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61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转贴个适合初学入门者阅读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4 15:0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联欣赏与创作通信(黄志皋)

××同志:
  来信敬悉。
  信中就阅读和创作对联时碰到的许多具体问题,提出来要我作复。你如此推诚以待,我很感激;只是才疏学浅,说得不一定全面和准确。对了的,供参考;不对的,请指正。
  (一)上、下联最后一个字不可忽视
  对联,上下联的字、意、音都应该针锋相对。才算对仗工整,这是对联的最基本的格式,特别是字音,要注意做到上下联平仄相对。通常使用的和在书上看到的都是这种格式: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字,如:“月色如故,江流有声。”“三阳启泰,四化兴邦。”“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其中“故”,“泰”,“旧”都是仄声字,“声”,“邦”,“新”都是平声字。
  你说:“也有的对联,上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而下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我听人说过也看到过。”对,我也看到过和听说过,这种格式,经常是用于口头上的答对,如:“三光日月星;(辽使出)四诗风雅颂。(苏轼对)”“三尊佛像,坐狮、坐象、坐莲花,(老和尚出)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子。(于谦少年时对)”迄今为止,在古今名胜对联、喜联,挽联、春联等各种形式的对联中,很少有人使用这种格式的。我听人说,当涂采石矶太白楼有此一联:“俯瞰大江东去,开拓万里心胸;谁作砥柱中流,激愤一腔忠义。”这大概是极个别的例子了,当然这也是一种格式。
  你信上举了三个例子:“莺歌花更红;燕舞春又归。”“国泰民安;人寿年丰。”“莺歌燕舞;桃红柳绿。” 你并且说这三例都是“佳联”,对此,我不敢苟同,理由很简单:第一例的“红”与“归”、第二例的“安”与“丰”都是平声,而第三例的“舞”和“绿”又都是仄声,都没有互相形成对仗,因此不能称之为对联,更谈不上是“佳联”了。三个例子无非是字数相等、内容正确的对话而已。
  你说“所举三例,都是过春节时看到一位朋友书写、而后贴到门上去的,怎么不是对联呢?”前面我已说过:对联有其自己的格式,“贴在门上”并不等于都是合格的对联,“门”没有资格检验一副对联的合格与否。你那位朋友愿意将那三对吉庆话贴在门上,当作春联,那是他的欣赏水平和趣味决定的,这不属于对联艺术范畴的事了。
  你说:“很想学习写作对联,苦于无从下手。”我建议你:多读古今名联,还可以读一些五、七言律诗。律诗中间的每两句一联,都是讲究对仗的。很多律诗中的诗句就是对联,被人们书写广为传颂,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李商隐)“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曹雪芹)“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复慨而慷。”(毛主席)等等,还可以举出很多。仅从这几个例子也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也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那一点:上联最末一个字都是仄声(已、尽、露、昔),下联最末一个字都是平声(邻、干、秋、慷)。
  (二)长联好还是短联好
  “长联好还是短联好?”你提得太空泛了,不好答复。长好还是短好?这要看具体作品,也就是说,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关键是作品的艺术质量,而不决定于长或短。只要写得好,长联何妨?虽短而不佳,短又何益?反之,短而妙,有何不可?长而劣,又有何用?
  我觉得:既不能厚长薄短,也不能厚短薄长。读别人作品时是如此,自己学习创作时也应该如此。会作对联的人,各有不同的习惯和绝招,有人善于长,有人精于短。我们都是初学,我看长短兼顾比较好,以后再进一步专于长或者精于短,你看如何呢?
  民间流传两个小故事,牵涉到对联的长和短,颇有意味:
  其一,蔡锷将军逝世,其爱妾小凤仙的挽联是: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这副挽联,诉说平生,抒写胸臆,使人一咏三叹,被誉为情词并茂,一时震动文坛。有“联圣”之称的方尔谦得知后,认为此联长而露,便以小凤仙的口气,拟了一副短联,只有十四个字:不幸周郎成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下联分别取用小乔与周瑜、红拂与李靖的典故,情绵意切,含蓄雍容,传出之后,似一声雨后惊雷。与前面长联并驾齐驱各有千秋,传为佳话。
  其二,昆明大观楼有一副长联,是清代孙髯翁所作,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了,全联一百八十字,气势磅礴,色彩绚丽,感情奔放,音韵铿锵,是长联中的名作。(为节省篇幅,联文从略)可是任云贵总督、后又被誉为“经学大师”的阮元在游大观楼、观孙长联之后,认为孙作落套,且冗长繁琐,便缩而减之,写了一副短联:“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天一水楼。”
  全联也只有十四字,可谓短矣。但字里行间,晦涩难懂,与孙氏长联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了。所以将近三百年来,孙氏长联不胫而走,誉满士林,而阮氏短联自然沦落,鲜为人知,“是非自有公论在”,这是不以阮元意志为转移的。有人说:聪明博学的阮元将孙氏长联缩写成短联是做了一件蠢事。这是很有道理的。
  究竟阮元是出于对孙氏长联的妒忌而故意卖弄才华、与之一比高低,还是逢场作戏、漫不经心、付之一笑呢?孤陋寡闻的我就不得而知、无可奉告了。
  (三)什么是集联
  你问什么是集联?顾名思义,即集句成联,是采撷别人的诗句或文句,集合在一起而成为对联。其集的方法大致相同而句子的来源却不一样。如:
  风景这边独好;
  江山如此多娇。

