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41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何园楹联诉心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9 11:2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扬州日报2013.01.24
作者:赵国平
=====================================================

何园楠木厅前的对联:“退士一生藜苋食,散人万里江湖天”。


  何园楠木厅廊檐下,悬挂一副对联:“退士一生藜苋食,散人万里江湖天”,撰联人是晚清诗人、书法家何绍基。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yuán)叟,湖南道州人,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道光十六年(1836)丙辰恩科二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1852)任四川学政。其禀性耿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直至辞官。后期讲学授徒,游历河山,四海为家,晚年曾主持过扬州书局。《扬州历代诗词》收录了他的《扬州魏默深留絜园》等三首反映他在扬州生活情况的诗篇。
  关于这副对联,历来的文字介绍语焉不详,有的园林解说词中,干脆避而不谈。《古今扬州楹联选注》对这副楹联加了按语:“何绍基于清同治年间来扬州,与盐运使方濬颐相唱和,逝于同治十二年(1873),而何园初建于光绪九年(1883),何绍基早已去世,故此联为别处移来。”话直白明了,似乎此联与何家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仔细考证,事情怕没这么简单。何绍基与寄啸山庄的主人同姓,这倒或许是巧合。何绍基是湖南人,而何芷舠的祖籍在安徽望江,两者相距甚远,只能说“五百年前是一家”,不大可能是直系亲属。何绍基(1799-1873),大何芷舠36岁,不属同辈,他比何芷舠的父亲何俊(1797—1858)小两岁,他俩才是同时代的人。何俊跨入仕途的时间略早于何绍基,两人先后成为翰林。何俊在咸丰年间任江苏布政使,调两淮盐运使(未到任),而在这一时期何绍基也生活在江苏,曾主持扬州、苏州书局。可能的情况是,两位翰林有过交往,这副对联是何绍基给何俊的宅院题写的。何芷舠也很喜欢这副情致散淡的联语,并一直保存着父执何绍基先生的墨宝。
  何芷舠49岁的那年,辞官回乡,在扬州购买双槐园旧址,兴建后来被命名为寄啸山庄的豪宅时,把这副家藏的旧联悬挂在主厅最前沿,同园内其他新添的楹联一样,表明自己归隐江湖的傲岸志向。
  作为从官场上急流勇退的何芷舠,在扬州大兴土木,营造安度晚年的豪宅,不可能从别人家移用一副对联,这既不合情理,更有失豪门的体面。合乎情理的解释是:“别处”是自家别处的宅院。因为园主对此联情有独钟,挪到新建的住宅中继续使用。
  何芷舠辞官前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是公认的肥缺。何正当中年,辞别官场,回家“卖红薯”,其主要原因是他对腐败无能的清廷已失去信心。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国家主权大都沦丧,万事仰承洋大人的鼻息。海关本是掌管国家权力的重要机关,但此时海关官员已成为洋人任意摆布的傀儡。富有爱国正义感的何大人,一方面感叹朝廷的昏庸,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极力维护国家主权,与海关内的洋人,从容周旋。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单薄,过分与洋人顶撞,不符合朝廷对洋人唯命是从的要求。唯一的办法,只有逃离是非之地,挂冠归隐。
  家藏的那副何绍基撰写的旧联,语意与何芷舠归隐的心情吻合。挂出来,让每一位来客进门后第一眼就能看到它,“司令何须细打听”,园主的告白已昭然若揭。这是有骨气的知识分子的高明之处,情绪的表露用一种文雅又比较隐晦的方式。
  此联用典不深奥,现代人单看字面,都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退士、散人,说的都是隐居之士;“一生藜苋食”是借喻,虽然离开了官场的花花世界,淡泊名利,粗茶淡饭,倒也安之若素,甘之如饴。人在江湖,但并没有浑浑噩噩,糊里糊涂混日子,“江湖常有庙廊忧”,整天心系的仍是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大事。高迈的气概和情怀,与一味的个人伤感、颓废,自然能比出高下来。此联与悬挂在船厅廊下的那副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都表明园主傲岸不群、忧国忧民的心绪,可谓互为呼应。


2#
发表于 2013-10-25 13:22:00 | 只看该作者
想老半天,终于明白差不多了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7 19:09 , Processed in 0.04372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