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15452|回复: 19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联话福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7 12:2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4 22:39 编辑

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林山
======================================

  序

  楹联,是文学、民俗与人居结合最紧的一种艺术形式。福州地区传统的居家,无论大族小姓、在城在乡,有厅没挂轴,有门不贴联,简直不可思议。即便当今人们胜利大搬迁,对曾经的老屋甚而避之唯恐不远,却仍有两样“古董”割而不舍、弃而不绝,一任它们像影子般跟进现代豪宅。这一对尤物,一是灯笼,再就是楹联。

  福州的楹联文化土壤特别肥沃,中国联学的开山人梁章钜,就是咱们福州先贤。这位晚年归居三坊七巷黄楼的楹联大师,是林则徐在鳌峰书院时的同窗,曾官居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又是个著作等身的高产作家,一生著述达近70种之多。他所编著的《楹联丛话》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楹联的著作,在我国楹联史上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有道友纵论其笔墨文字: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高如诗集,巧如联话……一个“巧”字,道尽联学大师的举重若轻,也标明联话形式独特的艺术魅力。

  没有人专门为了撰联、书联甚或声名能够入联而活的,但妙联佳对的确可以反映、再现乃至留住诸多时空记忆和人生活法。楹联有雅俗共赏的寓教功能,有喜闻乐见的群众基础,因此不仅名士达人喜欢濡毫亲撰、相与唱和,村夫野老也敢于捻须试笔、对酒搜肠。砺志的,格物的,怀远的,感时的,祈颂的,遥祭的,赋春的,哲思的,平平仄仄,斟斟酌酌,不亦乐乎。那些形式上令人拍手叫绝,内容上引人会心一笑的作品,都有着辗转传颂、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它们或留驻各地名胜古迹、丛林家庙,或散见于各类选本典籍、宗祠族谱,也有不少流播于民间口头,逢人津津乐道。诸如鼓山涌泉寺的“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之类的妙对,简直是神来之笔。福州民间民俗文化倘要评“十大名片”的话,楹联一准榜上有名。

  作为作家兼报人的林山先生,笔路可说够宽的了,联文创作却似乎难得一见。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古今楹联的痴迷和留心鉴赏。两年多来从报纸副刊上陆续见到他的楹联解读之作,发现其鉴赏角度与众不同。他不是去简单重复和延伸联话的功夫,对联句本身作直接的艺术剖析和演绎,而是抓住联句所描述的具体对象,作多维度的资讯链接和文化开掘,使之文、物相承,神、理互参,帮助读者在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

  把一系列专栏作品集中起来捉摸,你会进一步发现,林山兄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他想通过自己的笔,一联一文,一知一解,将联句内容所涉的本事,细心地挖掘出来,有序地联缀起来,形象地生发开来,于近乎迷离的不经意中,让人收取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认识效应。纵观其娓娓道来的一系列“本事”,涉及故乡的名山胜水、古迹遗存、风云人物,也涉及民间技艺、节庆年俗,甚至于风味小吃,几乎涵盖榕城各个角落的诸多风物,很像是一部乡邦文化的百科全书,时时给人如数家珍的亲切感和自豪感。这让我兀地又联想到儿时拾稻穗的趣事了。

  五谷丰登,颗粒归仓,是农家永远的节日盛典。但大面积抢收之余,难免会有一些谷穗散落田头地边,这就给老人孩子留下一路提篮拾遗的快乐。林山兄小时候肯定干过拾穗的细活,深知这捡漏的一点收获,未尝有补于天下粮仓,但那些遗落的稻谷,必是粒粒饱满,穗穗诱人,捡来洗净晾干,辗成米下锅炊饭或留作来年播种,都是绝妙上品。如此这般善待遗珍的诚意和童心,延伸到今日的案头,便有了眼前这部不吱声的联话大观了。

  林山兄想是得了梁大师的真传,专逮住那个“巧”字,把文章做细做活。福州历代流传下来的楹联汗牛充栋,类型繁多,各出机杼,各臻其妙,究竟要选哪些联句来话福州呢?弱水三千,要取一瓢饮,必得备一份足够的情商。林山兄文质彬彬,凡事经心。先是满怀虔诚地,遴选当地市民详熟于耳、涵泳于心的一些妙联巧对,循着原作的行文笔势和意蕴所指,激活一个又一个曾经或至今的存在,尔后用朴实可信的语言,引领你对之作一番形之上下的双重回眸,帮助你于旧事旧景的忘海里,赎回那份本初的感念与钟情。此外也选择一些鲜为人知却意味深长的联句,层层剥开,娓娓道来,说得你大叹相知恨晚。

  物质和非物质的存在,都属人民所共有。“文化权益”或“文化知情权”的提出,正是人本意识觉醒的征候。《联话福州》一书的问世,是作家林山先生近些年业余创作的成果记录,更是作为一名职业新闻工作者兼业余文史爱好者,将自己学问所及的都市人文积淀奉与市民共享的又一次实践。我是在受林山兄这项豪举感动的第一时间里,答应为之作序的。其时窗外蝉鸣声声,福州温度直逼40摄氏度。

  2007年7月21日
  于金山骥斋

=============================================
全集共14栏目195篇文章
综合篇
鼓楼篇
台江篇
仓山篇
晋安篇
马尾篇
福清篇
长乐篇
闽侯篇
连江篇
闽清篇
罗源篇
永泰篇
平谭篇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3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4 22:44 编辑

错语:
    终于粘贴完毕。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之情,借楹联作引,洋洋洒洒大手笔介绍了福州周边风物,着实令人大开眼界,长了一番见识。如此纷繁芜杂工作,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令人钦佩。不过也感觉作者虽然文笔优美,却对于对联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所引卷楹联,虽然大多或精美或典雅或生动等等,却也有部分不符合对联基本要求的作品存在,比如声律对仗都严重失调,甚至有双平尾上下联收关情形出现。估计其中有些作品是一些也不太熟悉对联的当地名流官员创作,严谨一些的话不应该采录,可以请当地楹联爱好者代为创作,毕竟福州楹联爱好者的水平,是历来为人称道的。
    另,文中所引用长联均代作断句处理,个别字眼收录失误代编辑。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23:56 | 只看该作者
联话中国鲎


  纷纷青紫蟹爬沙
  对对雌雄鲎入芭   


  这是描写海洋甲壳类动物鲎的对子。

   
  鲎,又叫中国鲎,属蛛形纲,鲎科,俗名三刺鲎、两公婆、海怪,是古老的海洋生物。福州中国鲎主产于平潭东部沿海。   


  鲎的长相既像虾又像蟹,也很像古代武士的盔甲,古人觉得“形如覆斗极离奇”,称之为“马蹄蟹”,是与三叶虫一样古老的动物。鲎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同朝的三叶虫现在只有化石了,恐龙也早已灭绝,只有鲎走过4亿多年的历史,所以有“活化石”之称。

   
  清诗人朱彝尊《鲎诗》这么描写:“尾插茨菇叶,脐攒膀蟹钳。南庖惊束手,非止北人嫌。”虽然鲎长得怪模怪样,但味道鲜美如蟹,一直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鲎有清热解毒、杀虫之功效,可供药用。


  鲎因其雌雄成体总生活在一起,古诗有“逐浪双双每伏雌”之句,又被称为“水中鸳鸯”“海里鸳鸯”,通常只在其“夫妻”双双上岸产卵的时候才易被捕捉。每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大涨潮前后几天的满潮时,性成熟的雄体伏于雌体背部,成对游至沿岸海滩,雌体挖穴产卵。
   
  古籍说:“海中雌负雄,雄者无目。”其实,鲎有眼睛,而且是四只。头胸甲前端有两只小眼睛,对紫外光最敏感,只用来感知亮度。头胸甲两侧有一对大复眼,复眼由若干个小眼组成。复眼有一种侧抑制现象,能使看到的图像更加清晰。这一原理的的仿真应用,提高了电视成像的清晰度和雷达的显示灵敏度。   

  我们人类和大多数动物的血液是红色的,因为血液中含有铁离子,当铁离子和氧结合后,就形成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出红色。而鲎的血液当中含有铜离子,当铜离子和氧结合后,便形成血蓝蛋白,使血液呈蓝色。特别神奇的是,这种蓝色的血液一接触细菌,就会凝固。这种血液应用于医学当中,能马上检查出病人是否有细菌感染,能为急症病人的诊治作出快速诊断。人们用鲎血制成鲎试剂,用以检验内毒素,方法简便、速度快、诊断可靠。

  福州人用鲎的背壳制作水瓢,叫做鲎箕,是过去厨房必备的厨具,后来被塑料勺取代了。曾有人奇怪问道:“为什么鲎可以吃,鸡可以吃,而鲎和鸡合起来的‘鲎箕’却不能吃?”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寿山石有鲎箕田石,产于寿山村芹石村,是因产地形似鲎箕的石头而得名。鲎箕田有红、黄、白等色,以白色最佳,与寿山溪所产白田石相似,但价值不如黄田、白田等。   

  1993年8月,鲎被列入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水生部分),禁止捕食。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22:54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海坛天神


  脚弄东海水
  头枕金沙滩  

  
  这是有关平潭风景的《观塘屿石人有作》的诗对。


  石人是一座巨型的天然男性裸体肖形石,在南海乡塘屿南中村南海中,又称海坛天神。他和石牌洋被称为平潭岛奇石“双绝”。平潭古称“海坛岛”,那个“海坛”,就是来自这个奇特的“海坛天神”。

  塘屿是平潭县最南端的一座岛屿,与台湾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如果说平潭岛的地形,像是一只神奇的“麒麟”的话,那“海坛天神”就是“麒麟”身边“绣球”的一部分。从平潭的芬尾码头乘船约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南海乡塘屿岛。

  塘屿岛为扁长形,有4000多户居民。南中村海滨沙滩是塘屿岛最南端的沙滩,为天然月牙形避风港式沙滩,由于其含泥量极低,所以海水非常清澈。海滩正面朝向台湾宝岛。塘屿岛的优质海滨沙滩和奇特的海蚀地貌闻名于世,峭壁礁岩雄奇险峻,海滨沙滩连绵无际,被誉为海蚀地貌博物馆。在这个天然海滨浴场里,人们可以在沙滩上拾贝、滑沙、游泳、垂钓。

  海坛天神赤身裸体,坦坦荡荡躺在蓝天之下,头朝东,脚朝西,仰卧在沙滩上。他个子高,脚伸到了东海里,任海浪为他洗脚。海坛天神身子总长有330米,身体宽150米,身体厚有36米。细看海坛天神,头长33米,头宽35米,头厚31米,还有眼睛、喉结、左右耳。头部和耳朵实际上是一块风动石,靠18米长的脖子与身体相连。海坛天神右手五指都依稀可辨。

  令人称奇的是,恰恰就在海坛天神的腹下,有一个4米多长、直径1米多的柱状风化岩体,就像男性生殖器。其实它是花岗岩被海浪风化侵蚀后的残留部分。从近处看,又似一只倒放的靴子。这块岩体过去是沿海妇女特别是不孕妇女祈求生育的膜拜物。当地和台湾及海内外不少善男信女因此前来膜拜上香。

  海坛天神身上的天然海蚀裂纹,和大大小小圆柱型的石头,好像古代武将身上披挂的盔甲。所以,有的人说他是天王,有的人说他是金刚,小孩子更喜欢把他比为英雄奥特曼。实际上,他是巨大的花岗岩球状风化造型。

    “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海坛天神,体积超过乐山大佛4倍,而且是海风和海水侵蚀的杰作,没有任何人工痕迹,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岗岩巨型像形石,堪称世界罕见的自然绝景。

  海坛天神的西侧和北侧,有三个海湾,湾间沙滩直连到他的头肩部。塘屿岛还有船帆石、锣鼓石、香炉石、木鱼石、八仙围棋石等海蚀造型景点。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21:55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半洋石帆


  一石乾坤绝
  双帆日月奇  

  
  这是有关平潭半洋石帆的一副对联。


  半洋石帆在平潭县西北苏澳镇看澳村西侧500多米的海坛海峡中,远远望去,茫茫大海上,有一个平台状大礁石,上面立着一高一低的两块举世罕见的巨大天然海蚀柱。

  在海面上,整个礁石像一艘大船,两块巨石像船上两面鼓起的风帆,驱动大船在大海上乘风破浪前进。这并峙耸立的两块巨石,如兀立于海天之间的擎天大柱,这就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平潭著名的自然景观之一——半洋石帆,当地人又称为“石牌洋”。

  如果从平潭看澳村海边坐船,十几分钟就能到达泮洋石帆。泮洋石帆景观有双帆石、神龟上柱。礁石底部是平坦完整的岩石。礁石上的两个海蚀柱都是粗粒灰白色的花岗岩,东侧的一个高达33米,胸宽9米,厚8米。西侧的一个高17米,胸宽15米,厚8米。两个石柱的底部都近似四方形体,直立在礁石上,像日月相映,又似圆桌与长凳。

  半洋石帆为平潭旧时十景之一,明代旅行家陈第《入澳记略》:“所谓海中孤岛,上有二石,宛如碑碣,卓立中流,天下奇观者也”。如果选择朝晖夕阴,从海上绕着半洋石帆,多角度观赏半洋石帆的奇景,那真是多姿多彩,气象万千。

