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楼主: 私奔

几则联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4 10: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天国的对联
转自 《诗坛轶闻:诗人与政治》

    曾经钻进太平军内部进行特务活动的清朝走狗张德坚在他的《贼情汇纂》里记述:太平军“最尚联句,凡陷一城,分据第宅,谓之打馆,必令充先生者搜括红黄纸张撰联句,以朱墨书之,互相夸耀。”可见太平天国对联创作活动之盛。

    现选录几例于后: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这是天王洪秀全天王府的专用对联,巧妙地把“天王”二字嵌于联首。

    翼德威明,鄙阿瞒如小儿,能视豫洲同骨肉;
    王陵忠义,弃项羽如敝屣,独知刘季是英雄。

    这是石达开翼王府的专用对联,对偶工整,雄视万夫,而且典用得好。

    指示机宜,伤心而百余年,忍令故国花冠沦为妖服;
    挥军力战,假乎六千君子,但愿当朝文志重返王都。

    这是指挥长官邸的专用对联,言简易赅,令人豪气回肠。

    天事理中枢,军将军民,巡分内外;
    朝威严八法,女嬃女娣,查究奸邪.

  这是张德坚注的“中八军女巡查”专用联,连他也不得不承认:“竟将伪衙门八字全嵌于联内,引用周礼、离骚,组织工整。”

  李秀成的“寝殿联”,更传诵一时:

  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镐之间,斯为健者。
  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仁人。

  联语措词豪迈,对仗工整,气势雄浑,一气呵成,不仅反映出太平军进行战争的正义性,而且表达出作者对祖国人民的关心,人们誉为对联中的珍品,的确不为过誉。
发表于 2011-3-14 10:4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南近代诗人潘佩珠对联


数不尽他乡风景,异地遭逢,塞之北,易之东,笑哭几回,达眼放开看造化。
也如是万里行云,双封谢表,笔有花,心有血,爱忧一念,余生收拾报君亲。

1922年他在中国闻讯妻子病故,作悼内联云:
廿余年琴瑟不相闻,凄风苦雨,指影为夫,日与孩儿挥血泪。
九泉下亲朋如见问,填海移山,有谁将伯,天涯老汉捱空拳。

潘佩珠最为中国人所知的对联,则是他1925年为悼念孙中山先生而作的一幅挽联:
志在三民,道在三民,忆横滨政和堂两度握谈,卓有真神怡后死。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实帝国主义者多年压迫,痛分余泪泣先生。

1926年挚友、思想家潘周桢病逝,作悼联:
沧海未填,精卫含石;
钟期既没,伯牙断弦。

1940年9月写的自挽联,大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感:
生不能除天下患,死不能曳意中仇,长恨漫漫,蓝水鸿山千古在。
前乎此戏局方终,后余此舞台初起,迫人咄咄,欧风亚雨八方来。

摘自《东南亚文化发展史》    贺圣达·著
发表于 2011-5-23 22: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5-23 22:51 编辑

                                              北京门联 关乎脸面

        岁末将至,中国人或多或少都会发幽古之思,思考一些与传统有关的事情。本版约请作家肖复兴写了一篇有关“北京门联”的文章。肖复兴先生多年来走街串巷,搜集“北京门联”,读来真是熟悉又陌生。遗憾的是,“门联”这种最生活化的文化,在逐渐离我们而去……今年假期,咱们不妨循着此文的线索,前往一观。

        我一直以为,门联最见老北京的特色。这种特色,成为了北京的一种别致的文化。国外的城市里,即便有古老宏伟的建筑,建筑有沧桑浑厚的门庭,但它们没有门联。当然,在我国其他城市里也有门联,但都不会有北京这样的普遍,而且大多城市的门联,可以说是从北京这里学过去的,蔓延开的。

        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代之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頫写了这样一副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可见门联在北京的历史之久。当然,这样的帝王门联,是悬挂在元大都的城门之上的。我这里所说的门联,是指一般人们居住的院子大门上的那种。

        作为老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四合院,大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给人看的一张脸,所以叫做门脸儿,自然格外重视。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皇帝在时,是不允许涂红色,都是漆成黑色的,只有到了民国之后,大门才有了红色。所以,现在如果看到那种古旧破损的黑漆大门,年头一定是足够老的了,而那种鲜亮的红漆大门,大多是后起的暴发户。

        老北京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是双开门,这不仅是为了大门的宽敞,而是讲究中国传统的对称,这就为门联的出现和普及提供了方便。这种最讲究词语和词义对仗的门联,和左右开关的对称大门,正好剑鞘相配,一拍即合。

        北京人,一贯是把门和脸放在一起等同看待的。门联,对于四合院的大门,就是这样的重要。正桩儿的四合院,正如西洋人穿西装一定要戴领带一样,如果大门上没有门联,一般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外地人外国人看北京,看什么呢?胡同越来越少了,四合院越来越少了,大门上的门联,一般都得有百年左右的历史,随着岁月风霜的剥蚀,本来就已经所剩不多,这样的胡同和四合院大批量的拆迁,自然也就越发难以见到了。

        托“门联”言志

        我只能把我这两年走街串巷所看到的一些门联,赶紧介绍给大家,有兴趣者,可以前往一观,兴许过不了多久,它们便再也看不见了———

        “读书使佳,好善最乐”(前孙公园65号)。

        “多文为富,和神当春”(西兴隆街53号)。

        “绵世泽不如为善,振家业还是读书”(庆隆胡同3号)。

        “芳草瑶林新几席,玉杯珠柱旧琴书”(保安寺10号)。

        “忠厚培元气,诗书发异香”(南芦草园12号)。

        这几副门联,都是讲究读书的,我们的祖先是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所以,老北京的门联里,这类居多,最多的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源头得活水,顺风凌羽翰”(南柳巷35号),“源深叶茂无疆业,兴远流长有道财”(南晓顺胡同16号),“道因时立,理自天开”(南柳巷29号),这三副,前两副都说到了经商之“源”,后两副都说到了经商之“道”。第三副所在的那家,原本是一家当铺,后来当过派出所,不管干什么,都得讲究个道和理。这门联好就好在把道和理说得与时世和天理相关,让人心服口服,有敬畏之感。

        将门联作为自己的名片,让人一眼看到就知道院子主人是干什么的,也是北京门联的一个特点,一种功能。比如卖酒的:杜康造酒,太白遗风;洗澡的:金鸡未唱汤先热,玉板轻敲客远来;剃头的:虽为微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当然,在门联中,一般住户,不在意那些的一语双关,着意家庭的更多,或祝福家声远播,家业发达———

        “世远家声旧,春深奇气新”(洪福胡同16号);

        “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北大吉巷47号);

        或期冀山光水色,陶冶性情:

        “圣代即今多雨露,人文从此会风云”(群智巷53号);

        “林花经雨香犹在,芳草留人意自闲”(草场三条13号)。

        但更多的还是讲究传统的道德情操———

        “惟善为宝,则笃其人”(草厂五条27号),讲的是一个善字。

        “恩泽北阙,庆洽南陔”(草厂七条12号),诗经里有“南陔”篇,讲的是一个孝字。

        “文章利造化,忠孝作良园”(中芦草园3号),讲了一个孝字,又讲了一个忠字。

        “江厦勋名绵旧德,山阴宗派辟新声”(西河沿154号),讲的是一个德字。

        看门联,要抓紧点儿

        遗憾的是,我所看到的,仅仅是老北京门联的一小部分了,不知还有多少精彩的,已经和我们失之交臂。仅就我听说的,原广渠门袁崇焕故居就有:“自坏长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壮山河。大外廊营谭鑫培英秀堂老宅有:英杰腰间三尺剑,秀士腹内五车书”。再往前数,在曾朴的《孽海花》里,还记录着保安寺街曾经有过的一副有名的门联:“保安寺街藏书十万卷,户部员外补阙一千年。”此门联民国时还在,曾经让朱自清先生流连颇久。

        还应该补充这样几个门联,都是独眼一般半副。一在南柳巷林海音故居对面51号,右边半扇门上,“香光随笔是为画禅”。一在杨梅竹斜街90号,左边半扇门上,“合力经营晏子风”,据说是因为大院里新搬来一户,为了把房子往外扩大一些,就把右边的大门给卸了,换上了一扇小门,便只剩下了这半副门联,这么多年来,让晏子一人孤胆英雄一般独挡风雨。

        真的,在越来越多的四合院和胡同的拆迁下,在越来越多的高楼挤压下,我觉得这样的门联快看不见了,或者说要看以后得去博物馆看了。要看得抓点儿紧了。

                                                                                                     □肖复兴(作家)
发表于 2011-5-23 23: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挽联:文坛的尴尬
来源:河东楹联网
======================================

        平时读书甚少,竟于潘旭澜教授了解不多,更未见过其人。直到潘先生去世,京沪报纸多有纪念,才注意到这位令人尊敬的复旦大学教授,心里觉得有些对不起他。细读悼念潘先生的一些文章,深为潘先生的品行和学识所感。从中读到两副挽联,一副为嵌名联:“初旭虽隐,终有余晖扫妖氛;微澜不兴,可慰后浪逐前波。”另一副系数人同挽:“笔耕艺苑,诗情哲理留高论;舌动杏坛,学友门生念旧情。”颂扬之意和悼念之情深则深矣,而联却欠佳。不知追悼会上还有无好联,网上搜索,又看到这样一副:“这边苦着呢,熬到今天真不易,总在盼盛世;那边好些吗?遇见故人且尽欢,勿需说太平。”不知撰者为谁,虽说还有点意味,但也不能作为潘先生此生终了之句号。潘先生此去,如果竟然没有一副可以同他的名字一起流传于世的挽联,则不能不说是潘先生此生的一个缺憾。  
   
        由潘旭澜先生之挽联,使人想起了成都青年都芨的挽联。
   
        成都青年都芨,骑自行车去环游世界,不幸于境外遭车祸而亡,死后竟无人过问。诗人杨启宇闻而哀之,有联挽之,联为:“摶九万里扶摇,中道忽惊鹏翼折;奠两三杯清酒,天涯为唤客魂归。”甚佳,曾传诵一时。都芨虽不幸殒命于异域,但能得此挽联,也算此生一幸。
   
        杨启宇先生系中镇诗社诗联工作室大手笔,说到其所撰挽联,笔者还曾读到他挽刘传茀之联:“筵前使酒,舌底翻澜,古来才大难为用;马上横戈,狱中读史,故国平居有所思。”刘传茀是位老红军,正直而富才气,使酒善辩,可惜不幸蒙冤入狱十五年。这副挽联,上联说刘氏之才竟不为世所用,下联叙其人生遭际与辛酸,并暗嵌几本诗集名(刘又能诗,有诗集《马上吟》、《狱中吟》、《平居吟》传世)。上下联之末句,均用杜甫成句。此联同样颇佳,刘先生泉下有知,欣慰何似!
   
        各种文学样式中,如今最为衰败不堪的当数对联。对联之中,最难写的应是挽联,所以像杨启宇笔下这样的好挽联,如今实在太少了,真成凤毛麟角。近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杨联皗遗作选《哈佛遗墨》,编者将杨联皗挽梁实秋的一首绝句,当作了挽联,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挽联命运之走衰。而偏偏是挽联最能感人、动人,所以一些关注对联的人,尤其关注挽联。近代以来,好的挽联还是不少,只是到了如今,才难得见好挽联。殊不知挽联于逝者是何等重要。一个人,尤其是人生较为辉煌者,还有一辈子舞文弄墨的文人,若生命终了离开这个世界时,却没有一副可诵之挽联,实为憾事。谁都明白,一副好的挽联,远胜于已成官样文章的长篇悼词。悼词过后还有谁会记得呢?而挽联却是可以流布人口、载之纸帛的。如今许多人舍得花钱大办丧事,却不知为逝者求一副好的挽联。有的人因不会撰挽联,就泛泛写两句赞扬的话,只要两句字数相等就行了。更有人干脆从现成的书中抄一副来。毋庸讳言,这些其实都是对死者的不敬。“死生亦大矣”,死时岂可没有一副好挽联。
   
        为了如潘旭澜先生这样的逝者,也为了当代文坛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切实重视挽联,并希望能多出几个挽联写作高手。
发表于 2011-5-23 23: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对联讽刺科考作弊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杨光治)
==========================================


  (一)
  清代,凡是未考中秀才的人,不管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
  雍正年间,有一位老童生颇有才华,但由于没有后台,加上性情耿直,不肯送礼给考官,因而连考十二次都落第。他仍不灰心,继续应考。考官看见他的名字很不高兴,随手将他的考卷丢在一边,还吟了半联来讽刺:上钩为老,下钩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语气尖酸刻薄,老童生知道后感慨盈怀。他想,自己之所以“考到老”,就是因为考官徇私舞弊,于是一气之下大声吟出半联来回敬考官:

  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于天。
  将考官的贪赃枉法,凭人情来录取秀才的恶行展现出来了。考官听罢,气得半晌也说不出话来。
  尽管考官和老童生的立场截然不同,所写的内容也不一样,但都是用拆字的方法来写:“老”和“考”区别于最后的那一钩是向上或是向下;“天”是“二”和“人”组成,“大”是“一”和“人”组成。此联的构思很巧妙。

  (二)
  清代末年,太史徐花农被派到广州府当考官。有个姓方的大财主为了让儿子考上,在考试前千方百计打通关系,携着厚礼带儿子去拜见徐太史。徐太史要方公子即席写字来看看,方公子就提笔写了“一品当朝”。这是极大的恭维,徐太史自然十分高兴,加上已接受贿赂,所以就录取了他。
  方公子的容貌漂亮但胸无半点墨,所以发榜后众论哗然。那些受了十年寒窗之苦却榜上无名的考生更是愤愤不平,因此有人在试榜的旁边贴了一副对联来抒发感叹:
  不嫌文丑,惟爱颜良。
  文丑和颜良,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作者借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意思来进行讽刺:“文丑”就是文章丑陋,“颜良”就是容颜美丽,尖锐地揭发了考官作弊的事实。

