵娟”一句,想象奇特,堪称传世绝句。

    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这副庆贺乾隆皇帝五十岁的寿联,以巧嵌数目字见功夫。下联中,“五十年”加上“九千九百五十年”,即为万年,寓万岁之意,实为巧思佳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此联勾出一幅月夜星雁图,其中数目字,揉进了乘法运算。上联“十四”是七的两倍;下联“一双”又是孤的两倍。
发表于 2010-9-19 16: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山地名联语故事

很久以前,台山矬峒都卫城(今广海镇),有一位很俊美而又很有才学的姑娘,曾与一位很有才华的公子定了亲,两人心心相印。可是后来那位公子因家境衰败,被迫到外洋去谋生,一去杳无音讯。姑娘非常伤心。当地许多富贵子弟慕这位姑娘之名,纷纷前来求亲,却都遭拒绝。姑娘的父母见长此下去不是办法,多次相劝另择高门。女儿迫于无奈,只好答允。但提出条件:夫婿要人才出众,且能对上她出的联语,才愿作为终身伴侣。她出的上联是:“登东山,望月明,遥见双龙游广海。”写得文采四溢,形象鲜明,韵味深厚。联内的东山、月明、双龙、广海,都是当时矬峒都的地名(都在广海境内)。
    这事一时轰动四都六郡,不少公子哥儿前来应对。据说当时有几个人对了下联。县城有位秀才对的是:“过西坑,逢日盛,幸有独树遮横岗。”联内的西坑、日盛、独树、横岗,也都是本市地名。其中西坑、日盛两地在当时的德行都(现分别在冲蒌和四九境内);独树、横岗在当时的文章都(今在大江境内);海宴都有位公子对的是:“出北拱,趁天光,跨越九岗绕横山。”文中写的北拱、天光、九岗、横山,均是当时海宴都地名(现都在汶村、海宴境内);矬峒都有位秀才也写出下联:“开西栅、观塘美,喜逢六福临大湾。”联内的西栅、塘美、六福、大湾,也都是当时矬峒都的地名(今都在斗山境内)。
    据传那位才女因深切怀念出洋的情人,那些应对者没有一个被她选中。而她那位心上的恋人却也一直没有回来,姑娘终于郁闷而死。后人深感遗憾。


旧时矬峒都斗山有个读书人,屡试不第。后来,他厌弃功名,着意务农,开垦了几处新围,连年获得好收成。有一年,他建了新屋,要在中厅的石柱写一副对联。他用本县地名写成了上联:“斗山田美,上川下川腾金浪。”联中的斗山、田美、上川、下川,都是台山地名。他苦思不出下联,便悬赏有人对中者,赏谷十石。据说县城有个沦落的穷秀才,到处流浪卖字画为生,他到了斗山,闻知此事,便前往应对。他对的是:“合水潮安,大江小江跃银鳞。”联中的合水、潮安、大江、小江,也都是台山地名。合水在现台城,潮安在现三合,大江现在是台山一个镇命,小江在深井。
    那位读书人很满意,依额赏了那位穷秀才,堪称趣事。

过去有位台山人就任县官,上任那天,当地乡绅为了对他讨好,特在酒楼设宴款待。赴宴的,有当地乡绅父老,名人学士,可谓济济一堂。这位县官喜爱联语,席间乘兴作联让大家对。他出的上联是:“江潮涌河溪,五水浮月。”这联构思奇特,形象鲜明。联中前五字皆为三点水旁,江潮、河溪、浮月又都是台山地名。江潮在今大江,河溪在今都斛,浮月在今斗山。在座的乡绅父老,文人学士,都面面相觑,没有人对得上。据说后来有位下人对了。他对的下联是:“松林植杨梅,六木朝阳。”联中的松林、杨梅、朝阳也都为地名。松林在今大江,杨梅在赤溪,朝阳在冲蒌。前五字又都是木字旁。可谓对得工整、贴切。颇为有趣。
发表于 2010-10-17 13: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城乡村戏台对联
作者:老当益乐

友人秦忠明来,赠所编《毓秀龙门》九本。其中《名城古联》一本载有韩城乡村戏台对联,看了觉得趣味多多,很有意思。

韩城是司马迁故里,传统文化氛围浓郁。旧时许多村镇都有戏台戏楼,逢年过节或社区大事都有戏曲上演,以秦腔为主,还有蒲剧以及木偶戏等。戏台、戏楼多有对联,不少对联有文采,富哲理,多情趣,值得一看。

高家坡戏台的对联是:

须检点自身,当者昏迷观者醒
莫轻看世事,上场容易下场难

此联为高士龙所作。高士龙(1872-1936),高家坡人,清光绪举人。高家坡1934年9月13日唱大戏,高士龙拟对联多副,此其一。联中“上场容易下场难”,意味深长。

三郞沟草沟庙戏台的对联是:

载治乱,知兴衰,千秋事业亦若是
寓褒贬,别善恶,万古人情全在兹

这副对联传达的是“高台教化”理念。

复兴村四义庙戏台的对联是:
  
曲者曲也,唱人情愈曲愈妙
戏其戏乎,出世态越戏越真

这是讲艺术了。《毓秀龙门》编者有按语说:“戏曲讲究有冲突,有矛盾,情节动人。此联对‘曲’(曲折)、‘戏’(虚构)二字予以衍义,形象、贴切而生动。”

也有的对联重在取笑逗乐,是些大白话。南西庄村戏台的三副对联是:

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 
须观完了去,好结果还在后头

老的少的丑的俏的,睁睁眼看他怎的
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

你也挤我也挤,此处几无立足地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

这最后一联说的“大家都有下场时”,既说戏中人,也说看戏人。一语双关。旧时看戏,多在露天地,你拥我挤是常事,看不清听不清是常事。

西仪门九郎庙戏台对联说的也是这种情形:

看不真莫吵,请问前头高见者
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来

挤来挤去,发生小纠纷在所难免。对联劝说看不真时问问前头那个子高看得见的人,只须站得住便好,留下一点地方给后边来看戏的人吧。此类对联记录了先前乡村演戏时的真实情形,堪称民间通俗文学。

有一副戏台对联作于抗战时期,也是大众化语言,明白易懂。

妆男亦好,妆女亦好,举起刀枪剑戟,但愿排演抗日戏
蒲剧也罢,秦腔也罢,无论生旦净丑,大家齐唱爱国歌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对联中常常寓有美好故事和深刻理念,赏析对联是一种文化享受。
发表于 2010-10-18 23: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0-10-18 23:09 编辑

来源:《佛教导航》网
===============
     孤山寺“蹑云坊”对联

  对此长江,左蠡烟波今宛在;
  位当绝顶,西湖风物定何如。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时任靖江知县的赵应旟登临孤山。其时孤山濒临长江,山下江水滔滔,山上树木葱茏,雾气缭绕,犹如仙境,景色十分优美。满腹经纶的赵应旟诗兴大发,作联一副:“对此长江,左蠡烟波今宛在;位当绝顶,西湖风物定何如。”意思是说:登上孤山,面对滚滚长江,仿佛身临烟波浩渺的太湖;来到山顶,极目远眺,想想风景秀丽的西湖,大概也不过如此!为了铭记此次登山感受,赵应旟令人建石坊一座,亲书此联,刻於石坊之上。又为石坊取名“蹑云”,意思是“脚踏云雾而上”;坊名也由其亲书。
发表于 2010-10-25 20: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醉人的酒联
作者:陆可爱  


    在酒文化中,酒联以其形式短小和内涵博大而独领风骚,光照文坛。每副酒联都声韵洪亮,音律和谐,辞采典雅,衔华佩实。有的酒联就是直接从著名诗篇中择录一句或两句而集成的,如:“举杯邀明月,和曲舞春风。”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酒联是双行诗,是最短小精悍的诗。

    酒联不仅闪耀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光辉,而且洋溢着浓烈馥郁的酒香。请看:“开坛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铁汉三杯脚软,金刚一盏摇头”“酌来竹叶凝杯绿,饮罢桃花上脸红”“沽酒客来风亦醉,欢宴人去路还香”等等,这些妙笔生趣的酒联,实在要比一句“味道好极了”不知高雅多少倍。“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千古流传的酒联,使山西杏花村的美酒名扬天下,妇孺皆知。

    借酒取乐,古今皆同,故酒店对联之趣,常在于逗人酒兴。如“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香。”有的看似谐谑,却令人玩味无穷:“东不管西不管酒馆,兴也罢衰也罢喝吧”,引来人们驻足观看,生意自然兴隆起来。有趣的是,有人集唐宋诗句,妙连成联,又极工切:“劝君更进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前句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名句,后句则出自李白的名作《将进酒》。

    有些酒联,不仅极有韵味,特别引人入胜,而且各具特色,令人过目难忘。如川味酒馆门前酒联:“绵香浓,蜀酒特色;麻辣烫,川味正宗。”少林寺前酒馆的酒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喝几杯各自东西。”真是难得的佳作,令人拍案叫绝。

    纵览古今,酒联可谓琳琅满目,使人大饱眼福。如“长剑一杯酒,高楼万里心。”这是一家酒楼的对联。在这样一副对联前凭楼举杯,真是另有一番情怀。“几处青帘沽酒市,一竿红日卖花声。”这家酒肆的对联,是多么美的一幅风俗画,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酒联,岂不是可以大助酒兴吗?

    我国各地有不少传世的酒联,如广州老字号酒家“陶陶居”门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此联首嵌店名,亮明招牌,引用典故,富有哲理,不仅严谨工稳,而且语含双关,寓意深远。

    又如杜康酒坊有副门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这等气势虽显夸张,倒也不失为一副别致的酒联。据说如今已成为河南伊川县杜康酒厂的名联,人们常在厂门前驻足寻味一番,似乎领略到了杜康酒的神奇功力。

    古往今来,大凡一些会经营的酒家酒厂,无不重视酒联的宣传作用。即使已经出了名,他们仍不忘宣传自己。贵州茅台酒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后,主选人赠了一副对联:“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酒糟抛河,游鱼得味成龙。”横批是:“名列前茅”。归国后,主管部门也曾赠联一副:“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芳”,横批是“琼浆玉液”。山西名酒“竹叶青”和“汾酒”,也曾获得博览会大奖,亦有人撰联赞曰:“佳酿首推竹叶;醇醪独出杏花”“竹叶杯中,万里溪山闲送绿;杏花村里,一帘风月独飘香。”盛赞之下,誉满全球。

    而解放前在上海报刊上登出的上联“五月黄梅天”,诚征下联“三星白兰地”,则是三星白兰地酒厂做的广告宣传,当时这样的广告宣传十分少见但却使三星白兰地声名大振,销售空前。门联与广告兼容并蓄、并驾齐驱,更是现代一种良好的合作方式,既宣传了多姿多彩、内涵丰富的酒文化,又同时为名酒畅销进一步拓宽了道路。

    一副美好的门联既是一副绝妙的宣传广告,更使人未饮先醉,陶陶然身在其中,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了。
发表于 2010-10-25 20: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越中酒联诗意盎然

来源:松江报
作者:王家年

  
    绍兴城里诗意盎然、情趣浓郁的酒联,堪称一朵奇葩。绍兴酒家店堂十分讲究酒联的撰拟和装潢,许多文人学士也喜欢为酒家书撰酒联。漫步绍兴城里,酒店密布,酒香阵阵,一副副妙趣横生的酒联为酒客引豪助兴。

    鲁迅路口的咸亨酒店,有两副对联引人注目。其一曰:“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另一联云:“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满座;化三千,七十二,玉壶生香。”百年老店荣禄春酒楼,有一联很有幽趣:“矮墙披藤隔闹市,小桥流水连酒家”;大江桥畔兰香馆酒家的“兰亭共流觞,香肴集斯厨”的对联,也风雅有味。

    绍兴城乡酒店里有不少颇具韵味的酒联,如“鉴湖醇酒名扬四海,山阴烹调誉满万家”,“越酒娱醉客,清汤暖嘉宾”,“盘中倾肉食,面上绽桃花”。

    酒厂之酒联有:“香醪殊旧制,佳酿熟新脂。”“酿成佳酿藏新罍,制出香醪贮玉缸。”“多把芳菲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山径摘花春酿酒,竹窗留月夜品香。”“黄菊倚风春酒熟,柴门临水稻花香。”“民增喜庆厂增产,酒有芳香庆有余。”

    酒家之酒联有:“店好千家颂,坛开十里香。”“斟盏隔壁醉,开坛对门香。”“酒闻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远客来沽,只因坛开十里香;近邻不饮,原为隔壁醉三家。”“宝瓮初开,浇肠欲借莲花酿;丰穰足庆,拂面先迎酒旗风。”

    黄酒之联:“及时佐春酒,调味作和羹。”“陈酒香醪迎风醉,精烹珍馐到口香。”“蔬菜本无奇,厨师巧制十样景;酒肉真有味,顾客能闻百里香。”

    酒德之联有:“酣歌传世上,笑语满人间。”“对酒歌盛世,举杯庆丰年。”“杯中倾竹叶,人面笑桃花。”“绮阁云霞满,清樽日月长。”“举杯邀明月,和曲舞东风。”“襟怀谁开,登楼纵眺;江山如此,有酒盈樽。”“中华振兴,尔洒多少汗;太白遗风,君有几首诗。”“庆此良辰,任玉漏催更,还须彻夜;躬逢美景,不金钿换酒,尚待何时。”“对酒当歌,自是英雄本色;祝捷把盏,先为祖国干杯。”

