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5207|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种一块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2 21:53: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等待》
。。。。。。
。。。。。。
我等候一道闪电
照亮你茫然的脸
寻找你眼中深情的光线
拨响我心中沉睡的琴弦
2#
发表于 2008-7-18 04:14:11 | 只看该作者
含温如美玉
解语作轻弦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17:40:27 | 只看该作者

《牵引》

你的影子
跟着我
连睡梦也不曾放过
可怜我伸手拥抱
只捉到哪满怀的风
你却飘去了
回首对我的
却是逗引我灵魂的微笑
4#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17:43: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10-10-27 16:45 编辑

谢谢错兄给我点信心。

人生无常,忽然就想把年轻时写过的东西留点下来。有的忘记了,有的还模糊记得。就如《等待》本来有12句,之前的却记不起了......以后也许会忘得更多.

2010.5.17
我是在等待太阳从西边升起来吗?如果是,我愿化作一缕烟,溶入这沉默的黑暗,与长夜为伴;还是在等待海水流向山岗?如果是,我愿化作一滴水,渗入这土地,别让风吹干。

学者争论:全民学英语会否让汉语遭遇"最后一课"
对全民学英语的反思,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担忧,近几年一直就没有停止过。5月13日,一些专家学者相聚北京理工大学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教育、语言文化政策。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认为,英语的地位超过了民族语言的地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问题出在整个社会的舆论,包括政策的导向,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就是英语在我们的社会里成了一个资格。”项贤明说,“哪怕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你的外语不过关,对不起,不能当教授。”
  “政府的责任就是提供英语、汉语这些语言资源,老百姓愿意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逼他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滕星认为,规定人们必须学英语,就是一个极端。
  传统文化的流失该不该归咎于英语教育
  一位博导甚至担忧:汉语在英语的压迫下将没有生存空间,最后只能走向衰亡。“教学语言是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变教学语言就是国家主权的部分丢失,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这位博导的观点被与会的一些学者称为“有点危言耸听”。
  “英语教学确实影响到中国的一代人,但是人们觉得英语好像要把汉语吞没了,或者把中国的文化都侵蚀掉了,我认为都不可能发生。”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英语编辑室编审龚亚夫说。
  但那位博导列举的一个事实却值得重视:英语的压力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一所重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竟然没有人通读过四大古典名著。
  从事国学教育研究的韩海燕老师说了这样一件事:2005年他去参加一个研讨会,在门口看到一块宣传牌子上写着一句很醒目的话:人不独亲其亲,人不独子其子。许多人都在看,但没人说话。过了好一会儿,有一个人突然说:“这是搞计划生育宣传的吧。”这话说完以后,没有一个人发言,韩海燕忍不住了,说这是儒家先贤的话。“参加会议的都是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大学教授、校长,居然不知道这句话。”
  其实,类似的笑话不胜枚举。情况正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言:“一个国家如何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当中,保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保持母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成为一个重大的命题和挑战。”
  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归咎于英语教育。清华大学的李楯教授不同意这个判断。“我们的传统文化是被英语给损坏了吗?我们的教育质量是被英语损坏了吗?我觉得都不是。”这位只会说一句“对不起,我不会说英语”的教授认为,英语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
  “我们的教育面临的问题,第一是我们在语言教学上失去传统了。我们的学生看自己的传统语言,看古文,如同学一门外语。”李楯说,“第二是语言教学属于官方强制的教学。”他重视英语,但反对把英语作为必备的考试。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雷颐也不同意把英语和汉语对立起来的观点。他在研究中发现,在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很多英语很好的人,国学水平也很高,包括许多教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也是这样。
  “问题还是在教学方式,教育体制,教育制度。”雷颐说,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恰恰在于把英语只是作为一种工具,而不是像从前作为一种文化来学习。“我反对英语只是一种工具论,我们要学习外国语言,就要了解他们的全部,包括其中的价值观念。”雷颐强调,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不是一种工具,都要吸取其中的文化。
  英语教育应试化不仅影响英语水平,也影响汉语水平
  清华大学英语系原副系主任孙复初1950年入读清华大学,当时班上相当多从四川、贵州的学生,英语都很好,没有一个人说看不懂英语教材,听不懂英语课。
  让孙老师难受的是,英语如今成了学生学习时间最长,家长花钱最多,而学习效率最低的一门课程。
  北京市有6个外籍教师做2005年的英语高考试题,满分150分,这6个外教平均分为71分。外教考完之后就问:“你们这是考英语吗?”还有两位外交官,在国外长期工作,孩子一直在美国上学,可转回国内上学后,英语考试却不及格。
  这两件事让孙老师哭笑不得。给1万多名学生教授过英语的他明显感觉到,英语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愈演愈烈。“学习英语完全是为了下一次考试来学习,从小学开始一直要学到博士。”孙老师认为,这种应试教育不仅影响了英语的水平,也影响了汉语的水平。
  孙老师说,对于英语,大家向教育主管部门提了那么多意见,都没用,这是“权力加利益”的问题。“英语考试是最赚钱的,从上到下,这样的高利润他们愿意放弃吗?”
5#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1:12:37 | 只看该作者

《爱过》

我的心是刚焚烧过的土地
这一片土地还没有生机
只待又一轮春风的抚摸
生长新一片花朵和绿叶

你走来了,
在你身边旋转的就是春风
我的心随着你的脚步跳跃
敲打出鼓声迎接你的来临

一起在这春天播种吧
只要我们专致勤劳
定能拥有哪鲜艳的花朵
美丽的花朵哟

何必定要让他结果
6#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1:17:16 | 只看该作者

《妄恋》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10-11-10 08:39 编辑

爱在电波中
网络没有信号
脾气忽然暴燥

        从全民学英语到洋上访
    《钱江晚报:法外立法 苍生堪忧》报道:......万载县隶属于宜春市(曾因“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城市形象广告语而轰动一时)。据报道,县领导在9月初的一个大会上称,最近三个月来,宜春全市赴京非正常上访总共才23人次,而万载县就有12个,比其他9个县市区总数还多;二是创造了“八一”涉军非正常上访的“新纪录”,是今年全省唯一一例;三是开创了上“洋访”的“新纪录”,到外国使馆非正常上访,“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形象,破坏了万载人民的美好声誉。”
    大家看到了么,"到外国使馆上洋访",看到这心都拨凉拨凉的,中国人民对自己都已经心冷了,没存在希望了?我总觉得时光倒转又回到清末,我们自己的纷争要请帝国列强裁决!!!!!!我的心在滴血啊!
    全民学英语真好,可以上洋访,妙极.
    ----谁记得日本占领东三省时强迫占领区全民学日语么?
    ----谁记得小学时学的[最后一课]的名言:一个民族要消灭另一个民族最恶毒的办法就是消灭哪个民族的语言!
    ......
    我已不能思考了........下面看看我们孩子认同谁是自己的祖国!
    我们的幼儿在希望杯英语大赛中说:英语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英语教育使孩子爱英语超过了汉语。这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呢?一个北京女孩,移民美国3年,拿到绿卡,为了得到美国国籍而申请加入美军,表示“要效忠我的祖国——美利坚合众国”,尽管她这时仍然拿着中国护照,仍然受中国保护,法律上还是中国人,可她认同美国,不仅把“四项基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抛到了九霄云外,连起码的爱国心也丧失殆尽了。这是我国教育的失败,是过分重视英语的恶果。难道想要把下一代都培养成这样的人吗!"
  后续报道:“世界日报”日前在第一版刊登一幅大照片,是一华人女兵在机场登机前与亲友道别的照片,地点为德州某军事基地。此女兵面容俏丽,身穿美式迷彩,手持美式步枪及大包的行李。她是四年前随父母从北京移民到美国,目前持绿卡,一年前志愿加入美国陆军的。记者问其临行前有何感想,答曰“有点紧张,但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为祖国而战。”当记者问及如中美有冲突她是否还愿上阵时,答曰“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旁边的中国父母频频点头以示赞许,其父母打扮很中国化,说纯正的北京话。
    看到这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些卖国贼教育的好孩子啊!中国未来的希望!
    现在看到从幼儿园就开始扼杀中国未来人才(包括英语人才)的教育,我就痛心疾首.真不敢想象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人长大了会有什么创造力?!!!教育政策的制订者,你是用屁股想问题还是用脑袋想问题的?你会让一个不会普通话的人去教别人讲普通话么?可是,目前的幼儿园教师99.99%都不会讲英语(能流利讲英语的已经泡老外去了,这不是什么秘密),你让不会讲几句英语的人去教别人讲英语,哈哈,全世界也只有中国这个以白痴教育无知儿童的国度才会干这种事!!!再说了,幼儿园教师能掐的哪几句英语,也根本不知道老外能听懂不.再说了,他们学的英语也是讲不了英语的教师教的.更深一层地说,如果这群幼儿有学语言的天份,也给毁了.为什么呢,他从小的英语发音给毁了,所谓的母语音调很难改变就这道理,就如广东人说普通话,人人都怕.而且,英语也有土话,就象汉语有土话一样的道理,目前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就差别很大.真不知中国人吃错了什么药,搞全民学英语!!!!!!
    最后我想说,什么时候,中国人到外国去上洋访,全民学英语就出了大效果了,或许更难听地说,中国人认同洋国家是祖国而去上洋访,哪就更是学英语学到家了.但愿不会有哪么一天!!!!!
    我还想说,我爱我的祖国!可是我从小数理化,语文都是全年级的前10名,参加过区域数学竞赛,拿第一的次数不少,但高二后学英语学不下去了,拖了后腿,别的科也拉下了,高考英语二次都是30分左右,最后是读了个中专,大专是自考的文凭.我说我凭什么能从小一样深受自己的祖国?!!!  谁能告诉我凭什么?!!!我学不好英语就不是人才,学不好英语就没资格接受教育,没资格上学,没资格有一个好工作,没资格升职,。。。。我是中国人不?我常问我自己.....
7#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1:25:27 | 只看该作者

