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666|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技巧联创作浅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2 14:3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回茶馆干活,翻老帖子,看见这篇04-05年的网络对联爱好者关于技巧联的交流,转来公社大家借鉴学习下,放置这边几日再转资料版,参与者"黑鹰飞来"等有些ID现在大多不怎么出现了,其余也低调很多,也算回顾吧
-----------------------------------------------
(黑鹰)【作者按】敝人不才,受[凡夫]先生所托,撰写一点有关“技巧联”及其创作方面的东东,承蒙错爱,惶恐之至!为了不辜负先生和联友的期望,在下免为其难,试就技巧联创作问题分“创作主旨”、“创作形式”和“创作现状(包括理解和创作的误区、现状分析与展望)”等三步完成,权作一家之言,欢迎网联中人批评、指导。

⊙创作主旨

愚以为:和其他对联一样,技巧联创作也应当首先以表达主体的某种思想、情感和意志为出发点的——只不过其表达形式比较“特殊”而已。其中不免有些游戏之作,但若是单纯为机关而机关,为求巧而造巧,字面上看去不知所云,便失却了对联创作的初衷,实际上是弄巧成拙,是为“伪技巧”也!下面两例比较典型。
PS:山大王大山;
钱塘江桥,五行缺火。


正所谓“言为心声”,形式为内容服务。任何文学创作都源于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网络对联,尤其是技巧联的创作更是如此。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生活变得愈来愈丰富多彩,因而由此产生的人的主体思想、情感也随之愈来愈丰富多彩:单纯依靠严格以对联规则、韵律为基础的“诗联”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的表达需要了。那么为了满足表达那些复杂、微妙且富于变化的情感的需要便出现了这种种类繁多、五花八门的突破对联常规,甚至看上去根本不象对联的“技巧联”。从这个意义上讲,技巧联乃适应社会生活发展需要应运而生。
PS:上联:袁世凯
下联:中国人民
[从对联概念的界定上理解,一副对联,首先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但正是为了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需要,而出现了这种本不是对联的“怪联”。类似的还有将横着写的“生”字与“死”字相对的“言志联”(意思是说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

网联届经常将“技巧联”同“意境联”相对称,在下以为,一副成功的技巧联是决不能失去一定意境的,其技巧则最好与对联融为一体,运用于无形(否则便偏离了对联创作主旨,变成伪技巧了)。下面一例寓意之深刻立现。
PS: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下联: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在这里我觉得将那种传统的对联创作称为“诗联”(或者“律联”)似乎更为合适些。因为从对联的“生成学”上来讲,对联是诗词创作的“逻辑分离”。原始意义上的对联,应当是从律诗当中摘出来的,又可以复归于诗。而技巧联的出现,则脱离了“诗”的局限,将对联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上推进了一步。

那么与“诗联”相比,从表达方式上讲前者侧重于“文学”手法(PS: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技巧联则侧重于“用字”手法(PS:字联、针顶、回文等等),那么欣赏的时候,前者所运用的往往是文学审美;很显然,欣赏技巧联的时候单纯依靠文学审美却是不够了,似乎更需要一种智力在里面,权称作“智慧审美”吧。
PS:烟锁池塘柳;
烟沿艳檐掩燕眼。

从创作题材内容上讲,前者“咏物”(包括自然风景、花草树木、山川大地、日月星辰等等),自然气息较多(PS: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技巧联或戏虐、或讽喻、或诙谐,则侧重于“言志”(包括人的各种思想情感、心理活动,对社会现实的看法,某些哲理等等),人文社会氛围浓厚。
PS:上联:船漏漏满锅漏干
下联:灯吹吹灭火吹燃;
上联: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
下联: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因为一般来说“人事”这种[活]的东西远比“自然”那些[静]的东西复杂的多,而且又富于变化,因而这样的任务也自然落在技巧联身上了。可见“诗联”与“技巧联”,二者应当属于“常和变”、“正与奇”的关系。一般地说,定数与变数是对立统一的。也正是由于技巧联之“变”,方使对联创作伴随人的活跃思维而兴奋起来。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37:08 | 只看该作者
⊙创作形式

“技巧对”形式上的多样性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常见的诸如析字、嵌字、谐音、双关、回文、用典等等,这些无穷变化同时也向我们充分展示了“汉语”的独特魅力。下面就我熟知的技巧形式分类谈谈我的看法。


其一,字联的分、拆、增、缺揭示了汉字的神秘与奥妙。有一嬉闹网友曾以“静湖朗望,有胭脂悄脸胜朦胧月”之出句轻描淡写地将我难倒。此联之高妙不在于同旁的技巧,而是将这种技巧暗藏于一句通顺、自然而美妙的诗句之中。由此可见,技巧对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够运技巧于无形,甚至使人丝毫感觉不到技巧的存在,此种境界尤其不容易达到。有联友曾以出句“朱子一生养八牛,八头牛吃谷,八口人乞谷”而独步自建15,无人能对。现观此联,拆字技巧运用的相当纯熟,意思似乎也能说的通,难度颇大,然而这种技巧过于外露,意境上已落下乘。下面看几个成功的例子:
PS:
   出句:人言不知,矢口否认(大漠孤烟)
   出句:人登山则仙,人落谷则俗(静斋)
出句:四目望三川,广大至千里(麒麟子)
   出句:达金顶可遇高人(黑鹰)

  这几比出句意境上皆入情入理,字的拆析亦巧妙自然,堪称字联中的上乘之作,不作分析。

     
其二,嵌字技巧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其运用不仅是对丰富的汉语词汇的一种综合性展示,同时又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融合。嵌字的范围很大,诸如人名、地名、词牌、中药名、成语、俗语等等,同时往往附以双关、用典之技巧,使得对子在内涵上更为丰富,同时其讽喻功能也是最独到的。
大凡嵌字一类,对句一般要求地名对地名、人名对人名,词牌对词牌,中药对中药,凡此种种。为了讲求技巧之工稳,同种名称不合适时,是可以寻求他类的,比如以人名对地名,以中药对词牌等等,同一出句中如果是多地名或多人名,对句则不宜混用了。同时嵌字联中可以将谐音当成一种机关(谐音属虚),但也不能虚实(地名乃专有名词,属实)混用。
PS:
出句:黑海白海红海黄海泗水以色列(连淋一夜)
对句:南京北京东京西京诸城方向盘(黑鹰)

出句:仙游神户佛得角 问平安难道都灵?(连淋一夜)
弊人对句中“方向盘”同前面的地名混用了。联友出句中,将“难道”谐音“南道”也当成一重技巧(作为地名),属于虚实混用,这在嵌字当中都是应该避免的。再看下面几个例子:
PS:
出句:洛阳纸贵,长安米贵,东都西都东西都贵(歌者)
出句:吴刚挥斧,能得多少月薪(歪嘴念经)
出句:射九日得旭日升(黑鹰)

