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私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则联话

[复制链接]
36#
发表于 2010-9-13 04: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剪翠裁红集句联

来源: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版2008.08.25
□ 欣士敬
赵曾望语

  读了6月30日镇江日报“文化周刊”上《镇江联话掌故多》一文,十分兴奋。徐舒老是镇江知名的文史专家,他也关心起了楹联这一“詹詹小道”(赵曾望语),并且检出藏书撰写掌故。这哪是什么“狗尾”,实实在在是“小试”的“牛刀”啊!

  兴奋之余,还有些许不安。我们在编辑《古今镇江楹联》时,怎么没有征询徐老的意见呢?徐老文中提到的《自怡轩楹联缀语》一书我们竟然没有接触到,这不是明显的疏漏吗?为表示歉意,现遵从徐老的文章,再缀几则联话。

  重点说集句联。顾名思义,集句联就是摘引前人诗词曲文中现成的句子,拼集而成的新联。集句原是作诗的一种方式。据说晋代人傅咸就有集句诗《七经诗》传世,宋代集句诗逐渐盛行起来,成为文人寄兴寓情的手段之一。楹联的出现本就同律诗有渊源关系,由集句诗而集句联更是发展的必然。

  有贺友娶妻者集《诗经》为联,请赵曾望用小篆体书写。联为“绵绵瓜瓞,实发实秀;关关睢鸠,将翱将翔。”赵提笔刚写好一“绵”字,忽然想起写对联有规矩,凡叠字者,后一字用两画表示,两字只占一字位置。这副联虽然八个字,其实只需七字位置,而用来书写的金纸上面印好了八个金色图案,怎么办呢?旁边的看客七嘴八舌,没有一个好办法。赵曾望略一思索,奋笔续写为“绵绵瓜瓞,如松柏之茂;关关睢鸠,毋金玉尔音”。旁观者皆鼓起掌来。赵曾望将上下联后四字换成了五字,仍然是《诗经》中的句子,既不违背请托人的原意,又解决了纸长字少的矛盾。

  在上世纪30年代初,镇江出现过两部同名的《宋词集联》。一部的作者叫赵祖望,出生于1885年,是赵曾望的孙子。他从小就聪明好学,为其祖父所钟爱。赵曾望曾出“蚕吐丝蜂酿蜜”嘱对,他随口回答“犬守夜鸡司晨”,令赵曾望大为惊奇。1894年10月的一天,清廷慈禧六十岁生日,街坊奉命张灯结彩,以示庆祝。赵祖望随祖父上街看灯。赵曾望口出上联:“今天太后万寿”,赵祖望立刻答道:“同日童子十龄”。原来赵祖望这年刚刚十岁。赵祖望后来毕业于京师译学(即北京大学前身),据其叔父赵宗汴介绍:赵祖望“弱冠更负笈远游,研习欧西文字以及经世有用之学,而于国学、诗词、古文、金石、书法亦孜孜矻矻,与日俱进。三十前官内翰,三十后作宰西浙。从政之余,辄喜集宋词为联。”

  赵祖望先集了三百多副宋词联,不料在浙江泰顺当县令时毁于一次兵变。1930年刊行的《宋词集联》,是他离开泰顺在杭州养病期间续写的。他在自序中说:“文园瘦损,聊当呻吟,屈子悱恻,实多寄托。益以朋簪酬赠之辞,名胜纪游之心,或感时述事,或缘情体物,亦仍借彼成语,抒我幽怀。”短短数语,将集句联的作用说得明明白白。书中还有朱孝臧、叶恭绰、赵尊岳、吴庠、叶玉森等江南名流为之作序,赞扬他运用成语如同己出,剪裁精密,天衣无缝。现举一联如下:

  平生塞北江南(辛弃疾),直至如今(赵以夫),自叹多愁更多病(周邦彦)
  几处歌云梦雨(晏几道),为谁教我(毛平仲),时光堪恨也堪怜(赵长卿)