  (三)
  清代规定,每年对秀才考查一次,称为“岁试”,根据成绩分为六等。
  某秀才水平很低,连某些常用字也糊混不清,此人之所以能当上秀才,是由于他的父亲是当朝的京官。次年岁试,考官换了人,而这个秀才却毫无长进,在考卷中竟将“豺狼”写成“才郎”,“权也”写成“犬也”。结果,不知其背景的考官将他评为六等,还将他狠狠地训斥一顿。消息传出,成了人们的笑谈,秀才的妻子羞愧得无地自容,上吊自杀了。后来考官知道这个秀才的父亲是一名京官,于是匆忙将其成绩改为一等。为此,有人在秀才的家门口贴上了这副对联:
  权门生犬子,烈女嫁豺狼。
  横批是:“六一居士”。
  这副对联,将秀才的权贵出身,妻子的“英烈”行为和他所写的错别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讽刺得入木三分。“六一居士”意即从六等跃升为一等,也很幽默。
  要说明的是,“六一居士”原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号,含意是家有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自己是一个老翁,伴着这五物终老。如今作者拿这一雅号来讽刺这个愚蠢的家伙,虽然含意相同,但若欧阳修泉下有灵,也会生气的。
发表于 2011-5-24 15: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水旱烟店的对联
烟浪网编辑整理
===============================

  烟草自明代传入中国后,鼻烟、旱烟、水烟、嚼烟几乎同时行世。  

  在清代,北京、上海、浙江等一些地区都有销售烟草的店铺。店铺除挂有牌匾、幌子外,都制有木质对联,分挂店门两侧。现选录几幅:

  烟云归一路,水旱备双枝

  既未济水火,呼吸生云烟

  香云熙朝瑞气,灵草益世祯祥

  未谢人间火食,恍餐天上烟霞

  群居人醉济云起,一室自蒸蕙草香

  未忘白梅曾止渴,不含绿茗亦闻香

  酩心何用周郎醉,吐气还扬太白眉
发表于 2011-5-25 09: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中的羊城旧事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黄国声
==========================================

  广州街巷名联

  清代有以省城街巷名作对联一副,现在已很少人知道了。联云:

  玉子卖麻,板箱载出新桥市;

  黄婆榨粉,担杆挑入后楼房。

  玉子巷在大新路。卖麻街、新桥市都在海珠南路。板箱巷是清代街名,即今海珠中路。黄婆即黄婆栏,在今北京路南胜东附近,这条街名现已没有。榨粉街在中山五路。担杆巷在德政中路。后楼房街则紧贴在广州市政府的北面。黄婆栏在清道光时尚存,清末消失,可知此联的出现,当在百年以前。

  戏台联

  西关驿巷(在龙津东路)有座金花庙,清光绪三十二年四月十七日适逢金花诞,庙里打醮并演戏酬神。戏台上书有一联云:

  花旦上场,快板敲来谷织谷;

  武生出阵,大钞打烂橙呈橙。

  (注:两“橙“字均读Cang的阳平声,音伥。大钞即大钹。)

  当时被人讥为粗俗可笑。这应是民间粗通文字的人士所为,俗是免不了的,不过,它却是通俗而生动,追求的是妇孺都懂的效果,虽被文人讥笑,而市民却是乐于接受的。尤其是用“谷织谷”和“橙呈橙”来模仿两种乐器的声音与节拍,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观众心领神会,看戏的兴致就更浓了。

  杭州会馆戏台联

  清代浙商到广州做生意,在一德路的晏公街开设他们的商会,叫做杭州会馆。会馆内设有戏台,每逢佳节庆典,便雇请戏班来演出,免费让人参观。戏台配有一联。联云:

  一阕荔枝香,听玉笛吹来,遍传南海;

  双声杨柳曲,问金樽把处,忆否西湖。

  此联是当时旅居广州的杭州名士梁绍壬撰写,上下联分写穗、杭两城,道出各自戏曲特色。联语风雅蕴藉,为当时所传诵。

  快风阁联

  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园酒家,并不位于今天的小北花圈,而是在北较场路的北面。它的东北面是片高地,清代这里有一著名的楼房,叫做快风阁。由于视野宽阔,面对下塘一带青翠群山,登临纵目,别有佳趣,成为广州人的郊游好去处,诗人张维屏和当时的许多文人雅士都曾登临游赏。阁上有一联云:

  引我舒怀山远近,催人行乐冢高低。

  对青山而舒怀,下塘山岗多坟墓,对之又不免引起及时行乐的感喟。造语超脱,意蕴甚佳。此联乃扬州人石成金所作。不过联语实脱胎于大诗人袁枚的两句诗:“不饮但教山上望,劝人行乐有孤坟。”但联语较诗语洒脱,韵致亦似稍胜。
发表于 2011-5-25 10: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对联
来源:教师博览   
作者:韩望舒  
=============================================
      读书人都爱读书。自古以来,不少读书人将自己勤奋读书的思想情趣写成对联,用以自勉或勉励别人,富有哲理,脍炙人口,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宋代学者张载好学不倦,知识渊博,他的书斋配挂一副自书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自况学习的勤奋和刻苦。

    苏东坡青年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自书一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诗人陆游以书为伴,将书斋取名“书巢”,并自题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明代学者吴文之在自己书斋题写对联:“移门欲就山当榻,补屋常愁雨湿书”,表达一个读书人的爱书情怀。

    民族英雄郑成功酷爱读书,他的自勉读书对联寓意深刻,颇有韵味:“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清代一些读书对联各道志趣,清新可读。咸丰年间学者王文韶在自己“补读庐”书斋手书一对联:“好山水游,其人多寿;有诗书气,生子必才。”

    清代学者孙星衍写有一副对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以前有不少人书写这副对联张贴于书房,以鞭策自己。

    清代文学家、画家郑板桥,在自己书斋题有一副幽默风趣的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清代诗人袁枚,在自己书斋里手书对联:“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

    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写有一副对联:“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联中把自己比喻成“蛀书虫”,热爱读书由此可见。

    清代学者李慈铭,晚年仍读书不辍。光绪丁亥年除夕(1888年2月11日),他五十九岁,自书一联:“藏书粗足五千卷,开岁便称六十翁。”

    现代名人的读书对联独具情趣。蔡元培于1892年考取进士后,在京城做了六年官,当过中华民国首任教育部长。他步入仕途仍不忘读书,曾撰写对联悬于书斋:“都无作官意,惟有读书声。”

    沈钧儒的书斋也有自己手书对联:“立志俯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他力戒清谈,惜时如金。

    鲁迅在北京“老虎尾巴”书房西壁挂有一副集屈原《离骚》句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鸠之先鸣。”他在《仿徨》的题词上也引了《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好是这一联的注脚。

    周恩来读中学时,撰写一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把如何交友、怎样读书说得明朗透彻,友人深省。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曾写一副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把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道理说得透彻明了,言简而内涵深    邃。

    现代作家郁达夫曾手书一对联:“绝交流俗因耽懒,出卖文章为买书”,说明他对读书、买书的特殊爱好。现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自己书斋中悬有一对联,用以自勉,如今流传很广:“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高雅美妙的读书对联很多,不胜枚举,常被人们引用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王芸生的一副读书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当代作家柯灵,从小爱好读书,他的书房也挂一副趣联:“读书心细丝抽茧,练句功深石补天。”
发表于 2011-5-27 11: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养生对联拾趣(鉴古知今)
作者:叶国雄
==============================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对养生之道颇为精通。他们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养生妙对名联。新春之即,信手拈上几联,与老年朋友们共赏: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有这样一副对联:“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作者以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吃清淡饭菜,饮天然水,能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这副对联与今日一味追求山珍海味琼浆玉液的人,是个明显的对比,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健身益寿之良方。
  清末四川江津才子钟耘舫题有一副笑佛联:“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我肚皮这般样大,总不愁吃忧穿,只讲个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宽心。”作者借弥勒佛之口,劝诫世人乐观豁达,道出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养生哲学,颇值得品味。
  清代乾隆进士顾光旭有副养生联:“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作者强调了做人必须“为善”和“读书”这个养生的道理。
  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题有一副自勉联:“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此联以“寡欲养心,读书至乐”阐明养生之道理。一般人只知道读书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增长智慧与才干,殊不知读书是脑子的运动场。脑子越用越灵活,读书可推迟大脑衰老,利于身心,健康延年。
  清代名士翟公栾有副养生联:“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机。”此联表明了动静皆宜、宠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对费心伤神、易动肝火之人是很好的告诫。

    《健康时报》 (2002年02月21日第七版)  
发表于 2011-5-31 17: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训对联韵味长
来源:西盟空间  安行者的个人空间
========================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撰写了大量富含哲理的对联,常常被人引用为做人处事和治家的格言。
    清代学者王士祯家中悬挂着祖传的家训联: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晚清作家、书法家何子贞集《争坐位帖》字联:入世须才更须节;传世积德还积书。
    以上两幅家训联告诉人们:一个好的家庭,除了勤以耕作,惠以为人,还需要读书求学,更新知识。
  
    清代另一学者孙寄圃,曾给儿孙撰写一联,要他们坚守廉洁、清贫,努力提高品德修养,其联云:甘守清贫,力行克己;厌观流俗,奋勉修身。
  
    近代学者王湘绮先生学问渊博、品格高尚,他为家人写有一副语浅意深的联语:戳破窗纸容易补;败坏道德最难修。
  
    清末民族英雄林则徐,曾手书一家训联,曰: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人莫不想自己的家兴旺兴盛,能扩充此心,即是天下之大公。能尽人心,必能于世有补,则与湛然光明的佛心相差无几,这对家对国都有利。
  
    爱国将领冯玉祥的侄儿要去抗日前线,冯将军十分激动,为鼓励他奋勇杀敌,亲笔书写一联,嘱侄儿带在身边:孝子贤孙须先救国;志士仁人最重保民。
    冯将军为儿子冯洪国也写有一联: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做好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之子无正规学历,背着父亲向一位校长索要了一张毕业文凭。陶老先生知道后,马上叫儿子将毕业文凭退回,并手写一联: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撰写了一副对联教育孩子:创业难,守业亦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
    上述的家训妙联,情意殷切、生动感人,长期以来广为流传。
发表于 2011-6-1 15: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梅花的对联
源:查字典作文网 作者:admin
======================================

 “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时入早春,片片梅林,绽蕾盛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在这赏梅时节,倘能在赏梅胜地品味一下与梅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梅的情趣。
  江苏苏州城西南的邓尉山为著名的赏梅胜地,梅林弥漫十余公里,构成邓尉梅花甲天下的胜景。每届花时,千顷一片白,银海荡漾,举目四望,疑若积雪。景区内的闻馆联有一联:“寻宋商邱题咏遗文,入胜出幽,十里梅香归吐纳;访清高宗游观陈迹,抚今怀旧,四围山色感兴亡。”上联中写及清代商丘人宋?任江苏巡抚时在邓尉山题“香雪海”的典故,下联中提及清代乾隆帝在邓尉山赏梅时所书墨迹的御碑。联语巧用典故,平添游人赏梅品联的兴致。
  杭州孤山为西湖著名的赏梅胜景,宋代诗人林和靖曾在此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的传说。孤山的梅花有数百株,盛放之时,花烟氤氲,繁花似雪,与西湖山水交相辉映,风光旖旎,引人入胜。景区内的放鹤亭有一联:“若问梅消息,须待鹤归来”。联语即景成联,自然贴切,好让人们在此赏梅品联时,陶醉于“梅妻鹤子”的优美传说之中。
  云南昆阳市北郊的黑龙潭景区,以潭深水碧和唐梅、宋柏、明山茶花“三异木”最为著名,且景区广植梅花达一万余株,品种百余种,每届花时,花蕾盛绽,千枝绦,百枝妍,争艳竞丽,花香喷溢,香闻数里。清代硕庄曾撰一联赞美黑龙潭,联云:“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寥寥数语道出了黑龙潭景区优美的风光,游人在此驻足品梅吟联,意趣盎然。
  杭州赏梅胜地超山,素享“十里香雪海”之誉,早春时节,进入超山,远眺层层迭迭的片片梅林,银波耀眼,美不胜收;近睹落香袭人,处处花雨缭乱,纷呈迷人。近代著名金石书画家吴昌硕生前酷爱超山梅花,曾多次赴超山赏梅,逝世后葬于超山,后人在其墓门石柱上撰有一联:“其人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此联既赞赏了吴昌硕的高深艺术造诣,又道出了后人顺应吴昌硕埋骨超山,以梅为伴的生前愿望。
发表于 2011-6-2 13: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楹联展书家风采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西翼展览厅——「乐常在轩」逾百帧珍藏中大文物馆展出
黎淑仪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一级助理主任(展览)
来源:文汇报网络版2003-03-20
================================


 现正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展出之《合璧联珠:乐常在轩藏清代楹联》,展出约一百二十副对联,名家云集,阵容鼎盛,实在不容错过。丰富展品,全数由私人收藏「乐常在轩」借出;「乐常在轩」主人即黄仲方先生,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及书画鉴藏家。黄家庋藏清代楹联,向来享誉收藏界,据闻该轩藏联共五百多目,特别精选其中约三分之一展览,以饗观者,并纪清代楹联盛况。

名家楹联 美不胜收

 楹联,又称对联,在清代盛极一时,乃清代书法之缩影,反映当时帖学与碑学之抗衡,或此消彼长之盛衰。概而言之,清代初期,承明末帖学流绪,书体以行书、楷书为尚,流行乌黑、方整、光洁(简称乌、方、光)、或谓「千人一面」之馆阁体。但清代中叶以后,随著学者们对古代碑刻摩崖之重新发现和研究,朴学、金石学和碑学日益兴盛,而且有不少金石学家亲自参与书法创作,于是,篆书和隶书得到长足发展,两种书体风格之丰盛,远远超越过去任何时代。此风既长,楷书、行书以至草书都受到金石味的薰染,舍圆润秀丽而尚古朴刚劲,别开生面。从书法角度去玩味此书风流变,同时欣赏极富文釆、寄情寓意、平仄谐协之各大名家楹联,此展览实在美不胜收。