  半洋石帆以奇特雄伟著名,但有时还是寂寞海隅人不识。有的把它写成“泮洋石帆”,而1993年10月发行的电话磁卡《八闽风光》中“平潭半溪石帆”,又把“半洋石帆”错为“半溪石帆”。

    在平潭隔海相望的台湾屏东县垦丁海岸,也有一块“帆船石”,高18米,远望像一艘大帆船。它是当年由附近岸上高处滚落到海里的旧期珊瑚礁石,是台湾地区的著名景点。  
  
  民间传说半洋石帆是一个哑巴小孩乘坐的帆船变成的。   

  据说,有一天,一个神仙经过平潭的芦洋埔,看见这里有一个哑巴小孩,很聪明,也很有抱负,便送给他三张仙纸,说这个纸,你爱剪成什么,就是什么。于是哑巴小孩就把仙纸剪成各路兵马和武器等。没想到,一会儿,他所剪的东西都动起来了,马萧萧、车辚辚,三军振臂,刀枪齐鸣。一惊之下,哑巴小孩突然开口说话了。于是哑巴小孩呼风唤雨,排兵布阵,调兵遣将。   

  朝廷闻讯,派出大队兵马来攻平潭。哑巴小孩见大事不妙,便把事先剪的石臼、石锤、簸箕扔进大海,化为舟帆,逃亡而去。后遇风暴,船沉了,双帆化作两块巨石,孤零零地站在海中。据说这个哑巴小孩的故事,还跟北峰皇帝洞的传说相关。   

  与半洋石帆相对应,在看澳村海边,由于海水侵蚀和自然风化,海滩岩壁花岗岩风化,出现一片嶙峋的海蚀石,俗称“打石营”,像是青蛙朝天、双龟拱门、凤窝石蛋、双乳石、仙桃石等等的海蚀石散布在看澳村海滩。其中有一座弥勒佛像,特别生动。弥勒佛曲膝盘坐,身高12米,宽12米。恰巧有一条棕黄色的火成岩岩脉,就像献给佛像的一条金色“哈达”,围绕佛身,颇为神奇。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20:57 | 只看该作者
平谭篇




联话海坛岛


  龙冈雾散群峰雨
  鱼屿潮中一叶舟  

  
  这是清代林琪树写的平潭君山对联。   


  平潭四周碧海环抱,由126个岛屿、702座岩礁组成,素有“千礁岛县”之称,形似“坛台”浮于海上,唐朝为牧马地,称“海坛岛”,宋初置牧监,因岛上时常“东来岚气弥漫”,又别名“东岚”,简称“岚”,“君山晓岚”是著名的景点之一。陆地总面积309平方公里,为福建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   


  台湾海峡位于中国台湾岛与福建海岸之间,南通南海,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长约370千米,北窄南宽。北口宽约200千米。南口宽约410千米。窄处在台湾岛白沙岬与福建海坛岛之间,约130千米。平潭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新竹港仅距68海里,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份。西临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莆田三县隔海相望;南近南日岛,北望白犬、马祖列岛。   

  平潭有总面积71平方公里的海坛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石牌洋、海坛天神、东海仙境、南寨石景、将军山、坛南湾等景区组成。1999年被列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得预备名单,有“海滨沙滩冠全国”、“海蚀地貌甲天下”之称。   

  君山位于海坛岛北部,海拔434.6米,为全县最高点。主峰山势雄伟,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因而得名插云峰,“君山插云”是平潭十景之一。山上有观日台、锣鼓响石、摩崖石刻等。  
  
  南寨山位于平潭县海坛岛中部、北厝山利村东南。山不高以岩称奇,洞不深以幽取胜,石景千奇百怪,是天然的“动物世界”。南寨景观集中于五峰一谷,即鳄鱼峰、仙女峰、绵羊峰、神雕峰、青蛙峰与神龟谷,诸峰曲径相通,景物各有特点。   

  龙王头海滨沙滩位于海坛岛东部中段,南北长10公里,宜于晨观日出,夜赏明月。游人可在大海里畅游、嬉戏、行船,在沙滩上运动、拾贝、滑沙、射箭、沐浴、垂钓。   

  东海仙境位于海坛岛王爷山南麓,是由仙人井、仙人谷、仙人峰、金观音等海岸侵蚀地貌组成的系列景观。其中,仙人井为巨型海蚀竖井,直径约50米,深40余米,四壁陡峭,井底有3个洞口通海。   

  三十六脚湖位于北厝附近,湖面约210平方公里,蓄水1290万立方米,湖水最深处达16米,为全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因湖边形状宛如大章鱼的36个触脚,故称“三十六脚湖”。沿湖四周怪岩耸立,海蚀石、海蚀柱、风动石、蘑菇石竞奇争秀。   

  将军山位于岛南端,海拔101米,面积1.1平方公里,山势临海而起,险峻峭拔,巨岩怪石,呈奇交错,有观礼台、纪念碑、飞机场、坑道壕沟等。   

  岛上石英砂储量10亿吨,含硅量高达96%以上,全国各水泥厂所必需的标准砂由平潭“中国标准砂厂”独家生产。平潭风力资源为全国最佳,被国家科委列为新能源试验岛。东部牛山渔场是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盛产大黄鱼、带鱼、鳗鱼、鲨鱼、马鲛鱼、鲳鱼、石斑、毛虾、梭子蟹、鲎等。平潭海峡大桥将要动工建设。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19:40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张元干


  元气接月洲欣看
  丹桂五枝香飘芳


  干才传永邑喜观嵩阳全派泽长流这是永泰嵩口月洲张元干纪念祠的楹联。

  楹联藏头“元干”,是纪念宋爱国词人张元干的。

  张元干(1091~1170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又称芦川老隐,芦川老人,永泰嵩口月洲人,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宋靖康元年(1126年)为李纲的僚属,积极抗金。李纲被罢职,张元干也遭贬逐。

  绍兴八年(1138年),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人示众。秦桧恨之入骨,贬胡铨至广州。当时人们怕牵连获罪,明哲保身,不敢有所表示。据王明清《挥麈后录》载,“一时士大夫畏罪箝口,莫敢与之谈”绍兴十二年(1142),胡铨再被流放到新州,路经福州嵩口,退居在家的张元干为他送行,激于义愤写了《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词,抒发不平之慨。这是张元干词中最著名的一篇: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把对民族危亡的关注与对个人身世的感伤融合起来,慷慨悲凉,波澜起伏,境界阔大,在当时广为流传,自然激怒了秦桧,就找了个理由把张元干除名削籍。纪晓岚把这首词视为《芦川词》的压卷之作,认为“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张元干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词风激昂苍凉,著有《芦川归来集》十卷,《芦川词》二卷。

  张元干纪念祠在永泰嵩口。也是张氏宗祠,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屏门上篆刻“整顿乾坤,廓清宇宙”,大厅悬挂宋高宗御赐张元干的金匾:“虽无銮驾,如朕亲行。”梁柱门楣精雕细刻着狮子、麒麟等花纹图案栩栩如生,浮雕反映了宋以来民居建筑风格厅堂两壁是张元干两首著名的词:《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洲》。

  月洲,在嵩口,是张元干的老家。大樟溪流到这里,拐了一个弯,与月溪会合。因为是月溪冲积沙洲,所以叫月洲。当年芦苇满川,又称芦川。

  丹桂五枝香,据《诗话》载:“窦禹钧有五子俱登科,冯道赠之诗。曰‘灵椿一枝老,丹桂五枝香’。”张元干的祖父是张肩孟,他和5个儿子都是进士,都做了官,被当时人誉为“丹桂五枝芳”。最小的儿子名张动,便是张元干父亲,字安道,官至龙图阁直学士,诗人。

  永邑就是永泰,原名永福,曾有七年三科三状元的骄傲。

  嵩阳就是蒿口的旧称,地处闽清、尤溪、德化三县交通要冲,明朝时曾设置过巡检司,又称蒿口司,有御赐“铁印直行”、耕“官田”、智审山羊案等戏曲故事流传。大樟溪横贯境内,自古为永泰的南大门,是永泰第二大集市贸易中心。农历初一、十五为墟日,周围3县5乡群众汇集镇上,交换农副产品。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1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9-4 22:18 编辑

联话侯德榜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这是侯德榜当年就读的清华大学“水木清华”轩楹联。

    侯德榜,名启荣,号致本,著名科学家,杰出的化工专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我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出生于闽侯,自幼勤奋好学。他常说:“就天赋而论,我不算聪明,但我深知‘勤能补拙’的道理。一生所以有些许成就,除许多客观条件外,主观上就要归功于勤奋。”

  1903年,侯德榜到福州英华书院学习,1907年就读于上海闽皖铁路学院。毕业后,他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立志要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1911年,他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誉满清华园,1913年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后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研究制革,1921年获博士学位。侯德榜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很有创见,在《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全文连载,成为制革界经典文献之一。

  1921年初,爱国实业家、永利公司范旭东邀请侯德榜“学成回国,共同创办中国的制碱工业”。

  1926年,侯德榜带领永利公司人员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被外国专家称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侯德榜为了把自己多年实践获得的制碱技术经验公布于世,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于1933年在纽约出版,被公认为制碱工业技术的权威著作。美国著名化学家威尔逊教授称赞这是“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1934年,侯德榜被任命为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兼碱铵两厂厂长。1937年1月,建成我国第一家化工联合企业,成为近代民族化工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侯德榜与永利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确定了独特的新制碱工艺。1941年,这种新工艺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把世界纯碱工业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也使中国化学工业跃上了世界舞台。

  1949年,侯德榜力克重重阻碍,绕道泰国、香港、韩国赶回北京。毛泽东主席在接见他时说:“革命是我们的事业,工业建设要看你们的了!希望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1949年夏,周恩来总理首次会见侯德榜时就赞扬:“永利是一个‘技术篓子’,荟萃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是极可贵的”。

    侯德榜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首届委员,第二、三、四届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先后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政务院重工业部技术顾问,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等等。1953年,他参加了民主建国会,并当选为第一、二届中央常委。1957年9月,侯德榜加入中国共产党。

  侯德榜撰写、出版了10部科技图书和70多篇论文,共250余万字,对传播技术、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参与了全国化学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许多重要决策,领导了化工行业许多重大科技活动。1958年,他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的设想,获得成功,推广建厂1000多座,其产量长期占全国氮肥总产量一半以上,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1月,病重的侯德榜写下最后一封信给周恩来总理:“德榜年迈,体弱多病,恐不久于人世。一生蒙党和国家栽培,送外国留学,至今无以为报。拟于百岁之后,将家中所存国内较少有的参考书籍贡献给国家……”这是他最后仅有的家产。他说:“我是马命,马是站着死的,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工作。”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在北京逝世。现在台江江滨有侯德榜的塑像。

  侯德榜的侄儿侯虞钧也是位杰出的化学工程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13:33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青石寨


  龙门玉带水
  鸡寨锦屏山


  这是永泰同安镇三捷村青石寨的一副楹联。

  同安原称辅弼,因宋代郑侨考中状元,官至参知政事,为国家辅弼大臣而名。青石寨是张行风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建的。是一个张氏家族聚居的大宅。

  青石寨整寨面宽83米,深73米,周长312米,总占地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墙高4.6米,底座厚5米。寨的外墙全部利用当地青石精雕细磨砌成,所谓“固若金汤”。在后院外墙内侧二楼高的位置,有1米宽的墙道,可以走人,有非常情况时,便于观察、御敌和运动。

  青石寨以青石围寨,东西南北角设有观察楼。内则土木结构,方瓦盖顶,挂瓦贴壁,方正规矩,飞檐翘角。设有厅堂、厢房、子房、厨房、后院等365间屋。通过天井、走廊、过道、楼梯沟通。

  青石寨座北朝南,一条小溪寨前通过,寨周田园数亩。周围环境舒展开阔,大厅的圆柱浮雕楹联是:“龙门玉带水;鸡寨锦屏山”。

  青石寨是四合院布局,这和当年同时开建的河北廊坊市张家大院一样。张家大院是聚兴堂张先生建的,分四个四合院,西侧两院是清式木构架硬山建筑,东侧两院为欧式建筑,中间有穿堂鸳鸯厅,为一厅四室。四个小院均有小门,有回廊相连通。

  在青石寨相邻百米开外,是米石寨。与青石寨不同,米石寨是用米黄色的石块垒成的。石块如大块鹅卵石,远望去,墙石如米粒,所以俗称米石寨。

  附近有凤凰寺、尖山天湖。还有洋尾寨、同安寨,永泰长庆中埔寨、白云竹头寨等。

  张氏族谱题有一联:“元勋开两汉之先,一卷书传,黄石尚留仙迹;相业冠三唐而后,千秋鉴照,曲江犹仰宗功。”

  上联说的是张氏祖先、西汉张良的故事。张良是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张良曾经和刺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在那里的一座桥上,他遇到一个老人,要他去捡故意掉到桥下的鞋子,还要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因其是老人,一忍再忍,帮他穿上。老人又约他五天后相会。张良一再赶早,终于感动老人,得到《太公兵法》。老人后来化成黄石。

