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超级老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风花雪月--宋词里缓缓而吟的才子佳人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36:08 | 只看该作者
  【卷二七】朱敦儒


  【派别】豪放派
  【文集】《樵歌》
  晚节不保非我愿秦桧害人尤其深
  论隐士林逋要算得上历史上的第一人。两宋之交期间,也有一人,学着林逋,归隐山林,享受着田园之趣。虽然他为布衣,但是并无意功名仕途。朝廷的软弱,奸臣的当道,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于是他情愿过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的生活。他在他的洛川,作着清明的隐者,任世人无限羡慕。
  北宋灭亡之前,朱敦儒在洛阳郊外的山林中,过着一种闲适的生活。他喜欢乘着小舟,在附近的河流中逐水而行。坐在船头,吹起悠扬的笛声,一身素白,远远望去,如同仙人。他宅内的墙上挂着琴筑,以便客人来访时,可以随意地取下来弹上几段。“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种文人情怀像极了唐朝那个失意的才子刘禹锡。朱敦儒自己也曾写诗说:“清罗色髻白行缠,不是凡人不是仙。家在洛阳城里住,卧听铁笛过伊川。”
  然而这样的日子随着金兵铁骑的到来便是一去不复返。靖康国难,汴京沦落,洛川是没办法呆下去了,他举家南迁,一直远赴至安徽淮阴,但是随即金兵铁蹄又践踏在这块土地上,朱敦儒再次南迁,最后一直徙到广东南雄才算安定下来。他又开始过着隐居的生活,中间宋高宗曾几度请他出山为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他有着山野的本性,与山水的那段情缘与生俱来,无法割裂。
  但他终还是厌倦了这样清素的生活,晚年时经不过友人的劝说来到杭州,南宋朝廷的都城便在此地。他见过宋高宗,赵构久闻朱敦儒的名气,亲自召见他并就朝廷事情询问他,朱敦儒分析地条条世是道,赵构由是对他倍加赏识,赐他进士出身,并封为秘书正字。后周敦儒官路一直畅通,在朝中平静地过为官十几年,不料有奸险小人嫉妒他的得势,便搜刮罪名,说他专立异论,并与主战派大臣李光勾结在一起,这一下把主张议和的赵构给激怒了,一气之下将他贬为平民。
  朱敦儒拖着疲惫之身来到嘉禾,又开始了他新的隐士生活,这一隐便是六年。然而等待他的还有更为不幸的事情。秦桧为了笼络他,将自己的儿子与他儿子交往,有了交情之后,秦桧便通过他儿子请他出来做官。为了儿子的前程,又不能得罪大当权者秦桧,他没有办法,便忍顾答应了下来。因为与秦桧这段关系,后来他被别人指垢为晚节不保,如同李之仪,因为赞颂蔡京“皎如星月”,一世的英名也是毁于一旦,让人叹息。
  朱敦儒的作品,与其人十分相似,有一种野性之美。早年的时候过着纵情诗酒、曲水流觞的生活,写的词也是显得轻快,见他的一首《鹧鸪天》: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周敦儒说他住在清都,清都在何处呢。《列子•周穆王》说:“清都紫薇,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原来清都是天上宫阙之地,他纵情在山水中无比惬意,与天同乐,所以有了几分狂放。梦幻中他似乎得到了天帝的赏识,可以给雨支风,留云借月,看尽人间美景,醉倒在玉楼琼浆中,他下笔便是诗千首。此等豪情,谁人见过。曾有“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和李白相比,也不逊色,仿佛让人又见到一个谪仙人下世。连天上的琼楼金阙都没有什么留恋,他又怎么会贪图人间的富贵,宁愿在洛阳城的酒栈里求得一醉,头簪黄花,做一个狷介的狂士。黄庭坚不也是作词说“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那也是极其畅快的事情呐。
  靖康国难,朱敦儒从洛阳南迁,见到一路的民不聊生,他又开始忧心于国事。以前那个狷介的狂士此时剩下的只有一腔的愁怨。他终日苦苦地低吟,却没有人来听他诉说。个中苦楚,也只有他自己能体味到。见他的一首《水龙吟》: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
  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乘船凌波逐浪,他要去一个远离战火弥漫的清静之地。就这样匆匆地离去,回头看看青山隐隐的吴山,心有有着无限的留恋。看着大江上的涛涌云聚,众水归流,传说中水府神女的故事似乎就在眼前。年华即将入暮,却要决绝地离开故土,如同孤鸿一只,隐没在南渡的云间。这一去将不知何时才能回返,或许是一辈子都不能叶落归根。他想起以前在洛川隐居的那些朋友,而今俱是零落,如同黄粱一梦。梦醒之后,茫茫而顾的只有涛涛的江水。他当年倾慕的英雄一个个地离去,那连呼“过河”的主战豪士宗泽永远只能存活在记忆里。他想建功报国,却发现已是两鬓斑斑,壮心犹在,奈何身已朽。当年吴主孙皓的刚愎自用使晋国遭受灭顶之灾,他忧起偏安江湖一隅的南宋朝廷会不会最终也落得如晋国同样的命运。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他坐在船头激愤地敲着桂棹,和着节拍,悲唱着《梁父》歌,伤得满面泪流。
  国破家亡,任何有识之士都会升起一股英雄的慨气来。但南宋小朝廷却是沉浸在“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奢靡中,醉眼迷离里“直把杭州当汴州”。你说,此般,怎么不亡国;你说,此般,如何不让爱国之士心寒。朱敦儒回到嘉禾,又做起了他的隐士,不想再过问世事。在遁世养性中,闲闲地度过余下的生年。南湖美丽的风光让他从惆怅间走出来,他寄情于山水。神州陆沉,成了梦中的一个痛。他只做着暮野的寒士,一个人深情地低吟。看他的一首《好事近》: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那个疏狂的隐者又回来了。他摇头对官场仕途说着再见,再也不愿为浮名所累。红衣紫冠,他都可以不要,做一个醒醉由己的老翁成了最后的希冀。他还是喜欢架着小舟,披蓑戴笠,在烟波江上,做恣情的钓徒。雪花飘满了全身,他浑然不觉。天渐渐黑了,夜来风起,他还是悠闲地坐在那里,握着鱼竿。抬头便见到如蛾眉的新月,水平如镜,都歇在一片朦胧之中。钓丝是否在浮动,他也是不清楚。看着夜色,望着水泊,他的心无比澄静。其实对他来说钓是胜于鱼的。水天一色中,见到缥缈孤鸿的身影,映在他这个幽人身上,只觉得世事一片凄清。
  看到朱敦儒如此恬静的词,心里也是渐渐如尘埃落定,沉了几分。不觉又想到嵇康在《与山涛巨源绝交书》中的一段文字来“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读后感觉到心喜如斯,朱敦儒他做出了渔父的风致,如张志和笔下的那个渔者,“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似嵇康,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他们都在缅怀着战国时代的那个相忘于江湖中的隐者。清人陈廷焯说朱敦儒“希真词,自是高雅,虽偶杂微尘,而清气自不可没,烟波钓徒流亚也。”
  其实在周敦儒的心中,总还是余有中原的一抹残影,只是帝王不再是汉家。在梦魂中,他还是会想起昔日国家的壮丽山河来。见他的词《减字木兰花》: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刘郎已老说的是刘禹锡的故事,当年他由屯田员外贬为朗州司马,一别京师十年。待到召回时,见到陌上的紫气红尘,于是作诗说:“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不料因此句得罪权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当他再次召回,重游玄都观时,不觉又是四年过去。当年的狂狷之士,现在霜鬓微染,自然心中有了一番感慨。桃花是说崔护在都城南庄,见到那个艳若桃花的女子不禁是怦然心动,一下子心有所许。等他再来南庄时,去年的那个女子已经不见踪迹,据说是为他相思而亡。崔护这个人年轻时人品不怎么样,行迹比较恶劣,酗酒赌博样样都来,还喜欢去采路边的野花,娶妻他要娶最漂亮的,但是婚后稍有不中意便要将妻子休掉,这这样从他家走出的女子有了三四个。
  朱敦儒读到他们的故事感慨万千,世事动荡,他的家渐贫寒,没有钱资买歌妓,要听琵琶曲还得亲自去青楼妓院。想起唐朝的贬为江州司马终的白居易在浔阳岁不闻丝竹声,听到曾是京城女的一曲《琵琶行》,不胜唏嘘,伤情地青衫尽湿。美人迟暮,朱颜暗改,都是不可挽回的事实。他看着万里东风,见在晚照中被染得酡红的千里江山,忽然想到中原已是沦陷,国将不国,这样的悲事对于一个垂暮的老人是多么深的打击,如何又不让人惆怅。
  虽然别人都说他晚节不保,但他却是是无奈的,舐犊之爱也让人感到那份情深。他在山水间犹系着国家的安危,他的天资旷逸,神仙风致,
  他的隐士风,也是值得世人称颂。
  【小传】周敦儒(1081-1159),洛阳人,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少室山人等。靖康、建炎年间,隐居故乡,闲旷自适而有盛名,当权者屡召不起。绍兴三年(1132),始荐补佑迪功郎。绍兴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为秘书省正字、擢兵部郎中,迁两浙东路提点刑狱
  。绍兴十六年(1146),因与主战派大臣交结,而被弹劾罢官,退隐嘉禾。晚年因秦桧以其子相胁强召,爱其子而无奈出为鸿胪少卿,桧死致仕。绍兴二十九年(1159)卒。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0:06 | 只看该作者
  【卷二八】陆游

  【派别】豪放派
  【文集】《放翁词》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沈园的柳棉吹之殆尽,绍兴的黄酒俞久弥香,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刻骨地相思着他的表妹,琬儿。那个纤丽如画、温润如玉的女子。四十年的时间在指尖绕过,如同昨梦前尘。琬儿的轩窗照镜、簪花弄眉,如兽炉里袅然的青烟,一缕缕云散开来,折磨着他那颗未死的心。幽幽中,他缓缓道出"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泉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这位痴情的老人,便是悲歌击筑的陆游。
  陆游年少时极聪颖。在乡里负有盛名。宋史说他"年十二能诗文"。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梦见有秦少游来访,后就以少游字来给他命名。绍兴年间,陆游参加科考,实际为榜首,但是倒霉地碰上了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在应考之内,所以被置在秦埙后。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又是第一,秦桧不能容忍有人才气掩盖住他的孙子,又见陆游在考卷上流露出深深的收复故土的情感,遂将他黜落。一直到绍兴末年,秦桧死了之后,陆游才及第。
  陆游才气大,爱书如命。吃饭睡觉都是不忘携带书卷,甚至在患病时,一边痛苦地呻吟,一边还在大声地念书。卧室里的书堆积地像一堵围墙,以致于出入都不方便。后有客人到他家看见此番情景,震惊不已。于是给他卧室留一名为书巢。他人也成为书痴了。
  陆游诗名很大,一直传到朝廷里。一次宋孝宗问宠臣周必大说:"今代诗人谁能与李白相比?"周必大以陆游对。从此之后,陆游留下了"小李白"的美名。孝宗非常赏识陆游的才气,但是陆游为人太过于狂放,又性直,这点是为官之大忌,所以终不予重用。陆游曾经上奏孝宗说要整治朝廷之乱,他举着笏板指着御榻说:"天下英雄,睥睨此座者居多。陛下须好作,乃可长得。"陆游对孝宗都是这样的语气,所以多被一些奸佞小人抓住把柄大加弹劾,陆游的仕途非常不得志,一生转徙于各地,羁旅之苦浸染了他那颗壮志难酬的心,难怪后来他要将自己命为放翁,大约是一种看不清希望的自我颓废。
  宦途中陆游感觉最畅快的时光大约是在蜀地度过。四十八岁的时候,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的王炎的邀请,到南郑任职。在王炎的幕下,他担任检法官一职。当时的战事紧急。南郑属于前线,陆游身着戎装,意气风发,督促练兵,亲赴战场。这段往事在他的心中留下经久不灭的痕迹。为了收复故土,他殚精竭虑,为王炎出谋划策,但是这一切,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后来王炎被召回朝廷,陆游在南郑也呆不下去了。他满心的希望化成了泡影,他心伤不已。离开南郑,途径剑门作了一首诗《剑门道中遇微雨》说"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来,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多情,在蜀地留下了风花韵事。一次夜宿驿栈,在客舍壁上见到有一首题诗"玉阶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一枕凄凉眠不得,呼灯起作感秋诗。陆游问店主何人作此诗,客栈小二说是驿卒女儿作。陆游见此女子有才情,便上门提请,后纳为妾。两人经常花钱月下,衔觞赋诗。陆游妻子王氏好妒,容忍不下他们两人的轻歌曼舞,仅仅半年时候,便将她逐去。临别时,女子作《卜算子》词:
  只知眉上愁,不识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
  晓起理残妆,整顿教愁去。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
  陆游兼有诗名和词名,虽然是用余力作词。但也是让人仰视,他作词视野非常广阔。既有黄钟大吕般的爱国词篇,又有闲庭胜步的逸性之作。爱情和报国始终是他心中的两个主题。对他的词,历代名家都是击节叹赏。毛晋曾说:"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超爽处似稼轩。"刘后庄也说:"放翁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绝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如此殊荣,放翁听了应该也要窃喜三分了。