帖与碑此消彼长

 展览以位居「清初四王」之首王时敏之隶书五言联为序目:「老境行将及,倦书读未闲」。王氏享盛誉于清初画坛,较少人注意他的书法成就,实质他的隶书成就甚高,与朱彝尊及郑簠合称「清初三隶」。但王氏书法作品流传不多,对联尤罕见,此联极为难得。「清初三隶」的作品都有罗致展览当中,三人之中,在隶书革新方面有巨大影响力者,首推郑簠。郑簠之隶书五言联书于晚年:「雅量涵高远,虚怀鉴古今」,沉厚遒劲,确有万钧之势。清初篆书以王澍为代表,然而王澍篆书联亦是绝世难求,展品中有的是他的楷书联:「净心抱冰雪,高情属天云」。此联写在洒金绢上,极其典雅,衬合王澍书风。观者或可由王澍高弟沉凤之篆书七言联「洞天一品元章石,明月三人太白杯」之凝练匀整,推想王澍篆书的成就和影响。


正统书风自有面貌

 固然,秉承帖学传统,擅写秀丽楷书行书者,纵横有清一代,大不乏人。芸芸佳士,或可标举位列「清中四大家」之成亲王及刘墉为例。贵为王侯显宦,二人都孳乳自正统书风,但都能够在乌、方、光的美感之外,自有面貌。试看刘墉行书联:「竹里亭高群玉秀,梅边窗小万珠圆」,墨浓笔润,而且书写在描花金蝶笺上,培添俗艳华丽之态。至于成亲王之楷书联:「二月江三日雪,百花时序半春阴」,雅洁整飭,写在粉红色洒金笺上,显见王侯风范。写行楷而与正统书风大相逕庭者,当见诸不拘一格、个性鲜明之扬州画家笔下:展览中有金农、高凤翰、黄慎、高翔、郑板桥等人作品。其中郑板桥行书联:「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以六分半书风配衬唐代诗人王维文釆,更见怡然自适,也神釆飞扬。

 如前述,清中叶以后,篆书、隶书佳作尤多。著有《国朝隶品》之桂馥,能文善书,其隶书在乾嘉时期极享盛名。桂馥隶书联:「腹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乃撷自苏轼挚友僧佛印写给苏轼之书信,读之如见渊博好学而不入尘俗之东坡居士。以其文釆书风皆胜,被选印为展览图录之封面。此外,与桂馥齐名者如伊秉绶,其隶书五言联:「政成亲竹素,心逸味梅香」,用笔刚柔并济,别创一格。清代中期写古篆而能创新者,以完白山人邓石如为一时之冠,无出其右。展品中特选其篆书联两对,观者可以细心欣赏邓氏以长锋羊毫运笔之劲健圆转,笔力非凡。约略同期,著有《环宇访碑录》之孙星衍,其铁线篆之造诣亦具见于展出之篆书联:「窗中风月当琴榻,墙上秋山入酒杯」。


金石入书韵味深长

 实质富金石味之书法,屡见于西令八家笔下。黄易之二十二言隶书联,对句特长,妙趣横生。上联为「帘卷虾鬚,呼小童扫地,研初洗、墨耕磨,把妙楷蝇头閒写。」下联为「茶烹蟹眼,有佳客至斋,诗细读、画大赏,拈静香龙脑清焚。」据书家自题,此联用鸡毛笔写就,亦是一妙。另一例子可举陈鸿寿,即所谓曼生壶之创制者,好宜兴茶壶者,莫不识君。其隶书联:「花低暖蕊斜窥水,竹瘦晴梢巧避山」,肆意挺拔,既巧亦奇。

 至晚清,书法家更著意于结合各体书法之长,变化出自家面目,或可以两家作品为例:何绍基及康有为。何绍基之篆书联极少见,此联:「关令青牛占紫气,琴高赤鲤夸沧波」可见其锐意化小篆之规整而为流转跌荡之趣。而作为展览压轴之行书五言联:「风月随人好,江湖照胆清」,则是康有为写于晚年之非常突破成规之成熟作品。

 换个角度来看,即使撇开书法不论,文辞简洁而韵味深长的联语,常叫人入目而倾心。譬如汤金釗的「学问无穷,读一篇,多一篇旨趣。光阴有限,闲一刻,少一刻工夫。」读书人既想多读书又想忙里偷閒,读来别有滋味。又如瞿中溶之「庭草不须除,常觉胸中生意满。炉香频自主,但求世上好人多」,真是道尽世情,谁不求神拜佛,希望常遇好人,得贵人扶持?只是平常道理,由文人写来,顿觉雅意无限。展品张挂满壁,珠玉纷陈,挂一不免漏万,尽兴来乎,观者自有体会。

(错注:其中有撷取前人句子者,如王时敏之隶书五言联为序目之「老境行将及,倦书读未闲」,秦观句。读者自辨,不一一赘述)
发表于 2011-6-2 13: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食与对联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编辑:董春萍
====================================

美食与文人名著结下了不解之缘,与楹联也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美食讲味,楹联也讲味,一副好的楹联,味同诗词,但功用又是广于诗词,深浅皆成趣,雅俗均可赏。特别是在酒店、饭庄、文人雅士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呤诗作对,更有些文人雅士,乘酒兴为店家挥毫联名,既可欣赏又是 “广告”。店堂里布置一些名人书写的楹联,增添文化氛围,寓儒于商,也是雅事!楹联,也叫对联,是我国传统的文学形式之一,在民间广为流传。



名山胜迹的酒店饭庄,常见文人雅士的楹联。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爱松竹,他写在青城山天师洞饭堂的楹联就很有意思: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九华山的一家饭店有一副门联: “游九华何必匆匆而至拜天台岂能辘辘饥肠。”望了这副 “广告联”,倒真想进店先小吃一番。古城镇江百年老店, “宴春酒楼”门厅,有一副开业时老板写的佳联: “宴开桃李园一觞一咏,春在金焦山畔宜雨宜晴。”酒楼的名字取这副楹联的头一个字,意味深长!这家酒楼还贴有另一副对联: “豪华宴客迎嘉宾,雅座茗茶会知己。”多年来,宴春酒楼的生意一直红红火火或与此联有关。



在镇江, “一枝春”素菜馆店堂里见到二副佳联,是镇江 “焦山”主持茗山法师和 “金山”主持慈舟法师所写:“一席琼技能益寿,满堂嘉宾似逢春。”“古迹尚存三昭洞,名厨最数一枝春。”



在山西太原有几位名人所题的门联也很有趣。如 “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 (太原面食店门联,老舍题)。 “指动尝羹供上客,香飘御膳款嘉宾。” (太原御膳坊楹联) “温故知新八珍具备,开来继往十亿欣尝。” (摘自太原宫膳饭店,溥杰题)苏州太监弄是闻名中外的美食一条街,饭店林立,美食甚佳,门联也美。



苏州王四酒家的门联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写 “异地明厨远来近悦,琼楼玉宇醉日飞觞。”在观前街一家百年老店“叶授和”,有一广告型门联,也很讲究:“精制荤素细点脍炙熏鱼肉松,拣选香水瓜子滋养果汁名糖。”在苏中地区海安县,看到县集饮服公司一同志办公桌玻璃台板下面压了两副趣联,写得倒很实在: “朋友常临,可修食膳,高朋雅会任选山珍。” “到来尽是弱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华侨在国外开饭店者甚多,中国传统楹联也漂洋过海,广为流传。如在澳大利亚首都培拉,有20多万居民,中国餐馆有数十家,名震澳京的北京饭店,在大门两旁的红柱上,镶嵌着一副对联:“此地笙歌春载酒,京华冠盖此登楼。”在意大利罗马新城,有家湖州籍华侨开设的中国餐馆,名叫 “文楼酒店”,也有一联: “调鼎和羹琼林宴,飞觞碎月聚文楼。”



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在商业上形成了独特风格,上面列举的一些楹联,虽然只是点点滴滴,但它不仅能吸引顾客,增添雅兴和文化氛围,而且能陶冶性情,引发遐思。

发表于 2011-6-3 09: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有各的拿手招数 老成都楹联佳话
来源:中国川剧网
=====================================

  相当于“教育厅长”写的工部祠的名联
  文/图申玉琢

  你可能不熟悉“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这幅对联,但应该知道四川有过一位姓何名绍基的学政;你也许拎不清学政就相当今天的教育厅长,但你一定知道成都有处叫杜甫草堂的胜迹……而这思接千古、垂范百世的对联,就挂在杜甫草堂的工部祠前,作者正是上面提到的、领管过四川教育的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五年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编修。因精究六经,旁综百艺,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也当过福建、贵州、广东乡试的主考。咸丰二年任四川学政。

  以上虽摘编于《辞海》,但何绍基其人又十分立体,并非文史上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位宏览博学的文化名人。作为读书人,上台,能当官,下笔,能为文,已属难能可贵;凭其颜筋魏骨、铁划银钩的书法,也能名垂青史。可是,一个鲜活的灵魂又从来不甘寂寞,完美的生命品格,高远的价值取向,使他到四川的头件事,便是去谒拜诗圣留在浣花溪的故居。

  既已提到他的书法,不妨再来点趣闻:据说何绍基主考阅卷时,所加批条,无一不被人偷窃,大有郑板桥令潍县、“百姓争求判状”之风。他知道后,便无论考卷优劣,都以一字批之,但仍失窃如故。有人为求一字,还不惜故错试题,以至在他主考任上,留下一段“欲得何公墨,不惜错解题”的佳话。

  对这久享文誉兼擅书法的名人,能光临草堂,自会引起蓉城各界之兴奋,望他能留下寸牍片纸,为草堂增色添彩。何绍基虽颔首承应,却许久未能动笔。第二年,当他在南充主完岁考,回返省城时,祥和的新春景象,让他文思如泉,构得此联。

  毕竟是大家,笔尖一点,便触及到诗圣和工部祠的底蕴。这运思精巧的对联,无论整体还是细部,无论该抒之情还是该写之景,不仅表现得很到位,联中那根本不可摩仿的恬适与潇洒,更为人们称道。为强化“人日”这一特殊背景,何学使回成都却不回官邸,而是暂宿郊外,一直等到正月初七上午,这才移步工部祠前,搦翰落笔,写出上述名联。

  人们也许要问:为啥要等到初七呢,初六、初八难道不行吗?

  原来旧时民俗,从正月初一到初七的每一天,依次是属于鸡、狗、猪、羊、牛、马、人的日子,故正月初七日又名“人日”!

  春游草堂——这一始于唐代的民俗,原在正月初二这天,自何绍基的楹联一挂,不仅将成都“初二游草堂”的习俗改为“人日游草堂”,也让这项隆盛已久民俗,成了闻名华夏的一方雅事!


  很多人都搞错了望江楼对联
  文/文史成

  其一,自从望江楼公园出句征联评选公布后,许多报道都说,那出句“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是某才子或某隐士之作,甚至还说出句者自己未能觅得对句,“抑郁”而逝。好像《古今笑·谈资》记载的“鬼对”故事一样。

  穷源究委,还得说到杨文华先生的《望江楼上望江流》一文: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崇丽阁告成。阁内有二副全国闻名的对联,一系出于清代长联大家钟云舫之手,以景达情、说古论今,长达212字;一出自某江南才子,只有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据传这位江南才子写了上联后,便沉醉于上联的意境里,下联怎么写也不中意,只得抱憾而去,一百多年来,多少文人雅士前来应对,都难称意。

  那一上联是出自“某江南才子”之手,还是出句者另有其人?

  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著的《成都城坊古迹考》(修订版)一书(该书1986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修订版)第313页,有如下一段记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梁伯言曾有《成都近郊名胜望江楼沿革考》曰:“又闻父老传说:……时总督为刘秉璋,落成之日,大宴宾客幕僚于此。席间占一联云:‘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望江楼之名遂自此盛传人口。”

  梁伯言(1898—1991年),号漪庵、漪叟,四川长宁人。幼承家学,师从朱青长、马楠,早年即得名书家颜楷的赏识。他曾为乐至陈毅旧居题写楹联:“飒爽想英姿,北战南征,指麾若定回天地;光辉昭史册,经文纬武,翰墨犹留树典型。”曾任国民革命军潘文华部秘书长、军法处长,1949年随潘部起义。1953年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时称研究员),1985年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由此观之,杨文所传“某江南才子”的“故事”,如无其他书征,或系“想当然耳”的臆造之说。为避免以讹传讹,特抄录以上资料谨作校勘。

  其二: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栏,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这是望江公园内清末诗人伍崧生写的对联,对薛涛的评价之高,可与杜甫平分秋色。(《万里桥边的爱情迷雾》)

  “伍崧生”三字令人质疑:许多介绍望江楼楹联的书刊,如《成都名胜楹联》《望江楼楹联选读》(四川人民出版社)《望江楼楹联》(四川大学出版社),均认为联文作者是“伍生辉”。

  《望江楼志》(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彭芸荪教授撰,四川师范大学王文才教授整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第二章《望江楼建置考》中《附载江楼题咏》第57页(《联语选辑》)录有“枇杷门巷联”(文字略),署作者名为“伍生辉”。附注:“案:生辉字介康,泾阳人。咸丰元年以诸生参左宗棠幕,光绪初历官四川知县。”

  再者,同书第44页录有伍肇龄《三月三日流杯池吟诗楼落成同人雅集》诗,介绍作者云:“肇龄字崧生,邛州人。道光末进士,入翰林,授编修,归主锦江书院甚久。有《石室诗钞》。”第45页录刘咸荥《三月三日伍崧生夫子偕诸贤修禊江楼,侍从长者之列,因记以诗》诗。

