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287|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一些联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9 19:52: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陆续写的一些东西,存此一包。行文谬误之处,请指正。
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19:52:56 | 只看该作者
  宋 荦(清)·题黄鹤楼<br/>  <br/>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尊,看洲渚千年芳草;<br/>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br/>  <br/>  梁章钜先生在《楹联丛话·卷六》载有此联,然后略作点评:“(此联)不著议论,而自擅清新。惜未详何人所撰也。” 梁先生未能考据到此联的作者宋荦,于他而言自然是很遗憾的事情。我们来看看这“不著议论,自擅清新”的黄鹤楼联。<br/>  <br/>  黄鹤楼千年古迹,历来便是文人墨客凭吊怀古的绝佳去处。看这个联之前,先看看两首诗。一为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此诗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而另一首,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宋荦的这副黄鹤楼联,正是从这两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诗中所化而出。<br/>  <br/>  宋荦,(1634—1713)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清顺治、康熙朝诗人,官至吏部尚书。此联起句直奔主题,与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一唱一和,发千古悠悠之问;吊古怀今之余,作者“自把金尊(通樽,即酒杯)”,观看“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景色,并用“千年芳草”拉开时空的距离,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也便油然而生。下联起句作者方与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神游八荒,转眼间却又与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相和起来,再发千古悠悠之问,“问谁吹玉笛”。上下千年,不同的人吹着相同的曲调,作者此时的心境,亦暗合当年陈子昂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之叹的心境。“落梅花”,在此联中是笛曲名《梅花落》的倒置,到底是谁吹玉笛,已经变得不重要了。<br/>  <br/>  宋荦的高明之处,正是他淡入淡出的“不著议论”,才使得此联既化于诗,又脱于诗。如果说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与李白的“西望长安不见家”都有浓浓的乡愁萦绕其间,那么这个联所含深意,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或许什么都不见,仅得“清新”二字罢了。<br/>
3#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19:53:21 | 只看该作者
  梁同书(清)·挽外甥<br/>  <br/>  天道何知?不许阿奶留李贺;<br/>  神仙安在?翻教老泪哭羊昙。<br/>    <br/>  梁章钜《楹联丛话》里有这样的记载“山舟学士挽其甥吴台卿(显德)联。吴幼聪敏,才藻冠时,……四十以瘵卒。读之令人酸鼻”。<br/>  <br/>  此联起句便问,这一问虽显突兀,后分句却紧承着上句铺开。“阿奶”,即母亲;李贺,是年仅27岁就去世的唐代大诗人。自宋代以来,后人以“太白仙才,长吉鬼才”来比喻李贺的才华,呼之“诗鬼”,《唐文粹·李贺小传》载,李贺将死时,有绯衣人来,说“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作记。”,是说连上天也被他的才华所惊动,把他召去给刚建成的白玉楼作记。吴台卿老母尚在,眼睁睁的看着儿子死去却无法挽留,突出“天道何知”的残忍,悲伤抑郁愤懑之情油然而生。<br/>  <br/>  梁同书上联用李贺与外甥都有才华却都早亡的共同点立意,下联他却是活用了晋朝谢安和羊昙的典故。羊是谢的外甥,《晋书·谢安传》载,羊昙为谢安所倚重,做舅舅的谢安死后,羊昙郁郁寡欢,连走路都会绕过舅舅曾扶病经过的西州。有一次他喝得大醉,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州门,想到以前疼爱自己的舅舅,羊昙“痛哭而去”。这里的“翻”,是“反”的意思,梁同书将羊昙哭谢安的“甥哭舅”反转成了自己哭吴台卿的“舅哭甥”,切人切景,用典精当含蓄。白发人送黑发人,作者思念外甥老泪横流之状,当真令人鼻酸。
