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8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雅俗共赏的南京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7 16:3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代宗师 于 2014-1-17 16:38 编辑

来源:金陵论坛(南京诗词协会官方网站)                  
作者:金陵文脉

    在古老南京,连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之气。从皇帝、文人到普通百姓,大多喜爱对联,善作对联。可以说,对联的发展,和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京,对联的发祥地之一
    据《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识》记载的一个故事称,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公元481~539),深谙平仄声律,诗作清新自然,曾为《昭明太子集》作序,晚年辞官不出,谢绝会客,自题其门:“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文辞质朴,表达出作者厌恶官场应酬,不与达官显贵打交道的一种闲适心态。他的三妹刘令娴,文笔以清丽著称,也做一联应和,“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文坛兄妹的对仗之作,珠联璧合,佳联一出,饮誉江南,“亭台柱壁,莫不题之”。这是我们知道的南京最早的两副门联,比公元964年五代后蜀主孟昶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桃符题联要早出450多年。
    “对联天子朱元璋
    明代初年,由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力提倡,上至公卿下至平民百姓家,大都张贴春联迎新年。据清人陈云瞻《簪云楼杂说》:“春联之役,自明太祖始。时帝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道圣旨,把明代的春联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据乾隆年间《解人颐》一书载,明太祖朱元璋甚爱对联,无论是行军打仗、饮酒下棋,或是微服私访、与大臣议政,都爱谈论对联,出句联对,倡导臣民对对子,他文化不高,却有“对联天子”的美称。
    朱元璋不但要别人写春联,还动手亲撰联语,据《金陵琐事》载,朱元璋赐予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一联:“破敌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联语有溢美之辞,“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其实等于朱皇帝在自夸自,看我多么惜才、爱将。史书上还有记载,明太祖见大臣陶安以书作枕,于是出上联:“枕耽典籍,与许多圣贤并头”,陶安才思敏捷,遂对执扇的皇帝对出下联:“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后来朱元璋还为其赠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来赞赏陶安的文才。
    有一次朱元璋和刘伯温对弈,皇帝出联,刘基应对。一付工整贴切、气势磅礴的佳句“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信手拈来成了传世至今的名联绝对。
    为考查儿子朱标和朱棣的文才胆识,朱元璋遂以御花园里的白马为由出上句:“风吹马尾千条线”,命两个儿子对下句。朱标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而朱棣则对的是“日照龙袍万点金”,下联一出,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由于朱元璋对对联的偏爱,民间也出现一些署上朱元璋大名的对联,如“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莫愁湖郁金堂)、“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胜棋楼),是真是假,如今也无证可考了。
    在民间还流传不少朱元璋与别人对对联的趣闻故事:如“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市井美谈、与10岁孩童的联对“十岁儿童当马驿;万年天子坐龙亭”等民间传说,还有“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等文字游戏。