  联中的句子虽然都是现成的,却与集句作者的经历、心情,十分熨帖。

  另一部《宋词集联》的作者为程柏堂。程出生于1864年,原籍浙江绍兴,光绪丁酉(1897)年拔贡,曾任华亭(今上海松江)知县多年。上世纪30年代前后,在镇江任省财政厅秘书科长等职务。1934年在镇江江南印书馆刊行《宋词集联》一书,收联400多副。他集的联也有不少属于怀古吟今、睹物兴悲的内容,但比起赵祖望来,似乎文字游戏的成分更多一些。也试举一联:

  春愁谁在阑干(周少隐),碧草如烟花自雨(张炎)
  月痕依旧庭院(晏几道),炉香欲尽酒初醒(欧阳炯)

  前一部《宋词集联》,镇江市图书馆有藏。后一部则见之于市文联于文清同志的藏书。

  徐舒老文中提到的叶玉森,在集句联创作方面也颇有成就。他常自出难题,把集句的范围定得很窄,如他有一册《集昌谷诗联》即是。昌谷即指中唐诗人李贺,因其家居福昌县(今河南宜阳西)昌谷而得名。李贺的诗奇峭瑰丽,只活了27岁,比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诗作要少得多。《全唐诗》只收他200多首。叶玉森大概是喜爱的缘故,就专集李贺诗句成联。虽然选择的余地不大,竟然也集了150多副。另外,叶玉森在集碑帖、集甲骨文方面,也作出了很多的探索。

  还有一个人在集句联方面也颇有成就,他就是许其郁。许于1873年出生于谏壁。50岁前在北京邮传部、交通部服务多年,后辞职南归,住在镇江城里写诗作画。丹徒区政协编印的《丹徒丹青》中,左广斌同志对其经历、书画成就作了不少的介绍。在市图书馆的藏书中也有一册许其郁的《楹联选录》。这是一部未刊的手稿,有四言、五言、至八言、九言、长联,总计1900多副,用行书字写,还有一小部分用的是隶书体,应该是许的手迹。从集引的范围来看十分广泛。从先秦到明清,诸子百家、诗词曲赋、碑帖、成语,皆有涉猎。现摘录他几副集句联作为本文的结尾。

  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

  非关因果方为善,不计科名始读书。

  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

  轻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37#
发表于 2010-9-13 04: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惠州寺观逸联二则

来源:惠州惠城区政协文史委
作者:陈 甫

  近读清梁章钜《楹联四话•卷二》云:“惠州元妙观为羽士大道场,古樾拏空,奇石挺立,洵为东州福地。其大门有楹联云:‘玉局仙人留带日;赵州和尚吃茶时。’宋芷湾(即宋湘)太史手笔。现成语一经拈出,恰是本地风光。《清异录》:《龙兴寺檀越舍幡盖文》中一联云:‘僧旂(qí)交舞,丁当起自风铃;佛伞高张,焜(kūn)耀生于日镜。’其造语迥出寻常轨辙。”

  以上二联,未见载于《惠州西湖志》,梁氏将两联同列于一段,虽分述二事,依愚见,仍有内在联系。盖元妙观旧号朝元,又有开元、天庆、玄妙等名。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改今名。龙兴寺始建于晋武帝咸宁元年(27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赐名开元寺,与元妙观(开元观)同名,不过一是寺,一是观而已。龙兴寺已废,旧址在长寿路附近之长寿庵(已废),即今之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第一联出自宋湘之手,他曾“主讲(惠州)丰湖书院两年”,对惠州风土人情相对较了解。联中“玉局仙人留带日”指苏东坡谪惠时捐犀带资助建一堤二桥事(参见梁大和《风流才子苏东坡》271页)。“玉局仙人”指苏东坡,他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因称苏玉局。“赵州和尚”指从谂禅师(778~897),俗姓郝,曾居赵州(今河北赵县)观音观。后人因称赵州和尚。曾有一个故事:赵州和尚问新来的僧徒:“到过这儿没有?”僧徒答道:“到过。”赵州就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徒:“到过这儿没有?”僧徒答道:“未曾到过。”赵州说:“吃茶去。”后来,院主问:“为什么到过也叫去吃茶,未曾到过也叫去吃茶?”赵州于是招呼他:“院主!”院主答应了一声:“诺”。赵州说:“吃茶去。”

  故事表现了释教的闲适境界,所谓“万法本闲人自闲。”正如智常禅师所言:“无汝用心处”。无用心处则无事可做,无事可做则尽管吃茶去吧!然则来元妙观游览之客,本多“闲人自闲”,喝杯香茶,不亦宜乎!