  下联说的是唐开元时期宰相张九龄。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是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他忠耿尽职,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后来,唐玄宗每逢有人推荐人才,总要问他风度像张九龄吗。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词采清丽,诗意超逸,如《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有《曲江集》20卷传世。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12:35 | 只看该作者
联话莒口

  常持清节居官俭
  共尝奇文说士甘


  这是林则徐书赠江景阳的对联。

  江景阳,永泰塘前莒口村人,号以通,字心葵,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历任云南省宜良知县、云南龙剑知州。他在任20多年,兴利除弊,慎勤廉正。有一年大旱,为疏通渠道,江景阳捐出薪俸,招集民工,筑堤建坝,并在堤上植柳,百姓感恩戴德,把此堤命名为“江公堤”。他告老回乡后,在故里莒口龙山斋(即尺五楼)设塾教学。

  江景阳精通经史文章,学生遍布福州十邑。闽县名士郑汝霖写诗给他:“解组归来三两秋,霖踪雪迹忆滇洲;几时舆过粘黄叶,是处船行让白鸥。画里溪山长送客,壶中身世等浮沤;从兹林下投闲处,风雨龙山老酬侯。”

  现在这里还有一所小小的莒口小学,全校只有一位老师,带着八位学生,延续着师生授受的缘分。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天,林则徐专程到莒口,拜访比他大十几岁的挚友江景阳。林则徐在云贵总督任内曾亲笔书写刘勰《文心雕龙·辩骚》的赉金扇子一把赠给江景阳,还送了一副带棋盘的象棋,酒筹和砚台。

  两位同乡好友,在龙山斋的尺五楼,依山面水,促膝长谈。谈到激动处,林则徐即席书写了一副对联:“常持清节居官俭;共尝奇文说苦甘。心葵四兄指正少穆五弟林则徐。”对联书法沉雄劲健,坚苍浑穆。对联的临摹本由江氏后裔收藏。

  龙山堂(龙山斋)附近一座江家楼房的二楼,那中间栏杆的木条隔纹,非常特别,仔细看去,居然是“福禄寿喜”四字,真是匠心独运。

  龙山堂背依的龙山,风景奇秀,仿佛小黄山,在永泰到福州的大樟溪南岸,很是“抢眼”,有诗赞道:“叠嶂嵌青松,盘空俯水洵。好风山外至,并作老龙吟。”村庄傍龙山而筑,多为瓦木构建。龙山顶古松苍翠,登顶可尽览莒溪、大樟溪风光。有龙岭松涛、乌石竹阴、胪潭晓烟、坞岩夕照、西州云片、北岸风帆、龟屿明月、牛濑回潮八胜景。

  莒口村有条莒溪,是大樟溪下游的支流。莒溪背倚龙山,被誉为“小九寨沟”,溪水极清,蓝天和树影掩映下呈梦幻般的幽蓝色;溪竹夹道,正午时分也难见日光,十分阴凉。沿莒溪而上,小径曲折婉转,竹木茂密。过溪没有桥,要涉水蹬石而过。水急石滑处,要特别小心。莒溪上游两山夹峙,无村落人居,也无田亩蔬苑,溪水清澈明净,没有污染,生活着多种珍稀鱼类,两栖动物。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11:40 | 只看该作者
联话三元祠


  九囿千秋一夫子
  双溪七载三状元


  这是永泰城关塔山三元祠的对联。

  南宋乾道年间,也就是从1166年到1172年,永泰的萧国梁、郑侨、黄定三个举人,连续三科先后考中状元,成为科举史上难得一见的“连中三元”佳话。

  萧国梁是永泰岭路乡陈山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状元。该科状元本是皇族赵汝愚,按当时制度,开科取士是为选拨民间人才,凡己列官籍、挂了仕版的就应回避,因此升国梁为榜首。所以他在殿试时有“名传玉陛星辰晓,泽沛金芝雨露春”之句,在谢恩奏章中说,“豫龙飞之选,淮安序次已当先;无汗马之劳,酇侯何功而居上。”以汉初韩信功高屈次,萧何擢居首功的典故,表明自己原属第二名榜眼而忝居状元,用典恰当,对仗工整,流传至今。他历官著作郎,太子侍讲兼礼部郎中,朝奉郎,广东通判,知漳州。有文集十一种行世,死后祀乡贤祠。

  萧国梁故居在永泰县岭路乡陈山七斗村。为土木结构,占地600平方米,年久倒圮,现剩下宅基地。东门外羽中峰,相传有“萧国梁读书处”华表,今废。现著名风景区青云山石走廊中建有状元祠,供游人观赏。

  郑侨也是永泰人,出生在赤锡乡双桂村龟岭,宋乾道五年(1169年)状元。曾上殿奏事,劝孝宗责己求言,了解人民疾苦;并请求拨米四万石救济灾民。后调入京都,任礼部郎中兼太子侍讲。绍熙三年,求补外官,拜显谟阁学士,知建宁府。以公俸为贫困属县缴纳夏粮,又大力为赋役负担过重的县份请求减免。移知福州府时,又减轻重税县古田县的赋税。在孝宗、光宗、宁宗三朝,一直受到信任和重用。宁宗即位时(1195年),召为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翌年进知枢密院事。后郑侨以自己年老体弱,难负重任,执意辞职。宁宗不同意,在郑侨的辞呈上亲笔写道,“忠诚重厚,朕所依毗,累丐退闲,殊负眷意。”但郑侨不顾皇上挽留,再三请求辞职。皇上看到他决心已定,只好赐他以观文殿大学士的名义辞官。死后封赠太师,谥“忠惠”,祀乡贤祠。郑侨生平为人正直,端庄稳重,孝悌友爱。善行草书,著有《书衡》三篇。

  黄定是永泰一都龙屿村(1958年划属福清)人。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状元。少年乡居,苦学经史文章,28岁考取补太学生,入京都临安国子监进修。会试中式,廷试对策,针对金兵压境,南宋偏安危局,阐发议论,受到孝宗赏识,亲自擢为殿试第一名,授广东潮州知府。在潮州任上,关心民间疾苦,尽力铲除弊政,复苏民田,还拨官田为学田,以赡养寒士贫儒,深受潮州人民爱戴。后任广东提举,主管广东路所属州县学校和教育行政。不久,升为国子监祭酒。黄定工于填词,但作品只有《龙屿协济庙记》因载县志中才得以流传。

  为纪念这“连中三元”,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当地人们在城南山上修建了联奎塔和三元祠,塔山也因此得名。

  永泰的“连中三元”是同一地方不同的学生接连考中状元。在明清还出现过两个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同一人均列榜首的“连中三元”。这两人是:商辂,浙江淳安人,中明成化乙未科(1475年)状元;钱启,江苏常州人,中乾隆甲辰科(1784年)状元。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10:44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方广岩


  石室云开,见大地山河,三千世界
  水帘风卷,露半天楼阁,十二栏干


  这是元朝林泉生在永泰方广岩天泉阁柱上的题联。

  方广岩自然风景区,位于永泰县葛岭山腰,海拔300余米,为中生代白垩纪石帽山群火山岩组成的基岩,由于断层峭壁分化崩裂,形成了大约高20米,深30米,宽50米,面积400平方米的洞穴,宋代建隆二年(961年)有人选在洞中创建了“方广岩院”,明代重修佛寺,到了万历十九年(1591年)增建天泉阁5间,纯以巨杉依崖支撑,构成“空中楼阁”式建筑。洞顶“一片瓦”称“一石遮天”。有“广寒洞天”之称。

  “风吹飞瀑全城缕,洞倚悬岩半结庐。”这是明代闽人宰相叶向高题咏方广岩诗句。

  从福州城区往永泰,途中有葛岭。自葛岭至方广岩约4公里,沿古道石崖1400多级,沿途古松100多棵。方广岩景区还有玉泉洞、听泉洞、罗汉岩、龙岩、狮子岩、听经岩等景点。其中玉泉洞是方广岩的天然门户,两石相依,上合下开,左刻“天关”,右刻“吞门”(俗称天门),别有气势。旁边还有宋、明、清的摩崖题刻,如明代林广宪的“方广洞天”,清代陈景亮的“闽山福地”等。过了侧身门,就可见到方广岩。

  据说宋代建隆二年,四都人黄非熊在方广岩下溪南村读书。一天,有个猎人追逐羚羊,跑到山上,发现方广岩洞犹如世外桃源,就告诉了黄非熊。通过黄非熊的“推介”,方广岩渐渐为世人所知。

  一片瓦下面有许多形状各异的石钟乳,有的像青竹、葡萄、梅花;有的似立鹤、飞凤、弥猴;有的则像入水的蛟龙、出山的猛虎、翻跳的鲤鱼、驰骋的战马等。有人赞道:“细看洞中景,方知眼界广”,方广岩的名字据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著名的天泉阁,悬空建在洞前,靠杉木依岩错杂撑起,距平地百余丈。阁后正中是大雄宝殿,殿有一对联:“岩洞玲珑现出半天佛国,楼台缥缈嵌成大地人寰”。供有南宋时的樟木雕僧人像,并有清末海军宿将萨镇冰所题“方广岩”三个大字和“闽山第一”、“万古奇观”、“慈云广荫”的匾额。

  殿前有股清泉,叫龙尾泉,亦称“龙乳”。两厢有僧寮、客堂、香积厨等。殿后岩壁上有个观音窟,窟左有“鸿山月照”四个字。据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夜,月光斜照岩壁之上,便现出“童子拜观音”的幻影。大雄宝殿的禅房右边是龙树台,台后有个龙井,水不深,却清明如镜,久旱不干,久雨不满。顶部还有一股清泉由右侧随风飘洒而下,象珠帘一样悬挂在洞口,构成“水帘观瀑”的水帘泉。附近有洗钵泉。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09:39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名山室


  高照三光,纵观三千世界
  盖涵四德,尽是四象乾坤


  这是永泰高盖山名山室门联,藏头“高盖”。

  高盖山,位于永泰县大洋镇旗杆村,五代十国闽王封为西岳,称“八闽西岳”。

  名山室在高盖山上,海拔900米。是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七福地,始建于唐文德元年(888年),唐元成年间赐额“名山寺”,1926年重修,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山室融道教、佛教为一体,可容纳数百人,原是一座有三个院落的大观寺,前两院早年焚于火,为元代道教活动场所,神龛、石柱、石香炉、石阶还在。岩洞5个,分东西两室,善男信女分东西入室以梦叩神。

  名山室原来有供奉徐登和赵炳的徐真君祠堂和赵真君坛。徐登是第一个载入范晔《后汉书》的福建人,是一个医术高明的道士,据说善以“禁术”治病。东汉后期兵荒马乱,疾疫大起,徐登游历江浙,遇同道浙江东阳人赵炳,两人相约以医术行世,救助百姓,后来赵炳和徐登在此飞升,遗址称为神榻、飞仙台。

  名山室最为珍贵的是石窟艺术,有历代摩崖题刻,还有宋元时期的佛教故事雕刻。附近有一座石亭,内供石佛,系元代摩尼教建筑。

  自山下至名山室铺设有数千级石板台阶,一岩石上刻有“第一山”。石壁上有状元陈祥道的相关字刻。宋状元陈祥道、清教育家余潜士等曾在山中的书斋楼读书。

  名山室灵龟洞,在高3米、宽10余米的石壁上以浮雕的形式,刻有佛教故事包括游观农务、牧女献糜、世尊诞生、太子纳妃、6年苦行、世尊成道、佛祖金刚等组画。还有关羽夜读故事以及亭台楼阁和象、狮、虎、龟、鹤等动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组雕刻:一尊阿弥陀佛立在莲花瓣下,右手下伸作接引状,表示正在迎接众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莲花梗之下,并列七尊僧人造像,身着袈裟,拱手而立,据说就是“莲社七祖图”。

  佛教中,有一影响很大的宗派,称净土宗。南宋时,净土宗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的慧远等七位高僧被尊崇为“莲社七祖”,随后在我国南方民间出现了宗教团体“白莲莱”。元朝时,官方明令禁止“白莲莱”的传播,认为他们是异端邪说,借宗教欺骗百姓。因此“白莲莱”的摩崖刻像等大都被毁湮灭。历史上福州民间有深厚的净土宗信仰传统,所以专家认为这组雕像很可能是刻于南宋时期的“白莲莱——莲社七祖图”造像遗迹。
  名山室的祖师洞建有宋代飞檐角古木构建筑,明末贤人余潜士在傍书斋撰对联“草草花花世界,山山水水人情”。西侧凤立峰下率帝殿、观音阁依洞而建。尤其观音阁上供奉的男士观音石像极为珍贵。有诗曰“登高观世成真梦,山静闻声悟妙心”。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08:35 | 只看该作者
永泰篇



联话青云山

  青山白云,尽显自然本色
  绿水彩帘,独览神奇风光


  这副对联描写的是“福州十大名片”之一的永泰青云山。

  青云山在永泰县境内,属于戴云山脉和大樟溪水系,方圆50平方公里,9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平地兀立,直冲云天,古称“翀峰”,又因青云缭绕,雾锁奇峰,得名“青云山”。青云山属环太平洋火山地带。2200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天池、深峡、曲溪、奇瀑、怪石、险峰、幽洞……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地质博物馆。