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19:54:06 | 只看该作者
  曾国藩(清)·题九江塔齐布忠武祠<br/>  <br/>  大勇却慈祥,论古略同曹武惠<br/>  至诚相许与,有章曾荐郭汾阳<br/>  <br/>  塔齐布(1817-1855),字智亭,清朝湘军将领,满洲镶黄旗人,是一位作战勇敢却善良忠厚之人。在随湘军统帅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之乱的战役中,于江西九江呕血身亡,时年三十九岁。他死后,朝廷在九江建专祠以纪念,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追加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忠武”,这个谥号对于武将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比如诸葛亮、郭子仪、岳飞、常遇春等。上面这联就是由曾国藩题九江“忠武祠”之联。<br/>  <br/>  “大勇却慈祥”,指的是他的英勇和慈祥善良。咸丰四年八月,湘军进攻武昌,太平军抵挡不住弃城而逃,被塔齐布的部队所截杀。这时塔齐布发现太平军里有十多岁的孩子组成的“童子军”因无处可逃而纷纷跳河自尽,淹死很多。他目睹这样的惨状,在马背上号啕大哭,立即下令拯救,捞上来二百多名。塔齐布极孝,某次有人送了好吃的东西给他,他端着碗泪流满面。旁人问他,他说舍不得吃,想给母亲送去。他死之后,军民皆恸。<br/>  <br/>  曾国藩在上联用了“曹武惠”的典故,曹武惠即武惠王曹彬,是北宋的开国良将,以平江南之功而归。曾国藩用词精准:“略同”,暗指曹武惠与塔齐布同是打江南,一人功成而一人身亡,联中的痛惜之情也就出来了;下联的意思,是曾国藩说自己与塔齐布的交情,两人以至诚相交。曾国藩向朝廷举荐他时说“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推荐塔齐布,可见曾国藩之诚。郭汾阳,便是唐朝另一位谥号为“忠武”的郭子仪。他曾在安史之乱中打败了史思明。曾国藩下联用此典,一是以“安史之乱”隐指“洪杨之乱”(洪秀全与杨秀清的太平天国之乱),二则是把两个谥号为“忠武”的人相提并论,把塔齐布比作了平乱的郭子仪。<br/>  <br/>  这个联的成功之处是使典隶事信手拈来,含而不露。但要读懂这个联,则必须了解塔齐布的为人和他与曾国藩的交情。曾国藩上联回忆往事心潮澎湃,但最后表现出来的感情,却是识人用人的自豪,这样也是对朋友下属及朝廷百姓最好的交代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19:54:54 | 只看该作者
  梁同书(清)·挽亡妻<br/>  <br/>  一百年弹指光阴,天胡靳此;<br/>  九十载齐眉夫妇,我独何堪。  <br/>  <br/>  梁同书与夫人汪氏俱为长寿之人,都活到了九十岁以上,夫人先他两年而去。作为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夫妇,骤然失去老伴的痛苦可想而知。耄耋之龄的梁同书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了这副挽联。<br/>  <br/>  上联的“靳”,乃吝惜、吝啬之意。梁同书用了与他挽外甥一联相同的手法:愤而怨天。“一百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我与夫人都已九十多了,老天你为什么(胡)竟吝啬到了如此地步!”,把夫人的离去归罪于天。转至下联,梁同书用了东汉文学家梁鸿夫人孟光“举案齐眉”的典故。梁鸿落魄时为人舂米,待晚上回家,孟光已为他做好了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梁同书用这个典故,一则暗切己姓,二则隐指自己和汪氏夫妻间相敬如宾;且“齐眉”与上联的“弹指”对仗工雅。待读至收句“我独何堪”时,苏东坡悼亡妻《江城子》里的名句“尘满面,鬓如霜……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的画面,此联作者不堪忍受失去老妻的形影相吊、孤单落寞的凄凉便历历在目。此联含蓄委婉,用情极深,联内却不着痕迹,余味绵绵之处,却是催人泪下的感伤。 <br/>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19:55:45 | 只看该作者