  第二联更古,因《清异录》为宋人所撰,书中楹联,当不迟于宋季。“僧旂”是一种带有铃铛的旗帜,故下文有“叮 ”声响源自“风铃”之语。“佛伞”是佛教所用仪仗之一。佛寺举行仪式时,常以伞盖张于佛像之上。“日镜”指太阳。“焜耀”有光芒之义。联语大抵暗喻梵音如风铃摇荡,播声弥远;佛光如太阳散射光芒,无远弗届。

(原载2001年《惠城文史资料》第十七辑,惠城区政协文史委员会编)
38#
发表于 2010-9-13 04:5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1-2-13 13:16 编辑

湘子桥联
来源:潮汕风情网


  徐义六编纂、翁子光鉴定之《潮州名胜联话》(1948年10月香港潮州图书公司初版),载有湘子桥原楹联若干,既具存史价值,特为摘抄如次:

  东岸第十一墩,旧为“冰壶楼”,左亭已废,柱镌行书联云:“一带鼍梁循禹迹;千年鳄渚定韩潮。”右亭废址柱镌联云:“稳渡韩江千尺水;归来秦石一时鞭。”上述二联,对仗工稳,“字亦洒落有致,均无附款,不著撰书人姓名。”

  东岸第十墩,旧为“小蓬莱楼”,亭已全毁。柱镌楷书联云:“鼋鼍神力大;乌鹊众情深。”款署“孟鸿书”。孟鸿姓钟,邑人。此联犹言桥为醵金建者。外柱行书联云:“修成蓬岛三神洞;汇到梅溪万壑流。”款署“道光戊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秋八月镇平黄钊书撰。”

