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5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各国语言政策-----多元文化与族群平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1 11: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br/>李憲榮◎長榮大學教授 <br/>序論<br/>一、前言<br/>二、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br/>  甲 歷史背景<br/>  乙 憲法規範<br/>  丙 立法規範<br/>  丁 司法解釋<br/>三、雙語政策的實施和所受的挑戰<br/>  甲 加拿大的聯邦制度<br/>  乙 國家團結和族群和諧<br/>  丙 移民政策與多元文化政策<br/>  丁 非英法語少數族群的權利<br/>四、語言權<br/>  甲 語言權的來源<br/>  乙 語言權的涵義<br/>  丙 語言權是否為基本人權<br/>  丁 語言權是個人權或集體權<br/>  戊 語言權與加拿大的語言政策<br/>五、平等權<br/>  甲 平等權的涵義<br/>  乙 平等權的原則<br/>  丙 平等權與加拿大的語言政策<br/>六、第三語言的地位<br/>  甲 原住民語言<br/>  乙 其他第三語言(移民語言或傳統語言)<br/>七、結論<br/>註解<br/>附錄<br/>參考書目<br/> <br/>一、前言<br/>加拿大是舉世聞名的英、法雙語國家。它的由來有其特殊的英、法殖民的歷史背景,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產生的語言權概念之前就有,歷經長久的考驗,加拿大政府也費莫大的功夫在維繫這個政策的成功。<br/>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衍生自語言權概念。英法雙語政策固然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其阻力亦不少。<br/>加拿大是一個移民的國家,建國之後有很多不同文化、宗教、和種族背景的人口紛紛移民加拿大,造成加拿大多文化和多語言的國家和社會。英法雙語政策遂所到平等權概念的挑戰。<br/>本篇論文探討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首先,簡述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內涵,包括其歷史背景、憲法的規範、立法規範、和司法的解釋。其次,討論英法雙語政策所受到的挑戰,包括加拿大聯邦制度、國家團結統一和族群和諧、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和非英、法語少數族群對此政策的挑戰。接著,以語言權和平等權概念來討論加拿大的語言政策。再次,討論第三語言的問題。<br/>台灣也有語言政策的論戰,加拿大的語言政策也許對台灣在這方面的論戰具有相當參考的價值。在結論裏作者將提出加拿大的語言政策對正在熱烈討論中的台灣語言政策的啟示的看法。<br/>二、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br/>甲 歷史背景<br/>早在十六世紀初就有法國的開拓者來到現今加拿大的東北岸,1541年建立了第一個在北美洲的法國人村落。在十七世紀初,法國人更進入了現今的Quebec省,建立了所謂的「新法國」(New France),1663年Quebec成為法國王朝的一省。此時英國的勢力也開始進入北美洲,在加拿大的東部地區,英國與法國的勢力開始起衝突。在十八世紀初,歐洲的王室繼承戰爭更延伸至北美洲,特別是奧國的王室繼承戰爭更使英國與法國針鋒相對。1756年爆發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也延伸至Quebec,結果法國戰敗,1763年雙方訂立「巴黎條約」(The Treaty of Paris),英國成為現今加拿大東北部的統治王國,法國人的勢力落入英國人的手中。<br/>英國取得統治權之後,原來是採用同化政策--取消法國的民法和行政體系,將法語排除在文官系統之外,鼓勵大量英國移民和由天主教轉為基督教等等,想把法語人(francophone)同化為英語人(Anglophone)。此時,美國的反英革命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尋求加拿大法語人的協助和合作,共同推翻英國統治。面對這種局勢,為了尋求法語人的忠誠,英國政府遂改變其同化政策為包容政策,容許法國語言、宗教、文化和各種制度的存在。這就是加拿大英法雙語政策的源起,這個政策在1774年的「Quebec法案」(Quebec Act)正式宣告。<br/>英國國會於1791年通過「憲法法案」(Constitution Act)將Quebec劃分為「上加拿大」(Upper Canada, 即今日之Ontario省)與「下加拿大」(Lower Canada, 即今日之Quebec省),前者二萬居民幾乎清一色英語人,後者居民有十萬法語人和一萬英語人。「下加拿大」議會在1792年召開的第一次會議決定上、下兩院議會的紀錄採用英、法雙語,下院的發言則可任選母語。<br/>英、法雙語社會並存的情況一直平安無事到1837年的「下加拿大」反抗事件,在那年由於上議院(Legislative Council)對下議院(House of Assembly)的鄙視,法語系的下議院多數領袖Louis Joseph Papineau發動政府的重組改造,導致暴力事件。英國的反應竟是通過1840年的「統一法案」(Act of Union),將上、下加拿大結合在一個政府之下,並藉它引進大量英語人和禁止上下議院使用法文。然而在當年,下加拿大人口六十萬,上加拿大只有四十萬,法語人口仍占多數。此後經過數年的經驗,英方覺得互相容忍還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政策。<br/>由於政策上的偏袒(如鼓勵英語移民措施),到了1861年,上、下加拿大人口總數,英語人口竟然超過法語人口三十萬人,英語人要求議會席位依照人口比例,此舉又引起法語人極大的反彈,政府運作幾乎停擺。但由於來自美國抗英的威脅,英、法語人雙方被迫團結,1867由英國國會通過的「英屬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創造了「加拿大國」(The Dominion of Canada, 除了原有的上、下加拿大兩省外,另加New Brunswick 和Nova Scotia兩省,其中明定加拿大是個英、法雙語國家。<br/>乙 憲法規範<br/>1.「英屬北美法案」:<br/>本法案是加拿大的第一部憲法,它明示英語族群和法語族群為「兩個建國的族群」(two founding peoples),賦予這兩個族群正式的法定地位( charter status)。有關語言的規定如下:<br/>第93條規定各省不得立法損害以前所建立的教會學校。【1】<br/>第133條第一項規定: 「任何人在加拿大的上、下國會和Quebec省的上、下議會得使用英語或法語辯論;這些機構正式紀錄和刊物應同時使用英、法語; 任何人皆得在依本憲法所成立的法院和Quebec省的任何法院使用此兩種語言之任何一種」。<br/>第二項規定:「加拿大國會及Quebec議會的法案應同時以英語和法語出版」。【2】<br/>這些條文確立英、法語言的雙元政策,但其所保障的只是此兩種語言在國會和Quebec省議會的使用,是很粗糙的語言政策,而且談不上有「語言權」的概念,僅有文化平等概念的胚芽。在制訂該法時,法語系的代表也曾抗議第133條第一項有關於辯論用「得」(may)字太無力。從同條有關紀錄和刊物用「應」(shall)字,可見強勢的英語系人並不理會這個抗議。此外,這個法案對於國會和Quebec省議會之外的語言權一字未提。【3】<br/>2.1982年加拿大憲法法案--「加拿大人權法案」<br/>1982年加拿大憲法修正案之一即是將一個完整的「加拿大人權法案」(Canadian Charter of Rights and Freedoms,以下簡稱「人權法案」)列為加拿大憲法的一部分。此法案再度確認英語族群和法語族群為「兩個建國的族群」。此法案有極為詳盡的專門條款規定語言權,雖然當時這不是憲改的重心,至少對英語系的人是如此。由於這些條款對雙語的規定非常詳細也很重要,茲將這些條款列舉如下:【4】<br/>第十六條第一項:「英語與法語是加拿大的官方語言,在加拿大的國會和政府所有的機構享有平等的地位、權利、和特權」。<br/>同條第二項:「英語與法語是New Brunswick省的官方語言,在New Brunswick的國會和政府所有的機構享有平等的地位、權利、和特權」。<br/>同條第三項:「本法案的任何條款均不得限制國會或任何立法促進英語與法語的平等地位和使用」。<br/>第十七條第一項:「任何人均有權在國會的辯論和其他程序中使用英語或法語」。<br/>同條第二項:「任何人均有權在New Brunswick的議會的辯論和其他程序中使用英語或法語」。<br/>第十八條第一項:「國會的立法、紀錄、和期刊均使用英語與法語,兩者有同等的效力」。<br/>同條第二項:「New Brunswick議會的立法、紀錄、和期刊均使用英語與法語,兩者有同等的效力」。<br/>第十九條第一項:「任何人得在經國會所設立的法院使用英語或法語,或以英語或法語提出任何請求; 法院所簽發的文件亦同」。<br/>同條第二項:「任何人得在New Brunswick的法院使用英語或法語,或以英語或法語提出任何請求; 法院所簽發的文件亦同」。<br/>第二十條第一項:「在加拿大境內任何人均可以英語或法語與國會或加拿大政府的總部或主要辦公室溝通或要求服務。在任何其他辦公室有下列情況時亦同:<br/>(1)對英語或法語有充分的需要此種溝通或服務;<br/>(2)由於辦公室的性質,英語與法語服務的需求是合理的。<br/>同條第二項:「在New Brunswick境內任何人均可以英語或法語與任何New Brunswick議會的辦公室溝通或要求服務。<br/>第二十一條:「第十六至第二十條之任何規定均不得妨害或減損本憲法所規定有關英語或法語,或此兩種語言之權利、特權或義務。<br/>第二十二條:「第十六至第二十條之任何規定均不得妨害或減損本法案生效之前所取得或享有之有關英語或法語之法定或習慣上之權利或特權。<br/>第二十三條第一項:「下列加拿大的公民均有權在該省之小學和中學使他們之子女接受該語言教育。<br/>(1)其所習得或仍了解的第一種語言是他們所居住的省份的英語或法語少數族群語言;<br/>(2)曾在加拿大的小學接受英語或法語的教育,而該語言是他們現居住的省份的英語或法語少數族群語言; <br/>同條第二項:「加拿大的公民其任何子女曾在或現在加拿大接受小學或中學英語或法語的教育者,其他的子女均有同樣權利接受該語言的教育」。<br/>同條第三項:「根據上列第一項及第二項所取得的權利<br/>(1)在任何一省有足夠的兒童以公庫提供少數族群語言的教育時仍然適用; <br/>(2)包括接受以公庫提供的少數族群語言的教育機構學習該語言的權利。<br/>第五十九條第一項:「第二十三條第一、第二兩項在Quebec省之適用日期將由女王或總督以命令宣告。<br/>第五十九條第二項:「上項之公告必先經Quebec省議會或政府之同意。<br/>此外必須一提的是,「加拿大憲法,1982」第四十一條第三項及第四十三條規定,憲法有關英語和法語使用的修改,在聯邦,其修正案必須經過國會兩院和所有省之同意; 在各省,其修正案必須經過國會兩院和該省議會之同意。這個規定是加拿大對雙語最高層次的法律根據,也使雙語在加拿大繼續的事實幾乎是不可能改變的。【5】<br/>丙 立法規範<br/>1867年的憲法就語言方面固然用意良好,但並未如預期地達到目的。例如聯邦政府方面並未利用憲法所賦予的權力來保護少數族群。再如聯邦憲法可與各省憲法互相制衡的假定也是錯誤的,實際上在Quebec省之外的法語少數族群的權利常受侵犯,因此各省紛紛有反彈的立法和行動,例如Prince Edward Island在1887年廢除法語的教會學校,British Columbia省和New Brunswick省也跟進。1890年Manitoba省停止公庫資助天主教學校並禁止法語在議會和法院使用,Ontario省於1912年禁止公私立學校使用法語。【6】另外在法語為主的Quebec省也因為語言權的問題有些動亂,甚至醞釀獨立,使加拿大的統一充滿危機。<br/>到了二十世紀,雙語政策所產生的問題不減反增。其中一個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加拿大的軍中問題。加拿大的軍官幾乎清一色使用英語。這種情況使法語人不願從軍,少數在軍中的法語人也不願被派到國外。為了這個問題,法語的政治領袖和聯邦產生很大的爭執,甚至拒絕參加聯合政府。McKenzie King當總理時眼見情況嚴重而採取行動,包括革除國防部長和幾個部長,才緩和了法語人的情緒。【7】<br/>此外,國會也通過對一些立法,擴大雙語的服務,例如在1934年立法建立聯邦政府的翻譯服務,在1938年立法責成聯邦政府在雇用人員時,如該機構所服務的地區多數使用英或法語,該被雇用者必須能使用該種語言。<br/>然而語言上的問題卻日益嚴重,聯邦政府終在1960年初成立「國家雙語和雙文化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 on Bilingualism and Biculturalism)來研究處理危機的對策。該委員會主席Andre Laurendeau在1965年提出報告,認為雙元文化政策和給予Quebec更大的自主權是解除危機的辦法。【8】 但不久Laurendeau去世,1968年Pierre E. Trudeau接任總理,他堅決反對雙元文化政策,認為語言權的保障才是問題的中心,其最高原則是英、法語的「平等伙伴」(equal partnership)關係。<br/>在Trudeau總理的主導下,聯邦政府在1969年訂立官方語言政策,國會並於次年通過「官方語言法案」(Official Languages Act),提出語言政策的立法,其內容包括了「國家雙語和雙文化委員會」的建議,其主要目的<br/>一是以安撫Quebec的法語人,補救法語在聯邦政府體系被排斥的情況,另一是保持和回復各省裏的英語或法語的少數族群的權益。其規定的要點如下:【9】<br/>1.明示英語與法語為官方語言,在加拿大的國會和政府所有的機構擁有和享有平等的地位、權利、和特權。<br/>2.在聯邦政府機構提供英語和法語的服務,補助英語和法語的教育機構和大眾媒體的節目。<br/>3.聯邦政府在足夠人口地區和總部所在地,必須提供英語和法語的服務。<br/>4.設立「官方語言監察官」(Commissioner of Official Languages),直接向國會報告,並有廣大的調查權,調查有關違反本法案規定的案件。