  陆游是一痴情男子,他和表妹唐琬的爱情悲剧任天也动。当年他忘情而书的一首《钗头凤》,至今还留在绍兴沈园壁上。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凄伤的爱情故事。唐琬是陆游舅舅唐宏的女儿,貌美且有才情,与陆游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终于成了陆游的妻。婚后两人伉丽相得,谈诗论词,簪花绣蝶。温柔贤淑的琬儿让陆游觉得他们就像是古典书卷里的才子佳人,举案齐眉,酬唱相惜。但美好的事情总是易逝,琬儿婚后一直都没有孩子,这使得陆游的母亲不能忍受。她对琬儿说:"你们两人每天这样缠绵不休,会荒废游儿的学业,将来考不上功名。"于是生硬地把他们两人分开,陆游不忍,但又不敢顶撞母亲。只好暗中把唐琬置于别馆,偷偷地与她相会。不幸的是陆游的母亲很快知道了这件秘密,于是逼陆游娶妻王氏。唐琬后来也嫁给同城的另一个读书人赵士诚。这首词是他们别后十年相见的情景。一次春游,陆游在沈园碰见赵士诚和唐琬,唐琬吩咐丈夫派人送酒肴给陆游。陆游饮着黄酒,牵动了往日的情思,不禁是感慨万分,便挥毫写下此词《钗头凤》。
  红润酥嫩的纤手送来一壶飘香的黄藤美酒,恰是满城的春色正浓。沈园里的垂杨婀娜,东风却要狂恶地吹散着往日琴瑟相御的欢情。是旧恩薄如纸么?不是,决然不是。饮下一杯薄薄的愁绪,勾起几年幽幽的离情。错,错,错,真的是他的错。春色依然还在,她却在独自消瘦,盈盈粉泪,顺着胭脂的浅痕,将精美的锦帕染透。花自飘零,水自空流,当年如山的盟约何曾忘记。只是用柔情写成的诗笺,再也不知寄往何方。他要劝得有情人切莫效仿,一失足真的是要成千古恨。
  这首《钗头凤》,唐琬读后,不胜感伤。陆游的情意还在,当年两人谈诗论词、簪花绣蝶的温馨浮现出来。她含泪在沈园陆游题词的旁边和了一首《钗头凤》,后来一直都沉浸在往事前尘中,抑郁愁怨。如花的生命瞬时枯萎,终一代佳人香消玉殒。
  四十八年后,陆游已是两鬓苍苍,再度游沈园时,看到自己词作旁边有表妹的字迹,他轻轻地念着: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陆游想起了小时候天真浪漫的琬儿,喜欢扑花戏蝶;喜欢低眉浅笑;喜欢看他骑着竹马,想起婚后温柔情深的琬儿,喜欢中庭赏花;喜欢小窗望月;喜欢看他烛畔挥毫。一切的一切,让他的昏眼顿时涌出一股浊泪。他生起无限的留恋,后为了悼念琬儿,写下两首诗《沈园》: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诗情照出了陆游的伤情,他愿化作会稽山上的一冢细土,生生世世也要陪着琬儿,不离不弃。
  历代爱梅的人多不胜数,梅的高洁世人都喜。记得《红楼梦》中,众人在芦雪庵联诗,宝玉作得最差,李纨对宝玉说:"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想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说这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红楼中那一群玉洁冰清的女孩子亦是喜欢这孤寒之物。且看一首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客栈的驿外断桥边,一树梅花静静地开,寂寞地诉说着她的孤独,无人赏看,无人陪护,如那别浦中芳心正苦的莲,独自忧伤在黯然的黄昏。不料是雨又是风,她默默地忍受。无意与群芳争妍,却一开惊艳地让百花妒羡。纵使片片凋零化作尘土,她也有清雅的芳香,如故。
  陆游一生爱梅,留下过许多与梅有关的诗句。如《梅花绝句》中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又如《落梅》诗中"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梅的香气是清冽的,容不得半点的俗染。《红楼梦》中众人随贾母至铁槛寺,妙玉用落在梅花上的雪来煮茶呈给各位。刘姥姥用过的那只玉杯,虽然是极其珍贵,妙玉看也没看一眼就扔出了屋外,物之高洁,心亦高洁。
  毛主席非常喜欢诗词,读到陆游这首《咏梅》词爱不释手,后反用其意,作和词一首《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主席词作得奇好,山花中傲然而立的梅花,不似陆游笔下的寒梅,又是有着另外一种风骨,不再那么柔弱,不再那么愁苦。但是我不喜欢将词意渗透进政治之中,虽然是寓意,但总让人产生一些隔阂出来。郭沫若在海南厓县读到毛主席的词,热血沸腾,又和了一首《卜算子 咏梅》:
  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春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
  风雨任疯狂,冰雪随骄傲,万紫千红结队来,遍地吹军号。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1:30 | 只看该作者
  陆游的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故土而奔波操劳。临死前也不忘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的那种"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感动了无数的热血男女。但是他的大半生却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隐身于山林做一放翁。在他的爱国词中,多有着一种报国无门的怅恨,如他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时的陆游已是年老衰迈,隐居在故乡山阴,但他对国事仍是念念不忘,心系故国。
  当年,万里迢迢赴戎机,关山隐隐度若飞,挥戈跃马,征戍在西北荒凉的梁州,只为了能建功立业受赏封侯,如今关河梦断。梦醒时,夜寂静,挂在壁上的戎装只剩得一件色暗的貂裘,上面纤尘满布。胡骑的马蹄声依然响彻中原大地,他的两鬓尽是沧桑,一腔的幽恨,只能用泪水来诉说。谁会想到此生竟会如此,心时时在疆场,身日日闲在沧州。
  刘师培说陆游"剑南之词,屏除纤艳,清真绝俗,逋峭沉郁",这种风格与他一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深密联系。后来国家的局势每况愈下,但是陆游从来没有放弃"万里觅封侯"的壮志雄心。收复失地的梦想在他的心头从来都么有破灭。他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词人。他的衷心也是苍天可鉴。只奈何南宋朝廷的黑暗与腐朽,奸臣当道,忠臣义士又如何能施展他们一身的抱负,所以落得空留余恨。试看他的一首《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这首词作于陆游从南郑前线归来的第二年。在四川眉山时,他结实了蜀中隐士师伯浑,陆游十分称赞他的文章后并将此词寄给他。关于梦境,很容易就想起陆游的那首诗《十四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但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首词亦是记梦,勾述陆游那一段金戈铁马的冰河岁月。
  清晨,只见一片雪光交映,胡笳的声音纷乱四起。梦魂中他尚不知何处,恍惚间望见了铁骑之师,缓缓无声地前行,如水脉脉地流移,好像是置身在苍莽的关塞,雁门关就在眼前。青海湖边的战火又燃,这里便是西北抗金的最前线了。号角声将梦惊醒,一切又笼罩在寂静中,寒灯荧荧。漏滴尽,不知过了几更,他见到明月一轮,斜卧在窗纸上。当年万里觅封侯的雄心仍在,但何人能够识取。虽然华发早生,但报国之情未灭。
  雁门关自古以来便为兵家所争之地,地势非常险要,此地给人映象最深的还是《天龙八部》中,当年的带头大哥率领所谓的中原义士,埋伏在关内袭击将要经过的契丹武士,不料误伤了前来踏青的萧远山夫妇。萧大侠的妻子横遭惨死,萧远山绝望之际在一块巨石上愤然写下血书,记载事情的原委,遂又引来三十年后江湖上的一次血雨腥风的纷争。雁门关,历史留在这里的恩怨太多,无数的英雄豪杰葬身于此,不免让人唏嘘而叹。陆游曾写下一首《塞下曲》,与上词词意相通。"老矣犹思万里行,翩然上马始身轻。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妨听谓城。"
  晚年的时候,陆游归隐会稽山阴,江南水乡的秀美和民风的淳朴,让他那颗疲惫的心得到了些许慰藉。他往来于山林村舍之间,生活过得是不亦乐乎。他的诗《游山西村》作得犹让人喜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村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扫去了胡尘万里的苍凉之意,露出了山水隐士的逸致闲情。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清新俊逸的诗篇,真的给人留下了一放翁的形象,看他的一首《点绛唇》: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淳熙七年,陆游在江西常平盐公事的任上,因为私自开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惹恼了朝廷。被政敌以"擅权"罪名弹劾而落官。陆游也落得个清静,在山阴似神仙般地做着他的隐者。
  草药归来的时候,寻找着茅店,他想去买新醅的酒酿。"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晚景甜香醉人,他一杯接一杯地饮着,顿时豪情万丈。暮烟从山峰褶皱的痕间升起,袅然萦绕如同置身仙地。山谷中到处在回荡着他高歌渔曲的声音。醉后驾一叶扁舟,滔天大浪又是何妨。闲隐在江湖,就是要活出此番真性情来。也学着疏放,做个花底闲人模样。陆游的晚年真的很像醉翁欧阳修,徜徉在田园山水间,他们是醉翁之意并不在酒。
  对于陆游,不得不说的士他的诗人地位。他一生作诗有九千三百余首,仅在数量上也就要让人咋舌,要知整个《全唐诗》中收集的诗作也就四万多首。在数量上他是靠前的,不过还是不能和千古强人乾隆皇帝相比,乾隆一生写的诗在数量上就可以和《全唐诗》相比,堪称诗界的款爷。不过论诗的质量,陆游不知胜去了多少。举几首大家都喜欢的、
  《梅花绝句》其一
  山月皓中庭,幽人酒初醒。不是怯清寒,愁蹋梅花影。
  《梅花绝句》其二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沙,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书愤》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一个多情的书生,一个爱国的词人,一个闲适的老翁,尽在陆游一身。他在南宋一朝,如同悬在中天里的明月,光照万年。
  【小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后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他是南宋的大诗人,词也很有成就。有《剑南诗稿》、《放翁词》传世。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2:43 | 只看该作者
  【卷二九】吕本中

  【派别】婉约派
  【文集】《紫薇词》
  恨君不是江楼月
  北宋朝廷南渡之后,偏安江南一隅。神州陆沉,国已不国,一些文人于是沉浸在亡国的醉生梦死中,但也有一些人不甘沉沦,拍案而起。秦桧的一味求和的政策,让一些士大夫敢怒而不敢言。吕本中却是风骨凛然,屡次向宋高宗上书恢复大计,曾因议和事情忤逆了秦桧,又和主战派大臣赵鼎是故友,于是被人罗列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贬官罢职,他在仕途上走得极其坎坷。
  吕本中年轻时曾戏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陈师道等二十几人列入其中,并以黄庭坚为宗。他是纯属无心之举,但历史上便有了江西诗派这个说法。虽然后来他对这件事情相当后悔,但事情已经发展地不由他控制,江西诗派的名气一日高于一日。尽管他不是江西人,但也被后人补了进去,吕本中无意成为诗派中人,但他的诗做得好,是诗派成员中的佼佼者。清纪大才子说他诗:"清瘦而身老,江西诗派之最佳者。"
  吕本中作词和作诗完全是两种风格,他的词风细腻温婉,深得婉约派的佳妙,与秦少游词风相近。吕本中的表叔范温,曾在酒席上说:"我乃山抹微云秦学士女婿是也"。按此说,吕本中和秦少游还有一定的亲戚关系,两人又都是深情的词人。虽然吕本中用余情填词,存词也不多,但是还是有脍炙人口的佳作流传下来。见他的一首《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宦海沉浮,常年漂泊在外,与妻子聚少离多。他在远方思念着他的妻子,借她之口,说出他的相思。像这样情深的句子历来都不乏。汉人秦嘉宦游,因其妻病不能携手同行,便寄镜和金钗予妻,并附诗说"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李商隐在蜀地寄诗笺给妻子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吕本中的妻子独自呆在深闺中,常年的等候让她产生了一丝幽恨,其实也是爱之深。她怨夫君南北西东,随意漂泊,让她饱尝幽思之苦。她怨他不像江楼上斜倚的明月,昂首便可相见。她又怨他像江楼上的明月,暂满还亏,如同她与夫君的暂聚又别,难得团圆。她不知道牵绊了她情思的男子何时才能归来,不愿怅惘,也还是要无端生出怅意。
  北宋灭亡,吕本中流寓江东。江南的美景与羁旅中的愁思让他感慨万千。像极了当年金兵进犯汴京时,宋徽宗携带宠臣南逃的心境,掺入了一些愁绪的紫薇词让人觉得多了一些风骨,与花间词迥然而异,更见深度。看他的一首《南歌子》: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国破家亡,一个人行走在漫长的驿道上,渐行渐远,却又是百无聊赖。清辉的夜月,斜倚在天边,遥望着他这个断肠之人。溪桥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晓霜,与温庭筠《商山早行》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情景如出一辙。但温庭筠没有那番愁苦,而他的心中浸满了国仇家恨。静静地经过路旁的农舍,不经意间的一瞥,看见矮篱围成的小园里,一枝残菊正在寂寞地开着黄花。想起以往的这个时候,正是一家人把酒赏菊、举杯邀月之时。而今的重阳佳节却是要在这孤冷的羁旅中度过。他吟诵着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是悲泪横流。以前行得疲累时,放枕便可呼呼大睡。现在因为有了幽微的心事,弄得他辗转反侧,夜不能眠。秋夜漫漫,何时才能黎明破晓,他忍受不了那份寂寞。想到怨他似江楼月的妻子此刻遥在天边,又让他生出几分牵挂。虽然江南风光依旧是佳丽,但国将不国,半壁河山又怎能寄托他们这些游子的思乡之绪。有梦难圆,有家难归,处处显得都是凄凉。
