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决定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对联批改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5:23:56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批改(36)

避开标语口号,多用形象思维

李文郑

  网上联友“风雨彩虹”以《巨变遵化》为题写了这么一副对联:


  和谐遵化,翻天覆地,科学发展迎盛世;

  秀美沙河,旧貌新颜,玉带飘摇绕千梁。


  从内容上看,“遵化”、“沙河”等词语,分别直指其地或紧切其地;“翻天覆地”、“旧貌新颜”等语则表现其“巨变”。所以,整体上还是比较切合题旨的。以“沙河”为“玉带”,比喻也十分形象,有一定的意境。


  但对联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第一,上联的标语口号痕迹明显,而形象不足,尤其是最后一个分句。我在上一篇批改文章中曾经专门强调过“形象思维”,看来,这还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第二,是对仗方面的毛病,上联“科学发展”,应该是壮语加动词;而与之相对的下联“玉带飘摇”,却是主谓结构;还有,数字一般只和数字相对,所以,以“千梁”对“盛世”就不妥。第三,是声律方面的问题,上、下联各个分句末尾的平仄不够谐调,上联各分句都以仄声字收尾,而下联各分句末尾都是平声字。第四,上联总写整个遵化,下联独写沙河,有头重脚轻之感。另外,根据题旨,“旧貌新颜”似乎应该是“旧貌换新颜”,而没有了“换”字,“旧貌新颜”并列起来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够准确了。


  找出问题后,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来修改了。根据我的建议,“风雨彩虹”自己修改了对仗的问题,成了以下的样子:


  和谐遵化,翻天覆地,拓展蓝图迎盛世;

  秀美沙河,旧貌新颜,飘摇玉带绕山梁。


  改“科学发展”为“拓展蓝图”,改“千梁”为“山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上联的标语口号问题、各分句句末的平仄问题、下联托不起上联的问题、“旧貌新颜”一语的问题等,仍然没有解决,当然还需要继续修改。


  “遵化”之说,来自“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由此看来,这个地名就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地理方面,处于半山区,境内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新中国成立后,遵化人民谱写了改造山河的壮丽诗篇:五十年代西铺的“穷棒子社”,被毛主席称为“整个国家的形象”;六十年代沙石峪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被周总理誉为“当代愚公”和“中国北方农业的一面红旗”;七十年代,“五小工业”闻名全国。1992年遵化撤县建市,是唐山市第一个县级市。改革开放以来,遵化的钢铁业、建材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电力能源业、医药化工业及社会事业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上这些材料,应该说都是可以选用的。


  此联的突出问题,应该是上联的标语口号化。从现在的稿子看,下联用山、水的形象,值得肯定。上、下联顺序交换,也能避免联文头重脚轻和各分句句末的平仄问题。如果不大动,建议修改为:


  秀美沙河,树茂花香,云水交融飘玉带;

  和谐遵化,活商兴旅,工农崛起展宏图;


  其中,“树茂花香”与“活商兴旅”属于句中自对。如果想简单一点、现成一点,还可以考虑主要用“三山”、“两水”的形象来组织语言,撰写全联,那就是另外的面貌了。


  当然,我的建议、修改,仅仅是一家之言。如果有高手下大功夫,应该比这个更好。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09年第12期“教授批改”
37#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5:25:28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批改(37)

小两口的题赠联(上)


  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听我讲授过《楹联欣赏》课的毕业生郭长坤发来邮件说:“在图书馆里看到了您的书,也看到了您的博客,又温习了以前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受您的影响,我也深深地喜欢对联。”又说:“准备春节前回家结婚,写了几副对联,送给我的未婚妻(也是您的学生),请您斧正。”


  因为他写的对联比较多,各联的问题又比较分散,所以,我想逐一分析,再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献给李瑞霞的对联:


  清风徐起,吹来千道瑞;

  旭日东升,映出万里霞。


  显然,这是一副嵌字联。我认为,嵌字联最关紧的是句子要顺畅,切忌为嵌字而使语言生涩。应该说,这里的上、下联前后两个分句的连贯还是不错的,比较顺畅。对仗上,也相当工整。此联的主要问题,当是在声律方面。上、下联第二个分句平仄不谐;而各分句句末的平仄也没有错开,“起”和“瑞”都是仄声字,“升”和“霞”都是平声字。此外,“吹”字也显得与句意不大协调。其实,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


