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252|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 对联闲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9 13:07: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各种类似八卦花边的对联故事
===========


清朝末年,废科举而办学堂,男女可以同校读书。一时舆论大哗,封建卫道士们群起而攻之。适有一学堂男生和女生私下相好,生下一小孩。此事传开后,卫道士们抓住大做文章,攻击新式教育。其中有这样一副对联:
教育其乃教育;
学生是在学生。
上联的后一个“教育”指教“育”──生育的“育”,下联的后一个“学生”指学“生”──生养的“生”。真是挖空心思。然而,社会是不断前进的,在卫道士们的谩骂声中,新式教育还是得到了迅速发展.
(作者:岑荣方)
2#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08:48 | 只看该作者
张道藩曾执掌国民党的宣传大权。抗战期间,他先后出任交通部次长、内政部次长、教育部次长,但都不称职。和他同为国民党幕僚的陈布雷深知其人,曾作了这样一副对联:

交通、内政、教育,一次、两次、三次,是何其次也!岂真万不得已而求其次?
革命、著书、作画,心长、才长、艺长,既莫不长矣,无妨一塌括子以尽其长。

    上联讽其不学无术,下联讽其附庸风雅,真是一针见血.

(作者:龙文年)
3#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10:25 | 只看该作者
古庐州巢湖姥山土地庙有一联:
   
    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
    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土地爷”泥塑木雕,本不足信,只是此联的口吻十分有趣。也许撰联人别有所指。若将此联移赠当今某些贪得无厌的“公仆”,我觉得十分贴切。

(作者:陈宏德)
4#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15:36 | 只看该作者
清朝末年,一次康有为过生日,维新派为了宣传新政,扩大影响,在北京隆重举行祝寿仪式,各界人士送的寿联不少。其中有这样的一副:“国家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各是“有”和“为”,恰是康有为的名字。这显然是顽固派故意引用“四书”中“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两句,攻击康有为是妖孽和贼。

维新派人士勃然大怒。有的想把它烧掉,有的想把它挂出来揭露顽固派的可耻嘴脸,彼此争执不下。当时康有为的得意弟子梁启超不声不响地挥笔疾书四个大字,分别添在上下联的下面,原来的寿联变为:“国家将亡必有忠烈,老而不死是为人瑞。”众人读罢,称赞不已。

(作者:周德懋)
(选自《咬文嚼字》2003年第3期
5#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17:07 | 只看该作者
重言反复挽鲁迅

l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郭沫若撰写两副挽联,其一是: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
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将鲁迅先生和孔子并举对比,含义深刻。上联谓孔子绝后不空前。下联说鲁迅空前不绝后。正如鲁迅先生说的:“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在现代中国的 孔夫子》)孔子本是春秋时的一位平凡的教书匠(诚然有其伟大之处),而被后来的权势者抬上了神坛,祭为儒教鼻祖,以此愚弄百姓。这是上联旨意。下联说鲁迅空前伟大,其思想为众人接受传播,无数个“鲁迅”正在中华大地崛起,高举鲁迅大旗,继承鲁迅事业,将革命推向高潮。这是对亡故的鲁迅先生最好的哀悼与纪念。此联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强烈的思想感情。重言叠唱,反复咏叹,对比鲜明,褒贬得体。

考究郭沫若这副挽联,原来是套用了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孔子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它正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讴歌赞美孔圣人的丰功圣德,可谓空前绝后吧!郭沫若化腐朽为神奇,巧拟米芾的《孔子赞》来赞扬鲁迅先生,既体现出时代的进步,又表现了文化的传承,可算一副含蕴深刻的挽联。

(作者:黄炳麟)
6#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17:28 | 只看该作者
栩栩如生的八个字母

当代联家杨世光先生,曾为某休闲娱乐场所撰写过一副对联,其独特处可谓前无古人。这副对联中一连嵌进了八个大写的字母。全联如下:

骑M马,挥L鞭,跨V谷,放开O 口唱春色;
过H桥,走S路,攀A峰,登上T台观曙光。

这八个字母惟妙惟肖地“摹绘”出联文所表述的意思,让人如见似睹。你看,人骑在马背上,马不正是“M”形的吗?“L”多像骑士手中的马鞭!山谷不正是“V”形的吗?唱歌时张开大口多么像个“O”字,“H”不正像一座大桥!“S”活像弯曲的道路,“A”简直是山峰的简笔画,把“舞台”称作“T台”也十分形象、流行。这样巧用字母,令人过目难忘!