  水是青云山的精华。天上挂下来瀑布,地下冒出来清泉,动有溪流、暗河,静有天池、深潭。青龙瀑布,是青云山点睛之作。一条青龙在断崖舍身跃下,化成条条小青龙,潜入深幽的青龙潭。九天瀑布,落差600米,蔚为大观。火山口积雨形成云山天池。天池呈椭圆形,面积3000平方米,周遭还有乌后、斗湖、鲤湖、对山等数个天池群星拱月。体现自然休闲气息的御温泉也成了亮丽一笔。

  峡是青云山的风骨。由石廊峡谷、青龙峡谷、白马峡谷、九天峡谷、桫椤峡谷、转头峡谷、北溪峡谷等等众多峡谷加盟的大峡谷群,在国内并不多见。石廊峡谷,有瀑布、奇藤、深潭、怪岩、险滩。云天石廊如神龙游走几座山峰,又称“登天廊”。青龙峡谷,蜿蜒3公里,飞瀑、绝壁、暗洞、悬岩、深潭、古藤,令人目不暇接。九天峡谷以险出名,有九天瀑布、神女岩、凝眸双峰、绵羊山等景。最有特色的是桫椤峡谷,又称神谷,瀑有天台、天坛、三叠、谷口、观音;潭名恐龙、回龙、三龙;洞称仙人、情侣、飞来、红军、天游;石号威虎、鲤鱼、雄狮……

  绿是青云山的灵气。在青云山天池四周是千米峡谷,其间层层古梯田,直接云天。成为“空中田园”。万亩草甸,人称“南国天山”。在天池等几个海拔千米以上高山,绿茵茵的草甸,缓缓的坡度,酷似北国天山辽阔宽广的草原。青云山属于亚热带向热带过渡的植被带,这在福建比较少见。在桫椤峡谷、万藤谷植被为原始林状态,植物垂直分布层次明显。高山为草甸,次之为竹海,再之针阔叶林混生,藤本植物缠绕其间。“壁虎谷”里的崖壁和树上,爬满了酷似一只只壁虎的青藤。这里的植物品种很多,有被称为植物“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桫椤。青云山是各种昆虫和动物良好的栖息地,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就有16种。山中还有数群野生短尾猴,嬉戏在树藤之间。

  文是青云山的神韵。青云山地灵人杰,文化内涵丰富。南宋年间,永泰青云山人肖国梁,刻苦读书,乾道二年,考中状元。当地人为纪念肖国梁“青云直上中状元”,把翀峰改名为青云山。“龙爪花红,状元西东”,此后六年间,附近龟岭、龙屿的郑侨、黄定先后也考中状元,成为中国科举史上同乡“七科三状元”的奇迹。九天峡谷的九山书院是清代遗址,现存梯形石墙、半圆拱门、古宅地基、角楼等遗迹。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22:07:10 | 只看该作者
联话畲族


  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
  名垂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

   
  这是畲族人家的对联,叫祖公联。   


  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56个兄弟姐妹中的一个成员,称“畲”乃火种之意,即他们曾有过刀耕火种的年代。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当时福州市畲族人口48152人,是福州市3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福州的畲族乡有罗源的霍口和连江的小沧,纯畲族的自然村366个。
   
  畲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叫畲语,无文字。畲族与汉族长期相处杂居,互相交往,在文化、习俗上都受到影响,在语言上也逐渐接近汉语。
   
  畲族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十分丰富。相传畲族的始祖是盘瓠。盘瓠为国立功,当了驸马,生下三男一女,儿子分别姓盘、蓝、雷,女婿姓钟。畲族主要有蓝、雷、钟、盘四姓,后又增一李姓。
   
  畲族民歌形式多样,有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儿歌等类型。民族史诗以反映本民族的斗争历史,歌颂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为主,如《高皇歌》。小说歌有《钟良弻告阻考》,歌颂了主人公钟良弼的才华和勇敢:“想来良弼真灵通,告状使用很多银。告状无讲银钱使,要复功名留子孙……”良弼是畲族的第一个秀才。传统山歌大部分是临场即兴,随编随唱。畲族传统山歌中情歌最多。对歌,是一种很有特色的畲族山歌,群众也最喜爱。这种山歌把现实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事物,结成对子,连成句子,唱起来饶有风趣。   

  畲族的民间文学非常丰富,包括山歌、民族起源和诸天神传说、民间故事、谚语、儿歌等,既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又含有同汉族文化交流的因素。   

  据文献记载,大约在隋唐之际,畲族就居住在闽、粤、浙三省交界的地区。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   

  畲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油茶叶及狩猎。   

  畲族是个喜欢歌舞的民族,有“歌族”之称。他们不但在各种节日、喜庆场合歌舞,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男女谈爱和招待宾客中,也常以山歌当话,相互对答,叫“对歌”。不管春节或是平时,听说本村来了客人,青年们就马上活跃起来,特别是歌手们就会汇集到这里来,当晚就会有一场通宵的歌会。   

  畲民至今仍保持着“有食大家尝”的习俗,每逢有什么新鲜食物,煮好后,都要放在祭坛中,先祭祖宗,然后由长者分配给家庭成员。
   
  畲族的服饰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如衣服花纹像凤凰身上的羽毛;身后别出来一角,代表凤凰的尾巴;胸前的铃铛,好比凤凰的鸣叫。畲族姑娘出嫁后,要盘起高高的凤凰头。   

  农历三月三日,是畲族的传统节日。除举行赛歌会外,还要煮乌饭祭祖先。传说唐代高宗年间,雷万兴率闽南畲族人民反抗斗争,被朝廷军队围困山上,粮草断绝,他们靠一种乌稔果来充饥,第二年三月初三冲出包围,取得胜利。后来畲族人以三月初三为乌饭节,以示纪念。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5:35:16 | 只看该作者
联话碧岩



  猿抱子归青嶂里
  鸟衔花落碧岩前


  这是唐善会禅师在回答“如何是夹山境”时的对子。夹山是常德石门夹山寺,也因此对被称为“碧岩”。罗源也有一处碧岩。

  传说清乾隆皇帝为罗源的碧岩,题写了一首回文诗:“江南滴滴云烟起半山流水声潺潺一树梅花发碧岩春讯到”。传说无从稽考,但这首回文诗却给碧岩寺平添了一些名气。如果读为:“江南滴滴云烟起,滴滴云烟起半山。烟起半山流水声,半山流水声潺潺。潺潺一树梅花发,一树梅花发碧岩。花发碧岩春讯到,碧岩春讯到江南。”不是颇有味道的吗。
   
  碧岩,当地人又叫匹岩,在罗源碧里村双贵山上。山上有个天然洞室,洞高20多米,面积600多平方米。因山洞上面有隐约可辨的“回仙岩”三字,又称回仙岩。在碧岩对面是卧虎山,如卧虎观潮。而如果在卧虎山上看碧岩,碧岩就像一只巨狮昂首怒吼,那山洞就是狮口,所以碧岩还被称作狮岩。这两山相峙,还真像一双猛兽镇守罗源湾。
   
  据《中国寺庙宝典》记载:“唐咸通年间,僧人秀目禅师修建该寺,归临净宗”。后来到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在岩洞中建碧岩庵,明崇祯年间重修。清乾隆、同治年间,仿明式修缮,改称碧岩寺。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是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面积164平方米。岩洞壁中还嵌塑佛像,还有1座7层佛塔。碧岩寺由于建在巨石之下的洞窟,正厅大殿和两厢僧寮都不用盖瓦片,而不会遭雨淋,和永泰方广岩一样。

  碧岩寺寺庙不大,但可以品味的景观不少。“回仙岩”石纹文字,据说和吕洞宾故事有关。“金鸡笼”是因为过去人们相传,“天色将晓,穴中辄闻鸡鸣”。其实可能是回音作用,洞壁把乡村的报晓鸡鸣回传出去。  
  “留米石”是警世传说,说古时候这里天天都有大米从石缝中流出来,量虽不多,但也够寺僧食用的了,就叫“流米石”。有一天,有位和尚嫌这米流得太慢太少,就把石缝凿大了一些。谁知道,石缝凿大了,就不再流米了。也许是为了记住这个教训,就把“流米石”改称“留米石”,希望还能把米留在石缝里。  

  “碧岩飞雪”是碧岩寺最著名的景观,列入“罗川八景”。有人误以为是个赏飞雪的名景,其实是一股清泉从洞顶挥洒而下,随风起舞,飘飘坠坠,如同雪花纷飞,倒有些武夷山水帘洞的神韵。   

  洞顶正中石缝隙向下倒生一藤,拇指粗,秋季开白花,藤尾上翘,如莲花,俗称“千叶宝莲花”。洞左侧斜长一树,年年开花结果,果子像小香梨,据说味道不错,人称仙果树。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5:16:15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圣水寺


  寻僧但觉云生脚
  听法居然石点头  

  
  这是圣水寺朱熹撰写的对联。

   
  圣水寺在罗源县城的南部、莲花山麓。莲花山是座像大莲花的山丘。“莲峰月色”是“罗川八景”之一。沈保深在《新修圣水寺游记》说“出罗源城南半里许,有寺曰圣水寺,邑名胜处也。”寺后山上有一眼清泉,古时每逢县城疫病流行,居民就到寺里取水,用来治病。人们称清泉水为“圣水”,因此这寺就被称作“圣水寺”。四川内江、辽宁铁岭盘龙山、陕西汉中、宁德霞浦等地也有因为甘泉而被称作“圣水寺”的。

   
  据记载朱熹曾住在圣水寺东侧的黄氏私塾“连茹斋”。后来,人们为纪念朱熹,就将“连茹斋”改名为“文公书院”。清道光年间,书院归圣水寺,作客堂和禅房。后人为圣水寺取八景时,就以“书室清幽”列入。朱熹手书“南石古道”至今仍在。

   
  圣水寺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传承法系为临济宗。现存殿宇为明、清和近代所建。寺三进三叠,依山而筑。沿中轴线为山门、天王殿、莲池、钟鼓楼、大殿,侧后有游廊、石阶通连上下。大殿右侧为香积厨,左侧为栖云洞。  

  
  栖云洞是个天然石洞,洞前有清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罗源栖云洞塑像就在洞内。栖云洞形如巨钟罩地,中间有澄心古井。栖云洞内,高处近3米,低处也有1米多。洞内围壁列坐石雕罗汉像18尊,为该寺镇山之宝。其中16尊为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刻,明代增加了“庆友尊者”和“宾头庐尊者”。另有石雕观音造像1尊。18尊石罗汉高度在75厘米至81厘米之间,重约150公斤,形态各异,造型美观。塑像足部刻施舍者姓氏,其中一尊有“淳熙八年”的纪年题记。洞壁尚存摩崖题刻9段,书法遒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供奉罗汉的佛台上有“住山比丘正心,谨募檀那壹拾玖位,各人舍钱七贯,制造观世音菩萨乙尊,并住世罗汉台拾捌位,安奉供养。岁戊申淳祐捌年玖月拾贰日,造石匠陈曾缘”等题刻。十八罗汉佛像曾多次遭劫难。  

  
  栖云洞顶有平坦巨岩,称“近日灵台”。旁边一巨石,叫“眠鹤石”,如仙鹤缩颈。过数十步又有石似青龙猛虎,所以称“龙虎岩”。此外还有“笔砚峰”,一石似砚横坡,一石似斜插的笔。在“笔砚峰”上,远望五里江上白帆点点,近看凤山城内高楼林立,罗川风光尽收眼底。

 
  在圣水寺的西侧,有罗源县烈士陵园和解放纪念碑。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5:11:21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太尉宫


  祖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
  虬松节插,长标丰里显威灵   


  这是罗源陈太尉宫的楹联。


  陈太尉宫位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原来是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三年(909年)的陈氏家祠,是在陈苏手上建的。  
  
  陈苏(831~915年)字高行,是河南光州固始县华岳村灵潭境贡士,唐乾符三年(876年)随王审知入闽,唐末住在罗源曹峰(现在的中房)。他教民众种稻种菜,植桑养蚕,还办学校,对百姓进行文化和文明教育。他85岁逝世,乡人感念他的恩德,把他作为神,供奉在陈氏家祠,称高行先生祠。传说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陈苏的十五世孙陈庆抗金有功,18岁战死沙场,被封为都统伏魔太尉。后来就把高行祠扩建为太尉宫,改名陈太尉宫。  
  
  太尉是秦汉时中央掌武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和丞相同等。东汉太尉就是丞相。魏晋以后,太尉作为“三公”之一,位高而无权,后来逐渐演化成名誉职位。明代就不设太尉了。

    陈太尉宫坐西向东偏南10度。由宋代建的正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的北配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建的南配殿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的戏台、门楼组成。总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   

  正殿为宫内主体建筑,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1米),进深五间(21.22米),其中明间间阔6.8米,为宋代原构,单开间,进深两间,前廓后堂。元代扩建大殿,明、清陆续添建两庑殿、戏台、山门等。清代扩建时,又于殿前加建轩廊一间,殿现为面阔三开间,进深六间,均为穿斗式构架,歇山顶。陈太尉宫是江南仅存完好的,融唐、宋、明、清多朝风格为一体的木结构民间祠庙建筑。陈太尉宫,因建筑技术高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研究和观赏价值,被文物专家誉为“古代建筑博物馆”。2001年6月25日,陈太尉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垂拱素枋重复叠置,大屋架采取以山面横架铺作支撑架两道大额枋,不用内柱,其上再安重拱分别支承前后两中平椽缝上的梁架,中结方形藻井,层叠有致,别具一格。