  黄钊,字香铁,举人;兼任城南、韩山两书院山长,为“岭东七才子”之一。著作甚丰,有《读白华堂诗集》三千余首,书法尤妙。

  东岸第七墩,旧为“凌波楼”。左亭前祀天尊神偶像,“亭尚完好”。内柱楷书联云:“十年濡墨归鸿画;一线逶迤亘鳄波。”款书“潮郡重修广济桥,倡始图终,丘薪然厥功尤伟,书此赠之。里人李光彦书。”外柱楷书联云:“玉遥连银汉影;金鳌横压海天秋。”草书款云:“湘桥春涨,八景之一也。壬寅被洪水冲塌其半,薪然丘君尚义,倡修第七墩,迄今工竣,虹梁一新。其人其事,均堪不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夏立,吉旦,李映梅并书”。是联“字画闲逸,词意隽永,堪与蓬岛梅溪一联匹敌。”右亭倾圮,只柱刻行书联云:“黄金台自从隗始;白玉鞭皆让逖先。”款署:“湘子桥自壬寅水冲圮后,屡议修,弗成。卒借薪然丘君,独力先自筑复一墩,嗣是十三墩,次第修复。其首功不可无以彰之也,因撰十四字赠之。道光戊申秋季,载熙拜书。”是联“暨鸿画鳄波一联,均嘉其倡修湘桥首功之意。按丘薪然,名慎猷,嘉应盐商。肩重修湘桥经理任,曾慨捐千金,倡筑一墩。”
39#
发表于 2010-9-14 15: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湘子桥楹联
来源:凤凰单枞茶网
作者:《凤城联话》张家庆
============================================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是《广东通志》中记载的广为传颂的一首民谣。千百年来,潮州湘子桥(广济桥)之所以名闻遐迩,是因为它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和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也许,仅仅审视湘子桥这条文化长廊中楼台亭阁的楹联妙对及其书法艺术,便足以使古代的游客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但湘子桥上的楼阁已毁废久年,曾亲临现场参观者也早已作古。笔者搜遍藏书,竟集得涉及湘子桥联话若干,将其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南宋绍熙五年(1194),潮州知军州事沈宗禹在东岸临江处建“盖秀亭”,与西岸的登瀛门遥相对峙。两年后,知州陈宏规增筑东桥2座桥墩,将东桥定名为“济川桥”,“盖秀亭”改名为“济川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此亭,易名“广济亭”,其柱联是:“广济桥边春意闹,双旌岭后东湖清。”1959年在原址偏北处又重建该亭,没刻下亭联。桥东段第七墩原有凌波楼,左亭前供祀天尊神像。该楼内柱有楷书联:“十年濡墨归鸿画,一线逶迤亘鳄波。”落款为“潮郡重修广济桥,倡始图终,邱薪然厥功尤伟,书此赠之,里人李光彦书。”楼外柱也有楷书联:“玉遥连银汉影,金鳌横压海天秋。”小字草书落款为“湘桥春涨,八景中之一也,壬寅被洪水冲塌其半,薪然邱君尚义,倡修第七墩,迄今工竣,虹梁一新,其人其事,均堪不朽。道光二十九年夏五吉旦,李映梅并书。”此联在市博物馆藏有拓本。李映梅系潮州人,咸丰年间拔贡。右亭柱也有联:“黄金台自从隗始,白玉鞭皆让逖先。”题款为“湘子桥自壬寅水冲圮后,屡议修,弗成,卒藉薪然邱君独力先筑一墩,嗣是十三墩,次第修复。其首功不可无以彰之也,因撰十四字赠之。道光戊申秋季,载熙拜书。”以上三副联语,都谈及道光二十二年(1842)水灾一事。其时,湘子桥被大水冲圮,“大水决东岸石墩,圮者六,损者二,坏者一;决西岸石墩,圮者三。木石桥梁损失殆尽。”(清光绪卢蔚猷《海阳县志》)联语中屡屡提及“薪然邱君”,即嘉应州盐商邱慎猷。他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首捐千金修筑一墩,其他布商、米商和官员们也都慷慨解囊,斥资修复湘子桥,并“呈请道府宪仍谕桥工司事邱慎猷、黄国诗、辜利权、李鹏程,并米行修桥司事杨大省董其役。并新建两亭,以为行人憩息之所,经始于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十月初八日,越明年四月望后之三日告竣。”(见《广济桥史料汇编·沿革》)以上联语即刻于新建亭柱上,对盐商邱慎猷备加推许。

   当时在湘子桥东段第十墩建有“小蓬莱”,楼阁内柱有楷书联:“鼋鼍神力大,乌鹊众情深。”题款为钟孟鸿书。钟孟鸿,字遇宾,蕉岭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以直谏著称。擅长书法,有铁笔银钩之誉,著有《柳风馆存稿》。“小蓬莱”楼外也有柱联:“修成蓬岛三仙洞,汇到梅溪万壑流。”行书,署款为“道光戊申秋月,镇平黄钊书撰。”镇平今称平远,至清初还是潮州府辖下11县之一。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与程乡(梅县)和蕉岭拆置为嘉应州。黄钊(1788—1853年),字谷生,后改名香秋,嘉庆二十四年(1828)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曾任城南书院和韩山书院山长,著有《读白华草堂诗集》,与番禺黄维屏、香山黄香石等并称“粤东七子”,其书法很有造就。此墩上原建有“十洲亭”,亭外柱联:“茶有滋味原无味,亭不画梅却有梅。”没署款,因通俗面流传下来。

   湘子桥东段第十一墩原建有“冰壶楼”。其右亭柱联为:“稳渡韩江千尺水,归来秦石一时鞭。”下联引用了东晋淝水之战时前秦符坚“鞭可断流”之典故。左亭柱有行书联:“一带鼍梁循禹迹,千年鳄渚定韩潮。”此联把韩愈驱鳄和大禹治水并列,有“功不在禹下”之意。这两副对联对仗工稳,字也洒落有致,可惜没有题款,不知撰书者何人。
40#
发表于 2010-9-15 13:2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览亭联话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

