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85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著名历史写手潇水的《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12 11:3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就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中国文明大爆发的点,就是春秋时代!

  
目 录
  
  
第一章 笑傲诸侯(770B.C. --700 B.C.)
  
郑武公牛了一阵子之后,就高高兴兴地死了,其长子郑庄公袭承卿士位,继续给周王室扛活卖命。
  
  
第二章 倾国二姬 (700 B.C.—685 B.C.)

她经常在众人陪同之下,驾着华丽的马车,赶着雄壮整齐的驷马,高仰着脸儿,在曲阜城外大道上,无拘无束地游走,自由泼辣。
  
第三章 大哉强齐 (685 B.C.—645 B.C.)
  
齐桓公好色,倒是事实,据说这位30多岁的钻石王老五最喜欢的事,就是光着身子坐马车,载着妇人跑到临淄大街上,在阳光照耀下一起披散着头发making love。估计这种出格行为在不重周礼的齐国是非常另类非常酷的。
  
第四章 江汉新贵(B.C.770—B.C.645的楚国)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个成语就是描述楚人上山下乡、开荒砍树的场景。因为地僻民贫,荆棘丛生,所以楚人雄悍,所谓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第五章 献公之恨 (B.C.768—B.C.650的晋国)
  
如果说楚国的云梦泽像一颗落在地上的珍珠,那晋国的山西黄土高坡,就光秃秃的,像一只晒爆了的恐龙蛋,满是裂纹。
  
第六章 秦晋之好 (B.C.650—B.C.645)
  
吕饴甥是个练家子,说人那是一绝,能把活的说死,死的说活,白的说黑,黑的说绿,几句思想工作做下来,壮汉屠岸夷已是泣不成声,咬牙发誓效忠吕秘书了。
  
第七章 晋文践土 (B.C.645—B.C.628)
  
天将降大任之前,总锻炼以一段不很爽的辅导期。重耳的流亡生活体现了这一点。
  
第八章 独霸西戎(628 B.C.—620B.C.)
  
他们盔顶上插着一簇簇鸟雀羽毛,在夕阳下煞是好看,仿佛一只只不会说话的、奇怪的、有触角类的甲壳虫。头戴安全帽的这些可爱脑袋,不久就会被大石头砸瘪。
  
  
第九章 赵氏孤儿(B.C.620—B.C.607)
尽管黄土地上还保留着战火的余温,人们却可以放下长矛大戟,在无休无止的南征北战间隙,捏起锄头,整理荒芜的田园。
  
  
第十章 问鼎中原(B.C.607—B.C.590)
  
楚庄王还非常懂得音乐欣赏,并且收藏古琴,喜欢养宠物——就是个头有点大,是一匹大马(不过楚王宫很大,就是骆驼也装得下)。
  
大结局——或者说远远没有结局
  
附录 本书大事年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593年)

附记一:春秋兵器谱
  

附记二:春秋无义战?
  

附记三:“崤之战”兼论“兵不厌诈”
  

附记四:国人的自由
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1:35:32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笑傲诸侯 (770 B.C. --700 B.C.)
  
   一
  
   当我们回到清冽的闪着青铜光泽的东周初年,回到清晨一样偶尔只听见清脆鸟鸣的文明初始,我们会看见2700年前,通往中原洛阳的大道上,经常有一个人坐着马车,风尘仆仆地赶路。黄河浩荡,山色参差。马车上的这个人,一身修长衣服闪烁着丝绸的柔光,晚霞映照着他灰长的胡子,晶莹的玉佩缀在他的下裳。随着车子的颠簸,玉佩击鸣撞响、清爽悦耳。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庄公。
  
   鉴于郑庄公是东周早期第一号强臣,我们不得不多查查他的简历。
  
   郑庄公的爸爸,叫郑武公,是一位“战斗英雄”,曾经保着周平王东迁,从名字上看,很能打。郑庄公的妈妈,是申国人(今河南南端的南阳地区)。申妈妈当初生产郑庄公的时候,郑庄公应该先把脑袋出来,可是他小人家一时惶急,举动失措,大腿先迈出来了,特不顺溜,特别卡,弄得申妈妈超疼痛,所以打小就不喜欢他,给他起名叫寤生(指倒着生),寒碜他。就像管戴眼镜的人叫“四眼儿”。
  
   申妈妈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这回生得中规中矩,长大以后红嘴白牙,一表人材,还特善于佩带着美玉走台步,深得申妈妈之爱。申妈妈就怂恿孩子他爹说:“立二孩子当继承人吧,老二标致!”
  
   郑老爹——也就是东周初年保卫周平王东迁的战斗英雄郑武公,当时正在病榻上准备不活了,听到媳妇突然提出这个要求,于是连死也不敢了。他慌忙把大臣们召集进来,坐起身来,当众宣布说:“废长立幼,名不正,言不顺,自来是容易出乱子的,我重申,还是照老习惯,立老大寤生当接班人吧!”
  
   宣布完这个决定,郑爸爸想了想,又拿起床边记事的木板仔细看一看,发现没有别的事情了,就躺下,自己拉好被子,把脖子在被窝口委了几下,选了一个特别舒服的姿势,然后一闭眼,薨了!
  
   鉴于拖延几日就有可能招致野心不死的人趁机发动流血事变,旁边的臣子们当即把长子寤生从外面扶了进来,不羁晷刻,让寤生站至主席(所谓主席,就是主要人物屁股下铺的席子,当时人们坐在地上,但是有席子,作用就像椅垫儿)。大臣全体跪下,给寤生施礼,高呼“我主”,拥之当场接班!
  
   旁边,申妈妈和二小子,不知什么原因,都跺着脚哭得格外伤心。
  
   寤生接班以后,是为郑庄公。(注:“公”,是人们对诸侯国君的称呼,而周天子则叫“王”。“公”死叫做薨,“王”死叫做崩。王比公大,崩比薨响!)
3#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1:35:51 | 只看该作者



  
   申妈妈向接班以后的郑庄公(寤生)讨人情,要求给二小子也封个地方。郑庄公想了想说:“分封亲戚本是祖上的规矩,那您觉得他去哪里好呢?”
  
   “去制邑吧。”
  
   郑庄公心里气得鼓鼓的,心想制邑这个地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将来可以割据自治,你们可真会挑地方啊。
  
   郑庄公说:“制邑不吉利,只要不是制邑,其它地方随便你们挑。
  
   申妈妈说:“那就去京吧。”
  
   郑庄公心想忘了,京也是个大城啊。但他不好再说了,只得答应下来。
  
   于是老二去了京这个地方(不是北京),老二踌躇满志到京赴任,人们于是叫他“京城大叔”(有点唐山大兄的B社会味道)。
  
   乳臭未干、自视甚高的京城大叔到了他所管辖的“京”这个自留地以后,就有了点裘千丈的味道,闲极无聊,异想天开做梦当他哥哥裘千仞。“京”这个地方,是超百雉之城,春秋时期的城墙,长三丈为一雉,百雉就是三百丈,合现在七百米。整个城墙周长七百米,那实在是很小了,也就相当于现代一所普通中学的面积,乍看只能算是一个土围子。但是“京”的实际情况,已经超出了百雉之城,那就是比一所普通中学要大,达到重点中学了吧。再大一点的城呢,也有,则是诸侯的国都,三百雉,即周长二千多米,相当于一所普通大学。
  
   (注:这都是周天子定的规矩,不许更大,怕诸侯势大造反来的。而周天子的国都,则是名牌大学如清华大学的面积,边长两千多米。)
  
   京城大叔看了自己的小土围子,感觉力量还不足以闹独立,就要求西鄙、北鄙两个郊区领导干部也听他调度,钱粮也要交他。这两个领导拧不过京城大叔,只好先答应下来。随后偷偷跑去找郑庄公,问自己该怎么办,到底该听谁的啊?
  
   大夫祭足走上前来。他看了京城大叔这些蠢蠢欲动的不法行径,就提醒郑庄公说:“一国不可以有两个太阳,趁您家老二处在萌芽阶段,反形未彰,您采取行动,教育挽救一下他吧。西鄙北鄙也都不要给他。””
  
   郑庄公不以为然,手揪着黑短的胡子说:“不用管,他会自己了断的(无庸,将自及)。西鄙北鄙可以给他。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典就在这里,如今这是句正义凛然的成语,而当初郑庄公在创造它时,其老谋深算的内心,却是大夫们一时猜不透的。(郑庄公有“养祸”的意思,等弟弟罪行犯大了,够定死罪了,再跑去收尸。)
  
   观望了一下,见大哥没什么反应,京城大叔裘千丈雄心发酵,招兵买马、修缮兵甲、扩充战车,积极进行战争准备,还和都城的申妈妈暗中联络,说好某月某日大兵杀到,申妈妈就开门献城,把大哥一举逮捕在酣睡的床上。
  
   等京城大叔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滑入彻底的深渊,再蹿不上来了,他大哥郑庄捋袖子而起,向国人宣示京城大叔谋逆的钢铁罪证,然后发出二百乘正义之师,鸣鼓而攻老二。
  
   不知天高地厚的京城大叔跟大哥对了一掌,哇,好烫!大哥的铁砂掌烧得跟火炭似的,烫死我啦!见了阎王的京城大叔这才掉泪,给败兵裹着没命地逃,钻到了邻居一个叫共的小诸侯国。他大哥猛追穷寇,京城大叔一看没辙了,只好望着天空,哭着鼻子自己了断了。
  
  
   最后我们再罗嗦几句,作为对京城大叔的纪念:
  
   京城大叔确实是个大帅哥,难怪他妈妈喜欢他。而且老百姓也喜欢他,《诗经》的《叔于田》一诗记述了老百姓对他的歌颂: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这是描写京城大叔在外面田猎的。说京城大叔“洵美且仁”——洵,是讲信义,美,是漂亮,仁,是爱人。和这个风度翩翩、洵美且仁、神采飞扬的美公子相比,一巷的男女老少简直可以忽略为尘看不见了,所以说“巷无居人”。后面又写道了“洵美且好”、“洵美且武”,都是夸京城大叔的。《诗经》说:京城大叔不义而得众,国人爱之,故作此诗。
  
   “洵美且仁”这样的超级好词,在整个诗经中只用过两次,一次就给了京城大叔。
  
   对于这样一个漂亮而且人气值超高的弟弟,郑庄公如果平白无故地杀死他,国人们一定重重非议他。于是,郑庄公有办法,他先是培养弟弟可劲折腾——故意把西鄙、北鄙两个地盘按照弟弟的要求给弟弟,听凭暗怀野心的弟弟去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势力,使他有能力造反,也敢于造反。等弟弟终于造反了,和老妈约了伐郑日期,队伍拉出了京邑,反迹昭然于天下了,自己再名正言顺地发兵去诛灭他。这种欲擒故纵的把戏,唉!真狡猾啊。——但,这样杀弟弟,天下人谁也说不出什么反对意见来。大家都认为郑二弟造反在先,自作自受。而不如此办的话,郑庄公恐怕永远没有理由和机会杀死自己的弟弟了。那么弟弟作为君位的潜在竞争者,就会一直让他不安。读者中有欲杀弟弟者,可以留意焉(有这种需求者恐不多),或者,办公室里欲挤掉竞争对手者,亦可略学习郑庄公焉。
  
   郑庄公这种“养祸”的把戏,蒋介石也经常临摹,比如蒋介石对于他所看不顺眼的地方派势力或者地方军阀,就会派人去那里,故意怂恿他们去劫ammo、犯错误,等他们真去劫了ammo了,自己就得了理由,再名正言顺地去讨剿并收编之。李宗仁下面的一支部队,就是这样被老蒋收编的。我认识一个女生,打算跟她男朋友分手,又怕舆论指责。于是她就故意怂恿那个男生泡妞喝酒,还撒泼气他使他来打她。等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好人”了,于是她就有了分手的舆论支持,高高兴兴地跟他分手了——她也是有郑庄公之风的,堪称“女郑庄公”!
4#
发表于 2007-3-12 15:03:22 | 只看该作者
有广告嫌疑,不过还可以看
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1:50:42 | 只看该作者
三  
    
  郑庄公逐杀了亲弟弟,引起了国际舆论动议。谴责他最凶的是自己的弟弟和哥哥掐家也最凶的国家——卫国。  
    
  卫国在郑国北面一百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卫国公子中的弟弟州吁,骄奢好战,被自己的大哥赶出了国。然后,他训练了一批特别会杀人的KB分子,趁自己的大哥一个不留神,把大哥(卫桓公)宰了,自己上去当国君。  
    
  卫国州吁杀兄篡位以后,怕别的诸侯讨伐他,就决定讨好别的诸侯先。当时宋殇公刚继位,宋殇公的弟弟公子冯(不是亲的,堂弟)由于历史原因被搬移到了郑国居住,对宋殇公的位子有威胁。州吁想在国际社会出出风头,为宋国做一件好事,换取宋国承认他的君位,同时也给自己立立威。这时,他听说郑庄公杀死弟弟,就假装正经地大做文章,说:“郑庄公身为大哥,竟然残忍地杀死了亲弟弟京城大叔,真是禽兽不如的东西!我从前被我大哥打到国际上流浪的时候,曾经跟京城大叔交接为友。今天,我愿要替国际上所有的弟弟主持正义!”  
    