  阙额、额栿、乳栿、四椽栿及平梁,几乎都是采用相同长度原木搭建,为宋代福建地方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明代后增添下檐,陆续添建南北配殿,戏台与门楼连为一体,楼门外设八字墙。北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单檐歇山顶,由20根梭形柱支撑抬梁式梁架,明间上方六角形藻井以斗拱装饰,雀替刻卷草云纹。南配殿形制与北配殿近似,惟瓜柱、斗拱等处雕刻的花纹更为精细繁缛。戏台隔着天井面朝正殿,单檐歇山顶,飞翼高翘,层层斗拱垒叠成的八角形藻井瑰丽美观,高台沿口嵌着花鸟等图案的雕板刻工精湛,左右两侧建有包厢,与南北配殿相连。宫门以斗拱支檐,翼角翚飞。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5:06:24 | 只看该作者
罗源篇



联话罗源湾

  俯瞰晴川争入海
  仰看峭壁自凌霄  

  
  这是明朝罗源人游翔鸾的诗对。   


  罗源位于福州市东北部沿海,东濒东海,西与闽侯交界,南与连江相邻,北与宁德接壤。唐大中元年(847年)置罗源场,咸通二年(861年)升为镇,五代闽龙启元年(933年)升为永贞县,宋乾兴元年(1022年)定名罗源县,以境内罗江(今罗源溪)流分三支,同出一源得名。罗源有个民族乡叫霍口畲族乡。  

  罗源有“莲峰月色、圣水听泉、三川春涨、五里潮平、匹岩飞雪、茅顶留云、紫霄盖树、金粟盘榕”等罗川八景和罗源湾、栖云洞、白马寺、禾山、堤岩头、百丈龙潭景区等名胜。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陈太尉宫、南宋十八罗汉石雕像。   

  罗源湾在闽江口以北约50公里,海湾曲折,口窄腹大,水深港阔, 240平方公里的海域终年不冻不淤,是一个避风躲浪的港湾,又似一只蓝色的宝葫芦镶嵌在东海岸线上。罗源湾是我国珍稀的天然深水港湾,被誉称为闽东“夏威夷”。早在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以它为依托,提出构建东南国际大都市的构想。   

  狮岐港区3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是一类临时口岸,距马祖岛仅38海里,距台湾基隆港142海里,被交通部定位为散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国家级深水港区。罗源湾盛产海带和紫菜,又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诸如石斑鱼、鲨鱼、鲻鱼、鳗鱼、黄鱼、鲳鱼、马鲛鱼等。   

  碧岩在罗源湾内碧里村双贵山上,又称回仙岩、狮岩。岩下有天然洞室,始建于北宋景德年间的碧岩寺就在其中。有千叶宝莲花、匹岩飞雪、仙果树、留米石、金鸡笼等景观。   

  紫霄岩俗称“娘娘岩”,在起步镇梅峰岭。顶部平坦如香案,四面绿阴团盖,奇石峥嵘,石上有宋代题刻。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建云峰庵,后改名梅峰寺。寺后有蝙蝠洞。
   
  禾山有玉盘映月、蓝鲸扬波、孤舟引渡、凤岩风畅、老翁窥斗、道人祝凡、渔父待潮、蟠桃庆寿、蛤蟆独处、蝙蝠群栖、片瓦寒宫、银壶仙液、幽径漏光和斜谷追光等奇石怪洞24处。据旧志载,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建隐峰寺,宋代建仙岩寺。   

  堤岩头在霍口畲族乡福湖村,沿霍口溪进入堤岩头,有大王潭、仙人脚迹石、仙人棋盘石、灯笼石、龟头山奶娘岩、金线吊葫芦、灶潭坞、猴洞、坑新瀑布和赤马潭诸景点。   

  百丈龙潭在中房乡下大洋。系三潭层叠,中为师公潭,下为横潭,龙潭最高。水从山巅石峡下注,直悬百丈抵屏石派为二,如弥勒挂佛珠。师公潭两旁石壁夹峙。对山建有龙亭。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5:04:05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黄乃裳


  专制已摧,大伸素抱
  共和待建,何得安居   


  这是黄乃裳1911年撰写并挂在家中的对联。

   
  黄乃裳又名九美,字绂丞,号慕华,1849年出生于闽清坂东湖头村。他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复杂缩影:他的身份有基督教徒、维新志士、爱国侨领、革命党人、教育家和新式报人。


  先当了教徒。清同治五年(1866年),黄乃裳受洗入教,成为闽清县首批基督教徒。1869年被派到福州东街福音堂传教。后在英华书院、福音书院任职。   

  接着是维新志士。1894年黄乃裳中举人,次年赴北京会试,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接受维新思想,参与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运动。   

  办报也是先驱之一。1874年与美国传教士武林吉共同创办《郇山使者》月报。1895年4月,自筹资金在福州创办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鼓吹维新变法。1899年9月,移居新加坡,经女婿林文庆推荐,任《日新报》主笔。后来协助陈楚楠、张永福改进《图南日报》。1905年主办厦门《福建日日新闻》,后来该报改名为《福建日报》。1912年3月,主办的《左海公道报》创刊。民国5年6月,出面办《伸报》。
   
  教育很投入。1907年,创立闽清教育会,被举为会长。不久,创设简易师范学堂于福州,招本县学生40余人,以培养师资。1908年集资4万元,倡导在闽清各乡设初小、高小学校34所。1909年兼教英华书院。1911年任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1912年在苍霞洲筹建福州青年会会所。   

  侨领是当然的。1900年5月,到英属沙捞越诗巫,以“港主”身份承包土地垦殖权创建“新福州”,在闽清、古田、闽县、侯官等县前后招垦农3批1600人左右。开始,垦民怕移民垦殖也是“卖猪仔”,黄乃裳立下毒誓,保证不是“卖猪仔”,使人心安定。经3年多拓荒,“新福州”垦场由初期种植甘薯、杂粮、蔬菜等农作物,到后来大量引种橡胶获得成功,垦农生活日趋富足,恳区发展成诗巫市。当地辟建了“黄乃裳纪念馆”,以彰扬他的“开港”功绩。  
  
  参加革命党,可圈可点。1900年5月,归国招募垦民途经新加坡时,结识孙中山,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追随者。1904年携带邹容《革命军》回国,在潮州、漳州、厦门、福州等地散发,传播革命思想。1906年7月,加入同盟会,成为南洋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辛亥福州起义,他发动学生组成炸弹队,并亲举大旗入城。福州光复后,出任福建军政府交通司司长。1912年,向南洋福州富商募款170余万元,帮助军政府渡过光复初期的财政难关。  
  
  1918年,自撰《绂丞七十自叙》一书付梓。1920年,应孙中山邀请,赴广州任军政府(后改中华民国政府)高等顾问。1923年应福建省长萨镇冰之邀,出任福建省公署高等顾问。次年病逝于闽清县城。

  他两次惹上官司。一次是变法维新时因参与新政,受株连被立案究办。再一次是1914年,被袁世凯党羽诬告“怂恿种植鸦片”入狱,判无期徒刑,后在海内外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才获释出狱。闽清县城关台山有黄乃裳纪念馆。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3:59:54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旸


  棣萼一门双理学
  梅溪千古两先生  

  
  这是朱熹题在闽清县云龙际上村陈旸故宅的楹联。   


  陈旸(1064~1128年),字晋之,闽清县人。宋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及第,授顺昌军节度推官。陈旸精于乐律,主张乐以太虚为本,声音律吕以中声为本,而中声又以人心为本,为宋代宫廷雅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进《迓衡集》,以劝导绍述,得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奉旨编撰御用音乐百科全书”,就是200卷的《乐书》。该书不但论述“引据浩博、辩论亦极精、上体对圣意、贯穿明备”,而且“雅俗音器歌舞,下及民间杂戏,无不备载”,崇宁二年(1103年),《乐书》献进宫廷,陈旸被升为鸿泸寺太常少卿、礼部侍郎。政和初(1111年),“坐言盐铁利”,被革职。政和三年(1113年)回闽,不久平反。陈旸68岁去世,后祀于乡贤祠。陈旸还著有《礼记》《孟子解义》《论语句解》和《北郊礼典》。  
  
  《乐书》一直“养在深宫”,到陈旸去世时,也没有出版。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陈旸的后人陈岐,经过多年访求书稿,并得宋宁宗赵扩鼎力相助,才得以刊刻问世并流传至今。这部音乐论著,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清代乾隆年间纪晓岚编修《四库全书》时,将之收归《四库全书·经部》。

    际上村,古称漈上村,是不平凡的乡村,《宋史》说的“一门七进士、五子四登科”佳话,就是指在这个村里,先后有陈祥道兄弟及其子侄共计7人考中进士的故事。实际上,南北宋时期,村子里就有18人考中进士,考中举人、秀才者更多达数百人。
  
  村后凤凰山上有块音钟石,用石块敲击,据说可听到“天、地、君、亲、师”5种鼓击乐声,还说陈旸就是在这里获得创作灵感,创作出《乐书》的。横跨在村口溪上的那座宋代三孔石板桥是当年陈祥道、陈旸兄弟读书的地方。   

  南宋著名文学家张孝祥慕名专程访问这里,在陈祥道、陈旸读书处,写下《起傅岩》诗:“欲识东君信去催,古人止渴意思梅。根茎虽向春前发,枝叶曾经雪里开?万木丛中推作首,千花圃内独为魁。高才应是和羹手,何必须教傅说来?”并题写了“起傅岩”。诗后来被收入《千家诗》。傅说,是商王武丁的大臣。他原是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筑墙的工匠。武丁寻访贤臣,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破格用他为相,并以傅为姓。  
  
  陈祥道,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及第,颇得当时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青睐。他与王安石的关系亲密,王安石撰《论语注》,陈祥道就作《论语全解》。   

  于山“廓然台”是由陈旸命名的。也许是缘分,廓然台上吸翠亭,经常有爱好闽剧的人们,在这里或唱或拉,自娱自乐。   

  闽清县城实验小学附近有陈祥道陈旸纪念馆。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3:07:00 | 只看该作者
联话白玉蟾


  淡淡着烟浓着月
  深深笼水浅笼沙   


  这是收录在《千家诗》中的白玉蟾《早春》的诗对。   


  白玉蟾,南宋道人,祖籍福建闽清县,原名葛长庚,字以阅,号武夷散人。他的祖父葛有兴被朝廷派到琼州去做教官,从此落籍,到长庚出生便已是琼州第三代。他出生于海南岛琼州,后母亲改嫁白氏,就随继父姓白,名玉蟾。   

  他幼天资聪敏颖异,7岁能诵九经,12岁那年,塾师说他读书长进,作的诗也精通,主张送他到广州去应童子科。试官以“织机”为题,命他赋诗。白玉蟾应声吟道:“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疋,日月双梭天外飞。”试官一听,好大口气,很不高兴,就不让他中试。   

  16岁,白玉蟾带着老母给的三百文钱,白家的一柄雨伞,几件随身衣服,离家出走,到处流浪。后来遇到一位真人,9年始得其道。宋宁宗嘉定间,诏征赴阙,召对称旨,封为“紫清明道真人”,命馆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头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气爽。每往来于名山大刹,神异莫测,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说他“披发佯狂,走诸名山”,“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就像阮籍一样,“状如疯癫”。   

  白玉蟾博览群书,能诗善赋,工书擅画。为人豪爽侠义,狂饮而不醉,常乘酒兴即席挥毫,所作篆、隶、草书,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抒其怀抱,蕴含哲理,具有较深的艺术内涵和欣赏价值。在闽、浙、粤、赣、鄂一带颇有影响。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草书亦源于白氏。著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等书。   

  罗源县城的南郊,有一座如覆地大莲花般的山丘,称“莲花山”。山上流泉清洌甘醇如“圣水”,可医病,因此宋绍圣三年建在半山腰的一座禅院称“圣水寺”,寺中有八景:笔砚峰、龙虎岩、仙源泉、弥陀石、玉井、金钟潭、栖云洞、眠鹤亭。白玉蟾《游圣水寺》云:“骑鹤来游众宝山,山中石室水光寒。岩前峭壁松花落,午夜月明初炼丹。”“山僧问我家何在,笑指浮云带日斜。佩剑朗吟明月下,落花流水是生涯。”   

  福州南门过去有口“西丹井”,据说是白玉蟾施药治病的遗迹。现在井碑、井栏还在。   

  白玉蟾经常往来名山,神异莫测,后隐居武夷山,卒于江西盱江,终年95岁,世称“紫清先生”。   

  白玉蟾是宋代道教全真道家南宗五祖,著名诗人、作家、画家、书法家,哲学大师。他的《道德宝章注》,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手抄,收入清代大型文献《四库全书》。他的《慵庵铭》一文,被明代刘士鳞选入历代小品文集《文致》。林语堂特别推崇这篇小品文,并翻译介绍到国外。白玉蟾还著有《海琼词》《海琼真人语录》《海琼问道集》《武夷集》《罗浮山志》《三一庵诗》《百八家符篆记》等。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39:17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宏琳厝


