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14639|回复: 2

[转帖] 茶禅一味——古今茶画欣赏[51P]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0 14: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茶禅
    老子《道德经》开篇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其之道者,乃宇宙人生无上之大道。我们可以效法此道,此无上大道虽用言语、形象不可表述,却非常平实,在我们的日常应用之间。孔子亦有言:"吾道,一以贯之"。日常茶饮之底蕴,即为茶道,即为"一以贯之"所包含之道。
  南朝琅琊人王肃喜茗,一饮一斗,人号为"漏斗",此海量加之无不可,欲名茶饮则不足论。古人论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说。《红楼梦》中妙玉之妙论云:一杯名品,二杯为解渴,三杯为饮驴。唐代名僧赵州和尚,有人来问他什么是"禅",和尚只叫来人喝茶去,从此茶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
  山深涧响,幽室焚香,皓月分辉,烛影摇窗;万籁俱静中,木鱼铿锵,竹疏叶摇,婆娑轻漾。
  隔窗隐约可见,二三僧伽,蒲团随坐,静谧和祥;薄雾轻起,紫砂吐茗;举杯浅啜,窗纸映香,微言几语,一时夜虫鸣唱……
  其为茶乎,为诗乎,抑或为禅乎
   有人言,天下有三事,皆妙入精微,而其运相当:其一为兵家喜计,其二为诗人灵感,其三为禅师妙用。"禅"固然深妙精微,同时却也非常平实。禅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的底蕴便是禅;茶是生活化的禅,茶、禅一味也!
  忙中抽身,世事暂放,友人一会;
  书香中安然落座,丝竹声起;
  自己动手,尝试一洒一扫,一斟一酌,一啜一饮之乐
  茶艺,乐趣盎然;
  思忆"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幽幽岁月;
  细品"静水清山碧敛客,万绿挥臂随春风"的雨后春光,轻怡舒爽;
  体会"踌躇渔竿轻试水,懒来睡春忘东西"的恬淡清远;
  回复"黑鸡啄绿犬吠友,蝉鸣江风尚单舟"的田园妙韵;
  亦或在紫砂壶云蒸霞蔚的雾岚中,暗合"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的道妙;
  甚至心融于茶而"潦倒不妨天外醉,掀翻一任水生波"的洒脱自在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唐)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北宋摹本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画面有5位人物,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对面为萧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画面上,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其神态维妙维肖。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该画描绘了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的史事。古籍记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同当时名士谢安等41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当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计28行,324字,世称兰亭帖。王羲之死后,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智永圆寂后,又传与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唐贞观年间,太宗喜欢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兰亭序而遗憾,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便召见辨才,可是辨才却说见过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一天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荐:监察御史萧翼,此人有才有谋,由他出面定能取回兰亭序,太宗立即召见萧翼,萧翼建议自己装扮成普通人,带上王羲之杂贴几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后便照此计划行事,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辨才拿出了兰亭序,萧翼故意说此字不一定是真货,辨才不再将兰亭序藏在梁上,随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离家后,萧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兰亭序,后萧翼以御史身份召见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骗但已恨晚,萧翼得兰亭序后回到长安,太宗予以重赏。


周昉:调琴啜茗图卷(唐)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
 
  画中描绘五个女性,其中三个系贵族妇女。一女坐在盘石上,正在调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盘,另一女坐在圆凳上,背向外,注视着琴音,作欲饮之态。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听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于右边,画中贵族仕女曲眉丰肌、秾丽多态,反映了唐代尚丰肥的审美观,从画中仕女听琴品茗的姿态也可看出唐代贵族悠闲生活的一个侧面。

宫乐图(会茗图)[唐] 绢本设色 纵48.7厘米,横69.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描绘宫廷仕女坐长案娱乐茗饮的盛况。图中12人,或坐或站于条案四周,长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长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汤于自己茶碗内,另有正在啜茗品尝者,也有弹琴、吹萧者,神态生动,描绘细腻。