  曾国藩(清)·挽乳母联<br/>    <br/>  一饭尚铭恩,况负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br/>  千金难报德,论人情物理,也应泣血三年。<br/>    <br/>  曾国藩著述颇多,而平生所撰之联,长短皆具、雅俗共赏,既有庙堂之气象,亦有市井之言辞。其撰联特点是极善于用典隶事,当真是信手拈来,运掉自如。其格言联“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忧以终身,乐以终身”,真是自警警人的至理明言之联。他作此联的年代已无可考,按他一生的际遇推断,作此联时应该已身居高位。<br/>  <br/>  上联是写乳母对自己的大恩德,起句的典故出自于“漂母饭信”。韩信潦倒落魄时,一位漂洗丝棉的贫穷老妇曾送饭给他吃,韩信感激之余,允诺将来一定报答,这位老妇说:我哪里是图你报答的啊(岂望报乎)。韩信封王之后,实现了自己当年的诺言,以千金报答当年漂母的送饭之德。作者此处用这个典故,将自己比作“不忘恩”的韩信,也暗含了乳母对他的抚养“岂望报乎”之意,从而树立起了一个慈祥老妇的形象。跟着作者层层推进:“一饭之恩”尚且要报答,更何况乳母对我的“负抱提携”(自对)!作者将乳母对自己的大恩,推至上联的收句“只少怀胎十月”。点明了被挽者不是亲生母亲,却把她和亲生母亲并提。<br/>  <br/>  下联笔锋一转,写作者自己对乳母的追思,仍是用“一饭千金”之典。作者与韩信有所不同的是,漂母其时尚在,故可报恩;而作者的乳母却已去世了,纵有“千金”也无法报答,正是“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和悔恨。二分句的“人情物理”(自对),一来是和上联形成对仗,二来却是扣住全联的收句而言。清朝依古制,即亲生父母去世后,为人子者需服丧三年,叫做“守制”(服孝),此即为人情物理。作者提醒自己应该为乳母“泣血”三年,是再一次的将乳母与亲生父母相提并论。<br/>  <br/>  曾国藩一生以儒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严格要求、砥砺自己,在这一联中,儒家思想的孝、礼、义三字尽现,用语用典皆朴实自然,深切哀婉,很是感人。其中的一饭千金、铭恩报德、怀胎泣血、十月三年的对仗工整绝伦,当真是大家手笔。<br/>
7#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19:59:01 | 只看该作者
<p>彭玉麟(清)·题江苏镇江招隐寺昭明读书台 </p><p>萧梁逝水,往迹犹新,问谁大雅扶轮,再继元储不朽业; <br/>沧海横流,人间何世,趁我余光秉烛,补读平生未见书。 </p><p>大凡名胜古迹联,笔法都不外吊古抒怀。仅以黄鹤楼为例,来看看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左彭胡”之联。曾国藩云“数百仞楼观重开,羡今朝势压江城,仍被白云留住;几千年仙踪再续,愧我辈题无彩笔,谁招黄鹤归来”;左宗棠云“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①;彭玉麟云“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胡林翼云“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这样就比较容易看出他们联里所用的关键字了。这种写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彭玉麟的“红羊”“黄鹤”之对,工绝精妙,别出机杼,教人叹为观止。</p><p>昭明读书台,是我国第一部诗文选集《文选》的作者萧统曾读过书的地方,他是南朝梁国皇帝萧衍的长子,两岁即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他编纂《文选》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也是这位东宫太子的属官。《文选》收录了很多梁代以前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特别是唐宋)影响颇大。萧统读书之处,在南京梅花山也有遗迹,真伪则不辨矣。</p><p>彭玉麟起句便叹,萧梁的霸业已成过往,而太子的读书台(往迹)犹新,以吊古笔法直奔主题,既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又为后两分句作好了铺陈:有谁德高才大,来推动昭明太子的不朽事业?“元储”,即元子(天子、王侯的嫡长子)与储君(皇位继承人),这里指昭明太子;“扶轮”,扶翼车轮,指在侧推进。上联虽然是“问”,却也是隐隐的慨叹这样的人才凋零。转至下联,则进入抒怀。彭玉麟以书生从戎建大功业,正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笔调中隐然自矜;继而在慨叹人生短暂之余,抒发出欲在余生晚年(笔者按:彭玉麟从1872-1883的57岁至68岁年间,出任“长江巡阅使”,每年由湖南出发沿长江而下巡阅至杭州,该联当为此时期所作)“秉烛”(出《说苑》“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夜读之夙愿,显示出“老而好学”勃勃向上的求学精神,以个人之感受,稳切“读书”。作者身为朝廷重臣,在晚年尚发此“读书”宏愿,末二句表现出的奋进精神,实为自励励人之警句。</p><p>彭玉麟“再继元储不朽业;补读平生未见书”与他题黄鹤楼联“我从千里而来;谁云一去不返”同样的格律失替,但其襟抱才气所至,一气贯通,读来丝毫不觉滞涩。或许作者才是真正的“不以律废意”吧。“补读平生未见书”之精神,与好读书者共勉。</p><p><br/>注:①左宗棠题黄鹤楼时在西北,乃思忆之作,并非身临其境的在湖北。</p>
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20:00:13 | 只看该作者