    酒功之联有:“共对一樽酒,相看万里人。”“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酒外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四座了无尘事在,八窗都为酒人开。”“润诗润画犹润颜,醉笔醉情亦醉心。”“糟醨好劝灵均醉,曲蘖争传傅说才。”“竹叶盈樽,梨花入瓮;白衣相送,红友常邀。”“正逢柳梢青,应三迭歌来,劝君更尽一杯酒;恰遇李太白,使三篇和去,与尔同销万古愁。”

    酒乐之联有:“花开连理描新样,酒饮交杯醉太平。”“香生玉碗春无价,醉买金杯梦亦温。”“芙蓉镜映花含笑,玳瑁筵开酒合欢。”“杨柳晚风深情酒,桃花春水幸福人。”“酒介南山寿,觞开北海樽。”“琥珀盏斟千岁酒,玻璃瓶种四时花。”“紫毫粉壁题仙籍,玉液琼浆作寿杯。”“海屋仙筹添鹤算,华堂春酒宴蟠桃。”
发表于 2010-11-14 1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镇江联话掌故多
来源:镇江新闻网
=======================================

  近日,在镇江日报“文化周刊”上读到欣士敬先生的《镇江籍楹联大家赵曾望》一文,受到启发,故从我收藏的古今联话七十多种中,检出镇江籍作者的四种:清代道光年间李承衔撰的《自怡轩楹联剩话》、光绪年间王堃撰的《自怡轩楹联缀语》、清末民初赵曾望撰的《江南赵氏楹联丛话》以及叶玉森撰的《花间楹帖》,现不避“狗尾续貂”之嫌,略介如下,以飨同好。

  楹联俗称对子,最早叫“桃符”,是我国独特文学的一种,它既有实用性,也具观赏性。如过年春联,嫁娶婚联,丧吊挽联,生日寿联,尤其是风景名胜中亭台楼榭、佛寺道观中殿堂院寮更不可或缺,为山河增色,为净域生辉。

  联话,顾名思义就是讲述楹联的典故,评论楹联的得失,类似诗话、词话、曲话、文话。过去,有些人片面认为楹联属于文人小技或游戏文章,其实文人小技中不乏珍贵文献,游戏文章中也富有稀缺史料,关键是如何去发掘、研究和利用。

  先谈《自怡轩楹联剩话》,作者李承衔,字云浦,号支离之叟,人称矍铄之翁,清道光三年(1823年)生。赵曾望称他“早负俊才,不可一世”,但官场失意,“遂以著述终老,传于后世。《楹联剩话》望皆得读之”。李氏之所以将《剩话》以“自怡轩”名之,盖因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已有《楹联剩话》,故加上轩名以示区别。《剩话》分故事、应酬、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联、集句、杂缀等目,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亲见亲闻。卷四有“自著”一辑,自述:“年四十得冷官,寅好有事,须送对联,请人代作,而人故吝之,愤而自为,人以为工,由此遂自作”。这些发愤之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交游与联话创作的因缘。

  第一楼街步行街原址早年有千秋桥和大佛殿,为赵玉山出资建造。桥西有一石牌坊,上有“圣旨”匾额,是地方缙绅呈请官府并得到皇帝恩准,表彰赵玉山造福乡梓所立。赵玉山七十寿辰,赵云涛孝廉作联祝贺:“佛宇赖维持,寿同无量;官桥通利济,德并千秋”。镇江为南北通衢,鸦片战争以后,客商云集,各地会馆林立,广东会馆大厅挂有两联,一为:“此地结鸥盟,萍水遭逢,航海偕来珠海客;故乡传鹊报,梅花消息,江南不隔岭南春”。二为:“山色挹南徐,尽销磨,客子光阴,且倒清樽浮竹叶;乡心寄东粤,倘问讯,故乡消息,好寻驿使探梅花”。语意清新工切,但不知出于何人手笔。清道光庚子五月,雷雨大作,镇江诸山多崩裂。北固山南麓海岳楼被巨石和大树压倒,当时山长徐玉立不幸遇难。郡守黄冕嘱幕僚汪廷儒挽以联云:“搔首问苍穹,览第一江山,六代衣冠都梦幻;惊心趋绛帐,看三千弟子,满天风雨助悲思”。这是镇江百十年前有明确年月的自然灾害记录。

  《自怡轩对联缀语》作者王堃是乾隆年间著名书法家王文治的重孙,字厚山,号简卿,生长在书香门第,自幼攻读经史诗文,有深厚的功底,擅长丝竹戏曲,爱好楹联书画。道光二十四年考中举人,以后累试不第。他的文学艺术才能引起摄政王奕昕对他的赏识,派他参与撰纂《方略》。后辞官退休,返回故乡,专心著述。

  王堃在服官闲暇之余,留心风土人情,领略景物名胜,来往的都是朝野清贵,世交师友。他在京供职期间,经常在“镇江会馆”与同乡聚会。会馆在北京官菜园上街,此地酒楼戏馆鳞次栉比,同乡不时在这里宴酌至深夜尽兴方散。有次,同乡们在一家戏园兼餐馆的“富兴楼”欢聚,楼上管弦之音绕梁,楼下锅勺之声塞耳。大家一时兴起,各自拿出自用的鼻烟壶把玩品评。王堃忽得一联,即唤堂倌取来笔墨书于壁上:“富哉筵壶,满楼铜锡千樽,能消化猪鸭鸡鱼,是供大嚼酣呼客;兴也鼻烟,同座汉旗八友,各携斗翠瑚晶珀,尽是闻香悟妙才”。此联难在第一句都是实事,同一谐音,尤其妙在将“富兴楼座”嵌入,赢得同乡们一致称赞。镇江同乡在北京举行联谊活动的情景跃然纸上,读之甚感亲切。《丛话》中还有不少涉及他曾祖父王文治宦海经历和艺坛见闻,为我们研究王文治生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十分珍贵。

  赵曾望撰的《江南赵氏楹联丛话》欣士敬先生已作详述,我仅就未及略谈一二。赵曾望因宗族内部纠纷,长期客居苏北如东的掘港盐场。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后屡试朝考不第,光绪初任内阁中书四年,不久弃官隐居,聚徒授学,一度主讲于文正书院。他以善制联话闻名于时。所到之处,或即景撰写,或代人捉刀,内容非常广泛,如人际交往中的婚喜丧葬,官场及师友相互投赠,以及各种逸闻趣事,举凡榜于官廨学舍、别墅幽居、茶社酒楼、商店场市,乃至烟馆妓院,都有记述。特别是联话中有大量描绘晚清时期镇江的各种景物,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各个阶层人物的意识形态,民俗情趣,很有史料价值。

  宋道乾年间建于云台山北麓观音洞旁的“京口救生会”,在世界救生史上首创,现已辟为博物馆,吸引众多中外游客。因居高临下,大江尽收眼底,既可观察来往行船安危,又可饱览烟涛如画的景色。当时赵曾望的族兄协助料理事务,请他撰一联悬于厅堂,便集唐人诗句“路出寒云外,江流宿露中”,赵曾望一挥而就。看到这一楹联的人都认为确合实景,赞叹不已。博物馆不妨复制,既有观赏性,又有历史性,更有现实性。此外,赵曾望为之题联的“京口庆乐园剧场”、“京口江干宾馆”、“荣华茶园”、“北固山黄鹤楼”、“百尺梧桐阁”、“润州郡斋”、“润州郡学”、“节孝祠”、“老妇堂”以及“都天会”、“盂兰会”等,早已成遗址旧迹,但在《丛话》中都有生动精妙的描绘。

  《花间楹帖》作者叶玉森,是清末民初多才多艺的学者,诗文、书画、篆刻、音乐、数学皆精,尤其是甲骨文研究,是继刘鹗之后成就最著者。我藏有他以甲骨文撰写的楹联和刻治的印蜕各一集,非常珍爱。因《花间楹帖》都是他在风月场中所作男慕女悦之词,绮丽缠绵,就不一一例举了。
发表于 2010-11-14 1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蓬莱阁联话二题
来源:胶东在线
============================================

  昔人题联蓬莱阁

  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的蓬莱阁,位于烟台市西,坐落在蓬莱城北临海的丹崖山巅。它始建于1061年(北宋嘉佑六年),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阁古建筑群由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六大单体及其附属建筑组成,规模宏大,分布得宜,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蓬莱阁历来为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各亭殿内楹联碑文琳琅满目。且说有代表性的楹联:

  神皋奥区,斗绝入海;
  扪参历井,峻极于天。

  此联原在清铁保书“蓬莱阁”匾额下两侧楹柱上,署泰兴朱铭盘撰,武汉张裕钊书。蓬莱阁主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窗朱户,飞檐列瓦,雕梁画栋,古朴壮观。登上高阁,令人顿生超凡脱俗之感。“神皋奥区”意为神奇的海岸高地、奥妙的景区。“斗”通“陡”字。“扪参历井”即抚摸星辰,形容地势极高。“参”和“井”是星宿名。全联描绘出丹崖逼海、高阁凌空的雄峻壮观景象。

  人间已三度桑田,乘万里长风来观沧海;
  天上有五云楼阁,笑十年小谪得住蓬莱。

  原在蓬莱阁上的此联由龚易图撰。上联感慨世事多变,自称远道而来观赏沧海;下联赞美蓬莱仙境,自慰因被贬官而有机会住在蓬莱。

  九万青天,登梯得路;
  三千碧海,破浪乘风。

  武林倪鸿宝所撰此联原存主阁,气势非凡,给人以登高致远之感,令人拍案叫绝。

  凭来百丈蓬瀛,阁是蜃楼,城如海市;
  坐揽一帆风雾,南通闽粤,北 津关。

  由熙湖人李振祜撰书的此联,原在阁下楹柱上。 ,同溯,即逆流而上。此联写高阁小城之仙境和海上交通之便利,恰如其分。

  城郭当前,烟火万家忧乐共;
  海山在望,乾坤一气古今游。

  城郭,泛指城市。桂林秦锡九所撰此联由近及远,由空间到时间,写出了古人登蓬莱阁的感受。

  乐奏钧天,潮汐声中喧岛屿;
  宫开碣石,笙歌队里彻蓬瀛。

  此为天后宫前戏楼明柱上所刻蓬莱鲁展臣题书之联。“乐奏钧天”,即弹奏天上的音乐;“宫开碣石”,即开放建在耸峙的岩石上的宫殿。“蓬瀛”,指蓬莱、瀛州,传说蓬莱、瀛州和方丈是海上的三座仙山,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联语写戏楼绘声绘色,给读者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觉。

  蓬莱是“八仙过海”传说的发源地,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仙文化”是蓬莱有别于其它旅游胜地的一大特色。

  眼前沧海难为水;
  身到蓬莱即是仙。

  文山李启垣撰写的这副短联,可谓脍炙人口。神仙的超脱与逍遥,令人羡慕。“身到蓬莱即是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对读者而言,颇具诱惑力、感染力。

  何为神仙?卧碑亭内墙上所刻龚葆琛的题联,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海市蜃楼皆幻影;
  忠臣孝子即神仙。

  联语劝诫人们对国家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

  在蓬莱阁诸多楹联中,最感人肺腑的当属冯、李之作。“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冯玉祥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抗日救国,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因而受到压制和排斥。1934年5月,冯玉祥在其老友、国民党元老李烈钧陪同下抵达蓬莱,瞻仰了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祠堂。冯玉祥对比自己的处境,感慨万千,题联一副: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联语表达了他继前贤挽乾坤,捍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赤胆忠心。李烈钧陪同冯将军游览蓬莱阁时,怀着挽救民族危亡之情,也题联一副:

  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
  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

  “攻错若石”,典出《诗经·小雅·鹤鸣》。错是磨玉石的粗石。攻错,本为琢磨,后多比喻借鉴他人长处,改正自己的过失。这里寓意为:希望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冯玉祥应邀代为补额,所题的“碧海丹心”四个大字堪称点睛之笔。李联冯额,无疑是蓬莱阁的光荣,也为今人留下了一段楹联佳话。


  今人题联蓬莱阁

  在“人间仙境”蓬莱阁,古代文人学士所题楹联不少,可惜历经沧桑,所剩无几。值得欣慰的是,当代不断有人题写新楹联,为蓬莱阁增添了新的光彩。

  1982年,著名书法家费新我为蓬莱阁题联为:

  碧海仙槎,心神飞越;
  丹崖琼阁,步履逍遥。

  联语着墨不多,却准确地描绘了蓬莱阁风景区的显著特色,道出了游客登临时的感受,可谓引人入胜。

  神奇壮观蓬莱阁;
  气势雄峻丹崖山。

  这副题蓬莱阁联,是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1983年撰书的。在其笔下,蓬莱阁的“神奇壮观”与其所在丹崖山的“气势雄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只是有失联律,不无遗憾。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1987年游览蓬莱阁时题联三副:

  常称香港通海客;
  且看蓬莱会神仙。

  水城镇海留碧血;
  英杰遗光照丹崖。

  西北当风,风力虽狂绝不入;
  开轩秉烛,烛光故小竟常明。

  这三副楹联分别为蓬莱阁、蓬莱水城和避风亭而作。联语切题切景,纵横时空,聚焦仙境圣地及其神奇妙绝之处,堪为游客助兴。

  著名楹联艺术家马萧萧曾题联云:

  凌空欲化仙,高阁白云千里目;
  出世如临幻,长涛碧海万斛珠。

  此联写得有气势,有色彩,有韵味,非妙手不可得。

  辽宁楹联家南方推陈出新,撰成新联:

  幻境常生蜃海里;
  神仙只在思维中。

  自“海市蜃楼皆幻影;忠臣孝子即神仙”脱化而来的这副楹联,一语道破天机。
 
  据笔者所知,到目前为止,最长的题蓬莱阁联,当推辽宁楹联家陈本德的160字联,联云:

  昂首蓬莱阁,赤日当空,云卷霞飞。千寻亭榭巍峨,牵多少游子梦魂。苏子瞻作赋传佳话,惜蜃楼奇景难再寻。物华天宝,碑铭历历嵌真迹。凭栏怀古,往事漫咨嗟,怅望雁阵两行潜踪影。渺矣!百代兴亡织梦幻;

  凝眉丹崖山,沧波洗壁,浪翻涛立,一带江山如画,激几许英雄胆义。戚元敬抗倭留美名,幸水旅营盘仍连带。人杰地灵,将士拳拳报国家!倚槛抚今,明朝堪畅想,喜见鹏程万里焕声威。壮哉!千秋伟业上凌烟!