阎立本:斗茶图(唐) 阎立本,唐代早期画家,擅长画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画。
这幅画生动地描绘了唐代民间斗茶的情景。画面上有6个平民装束的人物,似三人为一组,各自身旁放着自己带来的茶具、茶炉及茶叶,左边三人中一人正在炉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盏提壶将茶汤注入盏中,另一人手提茶壶似在夸耀自己茶叶的优异。右边三人中两人正在仔细品饮,一赤脚者腰间带有专门为盛装名茶的小茶盒,并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状,同时三人似乎都在注意听取对方的介绍,也准备发表斗茶高论。整个画面人物性格、神情刻画逼真,形象生动,再现了唐代某些产区已出现的斗茶情景。

丘文播:文会图(五代)绢本设色 纵84.9厘米,横4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丘文播,五代画家,四川广汉人。画面上有树石胜境,环境幽雅,榻上有文玩奇珍。有四学士坐榻上,有谈者、书者、操琴者,恣态各异,神态生动。周围侍者五人,有捧茶碗、酒杯的,捧琴的、抱物的。描绘了当时文人相会,以饮茶、喝酒、拂琴、书画为乐,抒发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悠闲情趣,显现了文人画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艺术特色。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五代)
绘画充分表现了当时贵族们的夜生活重要内容──品茶听琴。画中几上茶壶、茶碗和茶点散放宾客面前,主人坐榻上,宾客有坐有站。左边有一妇人弹琴,宾客们一边饮茶一边听曲,从画面上人物神态来看,几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声迷住了。

越窑青釉四系瓶,唐,高35cm,口径18.9cm,底径11cm
    瓶盘口,细颈,溜肩,肩部立有圆形四系,椭圆腹,腹下渐收,平底。釉呈青绿色,里外釉开片,腹下至底部素胎无釉。
    青瓷的烧造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带所产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响。唐人陆羽在《茶经》中评论各地所产瓷器时把越窑评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间无”之诗句加以赞美。越窑瓷器除具有温润如玉的釉质和苍翠可人的青绿釉色外,造型亦丰富多样。装饰方法有刻花、划花、印花和堆贴等多种。初唐时器物以素面无纹者居多,晚唐时花纹增多,图案题材广泛,有花卉、动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由于初唐时普遍使用垫烧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处支钉痕迹。


赵佶:文会图(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赵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刘松年:撵茶图(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刘松年,宋代宫廷画家。浙江杭州人,擅长人物画。
  该画为工笔白描,描绘了宋代从磨茶到烹点的具体过程、用具和点茶场面。画中左前方一仆设坐在矮几上,正在转动碾磨磨茶,桌上有筛茶的茶罗、贮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伫立桌边,提着汤瓶点茶(泡茶),他左手边是煮水的炉、壶和茶巾,右手边是贮水瓮,桌上是茶筅、茶盏和盏托。一切显得十分安静整洁,专注有序。画面右侧有三人,一僧伏案执笔作书,传说此高僧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书圣”怀素。一人相对而坐,似在观赏,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赏。画面充分展示了贵族官宦之家讲究品茶的生动场面,是宋代茶叶品饮的真实写照。

刘松年:卢仝烹茶图(南宋)绢本着色
该画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的烹茶情景。画面上山石瘦削,松槐交错,枝叶繁茂,下覆茅屋。卢仝拥书而坐,赤脚女婢治茶具,长须肩壶汲泉。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是“斗茶图”的姐妹篇。图中四茶贩有注水点茶的,有提壶的,有举杯品茶的。右边有一挑茶担者,专卖“上等江茶”。旁有一妇拎壶携孩边走边看。描绘细致,人物生动,一色的民间衣着打扮,这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钱选:卢仝烹茶图(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钱选,字舜举,号玉潭,浙江湖州人,宋代画家。好游山玩水、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曾有诗云:“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故其传世之作多以隐逸为题材。
  据传,该画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家境贫穷仍刻苦读书,不愿入仕,以好饮茶誉世。这幅卢仝烹茶图,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观其神态姿势,似在指点侍者如何烹茶,一侍者着红衣,手持纨扇,正蹲在地上给茶炉扇风,另一侍者旁立,其态甚恭,似送新茶来的差役。画面上芭蕉、湖石点缀,环境幽静可人,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辽) 纵170厘米,横145厘米
  199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7号辽墓出土。
  壁画右有四个人物,四人中间放茶碾一只,船形碾槽中有一锅轴。旁边有一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绿色茶碾。盘的上方置茶炉,炉上坐一执壶。画中间桌上放些茶碗、贮茶瓶等物,画左侧有四童躲在柜后嬉乐探望。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细致真实,具有史料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4: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妇人饮茶听曲图(辽)
河北宣化下八里韩师训墓出土 壁画右侧一女人正端杯饮茶,桌上还有几盘茶点,左侧有人弹琴,形像逼真。 