杨度挽黄兴<p>公谊不妨私,平生政见分驰,肝胆至今推挚友;<br/>一身能敌万,只惜霸才无命,死生从古困英雄。</p><p>这是一副耐人寻味的挽联。挽者与被挽者都是湖南人,都生于1874年。杨度是晚清大儒王闿运的弟子,当然不可避免的受其师影响,修习所谓的“帝王学”,这与他成为顽固的保皇派有很大的干系;而黄兴,却是革命先驱,是推翻帝制的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作为与黄兴政见截然相反的杨度,会怎样着笔来挽这个政敌?</p><p>上联开宗明义的点明他与黄兴的政治立场及私人交情。1902年,杨度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他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杨度不赞成甚至反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坚持走自己君主立宪的救国道路,但他却将流亡日本的革命人士黄兴介绍给孙,促成了孙黄的合作。孙中山后来评价黄兴“今日中国不可无此人!”,可见对他的推崇。而杨度“肝胆至今推挚友”之语,恰如其分,落落大方。</p><p>下联则转入对黄兴的追思。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成为同盟会内仅次于孙中山的重要领袖。其后至1910年的短短五年时间里,同盟会发动了九次武装起义,孙中山在海外负责为起义募捐筹款,而黄兴“身先士卒,努力杀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隆裕太后调集了朝廷三分之二的兵力进攻武汉,汉口失守,汉阳告急。10月28下午,黄兴抵达武昌,并亲赴最前线,将汉口从清军手里夺了回来;12月,同盟会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帝国就此完蛋。作为推翻帝制的领导者黄兴,章太炎说“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则有斯人”,杨度称其“霸才”是毫不为过的。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和黄兴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黄兴再一次流亡日本。直到1916年袁世凯败亡后回国,当年10月在上海病逝,年仅43岁。作为同龄人的杨度悠悠一叹,“死生从古困英雄”,也是真情流露。杨度虽保皇,但其目的却是救国。孙中山邀他参加同盟会时,他说“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p><p>此联在技巧上运用了比较少见的自对,即上联的“公”“私”与下联的“一”“万”自对,没有典故的运用,平白如话,却真挚感人,亦是大家手笔。</p>
9#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20:01:11 | 只看该作者
  江湘岚(清)·题扬州二十四桥 <br/>  <br/>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br/>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br/>  <br/>  江湘岚,字峰青,清末江西婺源人,生卒无考。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五称他为“江湘岚观察”。清沿明制,在省之下设道,行政长官叫“道员”,俗称观察、道台,是清朝的正四品文官。《对联话》作者吴恭亨评价此联时说“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br/>  <br/>  “春风十里扬州路”,关于扬州,自南朝殷芸“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始,李白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有“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杜牧有“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句;而扬州名胜瘦西湖的二十四桥,则更是令人神往的所在。曹雪芹也借了黛玉之口赞美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br/>  <br/>  江湘岚起句点明所在之处,有那么多的名人名句为衬,言其“胜地”是恰当的,也可以想见旧日扬州的繁华;跟着作者就眼前之景铺开,如水墨白描,清清淡淡,下字平实而其味隽永。<br/>  <br/>  下联,江湘岚化诗而出。“闻箫声何处”,化自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据说二十四桥是唐代文人聚会、歌妓吟唱之地。江湘岚乘小舟经过桥下,听见低沉幽咽的箫声自然的联想到杜牧之句,这样的化用也就毫不勉强。扬州的月夜,是怎样的美呢?徐凝在《忆扬州》里这样来赞美她,“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br/>  <br/>  当江湘岚陶醉在“与水平分秋一色”的白日之景时,当他听见不知何处传来的箫声时,他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这箫“有人吹到月三更”。明月夜,廿四桥,箫声,作者用一幅有声的水墨白描,给读者留下了唯美和空灵。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20:01:49 | 只看该作者