《为了泪水》

你在我的目光中走过
似一道闪电穿透我的心窝
哪一头飘洒的乌发哟
摇摆着春风的轻柔

因为我爱你
你也爱我吧
但愿在毕业的时候
能淋漓尽致地痛哭一场
用你我交流的泪水
织出离别的美丽音符
贯穿你我的人生
---到永远

[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08-8-5 21:11 编辑 ]
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9 21:32:15 | 只看该作者

《悠久》

鬼在狂笑
人在哭泣
街上闪动的灯似一习习的鬼火
拖着一个个幽灵在游荡

街边,一堵残墙
年代久远
上面有有猴子打着密密麻麻的记号
我细心欣赏
不禁惊叹猴子的聪慧
惊出一身冷汗之后,恍惚中
隐约晓知
哪猴子原来在拐弯抹角的诱引
---诱引你去吃人!!!
9#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21:21:22 | 只看该作者

《延伸》

我的灵魂与我的肉体
若即若离
我漫步前去
迎着血红的太阳
似荡妇嘟起的嘴唇
发散着诱惑之光
唆使人堕落---在前方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21:28:52 | 只看该作者

全民学英语是对公民人生的极大浪费,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10-10-27 16:52 编辑

全民学英语是对公民人生的极大浪费,是对中华民族的犯罪
------灌水专家
    当下的外语(特别是英语)教育和考试制度,就像政治腐败一样已对中华民族造成巨大的灾难,现在,是到了彻底反省并做出修正的关键时刻了。英语对于中华民族的灾难性后果,已有很多有识之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但,最有深度和说服力的当为我所转来的这一篇。我衷心地感谢作者!――希望所有关心我们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人士做出充分的讨论,并希望最终能够影响我们国家的政策。

《英语已成一个巨大的考试毒瘤》
正吞噬国家的巨大财富,并不断扩张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人们开始自觉地学习英语。然而,由于英语学习的升温,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主管部门开始头脑发热,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上,设置层层英语考试。现在英语考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种利益集团的赚钱工具,摧残年轻人是他们设计好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浪费他们大量的时间,荒废正常的学业,使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使国家每年数以百亿的巨大财富打水漂,真是祸国殃民啊。
    一、 看看英语是什么东西
  先看我们伟大的汉语,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可以了。就凭这2000个字,再查查字典,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可以很顺利地读一些名著,如《红楼梦》等。
再看看英语,在英语世界里,没有2万个词汇别想读报,没有3万个词汇别想把周刊读顺,英语国家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万词汇。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着英文新词的产生,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样,不能靠组词,否则“太长”了。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MACHINE”等。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从中大家可以看出英语是一种非常落后没有科学性的语言。是西方国家语言中最难学的一种。
   在美国,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不错了,所以美国表意的动画片,漫画很发达,能看懂名著就可以吹大牛了,自以为高素质了,可是这样的人在中国只能算小学生的水平,是被认为没有多少文化的人。
由于英语词汇太多,因此容易忘记是很正常的,如果大家有兴趣拿沙士比亚的原著去考考现在国内所谓的英语专家,他们肯定不及格。美国9.11事件后,产生的很多新词汇,连美国自己的国民也有很多搞不清楚的。
    目前,英文词汇已突破50万,预计下世纪中叶,将突破100万大关。
因此可以说学好英语是没有止境的,英语考试可以考倒一切人,不管你是一辈子学英语,也不管你是什么英语专家。
  但话又要说回来,如果用于正常的英语交流又很容易,一般掌握1000-2000个单词就够了。美国的农民一般掌握的词汇不超2000个。
   重要提示:英语只是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掌握一两千个单词、一些常用的语法、一些英语对话、学会查字典,再利用计算机的翻译软件,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乐地掌握英语这个重要的学习工具,为自己以后的工作、科研服务。
   下面我们看看无知的教育官僚们是如何利用英语考试手段来祸国殃民的。
  二、 英语地位至高无上,教学质量与日俱下

   看看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不管你是搞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搞企管的、做内贸的,一概不管你的专业能力,也不问对提高工作的业绩有多大帮助,只要你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等,如果你学不好英语,只有两个字:“没门”。
一句话,不会“考英语”,就不会是人才,可悲结论啊。
在这种无知的人才培养观的影响下,再加上我国加入WTO,2008北京奥运会,也许世间再也找不到如此壮观的场景了:一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为这门语言疯狂,好象不学好英语就会亡党亡国。
由于无知的“共识”,英语在大学中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过不了英语四级别想拿学位(更有个别头脑发烧的大学,要求英语过六级拿学位),由于英语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们只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四级考过,就准备考六级,六级考过了,准备研究生考试,或准备考托福、考GRE、考雅思。
   英语对我太重要了,专业课就对不起您了,因为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专业课只要能考及格就行,如果运气不好,补考也能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只能走走过场了。
我国人才的摇篮-高等的学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就是多懂几个英语单词,而多懂的这几个单词本来可以通过查字典很方便地解决,哈哈,很可笑,也很伤心!由于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使他们就业更加严峻。
    现在都是自费上学,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交了那么多的钱,学的就是这个东西,有何感想!
    大家知道,学习语言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外部的语言环境,二是年龄。一个美国的学生,从小到大,英语不离嘴,在这样的环境下,读到高中毕业,能看懂报纸就算高水平,中国的学生在外部的语言环境和年龄都很不利的情况下,如果要达到这个水平,大家算一下就知道,我们的学生需要花多大的精力和时间。
   由于英语考试,浪费大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使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质量与日俱下,已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
研究生培养,博士生培养也是唯英语论。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它早已成为考研游戏的前提。而且,随着竞争者日众,它的难度也不断水涨船高。具体地说,一个报考中国现当代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考生,如果英语不达所谓“国家线”的话,即便专业再优异也是白搭。相反,专业平庸,英语成绩突出的考生,却往往成了录取的亮点。每一年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结束之后,常常听到老师们十分遗憾的感叹:某某同学专业优异,此次英语稍差而无法招纳门下。即便有个别幸运者在英语距线一两分的情况下,经导师多方奔走“拉”了进来,但补那一两分之缺须数万元,穷学生背着沉重的债务,又如何专心学业?想招的学生因为英语赶不上要求的水准,招不进来;而英语能力强,对专业了解肤浅,也无心专业的学生却脱颖而出挤上门来,这是太多中国导师的尴尬。以至于,有些“迂执”的老先生们发出这样的牢骚:不用什么招考了,直接到英语系找两个来就是。老先生们的牢骚还没有说出之前,精明的考生们早就在利用他们的优势了。太多英语系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在对所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此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英语专业优势挤进去堂皇读之。而以我所见,这种情况在博士生招生中更是见怪不怪。大学英语系讲师、副教授在没读一天中文的情况下,利用几本文学史考中文系博士似乎成了一种时髦。他们都即考即中,甚至个别人中文专业课程只有五十几分,但凭 “强大”的英语专业优势一样鹤立鸡群,真让那些在专业领域兀兀穷年者,羡慕、气愤、伤心、无奈。 哈哈,真可悲啊。
  三、 不懂教育规律,人才选拔如同儿戏,这又是教育官僚们的“杰作”,诺贝尔奖只能与中国说byebye
    大家都知道,美国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很差,为什么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而中国政通人和,从上到下无不重视教育,加上中国人勤奋聪明,为什么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