<br/>早在1960年代Quebec省就在醞釀「寧靜的革命」(Quiet Revolution),也就是保存Quebec的文化、法語、天主教及其他該省特性的運動。因為移民到Quebec省的人大都選擇英語學校,逐漸同化入英語的社會,Quebec省在1968 年採取對他們不利的措施而引發衝突。【10】此外,1972年Quebec省的語言報告發現法語和法語人在經濟方面的衰退日益嚴重。因此,聯邦的「官方語言法案」並未能得到Quebec省的認同。【11】<br/>該省於1974年通過Quebec省自已的「官方語言法案」(通稱Bill 22),主要目的在提倡法語,因此其規定和聯邦的法案難免有極大的矛盾。Quebec省只承認法語是官方語言,官方文件和溝通只用法語,醫生、律師和其他專業必須通過法語考試和認證,法語是工作和商業的主要語言,現有的教育機構不得增加英語教育。【12】<br/>Bill 22一出,居住Quebec省的英語系人立刻感到不安,英語系的商界開始與政府疏離,並向聯邦政府施壓,但聯邦政府為了避免與Quebec省擴大衝突,並不能做太多奧援,只鼓勵和撥款給他們去向法院求助。<br/>1976年Quebec省的選舉,致力魁獨的Parti Quebecois黨獲勝之後更變本加厲,通過「法語法案」(The Charter of the French Language, 通稱Bill 101),【13】強制法語在政府機構、議會、法院、學校、商界、勞工界等使用,並禁止商業看板使用英語。這個法案不但提升了法語,也創造了一批新的法語商界領袖,但同時也迫使英語系人遷離,並擴大英語系和法語系人間的間隙。【14】不久加拿大最高法院判決Bill 101違憲,該省旋於1993年以Bill 86緩和Bill 101,授權政府規定公營公司的廣告和在公共交通系統內的廣告只能用法文,私人公司或商店其他招牌可用法文和另外一種語文,但法文必須較醒目,廣告則只能用法文。<br/>由於Quebec及其他各省的反彈和1982年「人權法案」的出現,聯邦政府積極從事「官方語言法案」的修改,終在1988年修正通過新的「官方語言法案」(通稱Bill C-72)。這個新法案與原來的有幾點不同:【15】<br/>第一,新法案主要條款都是執行性的(executory),也就是都可能透過法院來執行。<br/>第二,它特別明定負有執行責任的單位,如財政部、加拿大傳統委員會 、和官方語言署。<br/>第三,它包含處理現代相關的議題,如工作環境的科技等等。<br/>第四,將語言權私人化(personalize),也就是除了官方有義務提供兩種官方語言的服務,官員可選擇官方語言的一種外,個人亦可選擇其受服務的語言,而且不必須有「足夠的需要」的人口。<br/>第五,增加有限制的「工作語言權」。在首都地區及其他特定的雙語服務區,聯邦機構必須使工作環境能使用兩種官方語,雇員可選擇其工作語言; 在非雙語服務地區,聯邦機構必須保障少數語言所受的待遇與相反環境的少數語言所受的待遇相同。<br/>至於Quebec之外的各省則認為聯邦政府偏護Quebec省政治自主性和法語的地位,因而相當不滿。由於這些省份的法語人口較少,基本上並未產生太大的問題。【16】<br/>丁、司法解釋<br/>在1970年代,最高法院對語言權的解釋偏向語言權是個人認同、公民權、和社區感不可或缺的要件,因此可就其內涵解釋。換言之,最高法院對語言權採取積極介入和擴大解釋的態度。【17】<br/>但「加拿大人權法案」訂立後,最高法院的態度趨向保守,刻意將「語言權」(language rights)和「法律權」(legal rights)區分,認為前者是政治妥協的產物,後者則是原本的、絕對的。這種區分應用在解釋上就偏向狹義,尊重各省的立法,不利於語言上少數族群的利益。例如在MacDonald V. City of Montreal et al. 一案中,最高法院認為1867年憲法第133條固然允許兩種官方語言之任何一種在法院程序使用,但它並未規定兩種都必須使用,因此政府可任意選擇其中之一。【18】<br/>對於少數族群的語言教育權上,最高法院的態度就比對語言權的要求更積極。例如它認為Quebec省的Bill 101(將英語的教育權限制給其父母或親戚曾受英語教育的子女)違反「人權法案」第23條(保障任何加拿大人只要是居住在英語是少數族群的地區就有受英語教育之權)。但是它並未將少數族群的語言教育權認為是一個基本人權。【19】<br/>三、雙語政策所面對的挑戰<br/>甲 加拿大的聯邦制度<br/>加拿大開國的憲法(1867年BNA Act)明文規定加拿大是個聯邦制的國家,聯邦政府和各省政府有其立法權,不得互相侵犯。教育權屬於各省,聯邦政府在訂定法律和執行語言權時不得侵犯各省的教育權。【20】在聯邦制下,聯邦政府當然不能命令或指揮各省。這些規定使聯邦語言政策在全國實施的一致性遭遇困難。<br/>乙 國家團結統一與族群和諧<br/>語言的衝突固然是發生在各地方和日常生活裏,但它一直擺脫不了全國性的注意力,也無可避免地牽涉到國家團結統一的問題。除了歷史背景外,加拿大聯邦的語言政策原本就是因為國家團結統一的問題去思考和制定的。加拿大聯邦的語言政策一直是注意其對Quebec省所造成的衝擊,同時也注意到英語系人和西部省份的反對,稍一不慎可能造成國家分裂。後來非英、法語系的人口增加,又不得不加入族群和諧的考量。<br/>Quebec省已經舉行兩次脫離加拿大聯邦的公民投票,第二次的投票結果幾乎通過獨立,對加拿大聯邦的存在產生很大的威脅。【21】正如Trudeau總理所說,除非英語與法語同時被接受和承認為加拿大的官方語言,加拿大無法繼續存在為一個國家。<br/>丙 移民政策與多元文化政策<br/>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如果要保持正常的人口成長和適當的人力平衡,加拿大每年均須接納相當數量的移民,平均每年的移民人口占全加拿大人口的百分之一。而這些新移民帶來不少英、法語之外的語言和文化。在此同時,Quebec省之外的法語系人口一直都在下降,特別是在Newfoundland、Saskatchewan、Alberta、和British Columbia等省。<br/>「人權法案」第16條說得很清楚,第16條至23條的用意是在保護英語與法語兩種「語言」,而不是保護Quebec的法語文化或Ontario的法語文化。而要保護「語言」必須保護其文化社區。由於大量的移民,加拿大的人口結構已產生極大的質變,法語文化也已生存在不同族群的多元文化之中,而不只是在Quebec或Quebec之外的法語人集中地。<br/>「人權法案」第27 條規定「本法案的解釋必須與保存和加強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傳統相一致」。此一規定在解釋上可能與雙語精神產生矛盾,在實際執行上也有不少的困難。【22】<br/>丁 非英、法語少數族群的權利<br/>「人權法案」第23 條第一項規定「加拿大的公民,所習得或仍了解的第一種語言是他們所居住的省份的英語或法語少數族群語言,均有權在該省的小學和中學使他們的子女接受該語言教育」。然而許多移民的子女同時學習英、法兩種語言,也有許多根本不學習這兩種語言。他們的「少數族群語言教育權」又是如何呢? 所謂「第一種語言」語焉不詳,最高法院在Maher v. A.G. Alberta 一案將之解釋為只限於官方語言中的一種(即英語或法語言),不包括其他語言。<br/>此外,「人權法案」第15條第一項規定「在法律之前與之下人人平等,並有權受法律平等的保護和利益,不受任何歧視尤其是種族、國家或族群來源、膚色、宗教、性別、年齡、或精神或身體障礙上的歧視」。第二項規定「前項規定不排除任何以減輕弱勢個人或團體的劣勢為目的法律、計畫或活動,尤其是種族、國家或族群來源、膚色、宗教、性別、年齡、或精神或身體障礙所產生的劣勢」。【23】<br/>這些條款如果嚴格解釋都會和語言條款矛盾。<br/>四、語言權<br/>甲 語言權的來源<br/>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許多國家的彊土和邊界,原有的語言社區被劃入新的國界裏,造成許多少數族群的語言地位、學校教育、和經濟上的問題。原先有人主張以強力同化政策來面對這些問題,後來證明是無效的。新的想法是承認和調整國家的結構來面對這些問題。一般學者認為這個新的想法就是「語言權」的來源。<br/>乙 語言權的涵義<br/>語言權的觀念與普世接受的理念價值(如自由權、平等權等等)不同,它是來自處理國內各族群間和國際間和諧的問題而產生的妥協。因此語言權的涵義各國並不一致。<br/>加拿大的歷史背景顯示,英、法兩種語言的傳統是由來已久的,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早了150年以上。「加拿大國家雙語和雙元文化委員會」對「語言權」的定義如下:<br/>語言權不只是指公民可用他們自已的語言和別人溝通。語言權是英語人或法語人依法律所定或習慣所有,可用其母語與官方接觸。它是法律有明確保障使用一種特殊語言的權利,其範圍包括公共事務、國會和立法程序、日常與政府的接觸、司法程序、和公立學校制度。它也可能包括某些私人的活動。【24】<br/>有學者將語言權分成兩個層次:【25】<br/>1.傾向容忍的權利(toleration-oriented right)。這種權利與自由權同義,即不受干預的權利。這種權利只要求政府不得限制其在私人場合的使用。對這種權利,社會的責任是禁止設立歧視的立法。<br/>2.傾向提倡的權利(promotion-oriented right)。對這種權利政府必須做出支持的承諾,其主要是針對政府機構時的使用。這裏又可分為「強的提倡」(strong)和「弱的提倡」(weak promotion)。前者的目的則在保障使用該語言者能以該語言生活,所以要有立法強制其在公與私方面的使用。後者係指政府以行動來提供政府的語言服務和鼓勵一種語言能維繫其存在。 <br/>丙 語言權是否為基本人權<br/>「人權」可定義為普世皆準的道德權利,所有人類、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應該有的東西,如果將它剝奪會嚴重侵害公道。這個「東西」應該有標準加以檢定。Maurice Cranston 提出了三個標準:【26】<br/>第一,重要性: 它對人類的生命是極為重要的。<br/>第二,實際性: 它是事實下可以認知和提供的東西。<br/>第三,普世性: 它是所有人在任何時間和情況都可有的。<br/>此外,人權必能加諸其他人或機關相對的義務以便確保這個權利的存在。<br/>根據以上的標準來檢驗,語言權是否為基本人權。首先,它的重要性。語言學家、社會學、和心理學家一致認為,語言是個人、文化傳統、和社會的核心。對於一個團體中的一個份子,語言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用語言來表達團體的屬性是個人與團體進化和維持的過程。因此,語言在定義個人的認同、文化和團體的屬性上是極為重要的。Kymlicka 指出,語言和歷史是人類知道自已的重要性和自已可有的選擇的媒介,在決定自已將過著什麼的生活時,這是做此決定的先決條件。【27】Conklin認為語言權是每個人要有效行使其他各種與對人的尊重相關的基本人權的主要條件。【28】<br/>因為語言常是少數族群的文化從屬感的中心,語言權可說是保護文化的少數族群能享有和多數族群在社會上能享有的平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br/>當然很多人,因為社會和經濟上的原因而喜愛他種文化,選擇同化於不同語言的社會。但是有證據顯示,如果他們所屬的少數文化能夠保存,這些人能在個人的發展上獲得更大的成就,並能在社會裏充分地吸收文化生活。Brazeau 指出,在他們的生活中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會導致他們對自已的性格的表達受到限制。【29】<br/>其次,它的實際性。最起碼的語言權是政府視它為「容忍的權利」不加以干預,這種情況通常是在自成其形的語言社區裏或在私的場合使用。再高一層的是保存一種語言,也就是上述的「弱的提倡」。在經濟發達的社會,這種情況是可行的。<br/>如果一種語言是散佈於各地,沒有明顯的界線和凝聚力,要承認使用那種語言是一種權利,政府必須要有「強的提倡」,維護這種權利的社會成本也很大。至於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否承認其語言權就必須視個案而定了。語言是散佈於各地的情況下,即使是「強的提倡」,政府也只能有助於該語言的保全,而無法保證其長久存在。<br/>最後檢驗語言權是否具有「普世性」。一個典型的、具有普世性的基本人權是「被人性的待遇之權」(humane treatment, 也就是非殘酷的刑罰)。如將語言權與這種人權相對照,很容易看出它缺乏「普世性」。正如一個遊客不能在他所旅行的地方要求語言權,或是一個新移民到一個新國家也不能要求語言權。這是因為如果離開某種語言社區使用那種語言是沒有意義的,這也是語言權有其天生所缺乏的「普世性」。【30】<br/>另外,有權利就有義務,兩者是互相矛盾和排斥的。如果某甲有某種語言權,那麼某乙是否有義務使用某甲的語言與某甲談話呢?<br/>從上論述,具有「強的提倡」性的語言權是不可能存在的。「弱的提倡」性的語言權則在某些情況下是可存在的。加拿大聯邦的語言政策所認定的語言權是屬於「弱提倡的權利」,而Quebec省的「官方語言法案」(Bill 101)的語言權則屬「「強提倡的權利」。「容忍性的權利」在加拿大各地都存在。<br/>丁 語言權是個人權或是集體權<br/>所謂「個人權」是指每個人都可以「人」的資格,或者必須具備公民身份,而可主張的權利,其他的人有義務不干擾這個權利,例如言論自由權。語言權是一種個人權,因為這種權利可以個人主張,也可以個人來行使。<br/>所謂「集體權」是指屬於團體的權利,這個團體必須有其內在的凝聚性,長久的存在,以及對該團體存在的承諾和付出。這個權利必須是集體行使的,而在檢驗這種權利是否被剝奪時,必須檢驗集體性而非個別性的剝奪。<br/>語言權也可以是一種集體權,但與「政治的集體權」【31】不同的是,:語言權是「實質的集體權」,與文化整體的保存有關,所以也是「文化權」,而「文化權」又牽涉到許多與文化的生存有關的問題,如語言權、宗教權、法律規範、和重要的文化活動等等。<br/>Van Dyke 提出一套承認集體權的標準可供參考。一個團體越有下列的條件,其集體權的主張就越強:【32】<br/>1.對保存自已的團體的意願強;<br/>2.能證明其保存自已的機率高;<br/>3.對其成員的檢驗標準清楚;<br/>4.其團體對其成員的生活越具重要性,成員也願認同其團體;<br/>5.追求這種集體權對其成員重要,而集體權的取得對別人(或團體)所造成的負擔小;<br/>6.能表現其組織和運作的效力和擔當責任;<br/>7.在傳統上能認定其為一個團體;<br/>8.其集體權的建立能與平等的原則相容。<br/>戊 語言權的概念與加拿大的語言政策<br/>加拿大早在建國之前就有英、法雙語存在的事實,「英屬北美法案」將此事實法典化。第133條暗示在國會和Quebec議會和法院,選擇英語或法語為個人權,但嚴格說,它並未明示選擇語言是一種「權利」(right),而只是一種「資格」(entitlement)。