技巧对子之巧,往往表现为多重技巧的综合运用,而这种运用绝大部分都属于嵌字联的范畴。为何会这样呢?其原因就在于嵌字之“嵌”这一独特作用。乍一看,歌者的出句同传统联句“东西当铺当东西”似乎没什么两样,当你着手试对的时候就会发现,此句同时嵌了两个典故,还有一个“多音转意字”。歪嘴念经的出句乃由民间故事化来,其“月薪”镶嵌之双关妙意,不由得让人会心一笑。本人拙句乃拆字兼嵌商标名称。不难看出,嵌字联的包容性是最大的,因而意境也就变得最精彩,难度也最大。近日天涯出现了一个弄巧成拙的例子:

   上联:蟹眼生花烹雀舌
   下联:鼠须带草写蝇头

据说“蟹眼”、“雀舌”乃古代对于好茶的代称;“鼠须”、“蝇头”乃书法的代称。现在看来,这种代称嵌字想不让人产生误解都是困难的。所以好的嵌字联,决非单纯嵌字技巧的堆砌。
  

2.1谜语、歇后联
PS:
出句:枫笺题诗叶倩文
出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公孙策

拙作嵌的是人名,联系前后文有一种猜谜、歇后的因果味道。从类别来讲,这种联亦当属嵌字技巧,同时也包含着浓厚的智慧审美在里面。至于个中滋味请诸君参考顽石斋之《灯谜入联析》,恕不赘述。

2.2关于“嵌字”、“集句”与“无情对”的关系。集句联往往是择取两首各自独立的诗中的两句诗联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副对子,其上下联句不但要求工整,同时意思必须相关。那么总体上看,这属于“嵌句”了,它突破了只嵌词汇的界限,我习惯于将其视为嵌字技巧的延伸。随着对联自身的不断发展,它还能反过来对现实生活之价值有所评价,于是乎诸如“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这一类的对子就出现了。我一说大家都会明白,这都是典型的“无情对”。乍一看,似乎象集句联,细一看则不然。无情对之所以“无情”,关键在于“对句”上。对句不仅仅是一句通顺的话,或俗语,或成语,或谚语,哪怕是一句非常普通平常的话,而且还要求字字工对,对句与出句句意无关。可见,无情对不是普通的集句,而应当属于一种特殊的集句了。可以说,“无情对”的出现,是对联创作由被动转为主动的一个里程碑。
[顺便说一句:其实无情对所要求的“字字工对”的说法是不妥的。个人以为上下相对应当以“词素”作为最基本的单位。那么词素就有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名称、一句话,如此等等。无情对的要求其实是将出句中的每个字当作一个独立的“词素”来对待的,也恰恰因为如此,其对句才会妙趣横生。如果说“字字工对”,那就显然违背了对联的基本原则。]


其三,双关——汉语的奇与变。双关意的产生主要由两方面造成,一为谐音,一为词义,后者主要靠特定的语境来辨别。关于谐音,在此不做赘述,下面来看看后一种情况:嵌字双关及其与“歧义联”的关系。
PS:
出句:寸土方丈许(烙印)
出句:鱼虾皆水货(黑鹰)

两个出句都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前者是由于“句读”之不同造成的(寸土/方丈/许;寸土/方/丈许),后者因一词多意(歧义)造成,包括歪嘴念经之“月薪”出句也属于这种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歧义”都能造成“双关”对。
PS:
出句:电话传情言而无信(拣尽寒枝)
对句:淋浴洗澡首当其冲(梦无准)

言而无信、首当其冲在对子中都属于“成语别解”的嵌字范畴。成语别解其实就是一种“歧义”。我们必须看到:对子中的成语只能按照“别解”来对待和理解,否则,如果我们将其本意还原的话,句意则不通了。这就是“歧义联”,并非双关了。再看几个常见的例子,也属于这种情况:
PS:
出句:曹孟德兵败赤壁,刘欢,孙悦(作者不详)
出句:西安事变,张无忌,杨不悔(时习之)

如果为了求巧而硬造“双关”意,联句必然会弄巧成拙。
PS:
出句:新生望满月(黑鹰)

出句时我将此句至少引伸了三层意思,然而这种技巧如同天涯那则笑话一样,完全成了单纯一种技巧的堆砌而已,毫无实际意义,属于“伪技巧”之列。


其四,哲意联。哲意联的出现,突破了过去楹联主动创作仅仅局限于形式的窠臼,而是主要从内容和意境上作文章。如果说“双关对”只是在知识层面展现传统文化的话,那么,哲意联的创作已经深入到文化思维的深层内容了。大家所熟悉的“矛盾联”、“禅机联”及部分白话、隐切等皆属此范畴。
PS:
出句:清莲出泥棹(咖妃醉酒)
出句:拔河比赛,以退为进(飞扬跋扈)

这两个出句属于典型的矛盾哲意。咖啡的出句取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之典,这种思维恰恰与“近墨者黑”的思维截然相反。蕴涵逆境成才、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在事物发展中之决定性作用的深刻哲理。飞扬的出句别出心裁,以特定环境中的成语“以退为进”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方法论同“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处世胸襟巧妙结合,生动形象地阐述人生哲理,乃哲意联中的佳作。再看一组例子:
PS:
出句:蝉道通幽可曾知了(山涛)
出句:和尚诵经木鱼苦(黑鹰)
出句:一苇焉能普渡(黑鹰)

这几句属于禅机联。山涛出句以谐音、同意复指的手法,一语双关地向修行者发问:普普通通的一句问话竟然可以这样表达,充分展示了禅道之博大精深,堪与传统出句“蝉鸣/禅明”之技巧媲美。“木鱼”出句立意在于反讽出家人修道拘泥于形式。“一苇”出句用了达摩渡江典故,以“一”与“普”的矛盾对比体现佛法之无边无量,与古诗句“蝉噪林愈静”有异曲同工之妙。
PS:
出句:色寒三春暖(扣雪)
出句:大丈夫能屈能伸(扣面条)