  吕本中坚决同秦桧抗争到底,他对秦桧的那套求和政策也是一笑哂之。他照样向高宗上疏着他的那些抗金良策。无奈奸臣当道,如同辛弃疾,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梦魂中,他总是在追寻着让他情牵的那半壁山河。多少年后,他还是忘不了旧时的故土,只是山河已经易主。陆沉的神州,如同一面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警醒着这些命若琴弦的士人。他们的心声无处可诉,风流的天子在西湖的歌舞中靡靡而欢,醉眼中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留给他们的只有怅恨,见他的一首《长相思》:
  要相忘。不相忘。玉树郎君月艳娘。几回曾断肠。
  欲下床。却上床。上得床来思旧乡。北风吹梦长。
  徐志摩在赠别日本女郎时说:"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女郎的含羞温情让志摩的回忆定格在了那美妙的一刻。吕本中想忘而不能忘的也是这男女之情。当年的他,还是一玉树临风的男子,与那美若明月的娇娘爱得悱恻缠绵,何曾会想到日后的分别。往事如风,一切都成了回忆。灯火阑珊之时,却是惆怅得睡意全无,躺在床上,想着的不再是昔年的烟花之事,满心眷念的还是沦落的故国。北风不息地吹,吹到梦乡之中,笙箫尽是寒。后有人赞他的词说:"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
  宋朝骨子里涵蓄了很多柔媚,文人们也是喜欢诗酒风月,他们在风月中演出一段段的情痴之事。吕本中也是一情深之人。对一些歌女,他一往而深,甚至多年之后还是念念不忘,苦苦地追忆着那份生死之恋,如同绮筵公子晏几道般风流。见他的一首追忆往事的词作《浪淘沙》:
  柳色过疏篱。花又离披。旧时心绪没人知。记得一年寒食下,独自归时。
  归後却寻伊。月上嫌迟。十分斟酒不推辞。将为老来浑忘却,因甚沾衣。
  这是他追忆往年的一次约会之景。柳条蔓蔓,拔节而长,越过了疏离。飞花散过,勾起了他重重的心事,原本一直藏在心里无人知晓。又到了寒食节,他一个人缓缓而归,踏在生香的小径上。望着淡月渐上西楼,他去寻她。她却有些闷闷不乐。待月西厢,他是来得如此迟后,让她几番觉得"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候得也是索然寡味了。她决意要罚他,彩袖殷勤捧着玉钟。他也不推脱,拼却一醉为颜红。他们两相为好,琴瑟共御。西厢里又想起了动人的丝竹之音。如此。令人销魂。他想到老来的时候,或许这些相会的事情会慢慢淡忘,不禁泪水沾满了衣襟。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词人大都喜欢作咏物词,其实也是借物寓人。《诗经》里与这个相像的是兴的用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吕本中写过一首咏梅词,虽然不像姜夔《疏影》、《暗香》那样有名,但也是各有千秋。见他的《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冰天雪地里雪和梅想分也是分不开了。想到梅的时候便会不经意地将其置身于雪地里。王安石作诗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朝诗人卢梅坡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吕本中也说"雪似梅花,梅花似雪。"试想一下,朦胧月夜中,疏影横斜,暗香浮动,雪白梅香,是多么的醉人。如此胜景,他却愁恼起来,恼由何生起呢?不得而知,他让我们问取南楼上的明月。原来南楼月见证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去年梅花开放的时候,他携着情人前来赏梅。当时的月,正圆。而今人去楼空,物事人非,空见着楼中月,不得旧时人。触景生情,让他心中有着千言万语却无人诉说。真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醒也无聊,睡也无聊,他是恨极了自己,当初为何要那么轻易地与她互成离别。叹得一声,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红颜女子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男子,远有抱负,亦是情深。晚年的吕本中,幽居起来,一心讲学,被人尊称为"东莱先生。"
  【小传】:吕本中(1084-1145)原名大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初授承务郎。徽宗宣和六年(1124),为枢密院编修官。后迁职方员外郎。高宗绍兴六年(1136),召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罢官。江西诗派著名诗人。其诗颇受黄庭坚、陈师道影响,又学李白、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江西诗派的风格,诗风明畅灵活。其词以婉丽见长,也有悲慨时事、渴望收复中原故土的词作。感情浓郁,语意深沉。著有《东莱诗集》、《紫微诗话》、《江西诗社宗派图》。后人辑有《紫微词》。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3:22 | 只看该作者
  【卷三十】张元干

  【派别】豪放派
  【文集】《卢川词》
  爱国词人的旷世悲歌
  靖康之难让一些沉醉于大宋王朝迷梦中的士大夫清醒过来,但可悲的是他们想到的不是如何奋发图强,而是在战战兢兢中屈膝向金国求和。在这种主导趋势下,也有一些人不愿奴颜媚骨。他们剑吼西风,决意要使陆沉的神州恢复往日的宁静。岳飞的那一曲"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让多少的爱国志士读后热血沸腾。张元干就是在此时挺身而出,发出在亡国后的最强烈之音。
  张元干生在两宋之交,家学渊源深厚。年少之时,他的三位伯父相继地进士及第,此事成为了当地的美谈。在小张元干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也希望能像伯父那样光耀门楣。他早年有过学道的经历,后来又学诗。与吕本中、向子湮等人是诗友。他非常喜欢韩愈的文和杜甫的诗作。江西诗派及韩杜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风格。
  张元干一生的际遇同抗金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政和年间初入仕途,后来发生靖康国难,金兵围困汴京,主战派受到朝廷的倚重。张元干受到主战大臣李纲的赏识,被招为幕府,参加了东京保卫战。他们的一番浴血奋战,终于打退了金兵的围攻。宋徽宗从亳州回到汴京,还是惊魂甫定,主战派暂时也就上升到比较重要的位置。后来主和派又占了上风。宋钦宗听信谗言将李纲免职,张元干也因此获罪。
  虽然皇帝更换地快,但却是一个比一个软弱。南渡后,朝廷大兴的是求和之音。他们忘记了还有半壁江山还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他们也不曾想到有着虎狼之欲的金国又怎么会让他们偏安江南一隅。秦桧当权,抗金名将岳飞枉死。张元干愤而辞官,归于乡间。虽然他隐居了起来,但在他心中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愿望一直都存在,他用辞官向当权者作着无声的反抗。秦桧对张元干一直是耿耿于怀,虽然他归隐乡里,但还是没有放过他,说起来这是秦桧一贯做事的风格,当年迫害赵鼎绝食而死就是如此。秦桧派人罗列罪名使张元干被削籍入狱,更为惨无人道的是将张元干生平写的作品悉数焚毁,并列为禁书,看者坐狱。秦桧是害怕张元干文里流露出来的思想会助长民众的抗金情绪。狱中的张元干一直没有同黑暗势力妥协。他还是坚持着他的初衷,直到秦桧死后,张元干才出狱。后来他重游故地,情绪依然。他仍然如故,锐气难档。
  年轻时的张元干胸怀大志,收复失地是他一直的梦想。他亲身经历过保卫汴京的那次战争,对侵宋的金人恨之入骨。他将词作为投枪匕首,那一首首爱国的词篇成为他抗击金人最有力的武器。他鼓舞了无数处于迷茫之人,号召他们为了家园起来奋战。他的词充满了对神州陆沉及奸臣当道的悲愤之情。他的豪放与东坡不同。陆游、辛弃疾词与张元干词非常相像。张元干词,名声最大的便是两首《贺新郎》,但也是因为这两首词而触怒了秦桧,受到迫害。见其中一首《贺新郎》: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燕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李纲在靖康元年金兵围攻汴京时,力主抗敌,固守开封,取得东京保卫战的胜利,被钦宗命为亲征行营使。后李纲罢职,张元干因为幕僚身份也被获罪。绍兴元年,宋高宗拜秦桧为相,罢免了李纲的相位。后来朝廷派议和大臣王伦出使金国,李纲在贬谪地洪州上书反对议和,招来朝廷的一片不满,遂又被贬官至福建长乐。张元干写下此词,对李纲反对议和的行为表示了无限的敬仰和精神上的支持。
  拄着竹仗登上高楼,仰望苍穹。满天垂着星斗,江面上风波骤起,浪声滔天。月光流泻在萦绕着烟雾的江渚上,细碎如银。天边吹来几丝浮云,在狂风的席卷下,转眼间散地无痕。江面上见不到夜行的航船,单调地让人害怕。一群雁儿扑啦啦坠在芦苇深处。人们在这个时候大都是进入了梦乡,唯有他形单影只地怅望着关河,无处不充溢着凄凉。他想着疏狂一醉,然而一个人独酌还是无滋味。繁华的扬州被今人洗掠过后剩下来的只有那座破败的城池。十年如一梦,他的故国已经沉去。独自倚在高楼,想着这一切感觉是不胜寒。他盼望着何时才能再出一个旷世英雄,领着他的铁骑,气吞胡虏。在饮尽葡萄美酒的同时,不破楼兰终不返还。胡地琵琶幽咽的弦声,听了之后让他产生了更多的怅恨。虽然宝剑布满铜锈,忠臣成了谪仙,但他还是要凭浩荡长风,凌空一羽,飞上九天。
  另外一首《贺新郎》是为抗金名臣胡铨而作,试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高宗十二年,胡铨上书反对议和,并请求斩秦桧等人以谢天下。结果触怒赵构,将胡铨贬为新州编管。张元干听说此事,不顾再次触怒秦桧的危险,作词为胡铨送行。张元干爱国的赤子之心,在词中尽数体现出来。
  梦魂中他还是不能离弃未复的中原故土。秋风又起,送来远处戍营号角雄浑的声音。想到离落的汴京,而今应是一片荒凉。为什么如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砥柱也会被摧毁,浊流泛滥,生灵涂炭。他的故国,如今沦落成了狐兔盘踞的窠穴,难道真的是天意要如此。老来,心中藏有无数的忧伤,却没有可以倾诉之人,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无人听呐。南浦的柳条依依,今日一别,两人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他一个人独自去那荒僻之野,不忍成伤。暑气消退,岸柳生出凉意,明朗的天河沐在月辉中。天际,银河在斜转,星疏云淡,天边飘着几缕残云。千里万里的江山,不再是他们的故国。百般无奈中他对着床头低声长叹,是又思起了故人。他想寄一笺音书,可鸿雁飞不过衡阳,新州那么远的路途,音书又怎么送达。望着青天,古今的事在岁月中悠悠而过,何必拘泥于此,还是不应该计较个人的恩怨,浪费大好的青春。他端起心爱的酒杯,一觞一咏,为君唱一首送别的《金缕曲》。
  晚年,张元干漂泊在异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日益加深。朝廷收回失地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他看不清未来,终日沉浸在忧伤之中。看他的一首《石州慢》:
  寒水依痕,春意渐回,沙际烟阔。溪梅晴照生香,冷蕊数枝争发。天涯旧恨,试看几许消魂?长亭门外山重叠。不尽眼中青,是愁来时节。
  情切,画楼深闭,想见东风,暗消肌雪。辜负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心期切处,更有多少凄凉,殷勤留与归时说。到得再相逢,恰经年离别。
  残冬的寒水一点点退去,留下浅水般的痕迹,若隐若现。春意慢慢迷漫开来,轻烟淡笼的沙岸,望去阔远深长。阳光照着溪边幽幽的梅花,生出暖香。数枝争相开放的梅蕊,告诉了人们这是早来的春。他是漂泊在天涯上的倦客,尝尽了新仇旧恨。见得春来,也是要肠断魂也消。长亭门外,重重叠叠的山,如他心中连绵不绝的愁。画楼中的她,独坐在窗前,料峭的春风吹得如雪的肌肤暗暗地消歇。枕前的云雨相爱,尊前的花好月圆,都已是旧时之景。他归如似箭的心,装着多少的凄凉。待得归来之时,在西窗共剪烛花,将满心的心事缓缓地与她诉说。不过想到相逢,却又是,离别的时刻,伤情。想到杜甫《姜村》诗中的一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那份幽微之情,发自于颤悠的指尖,触人肺腑。
  张元干的思情之作,情深意长。再也看不到那个剑吼西风的侠士,他的心柔弱地化指成绵。再举一首他的小令,也是如此的隽永清新,见《点绛唇》:
  清夜沉沉,暗蛩啼处檐花落。乍凉帘幕,香绕屏山角。
  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
  沉沉的秋夜,清寒难耐。窗外的寒蛩在不断地悲啼,叫得檐花飞落。清寒染上小楼,帘幕凉透。兽炉轻盈的尘烟袅然而上,在秋寒中散出一段幽香,萦绕在屏风之上。他望眼欲穿,等待着征鸿送来锦书,无奈鸿雁的情意比秋云还薄,断不肯为他相送。锦书难托,谁能明白他心中的万千心事。夜深,他凝望在一个人的寂寞中,决绝地要将两个人的约会忘却。
  张元干做着失路的幽人,一生为复国事业,操碎了那颗壮心。南渡之后,他心中的愁苦越聚越浓。乡间小径上,你会遇着一个白发冉冉的老人,用沙哑的喉声,唱着他用血写成的离歌。
  【小传】张元干(1091-1170?)