    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出在教育部,这班教育官僚们根本不懂人才培养的规律。
很多外国研究机构对世界上著名科学家的研究表明,科学家的思维水平和创造力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呈加速度衰减。3/4的科学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在35岁以前。正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大家可以用反推法就可以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四年黄金时间,就是在学“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笑掉牙”的哑巴英语。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当然诺贝尔奖只能和中国人说byebye。如果目前的大学教育不改革,大家只能在梦中见到美丽的诺贝尔奖。
    美国人非常重视大学教育原因也许就在这里,这些经验美国人是不会写在英文报纸上让你看的,能从英文报刊杂志上看到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真正的高技术,他是不会写给你看的,国家现在提倡科技发展和创新,创新的东西肯定与英语没有关系(在中国,英语最好的是外语系的学生,但他们的科学知识却是最差的,另外现在大家仅仅也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自己提升而学习英语,肯定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无关),必须靠自己扎实的刻苦的研究才能取得。学别人的,永远是落后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如同儿戏的职称评定,各大学都有学位评定委员会,所有博士论文和硕士论**要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才行,他们都是各高校的著名教授,是各学科的专家。但由于扭曲的评价机制,他们变成了全能的教授。学经济的教授必须看计算机博士生的论文,看不懂怎么办,看看口袋里有没有字条,没有子条看看长像如何。结论可以随便写,即使写错了,你也别想看,是秘密,也没有地方可申诉,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大都只能靠走后门来过论文关,教授论文过关也是如此,这就是中国的高级人才选拔机制,本来大学应该是最讲科学最民主的地方,可现在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能选出好人才,那天都会哭。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曾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听说,美国东海岸那些跟中国学术交流较多的著名大学里,有些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经常跟他们的成员(多半是访问学者和教授)说,你们到我们这儿来,许多事情都不用你们做,但有一件事情可要帮忙,就是一旦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你们无论如何也要来凑个数。为什么?因为研究中心请人来作报告,讲得好人家坐下来听,讲得不好没人听。只是来自中国内地的教授学者来作报告的时候,无论你们愿意不愿意听,都要来帮忙凑个人数。就是说,相对于整个东亚高教界来说,中国内地教授们的水平都是最低或接近最低的。至少西方学术界这么认为。”
    教育官僚们口口声声说,学好英语可以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可自己对一些已知,很先进的管理经验就是不学,只能说明这帮人对教育一窍不通,没有一点责任心,也没有起码的职业道德。
四、 每年数百亿的国家巨大财富打水漂
据统计,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相当于中国一个较发达的中等城市的年产值。学习者数以几亿计。 英语教育市场的构成,包括,林林总总的培训学校,补习班;五花八门的考试、测验;种类繁多数以万计的英语课本、参考书、辞典,各式各样的教育器材,等等。
  在英语教育市场中,收入最稳定的是各类考试的主办者,他们个个富的冒油,是权利变金钱的典型代表。以职称英语考试,每年的考试费,教材,参考书等加起来按200元算,400多万报考者,费用就有数十亿元。
托福、GRE、GMAT、雅思等国外机构主办的考试,费用还高得多。托福考试费800元,10万人报考,其收入也达到8000万元。
各类培训机构(个人),也是教育市场的主角。从每小时10元的家教,到费用超过2万元的高级培训,各色人等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各显神通瓜分蛋糕。
    一个“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平均每年培训学员四、五万人,每年的教学收入达数亿元,据一项不完全统计,中国外语培训教育机构,目前超过3000家,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平均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小时20元至30元。
数以万计各类英语教材,参考书。如果平均按10元/万册算,每年可达100亿,当然成为出版商最喜欢出版的书籍。
   另外,以游戏机、学习机、语言复读机等代表的教育器材在市场上抢尽了风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每年的语言复读机销量为800万台、学习机为750万台、电子辞典为600万台。按一台复读机100多元的价格,800万台就在10亿元左右。
再看看大学考研英语培训的场面:随处张贴的花花绿绿的考研英语培训班广告,已是当下大学校园风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里,其情形简直可以直比“文革”期间张贴满墙的大字报。2002年的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刚刚结束,针对2003年的考研英语培训广告已是铺天盖地。广告上的授课“明星” 近十年间换了一拨又一拨。这些来自皇城脚下的“专家们”,每年自9月份开始,便在中国的上空飞来飞去,给各大城市带去广告上所标榜的“来自当年命题组的消息”。一次串讲门票往往高达数百元,但听众仍有数千之众。其盛况几乎可以直追二流影视歌星走穴。虽然太多听讲者也明白在那种狂热的气氛里,是难以学到什么新东西的,但他们认为,即便花费时间、金钱换来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也值得。
  现在中国学习英语如同当年的“大炼钢铁”一样,最近路过南京,去了总统府,在参观大门时,看到铁门的介绍,说是原来的铁门在当年大炼钢铁中,拆去炼钢了,现在大家看到的铁门是根据原来的照片重新修的。在当年那场运动中,不知道有多少国家的财富化成好无实际价值的钢铁产量。我们经常听人说“那时的人为什么那么傻”,我倒要问:我们现在变聪明吗?哈哈,可悲啊,到了21世纪,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场面。
  英语考试已经形成一个年达几百亿的产业,可以与三峡工程(头尾17年,三峡工程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人民币,考虑其间物价上涨会增加部分投资,另外资金来源中有一部分负债会发生一些利息费用,到竣工之时,累计总投资约2039亿元人民币,每年平均100亿左右)相抗衡,可笑又可悲是啊,这样一个巨无霸的工程,则是由教育部的个别官僚心血来潮随便说一下就执行了。没有看到任何人大议案,甚至连象样的研讨会和课题研究报告都没有。
英语考试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毒瘤,正在吞噬着国家的巨大财富,并且不断地扩张。
  每年100亿的钱如果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每人5000元,可以资助200万个大学生;如果用于小学教育扶贫,每人1000元,可以资助1000万小学生;如果用于建设希望小学,每所100万,可以新建小学1万所。如果用于西部扶贫,如果用于下岗职工的困难补助-----。
五、 考试英语已经变成一种利益集团赚钱的工具,摧残年轻人是他们已经设计好的目的。
看看博士生考试的英语卷子:卷面上那些卖弄似的找出一些连老外们也几乎早已不计较的语法问题和针对4到5篇断章取义的短文,设计一些谜语般的选择题等这些考试方式,与培养专业研究者英语水准已经没有多大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一位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的副教授,在湖北省2001年度博士生入学英语考试中才取得了57分的成绩。表面上看是一份怎样坚决要把人考“倒”的英语试卷。实际上这班人是利用手中的权利,为自己巨大的利益集团服务,你们想想,如果英语大家都很好过关 ,他们怎么会有现在的地位,他们如何能赚到钱,因此英语考试已经变成一种地地道道利益集团的赚钱工具。摧残年轻人是他们已经设计好的目的。
由于考试的随意性,并且有意思地考倒学生,学生为了过关只能拼命去读,大家知道,英语如果在无意识环境(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学习,是不用花太多的专门时间,而我们的学生没有这样的环境,只能靠自己来建立一个这样的英语环境,我们称为有意识的英语环境,这必须花费大量的专门时间,大学生如此,小学生也是如此(虽然有年龄优势)。当前的英语教育体制,已经向下扩展到少年儿童,强制要求数以亿计的少年儿童从他们哑哑学语就学习英语。这是在摧残祖国的花朵。
看看小学生是如何学英语的,由于小学生看国际音标简直如读“天书”,为此我国曾一度规定小学不准教国际音标,结果逼得小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英语单词,不得不用方块字来标音。一会儿用本地话读音来标音,一会儿用普通话读音来标音。如果小学生让教国际音标,那如同“天书”,国际音标,对小学生又是一个难题。
原来小学生主门只读语文和数学,现在变成英语第一,这样下去汉语会慢慢成为一种弱势语言、一种第二阶级的语言,甚至说得不中听点是奴隶的语言。大家不要在一块巨大而时髦的“与国际接轨”的招牌下,对于许多其实极为关切到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问题,失去了应有的警觉而习惯于麻木。记得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叫《最后一堂课》,这篇课文讲道:灭绝一个民族最恶毒,也是有效率的手段,就是迫使该民族彻底放弃自己的母语。
  中国高中分文科和理科,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有些人偏重记忆,有些人偏重思维,他们都是人才,偏重思维的人一般记忆的水平较差,而发明创造的他的强项。如果这些偏重思维,聪明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还学不好,这对他们的自信心是多么大的打击啊,这对国家又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看看大学生出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名单:1.清华大学,2.北京大学,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浙江大学,5.复旦大学,6.南开大学,7.南京大学,8.上海交通大学,9.华中科技大学,10.天津大学。这些优秀的学生在长期学习英语过程中,形成一种向往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本来希望这些优秀人才毕业后来改变我们一些落后的现状,但他们为了自己,选择了逃避,虽然有些人会说,他们是去学习先进的技术,但有一个问题希望你们回答,如果我们国家还很落后、贫穷,他们中间有几个会回来啊,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多少爱国精神,这与长期学习英语也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值的一提的是那些为了学好英语听力,经常听“美国之音”的学生,由于中毒太深,可以说对国家几乎没有多少感情。这不能完全归罪于学生本人啊。
  不要过多地责怪科技界的水平低,后继乏人啊,他们是无米之吹,因为教育界培养的不出人才,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告急,汽车没有自己真正核心技术,手机没有自己真正的东西,计算机行业只能当组装厂-----。
  更严重的这样学习英语还会形成一个可怕的怪圈,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与外国培养的人才差距大,人们就会引进更多的外国人才,由于羡慕就越显英语重要,自然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学英语,这样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水平就更低,怪圈的结果是:中国与外国的人才培养差距越拉越大。
    几点建议
1、凭心而论,教育部在大学扩招,高考计算机招生等方面做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考试英语毒害太深,因此希望各位人大、政协代表,提个议案,对教育部关于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的英语考试提出质疑。
  2、成立国家外语翻译研究院,主要从事国际著名杂志及书刊的及时翻译工作,以跟踪世界最新的科技前沿。中国需要精确的"翻译",而不是像现在,几亿人在读英语,但真要找几本外文翻译书籍,找什么,没什么。
   3、各省建设一个外国语学院,业有专攻,另外加入WTO,不仅仅需要英语人才。
4、以计算机考级为蓝本,制定国家英语一级考试,二级专业英语考试,严格控制词汇量。
  大家知道,计算机比英语重要且有用的多,而计算机知识又比英语复杂的多,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因此在考计算机等级时,设计的非常合理,一般人考一级,高等教育需要掌握一种编程语言,那就考二级吧,虽然计算机也有三级,四级,但大家都不会提出过高的要求,因此,计算机考试,是一种对学生非常愉快的考试,人人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过关,利国利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事物如果认识的越清楚,越不会头脑发热,发热的东西往往是对事物的无知。英语考试应该好好总结教训,向计算机学习。
  5、用英语国家一级考试取代所有的英语考试,包括小学,中考,高考。对于城市的小孩,可以在小学时过关,边远贫困地方的学生可以在大学过关。这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因为英语毕竟是芝麻不是西瓜。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6、如果我的结论是错误的,“英语不是芝麻是西瓜”,那就希望教育界的人大代表或政协代表,在开人大会议时提个提案,请求把英语列入第二母语,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学好英语,学生也可以在无意识环境中学好它。但当今世界,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成为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在其对外实行经济扩张、军事入侵的同时,一直在不断谋求文化入侵! 当然如果你们不怕汉语成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话。
7、理工科学生英语过级,改成学生过发明专利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希望,一个国家如果一直学习别人的东西,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知识产权,永远只能当二流,如果把理工科学生英语过级,改成学生过发明专利,那结果会是如何呢?全国上下都在发明创造,都在创新,如果按百份一专利转化率来算,平均一个新工厂提供50人的就业机会来算的话,学生自己就可以解决50%的就业,到处都是学生老板,这种效果的示范作用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中国还怕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还怕没有自己的品牌吗?中文系的学生英语过级可以改为写出一句象“山雨欲来风满楼”之类经典的话,或一篇小说,那我们的精神食粮会匮乏吗?我们的电视剧会那么无聊吗?音乐专业过级改开专场演唱会等等。
8、听说北京市为了迎接2008奥运会开展“市民讲英语活动”,还是不要搞为好,中国现在政策制定者最大的毛病在于,一个政策的制定不知道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多大的变形量。看起来政策个个好,最后执行的时候都变了样,原因就在于政策制定者的前瞻性和定量分析的水平不够。迎接奥运会不是靠说多少英语就可以办好的,而必须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而不是表面文章。如果一定要叫大家说英语,我看三句就够了。
1、HELLO 。2、WELCOME TO BEIJING 。3、CAN I HELP YOU ?
9、大学主要的任务还是培养学生,最近北大在搞改革,如果外部大环境没有改变,靠自己改自己,永远是改不好的,最多只会小打小闹,清华,北大的学生脑袋是全世界一流的,可惜被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子的人才啊,真是国家的悲哀。现在教育界是最不思进取的行业,因为没有一点压力,也是腐败最公开化的地方,看看那些学校领导,拿学生交的钱,整天吃喝玩乐,可以合理合法地报销。大量的钱可以随心所欲地花,不要经过任何程序。教育到了这个层次,如果再不改革,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如果教育主管部门一下还不知道如何改,那就学习小平同志提倡的搞特区试验。首先选清华大学(只要以学生为中心,任何改革对学生都是有益的)。因为理工科的标准大家比较一致。全部清华大学的教师员工下岗,包括学校领导,在全世界公开竞争,实行全员聘任制,年工资20万不够,那就50万,每年20%教师淘汰制。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对于清华大学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教育部再给一点钱就够了,一部分的钱用于教师的安家费,每人20万不够,那就40万也可以。成立以两院院士为主的专门学科委员会,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如果改革做的好,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只是时间问题。
两条新闻:
(1)中国教育部官员透露,中学将推广英语考级制。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组组长张连仲教授近日在南京透露,中国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学建立英语考级制度,目前新的英语教材和英语考试等级标准己在酝酿中,今年暑假针对教师的培训也己启动。此次设立的英语等级标准最高为9级,要求掌握5000个英语词汇,是现在高中毕业生词汇标准的2倍多。它要求高中毕业生能熟练地用英语获得和处理信息,并用英语进行较复杂的思维和交流。椐悉,中国高中生在毕业时英语要求达到7级,高考要求达到8级,掌握3500个词汇。《新华日报》
(2)保护国语,法国政府封杀“E-mail”。法国人对母语的热爱,对英语的鄙视是众所周知的,日前,法国文化部刚刚宣布一项禁令,为了阻止英语的入侵,禁止国人使用电子邮件的英文单词“E-mail”而必须使用法语版的“Courriel”。作为国际大都市,在巴黎懂英语者大有人在,如果有人同他们用英语交流,他们大多不理不睬。只有在机场接待处或在象欧洲迪斯尼乐园等国际友人众多的公共场所,英语才派上用场。这倒不是法国人高傲,而是他们已把使用法语提高到民族形象和尊严的高度。《海峡都市报》
一点希望:   现在中国教育问题很多,改革阻力很大,必须要有强大的社会舆论,才能推动这项改革的进行。希望我这篇文章能在你的支持下成为这场改革的导火索,为国家尽一点义务。也希望在你的支持下,介绍给更多的读者。
后记:
(1)、做为一个公民,不为名,不为利,我尽到了义务,如果只是为了骂人,我还不如带小孩去运动。对于考试英语你肯定有话要说,那就说出来,也许会反对我的观点,这没有关系,说的人多了,对事物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国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现在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很执政为民的,不象那些教育官僚们,他们一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二不与时俱进,当然更不会执政为民,他们是在执政害民。
(2)、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也在这场大变革中受益非浅,特别是那些官员,已经不会为生活而担忧。但就是有些官员,都已经是知天命的年龄,还整天满脸杀气,当这些人私欲膨胀到一定程度时,道德就没有了,已经与动物没有多少区别。因此做人还是要有点良心,好事做一点,人善一点,钱多了,死了也带不走,这叫“五十而知天命”。