  于是,州吁带领卫国大军,联合了相好的陈国、蔡国,跟宋国人一起,分别从北、东南、偏南、正东,四个方向兜杀河南省正中心的郑庄公,实施震慑行动。目的是震慑郑国,避免郑国送宋殇公弟弟公子冯回国夺宋殇公的位置。这场大战,真可谓弟弟大战了。  
    
    
  四国联军,杀气腾腾开到郑都的城墙下,进行殴打。郑庄公以寡敌众,处于劣势,只能借助城墙,用弓箭向下面招呼。  
    
  一般来讲,攻城一方是非常容易多死人的,四国联军一连把郑国东门围了五天,算是起到震慑作用,算是师出有功,也不想继续消耗实力,吹吹打打各回了老窝。真所谓,其进锐者,其退也速,这场没来由的打斗,也没来由地结束了,只丢下一些不明不白的战场冤魂丢,随蹄尘飞散,叫轮辙压扁。  
    
  拿死人堆出声名的州吁先生凯旋回到朝歌,卫国人都讨厌这个KB分子出身的国君。卫国一个叫石碏的老干部(注意不是石蜡)给州吁设了个套,说:“我听说,大家都不太认同您当国君呐,您得想想办法啊。”  
    
  “我是在想啊。”  
    
  “您要想让国人认同您的君位,首先得让周天子点头。周天子承认您的君位了,谁还敢说不?现在,陈国跟周天子关系好,您去求求陈国,让他帮忙递几句好话,周天子那边不就批准您了吗!”  
    
  州吁觉得这主意好,赶紧出访陈国去走后门。不料老石碏(念“却”)早跟陈国人打好了招呼,陈国人一哄而上,把拎了好多重礼而来的州吁,就地宰了。老干部石碏的儿子,是州吁的同案犯,以前当爹的怎么禁止他也不听,一门心思给州吁当狗腿子,这回也被逮住了。陈国人怕石碏绝了后,就打圆场说算了吧放了吧。石碏老脸一耷拉,大义灭亲,愣派自己大管家“獳羊肩”(瞧这名字起的,蒙古请来的管家),拿着大斧子,去陈国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大义灭亲”的词儿就是从这儿来的。孔子削笔做的《春秋》还夸石碏是“纯臣”呐。  
    
  郑国前番“东门之役”吃了点小亏,就亢吃亢吃地磨矛,整顿人马,实施军事报复,首先攻击对方盟军中的“带头大哥”卫国。卫国请了北面的燕国来帮忙。燕、卫联军和郑国军对峙。郑庄公分出一只大兵,绕到燕军后面,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大败燕军。  
    
  接着,郑庄公移师东捣宋国,攻破了宋国都城的外城郭,颇抢了许多东西才走。  
    
  次年,郑庄公又把大兵车辕方向调整向东南,准备去报复“东门之役”中围攻自己的另一个国家——陈国。陈国是诸侯中最窝囊的国家,整个春秋时代似乎没打过胜仗,全靠着给强国当小弟才勉强避免覆灭。仗刚一打起来,陈军就弃兵器而逃,于是郑国大有斩获。陈国没办法了,只得向郑庄公请求结盟,表示只要你不打我,咱就重归于好。郑庄公觉得有个小弟跟着也好,就同意了。于是两国领导人都假装很高兴,办了一次盟会。陈国被搞定了。  
    
  郑庄公得意洋洋,击败中原的卫、宋、陈三国,东门之怨尽雪,很有一点河南赛区预选赛小组出现的意思了。  
    
  到了下一年,郑庄公与宋、卫两国,突然觉得互相打架,显得自己很傻。于是三国元首在温邑召开和好大会,由齐国的齐僖公作为中间调节人,三国尽释前嫌,和好如初。具体盟会地点是在一个知名的大酒店,叫做瓦屋,史书上说“盟于瓦屋”。瓦屋就是覆盖了瓦的大屋,可能在整个河南地区,或者温邑,只有这么一栋带瓦的屋子,是当时人人都晓得的,被视为伟大建筑,以至于写历史的人都不需要特别写明其地点,不必写“XX瓦屋”,只消一说“瓦屋”,大家就人人都晓得,都知道是在说哪里了,可见其时髦和伟大。  
    
  (当时瓦少,房子最多是在屋脊盖瓦,屋脊以外部分还是用茅草和泥,这倒不是因为瓦难以制造,而是怕用瓦太多了会把房子压趴下。到了春秋后期,发明了斗拱的房架结构,可以把房顶重量均匀地分担到许多柱子上,于是板瓦、筒瓦和瓦当都出现了,甚至有了类似故宫大殿那样的带瓦的两层屋檐。)  
    
  瓦屋会盟后,刚安静了没一年,郑国和宋国又打起来了。  
    
  这次是宋国挑衅开的头——这些诸侯啊,真拿它们没办法,这大约就是分封制的坏处吧,快点让秦始皇统一它们吧。  
    
  宋国,众所周知,是商纣王的遗民的后代,所以他们对于老周天子,一贯看不顺眼。最近居然故意不去周平王那里报道上贡。郑庄公呢,是周平王朝堂上的高级干部——平王卿士,对于周天子的颜面维护责无旁贷。于是他奉了周平王的旨意,联络了东方的齐鲁两个大国,组成联军,一路向宋国直攻而去。  
    
  因为人多势众,郑庄公一路攻下了宋国的郜城、防城两城,然后把这两个城邑送给同盟军中的鲁国。把鲁国人高兴得,使劲在自己写的《春秋》史书里,飘扬郑庄公“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意思是说郑庄公心术很正。  
    
  宋国挨了打,赶紧喊来北边的死party卫国,宋卫合兵一处,又叫上了上次同盟中的蔡国,三兵合一,和郑国再度乱踹了一气。郑庄公准备充足,把宋、卫、蔡三国联军踹得一败涂地,三国军队一瘸一拐,败遁而回。  
    
  其中,宋军的大司马叫“孔父嘉”。孔父嘉可不是外人,他是孔子的爷爷的爷爷的爹(六世祖),可见孔子祖上是宋国的贵族。然而这场交锋,孔父嘉被郑国杀得一败涂地。  
    
  孔父嘉战败,带着所剩无几的残兵败将跑回宋国。宋国的老百姓可不答应了,战争造成的孤儿寡母天天举着臭鸡蛋,都想找孔父嘉偿命。  
    
  偏巧孔父嘉的夫人有倾城之色,仪态风雅,举止雍容。一次她在花光似锦的城郊探春,被太宰“华督”看见了。太宰在春秋时代,是国君的后勤主任,掌管御膳房和王室小金库,因为是国君的近臣,往往就有点儿特权。太宰华督望见车上的美女别着丁香一样的愁怨像梦一样走过他的身旁,一下子就被丘比特的小箭射中了,嘴里就流出了幸福的哈拉子。华督狠狠地说:“这么好的妞,真是便宜了孔父嘉这小子!”  
    
  色迷心窍的华督于是利用老百姓的不平心理,散布谣言说孔父嘉又要怂恿国君出兵伐郑啦!老百姓一听,怕的就是这个。大伙忽拉一下子,冲进孔父嘉院子,把正在给孩子辅导功课的孔父嘉给杀了,臭鸡蛋砸了他一脸。  
    
  孔父嘉的美女媳妇却是个烈女,抱着丈夫尸体抹了脖子,气得华督干咽唾沫,像一个贪酒的汉子看见一坛变了质的好酒。孔府一片大乱,家臣抱着小孩,逃向了鲁国。他们到了鲁国以后,又一茬一茬地结婚生孩子,终于两百年后生出来了孔子大圣人!  
    
  其实,我可以悄悄地告诉你,孔父嘉的美女媳妇没有自杀,也不是烈女。她被华督娶到了家去,改嫁给了杀夫仇人华督了,《左传》上白纸黑字写着呢。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后代人为了给孔子避讳,觉得大圣人的家属还不安守妇道,怎么为人师表啊,于是就改成她自杀殉夫了,这样就可以激励亡国时代的落难女子,或者太平时代的丧夫寡妇了,用心是很良好的。  
    
    
    
  潇水曰:杀孔父嘉,这里说是“老百姓”干的,还不够准确,应该叫“国人”,专指城市平民,比如开店铺的,卖早点的,这是从事商业的;还有服务行业的,剃头的,看病的,收垃圾的,唱小曲的,以及手工业者,金匠琐匠漆匠青铜匠轧衣匠,烧陶匠、冶铜匠等等,都住在城里,叫作国人。在大周朝,国人的力量和意志是很能反映到上层建筑中去的,国人一起行动起来就可以影响政界要人的升迁调派,最尖锐的例子就是周厉王时代的“国人暴动”。孔父嘉事件也是个旁例,华督在干掉孔父嘉之前,需要向国人作反动宣传,赢得国人支持。  
    
  相对于城里的“国人”而言,城外的人叫“野人”,或者叫“庶人”,“庶民经于千亩”,即是他们的劳动写照,是农业人员。他们有劳动工具和庐舍,他们是宗族家庭成员,在族长布署下合族协作,一般是上千人在井田上进行集体劳动,场面非常壮观。他们把“井”字中间那块公田的收获上缴公室(国君一族),其余自己合族留用。这是一种宗族生产,这些人根本不能被买卖,不是什么奴隶,干活也不用监工,有人身自由,还经常编歌挖苦go-vern-ment,还曾经抓了一把泥土喂给后来的晋公子重耳吃,胆子大得很。总之,根本不是奴隶。  
    
  占人口大多数的农田从业者不是奴隶,那么大周朝剩余的奴隶,其实就不多了,只有少量战俘、罪犯、卖身偿债者三类。  
    
  所以,鄙人反复研究,对于“郭老先生沫若”从欧洲进口的、一口咬定的什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实在是不能理解。要说封建社会,商朝和大周朝倒是天子分封土地到诸侯,诸侯又分封土地到卿大夫,卿大夫再到其子弟,一层层的分封建国,最应该被称为封建社会。而后代所谓的封建社会,实在并没有太多分封,而奴隶却照样有。从汉朝到大清朝,一样把罪犯家属、卖身偿债者派做奴隶,还有买卖的奴婢,汉朝的奴隶还大量用于农业生产,人数众多。  
    
  奴隶社会的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是主要基于奴隶而完成的,而不是出现了奴隶就算奴隶社会。显然,大周朝的生产不是基于奴隶的,它最主要的产业农业,不是由奴隶来承担的。  
    
  把商周是“分封社会”,秦汉明清是“皇权专制社会”,是更有意义的分法。
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11:50:54 | 只看该作者
四  
    
  在上一节的混战中,郑庄公斗败卫国一,陈国一,攻取宋城二,战败宋、卫、蔡三国联军一,郑庄公非常满意,想不到自己如此能打仗。郑庄公环顾周边列弱,发现只有南边的许国还不知道我老郑的威名,于是他再接再厉,矛头指向下一个邻国许国。许国是个没出息的小国,但国都许昌却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后来曹操的大本营不就在许昌嘛。)  
    
  郑庄公向南八十里奔袭许国,大军结集到许国城下,进行战前准备。他们做了一只超大号的旌旗,又将战车排列整齐。战车上面,战士们穿上牛皮甲,戴上青铜胄;战车下面,杂役奴隶们则忙着给车轱辘打气。(对不起,那时的车轱辘是木头的,不用打气。)  
    
  战车这种东西由来已久,“军”这个字,从繁体形象上看,即是古代战车。战车诞生于西方,亚述人(苏美尔人的一支)最早的战车是用驴子拉着的,轮子是圆木板。中国最早的战车出现于商朝,比亚述人晚,是两匹马拉的。到春秋时代,战车制造技术已相当成熟,连轮子都有统一直径: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有辐条轻便),车厢宽度130~160厘米,车厢进深80~100厘米(车厢前后扁,左右长,上面横着立三人)。在车轴等急剧转动部件,还装置青铜件,以减少摩擦(还涂以猪油润滑)。车轴两端也包铜,减少和障碍物撞击造成的损坏,甚至还会按上短剑,把试图靠近的人腿撞断。为了加大稳定和阻挠敌人迫近,战车的车辕远比民用车辕长。  
    
