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筵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孔府对联匾额故事

[复制链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7:27:38 | 只看该作者
有人给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赠送了这样一副对联:“一室之中有至乐,六经以外无奇书。”

什么是至乐?这恐怕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至者,极、最也。至乐就是最好的音乐或乐书。若将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联系起来理解,似应指《乐书》。

《乐书》是由北宋人陈旸编撰的一部音乐论著,世称《陈旸乐书》。此书著成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以前,共200卷,目录20卷。前95卷摘录《周礼》、《仪礼》、《礼记》、《诗经》、《书经》、《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书中有关音乐的文字,并加以解释,阐述儒家学派的音乐思想;后105卷论述律吕五声、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并记述了前代和当代的民间音乐、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以及各种乐器,并附图说明,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音乐论著。因为《乐书》几乎集中了古代儒家学派全部著作中有关音乐的论述,所以被一些人说成了最完整、最集中、最完美的一部乐书,从而把它视为“至乐”。

音乐既可以供人消遣、娱乐,又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音乐。孔子所提倡的“六艺”中,第二艺就是“乐”。他不但爱好音乐,喜欢欣赏音乐,而且也很擅长音乐。世传孔子曾“学乐于苌弘”,其实这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孔子只向苌弘学习了一个短暂的时间。苌弘是东周王朝的乐官。孔子青年时期曾受鲁昭公的派遣到周王朝的京都向老子问礼求教。一天,孔子在老子家中作客,用过午餐后,老子向他讲述了许多周礼。孔子又向老子请教音乐。老子说:“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你如果想学音乐,待来日我带你去向苌弘学习。他在这方面的造诣是博达精深的。”事有凑巧,话音刚落,门外有人敲门。老子开门一看,来访者正是苌弘。老子急忙引荐孔子。孔子一向谦谨,当下恭恭敬敬地施礼毕,便“夫子长、夫子短”地问个不停。苌弘眉发皆白,比孔子大了许多,一见孔子十分谦逊有礼,加上早已听说他虚心好学,便简明扼要地给他讲述了一通有关音乐的道理。孔子听得津津有味,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提问,苌弘都一一作答。不到一个时辰,孔子便增长了许多音乐知识,心里话:“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话尚未说出口来,苌弘已起身要告辞了。老子和孔子只好起身相送。从此,孔子便把苌弘当成了自己学音乐的老师。

孔子论音乐、学音乐的故事很多,最突出的一个要数在齐国学韶乐了。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35岁,为避鲁国内战,逃到齐国,住在齐国贤大夫高昭子家中。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孔子在齐国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得入了迷,当即向齐国太师学习韶乐。他废寝忘食地学习韶乐,天天学,时时练,竟然达到了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孔子不仅善于学音乐,而且精于音乐。因此这副对联的上联说“一室之中有至乐”,既可以说指孔府珍藏着《乐书》,也可以说指有孔子这样最好的乐师。

“六经”指的《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诗经》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列为经典著作,所以称为《诗经》。《诗经》由孔子删述编成,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包括十五国国风,《雅》包括《大雅》、《小雅》,《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大部分是周朝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其中《国风》部分,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大都是民间诗歌,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与腐败,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对人民自己的劳动、爱情等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有所反映。出于统治阶级手笔的《雅》和《颂》两部分,有些是宴会的乐歌,也有一些是暴露时政的作品,还有一些是祭神祀祖的诗,提供了关于周王朝的兴起,周朝初年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的重要资料。《诗经》的形式分章,诗句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有许多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有极其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在孔府现存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引用《诗经》中的典故或者诗句的,所以我们在本书中也不得不多次提到这本书。

《书经》,又简称《书》,即《尚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尚书》中保存有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礼记》,也称为《小戴记》、《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等49篇,大多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记述下来的,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易经》,也称为《周易》,简称《易》。“易”字有三个含义:一是穷究事物变化,称作“变易”;二是执简驭繁,称作“简易”;三是永恒不变,称作“不易”。相传是周朝人所作,因此称作《周易》。也有人说“周”字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因此取名《周易》。《周易》的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44卦和384爻。卦和爻都各有说明,即卦辞和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周易》用八卦的形式,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了“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观点。在当今世界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一部很好的古典哲学著作,有的国家还成立了研究《易经》的专门机构,如《易经》学会、研究会等。

《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春秋史,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所编纂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此书所写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秋》一书,文字简短,相传字里行间寓有褒贬之意。这种笔法,被后世称为“春秋笔法”。

《乐经》本来不单独成书。《庄子·天运》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后人便因此认为本来就有《乐经》,是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烧毁的。也有人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本书,“乐之原在《诗》三百篇之中,乐之用在《礼》十七篇之中。”

“六经”历来被儒门弟子尊崇为最好的书,因此也是必读的书。在这副对联的作者看来,“六经”也是最好的书,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书能与此相提并论了,所以说“六经以外无奇书”。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7:28:03 | 只看该作者
在孔府前堂楼正堂的东墙壁上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歌咏于斯,风雨不出,主翁常定,客感自清。”

相传《诗经》一书是孔子亲自删订的。《诗经》现存305篇,产生于周朝初年到春秋末期,大约五百多年(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541年)的时间内。孔子对于一些内容晦涩或低级庸俗的诗歌,特别是将“郑、卫淫风”剔除出去。《风雨》篇是《诗经》中保留下来的“郑风”之一。这首诗描写的是,在一个风雨交加、鸡鸣不已的早晨,夫妻俩久别重逢,从内心迸发出来的感情,那种喜悦,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真是情绵绵,意切切。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是:“风雨凄凄,鸡鸣不已。既见郎君,怎不欣喜!风急雨骤,鸡鸣不已。既见郎君,怎不惬意!天昏地暗,鸡鸣不已。既见郎君,怎不欢愉!”

应该说这是一首情调健康、感情自然的好诗。但是,过去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是有争议的,有一部分人解释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和自己的情人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幽会的情景。两人相见后,深感“相见时难别亦难”,窃窃私语,悄悄话儿说不完。在旧社会里,这种幽会被看作是伤风败俗,是大逆不道的。因此,这副对联的上联说,“歌咏于斯,《风雨》不出”。斯,这也。就是说,在这里朗诵《诗经》,是不会朗诵《风雨》篇的。

常是伦常、纲常,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定是固定。常定也就是说,有了固定的成章法的“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清”字的含义很多,但基本意思大致相同。一曰清澈,与混浊相对;二曰洁净,与污垢相对;三曰清平,与乱世相对;四曰明晰,与混沌相对;五曰廉洁,与贪婪相对;六曰单纯,与杂乱相对;七曰寂静,与嘈杂相对。因此,这副对联下联的意思是,主人谨遵祖规家训,有一整套伦理纲常。在这样的环境里,客人也定会受到熏陶,得到教益,仿佛是顿开茅塞、豁然开朗,立刻变得心灵脑活、耳聪目明了。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府中的这副对联正是表达的这种意思。孔子对这个观点也是深信不移的。一次,他正在学堂教书,有一个偏僻乡村的小孩来找他求学。看大门的人问过那小孩,原来是从社会风气不好的互乡地方来的,于是没给孔子通报一声,便私自把小孩撵走了。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便对弟子们和看大门的人说:“互乡那个地方的社会风气虽然不好,但是只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那个地方的风气就会逐渐好转。这个小孩既然想来求学,正说明他是想学好的。你们怎么能把他哄走呢!”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30 08:03 , Processed in 0.0351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