  柯峰似银屏护背
  演水如玉带环腰   


  这是闽清宏琳厝的一副对联。   

  宏琳厝坐落在闽清县坂东镇,是全国最大民居系列中数一数二的。坂东镇,古称六都,民间有“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的说法。  
  
  宏琳厝俗称新壶里,是黄作宾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开始兴建的。这座由七万多根树木建起的大房子,建筑面积17832平方米,历时28年建成。   

  黄作宾是随闽王一起南迁的黄姓后裔,他16岁患肺痨病,因此积极寻医问药,注意保养,“久病成医”,十多年后,病好了,自己也开起诊所药铺,成为一方名医。据县志记载,黄作宾给人看病,不论远近,从不收钱,口碑颇佳。  
  
  宏琳厝所在,古时视为风水宝地。“门迎五重案,前有玉带环”。宏琳厝背靠柯洋峰。梅溪上游的演溪在这里美美地绕了个弯,民间地理上视为“玉带”,宏琳厝就建在河湾内的玉带环抱里,形似玉带环腰。隔河而望,从近到远是由低到高的五重平行山脊,被称为“五重案”。

  宏琳厝建筑结构科学精巧,总体上是中轴对称布局。内有水井4口,大门13个,天井30个,花圃25个,大小厅堂36间,住房666间。
   
  整个宏琳厝共分三进。大门口的虎头门正中,“宏琳厝”三个大字,是原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手书的。抗战时期,项南在闽清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就在宏琳厝创办《抗日救亡旬刊》《闽清快讯》,在宏琳厝的二进大厅内组织排练文艺节目,组织战时民众教育流动宣传队。

  从虎门进入,是宏琳厝的第一进。穿过花圃回廊是第二进大厅,是家中父辈们居住的地方,孩子们也常常在此玩耍。上方挂的是1940年10月郭沫若题赠黄开绳的“庄敬日强”木刻匾。二进大厅隔着一条横街,由过雨亭相连第三进,这是黄作宾居住过的地方。黄作宾是以长子宏琳的名字来命名这座房子。在第三进的大厅上方,悬挂着清咸丰皇帝为宏琳厝题写的匾:“紫薇銮驾”。

  宏琳厝廊回路转,纵横有序,道路顺畅,房屋整体配套,通光采风充足,行居方便。房屋装饰精美:屋顶的燕尾脊、风火墙、女儿墙美观实用,垂花、斗拱、门窗花格雕饰图案玲珑剔透,厅、廊上方雕梁画栋,绘饰精美。

  宏琳厝的水系是由山后面引进,经宅内四纵三横交错贯通的水沟,流向宅外农田。具有饮食、清洁、排污、环保、消防等作用。  

  宏琳厝的防卫功能很强,全宅内外设有厚墙重门、明槛暗室、免耳角楼、炮房枪眼等多重防卫设施。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36:06 | 只看该作者
闽清篇


联话白岩山


  朝朝朝,朝朝拜,朝朝朝拜
  斋斋斋,斋斋戒,斋斋斋戒  

  
  这是闽清白岩山白岩寺的楹联。  

  
  古时“齐”与“斋”两字通用。联中的“朝”与“齐”为双音双义字,其中上联的第三、九个“朝”字,读作“朝拜”的“朝”音,其余读作“朝阳”的“朝”音;下联的第三、九个“齐”字,读作“斋戒”的“斋”音,其余的则读作“一齐”的“齐”音。这副楹联在许多地方都有,但在这里比较特别。上联点明白岩寺始建于唐,历经宋、元、明、清等五个朝代;下联则道出佛教的五戒。   


  白岩山在闽清县三溪乡,与永泰的姬岩相连,道是:“岩顶白云常缭绕,洞口日日吐烟霞,奇丽石景千古秀,信是神仙第一家”。据县志记载,朱熹曾经到过此山,并题了“八闽岳祖”。白岩、白岩,自然岩白如玉。日间,岩呈乳白色;入夜,富含石英的岩石熠熠生辉。明陈良鼎赞叹:“白岩真奇绝,望之何皎洁,清夜吐光芒,好似满山月。”

   
  白岩山海拔1300多米,方圆十余里,有岩景105处,故又称百景岩。主要景点有白岩寺、悬鱼洞、龙洞、童子拜观音、骆驼岩、飞来桥、仙人镜、蝙蝠洞、望月台、天岩桥、一线天等等。


  白岩寺是唐代在莲花岩顶修建的寺庙,就像莲蓬上的莲子,庙两旁有似莲花瓣的山崖,而旁边的小路又如一莲枝,所以白岩寺又称“莲花寺”。现存大殿为1988年重修。寺后岩穴内仙君殿,为双层楼阁式建筑。一楼厅堂内供仙君塑像,登上二楼可望白岩寺全景,清人刘廷灯《白岩》诗中描述道:“一家仙去谁朝代,流水闲花不记年”,殿西边有“一家仙”遗址及摩崖题刻。   

  寺下方是个天然岩穴,顶压一石,高约30米,上小下大,形状如玉皇帽顶,因此名玉皇殿,殿内过去有玉皇造像。   

  白岩山岩壁陡峭,到处长着杜鹃花。每年阳春,满山遍野“映山红”,所以有“杜鹃山”的称呼。宋陈祥道诗曰:“斯山何其丽,万树繁花吐;高山布成林,参差开满路;偏反鹭电掣,闪烁云霞聚;不须翦彩工,不须织绵谱;年年一度红,春光足千古。”   

  悬鱼洞在老石道旁,洞中倒悬一块形状如鱼的岩石,鱼头露出洞口。洞头还有一石称“鲤鱼上天”。骆驼岩形如一只头小身大的骆驼,仰首远望。仙人镜是指在悬崖上一块高9米、宽3米的岩石,远望像一面闪光的镜子。龙洞宽丈余,深百米,由岩底直通岩顶。洞右侧突出一块怪石,有眼有鼻,有齿有须,好像欲跃出洞的巨龙。

  石门是明代翰林黄文焕读书处。洞口外有一块状如倒立的钟形大石,石上有个小洞。据说,每当黄文焕读书困了打瞌睡时,那倒立的石头就会发出“当、当、当”的声音,仿佛催促他读书。黄文焕后来学有所成,当上翰林,念这魔石的功德,把它号为“倒钟石”,把这石洞命名“静室”。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27:26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第


  达道惟五,不朽惟三,汲汲孜孜生未逮
  述经有四,游州有八,潇潇洒洒死何求  

  
  这是明代连江人陈第临死前自书的对联,颇能概括他自己奇异的一生。


  论武,他随戚继光、俞大猷戍边数载,身为名将,手握重兵,卸甲后则为山野布衣;论文,他学识渊博,百科皆精,著述等身,在学术界与顾炎武等大师齐名;论游,他周游全国,可以与大旅行家徐霞客相比毫不逊色。   

  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剿倭到连江,倭寇据守海岛,一到退潮,滩涂一片,泥淖难行。当时21岁的陈第向戚继光提出消灭倭寇的计策:“秘军声作八音以通话,仿乘撬作土板以行泥。”秘军声作八音的“八音”指《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就是根据福州方言的音韵,教戚家军学习当地方言,便于交流和保密。作土板,就是利用当地渔民讨小海用的土撬(可以在滩涂上驰驶的滑泥板),作为战士乘骑杀敌的“木马”。戚继光采用了陈第的计策,取得了剿倭的胜利。有民谣说:“儒将衣冠今已杳,尚教渔子脚撑舟。”如今,除了讨小海,当地群众还用土撬进行滑泥比赛。而《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和后来的《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合订的《戚林八音》流传至今。   

  1602年陈第随当年同守蓟北的沈有容将军船队往东番(台湾)剿倭,撰写了《东番记》,这是最早的系统介绍台湾风土习俗的文献。35岁时,陈第在戚继光旗下戍边蓟门,驻守重镇,后升任游击将军。戚继光调走不久,陈第因不愿克剥兵士以奉权贵,也辞官回乡。卸任时,他将自己多年积攒的俸银,全都赠送当地群众,仅留一剑相随。回乡后,陈第在西郊建“倦游庐”,倦于宦游,闭门读书、著述。他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于经学、古籍的注疏辨伪、考据训诂、校勘辑佚,以及史乘天算、地理、金石、诗辞文章、音韵等都有高深的造诣。他的《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开古音学的先河,是我国音韵学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提出的“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变革,音有转移”,影响其后数代经学大师。   

  陈第从小就向往游历。但直到70岁时,他才不顾年迈和子孙挂念,开始其遍游五岳的旅程。在中岳嵩山少林寺,无言上人见他年逾古稀还东奔西走,劝他回家颐养天年。陈第作诗《嘲少林寺无言上人》:“初逢老纳论禅林,劝我还家乐事深。始信空门难解脱,谁人千载得闲心。”

  游罢五岳,他写下《五岳游草》的大量诗篇。他说,游五岳,白了的胡须倒变黑了,脚上的疮也好了,山山水水就是最好的医生。他认为真正的旅游要有五条:“不怀安、不惜费、不思家、不怯死、不立我”。其中不立我,就是与人无争。
   
  如今,许多退休的福州人,也是兴致勃勃地到处游历,陶冶性情,丰富知识,锻炼身体,乐在其中。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25:57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马祖


  开坛香百里
  洗瓮醉千家   


  这是马祖老酒厂的对联。   

  马祖老酒,是黄酒的一种,是马祖最具代表性的美酒,以糯米浸泡、蒸煮、落坛,加上红粬发酵,只要30天就可出酒。酒渣就是“红糟”,气味芳香,是福州菜的主要佐料。过去马祖人家家酿老酒,渔夫出海捕鱼前用来温热身体,有补酒的功效。当地女人坐月子也用老酒,舒筋活血。红糟加工的食品,如红糟鳗与红糟肉也是福州包括马祖百姓的美食。   

  1956年成立的马祖酒厂,百米之外就是以窖藏好酒闻名的“八八坑道”。坑道长约200米,1975年建成,取名是纪念当时88岁的蒋介石。马祖高粱“以时间酿造好酒”,越陈越香。马祖陈年高粱简称“马祖陈高”,都得经5年以上的窖藏才能上市。   

  福州有“光饼”,马祖最出名的就是“继光饼”。吃法和福州一样,外头洒上芝麻,里头可夹红糟肉,很好吃。鱼面和连江相似,营养丰富,吃起来有淡淡的鱼腥味。据说南竿山陇的坊厢玉自制的鱼丸是当地一绝。地瓜饺则是相当特别的甜点。还有马祖酥、迷你糕也都是不错的。海鲜以海瓜子和淡菜最为常见,“佛手”与“海钢盔”都是贝类,佛手又称龟爪或笔架,外形像手掌;海钢盔叫笠螺,状似钢盔或斗笠。
   
  马祖,是马祖列岛的简称,因南竿岛上的马祖港而得名,由大小28个岛屿组成,呈东北向规则排列,为闽江口天然屏障,海防要地。与黄岐半岛一衣带水,最近点仅9.25公里,东距台湾基隆211公里,南距金门281公里,总面积24.02平方公里。最大主岛为马祖岛(南竿塘),面积10.44平方公里;次为北竿塘岛(含高登、亮岛,大、小丘),面积7.14平方公里。东距基隆114海里,南距金门152海里,西距福州约16海里。   

  马祖列岛为连江县竿塘乡。据《福建通志》载,南竿岛古代属闽县。北竿岛属连江县。马祖列岛相当长的时间里无人居住,到了南宋时才有人到那里去定居,历元、明、清、民国,人口逐渐增加,主要是由平潭、福清、长乐、连江、罗源一带迁去的,通行福州话。马祖保留福州乡音及风俗信仰。每年元宵节期间,白马尊王绕境迎神,隆重热闹,百姓以林、陈、刘为多。  

  传说,莆田湄州岛的林默娘,得知父亲在海上遇难,即赶去抢救。可不幸,父亲没救起,她自己也罹难了。父女尸体漂到闽江口外一岛上,渔民们发现后安葬了他们,称“妈祖”,后人写成了马祖,并称该处为马祖岛。

    东引原属罗源县,后归连江县。东引列岛由东、西引两岛组成,位处台湾基隆西北方100海里,扼镇马尾港与上海之间出入咽喉。   

  “东引”原名“东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就在岛上兴建东涌灯塔,至今还在使用。据民间传说,很早以前,福州东北方海面,一夜之间涌现出一座小岛,就名叫“东涌岛”。又传说,在马祖列岛中,东引海域最深,船帆从南竿驶向东引,过了亮岛(俗称浪岛),涌浪便转大,因此,古人才以“东涌”来称呼。

    北竿的坂里沙滩面积广阔又十分洁净。南竿有云台山、胜利水库、马祖酒厂、八八坑道、铁板、铁堡、天后宫等。每年七八月间,正值候鸟过境马祖时期,也是观赏燕鸥的最佳时机。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23:35 | 只看该作者
联话五虎礁