  因为战车是个好东西,郑国的大孝子颖考叔,战斗之前,为了抢一辆战车,就跟“子都”打起来了。  
    
  子都是郑国的公孙,乃东周第一美男子,比后来的宋玉资格还要老四百年。宋玉的美是自己做赋吹出来的,实际长什么样不知道(没准他就是登徒子)。子都的帅气,却是有目共睹的,孟子作证云:“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看不出子都是个帅哥的,除非你是瞎子。  
    
  子都由于漂亮,就做了郑庄公的同性恋朋友。他争强好胜,为了争一辆豪华战车的使用权,和颖考叔叫上劲了。俩人比赛抡那杆超大号的旌旗,谁抡的好,战车就归谁用。粉面朱唇的子都同志可能肾虚,抡得不如颖考叔圆。当着同性恋朋友郑庄公的面,子都耻于服输,于是他把丹凤眼一瞪,抄起大戟(念几)就戳颖考叔腰眼。好汉不吃眼前亏,颖考叔撒丫子就跑,胳膊挟起那辆战车的车辕。酷哥子都撵了他半天,愣是追不上人家拉车跑的,恨得哇哇暴叫。考叔的轻功了得啊。  
    
  等到攻城令一下,三军儿郎撞城的撞城,烧门的烧门,颖考叔身先士卒,举着郑庄公专门为此役缝制的那个超大号的旌旗,捷足先登,眼看头一个登上城去,要立头功。  
    
  美男子子都同志远远看见了,嫉妒得不行,拈弓搭箭,望着颖考叔后背嘣地就命中上去了(暗箭伤人这个成语就是打这来的)。于是,至纯孝的大孝子颖考叔,凄惶一声哀号,裹着大旗,一头栽下城墙摔死,惨白的阳光照着一地的苍凉。  
    
  另一个大夫瑕叔盈,捡起颖考叔手中的中军旌旗,再次攀登。  
    
  小国许国像风中的鸟窝一样终于被登城而上的郑军一举端下,许君逃往它国。  
    
  战后,郑庄公知道是自己的同性恋朋友害死了颖考叔,但拉不下脸来处罚他,就假装搞了一个诅咒仪式,用许多猪狗鸡摆在颖考叔灵前,使劲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人:“那个射杀颖考叔的人,你注意啦!我们看见你啦!电打雷劈、不得好死~~~啦!”  
    
  这个办法只是蒙人的!  
    
  但据野史说,这招还挺灵,苦大仇深的颖考叔的魂灵化作厉鬼,当场附在子都身上,让这酷哥出尽了洋相,然后自己把自己掐死了。——但根据正史,子都并没有也不可能被人们诅咒死。不过,野史小说上这么说,也表达了人们对于一般作恶者的惩罚欲望。  
    
  郑庄公搞的这个“诅咒”,实属掩耳盗铃,故意让子都逍遥法外的。但郑庄公也因此受了名声之累。当时的君子这样议论这件事:“郑庄公这个人,没有什么德政。而对于犯了罪过的人,又没有施以刑罚(指子都)。既无德政,又无威刑。君子以此预测郑庄公的事业,不会有顶天立地的成就。”这是记录在《左传》上的话。信然!  
    
  郑庄公在许国公子中挑了一个面相比较乖的,立为新君,并把许国一分为二:一边归新君,一边归自己派人管理。(但不知中间有没有修柏林墙)。郑庄公说:“我不是贪图你们的国土,我派人驻守是维和的。将来我死了就撤走。”(但事实上,郑国还是在一百年后吞灭了许国)。  
    
    
  总之,还算顺利吧,郑庄公把宋、卫、陈、蔡、许这些河南地区的列弱一个个欺负净了,很有一点河南赛区预选赛小组出线的意思了。后来为了保卫齐国,郑庄公又派儿子“公子忽”跟北戎异族开了一战,击退北戎,搭救了东方齐国。从此郑庄公威名传遍华夏,大有定镇中原的意思了


7#
发表于 2007-3-14 04:29:12 | 只看该作者
看出味道来了,继续继续~~~~~~~~~
8#
 楼主| 发表于 2007-3-14 12:04:42 | 只看该作者
hehe呵呵~~问好革命 ̄
9#
 楼主| 发表于 2007-3-14 12:05:38 | 只看该作者

 
        郑庄公笑傲诸侯以后,离他不远的洛阳城里的周天子周平王再也坐不住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眠。
  
  周平王这些年来的日子,一直很艰难。
  
  按理说,周天子和下边诸侯的关系,是鸡和蛋的关系。周天子分封了这些诸侯,这些诸侯像鸡蛋一样自我发展,不需周天子再帮他,周天子也不多干预他的内政。但是,有一点事诸侯要做,就是定期派大夫进京报道,重申自己对大周的尊重态度,毕竟自己是人家生出来的蛋嘛,并且通过纳贡献宝的形式证实这一点。由于各个诸侯地盘都很小,经济都紧张,所以大周天子跟他们要的“贡献”也不多,譬如楚国就献上点苞茅就形了,用在周天子的厨房里酿酒的时候。到了打仗的时候,诸侯还要尽义务,派出自己的军队,追随王军出征。
  
  那么,诸侯从周天子这里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就是周天子不会联络其它诸侯一起来打他。意思是说,如果他不老实,譬如周天子叫开会他不来,周天子就会带着一帮诸侯来讨伐他,兴师问罪,直到你重新承认大周天子的领导地位以后才罢手。有时天子不会亲自来打,而是指定一些大一点的诸侯,带着联军来打他。这样的大一点的诸侯,就是所谓的“伯”了,也就是后来的“霸”。所以,严格地说,诸侯们从周天子那里得到的好处是“安全”。另外,如果诸侯内部出现篡权了,周天子会发兵来干预,把弑君犯杀掉。有哪个诸侯不讲理了,欺负邻居了,周天子会过来主持公理,避免你受欺负。如果某个边地诸侯遭受异族入侵,大周天子也会带着诸侯联军,过来帮你驱逐鞑虏。总之,大周天子担任的角色,像个国际pol.ice。诸侯们就这样在大周天子的看管下,好好地过日子。
  
  周天子自己有两块直控的地方,一块是陕西关中,一块是河南洛阳地区。此外的其它土地,就都分封给各地的诸侯了,总计有一千来个。
  
  所以,周只是相当于一个头等号的大诸侯而已。但因为他相对最大,所以各诸侯国都听他的,奉之为“共主”。
  
  倒霉的是周平王遇上犬戎祸乱,丢了陕西的大片土地,头号大诸侯变小了一半儿。他只好东迁来到洛阳(就像有两套房子的人,火烧了一套,去住另一套)。但洛阳这套房子面积小,周天子住进去全得从新张罗,宫殿也敝旧了,粮食产量少了,所以肾虚了。
  
  按照政策,各国诸侯要进贡“土特产”给天子,但不进贡粮食,粮食必须靠老周自己解决。这一点对老周的兴衰至为关键。周天子从前在陕西关中的时候,立足于周人开发了一千多年的大本营,地肥粮多,四周险塞,什么都好办。现在洛阳就没有那么好了,洛阳的底子相对薄很多。周平王傻眼了。
  
  周平王迁到洛阳以后,好好经营一下,也可以凭着洛阳而自我振兴的。洛阳四周的险隘虽然比起“四塞之固”的陕西要差了,但那也是一块地盘啊。但是周平王不是英烈有为之主,他所能作的就是蹲在洛阳,拼命地虚张声势,摆出“共主”的架势,吓唬那些一度曾匍匐在地的诸侯。但你现在没有陕西关中平原大本营了,谁还怕你。现在洛阳的地盘,不过方圆一、二百公里,跟别的诸侯尺寸也差不多,大家更宁可把他理解成一个邻居。
  
  所以,周平王再咆哮,也是干嚎,诸侯各国不再怕他了,也敢于不来上贡了——指青铜、丝绸等重要物资,粮食更是原本不在上贡之列的,周王室经济日绌。周天子不得不转向诸侯“告饥”、“求金”,分封关系面临全面崩溃的危机。用古话讲,就叫做周天子“式微”了。
  
  周平王暂时能吓唬得住诸侯,是因为有郑国给他长期撑腰。郑国从老爹郑武公起,就一直一心火热地帮着周平王吆喝,以郑国的军力财力支撑周平王。周平王作为回报,任命郑武公作“平王卿士”(相当于后代的宰相,是天子的左膀右臂,总揽东周国事,位居百官之首)。郑武公牛了一阵子之后,就高高兴兴地死了,其长子郑庄公袭承卿士位,继续给周王室扛活卖命。2700年前的洛阳大道烟尘里,经常可以看见平王卿士郑庄公坐着马车,从郑国(河南新郑)往西一百多公里,到洛阳城面君。
  
  头几年给周天子打工,挺自豪,新鲜来劲,像毕业就进了外企。年头久了,郑庄公就慢慢觉得不平衡。大周朝元气已伤外强中干,全靠俺们郑国撑腰,可他还装得像大老爷似的。郑庄公像那匹贵州老虎一样,慢慢觉得周平王“技止此尔”,就野心勃勃起来,凭着爷爷爸爸是老革命的资格,和这几年他笑傲诸侯的实力,开始要到周平王头上拉粪。周郑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周平王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只好拉一派群众打另一派群众。他趁郑庄公离开朝廷期间,就偷着召见虢公(虢国国君,“假虞灭虢”就是说它呢),让虢公取替郑庄公作平王卿士。
  
  虢公优柔寡断,不敢接这个热山芋,并且消息很快走漏。怒气冲冲的郑庄公听说自己要被挤出内阁,冲进洛阳就跟天子讨说法:“我是朝廷卿士,我哪点干得不好!难道你要换掉我吗?你当初来中原,还不是我爸爸保着你的!你们周王室还不是全靠我们郑国撑着腰!”
  
  周平王大窘,结结巴巴地起誓绝无二心,并采取息事宁人的作法,继续让郑庄公当“平王卿士”。
  
  郑庄公说:“你说话,我不信!你今天说的,明天又变了!”
  
  “不信不怕。这样吧,我把我的太子送到你们郑国当人质,你把你的儿子也送到朝廷作抵押。我让你继续当卿,这回你信了吧!如果我失信,我儿子就归你处理。”(有个儿子就是好啊!)
  
  于是郑庄公答应了,互相交换儿子当人质,以示双方的爸爸睦邻友好,两代人不动摇。
  
  在重视等级礼仪的大周朝,天子用什么尺寸什么颜色的弓,各级诸侯又住什么颜色什么标准的房,房里铺几层席子,都有严格限定,不能僭越。天子堂上可以演什么舞,诸侯家里跳什么秧歌,甚至门前种几棵树,出殡多大规模,棺材用几层,陪葬的鼎用几只,号啕可以号几嗓子,都有法律约束。然而现在居然出现了天子与臣子之间互相交换人质的反常现象(这种事情本来应该只在诸侯之间发生),东周王室的尊严和君臣之间的名分,开始松动了。
  
  周平王生活二三事:
  
  周平王罩不住诸侯们了,只好在礼仪方面狠下功夫。他想拿礼仪来吓唬诸侯们,以弥补他经济军事力量的不足。周平王的礼仪训练,成绩沛然,真是值得诸侯们敬佩的
  。
  要说当天子也真不容易,平时,他必须“正衣冠而立”,跟练军姿有一拼。他的衣冠非常沉重,上边缀有玉石啊美铜啊什么的,穿着这些东西站直了还真需要一把子力气。这些衣服内容芜杂,里外多层,穿戴起来罗里罗嗦,又随时间随场合而变,他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去换衣服,好像模特赶场一样麻烦。遇上年成不好,他还要改穿素服,乘没有油漆的素车,吃饭时也不能奏乐。如果遇上烈风迅雷暴雨,则必须庄敬严肃,即使是夜里也一定要起身,把罗里罗嗦的衣服穿戴起来,穿整齐,然后恭恭敬敬地坐着听,因为这是“天”有想法要跟他这“天子”说了——天子作了违抗天意或传统的事了。
  
  作为天子,周平王的一行一动都被左史记下来,一言一论都被右史记下来,所以他不能乱动弹。根据史料记载,作为天子,他每天还要洗手五次,还得用淘小米的水洗头发,用淘细米的水洗脸。洗湿了的头发用白木梳梳理(干头发才用象牙梳)。然后喝一点酒,吃一点东西。养足精神之后,就去洗澡。洗澡要用两种浴巾,上身用细葛巾,下身用粗葛巾。出了浴盆以后,站在蒯草做的席子上,用热水冲洗双脚,再站到蒲席上,穿上麻布衣服以吸干身上的水。然后就穿上鞋,在乐工的歌唱伴奏下,升堂。(每天这么洗就受不了啊)
  