      饶平浮山墟原是一荒埠,四季野花芬芳,埠心突起一小丘,绕丘有数不清的黄色小石块,远远望去酷似群蜂栖于花丛采蜜,称为“黄蜂采花”地,后辟为墟埠,每逢三、六、九日赶集者数以万计,热闹非凡。每当墟期闽南、潮城商贩匆匆赶来,过午后散墟又匆匆离去,确也似群蜂采花一样的。

    古往今来,从浮山墟至潮城有条20多华里的越岭曲折小径,是潮城商贩必经之路。一批商贩从潮城天未破晓出发,肩挑货担赶10多里路至坪溪岭尾山,还得走300多级石阶,下山再赶近10里路才到达浮山墟,过午墟散回潮城同样要赶路、攀石级,回到家门已是满天星星,苦不堪言。人们盼望半途有一凉亭,让过往商旅休息。

    坪溪旅越侨胞刘增德、许克明两先生深谙家乡情况,表示要为乡民和过往商旅办好事。他们在国外发动侨胞集资于1928年从越南派许宝和先生携款回乡,召集坪溪校董贤达商榷建亭事宜,一致认为:根据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南宋龙图阁大学士王十朋(曾游饶平琴峰,留下梅溪碑文:“天下大旱此处半收,天下大乱此处丰忧”饶平县名遂取其意)题黄鹤楼侧《一览亭》诗意,决定凉亭取名“一览”。

    时潮汕教育界知名人士詹安泰先生执教于韩山师范(后历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30多年,是全国知名学者),特派人请其撰写亭联,詹先生当即应允,遂以其柔中尤刚,锋芒深藏的右军行书笔法写下东西两对冠首。其东门为:

    一路树香,引人入胜
    览观山色,且住为佳

    其西门为:

    一路径走,适此有亭堪驻足
    览山寻胜,应知无客不停骖

    两对亭联均以宝盖格取胜,点明山路虽然曲折但有树香引你进入胜景,有色有味,既有驻足之人,又有停骖之马,人来人往实为要塞,且有鼓舞商旅不畏跋涉,战胜险阻之寄意。

    一览亭右侧,古有一宫,名曰:“出水泉宫”。传说因对面桂岩山上的仙子同情行人跋涉,于岭尾山上点化岩石成洞,让清冽甘泉从洞里潺潺流出,供商旅解渴,人们感激仙子功劳而建宫纪念。现在这个宫虽然年久失修倒塌了,但遗迹尚存,一览亭旁的泉眼至今尚渍出甘甜的泉水。岭头村人民还引“出水泉宫”的泉水培育白叶单丛茶,并开发成为名噪京畿,饮誉海外的国宾茶,桂岩仙子也被称为白叶仙子,岭头村也被誉为白叶仙子的故乡。近年一条环山公路已修上岭尾山,直达坪溪镇,不少侨胞登临一览亭并携带水壶汲泉水带回海外。真是:最美一览亭,最甜家乡水。
41#
发表于 2010-9-15 16: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15 17:15 编辑

紫砂与联语
来源:中华古玩网
========================================


  早期,宜兴紫砂壶以泡、饮茶的实用功能来到人间。以后随着物质社会的发展,中国茶文化的兴盛,人们发现壶的美感并非囿与造型变化或泥色的选配,名工巧匠和文人雅士逐渐探索在壶体上尝试刻划书法,或字画相间。因此,字体雅健、言隽意永的联语成为紫砂装饰的一种主流形式,壶艺的一个组成部分。