  史实证明,被时人尊为“夫子”、“长者”的四川邛崃人伍崧生太史,不是题写上述楹联的陕西泾阳人伍生辉县令。


  诸葛亮八阵图遗迹前斗文采 青白江八阵图楹联
  文/黑石

  轩皇传上略,蜀将运神机。
    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波涛无动事,鳞介避馀威。
    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这一首五言绝句(错注:应为五言律诗),是一般人都非常熟悉的《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在观看奉节县葛亮八阵图遗迹时所撰。鲜为人知的是,后来,有人将其作为楹联悬挂于今青白江区弥牟镇西南的诸葛亮八阵图遗迹前。据考证,这是弥牟八阵图遗迹前最早出现的楹联。千年以来,关于诸葛亮八阵图遗迹的地点众说纷纭,不过,位于弥牟镇西南的这一处确实是当年诸葛亮八阵图的所在。为了与奉节县长江中的八阵图遗迹相区别,人呼此处为“旱八阵”。

  弥牟原属新都。明代杨升庵《新都八阵图记》说:“诸葛武侯八阵图在蜀者二:一在夔州之永安宫;一在新都县之弥牟镇。民间有人就此撰了两幅对联:“有客骑马来新都,逢人指点说弥牟。”“晓云不散弥牟镇,春草横生八阵图。”非常形象地道出了人们对八阵图的好奇与探秘之情。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说:“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所谓“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其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据南朝梁李膺《益州记》载:八阵图原为纵横皆8垒、共64垒的方阵,每垒高3尺,面积1平方米,外围以土城,有4门……令陷入阵中的敌人头昏眼花,神秘莫测。弥牟镇八阵图并不是对敌的战场,而是八阵图的彩排场地。千百年来,围绕着这块彩排场地,先后出现了许多副对联,发生了一些饶有趣味的事情。前文所提到的刘禹锡的那副对联因联末“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在悬挂了一段时间后,有人指出不妥,就被摘了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遗迹前空空如也。在一些好事者的撺掇下,当地乡绅向社会公开有奖征集楹联,银子的刺激果然很有效果,一时应者云集,竟出现了一副绝对: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此上联从八阵图说开去,以诸葛亮一生的事迹为内容,而又巧妙地嵌入了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看似简单轻巧,却实在不是盏省油灯。要对出下联,还真考手艺。据传说,该作者在撰出此上联后顿感江郎才尽,无论如何也对不出了下联。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幅上联孤零零地挂在八阵图遗迹前,成为了弥牟镇一景,更使得此地名声大噪,每天来观看应对的人络绎不绝。当地乡绅洋洋得意,放出话来,如果三月之内再没有人对出下联,就要将上联刻为金联,同时书以“天下第一绝对”,永久封存。

  眼看三月期限就要到了,成都府乃全川人才荟萃,竟然就没人奈何得了一副对联?人们议论纷纷。当地乡绅更加得意,开始吩咐工匠做雕刻准备。可就在这天,遗迹前来了一个貌不惊人的中年文士,他围绕着那副上联转了三圈,冷笑一声:“这样的联也能成为天下第一绝对,那望江楼的对联又该怎么说?”乡绅道:“你好大的口气,对出下联来看看?如果对上,我们愿输银百两。”中年文士一摆手:“银子我不稀罕,只需你们把那天下第一绝对的妄语取掉,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言毕,中年文士大喝一声:“取笔墨纸砚来。”少顷,文房四宝到,中年文士铺开纸,执笔望天,略一凝神,猛然身形顿挫,笔走龙神,一副下联转眼间震惊四座: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乡绅们你看我,我看你,瞅着联中嵌入的“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再看看身后上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个个呆如木鸡,傻眼了。
发表于 2011-6-3 09: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熊希龄与对联
来源: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作者:田梅生
=======================================

  熊希龄(1870———1937),湖南凤凰人,幼时天资聪颖,有“湖南神童”之称,21岁中举人,朝考后授庶吉士。清末,抱救国救民之志,与梁启超等致力维新运动。民国初年任财政总长、内阁总理。后半生致力教育、慈善事业,创办北京香山慈幼园,教养六千余名灾童孤儿成才,功德无量。抗日战争爆发,他赴全国各地呼吁募集经费奔赴前线救亡,因劳累成疾,于1937年12月5日病逝于香港。

  熊希龄先生逝世60周年,中外各界人士在凤凰县熊希龄故居为这位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著名爱国人士,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其间赋诗作对并补录了有关他生前的一束对联,咏来感人犹深,择上几联献给读者。

  一副嵌字联写道:“希有奇才,凿水窥天成妙句;龄虽幼小,登科及第占鳌头。”以“希龄”二字嵌头,巧妙自然地颂扬他的天资。儿时,先生考他作画,他画了枝棉花,先生不以为然。当他在画上题出“此君一出天下暖”,先生一下惊愕!先生出一上联:“栽数盆花报春秋消息;”他稍加思索挥毫书出:“凿一池水窥天地盈虚。”先生惊赞:“经纶之才也!”

  另一副纪念他的对联是:“清代翰林,北洋总理,离归作庶民,熊氏宦途难展志;幼园稚子,社会遗孤,教养成英杰,香山慈善永留芳。”上联书出熊希龄先生因支持维新变法,被腐败的清廷革职“永不受用”,救国救民之志失落之感;下联赞颂他一生精力倾注慈善事业的精神和功绩!熊希龄先生“耳顺”之年,爱妻先他而去,挽联为:“以同德同心同情同志誓同患难,生死相期,三十六年如一日,谁知垂老分飞,事业未终难瞑目;舍爱儿爱女爱婿爱孙及爱屋鸟,教养诸孤,千百余人将何依,那堪环境变异,触观无物不伤心。”此联可见这位爱国前辈对妻室儿女的深厚情感,同时可见他济世拯孤爱民如子的宽大胸怀。
发表于 2011-6-8 00: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提出晋代陆云荀隐始创对联
来源:新闻晨报
=========================================

  晨报讯 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松江区委宣传部和上海楹联学会主办的《中国对联探源——暨陆云在对联发展史上的地位全国学术研讨会》昨起至19日在松江举行。

    多年来,人们据清代文学家梁章钜在《楹联丛话》所述,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蜀后主孟昶春节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说法被近代许多学者否定。中国楹联学会前会长马萧萧和参加这次研讨会的许多学者提出,对联起源于晋代。《晋书·陆云传》载,松江人陆云和洛阳人荀隐在文学家张华家中相遇。陆、荀二人素不相识,张华因二人都是才子,让他们“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陆云就说:“云间陆士龙”。荀隐对曰:“日下荀鸣鹤”。这副便是中国史籍记载最早的对联。专家们从诗、文中对偶句的成熟及平仄声韵的发现,论证了晋代产生对联的条件,因此可以说晋代松江人陆云是中国对联这一文体的开创者。
发表于 2011-6-8 00: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6-8 00:15 编辑

传唱内江文苑风流
来源:内江日报
=======================================

   去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向全国各地征集历代名联佳句,汇编《中国对联集成》。不久,内江成立编纂组,积极投入到这场全国性发掘、收集、整理当地对联的文化活动中,先后征集到六千余首有关内江的对联,上报中国楹联学会,组成《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

    一

    罗征全今年70岁,家住新华路某小区,是内江楹联学会副会长。在这次大型公益文化活动中,他是内江对联收集、整理工作的主要编审者之一。他介绍说,收集、整理《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内容分情理编、景观编、节令编、行业编、庆吊编、居室编、宗教编、谐趣编等,要求是当地人或外地人咏内江历代风物的对联。这项工作由内江楹联学会一百八十余位会员承担。在这个群体中,退休人员占95%,最年长者97岁,最年轻的也近花甲。经过大半年时间努力,来自古籍、史料、景区、古建筑、墓碑、石刻的六千余副对联进入编审阶段。

    罗征全对内江对联的兴盛作了简略介绍。他说,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外省居民入内江垦殖、经营,经过上百年辛勤劳作,以水稻、甘蔗、桑麻为主体的种植业;以冶炼、采掘、土陶、制盐、制糖、纺织等为主体的手工业使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于是,民间大兴“耕读传家”之风,出进士119名,举人312名,任总督、巡抚以上高级官员25人,开了四川省州县科举史之先河。于是,官府、百姓注重文化教育,诗词、对联创作蔚然成风。

    到了清朝,内江的文化风气与全国一样,人们将对联赠答或做文字游戏视为时尚。春联、寿联、挽联、门联、厅联、庙联、名胜联、商业联、游戏联创作成为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此时内江科举态势渐弱,但在诗、书、画上却人才辈出,并涌现出不少撰联高手。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不断,但本土文人学士及来自全国的文化名人在相互交往、交流中题撰了大量关于世事、风土、节令、环境等内容的名联佳对。

    二

    在这次挖掘整理内江对联的过程中,“山行依旧合;水去复还来”这副对联的历史最为久远,它描述了史家镇到白马镇这段沱江东去南来,迂回穿境55公里、横跨约10公里的半岛地形。作者为晋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氏郭璞(276~324)。《辞海》记载,郭璞博学才高,词赋为东晋之冠,著有《尔雅注》、《山海经注》、《楚辞注》等。

    其后,唐朝状元范崇凯,宋代状元赵逵,南宋宰相赵雄,明朝宰相赵贞吉,大理寺卿刘望之,清代高僧、书法家丈雪禅师等历代名人均有楹联巧对流传于世。而在以楹联赠答为时尚的清代鼎盛期,“文简意深”之王果题有“以民心为己心,民之父母;视国事为家事,国有循良。” “文辞经典、博学多才”之刘稚题有“一枝彩笔与天齐,遥遥星斗;万丈高楼从地起,步步云梯。” “工稳典雅”之刘景伯吟出“……海内几如桑梓地,怅遥天漠漠,缘何来闽、来楚、来赣粤,都成了花落水流红。” “经纶满腹、通晓文史”的刘景叔写下“源岷山而来,浩浩东奔,几三千余里,谁为主者……”“才华横溢”之江维斗题撰有“冠盖会同乡,巴蜀主人荆楚客;风光怀两地,峨眉山月洞庭秋”……他们一生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被誉为“清代内江书撰楹联五大名家”。

    其后,骆成骧、杨春梯、公孙长子、余燮阳、陈步鸾、梅鹤年、刘采臣、刘师亮、张大千、张善孖、晏济元、范长江等一代风流人物在民国时期一展身手,集诗、书、画、题撰之大成,在抗战时期更有冯玉祥、于右任、郭沫若、老舍、柳倩、丰子恺等文化名人来内江挥毫撰联,字字珠玑,为内江楹联宝库增添了大量内容。

    罗征全说,在这一阶段,内江县人氏刘师亮(1888~1939)是内江对联创作的典型代表。少年时期,他曾为一学士咏椑木镇地理环境所出的上联“两头是路穿心店”,吟出极为工整的下联“三面临江吊脚楼”。后来他客居成都,于1919年“双十节”在宅门上贴出长联“乐意总相关,请黄丝蚂蚂,逗白鼻牛牛,庆民国八年双十;太平有真相,听爆竹声声,看莲花朵朵,遍锦城九里三分。”此联为进士刘豫波、状元骆成骧互为传诵,赞赏其内容大题小作,浅出深含,对时局评价独到。1929年,他在成都创办《师亮随刊》,所载诗歌、对联切中时弊,嬉笑怒骂皆文章,很受民众欢迎。1932年,他在免费赠阅的《反日特刊》上发出“多难兴邦,惟有民主难解决;同仇抗日,纵亡种族莫投降!”的呐喊,激励人们投身抗日斗争。

    刘师亮1939年病逝于成都,生前自撰挽联总结一生:“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籍碧血贡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清室无科名,民国无官位,以白丁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

    此后,张仲孝、邓崇本、梅英等内江文化名人薪火相传。当今,我市每年有众多楹联协会会员出楹联、诗词集……

    三

    “七孔照沙洲,江水日夜流。高官有你做,一去不回头。”这副对联(或民谣)在内江广为传诵,编纂组在收集整理中对它起源于何年进行了多方考证,有人说是明朝,也有人说是清朝,众说纷纭……这副对联的前一句描述了东兴区大佛寺一带的地形地貌,这是毫无争议的,但后一句在民间却有很多版本,有人认为这是讲内江风水好,出了不少大官;有人认为这是讲当了官的人就不想回内江,否则将来就难以高升;还有一种传说是,原崖壁的七个孔内住有7只金鸭子,但在清朝年间沱江涨特大洪水,鸭子只得离去,因此,后来内江当大官的人就少了……

    “石燕金鹅迎双凤,春牛洗马望迴龙。”这副对联以“扁毛”(禽类)对“浑毛”(兽类),对仗十分工整,涵盖了隆昌县境内著名地域地名。相传为清代某县令拟出上联为女儿招亲,后一书生对出下联并成为“乘龙快婿”。

    “世间惟有读书乐,天下无如吃(读qi)饭难。”这是在军阀混战期间,清代最后一位状元骆成骧拟的对联,写出了在当时环境下,读书人惟有在阅读中找乐,百姓生存非常艰难的境况,充分表达了他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 卑微虽在 ; 功高可恪 。”这是一副掩盖在茅草中的土地庙上题刻的对联,由77岁的王德润在东兴区长江森林公园内收集而来。这副对联的最后两个生僻字怎么读,是何意思?令他,也令众多文史爱好者摇头。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最后在《康熙字典》中查出下联生僻字读“天”。随后,他向“文史老人”邹作圣请教,得知上联的生僻字读“地”。翻译过来为:“卑微虽在地;功高可恪天。”大意是土地菩萨虽然地位卑微,但它为百姓祈祷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其功劳比天高……

    59岁的刘劲秋是一位女性,她是威远楹联分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她介绍说,在收集整理对联的几个月时间内,全县20个乡镇各有一名会员负责对联收集,大家走村串户、钻荆棘丛生的山崖、进风景名胜、寻古建碑刻、查文史书籍,对境内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整理出历代名人学士所题撰的九百多副对联。

