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254|回复: 14

[转帖]古代茶事绘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2 04: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茶画是中华茶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在一定时代社会上的人们饮茶的风尚,而且茶画本身在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艺术宝库中还占有着光辉的一席之地。从历代茶画这一历史的长卷中,可以感受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中的许多方面。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4: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萧翼赚兰亭图 [唐] 阎立本
  纵 27.4cm ,横 64.7cm ,绢本,工笔着色,无款印,辽宁省博物馆藏。辽宁省博物馆的是北宋摹本,台北故宫的是南宋摹本。  
  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约生于 601 年,卒于 673 年,雍州万年(今陕西潼临县)人,曾任主爵郎中、工部尚书、右相和中书令,时有“右相驰誉丹青”之誉。其父阎毗,其兄立德,既有画名,又以擅长工艺、建筑工程著称。阎立本绘画师承隋代的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与其父,并上溯张僧繇而“变古象今”,代表了初唐中原地区的风格。 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尤长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据史料记载,其画迹见之于《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中的有六七十件,其代表作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异国来朝图》、《职贡图》和《步辇图》等。其中留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和《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到会稽骗取辨才和尚宝藏之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的故事。存世有二本,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藏辽宁省博物馆。据专家考证,一为北宋摹本,一为南宋摹本。辽博藏本卷后有明代画家文徵明长跋,定为真迹。此卷不论从内容或形式看,都较成功地了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此图从画风分析,也较符合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所说的“博陵之笔缜细”和米芾《画史》中陈述的“皆着色而细”的记载。据此,这幅作品虽定为宋人摹本,但以此来衡量阎立本的艺术成就,以及鉴赏中唐以后的人物画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画面有五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 “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该画描绘了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的史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 353 年) 三月三日同当时名士谢安等 41 人会于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当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计 28 行, 324 字,世称兰亭帖。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与弟子辨才,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唐贞观年间,太宗喜欢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兰亭序而遗憾,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可是辨才却说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一天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荐: 监察御史萧翼,此人有才有谋,由他出面定能取回兰亭序,太宗立即召见萧翼,萧翼建议自己装扮成普通人,带上王羲之杂贴几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后便照此计划行事,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辨才拿出了兰亭序,萧翼故意说此字不一定是真货,辨才不再将兰亭序藏在梁上,随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离家后,萧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兰亭序,后萧翼以御史身份召见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但已恨晚,萧翼得兰亭序后回到长安,太宗予以重赏。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调琴啜茗图 [唐] 周昉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肌、秾丽多态,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观,从画中仕女听琴品茗的姿态也可看出唐代贵族悠闲生活的一个侧面。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宫乐图 [唐] 作者不详

  绢本设色,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十二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会图 [北宋] 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赵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位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  
  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墓壁画茶道图

  河北宣化下八里村出土了辽代墓壁茶画《煮汤图》、《将进茶图》和《茶道图》等保存完整的茶道壁画。在宣化下八里村出土的壁画上,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人数或多或少不等。从衣着与发式上看多是契丹人,少数是汉人装束的儿童。在一幅绘有八人的《茶道图》上,表现的是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生活场景--在饮茶之前,有一个女孩子登在一个男孩子的肩膀上,从在屋子棚顶吊着的一个盛着仙桃的竹篮里往外取桃子的场面。画面中除了女主人正在注视着茶瓶里将要煮好的茶汤之外,藏在柜子后面的四个儿童都看着那个从竹篮里取桃子的女孩子,下边一个仆人正在提起围裙接桃子。这是一幅富有浓重生活情趣、而茶事已退居次要地位的《茶道图》。说明当时的人们在饮茶的同时还有吃水果的习俗。 还有几幅图上都有一个形状相同的八仙桌,上边放着些白磁敞口的茶碗或者带有茶托的茶碗,旁边还有几个白色的瓷瓶,可能是盛茶用的;在茶桌的后面还有一张书案,上面有笔架以及砚台、书籍和精致的书函等文房四宝。这表明这个壁画的主人是生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之家,而且是精于茶道、具有高雅韵致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撵茶图 [南宋] 刘松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刘松年,南宋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茶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草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2 13:56:5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茗园赌市图 [南宋] 刘松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是“斗茶图”的姐妹篇。图中四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边有一挑茶担者,专卖“上等江茶”。旁有一妇拎壶携孩边走边看。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卢仝烹茶图 [ 南宋 ] 钱选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浙江湖州人,宋代画家。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曾有诗云 :“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故其传世之作多以隐逸为题材。
  据传,该画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 ( 今河北涿县 ) 人,家境贫穷仍刻苦读书,不愿入仕,以好饮茶名世。这幅卢仝烹茶图,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另一侍者旁立,其态甚恭,似送新茶来的差役。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道图 [ 元 ] 作者不详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2号墓壁画。
  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斗茶图 [ 元 ] 赵孟頫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画家。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羽烹茶图 [ 元 ] 赵原