  屿合双龟近
  门深五虎浮   


  这是明代林良箴《游双龟五虎》的对子。   


  五虎礁在闽江入海之处。东海像一口巨大的锅,闽江像靠在锅边的一支细筷子。在那筷子和锅边相接的地方,在天风海涛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眼前突然就跃出一群猛兽,在狂风大浪里奔突。   

  细看之下,就知道那是五块分立在海中的巉岩,形如五只形态各异、威武雄壮的猛虎,齐心协力蹲守在波涛汹涌的江口中心,警惕地盯着浩瀚的大海。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名胜古迹“五虎守门”,号称“五虎礁”。五虎礁其实是整体的一块海礁。虽然看过去,在海上是各自独立的五块海礁,但是海下的基部是连在一起的。   

  五虎礁的东面是川石岛,整个岛屿形状,就像孙悟空过火焰山用的那片芭蕉叶,浮在水面。川石岛是闽江下游避暑休闲的好去处。五虎礁的西面是福斗岛,岛屿形状像过去的熨斗,所以福州方言谐音叫做“熨斗岛”。明永乐七年,郑和下西洋时,大型船队就在这里集结,并在岛上筑坛祭拜海神,然后解缆扬帆出海下西洋。   

  五虎礁是闽江一日游一定要看的景点。   

  五虎礁上的岩石,因受狂风大浪长期冲击,峥嵘怪异千姿百态,饶有情趣。如果注意欣赏,五只虎各有特色。比如在东北边的那只虎,全身灰白色,人们称为“白虎”。再看中间那只虎,人称“回头虎”,传说它来自青芝山,在守门之余,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情不自禁翘首回望青芝山虎洞。   

  由于东西两岛上高山夹峙,五虎礁旁江面只剩十多丈,形成门户,形势雄险,所以又称“五虎门”。这里流急港深,“门深五虎浮”,是闽江入海的咽喉。长门炮台,双龟把口,五虎守门,一起构成了闽江天险,省会屏障。相传,当年朱元璋率兵攻打福州时,兵船开至闽江口,见五虎守门,难以逾越,只好绕道北港而入。   

  福州是著名侨乡,历史上多少乡亲背井离乡,飘洋过海,谋生创业。五虎礁是船舶出入闽江必经之路。离开福州家乡,告别五虎礁时,往往伤心落泪。而一旦游子回乡,看到五虎礁,又会热泪盈眶。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21:06 | 只看该作者
连江篇



联话青芝山


  初地引人徐入胜
  好山一望始开怀

   
  这是青芝山第一亭楹联。   


  青芝山又名百洞山,在连江琯头镇。山上曾盛产青芝而得名。  
  
  据说,山间大的石洞有10个,可容人进入的小石洞则有上百个。从秦川溪边拱屿村旧路上山,入山的第一亭周边就有“蛤蟆上山”“木鱼岩”“伏地狮”“独鲤朝阳”“杜鹃泣血”“鳖石”等奇石胜景。半山亭有楹联:“莲岫耸奇观,喜百洞垒垒,从此振衣绝顶;虎门留战绩,叹大江滚滚,更谁击楫中流。”   


  蝙蝠洞,距青芝寺300步。洞口前刻篆体“蝙蝠洞”3字,洞里幽邃阴暗,常有蝙蝠栖息。明代叶向高有“古洞云深藏蝙蝠”句。蝙蝠洞是山中最大的穴洞,过去能容纳300人,现仅能进入几米。洞口附近有一巨石“鲤岩”。莲湖畔有座“观光亭”,书刻柱联:“观止人皆推百洞;光临客独恋斯亭。”“异域羁留怀故土;名山点缀开新湖。”  
  
  山中108景,包括5峰、10洞、16岩、35石、1湖、2室、3台、4泉。如岩石有猴抱桃、仙人摇橹、西施浣纱等。


  观仙洞,洞中有一平旷石室,能容几十人。过三四曲,直通“悬石洞”。双石相悬倚立,构成天然门户。左侧连“星窝洞”,上覆盖一圆形石,斑痕点点,含有磷质,暗夜闪光,称“石覆洞”“星辰洞”。
   
  董应举山中读书处是“定光石室”。洞后山壁上,山泉溅珠,形成翠帘,俗称“翠帘洞”。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剧组就选中这里来拍孙悟空解救师父唐僧的一些故事。   


  洞壁石刻明代叶向高七律二首,佳句有“天开灵境留仙住,海涌神山壮客游”。传说叶向高、林友我和董应举3人在山上读书。一日路上,董应举听见有人说:“三人同行两宰相。”叶、林却不闻其声,董回头看人,又听见一句:“回头看我是侍郎”。后来,董任工部右侍郎,而叶、林都居相位。其实,那洞原称“石良”“五曲洞”,民国初年才改名“观仙洞”。   

  1923年2月8日,林森来游青芝山,就非常喜欢,自号“青芝老人”。他向国外华侨募缘,亲自设计,重建了青芝寺,并且在山上题写“佛在心头”等石刻。   

  青芝寺建在山间,依扼山势,两殿相连。唐代始建的旧寺院被D火焚毁。1934年林森筹资在旧址上重建。前殿外似洋楼,青砖砌墙,内按传统宫殿式构筑,有楼附立。称大雄宝殿,成为国内罕见的中西合璧建筑格局的佛寺。殿后分左右石级登入后殿,神龛前展示一枚竹节大灵芝,人称“镇山之宝”。它和大雄宝殿由整块楠木雕成的“如来佛”像,视为寺内的珍品。   

  林森还在山上建“啸余庐”“藏骨塔”。林森先生藏骨塔,塔身由青石雕刻砌建,花饰图案精美,四方罗汉造像逼真。林森先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而后出任参议院议长、国府主席等。他选在虎洞与桃源洞之间空地,建别墅,名为“啸余庐”,门额上书“常关”。公馆厅堂正中壁上有林森手书的大红“心”字,两边悬挂竹板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二楼客厅中央挂有孙中山先生像,壁上有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手书横幅“老人原是老朋友;得过且过话桑麻”。门庭有著名画家黄宾虹题刻古篆“啸余楼”。啸余楼供奉西藏九世班禅送给林森的白玉佛。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05:44 | 只看该作者
联话庐隐


  夜雨春雷茁新笋
  霜天秋隼搏长风

   
  这是已故百岁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当年描写庐隐的诗对。

   
  庐隐是福州闽侯南屿镇新联村人,原名黄淑仪,1899年5月4日出生。她和福州老乡谢冰心、林徽因都是出色的中国现代才女,世称“海滨故人”。   


  1917年,庐隐预科毕业,先后在北京、安庆、开封任教。两年后考人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她接受新思想,改名黄英,被推选为学生会干事。当年日本侵略者在福州枪杀爱国学生,引起公愤,福州学生举行反日示威,旅京闽籍学生组织“福建学生联合会”声援,庐隐被选为学联副主席兼《闽潮》编辑。   

  庐隐的同学、作家苏雪林说庐隐:“天资聪敏,功课成绩总列在优等。每遇作文时,国文教师发下题目,别人咿唔苦吟,或终日不能成一字,庐隐坐椅子上,低着头,侧着身,飕飕笔不停挥,顷刻一篇脱稿。”1920年,她“取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笔名庐隐,写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一个著作家》发表在《小说月刊》上,从此登上“五四”文坛。她和萧红、张爱玲、石评梅曾被称为中国现代四大才女。茅盾说,“五四”时期能注目于社会革命性题材的女作家庐隐是第一人。   

  1921年,还是学生的庐隐,成为第一批文学研究会的惟一女会员。庐隐、王世瑛、陈定秀和程俊英当时被称为五四“四公子”。苏雪林曾经用诗句来形容庐隐之雄、世瑛之俏、定秀之美、俊英之少。1923年,庐隐创作小说《海滨故人》,小说中露莎、云青、玲玉、宗莹分别指庐隐自己、王世瑛、陈定秀和程俊英。1925年7月,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即成名作《海滨故人》由商务出版社刊行。   

  1931年8月,庐隐到上海工部女中执教。一面教书,一面写作,作品有中篇小说《女人的心》、《地上的乐园》等。1932年,庐隐创作长篇小说《火焰》,讴歌浴血抗战的十九路军。

    庐隐的许多作品,塑造了一些性格不同、遭遇各异的妇女形象,为千百年来备受摧残的妇女呐喊,为女权呼吁,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塑造系列女性形象的作家。   

  庐隐自己就是个性情中人,她的恋爱惊世骇俗,经历坎坷曲折。她因表亲林鸿俊思想平庸,主动提出同他解除婚约。1923年,她不顾社会的非议,家庭、朋友的反对,与已婚的同乡、北大法律系毕业生郭梦良结婚。她说:“只要我们有爱情”。   

  1925年,郭梦良病逝,庐隐带女儿回福州,不久到省立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这年暑假,她到鼓岭为郭梦良整理遗稿。写了短篇小说《时代的牺牲者》和《房东》。前者把婚恋当成社会问题提出,后者描述了鼓岭的旖旎风光和淳朴乡情。   

  1930年,庐隐又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与小自己9岁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生、诗人李唯建结婚。她说:“在我的生命中,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锐利的人物,而我呢,满灵魂的阴翳,都被他的灵光,一扫而空……”这就是他们相爱的基础。  
  
  1934年5月13日庐隐因难产在上海去世,安葬在上海公墓,年仅35岁。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02:57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林祥谦


  江汉岸边洒热血
  枕峰山下吊忠魂   


  这是邓拓题写的林祥谦陵园楹联。   


  林祥谦,名元德,共产党员,“二七”烈士。1892年10月19日出生于闽侯县尚干镇的一户贫农家庭。祖父林发舒,辛劳一辈子,只留下一间木构房屋和几亩薄田。父亲林其庄,是马尾造船厂锅炉工。1905年,林祥谦到马尾找父亲,留在马尾一所小学读了1年多的书,1906年就进马尾造船厂当学徒了。   

  1912年初,林祥谦通过技工考试,到京汉铁路江岸机车车辆厂当钳工。在陈潭秋的教育培养下,积极从事工人运动,参与筹组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当选为干事,并协助举办工人夜校。1922年夏天,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江岸工人俱乐部改名为江岸京汉铁路工会。林祥谦被推选为江岸分工会的领导成员。不久,又当选为江岸分工会委员长。   

  1923年2月1日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曾通电“保护劳工”的吴佩孚闻讯下令郑州全城实行戒严。工人代表在林祥谦、项德隆(即项英)、施洋等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冲破敌人的封锁线,涌入会场,高呼:“京汉铁路总工会万岁!”等口号,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正式诞生。   

  为抗议军阀迫害劳工的残暴行径,总工会决定于2月4日举行全路总同盟罢工,林祥谦被指定为江岸地区罢工的总负责人。林祥谦接到总工会开始罢工的指示后,立即下达罢工令。一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大罢工,从江岸开始,沿着全长1200多公里的京汉铁路向北迅速蔓延,在不到3小时内,胜利地实现了全路总罢工。次日,林祥谦和著名律师施洋带领工人群众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2月7日下午5时,全副武装的军警开始了骇人听闻的“二七”大屠杀。30多名铁路工人壮烈牺牲,200多人受伤。林祥谦等工会领导人和工人代表被捕,被绑在江岸车站电线杆上。   

  军阀让林祥谦下令复工,遭到林祥谦断然拒绝。刽子手举刀砍向林祥谦,每砍一刀,就问:“上不上工?”已成血人的林祥谦斩钉截铁地说:“上工要总工会的命令。我们是头可断,工不可上!”面对不断砍来的屠刀,林祥谦拼尽最后的力气怒斥:“可怜一个好好的中国,就断送在你们这班混账王八蛋手里了!”英勇就义时,林祥谦才31岁。   

  1928年,林祥谦妻子陈桂贞携儿带女护送烈士遗骨返乡安葬。
   
  1961年1月20日,在烈士家乡隆重举行了烈士遗骨迁葬仪式。1963年,正是“二七”惨案40周年,位于闽侯县祥谦乡福厦公路东侧枕峰山的林祥谦陵园对外开放。   

  林祥谦陵园建筑面积达5067平方米。陵园大门两边有“祥谦陵园”隶书石刻大字。走上100多层石阶后,即为“二七烈士纪念堂”。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委员长朱德1964年11月为纪念堂题字:“二七烈士永垂不朽”。烈士的墓室筑在纪念堂的后山坡上。墓呈半球形,墓台后衬以石砌的横幅围屏,上嵌“二七烈士林祥谦之墓”鎏金大字。   

  1989年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林祥谦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林祥谦陵园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01:47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林徽因


  一身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是金岳霖挽林徽因的对联。   


  林徽因是福州闽侯人,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与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巨匠。她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传统景泰蓝的改造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立宪派名人。徐志摩在伦敦爱上16岁的林徽因,经常写诗给她,她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她作品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2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与林长民之邀来华访问,在文学界欢迎会上,林徽因任泰戈尔的翻译。   

  在伦敦,她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要学建筑。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他曾说,自己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林徽因给画上去的。   

  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说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把这些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更率直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应该退出。”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金岳霖题联“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祝贺,并终身不娶。   