  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长乐(今属福建)人。钦宗靖康元年,任亲征行营使李纲的属官。官至将作监丞。高宗绍兴时,不愿与奸臣秦桧同朝,致仕南归。后因作词赠送主战派胡铨,触犯秦桧,被削去官职。其词早年即以清新婉丽著称于世。靖康事变后,词作多以抗金救国为主题,慷慨激昂,风格豪迈。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对后来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人的创作很有影响。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5:55 | 只看该作者
  【卷三一】姜夔


  【派别】雅正派
  【文集】《白石道人词曲》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生布衣的姜夔,给人们留下的是一幅清峻的身影。他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他又是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人们给他留下野云孤飞的雅号,他是一名清客,有着清客无限的风流潇洒,被世人称之为仙客。在某种程度,姜夔就是周邦彦和林逋的合体,他的人,如他的词所说,冷香飞上眉头,给人朦胧的神秘之感。
  姜夔出身贫寒,但极其好学。六岁时父亲进士及第,后任汉阳知县。姜夔随父亲迁往汉阳,但不幸的是父亲早逝,只得依存嫁在汉川的姐姐。他少年得志,和姐姐相处中度过一段漫长的岁月。二十三岁那年,姜夔开始东下漫游,游历的生活让他结识了许多朋友。他的才能也颇让人赏识,上至当朝天子,下至当代才俊。
  淳熙十三年,姜夔游历到湖南长沙,在那里遇到了福建老诗人萧德藻。,诗人非常赏识姜夔的才华,两人一见如故。一老一少结下了忘年之交,很像杨过和东邪黄药师,两个个性之人擦出了火花。萧德藻见姜夔三十多岁还没有妻室,便有心作媒。将自己的侄女下嫁给姜夔,后来把他们两人带到湖州居住。
  萧德藻在诗坛上非常有威望,通过他们的介绍,姜夔认识了"中兴四大诗人"的杨万里,杨万里见姜夔很有才学,便又引进给范成大。姜夔和范成大赏梅的那段佳话至今仍是为人津于乐道。
  姜夔得到过宋宁宗的看重,他向朝廷进献奉《太乐议》、《琴瑟考古图》,后又上疏《圣宗饶歌鼓吹》,他对音乐事业的关心让圣上极为叹赏,于是得到"免解"参加礼部进士考试的礼遇,但遗撼的是没有考中。此后姜夔无意仕途,过着漂泊寄人篱下的日子。
  绍熙四年,姜夔投奔前任宋大将军张俊的孙子张鉴,其实最赏识姜夔的也还是这张鉴。姜夔在张鉴府上一住就是十年,这十年,是他度过最为平稳的一段时光。张鉴曾念他飘零孤苦,要为他买一爵位,又要将一块沃野之地相赠。生性淡泊的姜夔都婉言谢绝,也正因此,他的品性愈显得高洁。
  姜夔并非凭空受人赏识,还得益于他才能的全面且广博。他写得一手好书法,受到当时名家赵孟頫的推崇,认为他的书法有"中韩"之气。姜夔精通音律,会自度曲。《疏影》、《暗香》成为了千古绝唱。他擅长吹箫,古有萧史吹箫引来百鸟伫听,后与弄玉双双乘着凤凰飞上天去。姜夔有道骨仙风之姿,试看后人张羽在《白石道人传》中对姜夔传神的描写:
  姜夔体态轻盈,望之若神仙。性孤僻,尝遇溪山清绝处,纵情深诣,人莫知其所入,或夜深星月满垂,朗吟独步,每寒涛朔吹,凛凛迫人,夷犹自若也。
  月下独吟,如此让人神羡之景,空幽灵隽,姜夔词也是如此的风流潇洒,素淡幽远,如有冷香飞上词间。词评家郭灵芬说他的词"一洗华靡,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磐。入其境者疑有仙灵,闻其声者人人自远"。此一番话很得姜夔词的神韵,看他的一首《踏莎行》: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这首词夏承焘先生考证说姜夔于大年初一,在船上思合肥女而作。暂不去管这个具体写词时间,总之一入口便觉得是好词。姜夔年轻时往来江淮一带,在合肥留下过一段情事。当年,他在合肥,与一对姐妹相恋。她们都是容貌清绝,善鼓筝和弹奏琵琶。于是,桥头巷陌留下了他们萧琴相御的清景。成别后,姜夔一生对她们都是念念不忘,时时作词缅怀那一段如神仙眷侣的日子。
  燕燕舞步的轻盈,莺莺温唇的娇软。梦中,又见她们神飞顾盼缓缓而来。忽而听见她们嗔怒他这薄情郎不知道长夜孤枕的难眠。姣好的春色早已是被相思染透,遍野满是红豆生发。还记得离别的时候,她们一针一线,耗尽心血为他缝制春衫秋衣;还记得别后挑灯夜读他鸿雁托来的锦书,她们的相思成绵,一缕离魂逐着情郎渐行渐远。仿佛中看到,皎洁清幽的月下,淮南千山岭冷的阴影中,一双单薄如剪影,晶莹如冰雪的倩女幽魂,正寒瑟瑟、孤零零地跋涉在如同冥界的漫漫长夜中。
  真是不忍卒读,姜夔的词情深得如此有威摄力,后有王国维说:"白石之词,余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算是把那离魂的倩影写得绝了。
  姜夔的高清旷洁,让他对香草美人犹为喜欢,如同那个独自徐行在汨罗江边的三闾大夫。他对梅与荷属意甚多,在他笔下多有这方面的涉及。曾经自制《暗香》、《疏影》咏梅词,一时成为绝唱。看他的一首《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绍熙二年,姜夔经过杨万里介绍,径直往苏州探访范成大。石湖畔的范宅,寂静无声,且有玉梅几树。当时正有雪下得紧,梅花簌簌地开。范成大设酒宴在梅园,邀请姜夔雪里赏花。在冰雪幽花的仙境里,姜夔诗兴大发,作下二词,范成大读后喜不自禁,命青衣女小红歌两词。小红的皓齿冰肌,语娇声颤,让姜夔动了尘心。后姜夔离开太湖,范成大将小红相送。傍晚的时候,天降大雪,姜夔携着小红,相拥在船头。舟过虹桥,姜夔写了一首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旧时如水的月色,曾多少次照见我。在梅树边吹弄着悠悠的横笛,婉转的笛声,让他顾不上清寒袭身,唤起如玉的美人一起采撷秀骨的梅枝。当年的他风流儒雅,而今渐现出老态,想用五彩之笔写出春风寒梅的仙姿,奈何是有心无力。竹林外,数枝寒梅斜倚,将一缕缕幽冷的清香送到热闹的筵席中来。江南的水泽之乡正沉浸在一片漫漫的冷寂中,有心寄予一枝寒梅,却叹得路途遥远。小径上都是茫茫的积雪,千山上鸟迹飞绝,翠玉的夜光杯中盛着佳酿,一边浅饮一边低泣。看着窗外的红梅疏影横斜,又让他记起那年的往事,西子湖畔两人携手而行,孤山上的寒梅绽开了千树万树,一林的清雅素丽,倾映在寒碧的湖光中。片片的梅花,吹落在笛声的幽怨里,纷飞如蝶。梅开梅谢,何时才能与她再在梅下共饮。他,不知。
  姜夔是寂寞的,却又是多情的。在与小红的缠绵低唱中,不知他是否还会想起霜发染上云鬓的合肥女。或许真的是淮南的皓月将当年的红颜漂成了苍白。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6:25 | 只看该作者
  也许姜夔给人留下的就是仙风道骨、一派正人君子的形象,但却不知他也有极其诙谐的时候。年轻时,曾在吴兴友人张仲远家呆过一段时间。仲远夫妇待他如上宾,但日子过得太过于平淡,让他觉得乏味得地很。仲远妻子什么都好,唯有一点好猜疑。姜夔抓住这个这个特点,为仲远罗织了一条花边新闻。他以一个痴情女子的口吻写了一首艳词,用信笺装好后,派一个书僮送到仲远家。仲远妻平素对丈夫管教甚严,从来不允许他在外面有外遇。这日她见信笺上写着几行娟秀的小楷,隐约猜到了几分,火急火燎地拆开来看,看到里有一首词《眉妩》:
  看垂杨连苑,杜若侵沙,愁损未归眼。信马青楼去,重帘下,娉婷人妙飞燕。翠尊共款。听艳歌、郎意先感。便携手、月地云阶里,爱良夜微暖。
  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明日闻津鼓,湘江上,催人还解春缆。乱红万点。怅断魂、烟水遥远。又争似相携,乘一舸、镇长见。
  仲远妻见到词写得如此香艳流溢,偷欢锦帐,那还了得,马上她的醋海翻腾,一口怨气积在心里不能出。待仲远远游回来,她在仲远面前咬牙切齿,用她的白骨爪在丈夫脸上留上几朵梅花,乃至几日,仲远都是羞于出门。姜夔感觉这件事玩得过于出火,让他们夫妻两个有了隔阂,很过意不去,于是登门拜访为仲远澄清此事,仲远妻由此对姜夔变得很冷淡,姜夔落得个自食其果的结局,便离开了吴兴,别处漂泊。
  对于姜夔的词,总感觉有一隔字。有如严羽在诗话说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一样,你看不清他的画痕所在。即使不着一字,也是尽得风流。晚清才子王国维说"白石词,虽然格调高绝,却终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隔了一层。"也许王国维喜欢的是东坡的那种"大江东区,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爽;喜欢的是方回的"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的旷达,但姜夔隔中现出的清幽同样受到众多词家的喜爱。姜夔平生最喜欢的是寒梅和芰荷,前有《暗香》,再看一首《念奴娇》: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当时姜夔客居在湖南,武陵地方的景色十分迷人。古城野木,乔禾参天。他约了几个友人荡舟在荷花浦中,荷深处举杯互饮,意象幽闲地简直不像是在人间。池水干涸,荷杆露了出来,清风徐来,轻轻得晃动着,如同佳人,他生出感慨,写下此词。姜夔是一个极易沉醉在画境中人,他的心弦时刻都在为情而颤动着,那幽微的弦声不知触动多少离人。
  江南的荷塘,一叶小舟荡入了深处,他们见到鸳鸯戏水的温情。以前的他和她,亦是如此的成双成对。风为裳,水为佩,让人想到情比天高的才女苏小小,一缕芳魂葬在了西泠桥畔,昔日的她,正是如荷般的凌波仙子。粉嫩的荷花,在风中,婀娜而舞,嫣然而笑,飘洒出清冷的幽香,顿时飞入绝妙的诗句。日已暮,在黄昏中,荷仍在婷婷玉立,是在等着相会的人么。情人未现,她又堪能决绝地独自离去。苦候在那里,任寒风袭来,拂散如蝶的舞衣。南浦的风,不知疲倦地吹,吹来了一片愁情。田田的叶子,空看着他们的沙际归舟。
  王国维读了词后觉得是隔雾看荷,便觉得不好。他不知道后人的朦胧诗歌大行于世,那些诗歌不也是在模糊中现出美感,正所谓距离产生美。
  虽然姜夔一生做着一名清客,不太理会世事,但是徜徉在山水中他并没有忘记国恨家仇。他不作那种慷慨激昂的悲歌,而是在低徊惋伤地浅诉,即便如此,亦是动人。如他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靖康国难,扬州屡次遭到金人洗劫。犹剩得一座空城。十六年后,姜夔又来到烟花繁鼎的扬州古城,见到的只是疮痍满目,他无端心痛。暮色四起,戍酒悲吟,他怀着十分凄伤的心情,度写了此曲。
  昔有唐人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唐朝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天下的繁华尽在扬州和益州。仅仅隔了一朝,唐时的风流俱已流去,哪曾想到珠帘翠幕、烟柳画桥的繁华转瞬间顿为荠麦横生的荒野。二十四桥还在,桥头却没有玉人月夜下吹箫。只见得冷寂的波心,摇曳着一轮无声的冷月。叹息桥边的红药,开得姹紫嫣红,不知为谁,谢了又开。姜夔就是将国愁浸在这些怜物上,让人在怜己的同时亦在怜他。
  前人有张先爱影,晏几道爱梦,姜夔极爱的便是一"冷"字,在他的词中也是屡屡出现。
  归禽几度,月上汀洲冷。《湘月》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月。《念奴娇》
  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清波影》
  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莺声绕红楼》
  晚年的姜夔朋辈零落,过得非常凄惨,死后竟然穷得连入葬的钱财也没有,幸好有友人帮助将他葬在钱塘马塍处,后有一位挚友苏石作一联戏说"所幸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红颜在她们最美丽的时刻已为衷爱的男子开过,亦是不悔。梅仙的姜夔再次吹响如天籁的萧声,为世人奏上动人的一曲,他与梅花一同在雪下纷纷殒落。
  【小传】姜夔(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少年随父宦游二十年,淳熙间于长沙结识诗人萧德藻,嫁以侄女,同寓湖州,因与弁山之白石洞天为邻号白石。其后谒见杨万里、范成大,杨称其"文无所不工"。绍熙四年(1190)结识贵胄张鉴,依附十年,"情甚骨肉"。张氏兄弟去世后,姜夔失却依傍,晚年贫困,以布衣终。姜夔多才多艺,诗、词、骈文皆为时人称许,兼善书法,通晓音律。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续书谱》等。其词尤为著名,多自制曲。词风清空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南宋后期词人多学白石,形成盛极一时的词派。其风绵延至清代,乾隆间形成浙西词派。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6:54 | 只看该作者