  纪昀(清)·挽梁赞图<br/>  <br/>  十五传兰玉相承,授砚三看入芸馆<br/>  六千里泥金甫报,抚楹一笑返蓉城<br/>  <br/>  挽联是很讲究身份辞气的,作为乾隆年间的大学者“纪大烟袋”,挽自己的门生会怎样下笔?上面这个联,就是纪昀挽弟子梁赞图(《楹联丛话》作者梁章钜父亲)之联。纪晓岚与梁家有极深的渊源,据梁章钜自己说,“余家自先大父及先严、暨诸伯父、叔父,皆及门受业”;到他自己,一家三代五口以上均出自纪昀门下,由此亦可想见纪氏声望之隆。梁章钜在《楹联丛话》里提到纪昀时,言必称“文达(纪昀卒后谥文达)师”。<br/>  <br/>  上联是纪昀从自己的角度而写。“十五传”,是指梁家从明朝开始,十五代秀才不断;“兰玉”,指家族中的优秀子弟(出《晋书》谢玄“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纪晓岚曾手书“书香世业”之匾赠与梁家,也可见对梁家的厚爱。“授砚”,在此为“授业”之意;“三看入芸馆”,则是纪昀三次亲见梁家子弟三入翰林院。梁章钜《楹联丛话》里说“一门三代,皆为门生,皆登词馆(翰林院),师每对人举为美谈”。“一门三翰林”,也难怪纪昀得意、要在挽联中表现出来了。<br/>  <br/>  下联则是从梁赞图的角度来写。梁赞图在福建福州老家去世,梁章钜在北京接到讣告后就地设灵,纪昀亲往拜奠,手书此联以挽。“六千里”,概指福州至北京的距离;“泥金”,是用金粉和胶水制成的颜料,指喜信(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梁章钜《楹联丛话》言“余于嘉庆壬戌成进士”,梁赞图在家中接到他这个“泥金帖子”后不久即去世,于是纪昀展开了他的想象:梁赞图欣慰之余,扶着大门前的柱子一笑而归,大有超脱之味。“蓉城”,出自欧阳修的《六一诗话》“(石)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忽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把梁赞图隐隐比作了北宋诗人、书法家石曼卿。“返蓉城”,即蓉城旧主,才子风流。<br/>  <br/>  师生情谊,梁赞图的去世让纪昀伤心。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纪晓岚“处世贵宽,论人欲恕”,这与他豁达诙谐的性格是分不开的。这个联典故较多,作为《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昀,信守拿来便用,既追思怀念自己的得意门生,又安慰宽解自己另一个得意门生——逝者之子梁章钜。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20:22:41 | 只看该作者
<p>左宗棠(清)·挽曾国藩</p><p>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br/>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p><p>挽联,在作者与被挽者之间,极讲究身份辞气。左宗棠此联别出机杼,与其说是生者对死者的追思悼念,不如说是那个时代最强者之间的对话。最擅挽联的曾国藩如地下有知,是会感到欣慰的——暂不论“敬挽”的内容,左宗棠的落款,自署了“晚生”。</p><p>这两人都是湖南人,曾比左大了一岁。当曾国藩已是朝廷二品官员时,左宗棠仍在湖南乡下务农;当曾国藩组建、统领湘军之时,左宗棠却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做师爷,即幕僚。那时两人的身份是悬殊的,但左宗棠坚持与曾国藩平辈论交,他给曾国藩的信里自署“愚弟”,说“依例应‘晚’,惟念我生只后公一年,似未为‘晚’,请仍从弟呼为是” 。此虽小事,但可看出左宗棠是非常骄傲自负的。</p><p>两人相交数十年,曾国藩数次举荐左宗棠,对左是有恩的。左宗棠性格倔强耿介而好胜,他对曾国藩的态度近于苛责,导致两人几次交恶。后来左宗棠出征西北之时,曾国藩不念旧恶,将湘军统领刘松山的部队全部交给左宗棠指挥,左宗棠大为感动。</p><p>上联前两句看似客套话,却也是实情。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之乱、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等,“谋国之忠”四字恰如其分;而“知人之明”则更是毫无饰词:曾氏幕府中,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等一、二品大员的多达十几人。从这两个角度而言,左宗棠“自愧不如元辅”并非谦词。</p><p>整个下联,左宗棠既坦坦荡荡,却又不肯过于谦卑,有别于一般挽联之情思。既有与你曾相国这样的朋友精诚合作的自豪,又颇有与你曾相国分庭抗礼的自豪。“攻错若石”出《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错”在这里是磨石的意思,即我与你曾相国相交,彼此都如他山之石,彼此借助这样的外力互相砥砺。左宗棠不改脾性,他这样说,既合他的身份,又是二人“君子和而不同”的真实写照。最后一句,则更是得体,落落大方:相期许这般友谊,不负今生。</p><p>这副联送到曾家时,曾氏家人、朋友、幕僚等无不长舒了一口气。试想,若是正在甘肃平乱的左宗棠在这副挽联之中稍露讥刺之意,曾家将会是很难堪的了。好在,左宗棠给足了面子。</p>