真正將語言定為「權利」的是1982年的「加拿大人權法案」,其範圍包括聯邦政府以雙語服務、少數語言的教育、和健康和社會服務三方面。<br/>聯邦的立法,一方面認定語言權是個人權,另一方面也認定其為集體權。但由於任何人(不限於英、法語系的人)均有此權利,所以實際上是語言本身,而非團體的成員取得權利。然而這並非意謂此條文所代表的是集體權。由於它所包括的範圍有限,它尚不能稱得上是個人的語言權。【33】最明顯的集體權的認定是接受天主教學校教育之權。Quebec的Bill 101也是採集體權的精神。在某些情況下,集體權可能和個人權衝突。例如在British Columbia一所天主教教會學校的女老師嫁給一位離婚的人,而被學校開除,原因是她違背了天主教所要求的道德模範。顯然天主教教會學校的教育集體權侵害了這位女老師的個人自由權。【34】<br/>五、平等權<br/>甲 平等權的涵義<br/>平等是西方政治思想裏一個久被討論的問題。Oxford字典對「平等」的定義有三個層面:<br/>1.在數量、價值、深度等等方面是相等的。<br/>2.尊嚴、階級、和特權的情況上是相等的。<br/>3.對人方面:公平、不偏、公道。對物方面: 適當比例。<br/>根據這三個層面的定義,第一,當每個人所持有的量是相等時,就是平等。第二,當每個人在相同的立足點受到相等的尊重時,就是平等。第三,當每個人受到公正、適當比例的待遇時,就是平等。第三點也暗指,只要是根據基本的平等原則,某些程度的不平等是可能的,因為所謂「適當比例」終就是指在某種標準的衡量基礎上不均勻的分配,也就是一般常說的「機會的平等」,而不結果或利益的均等。<br/>乙 平等權的原則<br/>有一種平等原則被稱為「弱的平等原則」,即除非有特殊的理由而有不同的待遇,所有的人都應受平等的待遇。【35】這些特殊的理由應有一定的標準,即不偏頗、合理的標準、和自由。「不偏頗」是同樣的行為受同樣的評鑑,不論是誰。「合理的標準」是在做行為的評鑑時,所有相關的利益都要考量。「自由」是尊重個人的選擇的自由。<br/>另一種平等原則是指「利益的平等考量」,也就是在決定政策時,所有人的所有利益都受到考量。既是平等考量就不必是相等的利益。【36】<br/>嚴格而言,語言非平等的適當的主體。平等適當的主體應能接受利益,或者是在決定是否平等時有可辨識的利益可循。個人明顯地是接受語言平等的主體,但這個個人必須固定於一個語言團體之內。因此,訂定語言的平等地位就是反映社會不同語言團體的重要性。<br/>個人固然是平等典型的主體,團體也可能是平等的主體。但是有時為了團體的平等會犧牲個人的平等,這種複雜的情況在語言平等上更是困難。<br/>丙 平等權與加拿大的語言政策<br/>加拿大語言的平等可分為三類: 法律地位的平等、服務的平等、和使用的平等。<br/>法律地位的平等與平等尊重的原則相符,但它無法做為唯一的語言平等,因為法律地位的平等所賦予的利益是象徵性的,只有政府機構的服務會顯示它,一般大眾難以見到。<br/>服務的平等給予個人平等的感受深刻,但是並未解決取得公家職位的的平等機會。<br/>顯然,在雙語政策下的平等是指英語與法語的平等,與「法律上的平等權」無干。【37】英語系人和法語系人對語言的平等權仍然爭議不斷,英語系人所認知的語言平等權是個人間的平等,而法語系人所認知的是英、法兩種語言社會間的平等。【39】<br/>New Brunswick省的官方語言法案以保障語言權的平等聞名,但其所保障的是英、法兩種語言之間的平等和享受政府雙語服務的平等,是一種促使英、法兩種語言權被接受的策略。加拿大聯邦的語言政策和各省的語言政策反映語言平等的不同觀念和不同的結果。<br/>六、第三語言的地位<br/>甲 原住民語言<br/>在1960年代,當官方語言立法的想法被提出時,非英、法語系的族群(包括加拿大原住民和移民)也爭取他們的語言被承認的主張,但並未成功。<br/>原住民所提出的主要論點的大致如下:&lt;39&gt;<br/>第一,加拿大原住民的語言對加拿大是獨特的,但它們已面臨絕滅,必須政府的支持才能復活。<br/>第二,原住民的語言的復活才能減少原住民在社會上的不平等地位。即使原住民融入加拿大的大社會,他們還是受到歧視。<br/>第三,語言絕滅,文化就會絕滅,文化絕滅,原住民就無自尊,沒有自尊,原住民的生活會更困苦,加拿大原住民的傳統更會加速絕滅。而這種情況的產生是加拿大政府多年來有系統的阻礙所造成,(189) 不是原住民的選擇。<br/>原住民族群大會(The Assembly of First Nations)向政府所提出的具體要求有如下列:<br/>1.給原住民的語言和英、法語平等的地位、權利、和特權。<br/>2.有關於原住民的立法或其他文件以幾種原住民的語言發行和廣播。<br/>3.在足夠原住民人口的地區政府以一種原住民的語言提供各種服務。<br/>4.政府在聘用和升任雇員時,對有能力使用原住民語言的人給予若英、法雙語政策的特殊考量。【40】<br/>這些要求直接挑戰加拿大的英、法語法雙語政策。這些要求固然針對語言平等問題上言之有物,但對政府所要求支持的並不夠具體,例如原住民語言有53 種之多,是否53種主列入保護?<br/>原住民的論點和要求提出後也受到一些反駁。根據1991年加拿大全人口總調查的資料顯示,加拿大原住民的總人口只有116,000 占全國總人口的0.42%(1981的調查是108,620 占0.5%),其中有50,650人使用原住民最多使用的Cree,僅占加拿大總人口的0.18%。使用法語者約為英語的四分之一,但與Cree比較,法語是它的100倍以上。<br/>此外,原住民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三使用英語或法語,而使用原住民語言的人口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 53 種原住民語言只有Cree,Ojibwa,和 Inuktitut三種被認為有繼續長久存在的可能。大多數原住民的小孩,除了原住民語言的教學課程外,少有機會與其傳統語言有所接觸。有些原住民的家長在為孩子選擇第二語言時不選原住民語而選法語。【41】<br/>基於上述資料,批評者認為原住民語言無法要求和英、法語平等的待遇。另外,批評者也提出,在社會上受不平等待遇的人口不只是原住民,例如殘障者和貧窮者也是。而並非所有少數族群的成員都遭遇到同樣的不平等環境,所以要特別考慮照顧的是所有的不幸者,而不是某個少數族群。【42】<br/>由於原住民人口的稀少,原住民語言並未取得憲法上或聯邦層次法律上與英、法語同等的地位,原住民的政治團體在許多憲法協商時也未把語言的問題做為主要的談判議題。但在社會上已有不少聲音認為原住民的情況應給予「特殊的承認」。<br/>在聯邦以下的層次情況有所不同。在1988年的「加拿大人權法案」出來後,有人基於法語使用人口只有加拿大總人口5%的事實,向法院告訴要求原住民語言也要提高地位。兩年後「西北屬地官方語言法案」(Northwest Territories Official Languages Act)修法將Chipewyan,Cree,Dogrib,Gwich’in,Inuktikut,和Slavey等六種原住民語言的地位提升至與英、法語同等的地位。【43】<br/>Quebec省的Bill 101也允許Cree, Inuktitut, 和Naskapi三種語言在保留區內使用,並承認Cree和Inuktitut在屬地內個人和公司的權利。在教育方面,Cree和Inuktitut列為教學語言,法語則列為教學課程。【44】<br/>Ontario省政府也規定只要有15位以上的學生要求,原住民語言就列為中、小學的教學課程。<br/>至於政府的服務,因為使用原住民語言的人口太少而無法提供。但在Nunavut Territories,原住民將政府的服務地方化,也就是由原住民自治政府來處理,在法院裏提供原住民語言的通譯和使用原住民語言的各種健康和社會服務,並支持原住民語言的廣播節目。<br/>乙 其他第三語言(移民語言或傳統語言)<br/>加拿大是移民國家,移民帶來不少的語言和文化。但是移民無法要求像原住民語言一樣的「本土地位」。因此在考量移民的語言權時必須用一套不同的標準。一般來說,有三個標準:【45】<br/>第一,人口數量。數量在考量政府的服務時特別重要,在一般的討論上都以10%為標準。數量當然要顧及到絕對和相對的,也就是要看地區的分佈。<br/>第二,語言對該族群生活上的重要性。族群成員在他們的生活上、在家裏、鄰居,學校、工作使用該語言的程度,成員對保存該語言的態度是很重要的考量。<br/>第三,語言繼續存在的可能性。許多移民語言隨著時間和同化而減弱,而該族群也越來越放棄維持的決心。<br/>目前沒有一種移民語言符合官方承認的標準,無法享有英、法兩種語言所享有的「提倡的權利」,但享有「容忍的權利」。在過去二十年來,各級政府都致力於移民語言的教育。1971年,Alberta省第一個將非英、法兩種語言列為公立學校的教學課程。在Manitoba, Saskatchewan, 和Alberta接受烏克蘭語/英語、中文/英語、德語/英語之類的雙語教學。1988年起,在Ontario省只要有25位以上學生家長的要求即可有移民語言教學。東部省份這方面的努力較差。總括而言,各級政府對移民語言已向溫和的「提倡的權利」在進行。【46】<br/>至於加拿大常掛口中的「多元文化政策」並未注意以提倡語言的目的來保存移民文化,還流於慶祝表演的性質,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怕「多元文化政策」可能對雙語政策所產生的影響。【47】<br/>七、結論<br/>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主要是歷史的背景所造成,其主要的目的也是在維繫由英、法語系兩種族群所組成的國家的團結和統一。加拿大聯邦的語言政策是基於現實的,而非基於原則的考量,誠如Trudeau總理所說,<br/>加拿大需要雙語的官方語言政策,固然是英、法雙語的歷史背景,也是因為我們要面對政治和社會的事實。就從數字來說,各一方都有能力毀滅這個國家的團結統一。所以加拿大只有一個選擇和一個務實的政策,那就是保障雙語社區的存在。【48】<br/>「英屬北美法案」確立這個政策的方向,隨著時間的消逝和社會的變遷,這個政策的性質和內容也隨著改變。1969年由聯邦政府制訂的「官方語言法案」並不是根據語言權的理論,而是基於平等、務實、和國家團結統一的考量。這個法案所賦予的是「語言資格」,而不是「語言權」。<br/>真正奠定「語言權」的是1982年的「加拿大人權法案」。後來修訂的聯邦「官方語言法案」加以明確化、具體化、和執行化。因為語言權缺乏「普世性」的本質,再加上加拿大社會裏的諸多因素,如聯邦制、英、法語系的情結、原住民的權益、移民政策、多元文化等等所產生的阻力,要使它成為像「自由權」一樣的基本人權恐怕是困難的。但是如果我們將語言權層次化,我們可以說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給予這兩種語言「弱提倡的語言權」。至於加拿大原住民和移民所爭取的語言權只能算是「容忍權」,無法提升到英、法兩種語言的層次。 <br/>如果我們用加拿大的情況來看台灣,台灣與加拿大有些類似的地方,如兩大族群的存在,多種語言的存在,原住民的存在等等。兩國也有有大的不同地方,如台灣沒有聯邦制和移民的問題。台灣有「國語」的政策,在這個政策之下,其他語言備受打壓,尤其是國民黨統治的時代,台語(福佬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甚至連「容忍性的權利」都沒有。因為語言與個人日常生活、工作環境、生涯規劃等等有密切的關係,如果國家沒有適當的政策,語言問題具有潛在的爆炸性,台灣的族群問題與語言問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br/>台灣政府應該立刻全面檢討與語言相關的法律和法律條文,並廢除「國語」的政策,而採用「官方語言」的政策,確立幾種官方語言(台灣應採幾種官方語言,不在本文論述範圍之內),並參考加拿大的政策,在公的場合,人人都可使用其所選擇的官方語言,也可規定政府機構的職等和職位的語言要件,一些政府的基本服務也要提供官方語言的服務,以達到實施「官方語言」的政策的目的。 <br/>至於原住民的情況,台灣也可仿傚加拿大有關原住民的語言措施,以尊重和真誠的態度來保護它們。如果政府對語言有誠懇的保護政策,其能生存與否,順其自然,政府才不必擔責任。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11:20:4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padding="4" border="0"><tbody><tr><td><p style="LINE-HEIGHT: 200%;"><font color="#000080" size="5"><b>法國的語言政策──全球化與多元化的挑戰</b></font></p><p style="LINE-HEIGHT: 200%;"><font color="#000080" size="3">吳錫德◎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font>