  他后来又提出:将“东”字改为“初”字,因为“东”为方位词,而“初”和“徐”都表示状态,搭配会更好些。这个意见非常好。于是,此联就可以改为:


  徐起清风,送出千重瑞;

  初升旭日,映来万里霞。(用旧四声)



  四季果品独钟李;

  百家姓氏唯爱郭。


  此联巧妙地嵌入了双方的姓氏“李”和“郭”,句子的内容也比较巧妙,“李”含双关。现在的小问题是平仄不大谐调,上联相邻节奏点的“季”和“品”都是仄声字,下联相邻节奏点的“氏”和“爱”也都是仄声字。在保持原意不变的情况下,建议改“果品”为“果蔬”,这样与“姓氏”的对仗更为严密,平仄的问题也解决了。再将“独钟”、“唯爱”调整一下位置,为了避免三仄尾,“独”可改为“最”。便成了以下的样子:


  四季果蔬唯爱李;

  百家姓氏最钟郭。(用新四声)


  场场雪,丰收年景乾坤瑞;

  片片霞,吉庆时光日月长。


  此联用碎锦格嵌入两人的名字“长坤”、“瑞霞”,用“雪”切结婚时间,用“吉庆时光”切结婚之事,对仗也挺工整。但我感觉,最好还是少用三言的句子,因为读起来不大顺畅;还有,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结尾的字平仄没有错开。


  听了我的意见,他自己将前一分句修改为“喜雪纷纷”、“飞霞片片”,这就同时解决了两个问题。他又进一步将开头的两个字分别改为“白雪”和“红霞”,二者都为颜色,而且“白”象征纯洁,“红”象征热情。我以为大好!最后改定的作品是:


  白雪纷纷,丰收年景乾坤瑞。

    红霞片片,吉庆时光日月长。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10年第2期)
38#
 楼主| 发表于 2010-7-4 15:27:08 | 只看该作者
对联批改(38)

小两口的题赠联(下)

  郭长坤写的其他对联是:


  妇心正如彩霞瑞;

  夫情正如乾坤长。


  这应该是一副写夫妻感情的嵌名联,嵌入了双方的名字“瑞霞”和“长坤”,又表达了夫妻情意,立意挺好。但毛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上、下联重复运用同一词语“正如”,这应该是最大的问题。对联重字的情况,一般允许有规则的叠字、重言,或者是如“以”、“之”等一些虚词,像这样在上、下联同一位置用同样的词语,则是不允许的。二是声律不谐,除了末尾上仄、下平符合要求以外,上、下联处于关键位置的第二、四、六字都是平声字,显然不妥,尤其是像这样的短联,与长联相比,要求应该更为严格。


  如果要保持原来的意思,简单地稍加调整,可以改为下面的样子:


  妇意常如霞彩瑞;

  夫情恰若乾坤长。


  其中的“心”和“意”,“正如”和“常如”、“恰若”意思都相同,“彩霞”和“霞彩”意思也可以认为相近,但平仄和谐了。构思、起草以后,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可以看作是调整对联平仄的一个简便方法。我自己创作对联,也常常这么做。


    成良缘,鸳鸯双栖,竟然无红娘;

  配佳偶,伉俪同宿,原来有月老。



  这是描述他们小两口恋爱经过的对联,对仗上还比较工整。但仔细读来,此联存在的问题似乎突出一些。一是上、下联用语太相近了,所表达的就是同一个意思,如“成良缘”和“配佳偶”,“鸳鸯双栖”和“伉俪同宿”等。这种情况,通常被认为是“合掌”,并被认为是对联的大忌。一般情况下,对联的上、下联应该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达一个主题。而“合掌”的对联,则是上、下联重复一个意思,就是说,或上联、或下联属于废话。对联是十分精炼的一种文学样式,每一句话都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不允许有废话,所以“合掌”被认为是对联的大忌。二是声律问题,上联三个分句的末尾都是平声字,下联三个分句的末尾都是仄声字;尤其突出的是末尾,一般应该是“仄起平收”,而这里却是“平起仄收”。还有,就是三言的句子尽量还是避免为好。


  根据以上问题,建议将三个分句缩短为两个分句,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主题,试着改为:


     伉俪情深,佳偶只需烦月老;

  鸳鸯意笃,良缘何必要红娘。





  体魄强健,修身重道,必为慈父孝子;