    71岁的赵树荣在向义镇片区采访中,听说静宁寺后院一顶棚内有很完整的文字。在村民带领下,他钻洞翻墙进入,果然发现一副非常完整的对联:“到此莫非有缘,水果香花四时合奉;看来尽皆妙景,池鱼树鸟一样堪亲。”他们估计,此地为寺庙最偏僻处,很少有人光顾,于是请人撰了这副意味深长的对联……

    从晋代流传下第一副对联至今,经过近一千八百年薪火相传,内江留下了大量或工稳典雅,或文简意深,或才华横溢的名联佳对。在四川打造 “文化强省”,内江打造“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大背景下,这些来自历史深处、最具川南特色的“文化产品”,将会对内江和四川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错注:“七孔照沙洲,江水日夜流。高官有你做,一去不回头”,这显然不是对联,绝对不应该收录。本着尊重原文目的在这里作保留)
发表于 2011-6-9 21: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6-9 21:15 编辑

妙趣税收对联
来源:宁夏国税网站 丰县地税局提供
========================================

  对联,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它只言片语,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崇高的文学魅力,在众多的对联中,也流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构思奇巧的以“税”为内容的税收对联。

  相传,明代有个姓东名郊的陕西华州人,在北京任御史,巡按苏松,有一姓许的御史以出句戏之,东郊不能对。于是,由梨园名士陆采对出:

  北台东御史,西人巡按南方;
       冬官夏侍郎,春日办完秋税。

  这副对联是一副方位巧对。上下联对仗工整,格律严谨、音韵铿锵。

  郭沫若14岁那年到乐山城里读书。一次,他看见农民挑大粪出城时,被守城门的役吏敲诈勒索,一担粪要收两个铜板的出城费。郭沫若听了气愤异常,即口吟出一副愤慨于谐讽的对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这副对联表现出郭沫若早在少年时代就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敏锐的洞察力。读之,令人在捧腹之余更加深了对腐败政府和军阀的痛恨。

  刘师亮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名噪蜀中的对联大师。在窃国大盗袁世凯统治期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可是他们却处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有一年春节,刘师亮看到一些军阀门口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非常气愤,特撰写了一副对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对联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反动政府横征暴敛,广大人民仍陷于贫困的现实,揭露得淋漓尽致,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同时,刘师亮面对黑暗的旧社会,不畏强暴,仗义执言,也写下了许多构思精巧别致、深刻揭露腐朽统治的税联:

  半年粮上六回,时拘押,时比追,迄无宁日;
  百货税征数道,罢请求,罢减免,只有呼天。

  本利轻微,捐税请少抽点;
  生命宝贵,自由该放宽些。

  抗日战争时期,政府捐税已经很多,而一些地方的贪官污吏又巧立名目,加捐增税。有些税名闻所未闻,真正达到了“万物皆有税,惟有屁无捐”的境地。

  尽敲榨假充公用,遍设关税、卡税、田税、屋税、丁头税,税到民不聊生将腹税;
  竭搜罗大饱私囊,勤抽盐捐、米捐、猪捐、柴捐、屎尿捐、捐得人无活路把躯捐。

  这副对联就反映了当时“民国万税”的真实情形。

  而广西玉林地区的军政长官黄骐,却更加心狠手辣,一种捐税到了玉林就要完成几种。如酒税,到玉林便有了购米税、蒸馏税、入瓮税、卖酒税、喝酒税等等。有一次,玉林诗社以“诗”、“酒”二字举办征联竞赛,有一副获奖对联是这样的:

  将军囊涩加征酒;
       政府事忙漏税诗。

  黄骐知道了这件讽刺他的事情之后,就下达对做诗的人每人征收收入的30%、获了奖的征收20%的税。此令一出激起了民愤,不久就把他撵走了。

发表于 2011-6-14 16: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筵席 于 2011-6-14 16:48 编辑

黑龙庙对联简析
作者:北风
来源:碛口旅游论坛
==============================================


       黑龙庙是碛口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在黑龙庙的山门洞上方有一块“神宫宝界”门匾,据史料记载,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思想家傅山先生云游碛口时所题,意在说明黑龙庙胜景。山洞门两侧有两副楹联,一副是“物阜民熙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此联非常形象准确地概括说明了碛口当时的繁荣景象。我们先看上联:“物阜”、“民熙”,由这两个词,我们可以现象到当时碛口街上:货物像山一样堆积,商贾、百姓熙熙攘攘,穿梭于五里长街,车水马龙,应有尽有,驼铃声、叫卖声、砍价声、嬉笑声、算盘声、唱戏声……等等,各种声音汇集在一起,那是何等繁华,何等壮观,俨然一个小都会。“都会”是什么?是中央地方,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一切事物的中心。被称作“小都会”,这是碛口当年繁华的最好见证。

       我们再看下联:“河声岳色大文章”。河声,有湫水河的低吟浅唱,有黄河的虎啸龙吟,有大同碛的巨浪滔天;岳色,有雄伟险峻的秃鹫山,有端庄秀丽的卧虎山,更有黄河对岸群峦叠嶂、绵延起伏,连接天际。山的雄伟,河的气势,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在中国的历史上,抒写着碛口这篇跨越三百余年、承接着中国大西北和中原大地之间物资交流重任的大文章。上下两联既说明了碛口的地理特征,又展现了碛口当时的繁华,用字简练,气势如虹,堪称绝对。这副对联为郡人崔炳文撰书,崔炳文是永宁州人,清嘉庆庚午举人,曾担任广西新宁知州,清代北五省著名书法家。因为当时碛口有半条街属于永宁州地,所以称为郡人,或邑人。

       另一副对联是清道光27年,永宁知州王继贤撰书:“山河砺带人文聚,风雨祥甘物气和”。砺,指磨石,带为连贯,山河砺带即山砺河带,意思是说碛口是一个历史久远,人文会聚,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对联编的好,字写的更为漂亮。王继贤是湖南人,清代进士,全国著名书法家。当年高丽国王向清朝皇帝求“继美凌烟”四个字,皇帝向全国征集,最后只有王继贤入选。高丽国王以四千两白银相赠,遂有“一字千金”美誉。除此之外,王继贤还为黑龙庙乐楼太师壁写了一块匾额,题写“鱼龙出听”四字。

       欣赏完这两副对联,我们会发现它竟然没有一个字涉及神灵崇拜,更没有一个字涉及与黑龙诸神有关的事物,这是中国文化现实性和世俗性的绝妙例证。
发表于 2011-7-10 10: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园乐天楼楼名对联解读
转自:新浪识时务者的博客
=======================================

     国家4A级旅游点开平立园,是华侨建筑文化中的奇葩,该园集古今中外建筑文化为一体,更以其独特而完整的雕塑、壁画、诗联等非墨迹文化,展示了上一代华侨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据说,园内数十副的对联,大多数出自前清拔贡司徒枚之手。这个观点,不仅从一些父老口中得到证实,从现存对联的内容和书法中,我们也不难分辨出个端倪来。一是园内建筑风格新潮、对联主题、手法、书法相近的占了多数;二是建筑风格老套些,对联、书法古雅、老辣些的,占少数。

尽管立园内建筑物精彩异常,对联琳琅满目,但唯有一楼及其对联,于我看来是超凡脱俗,令人难忘的,那就是园内唯一的一座碉楼——“乐天”楼与对联:“乐郊乐土,天视天听”。

    我认为这楼的脱俗之处,首先是该楼的建筑风格。该楼占地少,墙身光滑,门窗窄小,外观朴素,布满枪眼,一眼看去就会让人感觉到,它当然地担当起了立园长者和卫士的角色了。经查,此楼确是建立园前的建筑,是谢维立宗族“乐天堂”的产业,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前后。由于是众人楼,是非常时期族人避难之所,所以,与立园后来谢维立主持兴建的重豪华,爱张扬、以居住为主的园林式建筑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次是对联用语和书法不同。立园豪华建筑物的联语多用半白话体,较浅明,书法用行草书;而乐天楼联用语高古,句句用典,字字用典,可谓“无一字无来处”也(黄庭坚评杜甫诗),书法为行楷,笔力较深。

    尽管楼名“乐天”,是祖宗名号,无多大解释,但作者却通过嵌联用典的办法赋于其生命,使我们沿着对联的语言,想象到谢家老祖宗能起“乐天”这个名,一定也是个不平常的人物。“乐天”典出《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说:“听任命运的安排,随遇而安,就没有什么愁忧了”。历史上,白居易曾用“乐天”为名号。“乐天”虽然蕴含宿命思想,但“乐天”之名更多的是体现为人“达观”,“豁达”的处世态度。

      至于联语中的上联“乐郊乐土”,则出自《诗经·硕鼠》篇。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诗中所说的“乐土”、“乐郊”都是《诗经》反映的年代,人们理想中的居所。这和立园家族建楼的思想是一致的,因而这里的用典是明白贴切的。

      至于“天视天听”,也有出处,它出自《尚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千古名句。意思是“上天所见来自老百姓所见,上天所听来自老百姓所听”。即认为“天意的根本就是民意”,换句话来说就是“君轻民重,民意不可违!”这是儒家数千年来进步的观点之一。乐天楼用了这个典,虽然有点文字游戏式的运用,但与上联“乐郊乐土”之民众意愿遥相呼应,则言之有物,思想内容上下贯通,有异曲同工之妙。上联是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是指天子应多关注民意,多听民众声音,从民愿,使乐郊乐土的梦想变成现实。这种思想,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发表于 2011-7-10 12: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坪石广同会馆的石刻对联
来源:乐昌市政府网
=====================================

  广同会馆位于乐昌市坪石镇老街中部。只要当您站在广同会馆前,你就会被一副石刻“坤殿鼎新坪石北,帝居高拱穗城东,广同会馆”行书对联,那石刻行书对联精辟工整的诗意和潇洒俊逸的书法让人惊憾。这副对联既是作者对当时坪石这一广东新经济点的期望,希望广东人民共同建设好新坪石,更说明当时的坪石在广东省整个珠江流域的重要性,坪石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珠江流域的入海口深圳湾,只要坪石的经济发展了,广东的经济才能称帝于全国。经考证,这副对联出自道光壬午(1822)探花罗文俊先生晚年休假在家中时的作品(注:广同会馆的落款是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到目前为止,未发现罗文俊先生还有晚于此作之后的作品面世。

  因为罗文俊是探花郎,书法又潇酒俊逸,当时求字者颇众;至今市场流传甚少,笔者仅在南海市博物馆见有一真迹对联。除此之外,就是流传至今的石刻有乐昌坪石“坤殿鼎新坪石北,帝居高拱穗城东,广同会馆”对联、佛山梁园堂匾和广州1997年出土的“大新街”石匾。因此,广同会馆大门的“坤殿鼎新坪石北,帝居高拱穗城东,广同会馆” 石刻行书对联在广东会馆重建时要作为文物原封保存到乐昌博物馆,作为历史见证。重建的广东会馆大门对联只能用翻新版视人,以防文物再度遇难。

  罗文俊是何许人?据查证:罗文俊(1789-1850)字泰瞻,号萝村,今南海南庄罗园村人。与罗格孔继勋(癸巳翰林)同读书于名儒冯国倚(丹灶人)、黄培芳(中山人)门下。嘉庆已卯科(1819)中举人,道光壬午科(1822)参加殿试后,阅卷大臣拟罗文俊为第七名呈上道光皇帝御览,道光阅卷后拔为第三名,钦点探花及第。后与吴川状元林召棠(癸末(1823)科状元)一起返粤时,省城万人空巷一睹才子风貌,并受到两广总督阮元宴请,阮元诗云:“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见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初授受翰林院编修。1832年以记名御史用。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通政司副使,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部左侍郎等职。晚年乞病归里。  

  罗文俊曾历任陕甘、山东、山西、浙江学政(教育厅厅长);又数任乡试、武科会试考官,门生满天下。最著名者为宰相李鸿章、李鸿藻、闽浙总督李鹤年、贵州巡抚曾璧光、状元章鋆等。李鸿章题《萝村夫子大人壬寅小像》云:“瘴海冥冥始罢兵,从臣裘马趣山程。平生揽辔澄清志,书史难摹我眼明。游宴欧门感夙缘,当时年少尽华颠。胡床坐腊婆娑老,喜读公孙述祖篇。”李鸿藻撰《绿萝书屋遗集》序云:“甲辰岁,公典京兆试,鸿藻闱卷实公所拔,识榜后,谒公于虎坊桥第,期许甚殷。”可见他们师生情谊之深。  

  民国总统徐世昌曾云:“萝村工于馆阁应制辞赋,传诗不多,绝句最擅风调。”罗文俊诗书皆精,著有《绿萝书屋遗集》。

  罗文俊喜鉴赏,建有“三十六螺山馆”,金石字画无所不藏。对于兰花更为喜爱,赏兰更有心得,曾云:“余乡穷僻无园林之胜足供游览,花卉不恒见而于兰花尤难得。自求书者多载兰以来,遂得百数十器。瓷斗文石,参差竹荫榕下,风露既酣箭叶怒发,清和时节万花纷披如雪。遇晨旭未上清风徐来,徒倚其间挹花露华。以程君房,墨试蕉白大研,墨光蓝翠绿浮动,窗外芭蕉新展如碧玉。以澄心堂纸临兰亭一过,生香活色萦绕笔端鼻观间。一时心目清凉,骨节开朗,如餐霞吸露。置身阆风瑶圃,不复知有人间事,亦陶征君所谓欲界之仙都也。”广东欣赏兰花的文字记载,罗文俊还是粤海赏兰第一人。

发表于 2011-8-16 10: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旧事重提:讥讽时政的对联
来源:金羊网-- 羊城晚报
作者:区荣光
======================================