瀹茶敬茶图(辽)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瀹茶敬茶图[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
壁画中桌子上放着大碗、茶碗,一人正在将茶汤从壶中注入另一人端着的茶碗中,形象逼真。

将进茶图(辽) 张世古墓壁画(局部)--将进茶图[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世古墓出土
  壁画中间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盏,似准备奉茶至主人。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炉火正旺正在煮水,有写实感。

敬茶图(辽)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敬茶图[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描绘了一女人正端茶盘送茶敬茶,动作轻盈稳重。

茶作坊图 [辽] 下八里村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辽]
作者不详 1993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6号辽墓出土。
  壁画中共有6人,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点茶。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煮茶情景。

煮汤图(辽) 张恭诱墓壁画(局部)--煮汤图[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张恭诱墓出土
  壁画中一童正执扇煮水,炉火正红,一男子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桌上还放有茶托、茶盏。

点茶图 [辽] 下八里村1号墓壁画--点茶图[辽]
作者不详 河北宣化下八里1号墓出土
  壁画描绘了两人配合正在注汤点茶的情景。

赵孟頫:斗茶图(元)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赵孟頫(1254—1322年),元代画家。 
  该画是茶画中的传神之作,画面上四茶贩在树荫下作“茗战”(斗茶)。人人身边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轻便的挑担有圆有方,随时随地可烹茶比试。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态自若,其身后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壶。作将壶中茶水倾入杯中之态,另两人站立在一旁注视。斗茶者把自制的茶叶拿出来比试,展现了宋代民间茶叶买卖和斗茶的情景。

赵原:陆羽烹茶图(元)纸本设色 纵27.0厘米,横78.0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画以陆羽烹茶为题材,用水墨山水画反映优雅恬静的环境,远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缓突出水面,一轩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拥炉烹茶。画前上首押“赵”字,题“陆羽烹茶图”,后款以“赵丹林”。画题诗:“山中茅屋是谁家,兀会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茶道图(元) 作者不详 彩绘壁画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2号墓壁画
  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元代的饮茶习俗饮茶场面。长桌上有内置长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盏、绿釉小罐、双耳瓶。桌前侧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拨动炭火,右手扶着炭火中的执壶。桌后三人:右侧一女子,手托一茶盏;中间一男子,双手执壶,正向旁侧女子手中盏内注水;左侧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红色筷子搅拌。

梅下横琴图   杜堇 立轴绢本设色   纵207.9厘米 横109.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抚琴赏梅的情景。老梅虬曲如苍龙盘空,红梅绽开,远处云雾中峰岫出没;士人倚坐树干,手抚琴弦,仰视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盏伺候。此图表达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山峦树石的画法接近马夏一派,而笔调较为柔和精巧;人物刻画精细,面部略敷铅粉,衣褶劲利流畅,吸收了北宋李公麟和元代张渥的线描技巧。在南宋院画的基础上,又趋向清新秀逸, 自成一格。

文征明:茶具十詠图(明) 纸本设色 纵127厘米,横5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文征明(1470-1559年),明代著名文人,诗文书画出众,江苏苏州人。与名士祝文明、唐寅、徐祯卿四人,时称“吴中四才子”。文征明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画。画史上将他列名于沈周、唐寅、仇英之中,合称“吴门四家”。
  这是幅诗文书画相结合的佳作。画面上空山寂寂,丘壑丛林,翠色拂人,晴岚湿润。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览,神态安然,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气氛和谐。
  这幅画抒写了画家向往远离闹市,寄情山水的意愿。画的上半幅有自题《茶具十詠》诗。