  性情淑娴,持家有方,定是良母贤妻。



  显然,这里的上联写丈夫,下联写妻子,条理清晰,分工明确,对仗上(包括“慈父孝子”和“良母贤妻”的两处当句自对)也都比较工整,值得肯定。但是,还存在声律问题,即使长联各分句之内的平仄可以放宽,但上、下联三个句子的末尾分别为全仄、全平,总感觉不大好。


    如果不作大的变动,建议调整为以下的样子:


  体魄健强,重道修身,必为慈父孝子;

  性情娴淑,慧中秀外,定是良母贤妻。



 (原载《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10年第3期“对联大家改”)
39#
发表于 2010-7-16 12:59:37 | 只看该作者
真惭愧,最害怕改联。看来好联是改出来的,学习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3:05:48 | 只看该作者
转一个相关的帖子发这里
==============================================

凡留心处皆对联

——我的对联获奖之路



有句话,刻骨铭心:“处处留心皆学问。”在学习对联中,我也套用这句话告诫自己:“处处留心皆对联。”

才学联那会儿,激动着好几则故事中的妙联,至今还记得,“稻草系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乌龙挂壁,身披几点金星”等等,写出了器物的特征。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留心,就不能写得如此绝妙。在2002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与中国楹联学会共同举办的一次征联中的获奖之后,我就更加笃信这一点。

那年,央视一套制作的春节文化大餐——《佳联趣对贺新春》七集系列片于2月12日(农历正月初一)至18日推出。节目由著名对联专家常江教授和著名外籍相声演员大山、央视主持人孙小梅共同主持,每天中午20分钟。为了互动,每集在结束时,留下一个出句,让观众应对。我在节前出版的《中国楹联报》看到这个消息后,自然十分留心这档节目,准时收看。第二集结尾时,常江教授说:“今天的上联是:‘春到杜鹃山,花香鸟语。’这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其中有点技巧,就是杜鹃既是杜鹃花,又是杜鹃鸟。”

这套节目一共留下七个出句,每个出句难度都很大,至今还有两个句子没人对好呢。截稿也在即。看完节目,我便争分夺秒,积极揣摩,考虑应对。当时真正地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无米难为炊”,恨不得使出浑身的解数,将所学所知所藏全部动用起来,因为奖品十分诱人:一台价值六千元的品牌电脑!在乡下,那时还是个十分稀罕的物儿。

我平时虽不能说“处处留心”,但还是努力做到这一点的,坚持看书听讲做笔记。这回可帮上忙了。我首先想到了“珊瑚”,有珊瑚岛,珊瑚树,珊瑚虫,对以“日辉珊瑚岛,树茂虫游”。除了“瑚”字是平声外,更主要的是这“树茂虫游”,气象不佳。这个应对很快被否定了。接着想到的是“蒙古”,有蒙古国,蒙古马——指的是动物学上马的种类,蒙古人——指人类学上所指的我们所属的人种,草成“晓临蒙古国,人唱马欢”。平仄谐了,“人唱马欢”也有些气氛,但静下心来一想,这个跑到外国去了,有点儿远,还不知会不会造成“欢乐是人家的,我什么也没有”的错觉呢。于是,又把草稿纸揉成一团,扔进纸篓。

接下来,我漫不经心地翻着平常记东西的小本本,一条从某语文杂志上抄下来的有关“紫芝”的摘记跃入眼帘,“紫芝曲”、“紫芝客”、“紫芝书”,它符合一词三物这一特点,可是,“芝”字还是平声,也不行。

也许是受这“紫芝”的诱发,头脑中忽然间蹦出这么一个念头:“紫竹”可不可以呢?读师范时,听音乐老师介绍过,东南沿海一带流行的一种民间小唱,就叫“紫竹调”,是一种活泼轻快的民间曲调。随即大脑风驰电掣般地想起在《燕山钟韵》读到的一则消息中,说有一个诗钟会议,在一个叫“紫竹院”这个地方召开的。要是真有这么个地方,以它来对“杜鹃山”,应该颇为适宜的。立马找来凳子,将码叠在书橱顶上的《燕山钟韵》找来,一期一期翻,一页一页地过目。果然,在1999年12月31日出版的总第七期找到了这则消息:《第三届北京诗钟创作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笃文先生发表讲话》。文中写道,“1999年12月5日,由中国俗文学学会诗钟研究委员会主办的第三届北京诗钟创作研讨会在北京紫竹院友贤山馆举行。”嗨,真有这个地方了。心中窃喜。第三个物儿呢?大脑再次翻江倒海,久久不得其果。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隐约记起一次与镇子上一位吹笛子的老者闲聊时,听他说过一种箫,是用紫竹做的,叫“紫竹箫”。几分钟后,《辞源》坚定了我的这个记忆。很快对句就想好了:“晓临紫竹院,调雅箫清。”此时我似乎感到很阳光的《紫竹调》从晨风般的箫中流淌了出来,穿过老柏树,弥漫在紫竹院的晨练广场中间,跟“花香鸟语”交织着。待到整个比赛揭晓时,没想到,这个对句竟然受到评委的青睐,被推为该出句的唯一一个一等奖对句,我如愿以偿地获得了价值六千元的一台电脑。