很明显,这两个出句乃彻头彻尾的哲意联,不难发现,它们同时也属于“隐切”的范畴。所以,技巧联之巧,不仅仅会有多重技巧的同时使用,往往还会表现为多重技巧的交叉。但这种“交叉”并非出现了一种新的技巧,只是由于分类的角度、标准之不同而再所难免。所以目前的技巧对的名称及分类也只是相对的,大多只是遵从人们的创作习惯罢了。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谈谈关于“禅机联”与“佛联”的关系。佛联往往指那些蕴涵了佛门典故、思想、道理等等的对联。因而首先“佛联”不一定就是技巧联,很多佛联往往会以“诗联”的形式来表现,现实生活中提在名塔古刹上的实用佛联更是比比皆是了。但是为了表达佛门思维的需要,他们便不得不采用技巧的形式。因而对联之中往往蕴涵一些禅机在里面(而禅机本身就属于一种哲意联)。所以依在下看来,“禅机联”乃“哲意联”与“佛联”的交叉,这又是一个因分类角度不同而造成概念交叉的例子。


最后,想借机谈谈最近所流行的“玻璃对”。严格的玻璃对定义,应该首先是回文联,同时句中的每个字都必须是“轴对称”的,只有这样,我们将其写在玻璃上方能实现“正看、反看”都一样的效果,比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山大王大山”。也就是说,“玻璃对”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回文联。现在很多联友往往曲解了他的本意,只注意了“对称字”,而忽视了联的回文,严格来说这不应该属于“玻璃对”的范畴,充其量只是个“玻璃字联”而已。比方说最近16擂的出句:
出句:青燕弄云,金兰竞萃,百里春光开美景(御赐金牙、无嗔)

可以说, 玻璃对的出现,是对联主动创作过程中又一个里程碑。不过,若是过于钻究这种低级技巧的话,会适得其反,丢掉了创作的主旨,必然会走向“伪技巧”的岔道上去。此外,技巧联还包括隐切、诗钟等形式,其创作需要不断的积累、总结方能得心应手,因在下涉猎有限,另有联友专门论述,余对此不再多言。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37:44 | 只看该作者
fpe95:
网络对联手的初恋大多是雷联,茶馆也一度开设雷联专题区雷瀑,略谈几点。
关于雷联的起源,不赞成老鹰下的结论:

1、早在明清甚至宋代,就已经有成熟的雷联作品,比如传闻中四诗风雅颂对三光日月星。
究其起源,不外乎联为小道,作者在诗言志,词寄情之余做些类似谜语、射覆、趣联作为业余时间的消遣和互相之间的趣味应答。雷联并没有承载太多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情感寄托。趣味既是雷联产生的缘由,也是雷联一贯的宗旨,还是雷联区别于其他联种最大的特征。

2、趣味并不等同于机巧。这点赞同老鹰。雷联的趣味不仅体现在联格的熟练运用,还有联意的通畅。谜语同样是熟练运用谜格的机巧游戏,但谜语不讲究谜面是否文雅通畅。雷联要求则严格一些,需要熟练运用联格把联意表达清楚,比如“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用隐如、谐音的联格把缺衣少食的主题表达出来。联格运用的巧妙,并且恰到好处的表达主题,自然能让人或恍然大悟或会心一笑,趣味就有了。反例:山大王大山,虽然非常有难度,但缺乏合理文雅的主旨,作为文字游戏尚可,作为雷联是不够格的。趣味是一种个人体会,所以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趣味,这就要与作者、读者的见识、学问、修养和兴趣联系在一起了,也正是因为雷联有各种各样的趣味,它的爱好者和追随者从古至今,乐此不疲。

3、雷联可以运用的联格非常多,常用的比如顶真、镶嵌、谐音、双关、歧义、同旁、绕口、同出、脱靴、连环、易词、对称(玻璃对)、两兼、用典、转类、隐如、缺如、析字等等。
以前在雷瀑开张时总结过雷联是在一种联意之外包含其他附加属性的楹联形式。这个定义不确切,实际上这个“其它附加属性”就是各种联格,而这“一种联意”就是一个明确通畅的主旨,因此修正一下:雷联就是运用各种联格来表达至少一种主旨的趣味对联。

4、雷联与“意境联”并不是相对立的概念。意境联的提法本身就比较模糊,根据内容与主旨的不同不妨分为山水风景联、题赠贺挽联、宗教教化联、行业及节日联、趣味工巧联(雷联)。
对联的分类不可能完全界定,不同分类总有交集。“意境联”严格来说是山水风景联中的大部分与其他联种中的少部分,甚至趣味工巧联中的少数作品,因此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甚至不相容的。之所以把趣味工巧联单独作为一个联类是因为这类对联的主旨不同于其他联种,其他五类都是以表达主题为关键,而趣味工巧联则是以有否趣味为依归,哪怕表达清楚了主旨但没有趣味也不能算作雷联。比如“刘备过檀溪,危地马拉”,虽然有清楚的主旨有一定的技巧,但终究是镶嵌的牵强生硬,不能算雷联,起码不算好的雷联。

5、雷联与其他联类在运用古代题材上差异不大,但在接受新鲜事物上较为快捷。传统题材中,雷联与其他联类的差别在于多了一个机巧的趣味。“烟锁池塘柳”不考虑五行俨然是山水风景联中的精品,“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不考虑字形也是一则打动人心的警人联。但由于社会的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诗词、其他联类调用这些新生事物的时候不免庄谐不调,而雷联运用种种联格则可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了。比如“何所长何所长,有何所长当所长”“何所长”一词放在诗词和其他联类中则不免突兀。(此段文字欠妥,暂且如此,待修订)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38:12 | 只看该作者
fpe95:
上联:蟹眼生花烹雀舌
   下联:鼠须带草写蝇头
此联放到古代环境大佳,现代人没有那么多学问,理解起来就大打折扣了。

“玻璃对”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回文联。
不同意这个结论,反驳一下:
对联张贴一般都是竖贴竖写,玻璃对贴在玻璃上上下联顺序里外看起来是不一样的,没有必要要求一定上下联顺序一样,也没有办法做到一样。
至于横写的对联,虽然回文融合对称更难得,但两者毕竟是两回事,不存在谁包含谁。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38:52 | 只看该作者
黑鹰:

感谢95兄雅正!95在反驳我的观点有破有立,其中所立者,有很多同我的想法是暗合的,不胜欢喜。分歧点主要在于“雷联”出现的背景和关于雷联概念的界定上。

关于技巧对的出现,95兄主张“趣味”说,也就是“互娱”之说,在下颇以为然。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娱乐”属于一种精神需要。正所谓“衣食足而思淫欲”。当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其精神文化需求也就产生了。显然,这种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娱乐的需求)的产生必然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前提的。因而归根到底,这种以娱乐、寻趣为目的的“技巧联”的出现,还是离不开社会本身的进步。当然!其最初出现往往活跃在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即使如此,他们能有闲情逸志玩弄这些文字游戏也是离不开自家“丰衣足食”这个前提的,而且技巧对的生命力真正得以解放,却离不开现实生活和社会下层的人民群众。那么如果说起初的上层人士发明技巧对主要用以娱乐的话(此时主要表现为“谐趣联”的流行。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上层社会这些人也不会因为衣事无忧而没有烦恼,他们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或者不得志,或者看不惯比他更有权势的人的行为而产生牢骚,这个时候,一些“讽刺”性质的技巧对也不是没有的,比方说高居显位的纪晓岚等人就是如此。),随着技巧对自身的成长,便越来越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人们群众作技巧对,当然难免会有这种“求趣”、“互娱”的成分在,但事实上不仅仅如此。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下层甚至底层,所受的社会压迫最深、最重,那么以“讽刺”、“反抗”为特点的技巧联便应运而生了,于是社会上便开始流行那种“讽喻联”,这种情况在清末、民国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讽喻联”的锋芒压过“谐趣联”,标志着技巧对的创作开始由社会上层向民间发展,参与其中的更不乏那些爱国爱民的知识分子,技巧对创作的春天也随之到来。

由于是“浅谈”,“技巧对”产生背景只能从总体上说,所以仅仅是笼统地提到了社会进步的需要。95兄的“趣味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一点是我论述时所没有涉及到的,应当补充到文中去。但是同时,我并不赞成95兄的“唯趣味”说,只能说“求趣”乃技巧对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拿现在的“网络对联”来说,如果一个人连吃饭、穿衣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他又怎么可能花钱去买电脑呢?更不用奢谈玩什么网络对联了。目前我们玩网联当然有相当大的娱乐成分在,可以称之为技巧对的“娱乐本位”,但事实上我们网络中的技巧对不仅仅如此,很多联手的“讽喻联”写的入木三分,那么其中的娱乐成分显然已经很少了。那么关于网络技巧联的现状及其今后的发展问题,我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详谈,关于这个问题就先说到这里。


关于“技巧对”概念界定问题,95兄称之为雷联。为何叫做“雷联”?记得当初95兄的解释是雷,就是地雷,代指机关的意思,解开机关就叫做“排雷”。但是不管是地雷、手雷还是鱼雷,他们都是火药制成的现代比较流行的东东,那么技巧对最一开始的时候(大概是宋代),除了战场上偶尔使用“火炮”以外,“雷”这种东西人们接触的比较少,所以“雷联”一说只能是现在的称谓。

就好比“玻璃对”,那么“玻璃”这种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估计其出现时间应当晚于中国印刷排版技术由竖排改为横排的习惯。所以当横排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人们在书上所见到的对联往往是横着写的,那么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些对联,在“玻璃”出现以后,更多的应当是一种横排习惯。95兄所说的“竖写竖贴”的楹联乃其实用的传统,并且这种传统延续至今,这是“实用联”。而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理中的对联却往往是书上横着写的,所以玻璃出现以后,将其贴在玻璃上,也应该是横着贴才对,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方法,与95兄的理解不同,关键之处就在于提出“玻璃对”概念的那个人究竟是什么心意,恐怕现在无从考证了。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概念”往往和实体是分离的。也就是说在“玻璃对”这种概念出现以前,是不是早已经有了具备“对称”特征的技巧创作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那么这种“对称”,究竟强调的是“横排的联体对称”还是“竖贴的联体”对称呢?这个恐怕也无从考证了。我之所以主张“玻璃对”首先应当是“回文对”,那是因为看了电视上“常江”先生以“山大王大山”为例说明“玻璃对”时,主持人就是那么说的(将联横着写再玻璃上,然后再将玻璃反过来看,和正面的效果一模一样)。


称谓说完了,下面再谈一下95兄关于技巧对的概念:“ 雷联就是运用各种联格来表达至少一种主旨的趣味对联。”关于“技巧对”的定义我想肯定是见仁见智的。在我看来,对联创作的主旨应该具有唯一性,一比技巧出句不可能同时具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主旨——这一点是由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的。那么能够不同意思的技巧联,也许只有“双关”能够办到,但是双关只是意思上的双关,并非创作的主旨。我想也许只有那些本着“趣味、娱乐心态”的创作者才会有心情创作“双关对”。但技巧对不仅仅只有双关对,同时也并非所有的技巧联都具有趣味性。所以我认为95兄给技巧联下的定义有失偏颇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39:21 | 只看该作者
fpe95:

关于雷联我只知道这么多了,再说的就要老鹰自己去考据了。:)
雷联这个概念用来玩可以,用来定义是不妥当的。

讽喻联可以算做题赠贺挽中的一类,与雷联并非一体也并非雷联一枝,部分讽喻联是有机巧成分在其中,但归类仍旧属于题赠贺挽类或题赠贺挽与雷联的公有部分。

那么“玻璃”这种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估计其出现时间应当晚于中国印刷排版技术由竖排改为横排的习惯。
这一点没有查过,不过记得明朝就有玻璃制品。印刷普及横排应该是建国之后的事情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39:42 | 只看该作者
黑鹰:

按照95兄的观点,“谐趣联”似乎可以与雷联同为一体了。

以前我曾经以“娱乐功能与社会功能”来作为网络对联与实用对联的区分标准。但是事实上实用对联当中也经常蕴涵技巧在里面,网络对联中也常常有非趣味性的写实对联存在。看来关于技巧对联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标准的混乱,造成了技巧对联外延上的混乱。所以关于“讽喻联”究竟是不是属于“技巧对”这个问题,似乎是不好回答了。

我想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找一些讽喻联来印证一下?我的观点是,所有的讽喻联当中都肯定存在技巧的运用。95兄能否试着找出反例?
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0:08 | 只看该作者
fpe95:

有一讽喻联老毛引用过: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应该不算雷联。讽喻联必定是以主旨为关键。雷联则还有玩味对联字词的趣味。
不少讽喻联也有机巧成分,也是雷联,但归类最好还是归于讽喻类较妥当。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0:34 | 只看该作者
飘萍浪子:

6个形容词,应该有技巧效果:))

PS。苍耳子;白头翁 温庭韫的,估计是很早的技巧联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0:58 | 只看该作者
顽石斋的回复:

赫赫,老鹰码了这么大一篇好咚咚。我所不能为,佩服佩服。

不过老鹰文中有不少内容,我却不太敢苟同。特此提出,就教于黑鹰,就教于诸方家。

1、黑鹰:技巧联创作也应当首先以表达主体的某种思想、情感和意志为出发点的——只不过其表达形式比较“特殊”而已。其中不免有些游戏之作,但若是单纯为机关而机关,为求巧而造巧,字面上看去不知所云,便失却了对联创作的初衷,实际上是弄巧成拙,是为“伪技巧”也!