  全联情景交融,洋洋洒洒,对工韵美,诗意盎然,堪称佳构。

  值得称道的还有越南友人黄文欢的题联:

  八仙过海,传闻如此多奇;
  万事由人,风景这边独好。

  1984年,黄文欢来访蓬莱阁,在听了导游员的介绍并登临游览后,兴致勃勃地用汉字题写了此联。一个外国人,对汉语楹联有如此深的造诣,能不令人叫绝?

(好像粘贴过了?)
发表于 2010-11-14 10: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秋瑾联话
——写在辛亥革命90周年前夕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网
=================================================

  1905年夏,秋瑾自上海返绍兴省亲。其母单氏,深晓大义,虽然家里徒拥虚名,实不中赀,但单氏还是想方设法“为勉筹数百金付之”。翌年单氏病逝,秋瑾念悲作《挽母联》云:“树欲宁而风不静,子欲养而亲不待。奉母百年何足?哀者数朝卧病,何意撒手竟长逝?只享春秋六二;爱我国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报。愧儿七尺微躯,幸也他日流芳,应是慈容无再见,难寻瑶岛三千。”其伤母忧国之哀情,溢于字里行间。
  越群天姥山有座动石夫人庙。相传康五南渡时,金兵到此,忽然夫人威灵大显,顿时巨石滚泻而下。金兵死伤累累,狼狈逃窜。1907年,秋瑾感赋《题动石夫人庙》一联:“为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此联既表推崇之心,亦露自许之意。
  1907年正月,秋瑾主持大通师范学堂校务。二月初十,大通学堂举行开学典礼。秋瑾为掩护革命活动,也邀请了绍兴知府贵福、山阴县知县李宗岳等人莅堂致颂词。贵福还将秋瑾的别名“竞雄”二字,分别嵌入联语赠送秋瑾:“竞争世界,雄冠全球。”六月初四,秋瑾被捕。贵福升堂提审,秋瑾坚不吐实。贵福要秋瑾供出同党姓名,秋瑾蔑然答道:“你也常到大通,赠我‘竞争世界,雄冠全球’的对联,还助我枪支弹药,同在大通拍过照相。”贵福无言以对,不敢再问。六月初六,秋瑾被害。
  秋瑾受审时,曾写下七个字:“秋风秋雨愁煞人”。辛亥革命后,根据秋瑾生前愿望,其遗骸被迁往杭州。墓前有联云:“秋风秋雨,六月六日。”后人又在墓旁建“风雨亭”,亭北檐柱上悬现代诗人魏传统录的旧联一副,道是“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孙中山祭吊秋瑾墓时,曾亲笔写了“巾帼英雄”挽幛一幅。这上联开头五字就是“拜巾帼英雄”的倒装句。接着的“求仁得仁又何怨”一句出于《论语》。本是孔子赞扬伯夷、叔齐的话,这里指秋瑾的殉难原属她的革命壮志,也不会有什么怨悔。下联说到登风雨亭回顾当年的“秋风秋雨”,既悲痛烈士的牺牲,又感到烈士躯体虽死而精神不死,并相信广大人民终将获得自由,可以告慰英灵的。
  绍兴风雨亭是烈士蒙难的地方,亭柱上有孙中山先生民初挽秋瑾烈士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充分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对秋瑾烈士的敬崇之情。
  上述联语,文情并茂,不管出自何人之手,足见鉴湖女侠的革命豪情与世长存。今天,在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读来倍感亲切。
发表于 2010-11-14 10: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联话饮食
来源:淮海晚报数字报
==================================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而对联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学形式,在对联佳作中,不乏语涉饮食而妙趣盎然者。

  有一类饮食联语,出语典雅蕴藉,雍容含蓄,较多地体现了传统中华文化的特色。如:“宰天下有如此肉;治大国若烹小鲜。”上联典出《史记》,意谓主宰天下要像平分肉那样保持均衡;下联典出《老子》,意谓治理大国好似烹小鱼,忌多翻动。此联能将两个不相干的典故合而为一,且既不脱离餐馆之题,又另寓新意,妙语天成。

  又如“有同嗜焉,从吾所好;不多食也,点尔何如?”上联的“有同嗜焉”语出《孟子》,“从吾所好”语出《论语》,而下联的两个句子也分别集自《论语》,此联集句确胜于自撰,好似客人在按单点菜,“从吾所好”,而老板则婉言规劝:“少食为佳,七分为饱”,颇合现代饮食卫生道理。

  类似的妙联,还有上海小有天闽菜馆的:“道道非常道,天天小有天。”长沙饮和祥餐馆的:“饮酒读离骚,也算屠门大嚼;和羹调鼎鼐,不如左手持螯。”兰陵酒寮的:“不问神似形似;相期醉乡故乡。”构思精巧,锤语精炼,是此类联语的共同特点。

  对联贴在店堂门口,一般都能起广告作用,招徕顾客光临。且看,南京一家菜馆的对联是:“不怕那大肚好汉;却喜这净盘将军。”“大肚好汉”和“净盘将军”都是喻指狼吞虎咽的食客,烧的菜能被顾客“一扫光”,不正说明厨艺之高超么?联语诙谐活泼,风趣中宣传了菜馆的名声。

  有的菜馆对联强调了就餐环境的幽雅和天然,如杭州西湖都一处菜馆的:“小店依孤山,岂无梅香拂尘?平湖伴佳客,更有秋月引怀。”福州广聚楼:“美酒可消愁,入座应无愁里客;好山真似画,倚栏都是画中人。”

  有的巧用酒店名号嵌入对联,加深顾客对招牌的印象,如潮州韩江酒楼联:“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有的则直言餐馆的经营特色,浅白而富有平民风格,如:“饭好菜多,闻香下马;茶热汤美,招客无言。”“寻常无异味,鲜洁即家珍。”

  茶酒下肚,对联佐膳,个中味道,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还是成都一家酒楼的对联写得精辟,其联曰:“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酒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碗茶来!”(大山)
发表于 2010-12-1 13: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里的横泾村  
摘自 东方博客
作者 湖光山色

    这些天,邱隘镇横泾村处处都是村落改造的繁忙景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诞生一个充满江南水乡古典韵味的文化村落,历史悠久的横泾村,将以厚重的文化底蕴,再现她迷人的风采。
  8月23日,记者来到横泾村陈氏第二十三世孙陈安新老人家,作为探寻家乡历史文化的热心人,他早与其他一些老人一起,四下寻访,搜集整理关于横泾村的点点遗迹,为古村的整修出一份力。
  陈安新说,他现在正着手恢复村里的一些对联,因为对联是对历史与人文最浓缩的总结。在横泾村小七房一户人家的门上,有这样一幅对联:“颍川绵世泽,泾水振家声。”这说出了横泾村和陈家的来历。横泾陈氏先祖唐末自河南颍川迁到浙江嘉兴,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左右),任奉国军司马的陈昌从嘉兴到宁波为官,就定居在横泾村大池头,成为横泾陈家的始祖。村中有河名泾水,陈姓子孙居住在泾水两岸,便取村名为“横泾”。后一分支从横泾出去,居住在钟公庙慧灯寺,那里的陈氏祠堂大门也有幅对联:“家声延泾水,世系接嘉兴。”也是如出一辙。
  在横泾陈家祠堂的大门上,有对联“宋室三鲍府,明廷五马门。”两句话推崇着陈家两位著名的先贤。上联“宋室三鲍府”,指的是南宋任奉国军司马的陈昌。“三鲍府”典出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鲍参军即鲍照,南朝梁文学家,他曾任临海王刘子琐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陈家后人赞美陈昌有鲍照那样的成就,那样的俊逸。下联“明廷五马门”指的是陈氏八世祖,明吉安太守陈本深。明永乐年间,陈本深在吉安当了18年太守,惩治了一批恶霸豪强,把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爱戴,他离任后,当地百姓还为其塑像以表纪念。鉴于陈本深的业绩突出,朝廷加封其至正三品,可享受乘坐五马之车的待遇,陈家也就成了“五马门”。
  在陈家祠堂左右厢房的石柱上,还有两幅对联。“堂构无忘先世泽,春秋匪懈后人心。”“百代丞尝昭祀典,千年水木动遐思。”都是教育后人,不能忘记祖先的成就和教诲,时时刻刻鼓励后人奋发向上。
  在有200多年历史的跨泾桥上,有间据泾亭,据陈安新回忆,亭中有对联“傲据泾水任东西,巧砌彩虹通南北。”表明泾水河东西走向,跨泾桥贯通南北,南北为横,村民分居泾水南北,是谓“横泾”。陈安新说,过去邱隘有两大市,其中一个就是横泾市,集市之日,两岸商贩云集,人流熙攘,桥下船只往来,川流不息,横泾村热闹非凡,这也体现了横泾在当地的经济地位,“傲据泾水任东西”,跨泾桥见证了横泾昔日的繁华,也成为横泾人的骄傲。跨泾桥不仅仅是交通之桥,还是一座戏台桥,平时为村民避雨休憩的场所,唱戏的时候,两岸街道人头攒动,河面舟船蚁聚,跨泾桥便成了真正的“天然舞台”,“巧砌彩虹通南北”中的“巧”字,既赞扬了工匠造桥的技艺巧夺天工,也表现了横泾人设计的精妙。
  随着时代的变迁,横泾村的许多旧宅被拆建,曾经的对联也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陈安新说,他走访了很多村民,但几乎都回忆不起来了。但没关系,不必遗憾,因为村落改造完成后,很多地方需要增添新的对联,横泾人会赋予这些新对联更多时代内涵,让后人了解横泾的今天,一个和谐美丽的新横泾。
发表于 2010-12-1 1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空林高僧 大慈佳联
作者:谢鸥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成都大慈寺方丈自信大和尚新建藏经楼落成,成都文殊院方丈悟修大和尚特撰书贺联一副,刻石于藏经楼下说法堂当心间檐柱上。

    龙宫海藏,五教圆收,见闻觉知获殊胜
    梵语华言,一尘剖出,行居坐卧种菩提

    此联上款署“癸酉四月佛诞日”,即同治十二年(1873年)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辰日;下款署“空林悟修题并书”,空林即成都文殊院,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圣祖玄烨曾为此院御书敕赐“空林”二字。 悟修(1819—1884年)字空福,号乘三,又号萍僧。四川新繁人,俗姓支,幼年到新繁妙音院出家,后来到成都文殊院受戒并留住院中。他潜心事佛,由一名清众逐步升为首座,同治七年(1868年)又继桂芳长老任清代文殊院第九代方丈,与新繁龙藏寺方丈、诗僧雪堂含澈同乡同姓而齐名。悟修通晓佛教经论,禅净双修,严于戒律,主持文殊院二十余年,受到僧众的敬仰,尊为大德。他圆寂前,遗嘱将历年积蓄的衣单费和四众弟子供养钱用于建念佛堂。悟修好书法,书法学董其昌,风流潇洒,气韵超妙,书势仿天冠山行草,颇瘦劲,因自号金刚道人。悟修好楹联,虽不多作,但工稳贴切,影响深远。

    龙宫海藏:指佛教经典。据说佛教经典珍藏在大海龙宫里,故称。
    五教圆收:佛教的全部教义都圆满收录。五教,指佛教华严宗将释迦牟尼佛在一生所说的教法判为五:一、小乘教,是钝根小机之法,只说生空,未说法空,故又称愚法声闻教。二、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入大乘之法,虽说大乘,而未达到究竟微妙的理性。三、大乘终教,是具备大乘纯熟根机,所说尽理之教。四、大乘顿教,是说大乘顿悟的教门。五、一乘圆教,是圆满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圆融,缘起无尽,极诸法的体性。
见闻觉知:佛教称能染污人们清净心灵的“四尘”为色、香、味、触,能破“四尘”者为见、闻、觉、知。
    殊胜:特别优美,特别的胜境。
    梵语华言:指古印度梵文和中国文字,又指由梵文翻译成汉文的佛经。
    一尘:一粒微尘,比喻事物的微小。
    行居坐卧:指佛教僧人应具备的“四威仪”,即行如风,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
    菩提:菩提树,常绿乔木,原产印度,大约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菩提又为佛教名词,意译为“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