  林徽因给沈从文的信道出了她对感情的理解:“如同两个人透彻地了解,一句话打到你心里,使得你理智和情感全觉到一万万分满足;如同相爱:在一个时候里,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个人互相以彼此存在为极端的幸福;如同恋爱:在那时那刻,眼所见,耳所听,心所触,无所不是美丽,情感如诗歌自然地流动,如花香那样不知其所以。”   

  萧乾先生在《才女林徽因》中说:“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冰心说:“她很美丽,很有才气。”梁思成的续弦林洙也是福州人,她在76岁时谈到林徽因:“她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美丽、最有气质的女人。”  

  作为福州人,林徽因只在1928年9月回到福州,为乌石山第一中学演讲《建筑与文学》,为仓前山英华中学演讲《园林建筑艺术》,还设计了东街文艺剧场。林徽因会讲福州话,不过,她同梁思成讲话用的是英语,同母亲说话才用福州方言。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发现有个男作家叫林微音,她就改“音”为“因”。林徽因说:“我不怕人家把我的作品误为林微音的,只怕日后把他的作品错当成我的。”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林尹民都是黄花岗烈士。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1:00:42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林春泽


  擎天华表三山壮
  醉日桑榆百岁红  

  
  这是林春泽102岁时,为感谢万历皇帝在他百岁时下旨赐建“人瑞坊”而作的《谢建人瑞坊》诗中的对句。

    林春泽,字德敷,号旗峰,闽侯南屿水西林人。他生于1480年,1583年逝世,活了104岁。据明代的《明人肖像册》的题识:“明士大夫登百岁者林春泽及伯渊二人而已。”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百岁自然就是“人瑞”了,更特别的是他夫妇都高寿,均活了104岁。  
  
  林春泽小时候就能诗善对,正德五年(1510年)中举,4年后中进士,再一年授户部主事。他因反对武宗南巡,写了《谏巡幸东南疏》,被贬为高州代理知府。又因擒获海寇有功,升为南京刑部郎中,后出任贵州程蕃知府,却由于写了《应诏陈言疏》而得罪权贵,辞归故里。他身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六朝,朝廷为他建了“六朝大老坊”,敕授承德郎,赠大司空。著作有《荃蹄集》4卷、《家训》16篇、《人瑞集》12卷。   


  林春泽号旗峰,是由于旗山,因为南屿过去分南北两屿,他家在锦溪北岸的北屿,也就是旗山余脉岘山的南麓。岘山又称太平山。旗山侧身岩上有他83岁时题刻的“翠旗衍秀”。他的《谢建人瑞坊》诗曰:“翠旗谷口万松风,喘息犹存一老翁。讵意皋夔黄阁上,犹怜园绮白云中。擎天华表三山壮,醉日桑榆百岁红。愿借末光垂晚照,康衢朝暮颂华封”。他在江西修水石门古道口的“石门”题刻,就署“旗峰林春泽书”。

    “水西林”的得名有个故事。明正德年间,林春泽与城门濂浦林炫同科进士,同朝为官。林炫当吏部尚书,林春泽任户部侍郎。   

  一天,正德皇帝在朝廷上叫一声“林卿家”,两人同声答应。正德皇帝为了区别,就按两人老家的相对方位,将东边濂浦的林炫呼为“东林卿家”,西边南屿的林春泽就叫“西林卿家”。家乡人因此将村名改为“西林”,又因锦溪由此流过,就称为“水西林”。

  在福州,以濂浦林氏“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和水西林氏“琼宴特琼宴不特特是三世册邀同赴宴,人瑞奇人瑞非奇奇在夫妇双寿百又四”传为佳话。

  林春泽为官后,从嘉靖五年至十五年10年期间,水西林建成了8座具有官家气派的民居,统一布局,一式结构。林春泽府宅门前左右有方形青色抱鼓石,其子林应亮门前抱鼓石是圆形的,说明子之官衔比父大。八字墙上绘有“郭子仪拜寿”“三世宴琼林”和“敕建人瑞坊”等壁画。古街过去有狮岩公祠、水西林氏宗祠、旗峰林公祠、次峰林公支祠、人瑞堂、玉音楼、碧山堂、且闲堂、碧麓堂、岘北山居、人瑞坊等。  
  
  据周栎园《闽小记》记载:林春泽百岁时,其子林应亮70岁,为户部侍郎,应亮的儿子如楚为工部侍郎。林春泽就自题大门联:四十登科,甲戌还登甲戌榜;五旬生子,长孙又抱长孙儿。上联林春泽是指自己40岁时登甲戌榜进士,过60年,又逢甲戌,登百岁榜。下联指自己四世同堂。   

  林春泽墓,又称百岁翁墓,在闽侯县南屿镇锦溪山,为林春泽与孙林如楚合葬墓。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0:59:17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林白水


  山林藏忠骨
  白水浴丹心  

  
  这是闽侯青圊林白水纪念堂楹联。   


  林白水,福州闽侯青圃人,1874年1月17日出生。本名林獬,又名万里,字少泉,家乡有座白水山,40岁时,他将“少泉”的泉字断开,成了“白水”。林白水教过书、办过报、办过学、留过学、坐过牢、从过政。他是黄兴的战友、蔡元培的同伴,为革命奔走呼号,也追随过袁世凯。他办报25年,创办和参与的报刊有10多种,报刊5次被查封,自己3次入牢狱,最后以身殉报。他说:“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   


  他第一次涉足报刊事业,是1901年6月,在《杭州白话报》主笔政。第二年4月,林白水和蔡元培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表面办理教育,暗中鼓吹革命”。接着创办了爱国女校、爱国学社及社刊《学生民界》,“鼓动反清革命,言论尤为激烈”。1903年12月,林白水创办《中国白话报》,以“白话道人”的笔名大力倡导天赋人权、人类平等、百姓合群等新观念,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评论的政论家之一。


  1904年11月,清廷筹办“万寿庆典”,为慈禧太后70岁祝寿,林白水在《警钟日报》发表一副对联:“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只剩一人何有幸?!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湾,七十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每逢万寿必无疆!”把慈禧太后的嘴脸刻画得入骨三分,一时广为传诵。  
  
  他三度留学日本。参加拒俄义勇队,秘密发起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有人说他是“中国留学外国学新闻学的第一人”。他先后与宋教仁、孙中山结识,孙中山手书“博爱”相赠。他参加了同盟会的成立。   

  辛亥革命后,他回福建参加都督府参事会,被任命为法制局长。他制订了福建第一部选举法。1905年初春,他在福州写了一篇《革新福州教育刍议》,导致了福州4所府学的诞生。在福州乌石山隐居期间,他参与编写了《高等小学修身课本》《高等小学经训教科书》。  
  
  1914年1月,袁世凯搞袁记“政治会议”“约法会议”,让林白水当议员,做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督军府秘书长。1916年8月1日,林白水辞去议员,专门办报。他以“白水”的笔名发表论说、通讯,批评时政,指斥权贵,如揭穿曹锟贿选总统内幕等,人称“透骨见血,铁肩辣手”。   

  1926年4月24日,《京报》社长邵飘萍被捕,26日在天桥惨遭杀害。8月5日林白水在《社会日报》的时评《官僚之运气》揭露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闻。当晚,林白水被诱捕。次日清晨就在天桥被害。1928年北京《自立晚报》新闻标题称为:“萍水相逢百日间”。   

  北伐成功后,由林森等资助扶林白水灵柩回福州安葬。1986年,国家民政部追认林白水为烈士。在闽侯青圃建有林白水纪念堂、纪念碑。有《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0:58:09 | 只看该作者
联话李纲


  斗回曲柄临华栋
  月涌清光出远山   


  这是李纲在福州西禅寺明远阁写的对句。

   
  李纲,字伯纪,1112年中进士,历官太常少卿、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他祖籍邵武,1083年生于无锡,但却与福州关系特殊。他被贬赋闲在福州,他的书斋在福州,病逝在福州,墓在福州,祠堂在福州。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但作为民族英雄,他的从政之路却是非常坎坷的,可以说是屡升屡降、屡用屡弃。   


  他任监察御史后,因得罪权贵被降为员外郎。后来被起用为太常少卿、国史编修,不久又被贬到三明沙县当监税小官。1125年,李纲任秀州知州,次年又当上太常少卿。宋钦宗接位后,任兵部侍郎,力主抗金:“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尺寸与人”,但却遭罢免。后又任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却因反对议和被免职。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皇帝复用李纲,封为开国伯,任河北宣抚使,但很快就又被贬为毫州明道宫提举。   

  金兵大举南下时,宋钦宗急忙起用李纲。宋高宗赵构即位,李纲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他主张北伐,坚决反对迁都江南:“臣东南人,岂不愿奉陛下顺流东南为安便哉,顾车驾东幸,实天下人心之所系,中国形势之所在。一去中原,则后患有不可胜言者。”触犯了一心偏安的宋高宗,在相位75天就被免职,一再被贬,直至落职家居。以后李纲屡遭诬陷,被放逐到湖北武昌、广东万宁等地。
   
  1131年,宋高宗再次起用李纲,先后任命他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潭州知州、江西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隆兴知府等职。在任期间,他积极招抚流亡,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整饬军政,巩固江防,但要求宋高宗反省得失,待机北伐,却不为宋高宗接受。1140年李纲愤而辞职。1141年正月十五日在福州仓山松风堂逝世,年仅57岁。赠少师,谥忠定。  
  
  李纲墓位于闽侯荆溪光明村大嘉山。墓为砖石结构,状如蒙古包,高约丈余,围长六丈,入口有石砌门坊,额题“古社稷臣”。墓正面青石题“故忠定公后宋开国丞相李公墓”。前面另有一块石碑“宋丞相李忠定公墓”,为1810年福建巡抚张师诚重修陵墓时所立,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西湖荷亭北有皇华亭,亭东有迎恩亭,是接待皇使节的馆舍。1830年林则徐重修荷亭,将原在屏山的李纲祠堂移到皇华亭,并撰写《新建宋李忠定公祠堂记》,题联:“进退一身关庙社;英灵千古镇湖山。”旁边建屋,植桂树两株,以李纲在福州的书斋“桂斋”命名,作为自己的读书处。1905年改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后又在斋旁建室和禁烟亭。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把李纲祠和桂斋修葺一新。后李纲祠被日寇拆毁。1985年,为纪念林则徐诞辰200周年,重建桂斋,移读书处于斋后。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00:56:54 | 只看该作者
联话陈襄


  檄公为闽地开基衍脉之始祖
  述古乃海滨倡导理学之先声

   
  这是闽侯南通古灵王庙的楹联,下联纪念陈襄。  

  
  陈襄,北宋理学家,字述古,是侯官古灵乡人,世称古灵先生。宋天禧元年(1017年)3月生于现在的闽侯南通瓜山,宋元丰三年(1080年)3月逝世,享年64岁。宋刻有《古灵先生文集》。他倡导理学,与同乡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人们称之为海滨“四先生”。  

  
  宋庆历二年(1042年),陈襄进士及第,到浦城县担任主簿,代理县令。他在浦城建了许多学舍,并且自己到学校讲课,求学者数百人。   


  在办案上,他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记载:有人东西被偷了,拘了几个嫌疑人,但不能确认。陈襄就说,庙里的钟很厉害,小偷摸钟,钟就会响,其他人摸,不会响。衙役就让嫌疑人去摸,结果大家的手都是灰,只有一个人的手很干净,就把那人抓起来。原来陈襄先叫人在钟上涂上灰,小偷怕钟会响,不敢去摸,所以手没有染上灰。

  庆历八年(1048),陈襄调任仙居县令。他重视教化,作《劝学文》《劝俗文》,并到县学讲学。从此仙居学习的风气就渐渐浓郁。   

  陈襄倡行“节用养廉”。陈襄任孟州(今河南孟县)河阳令时,安排200亩示范田,教百姓种水稻。他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许多土地受益。陈襄曾5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   

  陈襄在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5月出任杭州太守,这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就是陈襄的行政助理。陈襄是领导,又大20岁,但是两人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有共同语言,就成了忘年交,常有诗词唱和。苏轼在《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中写道:“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陈襄和诗:“春阴漠漠燕飞飞,可惜春光与子违。半岭烟霞红旆入,满湖风月画船归。”   

  熙宁九年(1076年),陈襄被召入京,为枢密院直学士,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元丰二年(1079年),兼管尚书都省事。陈襄向神宗举荐了司马光、韩维、苏轼、曾巩、程颢、苏辙、郑侠等33个重臣名士。   

  朱熹专门为陈襄的教化文章进行了注解,如《揭示古灵先生劝谕文》:“古灵先生陈公劝谕:为吾民者,父义(能正其家),兄友(能养其弟),弟敬(能敬其兄),子孝(能事父母),夫妇有恩(贫穷相守为恩。若弃妻不养,夫丧改嫁,皆是无恩也),男女有别(男有妇,女有夫,分别不乱),子弟有学(能知礼义廉耻),乡闾有礼(岁时寒暄,皆以恩意,往来燕饮,序老少坐立拜起),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借贷财谷)。”   

  陈襄病死后追赠给事中,谥“忠文”。葬常州宜兴县安定乡。后人在南峰山桃花洞建古灵祠纪念。南通古灵村里过去有陈襄宅、陈先生祠、陈襄官印石等。陈襄墓在十八重溪西边。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5-20 09:03 , Processed in 0.06289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