技巧联,为什么首先必须是联?而一定不能首先是技巧?个人认为:技巧之于对联,或者对联之于技巧,有两种定位,个人认为都可以。一是技巧作为对联的载体,此时的技巧,是附属,是次要,不可过分强调技巧而废了对联本身。一是对联作为技巧的载体,这时候的对联,无非与其他益智游戏一样,是搞脑筋的一种手段罢了。有的时候,我喜欢前者,有的时候,我也喜欢后者。

2、黑鹰:欣赏技巧联的时候单纯依靠文学审美却是不够了,似乎更需要一种智力在里面,权称作“智慧审美”吧。

好的技巧联,如果能够兼顾所谓的智慧审美与文学审美,才是上家境界。这一点,如同灯谜等所有的文字游戏一样。

3、黑鹰:出句:人言不知,矢口否认(大漠孤烟)
出句:人登山则仙,人落谷则俗(静斋)
出句:四目望三川,广大至千里(麒麟子)
出句:达金顶可遇高人(黑鹰)
 这几比出句意境上皆入情入理,字的拆析亦巧妙自然,堪称字联中的上乘之作,不作分析。

不认为这几句是拆字联中的上乘之作,我觉得联中乘都算不上。好的拆字联,应当如老大不小的“何处最消闲、木门小月听流水”一类。老鹰有时间看看我的几则拆字灯谜,对于拆字技巧的应用和优劣,联谜一体耳。

4、黑鹰:近日天涯出现了一个弄巧成拙的例子:
   上联:蟹眼生花烹雀舌
   下联:鼠须带草写蝇头

我不以为这是个目前网络通行定义的技巧联。我也不认为这个联弄巧成拙,我认为挺好。

5、黑鹰:其实无情对所要求的“字字工对”的说法是不妥的。个人以为上下相对应当以“词素”作为最基本的单位。那么词素就有可能是一个字、一个词组、甚至是一个名称、一句话,如此等等。无情对的要求其实是将出句中的每个字当作一个独立的“词素”来对待的,也恰恰因为如此,其对句才会妙趣横生。如果说“字字工对”,那就显然违背了对联的基本原则

不敢赞同。

6、黑鹰:其四,哲意联。。。。。

这一段似乎“技巧”的内涵不足?其实可以另文阐述。

7、黑鹰:严格的玻璃对定义,应该首先是回文联,同时句中的每个字都必须是“轴对称”的

这个定义好像第一次听说?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1:36 | 只看该作者
kent:

以下是引用黑鹰在2005-1-17 17:58:17的发言:
……
   上联:蟹眼生花烹雀舌
   下联:鼠须带草写蝇头

据说“蟹眼”、“雀舌”乃古代对于好茶的代称;“鼠须”、“蝇头”乃书法的代称。
……



楼主提到这一联的注释有失误:
“蟹眼”指水烧开时的状态,故说“生花”,因是开水,所以能“烹”茶。“雀舌”是茶芽的模样,后来因雍正喜欢,成了贵州产的一种绿茶的名称。
同样,“鼠须”从字面看,不难理解就是用老鼠的须做的毛笔。至于“带草”的含义,不知是否指象陈白沙所创的“茅龙笔”一样,用植物纤维做笔毫,就如我们常见的兼毫笔,只不过一般的兼毫笔没有用植物纤维罢了。又或者“带草”是指在楷体字中带有草书的字或笔法吧(我看是前者多些)。“蝇头”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小楷的一种,最著名的有钟、王小楷。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2:10 | 只看该作者
负棺人
  我以前把这种联称为技巧,同时发现类似的技巧联都具有不止一种语意结构,既“显意”(字面上原原本本直接显示出的联意)、“隐意”(由于汉字本身的歧意或双关引发出的另一层的联意)。而它的难度也正在这里。
  
  一个优秀的技巧联,前提是必须在联意安排上同时满足“显意”和“隐意”都合理可行,其句意结构联系不存在互相冲突,更不存在句意联系中脱节或离题,从而嬗变成牵强生造。
  
  “刘备过檀溪,危地马拉”,以这个技巧联为例,“刘备过檀溪”这个句子与“危地马拉”这个特定的名词不存在一个合理联系,严格来说,不能算双向合理的技巧。类似的联还有“流沙河水河沙流”也不存在镶嵌诗人“流沙河”人名的技巧(只有同旁和回文),因为这只是一种组字上的偶然巧合,却不存在内在的合理联系(流沙河不能从这个结构完整的句子里单独剥离出作为一个特定的诗人名称)。
  
  个人浅见,合格的技巧联同时具备联意合理(“显意”和“隐意”的内在特征明显且联意合理可行,并行不悖),它们就像是并列的双行道,符合通行要求。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城市中标着双行道路牌的道路却毫无理由的只有一侧能行,那么,谁都知道这是不合理的。
fpe95答:
  负版的想法跟我此前的定义较一致,但也有分歧。
  附加属性的提法把问题转移到对附加属性的阐释,因此包容性更强一些,毕竟不少机巧联并不如同歧义联一样含有第二种、第三种联意,比如不少镶嵌联(如果归结于巧合,那么这种巧合也是乐趣所在,不过不应该作为一种主流)、顶针联和一些与字形、音相关的其他联格。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2:52 | 只看该作者
季寻欢:
  1,雷联不为单纯的文字游戏,而往往许多人把单纯的文字堆砌认为是雷联,而忽略了联作本身的含意。如:江河湖海浪淘沙。同旁,但联意却很薄,此雷联一忌也。
  2,雷联创作不可生搬硬套,将无太大内在关系者施外力联之,以为机关,大错。如:孤峰独坐岳不群。嵌名,双关。看似妙语,其实两者无任何内在关系,独坐者非孤峰,乃人。不群者更非岳。故此乃雷联之二忌矣。
  3,雷联用典,一个字--求稳。盖前,友人曾戏诩我一联:太白醉酒李寻欢。不稳,太白醉酒,斗酒诗百篇,豪气,更有天子呼来不上朝,却非寻欢作乐去鸟。典不稳者,不如不用,免得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方家。
  