                                        </p></td></tr><tr><td><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0px; LINE-HEIGHT: 150%;"> </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0px; LINE-HEIGHT: 150%;"><b><font size="4"><u>前言</u></font></b></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語言是其使用族群進行社會化的重要認同憑據,所以它是一份珍貴的「文化資產」。語言也是不同社會之間進行溝通、交易的重要媒介,所以它是一項不容輕估的「經濟要素」。語言也是實現國家統一、凝聚社會及提昇發展水平的要件,所以語言是一個重要的「政治領域」。任何語言政策的擬定與執行,本身皆深刻反映出政治角力與權力較勁(黃宣範,1993:170-224;施正鋒,1996a:53-80;Lapierre,1998)。</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法國是執行單語政策的國家,法語成功地實現法蘭西的統一及民族的團結。繼而向外彰顯其文明並進行海外擴張。對內則壓抑地區語言及其文化的傳佈,及地方主義的抬頭。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法國歷屆政府皆強烈主導語言政策。包括單語政策合法性的建構以及法語純粹性的提昇。且夾其政治實力與文化內涵,法語自十八世紀即成為西方世界最通行的語言(la langue universelle),直到二○世紀才讓英語超前。從此便與英語展開長期的爭奪。然而礙於情勢,法國還是退居弱勢,其政府只得改弦易轍,調整其語言政策 --但仍維持一派「干預主義作風」,提出多語主義(對外),並逐步放寬地區語言的活動(對內)。但新的做法,尤其是一九九四年八月四日所通過的〈關於法語的使用法〉(見【附錄3】),在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情勢下,卻出現若干矛盾、失衡、及正當性的挑戰。本論文主要論述法國政府介入語言政策的邏輯及政治哲學,並討論其〈使用法〉在當前世界格局裡的適切性與影響。</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0px; LINE-HEIGHT: 150%;"><b><font size="4"><u>Ⅰ 法語</u><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1"><font color="#996600">【1】</font></a><u>及法國境內的語言族群</u></font></b></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關係到法國語言政策的法規除前述的〈使用法〉外,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國會曾特別通過增列條文(N° 92-554)規定:「共和國的語言是法語」。此一條款清楚地表示,法語並非法國所獨有<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2"><font color="#996600">【2】</font></a>(de Saint Robert , 2000:84),且重申法語為法國唯一的語言(國語)。以最新法語人口統計數字為例,法國總人口數為五千八百七十萬人,而全世界使用法語的總數達二億二千萬人<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3"><font color="#996600">【3】</font></a>,並有五十五個國家加入「國際法語區國家組織」(見【附錄2】)。就操母語的族群人數而論,法語並未能排名世界前十大語種(見【表1】及【圖1】)。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表1】全球各主要語言一覽表</span></font></b></p><div align="justify"><table border="1"><tbody><tr><td>名次</td><td>語言</td><td align="right">人口(以千為單位)</td><td align="right">佔全球人口百分比(%)</td></tr><tr><td>1</td><td>中文</td><td align="right">1 077 548</td><td align="right">20.4</td></tr><tr><td>2</td><td>英文</td><td align="right">593 920</td><td align="right">11.3</td></tr><tr><td>3</td><td>印度語</td><td align="right">412 314&nbsp;</td><td align="right">7.8</td></tr><tr><td>4</td><td>西班牙語</td><td align="right">311 386</td><td align="right">5.9</td></tr><tr><td>5</td><td>俄語</td><td align="right">285 078</td><td align="right">5.4</td></tr><tr><td>6</td><td>阿拉伯語</td><td align="right">206 380</td><td align="right">3.9</td></tr><tr><td>7</td><td>孟加拉語</td><td align="right">177 609</td><td align="right">3.4</td></tr><tr><td>8</td><td>葡萄牙語&nbsp;</td><td align="right">161 069</td><td align="right">3.1</td></tr><tr><td>9</td><td>法語</td><td align="right">131 417</td><td align="right">2.5</td></tr><tr><td>10</td><td>日語</td><td align="right">122 846</td><td align="right">2.3</td></tr><tr><td>11</td><td>馬來語</td><td align="right">113 294</td><td align="right">2.1</td></tr><tr><td>12</td><td>德語</td><td align="right">89 089</td><td align="right">1.7</td></tr></tbody></table></div><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資料來源:Atlas de langue fran&ccedil;aise,1995。轉引自Jacques Marrat,Géopolitique de la Francophonie,p.15。</font></p></blockquote><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一】世界十大語言族群</span></font></b></p><img height="272"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a.gif" width="492" alt=""/>
                                        <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只限母語</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阿拉伯包括各地區語言變體 </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資料來源: Ethnologue (Dallas:Sumn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1996);引自Fishman,.J.A.,1988-89:31</font></p></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統計,法語人口為排名世界第九的語族。而就書寫的語文及教學的語言而言,法語皆次於英語,排名世界第二。同時也是國際間最廣泛使用排名第二的語言(de Saint-Robert , 2000:24)。法語也是聯合國、歐洲聯盟、歐洲理事會、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諸多國際組織的工作語言之一。但在網際網路傳播媒介的世界裡,法文網頁只佔全球總數(1997年)的2%,遠落後於英文(81%);德文為(4%),與日文(2%)並列。(Unesco , 2000 - 04:31)。這些大致呈現了法語在當前國際的比重。 <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另就國內而言,全國共有七種主要「地區語言」(langues régionales):奧克語、加泰隆語、科西嘉語、阿爾薩斯語、佛蘭芒語、布列塔尼語、巴斯克語。它們分屬三個不同的語系,只有前五種與法語同屬羅曼語系(見【表2】及【圖2】)。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表2】法國主要地區語言及方言區分佈圖</span></font></b></p><div align="justify"><table border="1"><tbody><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語種</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78"><font size="2">分佈地區</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63"><font size="2">人口數</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3"><font size="2">佔全國人口數的比例 ( ﹪)</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178"><font size="2">備註</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 rowspan="5"><font size="2">羅曼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奧克語<br/>(l’occita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中、南部</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2 138 7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3.67</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即「奧克斯坦語」</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加泰隆語<br/>(le catala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濱地中海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5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26</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西班牙境內加泰隆語族有6 615 000人</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科西嘉語<br/>(le corse)</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地中海</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25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22</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北部受義大利中部方言托斯卡納語(le toscan)影響;南部受薩丁島語(le sarde)影響</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阿爾薩斯語<br/>(l’alsacie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東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 80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3.07</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為一種德語方言,與盧森堡語相通</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佛蘭芒語<br/>(le flamand)</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20 000 ~<br/>40 000 *</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01</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為比利時荷蘭裔語言</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凱爾特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布列塔尼語<br/>(le breto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極西布列塔尼半島</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80 000 ~<br/>25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43</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與英國威爾斯方言同源</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非印歐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巴斯克語<br/>(le basque)</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濱大西洋西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86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15</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西班牙境內巴斯克語族有683 000人</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合計</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 </td><td width="78"> </td><td width="63"><font size="2">4 589 700 *</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7.83</font></td><td width="178"> </td></tr></tbody></table></div><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取最多估算數目</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另外,因早期奴工移民關係,法國海外屬地出現一種法語與當地土語、或其他歐洲語言混合使用的混合語:克里歐爾語(le créole)。