全民学英语有必要吗?作者: 田野散淡人   发表日期: 2009-09-16 17:47  点击数: 258


全民学英语有必要吗?
提到英语便是挥之不去的梦魇,可能有些人要质问我,英语那么美妙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我倒想反问一句陕西老汉觉得锅盔馍那么好吃,为什么奥巴马就是不闻不问呢?我这点菲薄的英语是不打算“消费”了,近十年的心血却心甘情愿存着,敝帚自珍而已。
荀子在李斯临行前对他说物忌太盛,没有倡导英语的年代,这方面卓尔不群的人才层出不穷,辜鸿铭张爱玲林语堂钱钟书等等,可英语大行其道的时候,反不见得硕果累累,真是这一代人远逊色那一代吗?当然你可以说学习英语不需要什么天赋,人家邓亚萍刚进入北大时,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现如今不一样滚瓜流利吗?可见英语它仅仅就是一种工具而已。但是你要知道屁股决定脑袋,多数人连国门都出不了,更不要说邓亚萍的远大抱负了,她是人才而我们更多是人口,在其位谋其言,况且她学了英语能很快派上用场,而我们多数却只能哑巴复哑巴地考下去。
是学英语的苗子它启而能发,不是学英语的苗子干启他就是不开窍,为什么就不容许一些人学不好英语呢?科学家还证实无论是在动物界还是人类,同性恋都有一部分是天生的。英语对我们一往情深就像朱安对鲁迅一样,“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的虽慢,却总有一天能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力气爬了,我对他再好也没用。”你还能相信日久生情这句话吗?为什么英语就不能学着气馁呢?它太姑息纵容迁就恋着我们了。既然承认它仅是一门工具,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呢?为什么不让我们用汉语这门工具呢?怕我们用不熟,还是用不好?我又不立志做外交官,我又不打算和外国人做生意,我做做古汉语的研究还要它来考核,你能告诉我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再说英语的考核就见得公平吗?但是不通过笔试还有别的办法吗?单考听力或口语,置广大的农村学生于何地?有的甚至连老师都发音不标准,能让学生无师自通吗?况且师资的分布也及其不均衡,长此下去差距岂不是更大?如果仅仅是笔试,你还能自欺欺人说它就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吗?其实我们最高兴的时候不是会做的题做对了,而是不会做的也能蒙的,白毛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况且选择填空更是为作弊提供天然的便利,换成语文或数学还容易吗?
取消英语考试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张东平教授建议削减英语在高考的权重,我觉得很必要,从150降到100至少分差不会被拉得过大,尽管这样你要赶上不偏科的人恐怕还是补不过来,他没破绽便无懈可击,况且我们多数都是功利主义者,哪科分高自然就会对它更重视,因此对英语的热度也会随之降了下来,各地的培训班也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不知道我国这方面的缺口是否有这么大,但是如果4亿多人学的话还显不够,是否得让山野村夫也加入到这场滚滚洪流中呢?再不行的话是否考虑移民一些外国人呢?反观我们却把很大的精力都用到内耗上了,有用没用你都得给我考,除非你不想评职称或什么,是不是人才只有通过考试才知道,我们也习惯以考试来衡量自己,那些巧媳妇熬成婆的还不知想怎样给你穿小鞋呢?当然那些热心的培训机构也会很及时的雪中送炭。
当然有些人会说我们是学习方法不得当或学习没有效率,站着说话不腰疼,谁是一根筋儿地病重不寻医生呢,换个领域你还能“焉知彼之不若己者也”?不得法的时候你没碰到过,碰到了你也一样欲哭无泪,但或许你的确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眼下英语已步步紧逼到了小学,不过我们的学校却很懂得未雨绸缪,早就是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小学学初中,初中学高中,高中学大学,大学学小学,周而复始运乎不穷。小学生的负担重不重已不用我再说了,但是没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至少到了老年可能要恶补,看到城里的老头老太忘我的玩,心里有说不出的感觉,高兴也有悲凉也有,不知国外是不是这样?其实人的一生和四季是对应的,到老了还这么疯狂我不能不说是反季节,老人该有老人的气象,淡定从容睿智无争等等,所以儿童时期再不玩更待何时,可能道理都明白,放到自己身上便身不由己,或许他们也能习惯下来忙忙碌碌的学习,不过终有一天他会隐隐的感到后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最父母的能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便是最大的成功,让他告诉你他的兴趣,而不是去强加。我们这一代好的政策赶不上了,希望不要贻害下一代了,高考改革早一步便多惠及数千万的学子。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22:14:31 | 只看该作者