  此雷联之三忌,是最普遍,也是人们最不容易注意到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3:39 | 只看该作者
顽石斋:
  1、实际上,技巧联也罢、雷联也罢,描述的只是某种对联的载体或者手段,而非其主旨。如按主旨划分,大多数技巧联都会被归入“谐趣联”一类。
  2、同意95关于趣味是技巧联出发点和一贯宗旨的看法。
  3、不同意95“谜语同样是熟练运用谜格的机巧游戏,但谜语不讲究谜面是否文雅通畅”的说法。95对灯谜可能还不太了解。好的灯谜,除了要求有出人意料的别解外,谜面的文学性和底面含义的统一性也是好谜的必须。
  4、好的技巧联(会意体的,拆字的除外),大多是需要有“双关”而非单纯“别解”的。但不是说简单的嵌名或别解就未必一定不是好联。
  5、我的《灯谜入联析》在天涯是用“我欲狂歌”的名义写的,那不是我的马甲,而是我在天涯的第一个id,写这篇东西的时候,接触对联大概一个月左右。后来对这篇东西做过修订,在其他很多论坛都发过。在茶馆也发过,不过没有人看。
  6、总之,技巧之于对联,或者对联之于技巧,有两种定位,个人认为都可以。一是技巧作为对联的载体,此时的技巧,是附属,是次要,不可过分强调技巧而废了对联本身。一是对联作为技巧的载体,这时候的对联,无非与其他益智游戏一样,是搞脑筋的一种手段罢了。有的时候,我喜欢前者,有的时候,我也喜欢后者。赫赫。

  发几个我与老大不小互对的技巧联,能代表我对技巧联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出句:海峡两侧同山水[顽 石 斋]
  对句:恩仇一泯待人心[老大不小]
  
  出句:二位古人题赤壁,苏是苏东坡,岳非岳鹏举[老大不小]
  对句:一双墨客写田园,王为王摩诘,孟号孟襄阳[顽 石 斋]
  
  老大出句注:近日发现一首词,作者为“岳甫”,注解为岳飞之孙。
  词虽不熟悉,内容让我联想到苏轼的赤壁怀古。遂生此上联。个人认为很难,我对不出。特放在这征对。内有小小机关,嘿嘿:)
  顽石对句注:孟浩然,本名孟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
  
  对句:↗℃ 求环保[老大不小]
  出句:W * 奔小康[顽石斋]
  
  注: 建设适度求环保/大步流星奔小康
  
  出句:一打石榴果子露[老大不小]
  对句:三种药材金银花[顽 石 斋]
  
  顽石注:出句技巧包含:1。“打”字双关,一为量词一为动词,且读音不同;2。“果子露”为专有名词,“露”字双关。整句意思因此双关。对句试图紧扣上述技巧,勉强得很,仍不能满意,也顾不得了。3。“果”字亦可双关。这一点是完全不能考虑了,郁闷
  补:药用金银花因植株品系不同,共分三种,药材性状亦有所差异,现分述于下:(一)忍冬(二)红腺忍冬(三)山银花(引自网上,内容略)
  
  出句:才闭门窗收月影[老大不小]
  对句:又支十贯买花香[顽 石 斋]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4:08 | 只看该作者
沉香斋主人:
  就如一个搞建筑的人玩久了,总会玩出技巧,事实上这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技巧,差别就在这技巧的含量有多少,是不是可以称之为“技巧”而已。
  
  其实一个比较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是将写意(这个词不太妥,想用意境的,想想也还是不太妥,就算是简单的表意吧)与技巧作为对联之并列的两大分支还是在写意承接对联概念的基础上衍生出技巧?
  
  相信这是一个脉络性的问题。
fpe95:
  如果就是否为偏重于表达主旨来分,应该是可以分成两类,(古龙的理论,凡事都可以分成两类,*的和不*的,正如阴阳,嘿嘿)。
  偏重表达主旨的联类,包括感时、感人、感事、感物而作的对联,占对联数目的绝大多数。
  不偏重主旨表达的联类,大部分是文字游戏,如无情对、雷联。或者可以说他要表达的主旨是对联显意之外的字词之趣。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4:48 | 只看该作者
黑鹰:
  1、同意顽石兄关于“大多是需要有‘双关’而非单纯‘别解’的。但不是说简单的嵌名或别解就未必一定不是好联。”之说法,因而“流沙河里河沙流”技巧不是双关,但用的是镶嵌。
  
  2、“实际上,技巧联也罢、雷联也罢,描述的只是某种对联的载体或者手段,而非其主旨。”这一点我非常赞同,在拙作《技巧联创作浅谈》当中我专门针对“创作主旨”问题作了详细阐述。但是,顽石兄提到“如按主旨划分,大多数技巧联都会被归入‘谐趣联’一类。”我的观点,技巧联不仅包括“谐趣联”,另外“讽喻联”也应当属于技巧联的范畴,在这一点上我和FPE95兄的看法产生了分歧。
  
    3、不同意95在技巧联创作上“唯趣味”论的观点。很多技巧联的创作,不仅仅有趣味性,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丰富多彩的表达需求而产生,这个问题又同上一个问题联系起来了。因为我把“讽喻联”也归队入了技巧联的外延。请看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联中趣味(戏谑)自不必说了,但同时还有相当强的现实针对性,即“隐喻、反讽”的社会功能。因而在我看来,技巧联的创作惟有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也就是说,技巧联不仅仅具有“互娱”这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功能,同时应该还应当有其社会实用功能。
  
  
    4、谈到顽石兄的《灯谜入联析》,我曾以兄台关于“别解与双关有同有异。……不同者三,灯谜的别解要求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具有唯一性和可逆性,对联的双关则没有这么严格…… ”之说来论证不才出句“兰州拉面真牛”乃双关句。[兰州拉面真牛:字面意思是“兰州拉面”真好吃!双关意为:兰州牛肉拉面是“正宗清真”的。]我的出句是否妥当,望顽石兄赐教。
  
  另外对[季寻欢]朋友的技巧联创作“两忌”之说颇有同感。一忌联意单薄(反例就是“蟹眼/鼠须”那联)二忌联意牵强,与忌讳“技巧不稳”实际上是一回事(出句“真”在相应语境“兰州拉面”中理解为“清真”究竟算不算牵强呢?)望诸位赐教!
  
  
  顺便贴出我与QQ老大的技巧联互对,也算是在下对于技巧联一些观点的印证吧!
  