目前世界上約有800萬人的母語為克語,如法屬留尼旺島、法屬圭亞那。而大溪地語(le tahitien)則屬波利尼西亞語。</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根據「國立法語研究中心」的實地調查(1999年),法語境內共使用75種語言之多。</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資料來源:人口數依據 Peter Nelde , Euromosaic :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the minority lauages groups of the EU , Luxembourg , 1996 , Table 3.</font></p></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其總人口數約四百五十九萬人,佔全國人口7.83%。但相較於遷移入境的外籍人口(七百八十萬人∕13.3%),反而退居次位。此外,根據一九九二年的調查,只有5%的家庭會在家裡說不同於法語的另一種語言(Francosocopie , 1999:108)可見地區語言區母語流失的嚴重情況。且在一九八三年~八四年中,僅有0.4%(20 646人)的學生選修地區語言(Le Figaro , 1985-02-06)。 <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總之,法文經歷數百年單一獨尊的優勢,在法國政府刻意厲行單語政策下,已明顯擠壓其他境內語言的生存發展空間,其所引發的緊張情勢卻從未遞減過。如今法國當局雖已開放地區語言的傳授,但起步卻略嫌晚了些,許多重要語言資產或迭失或有待整理,而使用人口數的遞減便是最大的隱憂。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總之,法文經歷數百年單一獨尊的優勢,在法國政府刻意厲行單語政策下,已明顯擠壓其他境內語言的生存發展空間,其所引發的緊張情勢卻從未遞減過。如今法國當局雖已開放地區語言的傳授,但起步卻略嫌晚了些,許多重要語言資產或迭失或有待整理,而使用人口數的遞減便是最大的隱憂。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表2】法國主要地區語言及方言區分佈圖</span></font></b></p><div align="justify"><table border="1"><tbody><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語種</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78"><font size="2">分佈地區</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63"><font size="2">人口數</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3"><font size="2">佔全國人口數的比例 ( ﹪)</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178"><font size="2">備註</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 rowspan="5"><font size="2">羅曼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奧克語<br/>(l’occita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中、南部</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2 138 7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3.67</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即「奧克斯坦語」</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加泰隆語<br/>(le catala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濱地中海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5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26</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西班牙境內加泰隆語族有6 615 000人</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科西嘉語<br/>(le corse)</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地中海</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25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22</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北部受義大利中部方言托斯卡納語(le toscan)影響;南部受薩丁島語(le sarde)影響</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阿爾薩斯語<br/>(l’alsacie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東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 80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3.07</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為一種德語方言,與盧森堡語相通</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佛蘭芒語<br/>(le flamand)</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20 000 ~<br/>40 000 *</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01</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為比利時荷蘭裔語言</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凱爾特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布列塔尼語<br/>(le breto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極西布列塔尼半島</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80 000 ~<br/>25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43</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與英國威爾斯方言同源</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非印歐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巴斯克語<br/>(le basque)</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濱大西洋西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86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15</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西班牙境內巴斯克語族有683 000人</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合計</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 </td><td width="78"> </td><td width="63"><font size="2">4 589 700 *</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7.83</font></td><td width="178"> </td></tr></tbody></table></div><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取最多估算數目</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另外,因早期奴工移民關係,法國海外屬地出現一種法語與當地土語、或其他歐洲語言混合使用的混合語:克里歐爾語(le créole)。目前世界上約有800萬人的母語為克語,如法屬留尼旺島、法屬圭亞那。而大溪地語(le tahitien)則屬波利尼西亞語。</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根據「國立法語研究中心」的實地調查(1999年),法語境內共使用75種語言之多。</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資料來源:人口數依據 Peter Nelde , Euromosaic :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the minority lauages groups of the EU , Luxembourg , 1996 , Table 3.</font></p></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其總人口數約四百五十九萬人,佔全國人口7.83%。但相較於遷移入境的外籍人口(七百八十萬人∕13.3%),反而退居次位。此外,根據一九九二年的調查,只有5%的家庭會在家裡說不同於法語的另一種語言(Francosocopie , 1999:108)可見地區語言區母語流失的嚴重情況。且在一九八三年~八四年中,僅有0.4%(20 646人)的學生選修地區語言(Le Figaro , 1985-02-06)。 <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總之,法文經歷數百年單一獨尊的優勢,在法國政府刻意厲行單語政策下,已明顯擠壓其他境內語言的生存發展空間,其所引發的緊張情勢卻從未遞減過。如今法國當局雖已開放地區語言的傳授,但起步卻略嫌晚了些,許多重要語言資產或迭失或有待整理,而使用人口數的遞減便是最大的隱憂。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總之,法文經歷數百年單一獨尊的優勢,在法國政府刻意厲行單語政策下,已明顯擠壓其他境內語言的生存發展空間,其所引發的緊張情勢卻從未遞減過。如今法國當局雖已開放地區語言的傳授,但起步卻略嫌晚了些,許多重要語言資產或迭失或有待整理,而使用人口數的遞減便是最大的隱憂。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另就國內而言,全國共有七種主要「地區語言」(langues régionales):奧克語、加泰隆語、科西嘉語、阿爾薩斯語、佛蘭芒語、布列塔尼語、巴斯克語。它們分屬三個不同的語系,只有前五種與法語同屬羅曼語系(見【表2】及【圖2】)。