    清代文人重楹联
    清朝,统治阶级为笼络知识分子,给予骈体文以特殊的重视,从朝廷、官府到民间,十分看重诗词歌赋中的对偶联句。自乾隆十六年(1751)到四十九年(1784)清高宗弘历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驻跸江宁,无论是到寺庙祭祀,还是游山玩水,均留下了一些楹联。
    如乾隆在南京为诸多寺庙的题联,“地近秣陵飞法雨;江门扬子听潮音”(慈云寺)、“天半插浮屠,宫殿金银三界上;云中现忉利,楼台丹碧六朝前”(报恩寺)、“波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午风”(清凉山清凉寺)、“吴楚江山通广运;华严楼阁总悬居”(燕子矶弘济寺)。乾隆驻跸的行宫也留下他称心满意的对联:“松间觅云径;罅眄石壶天”(栖霞山行宫)、“三茅天际青莲耸;二水云边白鹭飞”、“圣迹长留欣继武;慈颜有喜庆承欢”、“风物江山艳阳候;人文都会太平时”(龙潭行宫三联),从皇上欣然命笔中,亦可看出他对南京山川古刹的赞美之情。
    在皇帝的倡导下,文人墨客自是对楹联更加重视,在南京也涌现出曹雪芹、袁枚、魏源、龚贤、陶澍等楹联大家,有许多佳联妙对融入到名著中去。
    《红楼梦》中的楹联佳对,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寓意深刻。第1回中描写的“太虚幻境”石牌坊,刻有一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5回中宁国府上房内间有联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含有哲理,耐人寻思。第2回中智通寺有一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对联,用在比照贾府由兴盛至衰落,是一个极好的概括。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寓居南京秦淮水亭,有几副佳联,耐人寻味。“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是当年吴敬梓贫穷生活“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的缩影,正如《盋山志》载,吴敬梓“日惟闭门种菜。冬夕,无御寒具,则自秦淮北岸翘首行吟雅步,至古冶城诸山返,以为常,谓之‘暖足’”。尽管穷困潦倒,但是吴敬梓仍深爱着南京。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是吴敬梓的代表联,寓意深刻,不管是劳心者、劳力者,只要学好就能有出息,无论创业守业皆难,但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这也是值得借鉴的。
    乾隆十三年(1748)袁枚卜居南京,择地小仓山购得隋园,后更名为随园。在随园中有两副述志联写得新颖别致:“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爱文章又恋花”、“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没有铜钱可做来”,平易中深含至理。作为当时总领文坛的诗人,他还有不少抒发情怀的对联耐人寻思:“读书已过五千卷;此墨足支三十年”、“无求便是安心法;不饱真为却病方”。袁枚有诗人放浪之热情,为官有政声,退居有高朋,他的私人花园,任何人可以随意参观,即如袁枚自撰对联所说,“门无凤字;座有鸡谈”、“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清代还有一些撰联高手,如李渔、薛时雨、林则徐、魏源、龚贤、彭玉麟在南京也留下不少对联,在此不一一赘述。
    甘家大院楹联多
    南京的传统民居大多数分布在十里秦淮的城南,弯曲的小巷,密集的河房,栉比的民居,成了老南京的象征。位于南捕厅的甘熙故居,由于政府的致力保护和开发,不但请甘氏后人回忆出清代中晚期甘家的一些旧楹联,而且在全国范围广泛征联,使得甘熙故居成了传统民居楹联文化的集大成者。
    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的文人,道光年间进士。利用家藏的十万册古籍,潜心研读,勤于思考,成了大学问家。他不但精研金石之学,且擅长堪舆星相之术,勤事纂述。他在宅内自辟小院,建造了“文澜轩”和“寿石轩”两座书室,与文友朱绪曾等共同收集金陵乡俗掌故,著书立说。《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源出于此。
    甘氏南迁后,门厅上镌刻“于湖世泽,渤海家声”、“武丁旧学,典午名家”对联,充分反映了甘氏感念先祖,不忘祖宗的传统美德。大厅内高悬褐底金字的“友恭堂”大匾,中堂悬挂“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对联,抱柱上分别挂有“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德雨信风,仁山智水;礼门义路,贤士达人”、“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志存淡泊,风雨人生一部书”等联语,与室内的摆设共同组成江南名门望族客厅内丰富的文化内涵。