  近读本版《难忘两对联》一文,受益之余我也想起了两副参议时政的对联。

  全国解放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国共之间进行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这些谈判都因为有了美国的参与而屡屡搁浅,最终不免失败。当时的人们早已看得不耐烦,曾有人用“谈谈打打谈打打,打打谈谈打谈谈”一联加以讽刺表达不满。但善良的老百姓仍然希望和谈可以成功。

  某年春节,广州地区一诗社曾以上联“禧贺正欣朋互集”分东西两榜征联,揭晓之日,“泰开先祝党交融”获得东榜第一名。此联恰恰反映了南粤人民渴望时日不浅的“国共和谈”成功,故在一岁之首的春节给予热切的期望。

  但是,这些所谓“谈判”是蒋介石在美国人的支持、摆布下,实际上由美国的杜鲁门、杜勒斯之流操纵的,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因此,西榜第一名揭晓时就有人以“和梵忍煽党相摩”为对,说明当日“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人打仗杀中国人,毁灭共产党”(见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的用心是瞒不过中国人的眼睛的。

  在上述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中,美国最初是派遣它的驻华特使,以“调处”为名参加进来的,由于中国共产党人不买他的账,马歇尔毫无办法,美国方面只得“换马”,换了个华莱士作顶替。当时广州各大报都在传播一副对联,联曰“马歇尔歇马,华来士来华”。这副对联使用回文体,无论顺读倒读都是一样的文字,一样的意思,制作巧妙,讽刺深刻。当时报上没有说明作者是谁,有人赞之为“滑稽突梯的绝妙好联”,今特录之与读者共赏。
发表于 2011-8-26 16: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周陵学校门联
作者:不详
来源:育星教育网
======================================

  1932年秋,在周陵“民众教育馆”基础上增设了小学高级班。1932年民众教育馆迁城内凤凰台。1934年学校正式立名为“咸阳县立第二小学”。为尊崇文武圣地,1937年改名“省立咸阳周陵小学”。
  定名周陵小学后,校门重修,在修整好的校门两侧有一副赫然醒目保存长久的对联:
  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穑贻谋十五世
  俊德敉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笼佳气万千春
  横批;周文王
  周陵中学成立后,横批以校名“周陵中学”而代。
  对联文字语意较深,笔者解释如下:
  对联参照于《书经.立政》篇。
  上联出于“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句。
  诘:音ji ,治也。陟:音zhi,升也。方:四方也。
  耿光:德也。大烈:业也。海表:四裔也。
  全句意为:置办兵器军衣,沿大禹治水(即中原)之足迹,征讨邪恶。德威所及,无不顺服。四方觐见文王,服其所赐之大德,颂其所创之大业。
  稼穑:农耕。贻:遗留。谋:此指稼穑治国(以农为本)之策。
  十五世:西周王室袭传十五世。
  上联全意为:文王兴其甲兵,征讨了暴虐的殷纣,创立周的基业,稼穑为本,发展农桑,西周沿袭一十五代。
  下联出于“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句。
  敉:音mǐ,安抚,平定。此指安天下之功。
  俊德:俊,才千人也。才德过千人为俊。或作大解,尚书尧典:克明峻德(峻与俊通)。德:品德。
  全句言武王继文王之举,有拨乱反正之才,乐善待人之德,不违文王之志,不疏文王所用之贤。
  崇:《礼记•王制》“上贤以崇德”,尊崇推重之意。
  懋:在此为勤勉之意。飨:音xiǎng,此为祭献承继之意。
  下联全意为:武王继文王拨乱反正之才,举贤重才宽以待人之德,发扬光大,勤勉谨慎,谨遵文王之志而治国,使周得以繁荣昌盛。今周文武二王之陵寝,北依泾流,南浮渭水,葱笼郁郁,其脉气如春,万古千年长青。
  轩辕黄帝生于姬水,周文王姬昌与武王姬发,同黄帝一起被认作中华民族的祖先。故昔日周陵与黄陵同为祭祖圣地。对联上颂文王姬昌,下颂武王姬发,并以此颂中华民族之功德,颂祝中华之繁荣昌盛。
  对联的文字与书法俱佳。
  对联文字拟稿人候培仓。咸阳渭城区周陵乡王车村人。曾任省教育厅督学主任,与周陵学校创建人王藩域同赴日本考察教育。周陵小学创建,应王藩域之请而拟,时任西安师范校长。
  对联书写人段绍岩,又名段民达。歧山县凤鸣镇凤凰村人。北京法政专门学堂肄业。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1912年3月因积极参与反清斗争被推举为秦省临时议会议员,曾担任西北调查员。1913年弃政从教,曾任省立一中、三中、女子师范庶务主任、学监、教员。民国十一年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积极筹建西北大学。从十二年(1923)起任筹委会主任,次年邀鲁迅来陕讲学。十六年(1927)应冯玉祥之请在军队中任过多职。后又在省府、西北大学等处任职。解放后先后在西北大学、省文史馆等处任职。段先生学识书法俱优,尤长于旧体诗。马嵬坡律诗三首刻石,著述甚丰。为周陵小学书写对联时,任歧山县县长。
  候培仓、段绍岩,连同当时的侯良弼、关中哲四人,被时人誉为关中四大才子。关中哲,华县人,时任渭北中学(后为省立三原中学)校长。候良弼,华县人,先后任西安高中校长、三原县县长等。
发表于 2011-8-27 13: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闲话寺庙宫观楹联(续)
来源:侨乡时报
作者:不详
==================================


  辽宁的成小诚的对联是:“胜迹重东南,气凛莆田,敢向三楼争一席;神通越今古,名尊华夏,并携两圣共千秋。”被人誉为“敢向三楼争一席”、“并携两圣共千秋”是联中“出彩”之处。而笔者认为,这两句被誉为“出彩”的奇句,恰恰显得词不达意。众所周知,天下名楼有三,即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作者拿妈祖阁与天下三大名楼争一席,不知要把妈祖阁排在天下三大名楼中的第几席?在这里,应是“三大名楼添一席”而不应是“争”一席吧?至于颂扬妈祖“携两圣共千秋”,也存在对其它圣人不敬的地方。作者联中的“两圣”是指轩辕黄帝及文圣孔子。“携”的词义在这里有提携、携带、携手之意,作者描述的妈祖,不是与黄帝、孔子各展神能,而是以妈祖为主体携带或携手其它两圣名扬千秋。这样,使人会误解为妈祖的神能在黄帝、孔子之上,以妈祖为主体携带另两位圣贤名扬天下。这种把妈祖凌架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及文圣孔子之上,似乎有些不妥,如果让黄帝、孔子知道了,不知黄帝、孔子有何感想?

     被誉为妙联的另一副对联为:“历千年更替沉浮,信仰犹存,不因海峡隔香火;任万里波涛风雨,艰辛未计,只为湄洲是故乡。”该联的作者为广西的何英丽,该联被誉为“对仗工整而富有情感”。但我认为,“不因海峡隔香火”指的是香火不断,而“香火不断”意指信仰延续,而上联中的“信仰犹存”已经涵盖了“香火不断”这一含义,似乎有同义重复之病。

     作为寺庙宫观的对联,必须具有佛家所主张的“禅味”和道家所主张的“道骨”。否则,一副再好的对联,也不能称为佳作。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有次我与莆田的几位文友聚会,在谈到对联时,王顺镇先生对福州鼓山涌泉寺的一副“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对联赞不绝口,鼓山寺为福州禅宗名蓝,这副对联寥寥数语,是禅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的最好诠译。如果说什么是禅的话,这大概就是禅所要表达的意蕴吧!读了这副对联,就是凡夫俗子也会茅塞顿开,也会顿悟到什么是“禅”了。但我们为妈祖阁撰联,却缺乏这种“禅味”和“道骨”。我们只见一堆词汇的堆砌,很难发现妈祖作为女神的玄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大概是这些对联的作者长在红旗下,自小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吧?哪来那种神界虚幻空灵,高雅脱俗、超凡入圣的境界?因此,在为妈祖阁撰联时,我主张应少一些“纪实”,多一些“禅味”。

     同时,作为名联,应当言简意赅,高度凝练,但这次被誉为妙联的六副征联中,最多的字数达42字,最少的也有32字。这与古人通常使用“五言”、“七言”作为对联,且大都成为千古绝对形成鲜明的反差,如韩信墓前的“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莆田古谯楼前的“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的对联,寥寥数语,不失为千古妙对。而我们现代人撰联,好象不凑足他几十字不足以体现自己的旷世才华,而评联者也似乎乐此不彼。而被誉为特等奖、一等奖的这6副征联中,如把何英丽的长达36字的长联只取后面14字:“不因海峡隔香火,只为湄洲是故乡”。把杨晓雁长达42字的长联只取:“湄屿潮音同浩荡,麒山岚影(气)共氤氲。”是否会更简练些?
发表于 2011-9-2 17: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故事:清明节说墓碑联
来源:金羊网
作者:冯  新
====================================

据传,光绪年间,张之洞任四川学政国子监司业时,到绥定府(今达县)主考,途经旺苍,得知何锡韩中进士后一直在家乡教书育人,为了彰显何锡韩育人有方、诲人不倦的精神,便为何锡韩的祖父何体德建墓撰写了一副墓碑对联,联云:

望重圭璋,特树典型贻后代;
芳腾兰桂,咸修俎豆报先灵。

位于湖南湘潭县西南的黄荆坪隐山,距市区40公里左右,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江南至此,曾亲笔御书“天下隐山”四个大字。在隐山慈云寺内,有南宋名儒胡安国千年古墓,其墓碑有联云:

秉春秋大业;
葬天下隐山。

在甘肃天水市南二里许的文峰山麓,有汉代将军李广之墓,墓碑上有这样一副墓碑联:

树碑今再赋招魂,虎卧沙场;
射石昔曾传设羽,鹤归华表。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李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猿臂善射,文帝时以击匈奴有功封散骑常侍,武帝时任陇西、北地、右北平等地太守,先后与匈奴征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史记·李广传》说:“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联语高度概括了“虎卧沙场”飞将军李广的虎姿雄风,使人读之热血沸腾,感慨不已。

据说,毛泽东一生只写过一块墓碑,就是为教过他国文5年半之久的教师袁仲谦(又名袁吉六)先生写的。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袁仲谦题写墓文:袁吉六先生之墓。章士钊称其为“此老通古今文史”,郭沫若则誉其为“斯人育天下英才”。他的墓碑联便是:

通古今文史;
育天下英才。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一个关于墓碑联的故事。说是北宋诗人黄庭坚,一天同几个文人郊游至九江一山下,见一墓碑刻着上联: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原来有一富家公子,娶了一位聪明贤慧的妻子,但公子却风流成性,终日流连青楼不归。妻子屡劝无效,便对公子说:我出一联,能对便任你所好,否则今后在家努力读书如何?公子自负,当下一口答应,妻子就出了这上联。公子见此上联,感妻子之情痴,原想对完下联,也必在家中读书。殊不知任由左思右想,也对不出下联,心中懊悔不已,就此一命呜呼,死前还命人刻此上联于墓碑之上。黄庭坚闻之,问得此处是延支山下,心中有了主意,对墓碑一揖,说道:我来帮你对了下联,你就在泉下瞑目吧,揖完便对出下联:

延支山下,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逝者家人听说之后,立即命人将下联刻在墓碑上。
发表于 2011-9-2 17: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约会 于 2011-9-2 17:15 编辑

左宗棠为《碧血碑》写楹联的来历


来源:兰州新闻网
作者:流          萤
===================================================


    《碧血碑》是兰州一块有名的碑。
     “清光绪五年(1879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凯旋兰州时,路过抚彝厅(今甘肃临泽)平彝堡(现板桥乡友好村),特地看望其部将陈善勇之兄陈善亨。”“陈善勇……在肃州(今甘肃酒泉市)参加左宗棠清军入新疆,在多次战役中英勇善战,以军功从士卒升为管带。在战役中被洋枪击中头部,壮烈殉国。”“为昭示陈善勇的忠义、勇猛,左宗棠亲笔书联一副‘一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横额‘功在千秋’。陈善亨将对联镌刻在石碑上,供奉于族庙的文昌宫。”“此碑一直保存到清宣统年间,后因山洪暴发,冲毁了文昌宫,碑从此不知去向,但该村有人保存着完整的拓片。”
     左宗棠留在甘肃的墨迹很多,但专门写甘肃的却甚少,他为碧血碑写过一副楹联,这副楹联,无疑是很珍贵的。其上联最后四字,已人为破坏,无法辨认。经询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他有资料,是“近搴珠草”,方予补齐。下联最后一字,也有损伤,但能认读。
     为找寻左宗棠那副《碧血碑》楹联,可费了周折。在省文史馆编的刊物上,有左宗棠书写的《碧血碑》楹联的照片。心里非常高兴。我去找省文史馆的同志打问,得到的回答是,时间太久,到底是谁提供的,说不清了。就这一点线索也断了。
     1998年上半年,我到隍庙去看望三星画廊经理李进生。临走时,他让我看了一幅左宗棠的字,他把那幅对联徐徐打开,先看到的是“一荒土”四个字。我眼睛一亮,说下面的字是“苍梧泪”。我让小李把这幅字千万留着。
     第二天可小李说这幅画被人买走了,但有言在先,兰州碑林要复印资料,人家也答应了。我和碑林的李龙文、鲁克俊等风风火火地赶了过去,又是拍照,又是双钩,好一阵忙活,总算把资料留下了。
     几经周折,左宗棠写的“一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的楹联,如今刻在兰州碑林草圣阁四楼了。

发表于 2011-9-9 14: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颍阳镇古寨门楹联问世
来源:登封论坛
作者:嵩山草芥
========================================

       日前,颍阳镇颍北村民王昭渠搜集到了颍阳古镇四寨门楹联,并已入编2010年登封市政协文史资料《登封名镇名街》一书,实为研究颍阳历史文化之珍贵史料。
       王昭渠在参与撰写《登封名镇名街》“纶国故都颍阳镇”时,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了清廪贡生、曾在嵩阳书院就读“课取超壹”的张西铭(字问渠)所做的四寨门楹联和清优贡生、曾任“十里首事”的王西斌(字秋圃)所撰的“颍阳北门”嵌名联。