    上联意为:藏经楼上存放的佛经,包括了佛教的全部教义,使你见到、听到、感觉到和认识到的都获得最好的境界。
    下联意为:佛经由梵语译成了汉字,细微的事理都说得明明白白,使你行走、居住、坐着、睡下都会豁然开朗,获得智慧之果。

    此联紧扣藏经楼及其存放的佛经这一主题,阐述了经、律、论“三藏”的典籍浩繁,生发出佛教的广博教义,并化导僧人在学佛修行中要清净心灵,增长智慧。联语文理顺畅,对仗工稳,并娴熟地运用了佛教名相术语,堪为大慈之佳联。 题此联两年之后,即光绪元年(1875年),悟修大和尚传法与法基禅师。悟修退院后,更潜心念佛,寄意诗书,其才华横溢,佛理精深,真不愧为蜀中近代著名学问僧。
发表于 2010-12-1 13: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清凉法苑”的林则徐对联
作者:胡善美


  在香港探亲期间,我们拜访了游老先生。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居港40多年,是位”香港通”,也有人讲他是当地的“活字典”。
  我们作为来自福建福州的客人,自然谈到了严禁鸦片的伟大爱国主义者林则徐。游先生突然说:  “我看过一本书上讲,
  ‘清凉法苑’有一副林则徐写的楹联,你感兴趣吗1”
  “真的,那太好了!”我感到吃惊,因为我一直想了解林则徐与香港有关的文物。冒出了这个线索,妙极了。
  我婉言谢绝了游先生要带我们去参观的好意,然后在地图上找着了“清凉法苑”的所在地。第二天,星期日,请小儿子带路,从荃湾直奔屯门。
  在高速车道上,突然闪出“清凉法苑”的牌子。我们下了车,拐了几个弯,终于看见一座白色拱门的上部,筏可法师写的“清凉法苑”四个硕大的字。旁边的对联是:  ”净境有缘由斯道,种因得果自在人。”
  与其说是一个佛庵,不如说是一座花园。范围好大,至少占地一两千平方米。在地贵如金的香港,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足可以让房地产开发商眼红。但是,佛门净地,谁也别想打它的主意。
  通过一片停车场,上了台阶,便是佛堂,佛像虽然不大,但很精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花坛、盆栽,五彩缤纷,真是琳琅满目,令人心旷神怡。
  我们在一位老年尼姑的带领下,进了客堂。嘿!真的见到了林则徐写的一副对联。
  “我们是从林则徐的故乡来的,就是为了寻访这副珍贵的墨宝。”她听了我们自我介绍,顿时亲切了许多。
  据说三四十年前,这对联挂在花园中的六角亭子里。亭子今天没有了,把它拓印下的对联挂在客堂。它长90厘米左右,宽20厘米,上联是“风幡不动心安竟”,下联是“镜树原非色是空”。联旁的小序说:  “道光辛丑秋初,去繁抽暇将出粤,访碑苛林,得晤柘上人于风幡堂,偶拈旧论,互相印正,同集六祖禅语,萆此以识形己。林则徐(印)。”
  联序中提到的“柘上人”,据说是今天”清凉法苑”主持的“师公”。一位法师指着墙上的大镜框道:  “她就是柘上人,是林则徐的同学。”她的相片旁边,也挂着这副对联。
  “道光辛丑秋初……将出粤”,道光辛丑就是道光二十一年,即公元1841年。查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来新夏编著的《林则徐年谱》(增订本),那年闰三月十三日,虎门销烟的抗英英雄林则徐,以四品卿衔调浙谕旨,由粤启程。四月十八日,抵浙江钱塘江南岸。五月初十日,被“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八月十六日,到了河南开封。与”秋初……将出粤”的记载不符。所以,  “将”字可能是“已”字。他已经早就离开广东了。据说,有的人因为这样,对这副楹联的真实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我们查找林则徐不少对联的墨迹,那些题字,都与香港这副对联的笔迹相似。很可能云游四方的“柘上人”,在浙江、河南或其他什么地方,特地寻访了这位被革职充边的同窗大官人。林则徐对这个出家的同窗“柘上人”,自然有求必应,写写对联,表表自己“风蟠不动”的心情。虽然是“偶拈旧论”,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
  联中小序明明说出林则徐是在”风蟠堂”,会晤了”柘上人”,然后书写了这些”禅语”,当然不会无中生有,可不必怀疑它的真实性。
  退一步说,即使当场没有写就,即是“会晤”而已,也可以在会晤之后,借以时日,  “草”成此联,寄到香港(或广东某寺收转)”清凉法苑”的柘上人收。既是同学,便淡化了森严的等级,求求墨宝,也得看在脸上,不必让人失望。而林则徐几十年的交往中,还算官架子不大,何况又是出家人所求。
  据那年老的尼姑讲,筏可法师,后来由“清凉法苑”前往香港大屿山主持宝莲寺。他喜爱林则徐的这副对联便把它临摹下来,又带往大屿凶,拓刻在宝莲寺般若堂庭园的亭子里。
  真遗憾,大屿山的宝莲寺我们游览过,事先不知道有林则徐的这副对联,所以失去了一饱眼福的机会,只好待下次再去一游。  

                       (作者工作单位为福建科技出版社)
发表于 2010-12-1 14: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州涌泉寺楹联鉴赏作者:陈堃

  被誉为八闽首刹的福州鼓山涌泉寺,不仅建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而且寺院文化丰富,特别是琳琅满目的楹联更是处处闪烁羞文化的气息。据清梁章钜、梁恭辰编著佃联丛话全编,胜迹下》载:

  福州鼓山之涌泉寺,建自唐时,蔚然名刹,而楹联多彼氏家言,兹录其稍雅者,如山门弥勒座联云:“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法堂联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fa轮。”

  此处所载涌泉寺楹联,均是古代寺庙对联中的名作。特别是弥勒座之联,作者为清乾隆年间任福建按察使的王廷净。自古以来,写弥勒的对联很多,在多数文人的笔下,弥勒佛是潇洒豁达的,大肚能容,笑口常开,如北京潭柘寺一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此联流传甚广,是写弥勒之联中的名作。涌泉寺弥勒座联却写出弥勒佛潦倒的生活姿态。以典故对照现实,寄寓作者人生慨叹的同时,不落俗套,亦为后文提供了鲜明的对比。尽管“日日携空布袋”、”年年坐冷山门”,”却剩得大肚宽肠”、“总见他欢天喜地”,可见弥勒并不受到外在荣辱的丝毫影响。紧接着就是作者的疑问:“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来由?”檀越,乃施主之意;头陀,在佛教中指行脚乞食的僧侣,这里指的是弥勒。这两个问题,问的是施主,是信徒,是弥勒,也是作者自问,寓意深刻。此联严守对联形式,精致工整。细分其节奏,便不难发现其用心,无论词类、结构,抑或节奏、平仄,均整齐和谐,不失为“工对”。

  法堂一联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fa轮。”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4:“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fa轮。”毫端、微尘,均指万物中最小者。宝王刹、大fa轮,则指无边无际的世界。以小见大,于一滴水中看大海之意,不言自明。佛家追求大自在、大解脱、大涅架,但并非一味从终极真理处体悟,蜗牛角上藏有大干世界,至高的真理,需要从最微处追寻,流露出圆满无碍的静谧心态。“于”对”坐”,”现”对“转”,“毫端”对”微尘”,“宝王刹”对“大fa轮”,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对仗极为工整。

  山门联云:

  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焚香扫地,掩门念经,本是寺院僧人日常必做之功课,因涌泉寺地处山坡口,清风徐来,带走尘埃,故不须扫;又因夏季常有台风来袭,山门遇风而倒,故不用关。表面上写的是外在因素影响僧人日常行为,实际上“净地”、“空门”,一语双关,既指门前空地及山门,亦指佛门之“净土”、“空门”。佛语有云:”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该联与此语意同。此联还是“藏头联”,藏有“净”、“空”两宇,用以纪念曾任涌泉寺住持的净空方丈。语意虽简明,但寓意深刻,意境清新,妙合天成,读之不啻为一种美的享受。

  圣箭堂一联云:

  长披破衲傲溪山,笑看云卷云舒;

  祗念数珠消岁月,那知花落花开。

  圣箭堂历来为住持所居,故又称“方丈室”。此联撰于明末清初,作者乃住持永觉禅师。正如弥勒座联与斋堂联所云,僧人的生活是清苦的,“长披破衲”,为其外在的生存状态,“祗念数珠”,乃其内在的修行写真。无论是王廷琤,还是永觉禅师,他们描写的重心,都不在清贫的生活,而在清贫生活中的修为。得道高僧轻视世俗享乐,以笑傲溪山,但看云卷云舒,花落花开来保持与世俗生活的距离。此联表达出略无拘碍,湛然常寂的圆满心态。平仄入律,颇具雅趣,结尾处余音悠扬,不失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完美结合。

                (作者为福建师大文学院研究生)
发表于 2010-12-1 14: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中有问,如何作答
作者:无言斋笔

  在寺院楹联中.多是庄严佛土,礼赞佛主,阐颂佛理的,由于寺周多妙境,联中也常触境生情,或吟咏人生,或感叹无常,或寓道于景,或人境双忘。无意中,我发现还有些提问的对联,不仅无以对答,反牵出许多思绪。请看,新都宝光寺就有一联: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我想,撰联人原本的意思,是像许多公案一样,提出极简单的常识问题,让人生疑,反问自心,达到对物我的无条件认同而得悟境,自耕心田,自成佛道。如若扩展开去,联系时下,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当前人们对土地巧取豪夺,环境污染,良田倾覆,甚至失耕荒芜,再加上气候反常,风雨成虐,旱涝成灾,人类对养育自己的土地横加侵夺,稻谷如何长,米从何处来,饭用什么煮? 农田遭劫,心田又如何得安?

  此联中问的是过往香客,而福州涌泉寺弥勒像前有一联,既问香客,也问佛陀: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越信心时用何物供养?
  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是甚么由来?

  施主供养何物,一般人都不会去问。但我又想问,施主自有此物,为何又不得大肚宽肠? 弥勒菩萨慈悲广大,普度众生,一付欢天喜地的得意样,人们如果也想去如此得意,那么谁又肯去年年坐那冰冷的山门呢?

  峨眉山接引殿有一联问得玄乎:

  个中人入座心清,闻木樨香否?
  门外汉登坡口渴,问梅子熟乎。

  且不说僧人晦堂与黄庭坚以桂花(木樨)论玄的典故,也不说白云禅师登坡口渴望梅生津的往事。想秋日桂花盛开,本已香气袭人,还用得着问吗? 登坡口渴想吃梅子是情理中事,问又何妨? 问题在于谁是个中人,谁是门外汉,个中人与门外汉看待事物有何不同? 梅子也好,桂花也好,酸否,香否,都是心生,心生而种种法生,明此理者为个中人,不明则是门外汉。但真正明此理者又何须再问,不明此理者恐怕原本就没有问。对联作者让人们在思索中去领悟禅机,可见其用心良苦。

  如此设问参禅,在昆明华亭寺也有一联:

  风轮、金轮、水轮中,大地山河,勿云同云异。
  法身、报身、应身外,当前知觉,竟何是何非?

  知,指人们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的感受;觉,指这感受上升到意识,形成理念。这六根六尘,是真是假,是实是虚,是对是错,是有是无? 不得而知,故要问个何是何非。在“三身”之外,才会有这些问题,都是无明之见,有心人直问下去,问得矛盾重重,问得天昏地暗,直问到无路可寻,无章可依,有可能突然云开雾散,到处是柳暗花明,正是“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却把桃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再看大地山河,有同有异,亦同亦异,非同非异,经轮照转,三身长在,还问个什么? 而常人在之“外”,之“中”,却是非问不可的。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雷音寺中的一联以普贤二字为头尾,问得人脊梁发悚:

  普恩、普德、普事功,当其时,谁能并普?
  贤家、贤国、贤天下,今之日.哪个同贤?

  此联设问,对那些道貌俨然的伪君子是当头一棒,对誓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仁人志士却是一番督促,但都是在问路人。抗日战争中,在中峰寺的一联则直问起寺中的和尚来:

  试思父母未生汝身体以前,本来面目是怎样。
  为问寇仇正灭我国家之际,列位师父当如何?

  前者在公案中早已知晓,后者若不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将领发问,恐怕一般香客居士即使有如此气魄,也无此胆量去问和尚的。

  最后,让我们再看峨眉山息心庵一联:

  佛云: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金刚经》中谓“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不可执着,也不可言说,“开口便错”,因为说得出的都是名言概念,早已不是原本事物,都是不实的。既不可说,还要问如之何,这便道出了儒释两家世界观中最微妙的区别。《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有“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孔子在操心:连事件的真相及其矛盾因由都没有搞清楚,就想去解决问题,对这种人有什么办法。但如来却认为矛盾本来就没有,事件原本如此,早巳无话可说,你还去操心些什么? 儒释二家从相斥到相融,经历了若干世纪,这当然有政治上的原因,但在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上的区别,上面这一联却是生动巧妙地一语道中的。难得!