  出句:出联难,无言以对(黑鹰)
  对句:入网易,一点就通(QQ老大)
  
  对句:四库全书,多方满意(QQ老大)
  出句:契丹文字,一派胡言(黑鹰)
  
  对句:屈原离骚,温文尔雅(QQ老大)
  出句:孔子论语,顺理成章(黑鹰)
  
  出句:荆轲刺秦王,图谋不轨(黑鹰)
  对句:刘备求诸葛,茅塞顿开(QQ老大)
  
  出句:水军都督陆逊(QQ老大)
  对句:文化部长武松(黑鹰)
  
  出句:嫦娥寂寞中秋夜,守株待兔(QQ老大)
  对句:迦叶踌躇梵座前,借花献佛(黑鹰)
  
  出句:备料不足,关张倒闭(QQ老大)
  对句:直言不讳,龙凤呈祥(黑鹰)
  
  出句:冬至方腊(老大不小)
  对句:春分艾青(黑鹰飞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5:25 | 只看该作者
负棺人
  有的时候,一个技巧联能分别能合理满足一个以上技巧的项目,但不大可能同时合理满足多个技巧项目,在不合理时,就只能剔除,否则就是失败的技巧联。
  
  再以“流沙河水河沙流”为例,此技巧联同时能合理满足“同旁”(偏旁相同,全是三点水旁)和“回文”(从尾到头读也相同)两个技巧项目,但是否能同时合理满足“镶名”这个技巧项目?我在前面已经分析过
  
  引用:
  “因为这只是一种组字上的偶然巧合,却不存在内在的合理联系(流沙河不能从这个结构完整的句子里单独剥离出作为一个特定的诗人名称)。
  
  试问流沙河这个特定的诗人名如何与联句中的“河沙流”联系上?或者说,这个人名是怎么“镶”到整个联句的?他和整个联句有何联系?镶得是否合情合理?再换句话说是否符合语法逻辑?(一个特定的名词能完全符合不同的语境?)
  
  技巧联不能单纯的只讲技巧,更要看是否合情合理,要是不顾和不管这些,那么技巧联只能走死胡同。

沉寂hl:

  关于“镶嵌”与“双关”,还是举例说明较好。
  
  PS:枫笺题诗叶倩文
  
  此联乃典型的带有歇后味道的“嵌人名”技巧,但并非双关。因为如果按照人名本意,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则是不通的。再看一个例子:
  
  PS:哪吒重生脱胎换骨
  
  此联即是典故嵌字(成语),同时也构成了双关。
  
  可见,能否构成双关并非判断是不是技巧联的标准,而在于是否运用了技巧。
  
  “流沙河水河沙流”便属于前一种情况。其中的“流沙河”与“叶倩文”一样,虽然不能构成双关,但确确实实使用“嵌字”。具体而言,嵌的有没有道理还要联系上下文。“叶倩文”能够嵌入联中的原因在于可以使“联意”贯通。而“流沙河”嵌入成功的原因则要归功于前后文用字“同部首”,二者都是有道理的。

傅粉檀郎:

  还别说,在这个问题上我和负棺人的见解一致。
  对于这个问题在颐真夜雨清莲也都小小争论过。希望大家展开来谈往深里谈,不要只是泛泛而谈或者简单地“……也算”。
  讨论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的认识统一到:正、别解皆圆成才是成功的机巧联这一点上来,提倡这一点有利于机巧联的创作和发展。
  我最近是没空,要写就发专论了。
  单解的镶嵌式机巧即使难度也小,谓予不信,我可以临屏将一个人名、成语、专有名词前面或后面加些字编成一个机巧句。
  机巧联光会对也是不能说明水平的,出机巧是一种创作。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5:52 | 只看该作者
fpe95:
  顺便把刚才的新得发上来:
  雷联求趣,但人们的趣味是随着自身水平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而越来越讲究。于是不同阶段,人们的兴趣点也不尽一致。
  刚才聊到前期的对联,那时候拆字合字等追求字音形义技巧得对联大是盛行,典型的比如一木未知本末。当时网络上诸人也陶醉于这样雷联的趣味之中。
  后来这样单纯的字音形义游戏慢慢扩展到词语的歧义、双关等词的技巧,典型的比如 航空管制,拉登无可乘之机。目前联版上大部分歇后语、灯谜类的雷联似可归于此类。
  同样也产生了意趣两兼的不少佳作,上面提到了何处最消闲和我自己的拾得月色句,也是一种方向。
  这几个方向并不存在孰优孰劣,只是诸人感兴趣的方向不同。
  雷联传统技巧很多,创新的机会更多,比如W*的联等等,现代的词语,现代的思路,全民造雷也不是没有可能。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47:27 | 只看该作者
fpe95:
顺便再提一下,浪子写的闲话对联中有专门说技巧的一部分,与顽石的观点部分接近,也有些特色,不妨一观,或者让他自己贴过来。