  喜看稻菽千重浪;
  跃上葱茏四百旋。

  春秋多佳日;
  林园无俗情。

  望崦嵫而勿追;
  恐鹈鴂之先鸣。

  一、二两例都是集毛主席诗、词句而成的,第三例(桂林雁山公园门联)是集陶渊明诗句,第四例(北京鲁迅故居联)是屈原《离骚》句。又如扬州平山堂联: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上联是集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而下联则是来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和苏轼《放鹤亭记》。再如滕王阁一联: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上联的“我辈复登临”,孟浩然诗句,“目极湖山千里而外”是韩愈《新修滕王阁记》中“令修于庭户数月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一句缩减而来。下联的“奇文共欣赏”是陶渊明诗句,“人在水天一色之中”是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变化而来。
  (四)不可歪曲名联
  来信提到安庆大观亭一副对联。你是这样抄来的:
  片土寄忠魂·听槛前万马·江声滚滚·惊疑征鼓动
  孤城销战气·指窗外二龙·山影苍苍·飞入酒杯来

  首先告诉你:你这样断句,错了!
  这副对联是有点名气的,我小时候在桐城县乡村中读私塾,听塾师讲过多次。近年来出版的《古今对联集锦》、《对联精选》、《对联选》等等,都将这副对联收录在内。可惜这几本书上,都轻率地用了分读号(·)或逗号(,)将这副气势磅礴、对仗工整的名联,弄得支离破碎,文理不通。大概你是照那几本书上抄来的吧?不然,为什么错得那么一致?
  这里,我简单地介绍一下大观亭,原在安庆西门外的山上,始建于一五二二年(明嘉靖元年),后废,又建,重建而毁,几历沧桑,至一八六六(清同治五年)重建。登亭眺望:万里长江奔腾于眼底,城外的大龙山、小龙山绵亘于窗外。亭侧有余阙墓,余是元代末叶淮南行省右丞。红巾军起义时,余奉命扼守安庆,陈友谅率兵来攻安庆,城陷而余自尽。对联中的“片土寄忠魂”即是指余阙墓。对联原文是这样:片土寄忠魂,听槛前万马江声,滚滚迟疑征鼓动;孤城销战气,指窗外二龙山影,苍苍飞入酒杯来。
  我这封信写得不短了,到此搁笔,余容后叙。敬颂撰安!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六日,于安徽宿松。
2#
发表于 2009-2-24 18:34:50 | 只看该作者
入门已读。
3#
发表于 2009-2-25 01:50:00 | 只看该作者
我还没入门,拜读:lvhuzi:
4#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1:04:36 | 只看该作者
姑且鄙视俩流氓装谦虚:curse::lvhuzi:
5#
发表于 2009-2-26 14:01:13 | 只看该作者
bs他们装。俺是真的还没入门,谢谢超级老生的信
6#
发表于 2009-2-26 15:41:12 | 只看该作者
写信这个人好有耐心,佩服一个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4 18:08 , Processed in 0.0398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