文征明:品茶图(明)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中茅屋正室,内置的矮桌,主客对坐,桌上只有清茶一壶二杯,看来相谈甚欢。侧尾有泥炉砂壶,童子专心候火煮水。根据书题七绝诗,末识:“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傅对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
  该画作于嘉靖年年(1531年),屋中品茶叙谈者正是文征明、陆子傅二人。这就如当今拍照留念一样。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明) 纸本设色 纵21.9厘米,横6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是幅以茶会友、饮茶赋诗的真实写照。
  画面描绘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文征明同书画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览无锡惠山,饮茶赋诗的情景。半山碧松之阳有两人对说,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两人围井阑会就,支茶灶于几旁,一童子在煮茶。
  该画体现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画细致清丽、文雅隽秀的风格。画前引首处有蔡羽书的“惠山茶会序”,后纸有蔡明、汤珍、王宠各书记游诗。诗画相应,抒性达意。

唐寅:事茗图(明) 纸本 纵31.1厘米,横105.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唐寅,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诗、书、画俱佳,擅长山水,人物、仕女、花鸟画。  
  此画是山水人物画,描绘了文人学士悠游山水间,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环抱,林木苍翠,溪流潺潺,参天古树下,有茅屋数间。茅屋里一人正聚精会神倚案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靠墙处书画满架。边舍内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横卧板桥,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画卷上人物神态生动,环境优雅,表现了主人客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事茗图》画卷后有画家用行书自题五言诗一首。诗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吴趋唐寅”。下有“唐居士”、“吴趋”、“唐伯虎”三印。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日,自以饮茶为事,虽有怡情惬意,但也带有点点愁思。是描绘当时文人学士山居闲适生活的真实写照。
  唐寅少年就有“吴中俊秀”之称,29岁应乡试,中应天府第一名解元,因此,他自称“江南第一”,谁料30岁时,他随同徐径上北京会试,却因徐径行贿主考官程敏政家童,取得考题所引起的科场案而连累入狱,结果被罢黜,发往浙江为吏。唐寅平时才高自负,热衷功名,遭此巨变,伤心潦倒,于是拒绝当官,回到苏州,专心艺术,一度离家外出游览各地名山大川,广交朋友,追求一种“不求仕进”、“隐迹山林”,瀹茗闲居的生活。“事茗图”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文征明:绿阴草堂图(明) 纸本设色 周怀民先生收藏
  此画描绘山林茅屋中,一老者盘腿坐在竹床榻上,一侍者站其旁,溪涧树下绿苔点点,树梢上隐约露出一抹谈谈的山色,作者自题七言诗一首,诗中提到顾诸紫笋茶。画面生动地反映了明代树下绿阴草堂品茶的风情。
 楼主| 发表于 2011-9-10 14: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仇英:松间煮茗图(明)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仇英(1494—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明代画家,漆工出身,后学画,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画。
  画中峰峦峥嵘,云遮雾掩,山岩间飞瀑数迭,流入松林溪间,临溪一松亭,亭中隐士品茶尝景,童子蹲地煮茶,亭外溪边一童子正持瓶汲水。真是一派山青水秀,煮泉品茶的幽闲情景。 

陈洪绶:停琴品茗图(明) 朵云轩藏品
  陈洪绶(1598—1652),字章候、老莲、浙江人,明末画家。
  图中描绘了两位高人逸士相对而坐,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加之雅气十足的珊瑚石、莲花、炉火等,如此幽雅的环境,把人物的隐逸情调和文人淡雅的品茶习俗,渲染得既充分又得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烹茶图  陈洪绶 扇面 金笺      纵20.3厘米 横55.9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中画三角形亭,亭中有二高士对坐,右边着红衣者以扇煽炉,左边高士身后立有书童,二人正煮茶论道,小亭依山傍水,后有密林。此图为工笔重彩, 浅绛与青绿并用,折笔勾石,颇似陆治。