  升堂完毕,就要出门了,乐师撞击持殿堂南面的黄钟,并敲击右厢殿堂的五只乐钟来与黄钟相应和。把马拴在车上的人、赶车的人,也都有相应的规矩:站立时要如同悬挂的磬石那样略微弯腰,拱手时要象胸前抱着鼓一样,使车马转弯、回头时动作也要符合要求。在这之后,乐师奏起登车的乐曲,报告天子出宫了。周天子行走的步距要大小一致、符合规定,走得要让佩玉叮呤作响,与乐钟相唱和。这都是要平时练习的,周平王是全国走台步最好的人,是真正的首席男模。他上车下车的动作也有要求,必须捉着马车尾巴上的一只绳子攀登上去。马车上竖的旗帜有十二根飘带,旗帜上画着龙、太阳和月亮。
  
  等周平王要回宫时,乐师就撞击悬挂在殿堂北面的蕤宾乐钟,并敲击左厢殿堂的乐钟来与它相应和。总之,是麻烦的很,这就是礼仪。就凭着这股庄重威严劲儿,各地诸侯们都顺服于天子,缴纳好东西养他,战时听他调遣。
  
  虽然在拼命地走台步,而且走得也不错,但周平王毕竟镇不住大家了。他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越来越逊(因为失去了陕西大本营),诸侯不拿他当大牌了,甚至越级使用他的礼乐。比如鲁国的卿大夫家里就使用天子的礼仪规格,拿64个人的舞蹈队在庭院跳舞。这就是后来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把我们的孔圣人气个半死。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3-14 12:05:58 | 只看该作者



周平王在战战兢兢、忧忧闷闷的人生岁月中过了长达五十一年的天子生活,然后死掉了。这仿佛也是个规律,历史上那些活得不爽的天子,往往出奇地长寿,比如被儿子夺了皇位被迫退居二线的唐玄宗就活了八十多。大约人一生的福分是个常数C,要么过把瘾就死,很快消耗完这个C——像隋炀帝那样,要么当傀儡,慢慢消耗常数C,年头也就拉长了。
  
  周平王一死,该轮到他那在郑国作人质的太子继位。不料此子福气太差,在郑国作人质期间死了。好在此子还有个儿子,继位,是为周桓王(“桓”念环),时间是公元前719年(公元前八世纪眼看就要这么混过去了)。周桓王因为亲爹没享一天荣华富贵就客死郑国了,他说:“他奶奶的雄! 我恨透了郑庄公了!”
  
  这个血气方刚的周桓王,不同于他扶不起的老爷周平王,周平王当了五十一年的窝囊天子,慢慢地消磨常数C,周桓王却是个急性子,宁可全有,要么全无。他跟后来的燕太子丹一样,是个没有耐心的国家领导人,同时又受不得外人的气。周桓王当即宣布:免去郑庄公的平王卿士一职,不再担任朝廷第一号大臣的工作,拟聘虢公为周王卿士,全面负责勤王工作。这就意味着,周王室开始不再依赖郑国,改依赖虢国了。虢国也是个老牌大诸侯啊。
  
  赋闲回家的郑庄公嘿嘿冷笑,派出军队跑到洛阳边上,去报复周天子。当时正值夏月,军兵们抄起镰刀,把周天子的麦子割了好几百亩,一声吆喝,挟着麦子跑回郑国。周桓王干瞪眼追缴不回来。
  
  (注:麦子起源很早,麦子可以碾碎做面,面可以蒸糕,是好吃的稀罕玩意,奢侈品,相当于吃点心。但当时吃面不流行,春秋最流行的主食还是小米干饭,考古学者甚至找到了蒸小米的屉布。小米在当时不是煮粥吃,而是蒸成小米干饭吃,一是比较香,二是顶饱。)
  
  到了秋天,洛阳附近的小米也熟了,郑庄公故伎重演,又去抢小米,把周桓王气得哇哇直喊:“我靠——根本不拿我们天子当回事啦!”
  
  这一年冬天,周天子的粮食就不够吃。他只好跟东边的宋国以及北边的卫国去借。但他又不好意思直接去借,就让比较乖而且讲礼的鲁国出面去借。鲁公愁眉扫眼地找到宋国国君,说:“今年,我国欠收,借给我们几百斤粮食吃吃吧!”
  
  宋公大恼:“胡说八道,我们的庄稼地哪哪那儿到哪哪哪儿,你们还霸占着没说清楚呢!”(宋国在鲁国西边,因为争夺良田常跟鲁两互相揪头发打架。)
  
  “呵呵,我劝你还是借吧,这是老大的意思啊!”鲁公把大拇哥往周天子的方向一竖。宋公一听,哦,原来是那位可怜的月光一族啊,赶紧掏粮食吧。
  
  宋国、卫国、齐国都掏了粮食。随后借到郑国头上。出于礼貌,郑庄公也掏了点粮食去救济天子——抢归抢,名分还是要维护的,毕竟天子是老大,伟大的地位从老祖宗时代起就一直不曾动摇过。
  
  借粮食这事教育了郑庄公。郑庄公觉得,自己要想在诸侯中建立霸威,还需要借助老周这块招牌。譬如他想去跟某国要粮食,或者借道,或者借兵去打谁,如果他以郑国的身份去要,人家肯定不给。如果他说这是老周要的,别人就不好拒绝了。借老周的名义对诸侯下达要求,发号施令,那就好使多了,也名正言顺多了。诸侯如果敢拒绝,那就是违抗天子,我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召集一帮诸侯去打你,以众欺少,直到打得你服了我,不敢违抗我的要求为止(当然,我的要求总是借用老周的嘴巴说出来的)。最终,借老周的名号,我建立了我在诸侯中的实际霸权。这,大约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吧。
  
  所以,郑庄公需要老周这个招牌,最好不要跟老周闹僵。
  
  主意想定,郑庄公不再拖延,亲自跑到洛阳去礼拜周桓王,想把邦交关系恢复到割麦子以前的历史水平。郑庄公说:“我错了,您是一国之长,我以后不敢再凭借国力强横就欺负您了。我给您上贡好东西来了。以后咱们还是周郑交善吧!”
  
  然而,作出低姿态的郑庄公却不受周桓王待见。周桓王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当狐狸说要睡觉的时候,母鸡更要打起精神。
  
  于是,周桓王拿割麦子的事儿挖苦郑庄公,并且送他两车秕糠做为回馈。他说:“谢谢你送来这些贡品,但我这儿却没有什么值钱东西了,粮食都被一个白眼狼的大毛贼偷抢去了,就剩一点秕糠可以当作礼品回馈给你了!”——人家从周天子拿回来的回馈都是珍宝好物,而郑庄公拿回来两车秕糠。这是周桓王故意做来侮辱他的。
  
  悻悻不乐地返回封国的郑庄公,用秕糠给猪圈铺了一层地毯,心中坚定了继续唱对台戏的决心。
  
  (注:从秕糠的事我们看到:诸侯上贡给国君,国君需要给回馈。所以,上贡和回馈,是一种感情联络,而不是地方对中央的纳税交公粮以及中央向下的拨款,所以当时还不是后代意义上的统一帝国。既然上贡是一种感情联络,天子还要给以回馈,来回一计算,老周没占什么便宜,难怪势力越来越虚弱呢。而且上贡贡品中也没有粮食,譬如楚国,它送给老周的就是一种特别的茅草,过滤酒用的。这对壮大老周国力一点儿用都没有,而且楚国也已经好多年没来上贡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5:58:05 | 只看该作者
周桓王驾下有个老干部,叫做周公黑肩(这名字起的,多有个性),给周桓王提意见:“我们大周自从东迁以来,一直依靠的是郑国。我们应该善待郑国,这样别的诸侯看见了,知道若对周天子好,就会得到报偿,就也会争先恐后地对我们好。可是,上次郑庄公跑来礼拜您,您却拿坏谷子作回馈污辱他。我恐怕,从此再没有人会支持我们了。我们将更加孤立了。”
  
  周桓王说:“你这种软骨头的办法是行不通的。我认为,必须跟郑庄公打一仗,打垮郑庄公,这样诸侯就怕了我们,天子的权威就从新树立起来了,对诸侯的控制力也就强化了。”
  
  这个不懂“经济是影响国运的根本动力”的天子,不顾周公黑肩在那里大摇其头,命令作战参谋研究伐郑策略。
  
  按周朝军制,天子拥有六军,诸侯大国拥有三军,小国只有两军或者一军。但是,东迁以后,周朝竭尽全力也只能动员三个军,每军编制一万余人。如以三个军征讨同样拥有三个军的郑国,力量相当,胜负参半。周桓王的作战参谋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必须借力打力。
  
  周桓王的最佳同盟,当然得是那些被郑国欺负的列弱了。于是周桓王讲好,请卫、陈、蔡三个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家伙,赞助发兵。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在忍气吞声十三年之后,周天子战车从洛阳隆隆启程。卫、陈、蔡各起本国主力,到指定地点约齐,完成军事编队,将一架巨大的战争的机器,瞄向威胁中原大地安全格局的、饱经风霜的郑庄公老大爷身上。
  
  郑庄公刮净家底,把三军倾巢而出,以攻代防,催动兵马出驻都城(新郑)向南二十公里,和周天子联军对峙于河南长葛。双方布成阵势。自大周建国以来,中原大地上中央军与地方军的第一次对抗战,仿佛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中央go-vern-ment军的作战指挥人员是:
  统帅 周桓王 指挥中军,居中
  将领 虢公林父(卿士) 指挥右军,居右。右军旗下,还附属有蔡、卫勤王部队
   周公黑肩(卿士) 指挥左军,居左。左军旗下,还附属有陈国勤王军
  合计兵车约400辆
  
  
  郑国作战序列:
  统帅 郑庄公 寤生(呵呵,名字不太雅)
  将领 祭足(正卿) 统领左军
   原 繁(大夫) 统领中军
   公子元(大夫) 居中军
   高渠弥(大夫) 居中军
   祝 聃(大夫) 居中军
   曼 伯(大夫) 统领右军
  合计兵车约300辆
  
  郑国为了规避周天子的三军称号,将自己三军称作“左踞,右踞,中踞”。踞是大公鸡爪子的意思。当时斗鸡的时候,鸡爪子还可以加青铜的“拳击手套”。
  
  周桓王兵员数目略显优势,最大的薄弱点来自其左军麾下的陈国军队。陈国人打起仗来向来就是磨洋工,后来楚国在城濮之战失败也是因为跟他们合作。而且陈国兵从前被郑庄公打怕了,态度首鼠两端,阶级斗志不坚。郑庄公肚里雪亮,抢先发出攻击信号,令右踞统率“曼伯”迅速出击,使用“粘字诀”压制go-vern-ment军左翼下的王军战车活动,闪出后续空间让跟进部队逐次跃进突击,狠狠揪住陈国徒兵这个死穴又踢又踹。泰山压顶腰不直的陈军很快气馁,在郑庄公的战车咬合下,纷纷跳车逃跑,抱头四散。陈军很快退出战场。左翼go-vern-ment军受溃军干扰,周公黑肩指挥失灵,整个左翼土崩瓦解。
  
  夺取战场局部优势后,郑左踞与go-vern-ment军右军(含附属蔡卫兵)接战,抢入go-vern-ment军车阵。惊弓之鸟的蔡、卫兵比陈国也强不到哪儿去,很快发生退却。但右军统帅虢公林父不负周桓王倚重,奋勇力战,稳住阵脚,将业已插入己方阵地的郑左踞像拔钉子一样,拔了出来。郑左踞被逼退回。
  
  左右两翼交战至此,双方各自一胜一负,战局逼平。
  
  郑庄公不给对方喘息,挥动三军全线猛烈出击,分别由左右两翼实施向心合围,集中力量压击周桓王中军。
  
  周桓王已失去左军,急招右军收缩,孤注一掷地支撑中军,沉着应战,几次化险为夷。
  
  双方几万人车拥挤着乱打,规模宏大,场面壮观,举起又落下的长戈和矛戟,使这里更像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周桓王也亲自动手了,他手挥舞着铜钺,砍击逼近他战车的敌人。铜钺就是大斧子,王权的象征,本不适合作兵器,但顾不了那么多了。周桓王正在张牙舞爪地砍,郑国大夫祝聃从远处瞄了个准,嗖的一下,毒蛇一样的一支铜头竹箭,正中周桓王肩膀。血立刻从青铜箭头X L了出来,一同流淌着的还有三军的士气。
  
  天子中箭,可了不得了,go-vern-ment军只得且战且退。
  
  按照大周朝的作战礼仪,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要超过一百步距离,跟踪追击不要超过九里,这都是为了表示礼节,打仗点到为止,不为已甚。毕竟大家都是一大家子的,互相是亲戚。郑国公族和周天子,三百年前是一家。
  