  是的,联中的问题很多都难以作答,但惹出的这些思绪又使我心生欢喜,说与同修,可洗胸中块垒乎?
发表于 2010-12-8 15: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副对联,追忆城南旧事 两个画面,描绘昔日景象
来源:内江日报多媒体报
作者:唐运乾
===============================================

  笔者很早就听说,解放前有一副描写黄荆沟的对联。但具体内容不知是什么,很想找来一饱眼福。

  1998年秋季的一天,笔者在成都市购书中心翻阅数以百计的对联书籍时,无意中在《中国古今奇联鉴赏》第533页上见到了这副对联,还附有297个字的说明和点评,热情赞扬了这副对联的精巧。笔者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它,如获至宝,喜出望外。

  咀嚼这副对联,确实其味无穷。上联是:“上黄荆沟,看黄荆树,见千百年黄荆宛在,黄荆地下挖黄金,黄金遍地。”这是威远知名人士徐晓堂来黄荆沟后出的上联,刊登在当时的《威远民报》上征求下联。威远县的知名人士李涤人来到白盒坝后,触景生情,对出了下联:“往白盒坝,观白盒滩,行二三里白盒尚存,白盒天空有白鹤,白鹤翻天。”仍刊登在《威远民报》上。

  这副对联,多次被全国一些著名楹联刊物登载,是因为对联的手法巧妙,对文工整,上联的“黄荆”与“黄金”,下联的“白盒”与“白鹤”,音同义异,前后句顺理成章,串连一气,构思之巧,卓绝超群。

  看了这副对联,又使人浮想联翩,不由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上下联出自什么年代?第二,白盒坝在什么地方?

  近日,笔者专程去威远县档案馆查阅解放前的《威远民报》。据工作人员介绍,那些发向社会的资料,馆内很难搜集。但据另一些资料可以看出,上联是出自上世纪40年代初。威远煤矿刚开办时,县内外乃至成渝两地得知黄荆沟地下挖出优质煤炭了,轰动一时,说得特别神奇,还传言黄荆沟地下挖出了黄金。当时的黄荆沟山上山下到处是参天的黄荆大树,所以上联:“上黄荆沟,看黄荆树,见千百年黄荆宛在,黄荆地下挖黄金,黄金遍地”,正是描写当时黄荆沟的一派繁忙景象。可以想象,当初井下生产和地面运输的落后,人们生活,吃穿住行的简陋,忙碌着的人们,怀着满腔的希望,带着挖出了“黄金”的喜悦,真像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既有黄荆树的古老,又有刚挖出“黄金”的神奇色彩。

  笔者走访了几位老者,请他们介绍白盒坝的情况。白盒坝在什么地方呢?据他们讲,威远县山王场下的白龙池,原来有一坝良田,方圆有二三里地。这一片土地肥沃,靠山临水,田边地角到处都是盛开的白盒花(现在把这种花都写作“百合花”),所以把这里称为白盒坝。这个坝子里住有几十户人家,多数姓王,由于四面环山,山上的古老柏树遮天盖地,有山有水有树,正是白鹤栖息的好地方,地上有白盒花(百合花),天上有白鹤飞翔,真是一幅美好的生态和谐画面。很遗憾,此地在30多年前就被葫芦口水库全淹没了。现在,这里已是一片泽国,当地的农民也各自去他乡安居乐业了。

  一副对联,描绘出两个地方曾经有过的生动画面。虽然,它们已面目全非,但它们的过去以文学的形式存在着,令人遐思无限。
发表于 2011-1-1 23: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楹联大师福州人梁章钜
来源:海西联苑
作者:不详
===============================

    梁章钜,字臣林、号退庵,祖籍长乐江田,生于福州。清初徙居福州,所以自称是福州人。4岁入福州鳌峰书院,与林则徐是同窗好友,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举,嘉庆七年(1802年)成进士。曾任礼部立事,充军机章京,升用员外郎,授湖北荆州府知府。道光年间,历官江苏、山东、江西按察使,江苏、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前后五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等职。在任广西巡抚期间,他力主禁烟。同时,他力主抗英,热情讴歌三元里抗英斗争,在当时督抚中是第一个将广东抗英事迹上奏朝廷的人,也是提出以收复香港为首务的第一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因病辞官,此后即闲居家中,专事著溢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梁章钜林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他是林则徐的好友、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他在广西巡抚任上,曾奏请摘去禁烟不力的梧州知府刘锡元的顶带,愤怒地责令刘去抓拿大宗的烟贩以赎过失,表现了他禁烟要“清其源”的明智主张。在他护理江苏巡抚期间,江淮患水灾,每天有万余灾民沿江聚集苏南,他赈灾民、修水利,表现出崇高的人格精神。

    梁章钜一生著述70余种,代表性的有《楹联丛话》、《浪迹丛谈》等系列著作,创立联话文体,保存历代资料,首建分类体系,开我国楹联史之先河。《楹联丛话》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楹联的著作,在我国楹联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共十二卷,收入联话600余则。林则徐认为他在当时“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中华文化中有诗话、词话,(还有书话等,当是另一类别),而梁章钜独创“联话”文体,几与前者并行于“话”之系列,丰富和亮丽了近现代文坛,使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奇葩——楹联,释放出更为绚丽夺目的光彩。中国楹联的最高奖即以他的命名“梁章钜”奖。

    《楹联丛话》共十二卷,分别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集字、杂缀、谐语等,收入联话600余则。在广西巡抚兼署学政任上时,梁章钜花两年公余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此后,远近有相同兴趣的朋友先后寄来不少对联佳作,遂又着手编撰《楹联续话》。此书一出,各省纷纷翻刻出版。梁章钜本想把《续活》之后收集的联话附到笔记《浪迹丛谈》里去,做个交代,不再编联话了。但在友人的鼓励支持下,他又收集资料,编出了《楹联三话》。这时他已73岁了,还想继续出《四话》、《五话》。但两年后,这位楹联大师就逝世了。他的儿子梁恭辰曾随父游学二十年,官至温州知府,后继承父业,编撰了《楹联四话》和《巧对续录》。

    梁章钜一生显要,著作等身。他精于对联创作,有数十副题署、酬赠、庆挽联传世。如湖北江陵官署题联“政惟求于民便,事皆可与人言”;兰州五泉山楹联:“佛地本无边,看排闼层层,紫塞千峰平槛立;清泉不能浊,笑出山滚滚,黄河九曲抱城来”;赠林则徐联;“帝倚以为股肱耳目,民望之若父母神明”;苏州沧浪亭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近水遥山皆有情(苏舜钦)”等,皆蕴意深远,脍炙人口。

    梁章钜还擅于作诗,精于鉴别金石书画,勤于笔记,长于考订史料。这些方面较著名的著述有《退庵诗存》、《退庵随笔》、《浪迹丛谈》、《文选旁证》等。他七十寿辰时,好友王淑兰撰联祝贺: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
    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话》,高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此联概述了梁章钜的一生著述和功业。
发表于 2011-1-3 23: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饮食对联有奇趣
作者:王云志

  在对联中,不乏语涉饮食的妙对佳联,堪称为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
  饮食对联大多措辞典雅蕴藉、雍容含蓄。如有一酒店门联:“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借用两位古代饮酒名士的一问一答,于诙谐中为酒店鼓吹。
  又如某熟肉店联:“过门容大嚼,入社要本分。”曹植《与吴季重书》说:“过屠门大嚼,虽不得贵,且快意。”上联用典故言所售之肉味美;下联援引《汉书》记载陈平为公平分肉所说的话:“嗟呼,使平宰天下,亦如此肉矣。”原意表达陈平欲主宰天下之抱负,联语则表明到我店吃肉,公平而无忘。有一饭店联:“虽无易牙调羹手,却有孟尝饱客心。”易牙乃春秋时齐恒公近臣,擅长调味,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以好客著称。联语虽谦虚地表明烹调技术欠佳,却昭示其满腔爱客心。
    饮食对联挂于店堂门口,能起到广告作用。古代镇江府一酒店联:“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成都“姑姑筵”餐馆联云:“叹老夫无命作官,才租下大花园承包筵席;替买主下厨弄菜,好像那巧媳妇侍奉公婆。”位于通衢要津的广州三眼桥一茶亭联曰:“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
  有的饮食联直言餐馆的经营特色,富于平民风格。如杭州西湖龙井秀萃堂茶室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香。”某饭店联:“美酒佳肴从心所欲;晚来早到随遇而安。”
    有的饮食联则巧妙地将店名嵌入,如广州陶陶居联:“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寸分无遗。”
    广州翠园酒家联:“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园庭花胜锦,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茶酒菜肴下肚,妙对佳联佐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湖南一茶酒楼的对联写得更是耐人寻味:“为国忙,为民忙,忙里有闲,饮杯酒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尤乐,拿碗茶来!”
发表于 2011-1-3 23: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饮食与楹联
来源:香港《大公报》

    饮食楹联大多措辞典雅蕴藉、雍容含蓄,例如:「宰天下有如此肉;治大国若烹小鲜」,上联典出《史记》,意谓主宰天下要像陈平分肉那样保持均衡;下联典出《老子》,意谓治理大国好似烹小鱼,忌多翻动。此联将两个不相干的典故合而为一,既不脱离餐饮之道,又另寓新意,把饮食与主宰天下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可谓构思独特。

    又如:「不怕那大肚好汉;却喜这净盘将军」,这是从前南京一家菜馆的对联。「大肚好汉」和「净盘将军」都是喻指狼吞虎咽的食客,烧的菜肴能给顾客「一扫光」,不正说明厨艺之高超?

    好的对联贴在店堂门口,能起广告作用,招徕顾客。位于通衢要津的广州三眼桥一茶亭联曰:「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西东。」联语寓哲理于物象,诙谐含蓄,且有弦外音,味外味,为许多过往客人传扬,这家小店的生意也因此而红火。再如镇江市以前有家杏花春酒店有一副对联:「风来隔壁千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真是雅俗共赏,妙趣横生。

    有的饮食联写得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成都湖广街「姑姑筵」餐馆联云:「叹老夫无命作官,才租下大花园承包筵席;替买主下厨弄菜,好像那巧媳妇侍奉公婆。」联语诙谐有趣,既点明餐馆环境幽静雅致、颇具园林特色,又道出热情待客的服务宗旨。

    有的饮食联则直言餐馆的经营特色,浅白而富于平民风格。如杭州西湖龙井秀萃堂茶室联:「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香。」此联将龙井品茶所特有的茶、泉、情味都点了出来。品茶吟联,品联呷茶,真是联以茶生辉,茶因联益醇。又如某饭店联:「美酒佳肴从心所欲,晚来早到随遇而安。」此联道出饭店酒美菜佳,全天候服务顾客,言简而意赅。

    有的饮食联则巧将店名嵌入对联,加强顾客对招牌的印象,如一名为「洞天酒楼」的对联:「洞天明月壶中酒,天外青山楼外楼」,既自然贴切,斧凿无痕,又紧扣主旨,堪称妙绝。

    茶酒菜肴下肚,妙对佳联佐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三言两语焉能道尽。还是湖南一茶酒楼的对联写得耐人寻味:「为国忙,为民忙,忙里有闲,饮杯酒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尤乐,拿碗茶来!」
发表于 2011-1-4 14:3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1-4 14:36 编辑

桂平西山:洗石庵对联传说
来源:书香世界网
====================================

      西山名联甚多。而最有名的是悬挂于洗石庵中的一首长联,此联之成很有故事性。

      1921年秋,孙中山大总统的特派员邹鲁奉命由广州到南宁劳军。途径桂平,与一班名士同游西山,因山高峭壁石多,时已过午,个个都饥肠碌碌。幸好县长早有准备,于龙华寺中的文昌阁准备了丰盛的筵席。当众人进入文昌阁时,酒肉之香芬芳扑鼻,厨师禀报“酒菜已弄妥,是否立即开席?”饿透了的众人大喜过望,无不唾涎三尺。酒席摆好,正当把盏举箸时,座中有个叫孔文轩的,大叫“且慢”。众问其故,孔文轩说:“今日西山之游,看了前人那么多名联,我辈难道反比不上古人?我竟欲留下一联,留给后者,以增雅兴。”众人无奈,强忍饥饿,推孔文轩先出上联,再由大家应对。也许孔文轩是有备而来,声称必须有人对出才能开宴,便吟其上联:

      苍梧偏东,邕宁偏南,桂林偏北,惟此地前列平原,后横峻岭,左黔右郁,汇交廿四江河,灵气集中枢,人挺英才天设险;

      座中不乏诗人墨客,苦思一阵均面有难色,因此联写的是桂平的地理环境,形势险要,英才辈出,道出地灵人杰,实属难对,座中一时鸦雀无声。后来纷纷把目光集中到邹鲁身上,邹鲁不负众望,立成下联:

      洗石有庵,乳泉有亭,史隐有洞,最妙处茶称老树,柳纪半青,文阁慈岩,掩映十八罗汉,游踪来绝顶,眼低层塔足凌云。

      邹鲁对罢,众人齐赞:“对得巧,对得妙,对得绝!”于是开宴。

      此联当时悬挂龙华寺,后来移至洗石庵中。
发表于 2011-1-10 08: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宅里的一副对子
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 叶宗翰  


  参观一所古宅,看见这样一副对联:“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真令人有超凡脱俗的感觉。不是艺术上有什么清新之处,而是不入俗流的内容。

  对联,是中国一种特有的表达个人意愿和追求的一种形式,每逢年节及喜庆,“桃符”万户更新。尽管造辞遣句不同,但大多围绕福、禄、寿、财几个字做文章,“财源广进”、“金玉满堂”、“富贵荣华”的字眼,充斥着里巷的楹联,形成了一种流俗。而这副老宅的对联,不随俗流,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求金玉重重贵”,可能世人认为他是个大“傻瓜”,或妄自清高唱高调,“金玉”是人间的至爱,哪有“不求”之理?这是相对选择而言的,主人的首选是“儿孙个个贤”。