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表2】法國主要地區語言及方言區分佈圖</span></font></b></p><div align="justify"><table border="1"><tbody><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語種</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78"><font size="2">分佈地區</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63"><font size="2">人口數</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3"><font size="2">佔全國人口數的比例 ( ﹪)</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178"><font size="2">備註</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 rowspan="5"><font size="2">羅曼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奧克語<br/>(l’occita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中、南部</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2 138 7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3.67</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即「奧克斯坦語」</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加泰隆語<br/>(le catala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濱地中海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5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26</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西班牙境內加泰隆語族有6 615 000人</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科西嘉語<br/>(le corse)</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地中海</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25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22</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北部受義大利中部方言托斯卡納語(le toscan)影響;南部受薩丁島語(le sarde)影響</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阿爾薩斯語<br/>(l’alsacie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東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 80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3.07</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為一種德語方言,與盧森堡語相通</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佛蘭芒語<br/>(le flamand)</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20 000 ~<br/>40 000 *</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01</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為比利時荷蘭裔語言</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凱爾特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布列塔尼語<br/>(le breto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極西布列塔尼半島</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80 000 ~<br/>25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43</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與英國威爾斯方言同源</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非印歐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巴斯克語<br/>(le basque)</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濱大西洋西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86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15</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西班牙境內巴斯克語族有683 000人</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合計</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 </td><td width="78"> </td><td width="63"><font size="2">4 589 700 *</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7.83</font></td><td width="178"> </td></tr></tbody></table></div><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取最多估算數目</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另外,因早期奴工移民關係,法國海外屬地出現一種法語與當地土語、或其他歐洲語言混合使用的混合語:克里歐爾語(le créole)。目前世界上約有800萬人的母語為克語,如法屬留尼旺島、法屬圭亞那。而大溪地語(le tahitien)則屬波利尼西亞語。</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根據「國立法語研究中心」的實地調查(1999年),法語境內共使用75種語言之多。</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資料來源:人口數依據 Peter Nelde , Euromosaic :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the minority lauages groups of the EU , Luxembourg , 1996 , Table 3.</font></p></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其總人口數約四百五十九萬人,佔全國人口7.83%。但相較於遷移入境的外籍人口(七百八十萬人∕13.3%),反而退居次位。此外,根據一九九二年的調查,只有5%的家庭會在家裡說不同於法語的另一種語言(Francosocopie , 1999:108)可見地區語言區母語流失的嚴重情況。且在一九八三年~八四年中,僅有0.4%(20 646人)的學生選修地區語言(Le Figaro , 1985-02-06)。 <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總之,法文經歷數百年單一獨尊的優勢,在法國政府刻意厲行單語政策下,已明顯擠壓其他境內語言的生存發展空間,其所引發的緊張情勢卻從未遞減過。如今法國當局雖已開放地區語言的傳授,但起步卻略嫌晚了些,許多重要語言資產或迭失或有待整理,而使用人口數的遞減便是最大的隱憂。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總之,法文經歷數百年單一獨尊的優勢,在法國政府刻意厲行單語政策下,已明顯擠壓其他境內語言的生存發展空間,其所引發的緊張情勢卻從未遞減過。如今法國當局雖已開放地區語言的傳授,但起步卻略嫌晚了些,許多重要語言資產或迭失或有待整理,而使用人口數的遞減便是最大的隱憂。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表2】法國主要地區語言及方言區分佈圖</span></font></b></p><div align="justify"><table border="1"><tbody><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語種</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78"><font size="2">分佈地區</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63"><font size="2">人口數</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3"><font size="2">佔全國人口數的比例 ( ﹪)</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178"><font size="2">備註</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 rowspan="5"><font size="2">羅曼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奧克語<br/>(l’occita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中、南部</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2 138 7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3.67</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即「奧克斯坦語」</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加泰隆語<br/>(le catala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濱地中海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5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26</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西班牙境內加泰隆語族有6 615 000人</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科西嘉語<br/>(le corse)</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地中海</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25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22</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北部受義大利中部方言托斯卡納語(le toscan)影響;南部受薩丁島語(le sarde)影響</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阿爾薩斯語<br/>(l’alsacie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東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 80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3.07</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為一種德語方言,與盧森堡語相通</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佛蘭芒語<br/>(le flamand)</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20 000 ~<br/>40 000 *</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01</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為比利時荷蘭裔語言</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凱爾特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布列塔尼語<br/>(le breton)</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極西布列塔尼半島</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180 000 ~<br/>250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43</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與英國威爾斯方言同源</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非印歐語系</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font size="2">巴斯克語<br/>(le basque)</font></td><td width="78"><font size="2">濱大西洋西南疆</font></td><td width="63"><font size="2">86 000</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0.15</font></td><td width="178"><font size="2">西班牙境內巴斯克語族有683 000人</font></td></tr><tr><td align="center" width="82"><font size="2">合計</font></td><td align="center" width="84"> </td><td width="78"> </td><td width="63"><font size="2">4 589 700 *</font></td><td width="83"><font size="2">7.83</font></td><td width="178"> </td></tr></tbody></table></div><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取最多估算數目</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另外,因早期奴工移民關係,法國海外屬地出現一種法語與當地土語、或其他歐洲語言混合使用的混合語:克里歐爾語(le créole)。