  郑庄公也怕自己干得太大了,鉴于周军虽退而不乱,于是下令收住兵车,公元前707年所目睹的周郑“长葛之战”,就这样突然嗄然而止了。(是不是不够过瘾,春秋早期的打仗就是这样古典味道的,三军依次排队前行对决,不像是战争,倒像指挥一场开幕式队列表演,配得还是交响乐,让人昏昏欲睡。)
  
  周桓王中了一箭,但是并不致命,春秋时期弓箭杀伤力不大,射程不远,周桓王捡了条命。
  (注:正是由于弓箭杀伤力还不大,不善于移动避箭的战车在战场上才很有地位。战车上面,通常有三名战车兵,都身穿牛皮甲,头戴牛皮胄,或者青铜胄。由于当时的箭力道尚不甚大,这些牛皮的防护用具,可以抵挡得住箭,被射上几箭也不怕。等到了后面的战国时期,弩出现了(凶猛的狠),射出的弩箭,射程远,力道大,穿皮甲能力强,使目标高大行动缓慢的战车成了逃不掉的靶子。缓慢的战车上立着的两三名战车兵,无法机动躲避,挤在一起也无处可藏,成了靶子上的活物,干等着挨射。一旦被射中,就小命难活了,穿着甲胄也不顶事。于是战车的地位就滑坡,被日益流行的机动作战能力突出的骑兵慢慢取代,那是后话不提。)
  
  由于弓箭力弱,骑兵又尚未投入战场,所以步兵的近身肉搏就成了战斗中的主要杀伤形式。传统的作法是,一辆战车配轻甲步兵七十二人作为支持,叫做一乘。七十二人都布置在战车前面,攻敌陷阵。然而,步兵一旦受挫,挤撞一团,相互践踏,后面跟进的战车就失去冲击空间和严整行列,而行列严整又是车战致胜的关键。这就像象棋里的“车”,一旦前面有卒挡着,就不能直进一样。
  
  所以,在这次令人昏昏欲睡的战役里边,郑庄公大胆尝试,积极改革,引入了“鱼丽阵”法。“鱼丽阵”,说白了也就象一群小鱼跟着大鱼,把轻甲步兵配制在战车两侧及后方,让战车象坦克一样往对方的步兵身上碾,己方步兵随后跟进,趁火打劫。仿佛田野里一台收割机在前面,后面是拾麦穗的人,直接把敌人人头往筐里拣就可以了。
  
  郑庄公命令轻甲步兵象国民party军队那样端着枪,散跟在战车后面去落井下石。这么一改动,车人各得其所,获得战术优势。
  
  总结周桓王这个人,很有血性,但流于莽撞人。他发动的此次战役,根本就是战略错误,因为他的go-vern-ment军没有必胜把握。作为一国之君,押这样的战争赌,胜了,于自己的国君身份增补并不大,败了,整个国威就算全玩完了。
  
  战法有云,善于作战的人,先把自己处于必胜不败之地,确保自己打击敌人能就像力举秋毫,以石击卵,有了这样的把握再启动战争。而不懂作战的人,总是期求在苦战中取胜。周桓王就是后者,虽然他够玩命的。
  
  有了必胜的把握才启动战争,这就是孙子兵法的“全胜”原则。而周桓王是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说他发动这场战役有嫌鲁莽,不是聪明之举。“上将伐谋”,外交本来是周天子的优势,可是他并没有利用之,而是诉诸于战斗(而且是并无多少胜算的战斗),结果白死了很多人,自己也中了一箭,这才舒服了。
  
  这一次中央与地方的正面交锋,正式宣布了周桓王外干中间也干的事实,从此,天子成为缩头乌龟,诸侯之间开始排座次、争老大,数百年的纷争开始了。这以后,即便从整体上看,从月球上看,貌似平静的中原大地再也不貌似平静了。
  
  (注:郑庄公还是懂得分寸的。在长葛之战结束,go-vern-ment军退却的时候,郑大夫祝聃曾请求带兵追击。但是郑庄公制止了他,郑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欺天子乎?(君子不敢欺负人,更何况敢欺负天子呢),只求我们郑国社稷无损,也就够了!”他不让祝聃去追。
  
  当夜,郑庄公还派大夫祭足去周桓王的营中“问王疾”——什么意思呢?就是慰问伤情,以示礼仪和关切。真不知道祭足见到周桓王,怎么摆置表情和开口讲话。
  
  祭足念道一番,留下礼品,肃穆地磕了几个头,回去了。周桓王躺在床上,看着他走远,简直是,气的要笑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3-15 15:58:46 | 只看该作者
回顾东周初年(公元前八世纪末期)诸侯争战之第一赛季,郑庄公的成绩,首先他逼服陈国,获得半分,又连败宋、卫、蔡三国,破许国,积4分。郑庄公以4.5总积分在河南小组赛区出现,参加与国家队(周桓王军)角逐,迫使国家队领队周桓王受伤下场,郑庄公遂光荣获得本赛季全国冠军,风光无限。
  
  但此次诸侯大战,未邀外省队参加,其于运动史上的成就,就不是非常醒目。不过,郑庄公仍然是河南群众的骄傲。当此之时,河南是中国的核心,开化最早。向西,是陕西一带,那里的秦国方才建国不久,华狄杂处,荒远而落后,基本没资格参与中原赛事。向北,山西的晋国,晋国的公亲贵族们正忙着窝里斗,你砍我,我砍他,大搞阶级斗争,无暇参与中原政治。向南,长江沿线湖北地区的楚国,被鄙视为南蛮,尚不能逐鹿于中原,长江下游江浙地区的吴越,则落后得连车轮子都没有,根本上不了桌面。向东呢,山东的齐鲁,确实都是大国,地富民丰,但他们在郑庄公眼里是睡狮,此刻平静,还没到咬人的时候。所以,全国诸侯都碌碌无为,时无英雄,遂使郑庄公成名。
  
  郑国的地盘,其实并不大,而且郑国是个外来户——是随着周平王东迁才从陕西挪到中原来的。作为新移民,老郑必然与中原老住户(宋卫陈蔡)之间,为了争地盘而矛盾重重,从而引发出前述连绵不断的小战——这就像班里的新同学要被老生欺负一样。作为新同学,郑庄公知道求助大哥,他采取与东方大国齐鲁交好的办法,获得外援,遂在与周边小国的搏斗中频频占据上风。这也是一种“远交近攻”吧。
  
  然而郑庄公也有两个重大失误,一是过分以力服人,没有适当辅之以德,对待诸侯只是打过,而没有去帮助和做好事过。二是对待中央go-vern-ment态度过激,导致周桓王来打他,弄得自己脸上很黑,国际威望也打了折扣。而下一赛季的冠军齐桓公,则比较聪明,知道利用天子名势,适时推出了“尊王攘夷”口号,大获人心。
  
  相比之下,郑庄公的战略研发还是差了那么一截,未能跻身于春秋五霸之列,只能号称“小霸”或者“初霸”。然而郑庄公确实是河南诸侯第一人,此后的河南诸侯,包括郑国,全都肾虚得不可救药。原因很简单,河南地理位置是天下中央,围绕它的东西南北各大诸侯间进行战争,军队都要打河南经过。所以河南成了我国版图上的巴尔干地区,古人称之为“四战之地”,四个方向都是敌人,变成敌人们军事演习的靶场。大家有BoB!!!,都跑到这里来扔,河南诸国给炸得七零八乱,一直不能生息壮大。
  
  所以河南境内的陈、蔡也好,郑也好,宋、卫也好,在后来的春秋史上,受够了四邻诸侯的夹板气,哪个邻居省份的诸侯强大了,他们就附属哪个邻居,别的邻居不干了,合伙来打他们,他们又紧着给赔礼道歉。“朝秦暮楚”这个词,说他们最合适。河南诸侯遂被逼出了一种圆滑的行为风范。
13#
发表于 2007-3-16 02:32:42 | 只看该作者

开眼界了~~~
继续继续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5:40:21 | 只看该作者

  郑国后来的事情,还需要再罗嗦一下。
  
  长葛之战后五年,执政四十三年笑傲河南的郑庄公,很不好意思地,自己死掉了。本来他还应该做更大的事业,但他还是选择去死掉算了。
  
  郑庄公一死,大儿子“公子忽”继位为郑昭公。
  
  公子忽不同于一般的花花公子,他有点类似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少年英武但天性退让。从前他当太子的时候,曾经搭救过齐国(公子忽提供国际援助,率兵阻击一伙入侵齐国的北戎,大有斩获)。齐人很感激他。齐僖公没什么好做酬谢的,就是闺女多,其中二公主文姜,评得上春秋第一美少女,生得美面如花,肤赛白脂,柳条细腰,风骚娇艳。齐僖公就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公子忽,凑成英雄美女的一对。死心眼儿的公子忽觉得施恩求报不好,显得自己乘人之危了,就拒绝了这桩好婚。
  
  这时候,大夫祭足劝公子忽说:“足下虽然贵为太子,但您的同父异母弟弟子突,依靠他母亲家宋国人撑腰,总想抢你的位置。如果你跟齐国联了姻,有齐僖公大爹做岳父,有了外援,将来谁还敢抢您的位子呢?”(齐国和宋国,都是当时的大国,有实力。)
  
  公子忽一听,有点后悔,但是改口已经不可能了,公子忽说:“曾经有一段美丽的感情放在我面前,但是,我没有去珍惜,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我一定要对齐僖公老爹的闺女说:‘我爱你’••••••”
  
  哈哈,不是啦,其实公子忽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他觉得爱情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不能象猪肉那么乱注水,所以,他始终拒绝采纳祭足的意见,而娶了小国陈国的公女。
  
  果然,他弟弟子突,是个大官迷,非缠着娘家宋国把自己扶上郑国君位去。子突的妈妈家是宋国一个大姓,跟宋庄公关系好,把这个意思跟宋庄公说了。宋庄公觉得这事可以捞外快,就把祭足从郑国诱到宋国来,绑在老虎凳上,经过软硬兼施,祭足屈服,同意回郑国之后里应外合,帮助子突夺公子忽的君位。
  
   祭足回郑国以后,偷着串联了一群软骨头大臣,联名上书要求公子忽辞职。公子忽也还真爽快,带着媳妇孩子,离开君位,投奔媳妇的娘家陈国去了。但是陈国是小国,没有宋国牛气,没办法帮他夺回君位。
  
  于是子突上台,是为郑厉公,这个名字一看就不好,是暴君的谥号。
  
  郑厉公屁股坐在宝座上没几天(这么说不太严谨,春秋时候还没有椅子,人们是像日本人那样跪在地上),刚要开始过他的官瘾,麻烦就找上门来了。宋国的娘家人扶立他即了位,自认有功,就派人来堵在门口索要酬报,非要边境上的三个郑城不可。郑厉公跟祭足一商量,城不愿意给,送了好几车谷子大豆去应付。宋国人一看大豆,大怒,一看谷子,还不如大豆大,更大怒,立刻发兵伐郑。
  
  郑厉公见娘家宋国大兵压境,就想起齐鲁来了,从前老爹郑庄公远交近攻,和齐鲁关系很铁。可是,齐国的齐僖公还在惦记那没招到的女婿公子忽,恨着郑厉公抢了公子忽的君位,不肯发兵相救。
  
  郑厉公就改求鲁国帮忙。鲁郑交好多年,郑国还专门祭祀鲁国的祖先周公,鲁国很高兴。所以这回郑国有难处,鲁君又自信面子大极了,就颠颠地跑到宋国去,替郑国说情:多交些谷子,不要割城了,好不好。宋庄公牛得不行,就是不宽让,鲁公怏怏而归。回去后,又约宋公出来,到虚、龟两个地方会谈了两次,宋公还是不答应。
  
  于是鲁公怒了,老脸气得像发怒的驴,说,我打你一顿看看,看你答应不答应。于是挥师攻宋,与郑厉公东西夹击宋国。郑鲁联军和宋军正在你冲我撞、人扬马翻之际。鲁公突然得报,说老家出事了,北面的齐国趁着鲁国兴兵外出,就来攻打鲁国的附庸小国纪国了。
  
  原来,齐国为了打通南向扩张的咽喉要道,一直想灭了纪国(弹丸小国)。而鲁国一直抵制着不让他灭纪,而齐国偏要灭了鲁国附庸的纪,就这么扁担长板凳宽地互相别着劲,终于趁鲁国空虚,齐军南下扑杀纪国而来。
  
  鲁国立马没心思给别人帮忙了,撤出战斗,火速回兵救纪。郑国也撤兵随鲁公一起救纪攻齐,恨齐国刚才不救自己。宋军一看俩敌人都转移了,自己呆着也无聊,索性追奔纪国,准备邀师再战。
  