  “金玉诚可贵,贤能价更高”,主人的这种价值观、人生观,是很有远见的。钱财是身外之物,瞬间可以得而复失,而贤者德才俱备,资源可以拥有终生。富有不一定能体现人生价值,而贤者可以创造更大的业绩,也可以创造更多的财富,能更大地显示人生的真谛。

  我听有人自豪地说:“我的钱三代也用不完。”言下之意,他已把子孙放进了保险箱,已无后顾之忧了。这位父亲用心良苦,但不知他有没有想过:丰厚的遗产会给后代带来负面影响吗?“富不过三代”,这句古话有它的人生哲理。假如儿女无德无才,躺在遗产上面当“二世祖”,即使“良田千顷,广厦万间”,也会败个精光。秦始皇鲸吞六国,创造了统一天下的伟业,传给了无德无能的“秦二世”,大好江山也就烟消云散。

  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但不溺爱。他病危时,要求尝一口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便叫他去求教厨师。馒头做好了,而他却闭上了眼睛。只留下一张字条:“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看了画家这份遗嘱,你会想些什么呢?
发表于 2011-1-28 12: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联家归庄自题对联
来源:对联欣赏网
====================================

福寿;
平安。
——归庄某年春节自撰春联

一枪戳出穷鬼去;
双钩搭进富神来。
——归庄自题居室春联
(归庄因不愿为清廷办事,所以生活拮据,境况窘迫。有一年除夕,他见家中用具皆陈旧破损,无奈只好以绳捆扎以固之,感慨之余书此联迎春。联句平实形象,通俗易懂,妙在其横额为:“结绳而治”。此语出自《易·系辞下》,原来是说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后指天下太平。归庄却借指以绳捆物,并寓穷不遭盗而“太平”之意,讽剌可谓尖锐辛辣。)

入其室,空空如也;
问其人,嚣嚣然曰。
——归庄再自题居室
(上联“空空如也”,语出《论语·子罕》。原本是孔子谦言自己无知之语。联用以题所居之室,是以诙谐的情调,说明自己家徒四壁,空无所有。下联“嚣嚣然曰”,语出《孟子·万章上》。原意指辅佐商汤的大臣伊尹,不为财物所动,而以尧舜之道为乐。归庄借此语表白自己以恬淡自居,不乞求富贵利禄。此联以孔孟之言自喻,语意含蓄,诙谐有趣。)

两口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
四境接幽冥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
——归庄自题
(上联“夫太怪”,便是指自己。因归庄博学多才,却不愿为清廷办事,常装疯卖傻地发泄心中的不满,人称“归半疯子”。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还自云“寄安乐之窝”。“安乐窝”本是宋代邵雍隐居时为其住宅取的名,后专指安逸的生活环境。归庄所云足见其乐观豁达,当然也有几分自嘲的味道。下联“幽冥之宅”,旧称地下、阴间。“寥落”,谓稀疏。联语称居家周围荒凉寂寞,大概是靠近阴曹地府的边了,要不然怎么人这么少,“鬼”却如此多呢?此联具有“太怪”之“夫”的强烈个性,是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无情鞭笞。)
发表于 2011-1-28 13: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1-28 13:09 编辑

鳌头的对联文化
来源:茂名日报电子版
作者:周仕生
=================================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人们用它来记事、写景、表意、抒情。一副好的对联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尤其那“对偶美、音乐美、书法美、文学美,凝集在极为精致的形式之中,有如一座小巧的名园,荟萃了无限的丽景”,令人喜爱又感到意味无穷。它或饱含哲理,或饱含情谊,或充满关爱。驻其跟前,百看不厌,令人感悟,令人奋发。茂南区鳌头镇的对联,就给我这样的感受。

    神庙联。鳌头墟文武庙联:“文昌六星,孝友千古;忠义两字,春秋一书。”这副对联对鳌头人影响深广,表达鳌头人民的意向——崇尚孝友,敬仰忠义。以此引导、教化人们为人处世,构建融洽家庭与和谐社会。

    伏波庙联:“峰头独立,地临沧海;鳌背同行,人进蓬莱。”这是副奇特的神庙联,不写神灵,不说人愿,而是记述当年鳌头的历史。鳌头 (光绪年间),管辖十三乡,地域包括现在的高山、镇盛、电白的小良,吴川的浅水、龙首、兰石、覃巴。可谓“峰头独立地临沧海”。墟市是建在鳌山背脊上的。店铺林立、三街六当、十二堂(有医生坐堂的药店)。至于肉行、鱼行……生活用品,生产资料皆成行市。商品琳琅满目,墟日熙熙攘攘,人声鼎沸,同行在鳌背上的街市,犹如进入蓬莱仙境一样。这不仅记述了鳌头的历史,且彰显了鳌头人民的自豪,鳌头人对家乡的热爱。

    这两座神庙在破除迷信的年代,伏波庙完全被毁,文武庙则只留下个空庙给供销社作仓库。后来供销社弃置不用,殿堂坍塌。鳌头人民根据国定文物有关条款,向有关部门申报修葺文武庙,获得批准。为恢复原貌搜索当年的庙联,人们纷纷把珍藏的对文报给文物小组。这有鳌头人报来的,也有袂花人送过来的。经过考证,确实无误。几十年后,人们依然珍藏着它,熟记着它,主要是因为它文学美、书法美,又奇特,如伏波庙联。当年很多私塾老师常带学生到庙前抄写对联,学对子、学书法,影响深远。而今它已成了鳌头人民永恒的记忆。

    太平客栈联:“太晚劝君聊且住,平明送子好偕行。”意思是太晚了,在这姑且住一宿吧,天亮了送先生(子)一齐起行,这里住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伙伴。当年鳌头地域辽阔,到鳌头来办事的,或作点什么的,要赶很远的路;有时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往往耽搁,起早摸黑在所难免。这副对子,对过往的客人无疑充满着关爱。因而太平客栈及其对联也就让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讽谏联。义聚店联:“义路利路当须正路,聚财散财总是生财。”有人认为“义聚”并非它自己标榜的那样,其棉纱有时掺有次品,因而改其联为“义路利路当归正路,聚财散财总是夜财。”“归”与“龟”谐音,又有“回归”之意,群众哗然。店主无可奈何,无从追究,只好时时留心做好自己的事业,尔后流言销声,生意兴隆。

    有好事者给协义油桁赠联:“协力一槌桁打爆,义心分散本钱无。”“协义”是两个老板合办的,但常常意见不合。这赠联使之感悟,尔后凡事商量,生意红红火火。

    泄愤联:“学海无涯,大学中学始于小学;年华似锦,前年去年不若今年。”这是六十年代,鳌头小学校门张贴的对联。茂名市四中是1956年创办的,最初由鳌头小学承办,当时称之谓戴帽子学校。校舍建设、教学、事事务务,鳌头小学一切包揽。后来分离出去,小学觉得吃了大亏。因地界相邻,磕磕碰碰,时有纷争;教师又被抽走,又觉得中学不怎么尊重小学,因而写了这副对联。以两个不同的,不断发展的事物为内容,集结成联,告诫对方千万不要忘记过去:中学是始于小学的;“今年”其“年华似锦”是先有“前年”、“去年”的基础才会有的。联句的境界不高,但其文思巧妙。同时也提醒人们,彼此要互相尊重,存异求同,一心为公,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把事情办好。

    商店迎客联。仁兴餐馆联:“仁富于怀唯客至上,兴隆之举以食为天。”文蓬狗肉、麻将店联:①“曲水流觞迎贵客,方城设阵会高朋。”②“杜康陈酿迎风醉,狗肉精烹扑鼻香。”③“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到这里来休闲、饮食的顾客谈东说西,而有个话题是常常谈起的:到这里来喝一两杯,品尝品尝菜肴,看看对文,回味回味诗书章句,琢磨琢磨人情哲理也是一种享受。尤其那为“仁”、为“富”、“唯客至上”、“顾客是皇帝”,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多么震撼人心!在这样的环境“相逢不饮空归去”,真是“洞口桃花也笑人”。庆武堂(武馆)联。“千点虽无千点化,一层会有一层深。”联句饱含哲理,且彰显武师的高尚。徒弟因其禀性和用心专一的程度不同,师傅虽然技艺高强,办法很多,对所有的徒弟是不能一一点化,使之齐头并进的,可是每学深一层,每学多点是会有深一层的认识,深一层的领悟。

    春联。2000年北鑑村吴容振的春联:“悲哉未遂青云志,惨矣难得事业成”。横批“齐家”。对联贴出,群众哗然。吴君登门问责,吴容振答道:“人家的楼房三层、五层……我的一层都无法砌成”。吴君二话不说走了,找族兄弟商量,凑钱、凑料,帮助吴容振完了心愿。2009年茂沙村欧共和的春联:“农事繁忙有乐趣,家用富足存馨香。”横批:“农家”。联句体现了主人对农村生活的感受,对新社会的热爱。联句还饱含哲理呢,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农事虽然繁忙,苦累难免,但寄托无限,乐在其中。“农事繁忙”也自然而然地带来了“家用富足”。一幅农家乐的图景一下子就凸现眼前。

    学校联。柑子园小学门联:“育结满园柑子,启蒙千代稚童。”联句体现其教育工作者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柑子园群众服务的满腔激情。

    村门联。文蓬管区新沟村村门联:“新兴小寨风和日丽,沟接汪洋海晏河清 。”这里用的是风物联。“新沟”是平整田园年代挖的一条水利工程,供灌溉用。新沟傍原只有一户人家,现已形成一个小村寨,楼宇亮丽,村道康庄,交通方便,民风纯朴,百业兴旺。流经村边的小溪,2000年经过水利部门疏通整治后,溪水清沏。新沟连结小溪,连结鳌头河,连结大海。联句表达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对新社会的赞颂。

    公文管区公文村门联:“公正尧天,政善人和,仁商捐资建设光明大道;文华宝地,民康物阜,梓里献计铺排锦绣前程”。联句记述了村民筑路的盛举。从商的富裕了不忘回报家乡,种田守土的村民则纷纷出谋献策把家乡建设好。多好的村风,多么和谐的社会呀!

    鳌头的对联在历史的长河中,多个侧面记录下鳌头的轨道,展现了鳌头人民的精神风貌,令鳌头仪态万千。
发表于 2011-1-31 14: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锡坊及其来历(摘选)
来源:《炎黄天地》2003年第2期
=============================

   在圭峰山玉台寺广场公路入口凸现一座牌坊(见照片),称 “明锡坊”。

    牌坊处于开阔地带,显得比较突出,加上几副对联题字佳作,更加有气势。正面中间横批“冈州第一峰”,因此又叫“冈州第一峰”牌坊。两侧横批:“名侪鹫岭,翠炫南天”。非常夸张地说堪与释迦牟尼说法的灵鹫山为同辈,青翠灵气可夸耀南方。此是旧题。一副对联是本地诗人柯明铮作,书法家陈福树书于1992年(壬申年)初夏:

    “放眼崖门,昼夜奔腾三千浪;
    骋怀桂岭,乾坤屹立第一峰。”

    圭峰山又称桂山,登山远眺,天地壮观。另一副对联是文化人谭仲川撰于1991年11月,书法家李卓见书于1992年(壬申年)夏季:

  “冈峦挺秀,古寺幽亭春色满;
  州邑承平,清风明月此间多。”

    牌坊背面横书“明锡坊”,有旧对联一副,李子瑜撰:

    “胜地喜登临,山色湖光归一览,
    善人留纪念,言坊行表足千秋。”

    .......
发表于 2011-2-24 13: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谈写对联》
作者  一名荆人


   之前,我理解的对联是这个样子:
   最早的对联是后蜀孟昶作“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对联要对仗,要平仄相对;
   上联以仄声收尾,下联以平声收尾。
  
   读过《闲谈写对联》之后,发现我认识有偏差。
  
   书中引谭蝉雪女史的研究成果,根据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遗书,如“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等联句,分析认为对联产生于晚唐以前,较孟昶早240年。
  
   对仗自无须多言,对联对联,就是要“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平仄呢,该书强调“一定要把握住二至三个音节必须换平仄的原则”,并以书名为例作了解释。比如《三国演义》、《七侠五义》,四声调谐,这是好的;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旧译《瞬息京华》,发音是“去阴阴阳”,这也是好的;而新译《京华烟云》,全部平声,这就不好。另外,多年前一部讲对联故事的电视剧《联林珍奇》,也全是平声,相当讽刺。平仄的事,还可以再啰嗦几句,该书坚持“用古代四声来调平仄”,以《佩文诗韵》为准绳。当时想,单是《平水韵》已经够让人头痛,怎么又来个《佩文诗韵》?后来一查,才知道两者一脉相承。“佩文”是康熙书房的名字,觉得这个名字很好,以后如果我有儿子,可以考虑叫“佩文”;如果是女儿,就叫“珮玟”。
  
   扯远了,回来说尾字的平仄。该书的意见是,上下联尾字必须一平一仄,否则就是“一顺边”,比如北京红螺寺山门旧联“以红螺净土聚八面来风,启旅游大门迎四海嘉宾”,两只脚都是右脚。但也并非我所理解的一定是上联仄声收尾,下联平声收尾。比如“海山仙馆”一联:海上神山,仙人旧馆。又如“三光日月星,四始风雅颂”。(下联常作“四诗风雅颂”,不过第二字“光”与“诗”都是平声,似不妥,见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8-03/10/content_12095548.htm。但第四字“月”与“雅”都是仄声,似无法调和)。而春联作为春节时张贴的对联,“尾字总是上联为仄声,下联为平声”。民间都是以红纸书写,除非旧年家有丧事,就以白纸书写。而清宫内习用白纸书写春联,书中也有提到。
  