张西铭所撰楹联:

颍东门外联:横批  紫气东来  东有启明
左襟靠山,连嵩少以作镇,九天风云腾纶邑
右带狂水,深伊洛之渊源,八方雨露汇颍阳

颍东门内联:横批  凤鸣朝阳  斗柄回寅
紫气迎来寅宾,日出千门晓
青帝司令解冻,风和万家春

西寨门联:横批  绕美堪怀  瑞应西清
清光大来,翰墨园林应瑞色
爽气在抱,锦绣湖色照夕阳

南寨门联:横批  维南有箕  极目南天
离曜乡明,遥临宣化出治家
薰风奏曲,同乐阜财伴愠歌

颍北街南端车门内联:横批  恩承北阙
恩承升樨,旦光华庆祝舜日
枢建紫极,众星拱卫戴尧天

王西斌所撰楹联:

颍北街南端车门外联:横批  北辰斗拱
颍水蔚人文,九凯同升,率众星以拱北
阳春照烟景,桃李争艳,迓百福之临门

颍北门外联:横批  光照北极
颍水会江汉以朝宗,论济排淮,仿佛众星拱北
阳春看桃李之争艳,含英咀华,摹撷百福迎门

颍北门内联:横批  文光耀升
颍谷隐高贤,李泌遗址犹存,想当年瓦槽卜所,怀龙韫以远晨北
阳春开泰运,王霸流风未泯,忆昔日竹板铭动,罗星宿而朝午门

附:张西铭传略
     张西铭,字问渠,号竹溪,祖居洛。自先大父寿官嵩南公懋迁于颍,遂以颍为家。幼极聪颖,过目成诵,文思灵敏,深受师长器重。弱冠之年蒙刑部主事次瑄张公拔取庠生,成明经进士。惜中年坎坷,仕途不顺。因家寒,友教四方,求教者众多。大凡诗文议论,援笔立就,所有屏幛碑记、对联应酬皆乐此不疲,有问即对,如若天成。尤工草书,有万花飞舞之势。讲经说史,洋洋洒洒,令听者首肯,一时随其所学者多有成就。笃实性诚,平易近人,不贪不吝,虽处困境,心犹怡然。光绪三年蒙县谕为镇首,劝捐放赈,一尘不染。其座右铭曰:无才不管外事,有味还读我书。
附:王西斌传略
      王西斌,字秋圃,号卧云。祖籍颍阳北街。少而颖悟,12岁通六经,13岁应试,因幼喜八铭约编大家文字,不屑时艺,故弱冠后方入庠,赴秋闱十一科,鹗荐者四,堂备者三。清宣统元年,陕省史阁臣大老知其大才,莅登后,立谕其创办巡警,并统谕十里首事,俱以其为范。
发表于 2011-9-9 14: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寨门联:横批  维南有箕  极目南天
离曜乡明,遥临宣化出治家
薰风奏曲,同乐阜财伴愠歌

这联看得有些纳闷,应该抄录上有失误
发表于 2011-9-11 23: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趣事:南京地名也有“夫妻对”  
作者:不详
来源:现代快报
======================================
   

 “虎踞关”的原配是对“龙蟠里”,“总统府”的原配是“状元楼”……南京有一个专门给南京老地名配“夫妻对”的高人,他就是郭殿崇。

  10年前刚到南京的时候,郭殿崇没别的爱好,就爱“逛街”,专爱钻那些大马路小胡同,还随身带着纸笔,记啥?地名。

  这些年经过他配对的地名夫妻还真不少,只要你出一个上联,他张口就能来下联,简单的,复杂的,绝对难不倒他。这些年,2000多个地名在郭殿崇手里找到了“另一半”。

  地名也能配成“夫妻”

  “虎踞路”不能对“龙蟠路”,但是可以对“凤栖园”……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郭殿崇,不仅是楹联专家,还是个十足的地名迷。在他的眼里,散落在大街小巷的地名,是一个个“金童玉女”,经过他“牵线”,就成了一对对“夫妻”。“我给地名配‘夫妻对’,从来不牵强,因为强扭的瓜不甜。也不能搞‘断背’,我配对的地名夫妻都是天造地设的。”

  “乌龙潭”如果对“白马湖”那就是搞断背了,潭和湖都是水,而且平仄不相对;但是“夫子庙”和“中山陵”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夫子对中山,他们都是在南京留下足迹的伟人;庙正好对陵,平仄也符合。

  说起给南京老地名配夫妻,他笑笑,历史已经很悠久了。1992年,他从徐州调来南京工作,就对南京的老地名着了迷。他随身带个小本,或骑车或步行,见了小街小巷就往里“窜”。每看到一个地名,就记到小本子上。10年下来,小本子密密麻麻,他把南京地名摸了个门儿清。

  看到夜幕下一对对的情侣在林荫大道上徜徉,出于专业的敏感,他就联想到,不少南京古今地名,对仗工整,也是成双成对的,简直就是“永远年轻的六朝伉俪”。

  虎地名也有“夫妻对”

  “‘虎踞关’对什么?‘龙蟠里’!”虎年到了,说到虎地名,郭殿崇更是来了兴致。“‘虎’对‘龙’,动物名词相对;‘踞’对‘蟠’,动词相对;‘关’对‘里’,名词相对。上联是‘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在他看来,这对地名,词性、结构、节奏对仗,平仄相协,是“情投意合”的搭档。

  “养虎巷”对“回龙街”,“龙虎巷”对“凤凰台”……郭殿崇说,这个都是情比金坚的,都是一夫一妻的;也有的老地名“脾气不好”,至今单身;还有的则是“万人迷”,有很多小情人。比如:“养虎仓”,可以对“转龙巷”、“宰牛巷”、“宰猪巷”;“虎踞关”除了对“龙蟠里”,还能对“凤栖路”;“打虎巷”则可以对“钓鱼台”、“养鸡山”等。

  除了“单名联”,还有“串组联”,就是用少量的字,把几个地名连起来,获得新意。比如“龙蟠里后雨花巷”,对“虎踞关前扫叶楼”;还有“凤凰山下九条巷,四周虎踞;燕子矶前八卦洲,六合龙蟠”等等,这些老地名既暗藏了“虎”字,又很对仗。

  地名还能串起时光隧道

  “桃叶渡”对“杏花村”,“乌衣巷”对“朱雀桥”,郭殿崇在为南京地名配对子的过程中发现,从有记载的地名看,南京有2500年的地名史。而历史上的第一个地名出现在公元前496至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打到南京,在今南京市朝天宫的后山围起土墙,炼铁炼铜,铸造兵器,此地便被称作冶城、冶山或冶城山。”郭殿崇说,那里应该算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自然地名”,也可说是南京冶金工业和军事科学的发祥地。过去山后还存有“铸剑池”遗址,但今已消失。

  说着,郭殿崇还用地名串起了“时光隧道”:春秋时的冶城、秦代的胭脂河、汉代的卸甲甸、三国的驻马坡、宋代的半山园、明代的聚宝门、清代的蓝旗街、民国的共和村、建国后的模范马路。

    对联里有“无情对” 春联因朱元璋而红火

  春联因朱元璋而红火

  郭殿崇说,春联的壮大和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要求春节期间全国都要用红纸黑字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全国发号施令后,朱元璋开始微服私访,他走遍金陵,发现只有一家没有贴春联。于是他就问:“别人家都贴了春联,你家为啥不贴?”“我家是阉猪户,没人认字也没钱请人写对联。”朱元璋听后,就叫阉猪户拿了纸和笔来,写下: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写完后很是得意,这个对联很有气势,只有阉猪户才能用。过了不久,朱元璋又派人去查阉猪户有没有贴自己写的对联,但是,派去的官员发现,这户人家并没有把对联贴上,而是,对着对联跪拜。问阉猪户为啥?他答:“这是皇帝写的。”朱元璋得知高兴坏了,又赏了阉猪户200两银子。

  “从那以后,春联就红火了。”郭殿崇说,对联还真是和朱元璋有缘分。比如,下联一定要比上联“壮”。当年朱元璋想考考朱允炆、朱棣二人,就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的下联是“雨打羊毛一片毡”,朱元璋听了后,没吭声。这时,朱棣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朱元璋一听,大喜。“淋了雨的羊毛,多没气势呀。‘日照龙鳞’,一听就有气魄。后来朱棣果真取代朱允炆,成了永乐皇帝。”

  民间有“盲人联家”

  郭殿崇说,对联的上联和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平仄要相对,词性要相同;达到这些要求,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习。“但是也有一种楹联家,他们没读过什么书,没什么文化,可是一出口,就是一副好对联”。郭殿崇称他们是“盲人联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郭殿崇带学生去连云港实习,下过雨后,学生们都去山上采蘑菇。采回蘑菇来,学生们累得倒地就睡,一双双鞋子摆了大半间房子。“那个臭呀。于是大家直嚷嚷,‘臭,真臭!’”这时,房东大妈出来了,开玩笑说,“臭、臭,‘英雄脚臭’,你们是英雄吗?也配‘脚臭’?”一会儿,有人放了个屁,房东大妈又开口了,“好汉屁多。”

  “英雄脚臭”对“好汉屁多”,郭殿崇感叹,“多好的对联,这个大妈真了不得!”郭殿崇说,很多民间流传的俗语,都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对联。“比如过小年送灶王爷上天,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一副好对联。”

发表于 2011-9-13 1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约会 于 2011-9-13 10:07 编辑

晋江名胜古迹楹联赏析
来源:泉州晚报海外版
作者:许书合
=================================

       晋江名胜古迹楹联比比皆是,有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谓艺术宝库的一璀璨明珠,文艺百花园的一秀丽奇葩。现摘其一二小谈赏析。

     首先,其立意选材有特色。联语既有楹联艺术特色的共性,又有因地因时因事之异的个性特点。五里桥中亭门石柱上镌有出自清代黄元礼手笔的“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上联立意礼赞亭中祀奉的三世尊佛,下联赞誉安平桥五里长是全世界所有桥梁之冠。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宋赵令衿成之。”

     安平桥始建于公元1138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悠久。上联就是取材于这段历史事实;而安平桥独有浓厚闽南建筑特色,全部采用花岗岩建造,桥上置有石塔、石将军、石狮等石雕。由于桥较长,为便于行人歇息、避雨,桥上有五座亭阁。在与安海接壤的桥东头筑有水心亭,在与水头接壤的西端筑有海潮庵,桥正中筑有泗洲亭,俗名中亭,而中亭与水心亭之间,中亭与海潮庵之间,各筑有一座亭阁。下联就是把这个显示桥长的现状概括入联中。水心亭左侧,原弘一法师的卧室门外石柱上“水上无波,愿大众回头是岸;心中有佛,为世人说法现身”,也妙选亭下水景,可谓取即地即景即事之材的典范。

     龙山寺中殿前廊石柱镌有“东汉初兴光佛刹,南朝重建迓(迎接)神庥(保护庇荫)”,立的是佛家劝善行善庇护众生之意,选的是建寺悠久历史之材。中殿石柱镌有“龙势起罗裳,特开宝宇;山峰屏紫帽,永护灵宫”和“龙发螺纹,天中昭瑞迹;山光海色,象外辟灵仪”,也都选材于地势、龙脉、即景之材,显示地方特色。

     草庵大门前两副对联:“神灵体正胜佛国,地寂境幽似西天”和“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以及弘一法师的“草蓣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和“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立的也是劝善行善的美意,取的也是即地即景即史之材。

     位于晋江市华表山麓的草庵,乃全国惟一的摩尼教遗址。摩尼教是由波斯人摩尼创立的一种宗教,其教义崇拜光明,反对黑暗,故称“明教”。传入中国后,曾遭统治者禁绝,至明初,明太祖忌其教义上逼国号,横加禁令,以后,摩尼教渐次式微,以至衰没,而晋江草庵摩尼教佛像和庵宇遂成珍贵的宗教遗迹,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文物,如今联合国考察团挂牌保护。又该寺环境幽静,四季如春,环境优美独特,弘一法师曾遁迹空门,不忘世间苦难人,以慈悲为怀,立意入联。又庵里利用一天然巨石,壁平面大作正堂,并于石壁上浮雕摩尼佛神像,宛如天成。神工鬼斧的奇迹,令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这稀奇现象都被炼字选取入联。立了劝善行善之意,选取真景真事和史实之材,具有草庵当地优美自然风光特色的个性,从而赞美了祖国河山的无比可爱。
发表于 2011-9-24 09: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丘逢甲故居:文气氤氲名人居
来源: 梅州日报
(李玉娇 整理)
=========================================

  丘逢甲故居坐落在蕉岭县文福镇逢甲村(原称淡定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共计55间2堂,面积1800多平方米,是一幢坐西朝东两堂四行,中轴对称,后面半圆形围屋与前面的5个门楼形成封闭整体的客家围屋。这个极具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名人故居内有不少清代名人书写的屋堂名和楹联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其正门名为“培远堂”,由丘逢甲同科进士、清末翰林温仲和(梅县松口人)书。两侧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为丘逢甲自拟。内堂悬挂清光绪皇帝钦授“进士”牌匾;上堂匾额“心泰平草庐”为丘逢甲自拟,清广东巡抚许振 书,两侧对联:“西枕庐峰,东朝玉笔,山水本多情,耕、读、渔、樵俱适意;南腾天马,北渡仙桥,林泉皆胜境,用、藏、出、处尽随心”,为丘逢甲撰写,借以抚慰自己。

  故居左屋名为“蛰庵”,是丘逢甲当年吟咏诗联的地方,两侧对联:“马来西极,龙卧南阳”,为清末状元夏同和题写。据传《春愁》诗就是在“蛰庵”写成的。左(南)厢房“念台精舍”为丘逢甲自拟,清潮州知府李士彬书,两侧对联:“扫除万事付诸命;卓荦高才独见君”为清广东巡抚许振 书。故居右屋名为“潜斋”,两侧对联:“松寿千岁,桂馨一山”,为清末岭南教育家蒋式芬题写。右(北)厢房“岭云海日楼”为丘逢甲自拟,清进士吴道 书,两侧对联:“一室读书惟铸我;十年种树当封侯”为清末状元夏同和题赠丘树甲(逢甲之弟)之句。