  纪国这里呢,齐军攻城正酣,看见呼呼噜噜来了好多鲁郑东倒西歪的战车,不一会,又见宋军也风尘仆仆地凑近,四国军队刚要火拼,乌烟瘴气地远处又杀来两国车马,一是卫国旗号,卫国是宋国的死party,自然要发兵助宋打郑,另外一国人马是燕国,燕国在北,跟齐国关系很铁,齐国要打谁,他就跟着打谁。
  
  于是六国大兵,加上纪城一共七国,在纪城内外,混战一场,推倒的城墙,撞碎的兵车,半截的云梯,缺胳膊少腿的甲士,在战场上东摊西撒,象幼儿班地板上玩散架了的玩具。与玩具不同的是,身上冒着湿乎乎的血。宋国在混战里面一点好处也没捞到,带着残兵败将撤到商丘。其它各国互有损伤,收拾了车马也都拍拍屁股上的土,哄地撤了。这是郑庄公与周桓王长葛之战后九年的事情。
  
  不管怎么样,这么大闹了一场,宋国战败也就不再向郑国讨要三个城的回扣了。郑厉公开始踏踏实实当国君,管着郑国了。
  
  郑厉公(子突)管了一会儿郑国,发觉却并不过瘾。原来,扶立他夺位的大臣“祭足”,是老爹郑庄公时代的重臣,门生故吏众多,又自恃扶立郑厉公功高,十分傲气,相当专权,把郑厉公给架空了。郑国大事小事,都得按照祭足的意思办。
  
  一天,郑厉公在花园散步,就对亲信大夫“雍纠”抒发感情说:“你看天上的飞鸟,想飞就飞,想叫就叫,我贵为国君,反不如鸟儿来得自在。夕阳雨夜,引起寡人多少怨愁。”
  雍纠一听,雍纠明白了,立刻跪下说:“在下拿人钱财,替人销灾,愿为主公除去祭足一患。”
  
  郑厉公说:“你不是祭足的女婿吗?杀你的岳父,你肯杀吗?”
  
  雍纠一心效忠郑厉公,说:“主公您放心,明早祭足出城办事,我于路上设宴送行,用鸩(念阵)酒毒死他这条老疯狗。”
  
  于是,雍纠早早回家准备。一进家门,遇上夫人,也就是祭足的闺女。祭大闺女一看丈夫神色不同以往(女人就是敏感啊),反复盘问。实诚人雍纠不会做戏,索性就和盘托出鸩杀岳父的计划,并且请夫人跟他一起保守机密。
  
  夫人祭大闺女觉得就咱俩一起保守机密,力量还不足够,等到晚上安歇之后,祭大闺女就打电话给老妈,请老妈也来帮忙保守机密。祭大闺女跟老妈进行了对话,她问老妈:“丈夫和爹,哪个更亲啊?”
  
  妈妈随口回答:“当然是爹亲了啊。丈夫嘛,人人都可以当丈夫的,而爹却只有一个,怎么能比啊。” (要研究古代家庭论理学的人,可以在这里找到案例。)
  
  祭大闺女一听,觉得妈说就是有理,于是把丈夫准备次日毒死老爹的事,跟老妈说了。老妈一听,这还了得,赶忙又通知了老公。
  
  次日,谋杀人员如期在东郊设帐,雍纠乐呵呵地持酒给外出公干的祭足饯行。祭足目睚尽裂,大喝一声,把酒拍在地上,果然是烈性毒酒。众人冲上去,捆住雍纠,送往农贸市场人多的地方斩首。
  
  雍纠在可爱的刽子手准备砍掉他脑袋的时候,爱恨交织地望了一下人群里面他的娇妻祭大闺女,说:“媳妇啊,我猜中了这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局。”然后,就死了。
  
  刺杀的主使人郑厉公躲在宫殿里,听说特派员雍纠反被祭足杀了,叹口气道:“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听老婆的话,活该他倒霉。
  
  已经打草惊蛇了,郑厉公不想干坐等死,于是趁着风高夜黑,裹了心爱的官印,带亲随和不可或少的小妾,还特别义气地载了雍纠的尸体,逃跑出城了。
  
  郑厉公不敢往娘家宋国跑,以前不是为了三个城的回扣翻脸了吗?于是郑厉公向西南四十多公里跑到边境地区,还没过足官瘾的郑厉公在那里策动政变,杀死栎城大夫,抢下栎城来归自己用,训练了个把儿兵丁,天天想着复辟。
  
  这时郑国,国君跑了,祭足无奈,只好把躲在娘家陈国的上一任国君郑昭公(就是公子忽)请回来,接以前的茬管着郑国。
  
  郑昭公先是被祭足撵出去,现在又被祭足请回来,经过这进进出出的磨难,他总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郑昭公是个仁厚的人,长子多半如此吧,他管着郑国,也不瞎折腾,郑国倒还算安定,外国的郑厉公,率军骚扰了一下,找不到缝可以下蛋,就又退回去了。
  
  然而郑昭公的结果并不好,平淡了没两年,他被造反派杀死在打猎的野外了。接下来,相继走上郑国领导岗位的是老郑庄公的另外两个儿子(老郑庄公的儿子真多啊),但都死于非命!
  
  这时候,流亡在边境的郑厉公,想杀回来复辟,过第二把当国君的瘾。他带兵攻了半天,却攻不破,郑都城墙的工程质量比较好,特厚。最后费了好大的劲,收买了城里的人献城投降,方才让他进来。
  
  郑厉公在外流浪了十几年,受苦太多,以至于有点儿变态。有人献城投降接应他,他反倒咒骂那人背叛旧君,喝令大斧子上来,剁了那人脑袋(可能他也会看相,看出那人脑后有反骨)。
  
  随后,郑厉公又埋怨另一位老干部从前抵制自己,不当自己的间谍,于是把这老干部绞死了。这老干部忠于旧国君,没有反骨,也给杀了。因此,大家都不知道是该忠好呢,还是不忠好。郑厉公就好像那只刚放出瓶子的魔鬼,不论恩人仇人,逮谁咬谁。
  
  俗话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不能瞎折腾,郑国经过公子忽、厉公这么一折腾,国力大衰,把以前老爸郑庄公时代的风光,折腾得一去不复返了。
  
  夕阳照耀着郑庄公曾经战斗过的原野,黄河滚滚,流过河南大地。下一个时期的风采会花落谁家呢?让我们把目光向东移动,和黄河一起,注入公元前七世纪“齐鲁青未了”的山东原野吧。
  
  潇水曰:郑庄公的长子公子忽,被大臣杀了。其他两三个儿子也没得好死。难道他们不是一国之君吗?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人杀死?
  
  要说当时的诸侯国君,远没有未来专制皇帝来的威严,经常被下臣杀。这是分封制的特色。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有了世袭的土地、土地上的军队和赋税,甚至有一套行政管理班子——“家臣”,俨然国中之小国,足以与国君家族平分秋色。譬如祭足就是这样的,有着深厚的封邑家族势力作为撑腰。一旦他们势力膨胀,就可以驱逐国君乃至弑君(念作“是君”,就是杀国君)。整个春秋三百年,有36位国君被臣下杀死,而礼仪上的谮越更是常事。孔子最喜欢维护原有等级秩序万年不倒,为此气得直喊:“是可忍,孰不可忍。”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5:44:03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倾国二姬(700 B.C.—685 B.C.)
  
  一
  山东的原住民是东夷人,以五千年前的蚩尤为首领。蚩尤这位英雄,长得很生猛,“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黄帝跟他打仗,黄帝九战九负。蚩尤的脾气跟项羽差不多,可能也是不注意团结别人吧,越打越单薄。而黄帝越打人缘越好,最后黄帝和炎帝以及九天玄女神仙妹妹还有西王母娘娘合伙,在涿鹿一战打败了蚩尤。蚩尤被捉住后切掉了脑袋。
  
  希腊有个战神叫阿利斯,蚩尤死后,也被黄帝尊为战神,画成图腾来吓唬别人。蚩尤是齐鲁大地上最早的一个英雄。
  
  东夷族人才辈出,
  除了蚩尤,接下来最有名的就是大舜,再往后有名的是那个射掉九个太阳的后羿。其他名人还有造字家仓吉颉、大司法家皋陶。而盘古、伏羲,以及伏羲的老婆女娲,也都是东夷名人,只是他们成了神话。
  
  
  东夷人民的特点是善射(如后弈),好勇(如蚩尤),有仁心(如大舜),并且喜欢养猪。猪的四个小腿儿,是没法逐草而居的,说明他们不迁徙。既然不迁徙,说明东夷族的农业文明也不会落后。古代的拆字先生把“夷”拆成“大”和“弓”,“大”是君子的意思,“弓”说明这些大人君子同时善射。大人君子据说又长寿,所以东夷有不死之国,天真的秦始皇还真到东夷的乌托邦寻找不死药。最近,有人甚至拿墨西哥人的八卦太阳历做证据,说东夷人穿过白令海峡,成为印第安人的始祖,倘如此,那简直就值得骄傲了。
  
  然而值得骄傲的、善射又仁义而且不死的东夷族却一直遭受华夏人的绞杀,从黄帝时代起,东夷族不断挨揍,纣王临破产前,还在挥动主力跟东夷干仗。到了周武王伐纣建立大周朝以后,山东地区的东夷族受商朝旧势力(殷顽,哈哈)怂恿而叛乱,对抗周go-vern-ment。大周go-vern-ment军在老干部周公和姜子牙同志带领下东征,三年苦战,灭了五十个东夷诸国。
  
  这些被灭的东夷国,由谁来管理呢,于是一大片集合起来就分封给了姜子牙,成为齐国。事实上,姜子牙本身就是东夷人,派他来这里,有点儿以夷制夷的味道。也许是为了监督姜子牙吧,齐国的南面又设了鲁国,把东征功臣周公封到了那里。
  
  但是周公人忙走不开——他是个大圣人,要留在天子身边“制礼作乐”——周公就派自己的儿子“周小公”去鲁国主持工作。
  
  “周小公”带着老爸的嘱托,来到鲁国,受其圣人爸爸影响,周小公有点文人脾气,生搬硬套他爸爸那套礼仪治国方针。鲁国这里有一些商朝遗民,类似犹太人,非常会做生意,打造了良好的商业基础,(难怪商人叫“商人”),但周小公觉得这是资本主义尾巴,非割掉不可,商人们必须改按中原模式到井田里,撅着屁股铲地,不许做小买卖。鲁国的其它东夷秉性,也被周小公花了三年时间狠狠地整改过来了(“变俗”)。
  
  鲁国有什么东夷秉性呢?鲁国的前身是奄国,是个东夷国家,都城在曲阜,里面全是土生土长的东夷人,东夷习气很浓,尚武好猎,性格直烈,还特别性解放。在周初那场东夷叛乱中,奄国是各东夷小国中反周最凶猛的国家。周公东征时来到这里,打了三年才彻底击败了奄国人,随后狠狠地教训了他们——周公在曲阜这里搞了一次大屠杀,所谓“周公践奄”。具体的“践”法就是“杀其身,执其家,水淹其宫”——连杀再抓又淹。此外,周公还把这儿的男人全部去了势,大约从此这儿的人就温和多了。但是还需要调教,于是这不又让周小公来了嘛。
  
  周小公来到曲阜以后,就要开始调教了,他写了长达三十筐竹简的工作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奄国(现改名鲁国)的东夷人不尊周礼的可耻,痛心疾首地说服当地东夷人进行自我改造。改造人的秉性岂不比移山还难?周小公有办法,他让大家练习磕头——就照着他老爸编的《周礼》!
  