12#
发表于 2007-8-19 20:32:47 | 只看该作者
<p>辛苦7妹了</p><p>互相学习吧,不肉麻了</p>
13#
发表于 2007-8-19 21:05:14 | 只看该作者
<p>好贴, 对偶等菜鸟来学习观摩真是最受益不过了...</p><p>所以肉麻话还是要说的:</p><p>肉麻肉麻...........</p><p>肉麻肉麻.............</p><p>肉麻肉麻.............</p><p>.....................</p>
14#
发表于 2007-8-19 21:21:57 | 只看该作者
<p>学习了</p>
15#
发表于 2007-8-20 10:10:56 | 只看该作者
仔细的学习了7楼做的学问
16#
发表于 2007-8-21 23:36:54 | 只看该作者
联评还是要好好学习的,坐下慢慢看了。[em01]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9-3 13:49:17 | 只看该作者
汤贻汾(清)·题金陵寓所<br/>  <br/>醉翁之醉,狂夫之狂,四十年旧雨无多,屈指谁为三径客?<br/>南岭以南,北海以北,千万里闲云自在,到头还爱六朝山。<br/>  <br/>看这个联之前,先了解一下作者。汤贻汾,字若仪,号雨生,江苏常州人,书、画、诗、文俱佳,书画法董其昌,闲淡超脱,画梅极有神韵,与戴熙并称“汤戴”,网上有他的书画作品拍卖;其妻董婉贞与诸子女皆善画,祖父及父亲因以死效忠朝廷,汤雨生世袭云骑尉,官至乐清协副将(从二品武官)。这位汤将军嗜饮酒,工弹琴,围棋、击剑、吹萧诸艺无一不精;他常常将自己谱写的词曲让家里的丫鬟一一吟唱,风雅如此。有这样脾性的将军,显然是不大喜欢官场那一套东西的,所以他为政清廉,晚年把官一辞,隐居南京。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说他“工诗爱士,有古名将风”。他有个别号叫“太平边将”,大约是说自己是处于太平盛世的将军,有很清闲的意思。但他这个有着清闲意味的号,恰恰被太平军给打破了。1853年3月下旬(咸丰癸丑年二月十一日),太平军攻克南京。汤雨生将军时年七十六岁,他在城破的第二日赋《绝命诗》一首,投城北李氏园池从容殉节。该诗有“故乡魂可到,绝笔泪难收”等句。<br/>  <br/>上联前两分句,作者用了两个很熟的典故。醉翁,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暗指自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仕宦;狂夫,出杜甫《狂夫》“自笑狂夫老更狂”,既有自我解嘲,也有不屈品节、乐道安贫之意。这两个典极合作者脾性,味道十足。“四十年”,推此公生平,当为从仕之年;“旧雨”和“三径”都是熟典,就不再写出处了,一指老朋友,一喻归隐。作者性孤高,既慨叹本就不多的朋友日渐凋零,又隐然自况为“三径客”,以钟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自居。<br/>  <br/>下联,南岭与北海的出处都比较多,如陶渊明“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李白“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等等。个人以为作者此处皆是虚指,即概指天南地北之极处。此二句意兴飞扬,与上联相对既恣肆磅礴又风雅可喜。作者把自己比作“闲云”,化用了唐朝戴叔伦《遣兴》“明月临沧海,闲云恋故山”,与收句紧紧相扣,表达出自己对南京浓浓的依恋之情。比较有意思的是汤贻汾是江苏常州人,辞官后选择了南京寓居,“到头还爱六朝山”,可见他对南京真是情有独钟,也就不难理解南京被太平军攻破之后他选择了自杀殉节。<br/>  <br/>这个联的对仗工丽典雅,用熟典信手拿来,最难得的是格高调雅,将疏狂豪放与清新淡雅融入一联,可谓深得“风人之致”也。<br/>
18#
发表于 2007-9-3 15:31:43 | 只看该作者
<p>好极,还正准备转贴,7妹就自己奉献出来了</p>
19#
发表于 2007-9-3 16:44:58 | 只看该作者
<p>摇头丸这家伙居然监视着老七写东西的,象KGB那样!汗个</p>[em11]
20#
发表于 2007-9-6 23:47:25 | 只看该作者
嗯,散人的学问是越做越深了。钦佩一下。
21#
发表于 2007-9-7 18:44:42 | 只看该作者
路过[em07]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0 17:24 , Processed in 0.05158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