   当然,对联主流还是“仄上平下”,偶尔换个姿势,大家难免就要奇怪。金大侠也就此发表过意见,当年曾流传金庸、古龙、倪匡三大侠煮酒论剑,古大侠出上联“冰比冰水冰”,金、倪不能对。后来金大侠辟谣说,尾字“冰”为平声,怎可作上联?顺便提一下,另一位大侠梁羽生,编著有《名联谈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见《闲谈写对联》第59页)。
  
   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很赞的集句,最典型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杨振宁高中时在他的国文课本上着意抄录(http://www.shuku.net/novels/zhuanji/gnpheceanmpkd/003.html),颇为推崇。一晃六十余年,现在他该抄录“千寻铁锁沉江底,一树梨花压海棠”了。光光如我者,就只好抄录“静女其姝,此恨无绝;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闲谈写对联》作者白化文(这个名字让我想起“白话文”),老先生北大中文系毕业,北大信息管理系退休教授,夫人是同班同学。贤伉俪琴瑟合鸣,珠联璧合,合作了不少佳联。老先生行文谦虚,自称“下走”,称女学者“女史”,挺有意思。偶尔也幽默一下,他推荐龚联寿教授主编《联话丛编》,说“此书除定价略高,没有别的缺点”。
  
   最后,推荐一下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电脑对联(http://duilian.msra.cn/),这个好玩,可以试试。基本上是“无情对”,比如出“孙行者”,他会对“祖冲之”,就不会对“胡适之”了。
发表于 2011-2-24 13: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作琳写对联
来源:汕头都市报
=====================================

  清朝末年,粤东潮阳县河浦乡有个教书先生名叫陈作琳,此人颇有才学,且性格耿直,不阿权贵,赢得当地百姓的喜爱。

  有一年,陈作琳到毗邻的达濠乡任教,当地百姓每逢红白事都要请他写对联,他都乐意帮忙。私塾附近有三个居民合资筹办一间乐器店,他们听说陈作琳颇有才学,便慕名登门请他为其乐器店写对联庆贺。

  陈作琳见来者颇有诚意,便乐意为其帮忙。

  乐器店开张那天,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吸引了不少围观者。尤其是陈作琳所写的那副对联更是有意思,联曰:三一三十一;合尺合士上。横批:乐在其中。

  上联运用珠算口诀告诉人们:这家乐器店乃三人合资经营的;下联则用旧时“工尺谱”点明营业范围;横批则点明这家店的经营性质,人们一看便明白那是一家乐器店。对联写得十分贴切,内容新颖。从此,陈作琳的名字便在达濠一带传开了。

  后来,陈作琳受聘到同县谷饶乡任教,适逢那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地乡绅筹划于农历十月十五日祭拜神农氏,以示庆祝丰收。乡绅得知陈作琳颇有文学造诣,便登门请他写副对联。陈作琳在谷饶任教期间了解到当地乡绅平时鱼肉百姓,十分厌恶;这一次又想趁机向乡民筹款,中饱私囊,故心中感到很不快。于是,陈作琳略加思索地写下以下这副对联:除了大种稗;收有十足冬。横批:做事无想。

  此联贴于该乡的寨门头,立即吸引了乡民们前来观看。乡民们见对联内容颇有讽刺意味,无不拍手称好。谁知,陈作琳于次日便被当地乡绅解聘了。

  陈作琳的晚年经常受到儿子和儿媳妇的虐待。儿媳妇每次持饭到陈作琳的书房总是恶声恶语的。陈作琳只得忍气吞声,不敢顶嘴。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陈作琳写了一副对联贴于书房门,联曰:一窗风日凄惨状;三餐粥汤喝叱声。

  其儿子看罢对联,十分生气,提出要与父亲分家。对此,陈作琳感到十分失望。那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思前想后,不禁老泪纵横。他一气之下,写下一副对联贴于自家大门,联曰:张公义九代同住;陈作琳父子分家。横批:看无来日。

  陈作琳引用晋朝员外张公义一家九代和睦相处的典故对照自家的如此境况,难免伤心至极。更有意思的是那个横批,他儿子的小名就叫做“来日”,这“看无来日”分明是陈作琳指责儿子忤逆不孝,没有什么“来日”可言!

  此联一经贴出,乡亲们无不议论纷纷,纷纷指责其儿子和儿媳妇太过分了!在乡亲们的指责之下,“父子分家”的风波终于平息了下来。然而,伤心过度的陈作琳只活到68岁便辞世了。  (郑 生)
发表于 2011-2-24 14: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2-24 14:15 编辑

毛泽东与国粹对联
傅小松


  毛泽东是杰出的诗人、词家,这一直已是举世公认。作为诗词的姊妹艺术楹联,毛泽东也是非常喜爱的。现存的文字资料中,保存下来的毛泽东读楹联、写楹联的内容非常之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读楹联。毛泽东一生保持着阅读楹联、观赏楹联、评论楹联的雅兴。在毛泽东的书房里,放着梁章钜《楹联丛话》、《巧对录》、《楹联墨迹大观》等对联书籍,时常翻看,并进行了大量的批注和图画。清代孙髯题云南昆明大观楼楹联,毛泽东阅读非常仔细,加了很多圈点和评析。在“叹滚滚英雄谁在”,“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等句旁,每个字都画着圈。在“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等句旁画着曲线,每句末都画着二三个圈。阮元任云南总督时,对这一长联作了修改,《楹联丛话》也将此收了进来。毛泽东很细心地将修改前后的两副楹联作了对照,将阮元改过的几处都用着重线标了出来。在另一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本《楹联丛话》中,毛泽东又对这一长联和其改动的地方作了圈画、标记,还写下了批注。《楹联丛话》的作者梁章钜说,这一楹联多至一百七十余言,毛泽东在这段话旁批注:“一百八十字”。梁章钜认为,此联“究未免冗长之讥也”,毛泽东在书的天头和行间批注:“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近人康有为于西湖作一联,仿此联而较短,颇可喜。”他还凭自己的记忆,在批注中写出康有为楹联的下一联:“霸业烟销,雄心止水,饮山水绿,坐忘人世,万方同慨顾何之。”在阮元改过的长联处,毛泽东批注:“死对,点金成铁。”在另一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载录这一楹联处,毛泽东又批注:“此阮元改笔,非尽原文。”对《巧对录》所载“独立小桥,人影不随流水云;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杨柳花飞,平地里滚将春去;梧桐叶落,半空中撇下秋来”、“水如碧玉山如黛;云想衣裳花想容”等联,毛泽东都加了圈点,还在天头上画着圈记。《随园诗话》卷一有一则说:“……‘学然后知不足’。可见知足者,皆不学之人,无怪其夜郎自大也。鄂公题甘露寺云:‘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方子云偶成云:‘目中自谓空千古;海外谁知有九州。”毛泽东对此都画了着重线。《随园诗话》卷一中,有一则说:有人征求戏台的对联。一人集唐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斯人莫道世间无“。一人集宋诗句:”古往今来只如此;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有的集曲句:“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工夫,明日早些来”。卷十二有一则说:有人和他不带眷属的朋友开玩笔,作了一副楹联:“三间无佛殿,一个有毛僧”。另有一人,性粗豪,住的房子小,贴了一另门联自嘲:“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毛泽东对这类楹联也圈画不少。《楹联墨迹大观》中有周梦台用隶书写的“读书真是福,饮酒亦须才”一联,毛泽东用红铅笔在天头上画着圈记。赵书禾用行楷写的“与人相见以诚,造物所忌者巧”,毛泽东也用红铅笔画了两个大圈。可以想见,毛泽东在阅览这些楹联时,是十分欣赏、十分投入的。
  毛泽东参观各地名胜古迹,也很注意观赏和评析楹联。1955年6月,毛泽东在周世钊的陪同下参观岳麓山云麓宫,特意询问:这里以前悬挂的“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和“一雨悬江白,孤城夹岸清”的联句怎么不见了?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会前参观武俟祠,在诸葛亮殿前伫立良久,对赵藩的那副著名长联看到十分仔细,联语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直到晚年,毛泽东还向来看望他的同志提起这副对联。

  二是用楹联。毛泽东在其政治生涯和人际交往中,多次运用楹联,充分体现了他对楹联特殊作用的重视。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批评主观主义的态度,提倡马史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其间,引了明代解缙的一副著名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说:“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这副对联,毛泽东巧妙地用来形容主观主义的学风,实在是很贴切和精彩的。1949年12月21日,斯大林七十寿辰,毛泽东手书了“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联祝贺,这是一副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祝寿联。在1962年9月24日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赠联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流传已久的古联,出自明代李贽的《藏书》。毛泽东以此联称赞叶剑英能在关键时刻勇于担当、屡立奇功的壮举,非常恰切。

  三是写楹联。毛泽东一生究竟写了多少楹联,就象毛泽东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词一样,难以说出一个准确的数目。从公开出版、发表的来看,约为五十副左右。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撰联,约四十副左右;一类是应对联,约十副左右。从数量上讲不是太多,题材也不太广泛,主要是挽联和会场联两大类。但内容充实光辉,艺术上也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体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治家兼诗人文学才华的一个侧面,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毛泽东楹联的主要特点,我以为是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但更突出思想性。毛泽东是富有风骚文采的大诗人,形象思维是第一流的。但对待楹联上,他主要是把它作为宣传革命,服务政治的一种艺术手段。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的楹联以挽联和会场联为主。楹联不同于诗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毛泽东的挽联,并不刻意要表现什么风流文采,而是旨在通过悼念逝世或牺牲的革命同志,化悲痛为力量,凝聚人心,为革命事业共同奋斗。如悼“平江惨案”烈士联,作于1939年8月:

   日寇凭陵,国难方殷,枪口应当向外;
   吾人主战,民气可用,意志必须集中。

   在送此挽联的同时,毛泽东还发表了《必须制裁反动派》的演讲,这一文一联,义正辞严遣责了反动派、投降派、顽固派,同时呼吁国人团结起来,一致抗战。

  毛泽东的会场联更堪称是宣传革命、鼓动群众的最好武器。1939年3月12日,他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和追悼抗战烈士大会场撰联:

   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曰: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安在?国人皆曰:侵略阵线是和平阵线的死对头。

  这副对联以问答式把纪念孙中山和悼念抗日阵亡将士两件事融为一体,明白如话地阐释了共产党人对国共合作和坚持抗战的坚定态度和鲜明观点。

  强调毛泽东楹联富于思想性,绝不是说他的楹联没有艺术性。试读其挽爱国人士杨十三(原名彦伦,字灿如,又名裕民,排行十三,河北迁安人)联: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见典型。

上联语出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此联引典恰切,语言工雅,富有艺术感染力。

  二是雅俗兼具,但以通俗易懂和口语化见长。毛泽东重视运用发挥楹联的宣传、教育作用,他所作楹联,多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1917年湖南一师有七名学生先后英年早逝,在学友们主持的追悼会上,毛泽东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为何死了七个同学?
   只因不习十分间操!

此联纯用口语,明白如话,意在批判校方不重视体育课程,唤起师生记取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训。

  毛泽东1928年1月起,江西遂川公审土豪劣绅大会联:

   你当年剥削工农,好就好,利中生利;
   我今日宰杀土劣,怕不怕,刀上加刀。

  显然,这副对联是写给普通群众看,用的都是口语、俗语、俚语,非常好懂,到会群众看了无不拍手称快。

  当然,毛泽东楹联中也有不少风格典雅,用语精致的,如挽母联即是这类的代表作。

  其一: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其二: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终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虽然没有念过书,但以其美德给毛泽东巨大的影响。1919年10月5日年仅五十三岁就不幸辞世,毛泽东悲痛至极。他当时正领导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因而不能及时赶回参加葬礼,直到中秋节时,才从长沙赶回韶山,重祭亡灵。他以泪和墨,写下了一篇感人至深、共有414字的《祭母文》,并书写了上述两副挽联。第一联情景交融,对仗工稳。第二联艺术更显老到和纯熟,既生动地描绘了母亲在病中牵挂儿子的感人情景,又充分地抒发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无比爱戴和无尽追思之情。

  三是工对宽对皆有,但往往不拘格律,以宽对为主。楹联有工对与宽对之分。毛泽东对诗词、楹联的格律是很精通的,但他一向不赞成拘泥于格律。他的诗词,有不少于格律是稍有不合的。毛泽东对对联(包括诗词的对仗)的态度也是这样。毛泽东诗词里,有“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这样的宽对,毛泽东的对联则多为宽对。不仅是长联,甚至是一些短联也是如此,如:

   世界是我们的;
   做事要大家来。

  这是1918年毛泽东题湖南一师附属小学礼堂联。词性对仗甚宽,属宽对。

  毛泽东的长联则大多是宽对。其题第一次反“围剿”誓师大会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上联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毛泽东著名的“十六字”游击战方针,下联“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也是他所提出战略说战术。将其写入联中,可算集句,但从对仗来看,比较粗疏,属宽对。