  【卷三二】赵鼎


  【派别】豪放派
  【文集】《得全居士集》
  天下谁人不识君
  南宋的半壁河山陷于烈火炎炎中,收复失地成了一些爱国之士矢志不渝的誓言。二十二岁就中进士的赵鼎,刚从书斋里走出来,见到国家的穷途末路,他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救民于水火,恢复大宋江山往日的宁静。
  靖康初年,完颜宗望带兵侵犯汴京,李纲固守开封,在山东义军的协助下取得东京保卫战的胜利,李纲由此名噪一时,当时赵鼎在李纲帐下,受李纲的影响,他逐渐成为主战派的一员。就在抗金形势大有好转的时候,宋钦宗为了保住皇位,放弃抵抗,派人与金人议和。为了讨好金人,他还将李纲的相位罢免,直到金兵再次侵犯汴京时,李纲才被重新起用。赵鼎跟着李纲殊死奋战,渐渐地成长为抗金名臣。
  赵鼎少时家境非常贫寒,住在村野处,家里过着青黄不接的日子。拜相后,生活过得奢侈起来。临安相府他觉得不够气派,于是派人另造新宅。院子里植满了奇花异草,堂屋的四周,摆放着巨大的青缸,缸里燃烧着香木,烟气氤氲,缭绕着望去如同仙府。家里的歌女也是众多,相府里成天呈现着歌舞升平的盛况。
  赵鼎的这种做法让人颇有微辞,不过他为人非常正派。在抗金的事业上,他鞠躬尽瘁,从来没有一点动摇。赵鼎比岳飞大上十八岁,他对这个年轻将士非常赏识。绍兴四年,赵鼎任参知政事一职,当时正值金兵南下,赵鼎向朝廷力荐岳飞收复襄阳失地。
  虽然他做过宰相,但是却也没几天好日子过。南宋朝廷一直都倾向议和。他的名声在金王朝那边倒是很高。每次有宋使赴燕山时,金主必问李纲赵鼎是否还在。随着秦桧的日益受宠,赵鼎的相位受到严重的威胁。又由于他一直都主张抗金策略,引起了宋高宗赵构的强烈不满。后来赵鼎因为反对议和被罢相,又受到秦桧等人的排挤,被贬到潮州。
  赵鼎在潮州一呆就是五年,一直过着闭门谢客的日子。在众人面前从来不谈论国事,他变得沉默起来。是因为经过了太多的风雨沧桑。但奸臣还是不放过他,又将他顺势贬到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在厓县,赵鼎写了一幅对联,"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听说此事后,对他更加耿耿于怀,于是又加以打击迫害。赵鼎不堪秦桧屡次羞辱,一代名相最后绝食而亡,让人不免对奸臣贼子秦桧的憎恨又深了几分。
  赵鼎不仅是一代抗金名将,还是一位有名的词人。他的词大都慷慨激昂,但也少数流溢着愁苦之音。报国终日无门,迫害日甚一日,大好的河山沦陷,朝廷中奸人当权,国将不国,这一切如巨石一样压在他的心中。无尽的贬谪,让他渐渐地从悲凉走入凄苦。末世中的英雄,唱响的尽是悲歌。他最有名的词便是那首《满江红》: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靖康二年,金人攻破汴京城,掳走徽、钦二帝北去。赵构在南京即帝位。九月金兵进犯,赵构命赵鼎先行去建康,修建城池,准备朝廷南渡。赵鼎泊舟在仪真渡口,见到浩荡迷蒙的江水,作下了此词。
  惨淡的秋阴将一片抹不开的乌云凝聚。西风送来秋雨,空气中弥漫着霏霏的寒湿。他凄伤地望着天空,看见征鸿匆匆地向沙漠那边飞去,鸟是要归巢,而他却是不知家在何处。江面上的云水浩荡,迷离了他的眼。都分不清哪里是南,哪里是北。只见到一抹寒淡的青色,隐现在耸拔的青山间。漂泊在江上,他成了天涯中的浪子,愁肠欲断。如霜的白发爬上了他的鬓际,空自搔手。江面上回荡着他的叹息。谁会料到,垂暮之年,还要去国还乡,如断梗的浮萍,无处为根。举杯,他饮下的是无穷的寂寞。世人都说醉后能消得烦愁三千,但是酒也是有饮尽之时。他将滚滚的长江倾入杯中,浩浩汤汤地,想要冲洗掉心中难平的怨意。
  虽然赵鼎给人铁骨铮铮的英雄气象,但是也有极其清丽婉约的词作。有一首描写春愁的《点绛唇》,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深婉。
  香冷金猊,梦回鸳帐馀香嫩。更无人问。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顿觉春衫褪。清明近。杏花吹尽。薄暮东风紧。
  春梦醒来,金炉里的余香飘散已尽,屋里迷漫着寒气。绣着鸳鸯的帷帐低垂着,帘内还存有幽幽的暗香。夜,静悄悄的,醒来之后他再也不能成眠。江南的春又去,看到飞花,他的眼里盛满了忧郁,在这静寂的夜,他深深地叹息。春的思念日夜折磨着他,让他渐渐消瘦。正如柳永词中所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走不出心中的烦愁幽幽。又到了清明,闹春的杏花被吹落殆尽。他站在花下,无语,任春花乱飞。夕阳坠了下去,黄昏也要尽了。寒风不知疲倦地吹,一阵阵,直吹入他的心里。
  其实赵鼎的伤春也是因为对国事的忧伤,春去了,他的国也亡了。剩下的是他们这些失去了根的游子在尘世里作断肠的吟唱。他曾经和一个女子感情深厚,南渡后两人匆匆而别,后来再也没有相见。赵鼎重游当年两人约会之地时,感慨万千,作下一首《蝶恋花》:
  尽日东风吹绿树。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年少凄凉天付与。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楼下水流何处去。凭栏目送苍烟暮。
  整日的东风,不息地吹,吹来了春,也吹绿了树。欲晚的时候,到处迷漫着轻寒,一片惨阴。天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直要催得花落。本来是青春正好,却因为有了离思,顿愁绪不断,渐渐地凄苦起来。他不堪忍受这春的清寒,但又是无法避开。记得那年,两人相拥着,在秦楼上望着门前脉脉的流水,把盏共斟,饮完一杯就要离别。她为他调丝拔弦,奏着伤情的《金缕曲》。他问着:"楼前的流水,你匆匆地是要流向何方。是要和我一样,从此漂泊天涯么。"凭栏远眺,远处的暮烟四合,氤氲在一起如同剪不断的愁情,化也化不开。赵鼎这词用了唐人杜牧一首诗的意象,"去夏疏雨余,同倚朱栏语。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后来晏几道也作词说:"吴姬十五语如弦,能唱‘当时楼下水'"。赵鼎和晏几道都是一脉相传,但各有千秋。看着赵鼎这一段悲剧,只能说他们的爱情是一个错误。想起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来: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蛩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如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哒哒的马蹄
  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我是过客
  曾经读到这首诗时,是一个野有蔓草的季节,看着每一个字在我的眼前溢动,我悲得泪流满面。那女子的窗扉紧掩,让人欲推不开,真的是要落寞在一个有爱的黄昏。他不忍成为过客,但终究还是她生命中的过客。对赵鼎来说,她也只是和他有一场美丽的邂逅,然而烟花开到荼蘼,剩下的只有离别。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秦桧死后,人们在岳飞墓前铸上秦桧的铁像,他长跪着,生生世世为被他"莫须有"罪名害死的忠良谢罪。秦桧作恶多端,很多正直臣子受他迫害,以为致妻离子散、终生流徙。赵鼎从相位一直被贬为岭南编管,便是拜秦桧所赐。但即使赵鼎远在天涯海角,秦桧对他还是放心不下。他害怕赵鼎的子嗣前来寻仇,又罗列罪名,欲诛杀赵鼎全家。赵鼎忍不下秦桧的百般羞辱,于是选择绝食自杀。他在岭南作下一首词《洞仙歌》: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把盏无人共心赏。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邈如天样。纵陇水、秦云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
  空山新雨过后,明月朗照。初酿的酒醅,浓香四溢。月光浮在水杯上,泛出的碎色如银。正是开怀畅饮的时刻,可是他举起酒杯,却是无端生出惆怅。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没有人来与他共同分享,一个人独饮,还自无滋味。寒风中悲歌漫吟,他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将如霜的胡须都给捻断了。独酌无味,悲吟伤情,不如睡去。可是孤衾独卧,又怎生得睡呀。他听着窗外的西风,彻夜地吹打着翠竹,发出潇潇之声,扰得他也是一宿无眠。但纵然真的是万籁俱静,他就可以安然睡去么,奈何他的愁肠百结,心中盛的是万觞的苦恨。岭南隔着汴京有着千里之遥,何日才他才可以重返帝京呐,恐怕是这一辈子都没希望了。流不断的陇头之水,遮不住的秦川之云,在梦魂中,他还是要越过这些,与故都相会。
  赵鼎选择了自尽,秦桧的迫害也到了一个尽头。但赵鼎从来没向任何人屈服过,他的铮铮铁骨,让人由衷地叹息。临死前,他在为自己准备的灵幡上写了两句话:"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状本朝",呼出了他这个末路英雄最后的临空一啸,顿时是流光溢地,气贯长虹。
  【小传】赵鼎(1085-1147)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绍兴初,累官签书枢密院事,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荐用岳飞收复重镇襄阳。绍兴八年(1138)宋金和议时,因争地界,与秦桧意见不合,被罢为奉国军节度使。旋谪居潮州,再移吉阳军,仍被秦桧胁迫,忧愤国事,不食而死。能诗文,善词,多思念故国河山之作,凄楚劲峭。有《忠正德文集》,词集有《得全居士词》一卷。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7:27 | 只看该作者
  【卷三三】韩元吉


  【派别】豪放派
  【文集】《南涧词》
  使节的悲哀
  在仕途上顺风顺水的韩元吉,心中却总有一个解不开的结。故国的残影始终萦绕在他的心中。他的眉头紧锁,为的是那沦陷的半壁河山。悲凉凄苦,成了他们这一群南渡士人共同的心声。
  韩元吉的生平资料很少,宋史里找不到他的传记,所以很多关于他的记载都不可考。这是一个长期被人忽视的才子,人们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笔记中找到一些关于他的事情。韩元吉身为南渡遗老,主张收复中原。他常常有流露触出神州陆沉的感慨。韩元吉平生交由广阔,与陆游、朱熹、辛弃疾、范成大等一些爱国名士交好,多有诗词唱和。
  宋朝理学盛行,韩元吉是尹焞的学生,尹焞师从于理学大儒程颐。韩元吉曾随从老师尹焞在洛中聚众讲学,朝廷见他们的名声远扬,有意召入京师,但被尹焞拒绝。后尹焞被朝廷封为"和靖处士"。韩元吉继承了他老师的学风,弘实笃行,最终也成为了大儒者。
  绍兴二十六年,建宁县设封国监,铸造供朝廷使用的钱币。铸钱需要大量用水,朝廷派人引一条名为倍岗涧的河流入监内,供铸钱用。后来水道渐渐淤塞起来。因为水池干涸,铸钱的事务也被迫中断。绍兴二十八年,韩元吉担任建宁县知府,兴修水利,重新引涧水入水池,并在河道的两侧大量植树,池边建了一个很大的亭子,供路过的行人歇息。又在亭边造了一座五仙堂。铸钱之事的恢复,韩元吉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建宁位于福建沿海地区,地势偏僻。民生凋敝,县府能够收到的赋税很少。这个地方唯一的优势就是产海盐。古代煮海盐民的生活非常清苦。土地盐碱化,种植粮食几乎是颗粒无收,他们只能靠煮盐为生,常常是过着青黄不接的日子。柳永在他的诗《煮海歌》中描写过盐民生活的惨况。韩元吉针对建宁的实际,联系到闽北地区行销食盐的情况,办起了运售食盐的买卖,他将所获的利润补贴县府的支出,拿出部分盐资救助当地穷苦的盐民,并大力兴办学校,使建宁县在短短的时间内繁华起来。
  韩元吉在建宁做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编写了《建宁府志》。自汉代设置了会稽南部都尉以来,时逾千年,竟然从来没有一本史书对建宁的历史做过详细的记载。韩元吉组织一批幕僚官员,亲自考察建宁山川形势,户口繁耗以及政教得失,并综合史书上零星的记载,撰成一书,共四十八卷。后来人们做建宁史志时,都以此书作为底稿。