《流言》

依傍着这孤单的夜晚
穿过漆黑寂寞的空间
风给我带来了你和他喁喁细语
其中掺杂着几丝幽灵般飘渺的笑声

风你带来这消息
只想欣赏我眼中透明的痛苦么
你何必抹去我脸上僵硬的笑容
你何必吹落我心中凝固的泪珠

我愤慨了
你这恶毒幽幽的风
你这说谎悠悠的梦

挥挥手
把风赶走
再也没有他
你也跟我走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22:24:51 | 只看该作者

《片段》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10-5-13 23:47 编辑

就是在那一天
她走进了我透明的眼
一个不经意的微笑
沉淀在我的心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22 22:50:28 | 只看该作者

《老家》

老屋,家乡的老屋
生我养多的地方
它破旧沧桑的身影
印在母亲布满皱纹的脸上

我的哥哥姐姐
你们的翅膀硬了,飞了,嫁了
我也背着书包欢然离开
带走了一屋的喧闹

童年的往昔还在眼前悠悠荡漾
如今屋里只有母亲的身影蹒跚
有多少思念在屋檐低下汹涌
又有多少忧伤在门前屋后绕缠

我看到了母亲脸上的落寞
我读懂了母亲眼里的傍徨
为什么这一屋温馨不再
为什么绕膝的时光走得这么快

如今,儿子回来探您了
您的孩子已不会撒娇吵闹
也不再和哥姐争睡楼上楼下
但请您原谅儿子的不孝

我知道您希望我留下
可您总催促我说去吧,别影响工作
您的慈爱似要揉碎我的翅膀
我的无奈可有让你神伤

我又要离开了
不忍再回头张望
我不知何时重回家乡
我不愿您看到我流满泪水的脸
       ----1999

[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08-7-22 22:54 编辑 ]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1:01:24 | 只看该作者

《走出爱的阴影》

我们要抛开往昔的羞怯
忽略爱的曲折
让太阳看见我们
不再掩饰
不再躲躲藏藏
迎着人们奇怪的目光走去
在霓虹灯下说着
风也不能翻译的语言
用笑声淹没这个世界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8-5 21:09:17 | 只看该作者

《无关相思》

别离长出了牵挂的手
似要挽留往昔的温柔
有多少笑声在耳边回响
也还有泪水滴落在心头

为什么别离后有涓涓的细语在流淌
为什么在相聚时却混乱慌张
你可看到他乡的月亮也曾憔悴
难道风中只飘荡着我的忧伤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00:05:52 | 只看该作者

《路人》

我来了
独步而来,
不是投奔
而是走过

你是一座美丽的小村庄
我是一个疲惫的旅人
因为有你
我感到旅途的凄零

你哪温馨的宁静啊
圈住了我狂野的心
你哪温暖柔润的手
抚平了我一路上划破的伤口

我不想走了
但却要离去
在日后的路途我总会忆起
我曾溶化在你的温柔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00:06:59 | 只看该作者

《种一块地》

种一块地
我想和你
养些小鸡小鸭
忘了俗尘中的哪个世纪

搭几间草屋
我想和你
养一群儿女
让他们走进外面的世界

还有没有也许的那天
会有谁和谁
到你我似曾相识的地方
种一块地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00:09:28 | 只看该作者

《上帝的羔羊》

陪伴着孤单的月亮
一起度量这河岸
落寞溶入我的血液随波流淌
水里闪烁的可是天府的灯光
我愿谛听神秘的声音
服从上苍的指引
且做一只上帝放牧的羔羊

可我不能怀疑吗
我愿随着翻滚的波浪
撞开天堂的门户
倾听是否能漏出一些幸福的声音
却传来了
羊的温顺的啼叫
不含哀伤
没有快意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 10:11:24 | 只看该作者

《秋》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15-9-20 02:16 编辑

  ---和小农妞悲秋一首

这一瓣落红
是那颗心的碎片
在风中颤抖
诉说这一刻的哀伤

这一径落叶
是哪场繁华过后的废墟
在阳光下沉默
哀悼这一地的憔悴



[秋--午夜听雨]
150920
雨在漆黑中滴下
风寻找不着她的影子
寂静中嘀嗒的细语
诉说着这一夜都没有道理
20#
发表于 2008-9-1 15:24:57 | 只看该作者
《上帝的羔羊》

这这这这…………
从诗里见证一刀曾经的柔情万种
21#
发表于 2008-9-1 16:47:49 | 只看该作者
种粮大户//////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2 11:45: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12-6-4 18:36 编辑
原帖由 农民爱时尚 于 2008-9-1 15:24 发表 从曾经的柔情万种

什么柔情万种,咔嚓一刀早切了:lrlshui:

A世界是属于我的,我拥有她就象她拥有我一样,跋涉过荒沙大漠,必定能登上辉煌的峰颠.
B坎坷是坚强的磨炼,挫折是成功的资本,沉默是爆发的凝聚,惨淡是灿烂的必然,痛哭是狂喜的前奏,叹息是长笑的序曲,迭宕起伏的生活就是难得的财富。
C既非龙种亦非跳蚤,不是英雄也不是臭虫,逍遥于红尘之外,忘情于山水之间,享受自然的洒脱是超然。
D活着意味着拥有希望,可希望只骗我好好的活着,又怯于死亡,——是的,关于死亡,我时而看到眼前有一根上吊的绳子,在晃晃悠悠,悠悠晃晃。

“全民学英文”:屈从于语言霸权?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2日 10:05作者马俊