  毛泽东有些长联,运用了自对手法,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上、下联不对仗的问题,如作为1921年6月的挽易白沙烈士联: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陈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上联“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与下联“去年追悼陈公,今年追悼易公”,均属自对。又如1941年挽张淮南先生联: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虐,沉疴终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其中上联“内联共,外联苏”与下联“始病寒,继病虐”也属自对。但就全联而言,“支持”对“憔悴”,“奔走”对“沉疴”,“辛勤”对“哭泣”,词性对仗比较宽泛。

  至于毛泽东的一些题字,如“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增强人民体质,发展体育运动”也常被人们视为对联,这些就自然更是宽对了。

  毛泽东的应对联,有的也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1917年对夏默庵先生联:

   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
   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默庵的出联有一个显著的手法,即设问。“春到也?春去也?”这个设问属于探问,并不需要回答,其作用是启发思考,引人入胜。毛泽东的对句同样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为公乎?为私乎?”这个设问也是一种探问,也是发人思索,并不需要回答。和上联相比这个探问更富有哲理性,问得巧妙,更问得深沉。这与毛泽东写于1910年的著名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距,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先不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一样,都是借青蛙寄寓自己大济苍生的伟大抱负。

  毛泽东的对句堪称工绝,与夏默庵的出句共同组成一副形式绝妙而又内容深刻的对联。非一般游戏性质的应对所可比。

  综上所述,毛泽东楹联突出思想性、善用口语,多为宽对等特色,正因如此,他的楹联表现出明白晓畅,笔力雄健,感情豪迈,一气呵成,富于气势等特点,开楹联创作一代新风。毫无疑问,毛泽东楹联的成就是比较高的。但也应看到,毛泽东对楹联的重视和钻研,要逊于诗词。因此,他的联语成就也不能和他的诗词成就相比。因此,一些同志把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楹联家”、“联坛巨匠”则是不恰当的。

2010-06-10
发表于 2011-3-8 22: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官员自题楹联
来源:济南时报电子版2009.02.17
=====================================

    厚待百姓楹联

    明代大臣张津任户部尚书之时,在浙江省海宁县谯楼上张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曰:“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下联曰:“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张津用这副对联是告诫自己的属下为官者要宽厚对待百姓,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贪图钱财而贬低自己做官的人格。

    讥讽行贿楹联

    明英宗时的大臣王恕先后担任19个官职,历任京师和州郡的要职,无论在朝内还是朝外,他都用这样一副门联教育自己的门生,上联曰:“仕于朝者以馈遗及门为耻”,下联曰:“仕于外者以苞苴入都为羞”。由于当时官场上馈送之风极盛,王恕就用上联痛斥京城官员登门送礼的丑行,用下联讥讽外任官员携礼进京行贿的歪风。

    关注民生楹联

    清代嘉庆年间,云贵总督赵慎畛撰有一副楹联,上联曰:“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下联曰:“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上联强调身为百姓父母官要坚持做到少说空话、大话,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下联指出从政为官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顾全大局,谨慎决策,凡事当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以免给国计民生造成危害。

    勤俭节约楹联

    清代咸丰年间的进士薛慰农在杭州府任职时,曾署楹联,上联曰:“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下联曰:“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上联的意思是说贪图钱财固然是贪,搞虚假政绩、欺上瞒下、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万不能爱慕虚荣而忘记了勤政爱民的根本,下联是说做官只去要求老百姓勤俭,这不算勤俭,为官者必须保持自身的勤俭节约,品行端正,保持自己的节操。

    爱民治世楹联

    清代官员张鼎上任徐州兵备道台,担负当地的军事、航运、海防大权,责任重大。他曾自撰对联激励自己,上联曰:“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皆从心上过”,下联曰:“官作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上联显示了张鼎一心勤政,努力治好“千里河流”的决心,下联体现了作为一方父母官,关心“一方士庶”,实施“宽政严法”的决心,颇显治世能臣的胸怀。

    公平无畏楹联

    清代孙子昶曾在河南省通许县任知县,其书房写有一联,上联曰:“居心似水,若受赂贪财,使一个抱屈者,神诛鬼灭”,下联曰:“执法如山,倘通情畏势,有一事不公者,男盗女娼”。联中表达了自己决心要清正为官,不受贿赂、不徇私情、不畏权势、公平办事、依法办案的精神品质。

    铁面无情楹联

    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时,自己做了四副楹联当做安民告示。其中衙门墙壁上的一副楹联广为流传,上联曰:“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下联曰:“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这副门联冷锋相对,话带刀音,百姓深感快意,恶徒深知无情,史书记载此联贴出,“四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避至他省”。这副门联对为官者建立威信、震慑歪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官与民告白楹联

    河南内乡县衙的三堂檐柱上也有一联,上联曰:“得一官勿荣,失一官勿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曰:“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告诫做官之人要正视官与民的关系,摆正官员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要忘记老百姓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千万不能做出欺压百姓的事。

                                               (朱同 辑)
发表于 2011-3-11 13: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地名也有“夫妻对”
来自:文新传媒
==================================================

“虎踞关”的原配是对“龙蟠里”,“总统府”的原配是“状元楼”……南京有一个专门给南京老地名配“夫妻对”的高人,他就是郭殿崇。

10年前刚到南京的时候,郭殿崇没别的爱好,就爱“逛街”,专爱钻那些大马路小胡同,还随身带着纸笔,记啥?地名。

这些年经过他配对的地名夫妻还真不少,只要你出一个上联,他张口就能来下联,简单的,复杂的,绝对难不倒他。这些年,2000多个地名在郭殿崇手里找到了“另一半”。

地名也能配成“夫妻”

“虎踞路”不能对“龙蟠路”,但是可以对“凤栖园”……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郭殿崇,不仅是楹联专家,还是个十足的地名迷。在他的眼里,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地名,是一个个“金童玉女”,经过他“牵线”,就成了一对对“夫妻”。“我给地名配‘夫妻对’,从来不牵强,因为强扭的瓜不甜。也不能搞‘断背’,我配对的地名夫妻都是天造地设的。”

“乌龙潭”如果对“白马湖”那就是搞断背了,潭和湖都是水,而且平仄不相对;但是“夫子庙”和“中山陵”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子对中山,他们都是在南京留下足迹的伟人;庙正好对陵,平仄也符合。

说起给南京老地名配夫妻,他笑笑,历史已经很悠久了。1992年,他从徐州调来南京工作,就对南京的老地名着了迷。他随身带个小本,或骑车或步行,见了小街小巷就往里“窜”。每看到一个地名,就记到小本子上。10年下来,小本子密密麻麻,他把南京地名摸了个门儿清。

看到夜幕下一对对的情侣在林荫大道上徜徉,出于专业的敏感,他就联想到,不少南京古今地名,对仗工整,也是成双成对的,简直就是“永远年轻的六朝伉俪”。

虎地名也有“夫妻对”

“‘虎踞关’对什么?‘龙蟠里’!”虎年到了,说到虎地名,郭殿崇更是来了兴致。“‘虎’对‘龙’,动物名词相对;‘踞’对‘蟠’,动词相对;‘关’对‘里’,名词相对。上联是‘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在他看来,这对地名,词性、结构、节奏对仗,平仄相协,是“情投意合”的搭档。

“养虎巷”对“回龙街”,“龙虎巷”对“凤凰台”……郭殿崇说,这个都是情比金坚的,都是一夫一妻的;也有的老地名“脾气不好”,至今单身;还有的则是“万人迷”,有很多小情人。比如:“养虎仓”,可以对“转龙巷”、“宰牛巷”、“宰猪巷”;“虎踞关”除了对“龙蟠里”,还能对“凤栖路”;“打虎巷”则可以对“钓鱼台”、“养鸡山”等。

除了“单名联”,还有“串组联”,就是用少量的字,把几个地名连起来,获得新意。比如“龙蟠里后雨花巷”,对“虎踞关前扫叶楼”;还有“凤凰山下九条巷,四周虎踞;燕子矶前八卦洲,六合龙蟠”等等,这些老地名既暗藏了“虎”字,又很对仗。

地名还能串起时光隧道

“桃叶渡”对“杏花村”,“乌衣巷”对“朱雀桥”,郭殿崇在为南京地名配对子的过程中发现,从有记载的地名看,南京有2500年的地名史。而历史上的第一个地名出现在公元前496至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打到南京,在今南京市朝天宫的后山围起土墙,炼铁炼铜,铸造兵器,此地便被称作冶城、冶山或冶城山。”郭殿崇说,那里应该算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自然地名”,也可说是南京冶金工业和军事科学的发祥地。过去山后还存有“铸剑池”遗址,但今已消失。

说着,郭殿崇还用地名串起了“时光隧道”:春秋时的冶城、秦代的胭脂河、汉代的卸甲甸、三国的驻马坡、宋代的半山园、明代的聚宝门、清代的蓝旗街、民国的共和村、建国后的模范马路。

对联里有“无情对” 春联因朱元璋而红火

春联因朱元璋而红火

郭殿崇说,春联的壮大和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要求春节期间全国都要用红纸黑字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全国发号施令后,朱元璋开始微服私访,他走遍金陵,发现只有一家没有贴春联。于是他就问:“别人家都贴了春联,你家为啥不贴?”“我家是阉猪户,没人认字也没钱请人写对联。”朱元璋听后,就叫阉猪户拿了纸和笔来,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写完后很是得意,这个对联很有气势,只有阉猪户才能用。过了不久,朱元璋又派人去查阉猪户有没有贴自己写的对联,但是,派去的官员发现,这户人家并没有把对联贴上,而是,对着对联跪拜。问阉猪户为啥?他答:“这是皇帝写的。”朱元璋得知高兴坏了,又赏了阉猪户200两银子。

“从那以后,春联就红火了。”郭殿崇说,对联还真是和朱元璋有缘分。比如,下联一定要比上联“壮”。当年朱元璋想考考朱允炆、朱棣二人,就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元璋听了后,没吭声。这时,朱棣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一听,大喜。“淋了雨的羊毛,多没气势呀。‘日照龙鳞’,一听就有气魄。后来朱棣果真取代朱允炆,成了永乐皇帝。”

民间有“盲人联家”

郭殿崇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平仄要相对,词性要相同;达到这些要求,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习。“但是也有一种楹联家,他们没读过什么书,没什么文化,可是一出口,就是一副好对联”。郭殿崇称他们是“盲人联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郭殿崇带学生去连云港实习,下过雨后,学生们都去山上采蘑菇。采回蘑菇来,学生们累得倒地就睡,一双双鞋子摆了大半间房子。“那个臭呀。于是大家直嚷嚷,‘臭,真臭!’”这时,房东大妈出来了,开玩笑说,“臭、臭,‘英雄脚臭’,你们是英雄吗?也配‘脚臭’?”一会儿,有人放了个屁,房东大妈又开口了,“好汉屁多。”

“英雄脚臭”对“好汉屁多”,郭殿崇感叹,“多好的对联,这个大妈真了不得!”郭殿崇说,很多民间流传的俗语,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对联。“比如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一副好对联。”
发表于 2011-3-12 12: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顾公庙对联
来源:吴江日报
作者:陈志强  
=====================================

  以前,吴江北门外三里桥东有一座顾公庙,祀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顾野王(519—581),字希冯,吴江人,幼年即好学,12岁随父到建安(今福建建瓯),便撰《建安地记》两篇,以后,学识涉及经史、天文、地理、占卜、训诂、书画等,无所不精,特别在文字训诂上成就颇高,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有《玉篇》三十卷,他初仕梁,陈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据乾隆年间刻印的《吴江县志》载,顾公庙初建无考,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改建,明宣德二年(1427)、成化八年(1472)、崇祯七年(1634)重建、重修,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绘神像,康熙七年(1668)增建两庑门楼……顾公庙历经沧桑,消失于上世纪50年代。值得庆幸的是,在市领导的重视下,顾公庙(顾野王纪念馆)已于最近重建竣工,矗立在三里桥东堍的生态园里。笔者有幸与张舫澜先生一起为该庙的石牌坊和正殿撰制对联,现将这些对联录之于下,并作一些解释,与读者们交流。

  石牌坊联

  南向:

  六朝冠冕皆如梦
  千古文章迥独尊

  (此联为清人吴时森诗《顾黄门祠》中的颔联,全诗为:“烟锁荒祠碧草痕,岁时犹自祀黄门。六朝冠冕皆如梦,千古文章迥独尊。鸦噪夕阳深殿晚,马嘶残树野塘昏。何人更唱迎仙曲,萧飒英风满故村。”)

  人传震泽岸边喝潮水
  史载听江轩里制玉篇

  (震泽:太湖;喝潮水:民间有顾野王勇喝潮水、保住农田的传说;听江轩:为顾野王居处;玉篇:为顾野王的代表作,是与《说文解字》具有同等地位的古代文字学书,《辞源》、《辞海》等大型工具书上都作有专门介绍。)

  北向:

  黛瓦高桥迎绿水
  红花繁树掩黄门

  (绿水:指京杭大运河;高桥:三里桥;红花繁树:映衬出三里桥生态园;黄门:既指顾公庙之大门,也指顾野王曾官居黄门侍郎。)

  丹青美矣,为千秋妙笔
  著述富哉,传百世奇书

  (丹青:据史载,顾野王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陈书》上载:“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宣城〉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

  大殿前柱联

  六朝事业随流水
  千古文章耀后人

  大殿后柱联

  名垂史册,精书卅卷玉篇,益千年士教
  德泽民间,勇捍数回潮势,保万顷农田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3-29 08:21 , Processed in 0.05830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