  韩元吉作词往往从他个人志趣出发,与辛弃疾、陆游词相近。陆游称赞他词说:"落笔天成,不事雕镌。如先秦书,气充力全。"在南宋诸多名家中,韩元吉长期被遗忘在角落里。但是他那些清峻不俗的词作,让人读后记忆尤深。试看他的一首《霜天晓角》: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历史上把安徽采石矶、南京采石矶与岳阳城陵矶合称为"三矶"。三个地方都是固守长江的险要之地。当时金兵渡过淮河继续南侵,韩元吉赴镇江途中路过采石矶,登上蛾眉亭,见到前线形势的紧张引发感慨而写下这首词。
  仰望那一堵倚天的绝壁,直耸云霄。登上峰顶,俯视不觉又是悬崖万丈,宛若一双凝恨的翠眉不展。见到风吹草动,他心中生出的愁,一直横亘到了天际。夜色降临的时候,怒涛暗涨,江风吹急。他在帐营里独自饮酒,却是意兴阑珊。听着塞外的笛声幽幽,如江水般一点点浸漫在他的心里。想到以前的那个水中揽月的谪仙人,采石矶里再也找不到他那飘逸的身影。一抹远烟隐隐若碧,绵延在青山之外,无迹无踪。后有吴师道说题咏词,这首《霜天晓角》独占魁首,后世无有能继之者。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证明有人赏识韩元吉的词。
  孝宗九年,南宋朝廷任命礼部尚书韩元吉为使节大臣,赴金国祝贺万寿节,为金主完颜壅庆生。作为一名爱国词人,韩元吉见到自己的故国沦落在金人之手,内心强忍着巨大的悲痛,而表面上又不得又作屈辱性的强颜欢笑。在金人的宴席中,韩元吉百感交集,写下一词《好事近》: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心中幽微的心事只能用典故来寄托。此时他的心声王维是懂的。当年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在长安城禁苑内的凝碧池边大宴群臣。昔时唐宫廷的梨园子弟在宴会上一边弹奏,一边黯然落泪。乐工雷海青不忍心中的幽愤,怒起将乐器扔在地上,并朝着唐玄宗逃亡的西蜀方向大哭。安禄山见后怒不可遏,当场便将乐海青拖下去肢解。被拘禁在菩提寺的王维听说此事感动不已,作下《凝碧池》诗,正是这首诗,唐太宗后来并没有将接受安禄山伪职的王维定为死罪。韩元吉在此借凝碧池的宴会来说他的身不由己。
  宴前官弦之声让人生出无端的凄凉之意,昔日的梨园旧曲让两鬓花发的他不堪忍受。春愁漫漫,柔美的杏花又怎么躲得过国破的惊怯,在烟尘弥漫的暗野初开,凄艳照人。御沟里的流水干涸,再也漂不出红叶,流水已断,如幽人一般,静静地发出幽咽之声。国破的愁云始终笼罩在这群南渡词人的眉上。
  曾经看《天龙八部》,一直都不太认同慕容复这个悲情人物,他可以为了得到西下一品堂的赏识作异国的走卒;他可以杀死自己的姑母讨得四大恶人之首段延庆的欢心;他可以决绝地舍弃如花似玉的表妹王语嫣去竞选西夏的驸马,太多的太多,让人觉得慕容复这个人脑子是否进水,看他长得也是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呐。可当我读到韩元吉的词时,对慕容复充满更多的则是同情。是复国大计让他抛弃了儿女情长,放开了个人荣辱。从小到大,国破的哀愁一直笼罩着他,让他没有一刻的欢愉,他和庄聚贤是武侠里面两个最可怜的人,但庄聚贤的心中至少还有对阿紫的爱,他的痴情真的是任天也动。陆游读到韩元吉词时,写了一首诗说:"书来寄我宴时词,归鬓知添几缕丝。有志未须深感慨,筑城会据拂云祠。"对于亡国,陆游何曾不是每日要作断肠之想。
  韩元吉作词多豪放雄浑,但也有婉丽之作。他有一首咏桃花词,写得妩媚动人。见其《六州歌头》:
  东风著意,先上小桃枝。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记年时,隐映新生妆面,临水岸,春将半,云日暖,斜桥转,夹城西。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认蛾眉,凝笑脸,薄拂燕脂,绣户曾窥,恨依依。
  共携手处,香如雾,红随步,怨春迟。消瘦损,凭谁问?只花知,泪空垂。旧日堂前燕,和烟雨又双飞。人自老,春长暮霭,目断武陵溪,往事难追。
  一提到《六州歌头》,就会想起贺铸的"少年侠气,剑吼西风",但韩元吉的这篇却是深婉低徊,记述了他那段香艳又凄迷的情事。桃花自古以来便有美人之喻,崔护的那首《题都城南庄》作得尤其是好,"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让人读后生出无限的遐想。
  东风得意地拂过初绽的花蕊,记得去年,斜倚在朱门,娇憨如醉的她,以风为裳,以水为佩。他转过斜卧的溪桥,勒马,见到一双含情的黛眉浅笑,淡淡胭脂的脸颊,泛起一抹秀美的羞红。他携着她,在幽微的花香中,信马而游。身后的落蕊纷纷,红尘滚滚。又是春来,他是为谁度得如此消瘦。旧日堂前的燕子还在双飞,今日微雨的花下,人在独立。春,依旧是春花正好;人,人在岁月中渐渐老去。昔年的风流潇洒被细雨慢慢地淋湿。暮霭沉沉中,看不见陶渊眀笔下的武林桃溪,叹得一声,往事难再寻。
  在韩元吉的词中,那颗壮心中也藏着有儿女情长,真的如白居易所说的"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晚年的时候,韩元吉隐居江西上饶,与其婿吕祖谦讲学于竹林精舍。他终可以暂时消掉那番愁情,做他不问世事的隐者。
  【小传】韩元吉(1118-1187)
  字元咎,号南涧,许昌(今属河南)人,寓居信州(今江西上饶)。绍兴间,历官南剑州主簿,建康令,迁知剑州。兴办学校有政绩。孝宗朝,累官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主张恢复失地,统一国家。与陆游、辛弃疾等人交往甚密,有酬赠之作。词作多悲怀家国,风格略近辛弃疾。有词集《南涧诗余》。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8:08 | 只看该作者
  【卷三四】岳飞


  【派别】豪放派
  【文集】《岳武穆集》
  尽忠报国,还我山河
  每次在西湖畔经过岳王庙时,总会让我想起那段沉睡千年的往事,岳飞用他的鲜血和利剑为南宋的江山燃起了一线希望,转夕间却又被如飞蛾般的乱臣贼子生生地扑灭。历史在这一段纠缠得太久,然而惨烈地让人不堪回忆,只因为恨太匆匆。
  岳飞出生的的时候,刚好有一只鹊鸟从屋顶经过。根据古书上说,这是一种吉兆。岳飞的爹爹给儿子取名为飞,字鹏举,希望他以后能出人头地,一展宏图。岳飞的家很穷,是韩魏公韩琦家的佃户,靠租种一点田地度日。虽然在生活上过得非常清苦,但是从小也磨练了岳飞坚韧的意志。金兵大举南侵,岳飞毅然从军。临走前夕,岳母拿出银针和墨汁在岳飞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字。她希望儿子能够在沙场上建功立业,为国家的危亡献上岳家的一片绵薄之力。
  岳飞处事有铁一样的风格,对他儿子岳云的要求更是严厉到不合情理的地步。
  岳飞被任命为泰州镇抚使,接到朝廷命令,说要屯军于江阴。岳飞于是将一家老小安置在徽州。在此期间,有百姓向他告发他的舅舅以权谋私。岳飞让母亲诘问并警告舅舅。一日,岳飞与舅舅共同出行,突然舅舅纵马向前援弓回射岳飞,但只射中岳飞座骑上的鞍桥。岳飞怒起拍马追舅,擒住后,不顾他舅舅的苦苦哀求,取佩刀破其心。后来岳母问岳飞为何要把事情弄成这样,岳飞答说:"今日不杀舅,他日必为舅杀。"这段记载出自于《三朝北盟会编》,虽然一直以来是一个疑案,也有人说是奸臣秦桧为相期间,拼命修改史书,抹黑岳飞形象。暂不去管这番言论,总之可以看出岳飞行事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从不含糊。他以治军严明著称于世,岳家军威震敌胆,一直都是他抗金作战的中坚力量。
  绍兴三年,岳飞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受到高宗的嘉奖。后又受到丞相赵鼎的举荐,收复襄阳、信阳六郡。岳家军的百战百捷让金兵闻风丧胆,岳飞被高宗任命为清远军节度使,驻守鄂州,从此岳家军有了自己的根据地。
  岳飞赏罚分明,处事上不带有个人的色彩。手下有一将领杨再兴,曾经与他恶战一场,并杀死了岳飞的弟弟岳翻,后来杨再兴归城投奔,岳飞不计前嫌,给予重用。
  绍兴十年,金将兀术领兵侵犯河南,岳飞领命出击,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几座城池。郾城大战中,岳家军打破金兀术的精锐骑兵"铁浮图"与"拐子马",金兀术见精兵已破,大势已去,遂曳兵弃甲而逃,岳飞乘胜追击至朱仙镇。他命部分稍作整息,准备渡过黄河,一鼓作气收复汴京。而朝廷这边,高宗和秦桧却在紧锣密奏地同金人议和。赵构害怕岳飞收复汴京,将徽宗、钦宗迎接回来,他的皇位不保,于是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回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岳飞,只能是遥望汴京,挥泪而别。回到临安的岳飞,见到朝中上下都在为与金国盟约的订立一片欢欣,深感忧虑。他知道金人的狼子野心,和约只不过是暂时的一个美丽的借口,等到他们缓过劲来,定会再度挥师南下。岳飞向赵构谏言说:"莫守金石之约,难填沟壑之求,今日之事,可忧不可贺"。高宗听了很不高兴,对岳飞所说的良言置若罔闻。
  风波亭之变,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得岳飞惨死。本来在原判中,其子岳云并没有纳入到死刑之中,宋高宗害怕岳家会起来寻思报复,黑手一挥。岳云、张宪俱遭杀害。千古奇冤,秦桧为此留下了千年的骂名。
  岳飞文武双全,作词虽然只有三首,但就像是三座大山,漂浮在涛涛瀚海中,供往来者凭吊。岳飞的豪情壮志,义薄云天,读其词如见其人。试看他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这一首《满江红》被人说为"胆量,意见,文章悉无千古。"字字读来都觉如一个忠心赤胆的臣子仗剑而啸的狂澜怒挽。壮志未酬,他心中存的是悲恨。但又不如杜甫所说的"出师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般凄凉,他对收复失地的壮举还是充满着无限的希望。
  怒发冲冠,凭栏登高远眺,潇潇风雨渐渐停歇下来。放眼望去,山河一片残缺,傲对着苍天愤然长啸,激绕在胸前的是荡气回肠。三十已过,论功名却是微如尘土。八千里的征途星夜起程,人生就是这样忙碌匆匆。不要闲误了青春,等到两鬓斑白空自回首,那时将要悔恨终生。靖康之乱的奇耻大辱还未雪耻,心中的仇恨何时才能灭消。待领着千军万马,踏破贺兰山缺,到那时吞灭你们的将是大宋王朝,他也可以重回京城,向天子告捷。忠将良臣,尽在岳飞,他的一颗赤心如唐才子李贺诗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绍兴四年,岳飞击破金国傀儡政权伪齐的军队,收复襄阳等地,再欲北进之时,朝廷却让岳飞急速回朝。岳飞无奈,退回鄂州,但在他心中一直念念不忘北伐一事。心情怅廖时,登上黄鹤楼,慨气中生,写下一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篷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廖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
  遥望中原故土,弥漫在嚣尘中的许多城郭,一片衰迷。万岁山前的珠帘翠幕,蓬壶殿里的笙歌不歇,当年的天子最爱风流。如今围绕龙城的是异国的铁骑,看着他们骄奢跋扈的神态,汴京的风尘也不免要恶其几分。昔日的将士还在苦苦地戍守边土,昔日的黎民尽已掩填沟壑。江山依旧美好,千村万村却干戈寥落,真如文天祥说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国破让他心烦不已,他盼望着能率领雄师,飞渡黄河,歼灭胡虏,一统江山。他的壮志未酬,却被朝廷召回闲居汉阳,归骑黄鹤,这哪里是他想要的。雄心不灭,满腔愤怨,让人为这样末代的悲路英雄落泪而叹。
  绍兴九年,高宗任用秦桧为相,议和的浪潮一日高过一日。高宗不顾岳飞等主战派大臣的反对,毅然和金国签订和约,愿意称臣纳贡,并派秦桧代表自己跪受金诏。对于如此的丧权辱国的行径,岳飞有苦难诉,遂写下一词《小重山》:
  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蒙胧。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听。