  马俊
  
  近日媒体报道,北大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以“知识后进国要充分学习知识领先国”为由,主张“全民学英文还是应该坚持的”,甚至认为应把中英双语教学“推广到中小学的技术性课程”,窃不以为然。
  近年来颇受诟病的“全民学英文”,其实是指,在高等教育入学、学位授予和职业技术资格评定中,相当普遍地把英语考试成绩设定为强制性条件,这种普遍强制的存在意味着,一定的英语技能变成了体制化资源分配过程中的一个硬标准。于是出现了许多人被迫学习英语的情形,例如中医师在工作中几乎用不到英语,却也为拿学位、评职称而苦苦准备英语考试。
  而卢晓东先生的言论恰恰暴露了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意识:学英语是知识后进国追随知识领先国的必要条件。于是似乎可以推断,学不好英语的人肯定追随得不够好,知识水平往往也不行;甚至还隐含着,英语好的人往往追随得好,知识水平自然也高一些。无怪乎我们看到有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因为英语说得溜,就能顺利地拿学位,受器重,俨然国际化人才的样子。
  学好外语,当然有利于拓宽信息来源,方便知识交流,外语人才也为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全民学英文”背后的那种逻辑,却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很大一部分知识、文化、思想的国际传播,根本不像卢晓东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线性追赶的情形――大家都在同一条单一的知识大道上行进,只有领先、后进这种量的差别。
  在社会科学、人文思想、大众文化甚至科学技术领域,知识的传播更像是由中心国向外围国扩散这样一种模式。中心国依托政治和经济上的实力,凭借其学术科研机构在国际上的权威地位,借助学术体制、大众媒体甚至娱乐工业无孔不入的传播,不断地将它所制造的“知识”输入外围国知识界和人民大众的头脑中。
  那么,知识外围国是不是能靠敞开进口、充分接受知识中心国的知识产品,赶上甚至有朝一日超过中心国呢――就像卢晓东先生所相信的那样?可能性不大,因为这种传播模式容易令外围国陷入一个长期忙于追随而无从超越的陷阱。
  不妨以高科技设备的进口依赖来作比较。发展中国家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往往会向发达国家进口高科技设备,这些设备的确提高了进口国的生产力,但进口国却很难掌握设计制造这些设备的核心技术和工艺,结果,这些设备的维修保养服务以及核心零部件等,通常还需向来源国购买。更有甚者,这些设备排挤了进口国自主研发的同类产品,使得进口国的自主研发能力被削弱,到了技术升级换代的时候,仍须向国外进口更先进的设备。发达国家由此设了一道坎儿,试图长期垄断领先技术,这就叫技术壁垒。
  知识的全球生产体系中同样也存在类似的“技术壁垒”,其重要体现就是英语的霸主地位和学术评价权力的垄断。
  社会科学和人文思想领域里的知识同其主要表达方式――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性概念,几乎全是以欧洲语言的词汇表达的,近几十年来随着西方各国地位的消长,更演变为主要以英语术语表达。而这些学科的创新动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对这些基础概念的重新剖析、诠释和应用,从而完成概念的创造性演化。这种创新,往往只能在说这种语言的学术圈子里完成。非英语国家的知识界,往往是通过翻译了解这些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在翻译语言的环境中,很难发生创造性演化――稍稍偏离引进的用法,往往就变得不伦不类。这就很像高科技设备的技术壁垒:知识外围国进口了知识产品,但只会使用不会研发,陷入了进口依赖。
  这种技术壁垒不仅出现在社科、人文领域,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也有,那就是知识外围国丧失学术评价权力,必须依附于中心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如今我国的科研成果往往追求以英文发表在国外权威期刊上,其学术价值似乎才算得到认可。
  有人肯定会说,是因为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自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存在缺陷,才不得不舍近求远。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都绕开这个体系,直接对接英语评价体系,那么中国自己的体系哪有机会改进、发展和提高?
  通过知识进口来追随知识先进国的思路,恰恰是没有注意到知识“技术壁垒”的作用,只看到中国现在进口的知识还不够,没看到知识进口也会上瘾,也会形成依赖,窒息了知识上的自主创新生机。
  作为北大本科教育试点单位――元培学院的副院长,卢晓东先生鼓吹高校甚至中学进一步推广双语教学,似乎巴不得未来的中国研究人员、知识分子甚至一般公民更早地同英语知识体系对接。据说这不会影响中国人的中文水平,对此提出忧虑和质疑是没有文化自信心的表现。而据卢先生认为最具有文化自信心的汉唐时代,恰恰也是中国对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
  然而汉唐时代是“全民学西域语言”、“全民学梵文”的时代吗?对外文化交流和“全民学外语”是同一层次的问题吗?
  再看看知识先进国自己当年是怎么做的。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学术研究在几乎一切领域――自然科学技术、数学、人文社会科学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优势甚至超过如今美国的优势,美国大学的研究制度,很大程度上是靠一批留学德国的学者仿照德国研究型大学的体制建立起来的。然而,美国大学没有搞德语英语双语教学,也没有把德语当成跟英语平起平坐的主要学术语言,更没有要求“全民学德语”。试想如果当初美国也奉行卢先生的追随策略,今日的“知识领先国”,一定会是它吗?
  汉唐的文化自信心、美国的文化自信心,一个原因恰恰就是,在它们那时,根本没有什么“全民学外语”的忧虑。
  而反观如今的现实,文化自信心不得不表现为文化危机感。有一些年轻人写中文甚至说中文词不达意,非要用英文乃至日语才能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把话说得“有味道”。而我们的知识精英脑袋里装着一大堆英文术语,看中国什么什么不顺眼,非要按照西方学术来给中国重新规划一下才觉得顺溜,不也恰好反映了知识外围国的被动与悲哀吗?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当原本极其丰富的中国经验和现实不得不经过进口知识体系和标准的一番过滤,被强行纳入别扭的英文名字或者表面中文骨子里还是英文的翻译名字,甚至都得不到像样的命名,事情就不是“能不能追上先进国”那么简单了。
  打破技术壁垒有一种办法叫“进口替代”,就是采取一些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尤其是机电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促进国内工业体系的发育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完善。打破知识上的技术壁垒,也许就应该从取消强制性的“全民学英语”制度开始。从国家出资的义务教育、高等院校入学、学位授予、职业资格评定等制度中降低英语考试成绩的权重,或改为选修选考。
  这并不是说不要学英语了,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学习英语(和其他外语),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当然也可以学――不过还是交给新东方们吧。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只有53%的人能熟练使用普通话交流。(还全民学英语呢)
    中国还有8500多万文盲(包括半文盲呢?天文数字吧,都没脱盲呢,每年化700个亿学英语,白痴的教育官员)
    中国2006年按国际准每人每天消费不足一美元有一亿属于贫困人口,这是官方的数字,实际不少于二个亿,仅次于印度。(饭都没吃饱,解决温饱没一技之长,居然搞全民学英语了,这不是往自己头上扣屎盆的最自辱的政策么?)      
《聚焦“教育的盲点”》  
    全世界把外语教育当作重点学科的只有中国一家,别无分店。
    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大产业,全中国有三万所英语培训学校。   
       2006年中国有4800万人(中国标准,每天每人1.87元)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按每天消费不足一美元的国际标准,中国还有1.35亿人(官方数字,大家知道远不止此)属于贫困人口。
    中国的英语教育产业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目前每年达700亿。(不包括国家的投入)
    中国有3亿多人正在学英语,有钱的为之支出数千元毫不含糊,就算学生,少的也有几十元,包括课本、课外书、参加英语学习班等。  
    每个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每年按最低的平均支出100元计算,中国人为此付出300亿元。
    中国大学生毕业后需要用上英语的有5%(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学了英语用不上的99.9%),除外进入外企(为他人培养的)、出国留学(基本不回来了,混不了回来的行别人不要的)、对外服务导游外(仅此有实用),仅有不到1%需要用英语.
    每生产1吨纸,需要消耗100吨净水、600度电、3立方米木材(20棵大树,约0.25亩森林)、1.2吨煤、300公斤化工原料,而我国每年中小学生使用的教科书需消费纸张40万吨之多,大学20万吨。中小学课外书20万吨,大学课外书5万吨。其中,中小学每三本课外辅导就有一本是有关英语学习的。大学80%的课外书是英语(而不是科技类真白痴)。而这所有的教科书和课外书约4分之一是有关英语的(也是最精美的)。每年用于英语的书有30万吨,也就是500万棵大树,7万亩森林,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在近10年间,我国森林锐减了23%,可代蓄积量减少了50%。森林的衰减使大面积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速。(中国还没脱贫,为英语付出的代价影响几辈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派和自费出国留学的有103万,大约有2/3赴海外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学成后选在留在国外(绝大部分不是自己选择,是别人选择留不留下你,想海龟为什么待业就知道了。)。
   在海外的中国大陆专业人才超过了30万人,许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北大有些科系的学生76%移居到了美国。这些由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出的人才,在科、教、研领域,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巨大损失。
   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我国人才工作十大问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其中以朗讯麾下的贝尔实验室规模最大,拥有科研人员500多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达96%;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名有国外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IBM公司中国研究中心的60多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国外已把人才挖掘机开到家门口(哪我们就就让全民学好英语让他们选秀呗!真想骂人)。
      据2000年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统计,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当年的缺口为45万,预计到2006年这一数字将扩大为67万(到现在是100万),而其本国培养能力只能满足总需求的1/3;日本、英国近年来都放宽了向引进信息技术等人才发放绿卡的限制;法国从2000年开始的五年内发放了两万张信息技术人才入境的绿卡签证;对移民一向保守的德国也于2000年开始实施“绿卡工程”,专门开设了网络征才热线。
      全世界科技移民的百分之四十被吸引到了美国,在全美从事科学和工程项目工作的人员中有百分之七十二出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仅在硅谷地区供职的中国科技人才就已超过10万(目前20万),美国科学院有近一半是华人(全民学英语的成果显著)。
  
   目前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营养保健、教育、培训、流动成本等四项总费用达13万元,走一个,就损失了13万。
   中国中国人才流失居世界之冠,人才流失已直接危及国家技术经济安全!
   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最近访问中国时说,“现在,英国教育出口收入增长最快,5年内几乎翻了一番,而中国则是这一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已是全球学习英语人数最多的国家。布朗先生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说:“在20年内,中国会讲英语的人数可能超过全球以英语为母语地区的总人数,我认为中国英语教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英国《金融时报》)
23#
发表于 2008-9-26 17:58:57 | 只看该作者
:zhyjing: 原来是白梅二代……:LH: :RH:
24#
发表于 2008-9-30 15:42:15 | 只看该作者
汗那个咔嚓一刀。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2:01: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农民爱时尚 于 2008-9-26 17:58 发表  原来是白梅二代……:LH: :RH:

错了,白梅是一刀二代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2:0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10-10-27 16:57 编辑
原帖由 飞雨闲云 于 2008-9-30 15:42 发表
汗那个咔嚓一刀。

是38困把我给切了:lrlshui:

[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08-11-17 13:22 编辑 ]

全民学英语到底为什么
lwfangw 发表于:2006-4-3 12:25:26
从法国总统愤然退场看国人“英语崇拜”

  为期两天的欧盟春季首脑会议323在布鲁塞尔开幕。当欧盟商业游说团负责人、法国商界领袖塞埃从说法语变成说英语之后,希拉克、法国外长杜斯特-布拉齐以及财政部长布雷东离开了会场,直到塞埃发言完毕之后才返回会场。

  我们从照片上看到了这位总统愤怒的表情,也看到了他对法语是多么的热爱。而我们的一些专家甚至部长在发言时,总是时不时冒出几个英语单词,去年有一位部长级官员在国内演讲时,全部使用了英语,遭到了许多人的批评。看到法国总统维护本国语言方面的坚定决心,让我们感到由衷的敬意。