  联语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多寡无定规,它视紫砂造型的不同与器身大小而定,基本要素是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寓意深切,刻工精妙,品读之余让人引发联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国家一级文物“圣思陶杯”为明末清初紫砂花货好手项思圣制作,桃杯形象完美,工巧艺精,上镌联语“阆苑花前是醉乡,黏翻王母九霞觞”,拟为作者引用古诗中的前两句,却把天上人间的神话传说用桃杯上的联语表达得意境生动。另一件清初陈鸣远制“南瓜壶”,该壶引人入胜之处,是瓜形身筒上的联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东陵式”是指东陵侯种瓜而言。典出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被学养全面、雕镂兼长的陈鸣远在壶上用联语隐喻了一位历史人物,将紫砂壶泡茶的功能提高到至美的境界。清嘉庆年间,文人参与紫砂壶上饰联之风大开,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与其幕友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雅好紫砂,有都是饱学能文之士,金石书画皆精,他们自定壶式,请名家杨彭年制作。或自拟铭文,亲自执刀镌刻,所制联语以壶名切如,极清隽可诵。如“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若许杯水如名淡,应付村茶比酒香”、“ 平壶留小啜,余味待回首”、“东阁招邀,梅花一瓣”、“蟹眼鸣和,以牛铎清”、“田家屋上,山窗依旧”、“钿合丁宁,改注茶经”。这一风尚对推动后来紫砂陶刻文人化、提高作品文学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宜兴紫砂在发展中广结文缘,许多学者、教授、书画家等参与到紫砂创作中来,或题铭,或作画,使紫砂的艺术性,欣赏性远远超出了它的实用功能而美名远播。

  紫砂壶上品联语,是好壶者的一种寄清,一种闲适,一种美的享受,从中体味到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壶艺的无穷魅力。

==================================
错注:文中所引用对联,部分甚不合符对联基本要求,不能作联而观,仅为文字小令,换君闲暇小趣而已。
42#
发表于 2010-9-15 17: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联语连着沈万三

=======================================

  近年来,笔者从接触吴江各地的对联中发现,好几处的联语与明朝巨富沈万三有关。

  坐落在盛泽镇王家庄街的中和桥,是一座梁式单孔石桥,桥两侧各镌刻着一副对联,其中一副为:“金波遥映红梨渡;玉带长垂绿晓庄。”上联中的“红梨渡”,俗称俞家渡,在盛泽镇区西北的桥北荡畔,相传沈万三曾植万株红梨树于此地而故名,于是,桥北荡亦名红梨荡,“红梨”也成了盛泽的别称,柳亚子先生《哭苏曼殊》中句“潇潇暮雨过吴门,一水红梨旧梦痕”即是。

  “排齿雁,留夕阳,西是浔镇白苹远水;点睛龙,去秋水,北只沈家红蓼空庄。”这副对联镌刻在位于桃源镇广福村的长坂桥上,其中下联记录着一个与沈万三有关的传说。传说长坂桥附近的沈庄漾明初时为一块平地,沈万三的府第就建在这里,名沈庄。沈庄高院大宅,围墙上塑有两条盘踞着的银龙,气势不凡。沈万三迁居南京后,沈庄只作为休闲场所。一年,沈的幼子回这里来消暑度夏,见墙上有银龙,常用垃圾塞在龙嘴里玩耍。丫环见了上前劝阻遭到呵斥,只好每次用水细心洗刷,以保持银龙洁净。一天傍晚,丫环见龙眼赤红,疑是幼主染成这样,正欲清洗,有人招呼她去帮厨。丫环手握锅铲,突然身后窜出一只狗来,叼着锅铲就逃。巨富家里锅铲是金子打的,丫环急忙追赶。丫环追得快,狗逃得也快,丫环停下来,狗也停下。追出数里,狗蹲在了地上。丫环上气不接下气,跑到狗面前,夺下金铲,正欲举拳拷打,忽听得身后一声巨响,回头一看,只见是沈庄墙上的两条银龙飞至,嘴里喷出大水,翻江倒海,不一会,周围成了一片汪洋,沈庄渺无踪影了。从此,沈庄一带就成了沈庄漾。漾畔狗逃走蹲下的地方称作“陶墩”(逃蹲),丫环追狗追到时,天色微明,因此,这里的河浜叫为“天亮浜”。现陶墩为桃源镇的一个村,天亮浜则为青云社区的所在地。

                                   (乌云摘自苏州日报)
43#
发表于 2010-9-16 12: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学联语有奇趣
来源:当代健康报
作者:云 海
================================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联语中,一些用了加、乘运算的数学联,趣味横生。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此联不仅遣词造句巧,而且还有数学运算在内。上联“千”是“五百”的二倍,下联“两”也是“一个”的二倍。特别是“人间天上两婵娟”一句,想象奇特,堪称传世绝句。