目前世界上約有800萬人的母語為克語,如法屬留尼旺島、法屬圭亞那。而大溪地語(le tahitien)則屬波利尼西亞語。</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 根據「國立法語研究中心」的實地調查(1999年),法語境內共使用75種語言之多。</font></p><p style="MARGIN-LEFT: 63px; TEXT-INDENT: -63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資料來源:人口數依據 Peter Nelde , Euromosaic : th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r the minority lauages groups of the EU , Luxembourg , 1996 , Table 3.</font></p></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其總人口數約四百五十九萬人,佔全國人口7.83%。但相較於遷移入境的外籍人口(七百八十萬人∕13.3%),反而退居次位。此外,根據一九九二年的調查,只有5%的家庭會在家裡說不同於法語的另一種語言(Francosocopie , 1999:108)可見地區語言區母語流失的嚴重情況。且在一九八三年~八四年中,僅有0.4%(20 646人)的學生選修地區語言(Le Figaro , 1985-02-06)。 <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總之,法文經歷數百年單一獨尊的優勢,在法國政府刻意厲行單語政策下,已明顯擠壓其他境內語言的生存發展空間,其所引發的緊張情勢卻從未遞減過。如今法國當局雖已開放地區語言的傳授,但起步卻略嫌晚了些,許多重要語言資產或迭失或有待整理,而使用人口數的遞減便是最大的隱憂。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總之,法文經歷數百年單一獨尊的優勢,在法國政府刻意厲行單語政策下,已明顯擠壓其他境內語言的生存發展空間,其所引發的緊張情勢卻從未遞減過。如今法國當局雖已開放地區語言的傳授,但起步卻略嫌晚了些,許多重要語言資產或迭失或有待整理,而使用人口數的遞減便是最大的隱憂。 <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圖2】法國境內地區語言地理分佈圖</span></font></b></p><img height="463" src="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b.gif" width="458" alt=""/>
                                </td></tr></tbody></table>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11:22:09 | 只看该作者
<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0px; LINE-HEIGHT: 150%;"><b><font size="4"><u>Ⅱ 法國政府的干預做法及其邏輯</u></font></b></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在法語的發展史上(見【附錄1】),法國政府介入的痕跡至為明顯,且堪稱世界範例之一。其中三大事件具關鍵影響:一是,一五三九年內法王法蘭朔一世(Fran&ccedil;ais Ier,1494-1547 )所公佈的〈維勒耶-戈特萊敕令〉,規定法院命令及判決須採用法文,而非拉丁文。此舉不僅確定了法語的優先地位,也讓拉丁文從此踏上「死語言」之路<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4"><font color="#996600">【4】</font></a>;同時也讓國土境內有了某種「書同文」的程度,並保障一般庶民的基本權利。二是,在路易十三朝廷重臣利希留(Richelieu , 1585-1642)的主導下,於一六三五年將民間沙龍式文人的定期聚會轉變成具公認權威,並負有規範及指導語言使命的「法蘭西學院」(J.-P. Caput , 1986:chap.Ⅲ)。由全國最高學術研究院主持一國語言的規範與純粹、可謂舉世無雙之特色。這個組織一直被視為法語取得最高正當性的附身符。幾百年來它在捍衛法語的正確使用(尤其編撰了九版的《法蘭西學院詞典》)以及在推廣上具有極權威的作用。三是,一七九四年大革命期間通過的〈共和二年熱月2日法案〉,規定所有公家文件必須採用法文。此項被視為是徹底執行「單一語言」的政治宣言。該法案還明文規定違規刑責。法國政府往後所增修的相關條文,也都相繼援引這項內容,譬如:一九七五年的〈巴斯-勞里奧爾法案〉及一九九四年的〈杜彭法案〉。一國政府設立「語言警察」莫不以此為甚。</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Ⅱ-1 1789年大革命共和主義精神的影響</span></font></b></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法國政府如此明目張膽地介入語言政策,並且輕易遂行其單語政策(目前法國境內法語的普及率已高達99.76%),民眾的支持是一項重要的關鍵。是以,根據「法國民意測驗調查所」(SOFRES)一九九四年五月的調查報告,有65%的法國人支持政府採取捍衛法語的政策(de Saint Robert , 2000:88)。事實上,這種「民意」乃是延襲自法國大革命期間盛行的共和與平等原則。</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這種語言的「磁性認同效應」,早在法國大革命前即已發生。由於路易王朝在十八世紀的輝煌成就及其武功事業,讓法國躍居彼時歐洲強國,自然引發一股引力及自豪。狄德羅(D. Diderot , 1713-1784)在《百科全書》的〈引言〉中寫道:「我們的語言已經在歐洲傳播開來,我們認為,現在是法語代替拉丁語的時候了;自從文藝復興以來,法語就已經是學者們使用的語言」(梁啟炎,1999:136)。加上啟蒙時期許多代表人物的鼓吹,以及法語本身所具備的「清楚、清析、明確」的特色,使法語不僅是讓法國人引以為豪的語言,也是歐洲各國知識界及政治人物競相學習的語言。法國大革命所揭櫫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目的就是在建立一個富強統一的祖國。因此,它是反對各自為政的地方主義的;帶有普世精神使命的「統一」是它的實際意圖,包括法律、行政、度量衡、思想、甚至服飾 …等等。</font></p><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大革命前,巴黎地區以外的「外省人」對外基本上沒有什麼交往,即使只說當地的方言土語也不會感到不便。因為在市場做買賣,或到法院打官司,都可以使用方言。而大革命時期大量的法律和法令都是用法文向全國發佈的,地區之聲被祖國之聲所取代。當時到全國各地宣傳大革命的人員也是用法語演講的,他們發現絕大多數的鄉下人都聽不懂民族語言,語言成了人們理解大革命的一個嚴重障礙。推廣法語就顯得十分必要。』(梁啟炎,1999:137)</font></p></blockquote><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事實上,多數法國人是認同並支持大革命的。雖然國民公會政府制定如此嚴苛的單一語言法令,他們還是樂於支持。因為「講法語」就是一種「愛國」的表現。而各地方的代表要上京參與政事,自然就得先會講法語。之後,更會以一種高人一等的姿態,回鄉傳佈革命福音及「民族語言」。而且,大革命的大翻轉也讓法語出現前所未有的大融合與新血,估計大革命前後時期所出現的新詞就多達五千個字之多。結果,這種共和主義的精神讓語言政策充滿社會及政治意味,在往後的語言政策的表露無遺。其做法就是,透過基礎義務教育推廣法語教學,並利用公職晉用及法律禁令來維持法語的獨大優勢。</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Ⅱ-2 政府干預主義的邏輯</span></font></b></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除語言社會學裡的「磁性認同效應」及國民的認同外,行政部門的文化也極具關鍵。首先,在面對外在競爭,政府認為有必要將法語視為一份共同的文化資產,以做好社會凝聚與社會溝通的工作。其次,希望能透過法語做為社會民主化的顯像,亦即,透過法語,做到保障公民平等的原則。第三,投入法語研究的補強工作,而這些是民間單位所做不到的。第四,將法語政策延伸為對外政策,包括保護海外法語國家或地區的「語言權」,及加強彼此政治、經貿、文化關係。第五,透過法語語言政策的堅持,將法國提昇為捍衛「多元主義」及「語言權」的代言人(de Saint Robert , 2000:19-22)。這種對外主張多語主義,對內堅持單語政策的原則,本身即充滿邏輯矛盾。</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總之,法國在體認其語言因國力不濟、國際影響遞減,而拱手讓給英─美語後,所做出的反應有三:一是,開放地區語言的學習,以符合時代潮流、多元主義原則及社會的凝聚。二是,擴大法語的外交籌碼,組成法語國協,捍衛多元文化主義,以提昇法國國際(文化)形象與影響。三是,規劃多語社會,以迎接當前全球化及未來國際競爭的挑戰。</font></p><p><b><font color="#333333"><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cc;">Ⅲ-3 語言政策的調整</span></font></b></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法國地區語言一向受到獨尊法語的嚴重排擠。在第三共和時期(1870-1914)因民族主義甚囂塵上,地區語言的生機與活動幾乎窒息,重要文化資源也相繼流失,為此激化了地方主義的抬頭,地方獨立運動蠢蠢欲動,甚至暴力四起。在一九三六年左派國民陣線執政後,才有人敢於提案呼籲重視此一「文化浩劫」。第二次世紀大戰後,社會黨議員戴克索恩(Deixonne)力排眾議提案開放地區語言的傳授。結果引來激烈爭辯。之後戴氏始得以「今日,民族統一已十分牢固,我們不必擔憂法國會走上地方分治的道路」(梁啟炎, 1999:209-210)而稍微平息眾議。但最後僅獲得每週一小時的選修課,且科西嘉語還不在此列。不過,這條法案卻讓有心傳授地區語言的老師(公職人員)「除罪化」,免於因教導桑梓子弟母語而官司纏身!但開放以來成效有效,許多地區語言資源早已流失殆盡;或因分支過多,彼此無法溝通,詞彙也各自有別。加上誘因不足,無法引起學童,甚至社會青年學習興趣。尤有甚者,法國政府的消極態度更要負起大半責任。譬如,由45個國家組成的歐洲理事會(Conseil de l’Europe)於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四日通過的〈歐洲地區語言及少數語言憲章〉,法國卻猶豫多年遲至一九九九年五月七日才簽署,但只接受其〈宣言〉部份而已<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5"><font color="#996600">【5】</font></a>。但此舉已標誌法國在多元化主義的實值意義上已有了新的突破。法國政府更於二○○○年一口氣向歐盟的「歐洲較少廣泛使用語言推廣局」(BELMR)申請了八項計畫(為申請案最多的國家),總金額達一百四十六萬歐元,其中歐盟補助33.6%(四十九萬歐元)。受惠的地區語言包括:奧克語、加泰隆語、科西嘉語、阿爾薩斯語、佛蘭芒語、布列塔尼語、巴斯克語、克里歐爾語等八種。計畫內容包括地區語言詞彙的編纂、翻譯、配音、地區語言電視網、兒童刊物、地區語言人口分佈圖、歷史及地理教材等。<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6"><font color="#996600">【6】</font></a></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海外殖民地相繼獨立,有的甚至引發戰爭或內亂,如越南及阿爾及利亞,其國際影響日益削弱乃不爭事實。戴高樂將軍重新主政(1958起)表面上雖然仍高唱法蘭西獨立自主,但帝國的聲勢早已不在。直到密特朗主政(1981起),才有勇氣說出「法國是一個中型國家」。但戰後至六○年代新獲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因發展條件的侷限,以及冷戰格局的國際情勢,並未能徹底解決與其前宗主國的依存關係。尤其是法屬前殖民國家在美國的刻意挖角與拉攏下,反而讓那些講法語的執政者及知識份子感到一股莫名的威脅。一九六九年,在幾個前殖民地國家負責人:塞內加爾總統桑戈爾(L. S. Senghor)、尼日總統迪奧里(H. Diori)等人的倡議下,在尼日召開了第一屆法語國家會議。「講法語的國家和地區」(francophonie)的概念才被賦予政治實意。一九七七年,桑戈爾建議組成「法語國家聯邦」或「法語國家國協」,但法國政府擔心被誤解為新殖民主義或文化帝國主義而未積極推動。直到一九八六年,在密特朗總統的倡議下,在巴黎召開了第一屆「法語國家高峰會議」,之後每兩年召開一次。二○○一年在黎巴嫩舉行,共有五十五個國家首長與會。法國並於一九八六年成立一個「法語區事務國務秘書」的事務部長一職。</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法語國家高峰會議召開以來的確獲致許多令人鼓舞的成績。法國也透過這樣的機制將「法語區」的概念應用在傳媒(如五洲法語衛星電台TV5的架設)、教學(如國際法語教師聯盟 / FIPF<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7"><font color="#996600">【7】</font></a>)、學術交流、文化活動,等等領域,並投入為數可觀的經費。