  由于中国人对英语的祟尚,评职称要有英语,想做人才必须过专业英语。学生的许多时间仍耗在英语上。他们的时间被花在一个比较空虚的东西上。他们也在问:为什么我们绝大多数人用不上,却都得学习它,都得对它顶礼膜拜?我们为什么不把时间用在学习自己的国语上,用在学习自己的历史上?其实,对英语的盲目追捧,是中国人祟洋的最大的表现。我们可以看看,有哪个国家这样全民学习外语?我们是需要外语人才,但就象我们需要哲学人才一样,我们没有必要全国人都学外语。

  现在,好多小孩子被父母逼着去学英语,英语培训班遍及城市的大街小巷.我们在追问自己:中国人,你疯了吗?改革开放快二十七年了,我觉得,全民学英语是中国最大的失误.因为它浪费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时光.现在,我们又把英语做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我们为什么为不能拿自己的国语衡量人才?我们的思维肯定出了问题。

  假如我们把英语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我们会有许多人把精力把在中国自己的语言上.我们现在说,中学生不读古典名著,可我们想一下,那么繁重的外语学习任务,他们有时间吗?他们不是机器,他们是孩子.他们需要娱乐,需要课外活动.如果说稳定地记住一个单词需要三分钟时间,六千单词就是一万八千分钟.这就是三百个小时,记住那么多课文得七百多个小时,做大量的习题得一千五百小时.这就是说,一个学生可能要有三年时间(除去吃饭\休息)是在学习英语.人的一生时光这么宝贵,我们为什么把这么多时间花在这上面.而我们参加工作后,却用不上一个单词?教育部的官员们,你们做过调查吗?你们为什么不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一下呢?


当法国的总统愤然离去时,受到触动的,感到脸红的,应该有中国人。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12:05:48 | 只看该作者

《夜机》

一念虚无上小楼,残烟吹去月华浮,
黄花把酒新寒到,落叶翻风暗露愁。
钟情当日月依旧,残梦今宵人伴秋,
双星遥望青峰上,雁孤声冷水东流。

[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08-10-5 14:32 编辑 ]
28#
发表于 2008-10-3 14:20:17 | 只看该作者
刀刀一念虚无。四大皆空。阿弥陀佛。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10-5 14:34: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17-9-26 21:57 编辑

学做古诗,弄成了学做和尚。

《深夜里和一只蚊子的生死恋》
1709263AM
嘤嘤嘤,,,
孤独的你款款而来
奔向漆黑中孤独的我
在我耳边深情的呼唤

嘤嘤嘤,,
凝视这没有表情的脸
你寻觅甜蜜的地点
来一个有血有肉亲蜜无间的吻!

嘤嘤嘤
深夜的梦魇被狂野的你唤醒
开始这场你追我赶的恋爱
翻滚着要死要活的激情

嘤嘤嘤
我累了,疯狂的你终于满足了
你搞大了自己的肚子?
莫非就没有我的功劳?


"你说我说"话题318号“全民学英语”该不该改? [/td][tr]

    2003年03月24日  05:41    深圳商报

背景:近日,《中国青年报》一篇文章说:“在当下中国,学好英语似乎已经成为个人发展必需的、可能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了:考大学要英语,考研考博要英语,出国、进外企当然要英语,进国家机关还要考英语,当教授、博导要英语,申报编辑、记者职称也要考英语……在许多考试中,英语甚至还享有‘一票否决’的特权……当英语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异化成国人的考试工具和晋升之阶,它何时才能成为我们与世界平等互动的交流和认识媒介?”不少赞同者认为,把英语的学习神圣化、绝对化,已经违背了学习外语的本来目的。而与之抗衡的是另一种声音———中国已加入WTO,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中外交流越来越多,外语尤其是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对英语,国人不是学得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就是要营造全民都来学英语的氛围。那么,“全民皆英语”的模式该不该改呢?话题主持: 谁会英语谁多一次机遇 按说为学英语,我吃了不少苦头,仅为了通过四级考试,急得就差“头悬梁锥刺股”了。可我仍然支持“全民皆英语”,因为我坚信,谁会英语谁就会多次机遇。 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与人之间因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的能力差距越来越小。因此,谁能多精通一门学问,谁就能占据优势。以媒体从业人员为例,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到时会有许多外国运动员来参加运动会。而外语好的记者无疑就可以得到前去采访的机会,外语不好者,很可能在家坐冷板凳了。并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深入,记者的采访半径会越来越大,走出国界,并不遥远。而此背景下,外语好,能与外国人直接对话交流,能上英文网站查找资料的记者,将会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机会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就大,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性也越大。当然,并不是人人都要用记者的标准来要求。但即使是在小城镇卖豆腐脑,碰上个外国人,会外语的商贩也会比不会的能多卖上一两碗。 事实上,学习英语没有任何过错,问题在于有些人走入了歧路。现在看似“全民皆英语”,可能写能说者又有几何。所以,“全民皆英语”不仅不能丢,还要加强。毕竟,谁不想多一次成功机遇呢。读者朱生 不懂英语是现代文盲 我认为,在时下中国各行各业都需要“英语”这块敲门砖的时候,“全民皆英语”当然是顺理成章的。 高考“英语”是三大必修课之一,晋升之阶同样说明了英语的重要。何况人们已经习惯把“英语、驾照、计算机”并称为现代新三大必备工具,这本身就反映了英语的通用性。信息时代、网络时代、WTO、与国际接轨,不懂英语怎么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瞎子一个。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稍为上档次一点的职业,哪个离得了英语。本人是个60年代出生的人,深受英语浅薄之苦。最初爬格子时,涂来画去,既劳神又费力还不出活。买来电脑,想享受点高科技,可电脑里的许多洋码着实头痛了一阵,总算还有点毅力,啃了许久,终与英语、五笔较上劲了。如今键盘一敲,E-mail一发,一切都OK,真是悠哉乐哉。你说不学英语怎么行,更何况眼下“英语”已成敲门砖,要想上进,有个好前途,不学英语岂不是白瞎。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认为学了不用也比用时不会强。且不说英语的重要,就作为一门工具,作为一种知识的积累或储备,多学一些也是应该的。从长远发展来看,掌握英语是没有错的。公务员飞龙 学习,然后知不足 我们的英语学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这是我从工作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尽管我从中学、大学直至现在的十几年时间里,都没有放弃过英语。但是,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我还是感到自己的英语知识掌握得太少。 我在一家财经媒体工作,为了了解全球的相关信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我常常登录一些英文网站。我发现,在许多方面,我们与国际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譬如从“创业”相关的方面来讲,国外一些做了好多年,已经非常成熟的项目,在国内依然很新鲜,甚至无人涉足;发达国家的一些营销、管理理念,以及一些跨国企业的企业文化等等,依然需要我们好好地借鉴和学习。如果我们掌握了英语这个有利的武器,再利用网络这一快速高效的工具,我们的进步就要快得多,眼界也要开阔得多。 学习,然后知不足。不能否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中国与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而缩短这个差距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掌握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方法。所以我说,为了更快地进步,让我们都来认真学好英语。读者曾文 会英语才算高层次? 首先声明我不是用下面的观点给放弃学英语的人开脱,事实上我也一直在学,只是越学迷惑越多。说英语就是国际化了吗?说英语就算高层次了吗? 回想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每天早读晚修全是英文,我总是在想那些精力用在专业课上不知道会有多大的成效!我不是说不要学英语,是总觉得事倍功半。有古话说“术业有专攻”,在人的能力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还是要学好专业为先。我一直觉得英语和数学、语文这两门基础课不一样,它充其量只能算公共课,“3+X”,英语应该放到X里。很多时候我们只把它作为一种炫耀,而不是真正用来工作的,在我现在的工作生活中,只有电影中才有英语。我不是不提倡学英语,我也觉得瑞士人从小学三种语言很过瘾,但是人家在用呀,一生都在用呀。 我想,跳出英语的局限,我希望对教育界说的一句话就是“教我们将来会用的东西吧,让我们把最好的精力用在最有用的学科上吧。”不要把英语的考核神圣化,喜欢语言的尽管学,不喜欢的未必就不能在其它方面出成果,用英语一个杠杠,把中国人才一棒打死,怎么想也想不通。要说非得要一个语言的等级,我倒觉得搞个国文四六级比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学生的成长和工作有好处得多。南山区读者范冬虹 先学好汉语再说吧 我在办公室负责材料工作,审核文件是重要的内容。令我头疼的是,不少人报送来的材料,若说文理不通可能重了些,但说没个“章法”则不为过,有的甚至词不达意,写这些材料的人有不少还是毕业拿了英语六级证书的大学生。 现在,不仅在学校,而且在机关,均把英语水平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我觉得这很不应该。准确熟练地使用汉语语言是对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要求。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记得,前两年,国内某省公布的一项中小学英语教学重大改革计划,说该省将在部分高中试行用全英语进行非英语学科授课,并在初中、高中毕业考试中增加口试。通过这项改革,过几年中小学英语教育整体水平将明显提高,全省示范性高级中学毕业生一门外语基本过关。这样的积极做法当然是令人欣喜的,但我很担心,重视学英语的同时会不会忽视汉语的学习。像在广东很多人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你却让他说英语,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开放的中国需要人们有开放的心态,但前提是要确保本民族先进的文化得到发扬。太过于重视外语,其实也不太好。我想,还是先学说好普通话,写好汉语的文章,再学好英语也不迟。银行职员吴兰友 全民学英语成本太大 我觉得,是否需要全民学英语,还得来一番成本核算。我曾经供职于一家日资公司,当时常驻公司的日方专家、技术员有20多人,可他们中除了少数人会一些蹩脚的英语会话外,几乎没有人通晓英语。与日本人接触多了,我们觉得,日本大学生的英语水准普遍比不上我国的普通大学生。那为什么他们接受新的科学技术那么快呢?据我了解,在日本,翻译是一门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经营,他们有大批的专职翻译,专门在第一时间收集国际上最新的科技知识,经翻译后成为廉价的产品推向社会,使更多的人可以从费时的英语学习中解脱出来,把时间花在干实事上,以求得社会效益最大化。不做无用功,这是日本人工作效率高的重要原因。日本人对英语的这种“轻视”,秉承了他们凡事讲效率的务实精神,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值得我们借鉴。 在如何对待学英语的问题上,那种因为加入WTO了,就人无分你我,事不分内外,一律以英语画线的观点,是早已过时的观点。试问,你周围有几个人有资格到联合国去拍桌子,又有几个人有资格会晤外国工商界人士?即使是从事文职的,我不承担外国名著的翻译重任,也无推销唐诗宋词英译本的重任,更没有因为要扮小资而卖弄几句英语的需要,所以我建议大家一起来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英语学习,走出把英语学习神圣化、绝对化的怪圈,否则总有一天会闹到连征婚要求也要写上“英语4级”了。读者王孝忠 光头也要买梳子? 英语只是一种工具,而且不是人人都派得上用场的工具,好比一把上好的梳子,它对F4那型的长发帅哥当然必不可少,可是对齐达内一类的秃顶者来说,梳子再好也是多余的。不是说英语不重要,营造全民都来学英语的氛围也没错,但是不能把它当成一种硬性的条件,让很多事都与英语挂上了钩。如果考试、评职称、考研考博等考英语不是从有用的角度考虑,而是纯粹为了营造“全民都来学英语”的氛围,那显然是决策上的错误,应该改。 在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我发现那里的小商小贩不管文化水平如何,都能随口来几句英语。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卖旅游纪念品的老太婆,她跟我砍价时说普通话磕磕巴巴的,可一会儿,我扭头见她跟一对老外夫妻砍价,英语说得居然比受过四年大学教育的我还流利十倍,而且发音地道。我学英语是为了应付那些莫名其妙的考试与规定,而那老太婆学英语是为了把东西卖给老外,动机不同,效果自然不同。我常常觉得花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学英语是一种浪费与做无用功,到现在一点也派不上用场,有点心疼也有点后悔———那桂林老太不会有这种想法吧?我希望每一个人学习英语都是为了更好地与人沟通,而不是为了考试、职称及工资级别,只有这样,才是正常的。读者辉军 想学的人自然会去学 不可否认,英语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外交活动中、在机关和企业事单位里,在出国经商、工作与旅游时,英语的确十分重要,但是将这种重要性夸大或者说扩大化,则是走入了误区。 时下不少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职员时,动辄就要求英语达到几级几级,给人的感觉是单位的“档次”很高,英语不达标就不能胜任工作,而一旦进了这样的“高档次”单位,英语竟根本用不上,因为不是每个职员都要与外国人打交道,也不是每个职员都要阅读英文资料的,绝大部分职员还是使用普通话甚至方言。笔者工作过的两家大型企业常有外商来访,也有英文资料需要翻译,但这两家公司都只有一两名通英语的职员,由他们作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已绰绰有余,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职员都精通英语。当然,在任何一个单位,懂英语的人多一些自然更好,但不必作任职上的强制要求。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实际上来看,英语是用不着全民皆通的。一个人如果对英语感兴趣,或者说他必须要用到英语,我相信他自己会主动学习,根本不需要以某种模式来强制。另外,从目前我国英语人才的数量来看,笔者也认为已经能够满足用人的需要,因此更没有必要“全民英语化”。读者照川 实用主义看待英语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语,到现在用过的教材和磁带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有多少,但高中以后的自学教材几乎没有一本是学完第一册的。现在儿子已经上初一了,跟他对话我还接不上趟。 过去自己费那么些劲学英语到底为什么?其实我从来就没弄明白过。学习目的不明确,是我学不好英语的重要原因。现在仔细想想,英语不就是一门语言嘛,是交流的工具。从学英语的动机来看,也无非两种:一是现时要用,现学现用;二是将来要用,即为理想而学。不管怎么说,只有自己觉得有用才会去学,也才有学习的动力。比如现在,我仍在学英语,不过学习目的已很明确,陪儿子读书,属“现学现用”一类,能保持与儿子对上话便是我的成功,这样尽可能地让儿子有一个讲英语的环境,帮助儿子实现理想。 实用主义地看待英语,让我学起来感到轻松了许多,也有趣味了许多。如果能与儿子一同进步,或许英语就不仅仅能帮助儿子实现理想。当然,至于它能给我自己带来哪些变化,目前也无需多想,不过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我已经获得了学习的乐趣。读者夏敏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5:33: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一刀 于 2022-12-2 15:52 编辑