(作者:傅望华)
(选自《咬文嚼字》2003年第5期)
7#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20:04 | 只看该作者
巧妙的“无情对”

当代四川联家倪丁一先生有一“无情对”,颇耐人寻味。联曰: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珍与瑞乃奇珍异宝对吉祥如意;士与妃乃才子对佳人;苹果与葡萄皆水果;脸与牙皆人体的一部位。珍妃,既是一位皇妃,又可通指美女;瑞士,既是一国名,又可通指美男子。上联说珍妃的脸像苹果一样美丽;下联讲瑞士的牙像葡萄串一样整洁干净。此联出语巧妙,妙趣横生。

(作者:李人凤)
(选自《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

错语:这副无情对,在网络上很多关于无情对的介绍文章中,都时常作为例句出现,这里再转,是看在作者的分析角度上,希望能对广大无情对爱好者有所帮助.
8#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24:16 | 只看该作者
书斋里的对联

作家冰心的书斋里悬有一副梁启超的手书联:
世事沧桑心事定;
胸中海岳梦中飞。

还挂着另一副对联: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弗为

书画大师刘海粟在画室内悬挂一联: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书画家关山月集鲁迅诗句成一联,并悬于画室:
聊借画图怡倦眼;
只研朱墨作春山。

语言学家王力于书斋内挂一副集句联:
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
酒醒明月正,梦魂欲渡苍茫。

(作者:章文龙)
(选自《咬文嚼字》2004年第2期)
9#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25:11 | 只看该作者
霍元甲写春联

当年,霍元甲在他的家乡河北省静海县小南河村时,村中人经常闹纠纷,互相倾轧;加之当时中国正备受列强欺凌,民族处于危急之中。霍元甲对此痛心疾首,故告诫大家要和睦相处,精诚团结,抵御外侮。有一年春节,他特撰写一副春联:

对自家乡亲和气乃是好汉
与外国民族争强方为英雄

(作者:凌 大)
(选自《咬文嚼字》2004年第10期)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26:07 | 只看该作者
临刑对联  

清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举子戴名世进京赶考。乘船过江时,船上的人都在议论一位木匠犯法的事。据说那木匠曾为该县衙门制过多副木枷,没有想到自己今天也戴上了枷锁,真是“自作自受”。当时摇船的艄公出联“木匠造枷枷木匠”让戴名世对,戴苦思冥想,无以为对。

若干年后,戴名世中了进士,入选翰林。后因《南山集》一书涉及反清内容而被捕,并被判死罪。行刑前,朝廷派一名翰林去监斩。戴氏见同事来监斩,忽然想起当年老艄公出的上联,一句让人伤心落泪的下联脱口而出:“翰林监斩斩翰林。”

(作者:赵增民)
(选自《咬文嚼字》2004年第7期)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33:37 | 只看该作者
回文联撷趣


回文对联,上下联可以正读,也可以反过来读,别有情趣.

相传清代北京有个满誉京城的饭庄叫“天然居”。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路过此地,触景生情,作一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但下联却苦思不得,于是令群臣对之。大家正在大伤脑筋之时,素以才子著称的纪晓岚已应对出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后来,民间有人以“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相对则更妙。.

北京的老舍茶馆,品茗听戏吸引了众多茶客戏迷,有人吟出一回文联:“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一位茶客对出下联:“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在厦门鱼腹浦,有副“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的回文联,此联将鱼腹浦那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的美景尽收其中。广东湛江德邻里的“我爱邻里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也是令人回味的好联。

(作者:春 云 )

=========================
错语: 后面引用的“前门大碗茶,茶碗大门前”和“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连对联最基本的平仄对仗都达不到,也能糊弄为回文联,滑稽,最多回文句子游戏罢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37:51 | 只看该作者
陈独秀狱中联

  陈独秀于1932年10月15日又一次被国民党逮捕。这次的罪名是“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被判了八年徒刑。1935年秋,刘海粟自欧洲回国,到江苏第一监狱,看望关押在那里的陈独秀。刘在临别时,请陈题字留念。陈写下了一副对联:

  行无愧怍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若虹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9 13:49:18 | 只看该作者
巧对《宋教仁》  

最近,几位朋友在我家小聚,当电视上出现宋教仁时,一位朋友说:“宋教仁”正好对宋太宗“赵匡义”。另一位朋友说:还可对“赵树理”,大家拍手叫妙。这时,我也想起一位当代作家正好与之相对:魏明伦。接着,大家又“对”上凤凰卫视中文台评论员曹景行(行读作“德行”()的“行”)、香港摄影大师陈复礼。宋、赵、魏、陈、曹都是古国名,仁、义、伦、行、礼都是伦理词,和道德品行有关,对得大致不离。一个宋教仁,一时间“对”出五个人名,说来也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遗憾的是,“伦”“行”二字和“仁”同为平声,不符合对联格律要求

(作者:陈 章 )
14#
发表于 2009-7-11 22:03:55 | 只看该作者
好。鱼米仓倒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27 08:40 , Processed in 0.04271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