    二万里山河,伊古以来,未闻一朝一统二万里;
    五十年圣寿,自今以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这副庆贺乾隆皇帝五十岁的寿联,以巧嵌数目字见功夫。下联中,“五十年”加上“九千九百五十年”,即为万年,寓万岁之意,实为巧思佳联。

    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
    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

    此联勾出一幅月夜星雁图,其中数目字,揉进了乘法运算。上联“十四”是七的两倍;下联“一双”又是孤的两倍。
44#
发表于 2010-9-19 16: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台山地名联语故事

很久以前,台山矬峒都卫城(今广海镇),有一位很俊美而又很有才学的姑娘,曾与一位很有才华的公子定了亲,两人心心相印。可是后来那位公子因家境衰败,被迫到外洋去谋生,一去杳无音讯。姑娘非常伤心。当地许多富贵子弟慕这位姑娘之名,纷纷前来求亲,却都遭拒绝。姑娘的父母见长此下去不是办法,多次相劝另择高门。女儿迫于无奈,只好答允。但提出条件:夫婿要人才出众,且能对上她出的联语,才愿作为终身伴侣。她出的上联是:“登东山,望月明,遥见双龙游广海。”写得文采四溢,形象鲜明,韵味深厚。联内的东山、月明、双龙、广海,都是当时矬峒都的地名(都在广海境内)。
    这事一时轰动四都六郡,不少公子哥儿前来应对。据说当时有几个人对了下联。县城有位秀才对的是:“过西坑,逢日盛,幸有独树遮横岗。”联内的西坑、日盛、独树、横岗,也都是本市地名。其中西坑、日盛两地在当时的德行都(现分别在冲蒌和四九境内);独树、横岗在当时的文章都(今在大江境内);海宴都有位公子对的是:“出北拱,趁天光,跨越九岗绕横山。”文中写的北拱、天光、九岗、横山,均是当时海宴都地名(现都在汶村、海宴境内);矬峒都有位秀才也写出下联:“开西栅、观塘美,喜逢六福临大湾。”联内的西栅、塘美、六福、大湾,也都是当时矬峒都的地名(今都在斗山境内)。
    据传那位才女因深切怀念出洋的情人,那些应对者没有一个被她选中。而她那位心上的恋人却也一直没有回来,姑娘终于郁闷而死。后人深感遗憾。


旧时矬峒都斗山有个读书人,屡试不第。后来,他厌弃功名,着意务农,开垦了几处新围,连年获得好收成。有一年,他建了新屋,要在中厅的石柱写一副对联。他用本县地名写成了上联:“斗山田美,上川下川腾金浪。”联中的斗山、田美、上川、下川,都是台山地名。他苦思不出下联,便悬赏有人对中者,赏谷十石。据说县城有个沦落的穷秀才,到处流浪卖字画为生,他到了斗山,闻知此事,便前往应对。他对的是:“合水潮安,大江小江跃银鳞。”联中的合水、潮安、大江、小江,也都是台山地名。合水在现台城,潮安在现三合,大江现在是台山一个镇命,小江在深井。
    那位读书人很满意,依额赏了那位穷秀才,堪称趣事。

过去有位台山人就任县官,上任那天,当地乡绅为了对他讨好,特在酒楼设宴款待。赴宴的,有当地乡绅父老,名人学士,可谓济济一堂。这位县官喜爱联语,席间乘兴作联让大家对。他出的上联是:“江潮涌河溪,五水浮月。”这联构思奇特,形象鲜明。联中前五字皆为三点水旁,江潮、河溪、浮月又都是台山地名。江潮在今大江,河溪在今都斛,浮月在今斗山。在座的乡绅父老,文人学士,都面面相觑,没有人对得上。据说后来有位下人对了。他对的下联是:“松林植杨梅,六木朝阳。”联中的松林、杨梅、朝阳也都为地名。松林在今大江,杨梅在赤溪,朝阳在冲蒌。前五字又都是木字旁。可谓对得工整、贴切。颇为有趣。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5-3 01:34 , Processed in 0.04292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