  纸本设色,纵27.0厘米,横78.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 “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惠山茶会图 [ 明 ] 文征明

  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6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徵明(1470—1559)是“吴门”风格的大画家,他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他年少时欲求仕途,但屡试不第。曾荐授翰林院待诏,不久,即致仕归田。毕生致力于诗书画,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画坛高手。究其诗风,清丽抒情,接近唐人柳宗元、白居易,而书法初师李应祯,后遍学前辈名迹,尤长行书与小楷,法度谨严,颇有晋唐书风。然数其绘画最有成就,尤以山水最佳,其笔法远学李咸源,兼慕郭熙、赵孟顺和“元四家”,近追沈周。就其演变风格察之,则以元诸家的笔意为尚。明代董其昌把他推为“南宗”正统。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在惠山山麓的“竹炉山房”饮茶赋诗的情景。此画记录了他们在山间聚会畅叙友情的情景。是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惠山茶会图》描绘的是明代文人聚会品茗的境况,展示茶会即将举行前茶人的活动。它是可贵的明代茶文化资料。画面景致写的是无锡惠山一个充满闲适淡泊氛围的幽静处所:高大的松树,峥嵘的山石,树石之间有一井亭,山房内竹炉已架好,一童子在烹茶,正忙着布置茶具,亭榭内茶人正端坐待茶。画面人物共有七人,三仆四主,有两位主人围井栏坐于井亭之中;一人静坐观水,一人展卷阅读。还有两位主人正在山中曲径之上攀谈,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观赏这幅名画令人领略到明代文人茶会的艺术化情趣,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崇尚清韵追求意境的茶艺风貌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2 14:01: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事茗图 [明] 唐寅

  纸本设色,纵31.1厘米,横10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唐寅(1470一1523)),明代画家,文学家。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商贩家庭,少时读书发愤,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鵒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 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画面近处(左右两方)是山崖巨石古木,远处(中上方)是云雾弥漫的高山,隐约可见飞流瀑布,画面正中(远处高山之前),一片平地,有数椽茅舍,前立凌云苍松,后遮成阴翠竹,茅舍之中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等茶具,墙边是满架诗书。边舍之中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老者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事茗图》画面清新典雅、泼墨浓淡相宜。画的右边是巨石,杂树浓密。画的中间是茅屋庭院,双松立于屋前溪侧,一高士扶杖携童正在过桥,草堂中的高士正坐着静候,左侧是一妇人正生火料理,煮茗烹茶。远山处于蒙蒙烟雾之中,表现出幽人雅士品茗雅集的清幽之境。此图的画法除左侧的山石吸收了郭熙的皴法,松枝的屈兀如蟹爪,松针的四射状承自李成、郭熙风格外,其用笔的秀润纤细又得力于赵孟頫,可见这是一幅接受了宋代风格而又变柔和的作品。    
  画中用细长的线条来写山,造成了一种流动的风姿,与画面中人物的怡情惬意副副融为一体,表现出当时文人学士追求远离尘俗,品茗拂琴的生活志趣。《事茗图》画卷后有画家用行书自题五言诗一首:“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下有“唐居士”、“吴趋”、“唐伯虎”三印。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是描绘当时文人学士山居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除《事茗图》处,《品茶图》与《烹茶图》浓缩了唐寅闲居生活中的茶缘,两幅图都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品茶图》:峰峦叠嶂,一泉直泻,山下林中茅舍,一老一少。老者悠闲地坐着品茶,少者为一童子,蹲在炉边扇火煮茶。画上有自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   
  《烹茶图》:一隐士在高山修竹旁,坐一躺椅上,右边一小童正蹲在炉前煮茶,旁边的茶几上摆着各种茶具。隐士手拈胡须,似乎与轻风高山修竹浑属一体,在短暂而易逝的生命中,超越了万物。





 楼主| 发表于 2007-4-12 05: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停琴品茗图 [ 明 ] 陈洪绶

  朵云轩藏品。
  陈洪绶(1598—1652),字章候、老莲、浙江人,明末画家。
  图中描绘了两位高人逸士相对而坐,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加之雅气十足的珊瑚石、莲花、炉火等,如此幽雅的环境,把人物的隐逸情调和文人淡雅的品茶习俗,渲染得既充分又得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18 17:49 , Processed in 0.04892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