王问:煮茶图(明)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问(1497—1576年),江苏无锡人,明代画家。
  此画是继王绂《竹炉煮茶图》后的又一以竹炉煮茶为题材的画。煮茶炉是竹炉,四方形,炉外用竹编成。画左边一童展开书画卷,一长者正在聚精会神地欣赏看。描绘了文人煮茶阅卷的情景。

丁云鹏:煮茶图(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丁云鹏(1547—1628年),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明代画家,善长人物、佛像、山水画。图中描绘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捡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画面人物神态生动,描绘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实情景。 

丁云鹏:煮茶图2(明)纸本设色 纵140.5厘米,横57.8厘米 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图中描绘了卢仝坐榻上,双手置膝,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画面人物生动,背景白玉兰花盛开,假山石和花草美丽雅致。


豪家佚乐图(部分)   杨晋 长卷绢本没色   纵56.2厘米 横127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卷写春夏秋冬四季豪门享乐生活,长1之米多。此幅为长卷中一段。画仕女幼童十多人,游乐于长廓、水榭之间,或观荷,或细语,或于玲珑湖石之下,浓荫草坪之上,品茗论画。 人物神态静穆, 园林环境清幽,足以驱闲消夏。笔墨工致,疏密得体,设色明丽。

薛怀:山窗清供图(清)
作者薛怀,清乾隆年间人,字竹君,号季思,江苏淮安人,擅长花鸟画。  
  此画以线描绘出大小茶壶和盖碗各一,明暗向背十分朗豁。画面上自题五代诗人胡峤诗句:“沾牙旧姓余甘氏,破睡当封不夜候。”另有当时诗人、书家朱显渚题六言诗一首:“洛下备罗案上,松陵兼到经中,总待新泉活水,相从栩栩清风。”茶具入画,反映了清代人对茶具的重视,是对茶文化艺术美的又一追求。

董诰:复竹炉煮茶图(清)
明代王绂曾作《竹炉煮茶图》遭毁后,董诰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复绘一幅,因此称“復竹炉煮茶图”。画面有茂林修篁,茅屋数间,屋前茶几上置有竹炉和水瓮。远处是清丽的山水,景色优美,画右下有画家题诗:“都篮惊喜补成图,寒具重体设野夫。试茗芳辰欣拟昔,听松韵事可能无。常依榆夹教龙护,一任茶烟避鹤雏。美具漫云难恰并,缀容尘墨愧纷吾。”画正中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群仙集祝图   汪承霈 卷纸本设色   纵27厘米 横235.1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工笔设色描绘了斗茶会上的仆人形象,他们或在准备茶碗,或自己先饮为快,情态不一,造型写实极富生活气息。线描精细,以铁线描为主,设色沉稳而富有变化,晕染有致。图中器物繁多,俱一一细加刻画,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写实水平。

烹茶洗砚图   钱慧安 立轴纸本设色   纵62.1厘米 横59.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在两株虬曲的松树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栏而坐。榭内琴桌上置有茶具、书函,一侍童在水边涤砚,数条金鱼正游向砚前;另一侍童拿着蒲扇,对小炉扇风烹茶。人物线条尖细挺劲,转折硬健,师法陈洪绶而不受所囿,其技法已臻纯熟,仪容闲雅,设色清淡,为清末海上画派的风格。这是同治十年(1871),作者三十九岁时,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画。

李方膺:梅兰图轴(清) 纸本水墨 纵127.2厘米,横46.7厘米 夏衍藏画
  在梅兰衬托下,一壶一杯。根据自题词可知,壶中泡的是峒山秋片茶,用无锡惠泉水冲泡。

吴昌硕《品茗图》

齐白石《煮茶图》

程十发《饮茶图》

何水法《香茗图》

林福荣《陆子品茶图》

简捷《栊翠庵品茶图》

林晓丹《荷珠煮茗图》

唐云《雅趣》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4-16 19:29 , Processed in 0.0427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