  丘逢甲故居内陈列有珍贵文物、照片、手稿、文献,向人们展示着我国近代著名的抗日志士、爱国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光辉的一生。屋后有大荔枝树12株,传为丘逢甲所植。1984年和1998年,故居先后两次由蕉岭县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重修。1989年,丘逢甲故居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4月被命名为首批 “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表于 2011-9-24 09: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约会 于 2011-9-24 09:40 编辑

游李惟扬故居
来源:阳江日报
=====================================

       春州古邑,名人辈出。康熙武进士李惟扬名震漠海,一睹其故居风采,倘为赏心之事。
       一个春日清晨,我们一行驱车来到阳春市城南20公里的岗美镇隆岗村,从春江公路边村口新牌楼处停下,仰望高大的牌楼,一副长联显现在眼前,联曰:“隆中论文可安邦,仰我先贤重青史;冈前演武能定国,看吾后秀著华章。”落款李孟昱书,李希亮题。小车沿水泥村道前进900米,就是李惟扬故居。故居由祖居出生地、崧台李公祠及荣禄大夫擎柱李公祠三部分组成。故居座落于民居之间,在故居西南处有一口池塘,四周绿树婆娑,景色幽雅。
       一位村民说,故居祖屋原为泥砖土房,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因“客土械斗”,祖居被毁,后重建仍为泥砖房。为纪念李惟扬功绩,其子孙在祖居不远处建李氏公祠,取名崧台李公祠,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一开天井,占地359平方米,为砖木瓦硬山顶式结构建筑。大门口朝西,为拱楼,绿色琉璃瓦顶,拱楼外墙为朱红色,楼顶上嵌“干城”题额,意为卫国安邦之城,红底楷书黑字。拱楼内侧顶上嵌“武弁”楷书黑字,典雅威严,古朴盎然。过门口为一个方型围塘,东位有一个圆孔门口。前座正门口有一副浅朱红色大木门,门顶有一块花岗岩石匾,上题“崧台李公祠”,为佛青楷书字体,门口两边为泥塑楷书对联:“簪缨绳祖武,忠孝作孙谋。”门联原为木质对联,后改泥塑。前厅地面原为灰沙土质,1991年重修时改为浅红水泥地面,呈方格型。内墙的青砖洗刷一新。前厅有一扇木屏风,顶上前额横书“钦点”,直书“榜眼及第”,并书“康熙壬辰科,臣李惟扬立”阳刻木匾。屏风后顶上悬挂“进士”阳刻木匾。天井青砖铺设。后座顶上原悬挂一块上书“福”字木匾,为阳刻金字,青黄底色,为清雍正十一年御赐,此木匾现藏阳春市博物馆。后座正厅两边嵌对联:“劲足挽铁胎弓才力之雄,圣旨远方岳武穆;身早抛金锁甲子孙之盛,熙朝又见郭汾阳。”尽头案台上立着两个神祇牌,正中墙上挂着李惟扬与夫人的画像。后座近檐处放着两坐当年李惟扬练武用的练武石,一坐400斤,另一坐300斤,我们观后,赞叹不已。
       李惟扬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原名修先,号嵩台,文武兼备,康熙五十年获广东乡试武科第一名,登解元,翌年中武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曾钦点殿前侍卫,任过粤左、右翼总兵、赏戴花翎,皇帝诏见,出仕33年,告老返乡,保持晚节。工诗赋,著有《嵩台诗词》,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终年74岁。
       李惟扬故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现为阳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阳春县政府拨款12万元维修。2002年10月,村民自筹9万元维修“荣禄大夫擎柱李公祠”,此祠位于崧台李公祠背后,为三进两开天井的清代砖木硬山顶结构建筑,其门联为:“北平射虎,东汉登龙。”目前,阳春市有关部门将规划故居辟为旅游景点。
       归程已是中午时分,我们一行惬意地离开李惟扬故居,到春城参观新的景区。
发表于 2011-9-24 09: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巾帼对联真不凡
来源:泉州晚报海外版
作者:林长华
=================================

  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一束引人注目的浪花,那就是出自女性名人口中笔下的奇对妙联。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词写得绝联也撰得妙。她撰过这样一副妙联:“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这副对联妙用人名对人名,人名中的数字对数字。

  晚清女革命家秋瑾是一位有名的才女。一次,她路过浙江天姥山动石夫人府,听僧人讲述金兵征宋时,石夫人“显灵”击溃金兵。秋瑾有感而发撰留一联:“如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此联对仗工稳,可见才女的确多才。当时吴芝瑛女士一直支持秋瑾从事妇女解放和反清斗争。在一次聚会中,她挥毫题写了一副对联赠与秋瑾:“今日何年,共诸君几许头颅,来此一堂痛饮;万方多难,与四海同胞手足,竞雄世纪新元。”绍兴秋瑾故居有副对联,也是出自吴女士之手,联语云:“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

  著名的女革命家宋庆龄亦善对,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平江惨案”,杀害新四军官兵数十人,宋庆龄义愤燃腔,撰此一联:“和平大业犹赊,贤劳正赖,何竟中道捐弃,碧血长天永留恨;民主曙光初吐,瞻望方殷,难堪噩耗惊传,苍天土地尽含悲。”表达她对烈士的哀思和对正义斗争的支持。

  世人敬仰的邓颖超大姐撰联也颇有水平,她40年代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时,曾赠冯玉祥将军这样一副寿联:“写诗写文章,亦庄亦谐如口出;反帝反封建,不屈不挠见胸期。”原来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是一位喜爱对联的女杰,给予邓颖超很好的联艺熏陶。杨振德女士撰过不少对仗工整,艺术性、思想性俱强的名联。如“靠权势,靠钱财,不如靠技术;从父子,从丈夫,哪及从自己”、“相处相知相爱慕,自成情侣无需父母命;互学互助互敬重,天生夫妻何必媒妁言”

  文坛名匠冰心女士自小受先辈影响,一辈子与对联结下不解之缘,在她的许多散文佳作中屡有对联出现。1924年,她从美国疗养院寄回一副集清人龚自珍的诗句对联:“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域梦中飞”。1930年,冰心的母亲在沪逝世,她还代父撰联哀悼:“教养全赖卿贤,五个月病榻呻吟,最可怜娇儿爱婿,几辈伤心失慈母;晚近方知我老,四十载春光顿歇,哪忍看稚孙弱媳,承欢强笑举家和。”这两副对联平仄对仗都十分工整,而且极富文采。

  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也是一位对联爱好者。当年,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后,她含泪撰了这样一副充满人情味、爱国心的对联:“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再;儿女情,两人共负一人完。”著名女书法家肖娴平生主张“作书吟对,关乎性情,通乎造化”。她撰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其中有题赠淮安吴承恩纪念馆的短联:“伏怪以力;取经惟诚。”,言简意赅,颇富哲理地概括了《西游记》的中心内容。在她南京寓所“枕琴室”挂着她撰的对联:“廉不言贪,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寥寥十六字表明了她对治学勤奋、作风正派的自勉。

  嵌字联是我国联苑一朵奇葩。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1938年曾撰过一副自勉的妙联,三处嵌入了自己的名字:“立德立言乃是立功之本;群有群享须从群治得来。”在当时来说,这副嵌字联堪称标新立异了。1936年秋,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收到的挽联有一部分是妇女界名人献的,胡子婴女士所撰的挽联很独特,令人刮目相看:“国家事岂有此理,正需要先生不断咒骂;悲痛中别无他说,只好劝大众继续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巾帼联手层出不穷。1982年,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为悼念一位粤剧演员,运用对比手法撰此精妙的挽联:“旧社会,苦谋生,闯州过府,遭恶棍持枪索命,更辱为擘口仔;新世界,为人民,上山下乡,献绝招发展粤剧,被尊为艺术家。 ”
发表于 2011-9-28 16: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藏书家的门联
来源:晋江经济报2007-06-18
作者:云略
=====================================

  晋江市图书馆新馆目前正着手布馆,许多读者通过本报热线踊跃献计献策。有位读者建议应重视线装类和善本类藏书,这很有见地。

  说来,注重收藏典籍,在晋江民间一向是有传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藏书家,当属黄居中、黄虞稷父子。

  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的黄居中、黄虞稷父子是晋江安海人,故居在安海金墩,故居门口过去总悬挂着一副木刻对联:

  一篇书目传千顷,
  十则家规韵五言。

  上联“一篇书目”说的是黄氏父子编纂的《千顷堂书目》,这是我国图书史上一部很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千顷”指黄氏父子寓居南京时藏书的地方“千顷斋”。

  当年,黄居中乡试考中举人后,授上海县教谕,不久升南京国子监丞,即举家迁往南京。黄居中年轻时勤奋好学,酷爱书籍;移居南京后,眼界开阔,更加锐意收藏图书,晚年特建“千顷斋”,用来珍藏毕生搜罗的6万余卷典籍。

  思想家黄宗羲时居南京,常到黄居中家借书参考,可见其藏书之富。居中去世后,虞稷继承其父遗志,潜心搜求,不遗余力,藏书增至8万多卷,成为享誉江南的大藏书家。

  黄虞稷还在其父所撰6卷《千顷斋藏书目录》的基础上,编成32卷的《千顷堂书目》,收集明代著作极为详备。黄虞稷由此声誉卓著,以布衣身份被清廷征召参与纂修《明史》及《大清一统志》。

  下联说的是当年黄居中以五言诗的形式写下十条家规,垂示儿孙要代代传承爱书藏书读书的家风。

  这么一副宣扬藏书的佳联,不幸在十年浩劫中横遭焚毁,真是令人痛惜。在此,笔者也向晋江市图书馆提个建议,在新馆内设立晋江历代先贤著作展览室,并请晋江市书法家重书这副佳联置于馆内。

发表于 2011-10-13 17: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鉴赏——唐人街的楹联
来源:白银工商廉政文化网  
作者:会宁县局-监察室
========================================
在世界各国各地华人集居的唐人街,无论牌坊、祠亭、华人宗亲会馆,还是商号餐厅、住宅厅堂,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楹联。这些楹联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特色,又表达了各国华人对祖国和侨居地的情怀。

  牌坊祠亭联

  英国伦敦唐人街牌楼镌有两副金漆楹联。一联是:“伦肆遥临英帝苑;敦宜克绍汉天威。”另一联是:“华堂肯构陶公业;阜物康民敏士钟。”

  澳大利亚悉尼唐人街南北两端均建有中国牌楼,内外两面镌四副楹联。其中北牌楼两联分别是:“澳陆风光物阜民康邦交友善;中原气象德门义路揖让仁风。”及“四海种族同仁修睦合群为兄弟;一家金兰结义精诚博爱贯澳中。”

  泰国三保公庙有两副楹联,一联曰:“三保灵应风调雨顺;佛公显圣国泰民安。”另一联是:“七度使异邦有明盛记传异域;三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乡。”

  新加坡“虎豹别墅”有著名文学家郁达夫手书楹联:“爽气自西来,放眼得十三湾烟景;中原劳北望,从头溯九万里鹏程。”

  宗亲会馆联

  日本横滨中华会馆有两副楹联,一联曰:“福地枕蓬壶,采药灵踪,仙去尚留秦代迹;好风停佳棹,扶桑乐土,客来重访赖公碑。”另一联云:“上国此停踪。记从画鷁飞来,帆叶饱张青翡翠;仙瀛今在望,只向金鳌踏去,钓竿艳拂紫珊瑚。”

  美国旧金山中华会馆题有一联:“客地谈心,风月多情堪赏览;异乡聚首,琴樽可乐且追寻。”

  秘鲁最大的华人会馆“通惠总局”有一副楹联写道:“尝六万里艰苦,权作寓公,相助当如左右手;历五十年生聚,每逢佳节,何人不起本清源。”

  马来西亚怡保兴安会馆镌有一联:“兴吾业,乐吾群,敬吾桑梓;安此居,习此俗,爱此河山。”

  印度加尔各答华人商会挂有一副对联:“先辈声名满四海;后来兴起望吾曹。”

  毛里求斯一华人会馆书的楹联是:“安得广厦万间,庇天下寒士;愿与吾侪二三子,称乡里善人。”走马观花海外联楹联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它流传到国外以后,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朝鲜平壤市大同江畔的一座炼光亭,亭的临江石柱上有一副阴文联:

  长城一面溶溶水;  大野东头点点山。

  越南西贡某文艺爱好者的居室联云:

  客至岂空谈,四壁图书聊当酒;  春来无别事,一帘花雨欲催诗。

  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很快通过中国传入周边国家,庙宇楹联也传至海外。韩国仁川公州麻谷寺大雄宝殿有联云:

  犹如梦中事;  却来观世间。

  日本寺院极多,大多数寺院都有楹联,仅一座万福寺就有楹联56副。硫球群岛的东禅寺有一副楹联:

  顽石有禅意;  古木生昼阴。

  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垄市三宝庙,专祀我国明代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其庙门联曰:

  滇人明史风来世;(滇人即云南人郑和)  井水洞山留去思。(井水洞山指庙内的三保井与三保洞)

  美国旧金山附近有个天使岛,本世纪初,那里十分荒凉,后来成为美国排华时美国移民局的一个据点,凡有华人到来,都要送去审查。七十年代初,一些华侨重返天使岛,立了一块碑,碑文联曰:

  别井离乡,飘流羁木屋;  开天辟地,创业在金门。

  木屋是当年拘禁华侨之处,金门指旧金山。联中诉说了华侨在该地的血泪生涯,也概括了他们在那里“开天辟地”的功绩。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3-29 19:11 , Processed in 0.07448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