  揽衣起床,绕着玉阶独自徘徊。他想到徽宗的词句"梦魂惊起转嗟吁,愁牵心上虑,和泪写回书。"如此凄惨,怎不生出愁意呐。窗外的月正明,照着帘栊。清辉下,只有他这样一个捡尽寒枝不肯栖的幽人,徐徐在月下而行。为了建功报国,两鬓早已经白发苍苍,昔日青青的翠竹如今也是老之将至。岁月苒苒,收复失地的希望一日较一日渺茫。他想借瑶琴呕哑的弦声来诉说自己的心事,可是乱世之中,又有谁能静下心来听他奏上一曲。纵然弦尽抚断也无人来惜。
  想起了那个高山流水话知音的故事来,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艺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享负盛名的琴师。一次夜行,在船舱上,面对着清风明月,他感慨万千,于是他取下随身携带的佩琴,轻抚起来。琴声悠扬,曼妙佳绝。突然听到岸上有人叫好。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于是请他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弹奏。伯牙弹起讼扬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大海时,樵夫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俞伯牙以樵夫为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岳飞心中都么希望有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然而乱世之中,人人自危,怎能得到。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出自于名僧苏蔓殊的一句诗,在《天下无贼》中经黎叔的幽幽道来,觉得天地在一瞬间就变得凄清。沟渠中的岳飞,见到明月,不知道将要作如何的断肠之想。他的英雄霸气,会在戾怨中再次啸出"还我河山"的壮语么。
  【文集】岳飞(1103-1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年从军,官至河南、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他是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因坚持抗敌,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工诗词,但留传甚少。词仅存三首,内容皆表达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慨叹。风格悲壮,意气豪迈。有《岳武穆集》。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8:43 | 只看该作者
  【卷三五】黄庭坚


  【派别】豪放派
  【文集】《山谷集》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学养、性情、气度上颇似东坡。但是苏门之人,注定要被卷入党争之祸,受尽贬谪之苦。黄庭坚就是这样的不幸之人,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虽然并没有积极参与党争之事,但终被它党视为异己,一生沉沦下僚。深感宦海沉浮的凶险,曾作诗云:“人生世上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山谷欲避党祸,却又是如何避得开,后竟死于宜州贬所。
  据《春渚记闻》记载,世传山谷老人(黄庭坚)前身为以女子。山谷对此事也有过记录,刻在
  涪陵江一块岩石上,只不过春夏之交岩石被江水浸没,所以世人未有知晓此事者。石上记载言:“山谷与东坡同谒清老,清语东坡是五祖戒和尚后身,而山谷前身为一女子。”后山谷贬至涪陵,梦有一女相告言:“生前诵法华经,愿后身为男子。得大智慧,为一时名人,今学士为某后身。”山谷在当时负有盛名,宋朝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山谷名列第二。诗也是做得好,江西诗派素有一祖三宗之说,山谷为三宗之一,但山谷一生似被这盛名所累。
  山谷少聪颖,五岁之时便熟读五经。曾问其师:“人言有六经,为何只读其五。”其师说《春秋》不足读,山谷不以其师言为训,并言:“既曰经,何得不读。”十日之内便已成诵,且是无一字遗漏,时人因此事而称奇。山谷七岁便能作牧童诗,八岁时有人赴举科考,山谷作诗送其云:“送君归去玉帝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此诗读后让人哂然一笑,继而拍岸称奇,年纪小小便有如此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志,让人叹赏。后山谷赴举时作诗《野无遗贤》云:“渭水空岁月,傅严深锁烟。”主考官李洵作批语:“此人不惟文理冠场,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尽是被其言中。山谷狷介的品性年少即以形成,十八岁时,自称为清风客,有一长老见后言:“奇逸通脱,真骥子堕地。”
  山谷在诗坛上叱咤风云,在词坛上却不为人所重。世人对其词作亦是毁誉参半。晁补之在《诗人玉屑》中言:“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李清照在《词论》中言:“黄即尚故实,而多弊病。良玉有瑕,而价自减半。”更有甚者当时有一道人对其言:“以笔诲言,于我法当堕泥犁地狱。”当然也有人赞其词,《词林记事》中陈师道言:“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余人不逮也。”夏敬观《手披山谷词》云:“山谷词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
  以与造物者游。”评语之高,让人怀疑。不过也不至于在《宋词三百首》中一首也不录山谷词,也许是朱孝藏对山谷存有偏见。若山谷再世,对此事定时愤愤不平。
  山谷虽有词不可读,但也不乏精妙之作。试看其词《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春去花残,怅然若失。春归到底向何处,寂寞离去,无人知晓。如若有人知道春归何处,还可唤春回来一同去。看似无理之语,但也可见出山谷恋春之心。王观曾作词《卜算子》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在词人的心中是多么的美好,所以春逝后要苦苦寻春。春无踪迹谁可见,问取黄鹂或许知。但是黄鹂鸟纵是婉转娇啼,但其语又是何人能懂。黄鹂也无这个耐心,趁着风势掠过蔷薇花丛追循春去。寻春不得问黄鹂,倒是想起欧阳修词来,“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虽为化用,但山谷词也是现出一番风致。
  山谷因为仕途不畅,屡遭贬谪。胸中自有怨言,化作小词也是硬语盘空,给人倔强傲立之感。难怪时人称其为狂狷之士。其词《鹧鸪天》有一种清峻的妩媚。试见之: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词前有小序言:“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此史应之也是失意之人,性也山谷相像。山谷曾赠其诗:“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
  秋生冷意,黄菊枝头微染寒。颇似少游词:“漠漠轻寒上小楼。”一片清秋之景,人生入暮,想起一生困顿愁苦,无所作为,又想起借酒消愁。李白《将进酒》中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何其的豪放,山谷此时却是一个人自斟自酌,拼得一醉,消得千愁。潇潇暮雨,风前横笛斜吹,凄凄然。宅里簪花自赏,山谷曾做词云:“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看山谷醉态可鞠,倒著头冠,有魏晋士人颠狂风范,心中苦闷而无处发。山谷真性情流露,是真名士,自有一段风流。山谷不似少游,在愁苦之中走不出来。见其“群舞歌板尽清欢”知其为一洒脱之人。虽然年岁大,但是身骨依然硬朗,不忘加餐。山谷对待敌对之人的投枪匕首,泰然处之。他将黄花簪在两鬓白发之上,苏轼有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骨枝。”霜菊代表着人的一种不屈的品性。黄花簪发,山谷喻己有黄花之节、御霜之志,誓于那些小人得志者抗争到底,任是时人冷眼相看,也要保全自己高洁的品格,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凭此山谷也该让时人侧目相看。
  山谷为江西诗派之宗,主张无一字不无出处,又好点石成金之术,所以作词多有破碎语。不过也有清新婉丽之作,山谷喜欢集句成词,这点上有些像王安石。见其《浣溪沙》:
  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沈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
  关于此词,东坡曾戏言:“鲁直作渔父词,问其得意处,自言以山光水色,替却玉肌花貌。然才出新妇矶,又入女儿浦。渔父无乃太放浪也。”东坡借新妇矶与女儿浦来戏鲁直,谐趣之语。
  山谷开篇化用顾况《渔父词》:“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新月沉水,鱼儿误以为钓钩,定是以前受过惊吓,不免杯弓蛇影起来,这里也有喻己之意。宦海沉浮,山谷受伤无数,老来之时哪怕是一点风吹草动也是胆颤心惊。后句化用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对于此词,虽然化用前人诗句,但是又见新意。后清才子纪昀评山谷词为“顾其佳者,则妙脱蹊径,迥出慧心。”不过山谷并不醉心于小词,又是有些像王安石,虽然他没用佛理入词,但是那些方言俗语让人读之如堕云里雾里。如其词《转调丑妞儿》中言:“得过口儿嘛,直勾得风了自家。是即好意也毒害,你还甜杀人了。怎生申报孩儿。”像此首还是稍微易懂,有些根本就无法理解。难怪刘熙载在《艺概》中评其词:‘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山谷作词多仿柳永、东坡。如其一首《念奴娇》: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醺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词前有小序:“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山谷因为修神宗《实录》而谪居西南,但他并不因此而郁郁寡欢。从词中山谷心中仍是有那般狂狷,酣笑之处惹人喜爱。据《苕溪渔隐从话》记载山谷作此词甚是得意。自言:“或可以继承东坡赤壁之歌。”不过凭心而论,两词不可相提并论,东坡词豪放中又有隽逸,粗中有细,此为山谷所乏处。
  云消雨霁,虹卧长空。秋天尽洗,青山若黛。一副肃静之景。潘阆《酒泉子》云:“山在湖中若黛簇”。天际下的远山如同女子的修眉,望之让人心动神摇。月华如水,现出那稀稀疏疏的桂影,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言:“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唯见得万籁俱静,一片静好。碧海青天里的嫦娥驾着玉轮欲往何方,月光清寒,又是为谁而照着这杯中之酿,山谷苦思冥想还是不得而知。如此美景就浪费在神思中岂不可惜,还是偕同那些年青人出游逐月为好。幽径已是染上了轻寒,在园林中且啸徐行,忽又生出思乡之情。思乡不得,倒不如饮酒为快,在这金荷玉杯中,将所有的烦愁酌尽。江南江北,历过那世事无数,却是最爱听那临风的笛音,如饮仙醪。正如其诗言:
  “风前横笛斜吹月,醉里簪花倒著冠。”给人桀骜不屈之感。
  山谷为人亦是谐趣万分。《据复斋漫录》中记载言:“内翰顾子敦身体魁梧。与山谷同在馆,夏多昼寝。山谷俟其熟寐,即于子敦胸腹间写字,子敦苦之。”一次两人同寝,山谷在子敦背上写字,子敦发觉后言:“尔亦无如我何。”回家后子敦夫人将其上衣褪去后见背上题诗云:“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接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这种游戏现在在小孩之间也很流行,山谷玩得乐此不疲,真乃一老顽童。山谷与东坡也常作戏语。一日,东坡与山谷论书,东坡言:‘鲁直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亦言:“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两公顿时大笑。