而且這項以「法語」為介面的交流卻不只侷限在法語區國家內。換言之,打從一九八六年起,法國終於體認到全球有50餘個國家,人口是其三至四倍的「法語區」資源的重要性;並成功地將「語言政策」與「外交政策」巧妙的結合成「法語區政策」(politique de la francophonie)(de Saint Robert , 2000:7-8)。目前,這種以語言做為元素的政治結盟並不限於法語,另有「阿拉伯聯盟」(1945∕22國)、「荷語會談」(1991∕9國)、「西班牙語國家高峰會議」(1991∕20國)、「突厥語國家高峰會議」(1992∕6國)、「葡語聯盟」(1996∕7國)(de Saint Robert , 2000:22)。而且不少社會語言學家也同意,這類以共同語言為訴求的政治結盟,所凝聚而成的超大型「語言區塊」,是更足以抵擋英語霸權長驅直入的機制(Breton , 2000-4:23-24;Fishman , 1998-99:26-40)。</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由於習慣於單語政策的環境,加以法語在國際間一向享有優勢,法國人早已養成惰性,而不肯多學外語。根據「全國統計及經濟研究中心」(INSEE / 1996)的調查,有50%的法國人(年滿十五歲者)不懂任何外語,36%略通英語、14%西班牙語、11%德語(Francoscopie , 1999:110)。總之,法國人的外語能力相對於許多國家而言,甚至落後地區的非洲國家人民(他們通常是三語:母語、阿拉伯語和一種歐洲語言),皆遜色甚多。法國政府也是基於相同的惰性,在規劃外語政策上至為消極且遲緩<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8"><font color="#996600">【8】</font></a>。二○世紀以來法語在國際優先地位的失守,甚至連嚴謹的語言學者都會怪罪,乃是因為政治人物及商界老闆輕易使用外語與對手交談所致?況且,自八○年代大幅開放中學生選修外語以來,幾乎一片倒地選修英語(82.7% ,1983-84學年)。此外,根據專家的調查,法國現有的外語師資(尤其是英語)素質不齊,所培養出來的學生,恐怕也是半調子的雙語料子(de Saint robert, 2000:79-80)。</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法國語言政策的邏輯矛盾在於:一方面捍衛其母語(法語),並結合其他法語區國家(多半是雙語區)及推廣法語至全球各地(多半是三語以上);另一面又想設法圍堵英─美的進犯(按:根據法國語言家Cl. Hagège的統計,目前法語裡英語的借用詞佔其總詞彙的0.5%;這個比例在加拿大的法語裡則為7%)。如此一來,不僅削弱了其國民的國際溝通能力,也違背了多元主義∕多語主義的平等原則。目前法國政府主要透過歐盟的若干語言及文化交流計畫如:Erasmus、Lingua、Socrates裡的外語教師在職訓練計畫及青年交流合作計畫,來改善其外語學習環境(丁元亨,1999:136-142)。總之,法國單語政策厲行數百年,短期內恐怕也不可能政策急轉彎。因此,其政府所主張的「多語主義」(plurilinguisme)仍屬一種概念模糊的「策略」。且就實質而言,在廿一世紀國際競爭依舊白熱化的今天,當代法國人所能擁有的文化及語言資源相形之下便屬有限,因為他們距離國際許多組織(聯合國、歐盟,等等)所建議的「三語」<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9"><font color="#996600">【9】</font></a>標準仍差甚遠!</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0px; LINE-HEIGHT: 150%;"><b><font size="4"><u>Ⅲ 〈關於法語的使用法〉的權宜特性</u></font></b></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只有當語言遭受嚴重競爭甚至威脅之際,政府才會挺身而出,呼籲國民重視,並投下心力去做推廣。最後,往往在情不得已之下才透過立法保護,甚至設下處罰性條款。一九九○年代法國有關語言政策的演變出現三次重大的決策。一是,一九九二年在憲法條文裡增列法語為法國「國語」字眼;二是,一九九四年通過〈關於法語的使用法〉,規定在法國境內某些公開場合禁止使用外語;三是,一九九八年爭辯是否將部份尚未有陰性用詞的職業、頭銜予以「女性化」(la féminisation)。在這三個事件裡,依舊可以看出法國政府部門嚴重介入語言使用的痕跡。這種做法是否有效?是否具有正當性?已引起不少研究學者探討,尤其從法理的方面申論(Molfessis,1999;de Saint Robert, 2000)。</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九○年代,法國上下確實更能感受到英─美語的強大威脅,尤其在網際網路、大眾文化、及青年學生的外語學習風氣上。許多文化知識界的人也都主動跳出來,要求政府採取行動。政府自然樂於迎合這股民意,好替其干預主義取得更多正當性。因此,在某位語言學者(André Jouette)的建議下順勢推廣,最後在憲法裡增列「共和國的語言是法語」的字眼。換言之,也就正式宣告法語乃是法國唯一的國語。當時這項「語言主權」的宣示並未引發太多爭議,因為它乃是延續自一五三九年〈維勒耶-戈特萊敕令〉的精神,並再度重申法語乃是所有法律的唯一語言(Molfessis ,1999:181-184)。但其國際政治的意圖卻十分明顯。也就是預防在歐盟或其他國際組織中,一旦英語受廣泛支持,成為主要(且唯一)的工作語言時,法國可依此憲法條文提出異議,並做為談判的疇碼(de Saint Robert , 2000:83-85)。我們只稍回顧一九九三~九四年間,法國在「關稅及貿易總協定」裡的烏拉圭回會談判過程中,力主「文化例外」的主場,大致也就反應了這項增列條文的後續影響。</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憲法增列條文的動作並未引起太多注意。反倒是一九九四年的〈使用法〉引發一連串的爭議風波,尤其英語世界的傳媒皆大肆渲染,稱民主的法國走了回頭路,動用警察權干預基本人權。在〈使用法〉裡第一條(見【附錄3】)即明白引述憲法的這項增列條文。事實上,兩條法案並沒有必然的發展關係。但當初主導增列條文的國會議員與此時提案的文化部長均為同一人杜彭(Jacques Toubon),一位保守右派的政治人物。〈使用法〉基本上只是延續一九七五年〈巴斯-勞里奧爾法案〉的內容,並加以補強而已。它所涉及的領域也只是消費、廣告、學術研討會、就業權益及公共服務的權益。並非是一份關於法語的法律,而是關於如何「使用」的法律。它也沒有明文規定禁止使用那些外來語,只是喚醒法國公民尊重法語的意識(Molfessis , 1999:189;de Saint Robert , 2000:85-89)。不過,其所羅列的罰鍰(違反規定者,自然人罰款五千法郎,法人二萬五千法郎),卻引發「語言警察」(police du langage)之譏。這項舉發的工作交由「競爭、消費、查稽逃漏總局」(DGCCRF)負責。自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五日公佈實施以來,三年內即增加三倍多,一九九五年有三十二件遭法院起訴、九六年五十六件。條文中最引發爭議的莫過於有關電腦資訊業、國際學術合作及國際工作合同等,似乎皆難於不會觸法(Molfessis , 1999:190-191)。</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平心而論,該〈使用法〉並不符合當前多元化及全球化國際趨勢。雖然立下罰鍰辦法,但卻無刑責,且內容無法一一涵蓋當前日益國際化的文化與經濟生活領域。此外,也明顯違反基本人權原則,因為「每個人皆可以選擇他(她)喜歡的語言發表」。為此,不也就侵犯了個人的言論自由?此外,它也業已造成對外籍勞工的歧視。事實上,根據法學專家的分析,這項法律只有在涉及消費及保障工作權益時,政府的介入才有其正當性。而且就算為了保護消費者,到底是為了保護只會說法語的消費者?還是國際消費者?歐盟法院的判決(2000-09-12)指出,「基於物品自由流通原則,會員國的法律不得在食品上限定只能使用一種語言」<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10"><font color="#996600">【10】</font></a>。為此,法國的這項國內法不已就抵觸了歐盟的法令!總之,這項法律的矛盾、不合時宜、且不臻完善,法國政府可能要花上更多的精力去補救,甚至修訂(Molfessis , 1999:191-198)。</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反之,若要法國政府放棄其一貫所秉持的「干預主義」,也同樣難於說服。若暫且撇開放棄「語言主權」所牽涉的諸多客觀影響,就現階段立即的政策衝擊而論。法國政府(不論左右派立場)皆有許多不得不堅持下去的理由。因為,若對語言使用採放任主義,那法國政府過去所投資的資產將一舉化為烏有,過去所累積的文化、政治、社會的專門知識也將折損殆盡。而最重要的莫過於,語言政策的棄守勢必造成政府與社會的斷裂,因為政府負起捍衛語言的責任仍是大多數法國人所期待的(de Saint Robert , 2000:119)!</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如何在開放與保守間掌握平衡點?它正考驗著法國執政者的智慧。一九九八年法國又上演一場語言改革的論戰,許多女性主義及共和主義的前衛人士要求,將現存尚未有女性稱呼的職業或頭銜詞彙一律予以「女性化」。但遭「詞彙及新詞總會」以「應用已先於法律」原則,予以駁回(Molfessis , 1999:178-179)。這種符合男女平權與「政治正確」的法語在比利時及加拿大魁北克區早已行之多年。但一般法國人都頗不以為然。此回,以「法蘭西學院」為首的保守派佔了上風,政府也樂於順勢退居第二線,迴避這種棘手的語言論戰(de Saint Robert, 2000:99-103)。正如一位法律語言學者所強調的:「如果語言是因使用而成,那麼就應由語言的實際應用來決定如何為之,而不是由法律來決定語言應該怎麼使用!」(Molfessis , 1999:178)</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0px; LINE-HEIGHT: 150%;"><b><font size="4"><u>結論</u></font></b></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綜觀法國厲行近五百年的單一語言政策,在二○世紀以前它給近代法國帶來無比的建樹與驕傲,法語曾經是國際上最通行的語言,也是大部分的人類樂於學習的一種「值得學習」的語言。但物換星移,二○世紀的法國人似乎太晚體認其語言特權優勢已不復存在,又太過於墨守成規,推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語言政策。晚近雖有若干調整,但仍有待時間考驗。</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事實上,當前法國政府語言政策的主軸主要有四:一、體認法語國際地位的式微;二、設法阻擋英─美語的大量入侵;三、結合世界各地法語國家;四、強調法語這項人類文化資產的不可替代性,並以多元化、多樣化、多語化的捍衛者自居。但這些理念的執行往往因施政者過於焦躁、保守而陷於過度干預的局面;使許多重要的國際交流資源橫遭阻擋<a href="http://mail.tku.edu.tw/cfshih/ln/paper06.htm#11"><font color="#996600">【11】</font></a>,使國內許多珍貴的語言文化資源大量流失,或過度受到壓迫。結果使得其施政出現嚴重邏輯矛盾,致而始終跳脫不出故步自封的窘境。</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宏觀地看待語言的作用是必要的。多語性乃是人類與生俱有的本能及重要表徵與資產。語言的學習自然可以因所處環境不同,所冀求的願景不同,而區分為國際性交際性語言(如英語、法語)、區域性的經濟語言(如日語、國語)、以及文化性認同語言(如國語、閩南語、客語及其他原住民語言)。循此原則,個人或政府在設計其語言學習對象時,自然可採取不同的方式及管道,以及設計不同的理解與駕駁能力。這些技術面的問題也應由語言專家提供適切可行的建議,而不是由行政官吏一手主導。政府部門所應做好的,反而是良好語言學習環境的營造以及語言文化資產的保存及開發。</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我們也必須體認到任何語言學習的動機,都或多或少牽涉到利益的考量 -即反映為一種「磁性認同效應」,包括大至國家、社會,小至家庭、個人。政府公共部門在規劃語言政策時就必須先考慮到內外部的供給與需求,即某一語言能提供什麼,或對某一語言的需求為何(de Saint Robert , 2000:10)?換言之,學習語言(包括母語)也充分呈現出一種較勁場,這種選擇向力、向利靠攏的現象根本就是一種慣性(吳錫德,1993)。為此,我們十分認同法國語言學者卡爾韋(J.-L. Calvet)所持的論點:『語言的生與死是由它的使用者來決定』(Calvet , 2000-4:35-36)。換言之,個人若因外在客觀環境及內在主觀因素影響,放棄學習其母語(或放棄傳授母語給其子女),一旦這個母語瀕臨死亡、或者就此死亡,那就應由他(她)負起最大責任!</font></p><p style="MARGIN-LEFT: 0px; TEXT-INDENT: 25px; LINE-HEIGHT: 150%;"><font size="2">目前全球約仍有五至六千種語言,但正以每年平均消失二十五種的速度發展,到本世紀可能剩不到一百種。『在語言的銀河裡,每一個字都是一顆星!』(Dans la galaxie des langues, chaque mot est une étoile!)。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九九九年執行「國際母語日」(2月21日)的口號。讓我們以更寬廣、更開闊的胸襟來看待語言,讓我們先珍惜我們的自己母語開始做起!讓我們世世代代都是能操多語的人!</font></p>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0 22:40 , Processed in 0.12481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