《梦游》
我牵着我的手
走在霓虹闪烁的街头
寂寞的风唤不醒
沉默的满天星斗
弯弯的路看不到方向
却如曲折的人生总有尽头
不管快跑还是慢悠悠
那个终点都没有忧愁

《真实的谎言》
风说,
不再执着往西还是往东
不定徘徊山谷还是徜徉天穹
我要抚摸每一道亮丽的风景
过着随心散慢的浪荡生活

云说,
还是眷恋这座挺拔山峰
不畏烈日也不惧狂风
千百次轮回湮灭即便会痛
只愿生生世世在这相伴相拥

雨说,
上天入地我到处疯
不由自主也言不由衷
万年坎坷我终归海
化作波涛上狂笑的浪花一丛

她说,
披上盖头就已不能回望
了断家乡让我哭断肝肠
柴米油盐酿出来的是惆怅
迷茫重复的日子岁月沧桑
可怜我雪白仍湿润的大腿
可怜我如花却憔悴的容颜
20221116

【我想去远方】

我想去远方
不为远方的姑娘
只有果腹的口粮
我想去远方
不为多美的风景
只是不曾浪一浪
我想去远方
不为那儿没有忧伤
只是得有一个方向
我想去远方
久久难成行
果真多年以后
不怕雨淋日晒
只怕认你的床
20221106

  《梦游》我牵着我的手
走在霓虹闪烁的街头
寂寞的风唤不醒
沉默的满天星斗
弯弯的路看不到方向
却如曲折的人生总有尽头
不管快跑还是慢悠悠
那个终点都没有忧愁
20221031

羽生:
[动画表情]

巜北海归程》
这是意外也是缘的相逢,匆匆
口袋子里捂不住一丝海风
这时愿胸中留下海阔
且笑对曾经酷热天空

此刻没有不舍的别离
却难忘你深情的挥手
愿带走那条街的寂寥
留待明日的车水马龙
   ------20220807

《海边》
海沙的体温刚好,
没有发烧
海水的触手温柔,
从脚底渗入、穿透,
抚摸你的骨头,
酥了,,,

爱这远方无忧的一双双眼眸
海风吹去了俗尘的纷纷扰扰
美丽的风景,漂亮的人儿
看看就好
曾经拥有
开心就是这么明了
202010414

《圣经》与爱
圣经,我捧您在手
心里却想着另一个女人
您为什么不能象感化你的信徒一样
使我心平静

圣经,您的信念不敌他嘴角的一丝笑意
我的心被占据了
我只崇拜您的端庄
却难舍她的美丽

  

午餐偶感打油
---17.0909
清炒豆腐蛋炒饭,
萝卜青菜不麻烦.
光棍一条筷一双,
相思成病桌成笺.


[吃面条]打油
是饥是饱不能忘,
面条短短路长长。
清汤若沸思若湧,
孤灯如水夜如霜。

[梦回]
三更惊梦梦难回,
辗转前尘往后推;
得失恰如枕上梦,
着意难成无心随。


  [爱]
    不是两个人的蜜语
    就是一个人的笑话

   

   和尚咏月
                   ------2017年农历8月15日即景
      天上月真圆
      缠绵一大团
      今晚捧在手
      嫦娥入怀中


《平静的一生》
            ------从平静的一天到平静的一生
早上好!
昨天干冷的早晨朦胧中睁开朦胧的眼
一伸手碰到温热滚烫卷曲的柔滑肉身
在忽明忽暗的冷与暖交流着的空气中
她呵口气伸个懒腰施施然地探起了身

午瞌睡
今天吃了肉喝了汤咽了菜装了米饭
躺在床上摊开手张开腿都碰不着谁
在上午听了蠢话做了傻事没有是非
淡淡的恹恹的生物钟需要瞌了个睡

夜梦深
明天风吹过雨棚哗啦啦敲破了三更梦景
尿一急腰一挺不经意顶住了火热的大腿
在急迫中翻转腾挪探索着半梦半醒的情
很久很久也找寻不到湿漉漉的真实体温

平静的
昨天今天明天日子熟悉而又陌生
看到他看到她看到伊破碎的投影
不知道你喜欢的是她是他还是谁
我摇摇头伸直腿平静的合上了眼

--------2017年10月18日凌晨2点半梦醒有感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6 22:30 , Processed in 0.0551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