  山谷虽然一生郁不得志,身为苏门学士,祸福却是相当。屡有贬斥,但都淡然处之,时时有豪放之言。晚年有蜀士慕其而从之游,山谷因此而讲学不倦,也算是得有其所。
  【小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的父亲黄庶是一位学习杜甫诗风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也擅长写诗,他的第一个妻子的父亲孙觉和第二个妻子的父亲谢师厚也都是诗人,这种环境造就他很高的文化素养与艺术素养。他于英宗治平年间中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小官和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他的诗受到苏轼的赏识,政治观点也与苏轼相近,仕途生涯因而与新旧党之争纠结在一起。哲宗初年高太后执政废新法时,他被召入京,曾参与修史及贡举方面的工作;哲宗亲政驱逐旧党时,他也被贬斥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哲宗去世后他曾一度起复,但很快又被贬到远在今广西境内的宜州,后来死在那里。有《山谷集》。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49:13 | 只看该作者
  【卷三六】范成大


  【派别】雅正派
  【文集】《石湖词》
  孤儿,我也能成为大诗人
  小时候读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便觉得世事一片清明。哪曾想到范成大是活在南宋那一段最为动乱的岁月。后来读到姜夔诗"小红低唱我吹箫",得知能歌善舞的小红原来是范成大家中的青衣女,姜夔作梅花诗赚得美人归,这段风流佳话至今回味也是满口溢香,不禁对范成大的成人之美的侠义之风慕上几分。
  范成大生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在世时文名显著。母亲是大书法家蔡襄的女儿、文彦博的外孙女,自小就是沉浸在墨翰飘香之中,蔡氏对范成大的启蒙影响很大。范成大少有才名,十三岁时便遍读经史,十四岁作诗引来父亲挚友的一致喝采,不过这里或许有点看在他爹爹的面子上。范成大长大后以诗名行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合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范成大年少时遭遇过丧乱之苦。父母过早地相继离去,留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世上,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后来他在寺院中借来经书苦读十余年,不仅学得一身的满腹诗书,还形成了他坚忍不拔的意志。范成大在很多方面很像与他同是姑苏人的前辈范仲淹。当年范仲淹也是年幼丧父,在长白山醴泉寺苦读数载,留下过"断齑划粥"的佳话。在为官上,范成大也是极似范仲淹,为人刚正不阿,且视死如归。
  当年南宋朝廷与金人签订盟约,规定宋朝使臣必须要向金主跪拜接受诏书,这一耻辱性的礼节让宋孝宗感到颜面无存。乾道六年,孝宗准备派使臣同金国磋商此事,看能否废除,并向金国索要沦陷的河南皇陵寝地。无奈诸位大臣都非常畏惧金人,不敢前往。当时任右史侍讲的范仲淹挺身而出,抱着必死也要完成任务的决心出使金国。他在临走前留下遗嘱,安排好家人后事,以备他一去不能回来。宋孝宗也是感到凄然,对范成大更加敬重,能在紧要关头为他解忧排难的也只是范成大。
  在燕地,范成大夜深秉烛写着上疏给金主的奏章,陈说使臣不应该跪拜受诏的事情。金主看了奏章没有接受。范成大又一次进奏言说:"奏不达,归必死,宁死于此。"金主大怒,一气之下差点就把这个顽固的范成大给杀掉。后来被他一颗衷心感动,长叹说他的衷心耿耿可以激励两朝臣子,于是接受奏言。深秋十月,金主放他回南宋。范成大终不辱使命,他的节行受到了两国朝野的一致称颂。这次出使途中,范成大一路感慨,写下了七十二首绝句,可谓是收获不少。
  范成大一生如林逋,非常喜欢梅。赏梅、咏梅、记梅、啖梅,他都做到了绝顶,可以算是梅的知音。范成大赋闲在苏州石湖辟范村时,潜心写下了一部关于梅的专著《梅谱》,从此关于梅就有了专门记载的文字。
  关于梅,范成大有过一件轶事。经过杨万里介绍,姜夔去石湖范成大家做客。当时正值下雪,梅花大开。两人在花下饮酒,姜夔诗兴大发,自度新曲《疏影》、《暗香》,这两个词派出自于林逋诗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范成大见了此词,吟了又吟,喜爱不已,对姜夔才气也是击节而叹。后请家中青衣女小红歌此词。小红唱得是清舒婉润,如同玉露般缓缓地流在姜夔那颗沧桑的心田。他的眼里闪着荧光,忘神地听着小红曼妙的歌声,痴痴地一动也不动,小红也是频送秋波,刹那间点燃了姜夔的春心。范成大在旁边窥出出了他们两人的爱慕之意,只是捻须微笑着默不作声。延留数日后,姜夔要回吴兴了,范成大无以为送,便把小红赠给姜夔,姜夔喜出望外,感激万分地携着美人归还。后来经过垂虹桥时,天降大雪,姜夔立在船头,赋诗一首:"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范成大官位很高,一直做到参知政事。他也是南宋之后最末的一位高官词人,前有晏殊,王安石等。从词风来看,他的词多写湖山风水清赏之趣,或农家田园闲适之情,既有婉约又有豪放特点。他的词影响不大,但是写得精美。需要细细揣摩才可得到其中的细微之妙。看他的一首《眼儿媚》: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彀纹愁。溶溶曳曳,东风无力,欲避还休。
  乾道九年,范成大领朝廷命赴静江(今桂林),任广西经略安抚使一职,途经萍乡时,一直阴霾的天气终于放晴。因为旅途劳顿,他便停车在路边的柳塘畔歇息,微波荡漾的满池春水,引发了他撩人的情思,遂吟下了此词。
  酣柔的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地上升起缕缕轻盈的紫烟。融融的春意,撩动着人们心头的那份燥热。行人解下风尘仆仆的春衫,任清风吹着满身。如酒酿般的花香,极是醉人。天气让人感到无端的困乏,恍惚间就要昏昏欲睡。慵懒着的春思,如同池塘里的春水柔柔。一片淡淡的哀愁在他的心头升起,渐行渐远渐又无穷。溶溶渫渫的春水,一边想避开恼人的东风,一边又是涟漪层层。春光明楣的水面,漾满着春的气息。他在感受着"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以吹衣"中心动神移。
  词人大都喜欢沉浸在红袖温香之中,但是世事的动乱,也使得有情人易成别离。于是,玉楼上的阑干,倚着一个个绝色佳人,她们终日凝眸,眺望着陌上的尽头,希望见到一抹青山磊落的清影,但大都是令她们失望的。范成大在词中表述过这些女子的心声,道出了她们日日相思之苦。看他的一首《秦楼月》:
  楼阴缺。兰干影卧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
  隔烟催漏金刚咽。罗棉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桐阴深锁,将楼阁遮覆地严严实实,只留下一处空角,阑干的斜影照在小径上。东厢里洒满了皎洁的月光,清风露洁,柔柔地抚着寂静无声的夜。杏花在月影里,洁白如雪。疏影横斜,如果此时在花下吹起潇潇的笛声,恐怕月也是要醉了。青炉里升起的青烟,弥漫了整个屋子。香气氤氲。她盼望着漏滴的声音将黑暗一点点驱散。孤灯已残,帷帐垂下来的是一帘幽暗,灯花已结。刚才的春梦犹在,水阔天长的江南,她看着他,乘着一帆轻舟,笑语盈盈中向她驶来。想到欧阳炯的那句词,"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此时的她是幽怨的。月幽花素的园林美景更加衬托出她情怀的落寞无奈,漏咽灯昏中她渐渐愁苦起来。那远在江南的男子若知道她的心思,也要伤神几回。
  范成大极喜欢梅花,堪称梅痴。相传他非常喜欢吃梅子。有一次主家摆满一大斛梅,范成大埋头大吃,不一会竟然被吃尽。范成大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词,有一首《霜天晓角》犹让人叹赏。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当选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泛起微暖晴光的晚昼,风渐渐地停歇。一夜之间寒气尽去,料峭春寒迷失在春的暖意中。云淡风轻,梅花的疏影摇动着花枝,脉脉地含情。浮云如絮,映得梅花白似雪。孤独的疏梅,风姿绰越,美到了极致。她的愁情在这一刻也浓到了极点。心中含有万千的愁结,知音少,弦断无人听。仰首,看见两行低徊的鸿雁,在西楼前幽幽地飞过。它们也知道伊人此时独倚阑干,芳心正苦,相思成绝。天边,那一钩冷月,无情地照着画楼,看着她的凄清。
  范成大在仕途上并不是一番风顺,虽然官拜参知政事,但仅仅只两个月时间,便遭到御史的弹劾而被罢免。后来他深感宦海的疲惫,便上书乞归故里。范成大的晚年是在苏州石湖度过。石湖秀美的风光让他得以忘怀仕途上长期积下的伤痛。独自月下赏花,与友人小园浅酌,歌女的婉转而唱,村民的恬然自足,让他的身心得到了久违的欢畅。这时期的词显得清新婉丽。看他的一首《蝶恋花》: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防夷犹湾百转。磺塘塔近俄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践。看看尝面收新茧。
  春雨连绵,池水暗涨,水面渐阔。岸边的芳草如茵,水里的鹅儿正喜。微风轻轻地吹拂,摇动着的小草将池塘堤岸染满了春意。画舫逶迤前行,在九曲回肠的水湾里,如风中的一片叶。矗在横塘上的高塔,还是那么高远,不可及。江南的水乡,被寒气所误,弄得春事也来得迟了。春雨时节,村南村北纷纷地破土耕地,春麦长起来了,绿油油一片布满了整个山冈。桑叶层层叠叠在一起,长势旺盛。转眼之间到了麦收时节。人们都可以尝尝新做的面条;蚕儿结茧,又可以收获新结的茧丝。
  读后感觉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清新明静的水乡春景,浓郁而醇真的农家气息,不禁让人心醉神移。范成大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性情,他深入到农村生活中,体会着那份农时的乐趣。晚年的陆游也是如此,退居山阴,与民同乐。在这段期间范成大写过《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推几首佳作大家看看。
  《春日》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夏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秋日》
  屋上添高一把茅,密泥房壁似僧寮。
  从教屋外阴风吼,卧听篱头响玉箫。
  新霜彻晓报秋深,染尽青林作缬林。
  惟有橘园风景异,碧丛丛里万黄金。
  《冬日》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
  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青钱买酒回。
  【小传】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乾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淳熙九年(1182)退隐到故乡石湖。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他善写绝句,诗风清丽精致。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1 22:53:35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脂砚斋生
浙江杭州人氏,硕士,自由职业者,其余不详.
49#
发表于 2008-9-12 00:04:58 | 只看该作者
先顶下,安慰下错的辛苦,有心情再看。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3 15:03 , Processed in 0.04470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