  “磕头有很多种磕法,”周小公站在曲阜礼仪训练班上,教大家说:“第一种磕法是稽首,就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大家看我的——这是磕头中的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停留时间短,是磕头中次重者。拜手是两手着地,引头至手而不触地,是较轻的。这三种磕法最流行。”
  
  周小公站起来拍拍手上的土说:“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都要行最重的那个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是轻一点的。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最轻的空首礼答拜,比如你们给我磕头,我作为鲁公就只需要回空首礼。空首就是跪着,双手拱于胸前,俯头触手,就这样。”
  
  有能力的东夷人还可以选修提高班的课程——这是很难的东西,我们只要看看教材就够头疼了:“振拜”,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手而后稽首,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首而后再拜手,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不下跪,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如果你脑子有点乱,搞不明白了,没关系,这本来就是高级班的课程嘛,不会也罢。注:这些磕头礼仪,均据《周礼》《仪礼》。就像练瑜伽可以改变人的心情,练习《周礼》也可以改变人的秉性吧。
  
  就这样,鲁国人忘掉了从前东夷人桀骜不逊、尚武好勇的传统,开始讲求亲情礼义、等级和美,大家学习互相作揖磕头,在山水秀丽资源富足的鲁国,过着束手束脚、不咸不淡的日子。后来这里出了个大圣人孔子,一点都不奇怪。
  
  周小公的“磕头训练班”一连办了三年,成绩沛然,然后他回到镐京向爸爸作了汇报,得到了爸爸周公的肯定,再加上后辈的努力,终于使鲁国成了一个“礼仪之邦”。后来,秦始皇把中国大一统之后,鲁国模式又被推广到全国,中国就整个都成了“礼仪之邦”了。直到现在还常常有人引以为骄傲。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09:58:23 | 只看该作者

  
  全盘“周”化以后,严格刻板的周礼在鲁国大获流行。而其往北的齐国却是另一个景致。
  
  姜子牙因为功勋盖世,被封到了齐国。注:位置在山东偏东北部,都城是临淄。齐国走上了姜子牙式的武人治国路线——不热衷于礼仪,而务实干。他发掘有一技之长的专家,重用能人,不拘一格地大力搞活经济,治理盐碱地,开发渔盐,鼓励妇女织造,刺激器皿手工艺生产经营,引导商朝遗民发展商业以补充农业的局限,国力开始蒸蒸日上。并且保存了东夷人的尚武风格,不停地欺负南面的鲁国。后来齐国这里出了个大能人管仲,鲁国那边出了个大圣人孔子,正是良有以也,毫不奇怪!
  
  一般来讲,武人在军队里往往养成这样的思路:立功受赏,计功提拔。所以,姜子牙治理齐国时,强调立功做事,重用有功之人,像上文所述,也就不足奇怪了。
  
  姜子牙听说周小公花了三年时间去办“磕头训练班”,就叹息说:“鲁国将来恐怕要北面而事奉齐国了吧!我在齐国搞礼仪建设,才只花了五个月,然后就投入精力去搞经济建设了,而他却搞了三年。我尽量简化大周的礼仪,以顺应东夷的民俗。礼仪啊,如果太繁复了,民众就会与当权者疏远。而平易近人,民必归之!”
  
  姜子牙不借重礼仪,但他也有支配民众的办法。当时齐国东海上有居士两人,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自己掘井而饮,耕作自食,不求于别人,徒然得到清高的美名,却被姜子牙派人杀死。周公听说以后,马上派人说:“那两个人是贤人啊,怎么把他们杀了?”姜子牙回答说:“这两个人不朝天子,不友诸侯,掘井而饮,耕作自食,无求于人,我们就无法用爵禄赏罚来劝禁他。他们名显于齐国,带了很不好的头,使得人们都不看重go-vern-ment的爵禄刑罚,go-vern-ment就没招了,这样徒有虚名的贤人必须诛之。”姜子牙想用爵禄刑罚去调动人民作事立功,而不是礼仪教化。这是法家的思想。
  
  姜子牙和周公,虽然路子不相同,但俩人是好朋友。有一天,在研讨会上见面了。当介绍用人经验时,姜子牙说:“我在齐国的国策,是‘尊贤上功’(重用能人,做事立功),一定是能力强,能办事立功的人,才可以重用为官。”
  
  周公说:“我儿子周小公,在鲁国的国策是‘亲亲上恩’,也就是用人以亲,讲求亲情,把亲戚都封了官。对这些亲戚官还要讲求恩遇,而不讲督责。这样就不会有人反我儿子了。”
  
  姜子牙说:“鲁国这么搞,自此必销弱矣!”
  
  周公反讥说:“鲁国虽然会销弱,但齐国未来的君位必将也不归你姜子牙家族所有了。”果然,鲁国后来确实如姜子牙所预言的,一直软弱困乏,勉强自存。齐国这边,重用贤能,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诸侯。但是齐国这些能力强的人,胆子也大,敢于上侵君权。最终姜子牙的后代被“大能人”田氏篡了权,一如周公所预言。
  
  周小公利用刻板的周礼把鲁国搞得思想统一,安定团结了,这是好事,但也丧失了变革进去和竞争的精神,最终国弱力乏,一直被外国诸侯欺负,不死不活地。而姜子牙在齐国解放思想,重用能人,经济武力皆强大,一度成为霸主。但由于思想太解放了,没有周礼思想的束缚,能人们犯上作乱、政治动荡也频频发生,最终被“田氏”篡了权,一如周公所预见的那样。
  
  所以,要么求稳定(像鲁国),要么求发展(像齐国),这两者是一个矛盾。纵观中国的历史,总是牺牲后者以求得前者的为多,我说得没错吧。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09:59:44 | 只看该作者

  
  到了春秋时代,鲁国该时代第一任国君鲁隐公走上历史舞台,混了十一年就被手下大臣羽文杀了。他弟弟而山东大地略靠南一点的鲁国,其东夷人的性自由精神与尚武传统,被周公的儿子“周小公”彻底整改、全盘“周”化了。严格刻板的周礼在鲁国大获流行,也都窝囊,鲁桓公接班。
  
  鲁桓公接班在公元前711年(郑庄公33年),鲁桓公重色思倾国,即位多年求未得,小妾虽然有几个,正宗爱情鸟却还没来到。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姬姓的鲁国要到姜姓的齐国去讨媳妇。齐国的齐僖公老爹,膝下正有一帮闺女,其中二公主文姜是个标准的大美女,生的如花似玉,蛾眉莺眼,杏脸桃腮,走起路来体若春柳,步出莲花,不知羡煞了多少诸侯公子,被评为“春秋四大美女”之第一出场美女。本来她是想嫁给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的,公子忽谢绝了。鲁桓公就人弃我取,派人向齐国要文姜。
  
  齐僖公认为齐鲁两国,从祖上姜子牙和周伯禽(周小公)起,就是门当户对的高干,虽然鲁桓公长相接近大蛤蟆,还是应允了吧。于是老模咔嚓的鲁桓公把如花似玉的春秋第一位风骚美少女文姜迎娶回了曲阜老窝。
  
  鲁桓公捧着顶着娶来的美眉文姜,不料私生活很前卫,在家当闺女的时候,就跟同父异母的哥哥你抱我啃。这么一个大美女,放着其它国家的诸侯公子不去爱,偏爱上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即便用现代眼光看,也属于天生丽质不知珍惜。何况在当时,贵族家的男女不能坐在同一张席子上,递东西也要由仆人转达,她这么干就更是警世骇俗了。
  
  但是,齐国没有这么罗嗦的礼教,文姜公主更是不管这一套。她这人有追求,传递果品、调料小瓶的时候——比如在家庭大聚餐时——她就直接把它们递给旁边就座的哥哥。一只娇嫩而丰软的手,还会在哥哥身上什么地方有意无意地停留一下。哥哥吃惊地抬头看时,发现文姜眼中,似乎春水摇荡。哥哥从此总在梦中发现文姜身体斜对着他,胸脯凸得那么高。他贪馋地望着她,眼光细细舔食着她的雪白肌肤。在俩人内心深处,一种偷食禁果的欲望,不可抑制地滋长起来。
  
  文姜和哥哥,终于突破最后一道防线,在桑树林儿里抱着,俩人嘿咻了起来。
  
  文姜和哥哥乱来,他们老爹齐僖公应该知道但是不管,因为齐国的风尚就是不重“周礼”。当初姜子牙因地制宜,简化使用周礼,顺应当地东夷人习俗,保留了很多齐国东夷族人的原初天性,比如性解放和尚武精神。《诗经》十五国风里边,一般都是男的泡女的,惟独《齐风》里的女孩大白天跑到男方家里热乎,第二天天亮才走。齐国女子痴情外露,诸侯闻名。
  
  其实整个春秋时代,男女mop.com L,君臣相残,同室操戈,父子反目,儿子娶老子的媳妇,或老子娶儿子媳妇,各种非礼的事儿揪头发难书,当时跟美国六十年代的性解放差不多。人们非常另类解放,极端前卫,要不怎么礼崩乐坏了呢,把孔子气得够戗。像文姜和他哥哥,毕竟是自家人泡自家人,与人无害,就算比较传统的了。更新鲜的事还发生的文姜的大姐宣姜身上,以后到了再说吧。
  
  美眉文姜,出嫁到了鲁桓公那里。她的哥哥舍不得啊,就亲自送她,一直把她送到了鲁国。鲁国的老朽们编的《春秋》就为这事挑理,说公主出嫁,按无所不包的《周礼》要求,应该是派上卿护送,派他哥哥来送(只是个公子),好像兄妹俩来这儿看电影似的,这算哪一出啊。
  
  文姜来到鲁国,给这个迂腐的国家带来一股清新自由的空气。按《诗经》描写,她经常在众人陪同之下,驾着华丽的马车,高仰着脸儿,赶着雄壮整齐的驷马,在曲阜城外大道上,无拘无束、自在无忧地游走,很有唐朝公主的自由泼辣风格,或者像那个不守规矩、爱闯红灯、pol.ice满世界追他的英国黛安娜王妃。并且,文姜不摆什么贵族架子,态度和蔼,欢声笑语不断,与平民百姓有说有笑,轻松随和,更让人联想到英国的戴王妃。文姜身上,充分体现了齐国女子果敢大胆,没有周礼束缚的天性。
  
  这位春秋四大美女之第一出场美女——文姜,带着少女恣情的欢笑,给鲁国灰色的天空涂上幸福的彩虹。过了一年,文姜跟鲁桓公生下了一个小孩,又过了几年,小孩已经到了打酱油的年纪了,爸爸他*的感情却出事了(哈哈!更像英王室了)。因为小孩已经能够独立打酱油了,文姜就经常找借口回齐国省亲,到了齐国,就趁机和自己同父异母的那个哥哥,那个了。
  
  文姜在国外闹绯闻,国人尽知——鲁国的老百姓也比较八卦,他们编唱了这样一首歌:“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这首歌的歌词大意是:破鱼网挂在桥上啊,鱼儿看了不害怕;文姜要回齐国啊,仆从多如云。
  
  别看这歌词大意含糊,你若生在那个时代,站在鲁国的街头唱一嗓子这歌,一定被宫里冲出的pol.ice宰了。若你是齐国人,宰了之后还得剁成肉酱分食。因为这首歌中的破鱼网便指鲁桓公。这首歌是讽刺鲁桓公像破鱼网一样逮不住鱼。即,鲁桓公非常没用,看不住自己的老婆文姜。
  
  这首以“破鱼网”为题的歌,后来越来越流行,最后被收进了《诗经•敝笱》,翻译过来叫《诗经•破鱼网》。
  
  文姜嫁到鲁国第十年的时候,齐僖公老爹死了,把位子传给了文姜的那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大名叫作诸儿),是为齐襄公。齐襄公一看自己跟妹夫鲁桓公平起平坐了,立刻邀请后者来到临淄进行国事访问,并且要带媳妇(国事访问要带媳妇,是现代社会的规矩,那时还没这规矩,鲁国大臣纷纷反对)。
  
  鲁国讲礼的大臣们怕文姜再传绯闻,就翻出《周礼》,告诫道:“去的话也可以。但是书上说,女的呢,应该住在丈夫房里,男的呢,应该跟妻子一屋,这就是礼。不要乱动,一动就出问题。”鲁桓公漫应了一声,就挎着媳妇文姜,很牛气地去了齐国。(注:鲁国大臣的意思是,到了临淄以后,鲁庄公和文姜不要分开住宿。)
  
  到了齐国临淄国宾馆住下以后,文姜说:“我要去酒吧街逛逛,你不用等我了。”说完,坐上车就跑了。
  
  果然,就在夜里,发生了两国人民都不愿意发生的桃色事件,即,作风很差的齐襄公跟美妹文姜再次风雨同床了。
  
  因为媳妇一夜没归宿,鲁桓公知道不是好事。老实人急脾气一上来,就跟武大郎一样莽撞了,武大郎不是就买了把菜刀吗!鲁桓公次日见到夫人文姜时,也是大发雷霆,要死要活地喊,还把帽子摔在地上。按照《左传》记载叫做“公谪之”,《史记》说“怒夫人”,就是把文姜斥骂了一顿。
  
  文姜于是哭哭啼啼,找人向哥哥传话诉委屈:“因为没有爱情,这样的家庭再不能维持了,虽然我已经给他生了一个孩子。”
  
  齐襄公有进步思想,主张婚姻是自由的,离婚是普遍的,美女是不能浪费在牛粪上的,有情人是需要终成眷属的。另外,他也怕鲁桓公回国后刀兵相向,报复自己——当时的鲁国还是比较强的。于是齐襄公就产生了西门庆杀人的恶念,定下毒计,在下一轮宴会上,鲁桓公被灌得烂醉,由齐公子彭生扶醉人上车回馆驿休息。公子彭生大约是个力士,或者桓公太弱不禁风,总之结果是,鲁桓公被公子彭生一扶,就闹了个“拉肋而死”。
  