飘萍浪子:
嘿嘿~那我就王婆之了~~

四、技巧联散论
上一篇写了“奇”,觉得有些东西没写完,于是把“奇”单拿出来,写一些关于技巧联的东西。
凡事需要溯本清源,可惜我对技巧联的历史没有研究过,不知道第一副是什么作品。猜一下的话,温庭筠曾以“苍耳子;白头翁”的中药名入对。时值晚唐,对联刚出现不久,想来这一副不是最早的,也不会差得太远(《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那一副自报家门联,我总以为偶然性大一些,暂不认为是对联)。好在不是专门研究,所以无需严密考证。那便无妨再大胆些,设想技巧联的起源和正统联的起源是两支,技巧联是受了灯谜、酒令等的影响产生的两行对偶句字。由于对偶这一要点上和正统联是相同的,所以渐渐技巧联便混合了对联的其它特点,成为对联的一支,或者一种创作手法。
说起我与技巧联,是在学联之前就很有兴趣了。无聊翻书打法时间中,发现这种利用汉字字音、字型、字意的技巧很独特、并且有很趣味。既言有趣味,无聊时便常看一些。现在想来,当时只是沉迷于这种技巧的“小道”,于正统联是“不屑一顾”的。记得那时候印象比较深的几副联,有陈寅恪的“孙行者;祖冲之”、常江与马萧萧等人合撰的题保温瓶联“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苏轼对辽使的“四诗风雅颂;三光日月星”、无名氏的“独揽梅花扫腊雪;细靡山势舞流溪”等等。
后来开始上网,于格律、对仗、意境的一无所知,自然是从技巧联开始。当时有个误区,觉得越难的联越好,绝联是最好的。至于通顺、合理与否是全然不顾的。所谓无知而无畏,初上网的一个出句是“路上雨露,三日晶亮”,并颇为沾沾自喜。索性大家还都宽厚,竟没有人来打击我,并且还收到不少对句,其中就包括了对我最重要的那个人(当然那时还不是),大约对的是“穴内巾帘”一类。一晃三年,只怕当时做梦也想不到今天会装出一副一本正经的样子来写这么一篇文章吧。
不过那时候网上的技巧联水平的确一般,和我一样沉迷于游戏而又没什么游戏技巧的人不少。后来戒网一段时间,再上时技巧联就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了。我幸运,赶上了那段时间,也把自己的技巧联提高了一些。记得那时候比较崇拜的有老大不小、夜雨无声、黑鹰等人,他们创作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技巧联。所谓高水平,是从两个方面,其一是内涵,从过去的只重字面变成了重视意境或现实的内涵;其二是技巧,从过去的只重难度变成了以通顺、自然、新颖为首要,并且大量吸收了灯谜的精华,将析字、双关等引入对联,灯谜入联的风格也在那时候达到鼎盛。
说到灯谜入联,不得不提到顽石斋。于网络对联,他可以算新人,但是于技巧联,他的贡献是巨大的。抛开创作,仅他那一篇《灯谜入联析》就可算网络技巧联标志性的文章。原来我对灯谜与技巧的相互渗透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看了那篇文章便忽然明朗起来。这里我不打算再写灯谜于技巧联的关系--虽然我一直很想写,这也是个很值得写的题目,但是顽石是在写的太好,我无法像他写得那么深入、全面并清晰--所以我只写我个人对技巧联的看法。
技巧联,首先自然是技巧。技巧的种类很多,有析字、歧义、复辞、谐音、回文等等。我单挑“歧义”写些技巧层面的东西,因为它最易于划分三六九等。
首先写我最厌恶的一类技巧,即无技巧而硬造,并用大段注释解释。比如以“六君子”三字当出句,硬要扯出人名和药名两种解释,并且不同时期所指的人不同,美名其曰“典故”。这就好像我想到一个“好”字,翻字典,有两种读音,并且有若干解释,词性不同,然后要求对句者一一对应。这种做法如果成为一副联的局部,有所着落,那是一种创作手法。但是像这样完全的人造技巧,就只能让人发笑了。想起原来有人出过一联“泰山”,说“泰”是六十四卦之一,并“泰山”有人名、地名等多种含义。于是我对以“南海”,“南”是四象之一,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南海”的人名、地名等诸般含义。现在想来,当时的确无聊,居然与这种联赌气而浪费大量脑细胞。这种联,只怕最好的办法就是置之一笑了。
继续写其它技巧,我想总是有高低可言的。比如同样是嵌入,“零存整取加拿大”这种完全重复的解释性嵌入就远不如“孔融文举建安骨”这种成为句字不可或缺成分的嵌入了。再高一点的是双关,即构成歧义的词的几种意思在联中都可说得通。王婆一下,举自己一个出句:“把酒对南山,陶醉”。
于技巧更高一层的是句子间整体感觉,我以为,以自然、流畅为先。比如fpe95的一个出句:“拾得月色寒山寺”,于技巧论,并不是双关。但这个句子胜在自然,并且“拾得”、“寒山”二僧名又紧扣“寒山寺”之地名,可谓用典于无形,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联。又如三少爷“老舍无人燕作家”的出句,有人建议将“无人”二字去掉。我的看法是,去掉二字于技巧上更高了(原来只是歧义,现在是双关),但是整体效果却逊色多了。从原来一种自然流畅之意境,变成了一句简单无味的陈述。由此可见,整体的和谐应该是重于局部的技巧的。
如果再上一层,我则以为技巧联应当有所依托。或于故事、或于意境、或于社会。如果看流传下来的技巧联,大多是有所依托,并不出于这三类的。
依托于故事的,除了联本身外,还沾了联作者或者故事情节的光(虽然有的故事是编造),这个不论,只写依托于意境和社会的。
依托于意境的,比如古句“烟锁池塘柳”,再如网上老大不小的出句“何处最消闲,木门小月听流水”,都是意境优美,用技巧而不见痕迹。
依托于社会的,最著名的无过于刘师亮的讽刺联“袁世凯千古;中华民国万年”和“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两联。以网络中为例,夜雨无声的“日本有罪,所以后羿射、属犬吠、夸父追”、老大不小的“航空管制,拉登无可乘之机”、顽石的“海峡两侧同山水”,都是以社会为背景,或讽刺、或调侃、或寄托某种情怀,堪称精品。关于顽石一联,我与他交换过意见,我以为“侧”换为“岸”似乎更自然些。但是他从灯谜相扣的严密考虑,选择了“侧”。这又回到了刚才整体与局部的矛盾上,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
技巧联之所以要有所依托,我想大约是从它的民俗性和文学性而来。依托于故事的,是走民俗性,这时联相对于故事本身则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要走文学性,则需要有所内涵,这个内涵,就是它所依托知物了。若两者都不走,那便只能流于文字表面,成为游戏了。
以上都是从技巧出发。其实,把技巧作为创作的一个局部,也能产生亮点。比如马萧萧题保温瓶联“可贵者胆;所暖乎心”。又如我刚上大学时,老大不小送我的一联“苦学几天,天天上线天天限;先行一步,步步为营步步赢”。
于技巧的论述大约就到此了,跳出来说些闲话,我始终以为网络中技巧联的实力是高于现实中甚至高于古人的,因为技巧联更需要的是创造力,即思维的敏捷和灵活。网络联友的年龄大多在20岁-40岁之间,这是正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这一点,只怕是现实中的老前辈无法相比的。而与古人比,则是胜在了信息的含量与流动上。含量上,网络技巧联有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新词语甚至舶来语,这些是古人根本没有的,所以我们的选择面大大胜过他们;而流动上,除了书的方便,网络中多如牛毛的搜索引擎更是古人无法利用的。
然而,即便网络技巧联有如此优势,我却始终对它很保守--泛滥的确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会一叶障目,使人忽视思想的深度,并且沉迷于技巧之重不能跳出,何况网络技巧联真正的精品远少于糟粕。幸好前一阶段提倡整体创作,技巧联不在泛滥--然而对于网络联坛或许是幸事,对初学者却不知是否幸运了。技巧联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提取已有知识的能力,并可强化对文字本身的理解。具备了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创作中会有得心应手的感觉。对于这种矛盾,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调节,只能说,我很幸运,经历了技巧联“泛滥”的那一时期,并有幸不曾沉迷于其中。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9-2 14:50:41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讨论是04年底到05年1月间的,虽然当中有不少私下的冤家,但当时那气氛蛮好,交流也十分上心,不管各自观点是否正确,都值得现在的网联爱好者学习,可惜现在基本不会有这样友善的气氛了
21#
发表于 2008-9-3 11:09:05 | 只看该作者
因为现在越来越文人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9-3 11:17:04 | 只看该作者
鸟人这话含义深刻啊,哈哈:LH:
23#
发表于 2008-10-28 21:26:4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24#
发表于 2008-10-31 12:38:59 | 只看该作者
晕,当年随手写的东西,被BT醋挖出了罪证!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7 21:52:13 | 只看该作者
友情提示下,楼上这变态就是那kent
26#
发表于 2009-4-24 16:14:26 | 只看该作者
最近技巧联比较活跃,把这帖子顶上来,看大家能有什么体会不{:1_169:}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0 19:38 , Processed in 0.0555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