据后来常江教授的《评联碎语》中说,这次征联“在截稿期内的有效来稿,竟达10万封信”,“按保守估计,来稿应该是50万副,创了征联史上的记录。”读到这里,不禁一怔:这一等奖,得得多么不容易啊!要不是学习的时候留心学了音乐,要不是学音乐的时候留心于民间小调(当时一般都疯狂于流行音乐),哪里知道这个《紫竹调》啊!要不是学习对联的时候,还留心于诗钟这个僻门,哪会记得那则消息,哪会知道这个“紫竹院”啊!要不是留心于老人,留心于闲聊,哪会知道这个小小的乐器“紫竹箫”啊!这一切,得归于留心看,留心听,留心学,留心记啊!

撇开获奖不谈,我也坚信:“对非小道,联实大观。”用著名学者刘叶秋先生《中国楹联大典·序》中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撰写对联,看来虽似小道,却是一个人的学问、胸襟见识和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作好对联,不只是研究平仄,推敲对仗的问题,而要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全面的文史修养。见识超卓,吐属不凡,往往不求工而自工。所以必须读书博览,纵观文史……以充实自己的知识,逐步提高文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基础既固,才有条件,根据对联的特点,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

当然,今天要是遇到什么问题,轻松“百度”一下,顷刻间也就可以获“谷”飞“歌”,可谓取之“有道”。但是,要撰要对,首先还得靠自己的留心积累,没有一个超大的CPU 作为“源头活水”,你便无从查起,哪得“渠”的“清如许”呢!还是那句老话,先有人脑,然后才有电脑,电脑是听人脑指挥的。(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联家简介】见本期“联家风采”栏目。

【专家点评】读贞汉先生的文章,十分亲切。对上一副好联实在不容易,对于贞汉先生创作、选择的过程,我是第一次知道,这更让我增加了对于作者的敬意,也增加了评联的责任心:尊重作品,尊重作者,尊重观众,尊重读者。借此机会,向贞汉先生致以迟到的祝贺,能想到北京紫竹院,真的不容易,它既不是古迹(辟于1953年),也没有现在的名气(周围有紫竹路、紫竹桥),多亏了平常的留心。

90年代初,我们在网上搞擂台赛,出过一个“杜鹃山花香鸟语”征上联,对句不理想。2002年,和《佳联趣对贺新春》撰稿刘太品商量出句时,进行了改造,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对,变成春联:“春到杜鹃山,花香鸟语。”这一变化,许多作者没有注意到。

对句的关键,是要找到这样一个双音名词,它可以与三个单音词组成三个词,这三个词,基本是常用词,不能生造。找这样的词,应该说不难,难在选择如何搭配。这让我想起评联的场景:我们把内容相近、数量较多的,集中一起,分为龙井、蝴蝶、罗汉、翡翠、紫竹、太白五大类,其余归为杂类。第一步,在各类中挑几副最好的,贞汉先生的“晓临紫竹院,调雅箫清”,第一轮就入选了;第二步比较所有写紫竹院的,自然,他的“调雅箫清”,要比“箫响调悠”、“箫乐弦歌”等明显高出一筹。第三部,再比较每一类中最好的,还是这副,在格调上(征对联是一定要注意的)与出句最为协调,最近于春联,语意也最顺畅,明白易懂,理所当然得到一等奖。

我主持这类评联时,一般会考虑两点:一窝蜂去对的内容(比如罗汉寺、蝴蝶谷),很难得高奖,参赛者应挖空心思绕开常理去开辟新的构思途径;凡是像计算机软件那样帮人对对子的关键词语,也很难得高奖,上联是“春到”,对夏、秋、冬的,未必最佳,“春联”一般不会照顾到那么远的。(北京常江)

【专家简介】常江,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说明:以上录自《对联》杂志(下半月刊)2010年三月号第57-58页。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5-9 17:14 , Processed in 0.03781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