  “拉肋而死”是怎么个死法,我不知道,大约是把鲁桓公的肋骨弄折了,内脏挤了个乾坤大挪移。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13:42:29 | 只看该作者

  
  短山上空徘徊不去的白云,把鲁桓公客死临淄的好消息,送到鲁国人耳朵中。讲礼的鲁国人遭受奇耻大辱,气得吃不下饭去,说:你们齐国人真是不讲礼啊,让我们主公戴着绿帽子往黄泉赶路!(当然他们不会这么用词了,“绿帽子”这个词是唐朝李白的诗中才开始出现的,是当时娱乐圈不正经人士的妆戴。)
  
  鲁国上下一致认为,把面子挽回来要紧,别太让诸侯笑话我们了。他们派人对齐襄公说:“我们国君去贵国修好。去了,礼也施了,结果人却没回来。这让我们在诸侯国际面前太难看了。我们请求你们惩办凶手公子彭生,以消除我们在国际上的难堪。”——这实在是个极其懦弱的发言啊!根本不敢声讨齐襄公本人。
  
  齐襄公呵呵一笑,觉得鲁国人仅仅提出了这么一个容易实现的要求——我还担心鲁国人会兴兵报复呢。
  
  齐襄公原本就是堕落的一代,没什么高尚信仰,一切围绕自己利益,看见公子彭生已经没什么用了,就把他当作替罪羊杀了。彭生临死还不服,嚎了半天才死。
  
  
  鲁国人把自己的死国君从他大舅子那儿迎接回来,放在祖庙里。大臣们无计可施,只是对着大挪移的尸首哭泣了一番,说:“老公!(老去的死鲁桓公的意思)~~老公!你死得好惨呐!~好在齐国凶手已经正法了,我们也不用发兵替您报仇咧!~~~”(这不混蛋嘛!)这些大臣们都是亲戚来的,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报仇的志气。
  
  接着,大臣们拥鲁桓公和文姜生下的12岁小孩儿继位(鲁庄公),就算是尽了臣子的义务,并把历史的车轮往前推进了。
  
  文姜把丈夫克死了,众怒难犯,不敢再回鲁国,待在齐国呢,又人言可畏。于是她就取了个中庸之道,跑到两国国境上的一个小镇城呆着去,犹犹豫豫。儿子鲁庄公说:妈你怎么不回来了。于是就在小城里给他妈筑了个离宫,在那儿凉快着,不时派使者问候她,送点奢侈品。
  
  不久,小孩儿鲁庄公奉妈妈文姜之命,跑到齐国来挑媳妇。鲁庄公岁数不大,但也十好几了,需要定亲了。他舅舅齐襄公接他住下,想了半天,哪个妹妹也舍不得给,最后咬一咬牙,决定把刚一岁的宗室女儿,还不会撒娇说话呢,许配给鲁庄公。
  鲁庄公有气不敢撒,骂骂咧咧回了国,等着过上十几年媳妇长大再去娶。齐襄公这边,也娶了个老婆,是周天子的闺女,周闺女命短,过了一年就闷闷不乐地死了。(一个人的一生,就这么一句话就完了。)
  
  老婆死了,齐襄公又没人管了,就跑到边境上去找漂亮妹妹文姜幽会。鲁国人就在史书《春秋》上使用精神胜利法,骂他俩说:“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哪哪哪”。这一个“会”字,是有讲究的,暗示着那不是什么好会。因为正常情况下,只有两国国君相会,才说“会”,这里相会一方却是女人,有什么好“会”的,肯定是发生淫情去了。这种不带脏字却骂了人的高明作法就是所谓“春秋笔法”——用句子的结构和不寻常的用词来暗中传达自己的谴责。一字褒贬,乱臣贼子惧。不过乱臣贼子们是否真“惧”,就难说了。
  
  齐襄公在位,高台广池,湛乐饮酒,田猎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唯女是崇,整个一个花花公子形象。(后来的齐桓公也是如此,整个齐国的风俗就是奢侈享乐,直到汉代还有人说“齐俗奢侈”。)
  
  花花公子齐襄公当国君日久,觉得也应该干点事业,别让人光觉得自己就是个泡妞高手。正这时候,机会来了,中原地区郑庄公死后因为争夺嗣位(“嗣”念四)而大乱了好一阵的郑国,派使者来,说我们又换国君啦!
  
  原来,公子忽(就是拒绝娶文姜的那个英雄太子)复归君位,才不到两年,手下大夫高渠弥造反,把他给暗杀了。
  
  听说高渠弥犯上作乱,齐襄公高兴了,发出请贴,邀请高渠弥带着新立的国君来齐国会会。
  
  高渠弥正怕诸侯各国不承认自己新立的国君,一见大齐国前来示爱,赶忙跑去会盟。盟会上,刚要歃血(把牛耳朵血抹在嘴边,“歃”念鲨四声),齐襄公突然翻脸了,叫道:“乱臣贼子在此,还不快给我拿下。”甲士们上去就把新郑公给杀了,然后把高渠弥给办了个车裂。
  
  车裂是古代死刑最残酷的一级,俗称五马分尸,把一个整的人向五个方向揪,揪成海星那样,最后揪成五块儿。(欧洲也有这样的杀人法,使用两匹马,要揪好长时间才能把人揪断,因为人体其实是很结实的,轻易揪不断。用战车来揪,就容易多了)。
  
  齐襄公用五辆战车、二十匹大马揪死高渠弥,杀得这么夸张,是为了给自己做广告,让天下诸侯都晓得是他把郑国的坏蛋揪死的。
  
  齐襄公替国际上主持完了这个正义,匡扶了郑国社稷,心花怒放,为了奖励一下自己,就又去边境上会了会文姜妹妹,当然,又被鲁国的阿Q们偷骂了一顿。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3-20 13:42:44 | 只看该作者

  
  文姜的事还没有着落,文姜的大姐宣姜,另一个美女兼扫帚星,又把她所嫁去的卫国扫得家破人亡了。
  
  (咳,齐僖公老爹怎么养了这么俩活宝。估计是祖宗姜子牙杀了狐狸猸子妲己以及妲己的妹妹,俩狐狸精随后来投胎报复。)
  
  美女宣姜所嫁到的卫国也是个不俗的国家,它处于中原巴尔干北部,是个大国,当初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康叔到卫国来,地盘给的比较大,目的是弹压当地野心不死的殷人,以殷人旧都朝歌为都城。卫国这个名字,大约也有保卫东都洛阳的意思吧。
  
  住在淇水岸边今河南北部淇县一带的朝歌城里的国君卫宣公,是个老淫棍,他有个小蜜叫夷姜。夷姜本来是嫁给了卫宣公的老爹,但卫老爹吃了很多海狗肾,仍然不能让夷姜小姐欢娱,夷姜就跟卫宣公自由恋爱了。俩人经常到郊外去high,慌乱之中,生下了一个孩子,叫急子,意思是“着急的时候生下的孩子”。等卫老爹一死,卫宣公觉得用过的东西不能浪费,就把爹的媳妇夷姜纳为自己的姨太太,不久又升为正夫人。这倒有情有义!
  
  等急子长大,因为老实巴交,卫宣公就把他定为太子,到了该给急子说媳妇的时候,就把齐国大美女文姜的姐姐宣姜聘来了。
  
  文姜和宣姜,齐国英雄的两个小姐妹,都有着倾人之国的魅力。文姜以其美貌倾死了鲁桓公,宣姜这里又要把卫国倾得家破人亡了。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宣姜还没到卫国,卫宣公又变主意了,因为他听说未上门的儿媳妇宣姜,艳压群芳,春光撩人,是个超级大美女。他想了想,禁不住老流哈拉子,就在淇水之上筑了个享乐的台子,然后老卫宣公把急子支到外国出差,自己跑到台子上等着。等宣姜一来,找不到新郎官,发现的却是老公公一双色迷迷的三角眼。老公公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果然这个女孩不简单,雪白的脸蛋颤动的嘴唇,一抹“微峰”送爽的小酥胸。老卫乐得把台子都颤摇晃了,立刻全身扑上来了。(此处需补写160字!)
  
  宣姜也没办法,就在淇水之上,解开衣带,跟老公公浪漫开了。幕天席地,大有野趣,旁边是一群吵闹的蛙声。(卫宣公上下通吃啊。)
  
  而朝歌城里卫宣公的老婆夷姜,也就是急子的妈,(兼卫宣公的爹的妾),见老公又有二奶了,自己失宠,气得要命,上吊勒死了。
  
  几年后,急子从外国回来,看见妈没了,老爹跟自己没上门的媳妇好上了,并且连生俩孩子,大的叫子寿,小的叫子朔。急子一看这形势,可真成“着急的孩子”了,心说:爹,您把这一家子搞得都不知道该怎么论辈份了。
  
  急子着急的样子,使卫宣公又愧又讨厌,积厌成恶,遂暗中打算废了急子。又过了些年,宣姜生下的小儿子“子朔”,已经长大到了可以说人坏话的年龄了,于是憋足劲说急子的坏话。宣姜为了小儿子子朔的前途考虑,也希望急子早死,所以也去说坏话。
  
  既然大家都想让急子死,卫宣公就动了杀心。他吩咐急子再次到外国出差,同时布置一帮刺客在边界上埋伏,一看见拿着白牛尾巴的使节就给杀了。
  
  不料这个阴谋给宣姜的大儿子“子寿”得知了。这个子寿是个善主,赶忙给急子通风报信。
  
  急子听子寿讲完,点点头。然而,可能是长期精神压力太大,急子同志万念俱灰,他说:“我不想逃跑,如果跑了,咱爹和你妈就要沾上恶名,我不能置咱爹和你妈名誉于不顾,宁可我自己死了算了。”(这都什么辈份啊?)。
  
  道义面前,子寿也不愿输给急子,打算替死,实施“替死计划”。他把急子灌醉,持了急子的白牛尾巴往外跑,跑到卫国边界上。埋伏在那里的刺客看见白牛尾巴,如期跳出,把这个当仁不让的子寿误作急子给杀了。
  
  真急子酒醒之后找不见子寿,连忙也追到边界上,跟那帮刺客打听:“大哥,对不起,打听一下,刚才有没有看见拿白牛尾巴的人经过?”
  
  “看见了,不过我们已经把他杀了,人头在这里,还热乎呢,你摸摸。”
  
  “对不起,大哥,您刚才杀错了,麻烦你再杀一遍好吗?我才是急子。”
  
  刺客说,哦,是吗,谢谢啊,真的在这呢。就把真急子也照单收杀了。
  
  同一天里,卫宣公的办公桌上摆上来两只儿子的人头:他和他爹的媳妇生的原装急子,还他和他儿子的媳妇宣姜生的假急子(子寿)。(这都什么事啊!)。俩孩子的人头,像两只祝寿的寿桃,摆给了他。不过已经放凉了,不冒热气了。
  
  卫宣公呢,也不知道是该乐还是该哭,再加上国人纷纷抗议杀太子一事,他从此开始白日见鬼,晚上抽风,一闭眼就做恶梦,以前喜欢颤的毛病颤得更厉害了,连宫殿都跟着颤,第二年就颤崩掉了。
  
  如愿以偿的宣姜的二儿子子朔,欢天喜地当上了大卫国的主人,号称卫惠公。
  
  可是卫惠公下面的干部群众都不服,一起作乱,进攻卫惠公,另立了急子的弟弟作国君。卫惠公无可奈何,仓惶出奔,往东三百公里跑到他*的娘家齐国去了。
  
  齐襄公一见大妹妹宣姜的儿子来了,高兴得不得了,说:外甥啊,早来就好了,刚把我另一个外甥鲁庄公送走。你也是来挑媳妇的吗?咱这儿就剩两岁三岁的闺女了,不过都是大美妞,要就给。
  
  卫惠公哭着说明来意,希望大舅借他点车马回国翻本儿。正想出国际风头的齐襄公一  拍胸脯,要媳妇咱不好办,要兵马可没得说。立刻发出英雄贴,准备武力护送卫惠公回国复辟。
  
  齐襄公邀请了宋、鲁、陈、蔡四国外援,兵车连结,杀气腾腾,冲奔卫国而来。卫国人抵挡不住。不速之客齐襄公趾高气扬带着五国大兵开进卫城,杀死抵制卫惠公最厉害的左公子、右公子,然后扶着一半齐国血统的外甥卫惠公再次登上了宝座。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8 00:28 , Processed in 0.05244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