    2001年新发现的《江宁甘氏友恭堂碑记》,全文500余字,清晰地记载了甘氏家族以“施敬”为家训的历史,兄友弟恭,家风儒雅,才使家庭和睦,代代相传不衰。大厅里几副旧时楹联的含义与其十分吻合。即便三进、四进的对联“千秋博士;一代儒宗”、“ 修其天爵;教以人伦”和偏院联“人因竹静;风为兰和”,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内厅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并接待亲朋挚友和女客,《福寿三多》刺绣中堂边挂有“福禄寿三星高照,松竹梅四季长春”对联。
    旧时妇女多信佛,甘家在院内设有一处佛堂,供奉观音,悬有“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对联,日常在此诵经、礼佛。
    甘熙中进士后所筑 “寿石轩”,轩敞明亮、雅静,悬有其父甘福自撰联“积卷敢夸东壁富,披函好趁北窗凉”、“云烟供养邀清泽,金石摩挲发古香”,透出一股浓浓的书卷气。
    甘家的女儿结婚,便在家中布置洞房,有联:“良佩双温穆;新兰自芬芳”,更增添温馨的气氛。尤其是甘家媳妇严凤英的旧居,小巧而简朴,一副藏头联:“凤律心声扬赤县,英姿仪态誉黄梅”,极凝练地歌颂了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艺术成就。
    由于甘熙后人甘贡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江南笛王”之称,他秉承先祖遗风,为人谦恭宽厚,和睦邻里,与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为莫逆之交,共同主持过“公余联欢社”,当时的名流梅兰芳、奚啸伯、言慧珠、童芷芩等常到甘家大院交流切磋,甘家大院至今还保留有票友房,联曰:“津逮楼中,丝竹管弦,雅韵天生九畹;人文道上,才情胆识,大名高矗两门”。
    旧时甘家处处有楹联,就连小小厨房也写有“庖厨君子远,菽水妇人宜”,体现了甘氏女子的勤劳、贤惠。
    故居各进的大小门扇上,还陈留着旧时古香古色的佳联妙对,反映了甘家的家风和为人处事的哲学理念。一户较为殷实的人家,竟有如此众多的门联、厅联、书房联、闺房联,由此可见老南京楹联文化的深厚底蕴。
    太平天国红旋风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乃至建造诸王府邸,都有很多对联活动,这和天王洪秀全对楹联的喜爱密不可分。
    相传,洪秀全在创立农民革命组织“拜上帝会”时,自称是“天帝次子”,雄心勃勃,某夏夜去池塘游泳,见水面波光粼粼,即口占一联,抒发他的豪情壮志,联曰:“夜浴鱼池,摇动满天星斗;早登麟阁,力挽三代乾坤”。
    起义将领陈金刚也在军中悬挂对联:“王者命自天,谁敢化蛇当道;英雄居此地,何妨扪虱谈兵”,把清兵比作虱子、臭虫,气魄之大,令人慨叹。石达开起兵时,也有一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表现太平军的赫赫军威。
    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将书写楹联的“红色旋风”刮遍府邸衙署。洪秀全在天王府金龙殿上亲笔题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威九五,重开尧舜之天”,盛赞太平军勇士(虎贲统称)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崭新的“人间天国”。天王还题联:“独手擎天,重整大明新气象;丹心报国,扫除外族旧衣冠”、“天条流行,恩深雨露;朝纲理治,运转乾坤”、“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甲胄呈威风”等。
    诸王府邸的楹联也是用词不落俗套,一副副铿锵悦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风貌。有趣的是,东王府、翼王府、北王府、豫王府都用上了“凤头格”和“顺嵌”的嵌字手法,表现出诸王的不同战绩和地位:“东方诸侯,替天行道;王畿千里,顺地无疆”、“翼德威明,鄙阿瞒(曹操乳名)为小儿,能视豫州(即刘备)如骨肉;王陵忠义,弃项羽如敝屐,独知刘季(指刘邦)是英雄”、“豫州居天下之中,万方为宪;王爵加封建之上,百辟同钦”、“位列北王,俨率众量绕天国;职司后护,常施惠雨溥群黎”,洪秀全还为忠王李秀成题联:“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造亿万年太平天国,于弓刀锋镝之间,斯诚健者;东面而征,西面而征,救廿一省无罪良民,于水火倒悬之会,是曰仁人”,巧用各种历史典故,颂扬了天国诸王功勋。
    历史上那朝那代,似乎都没有太平天国有如此之多的府衙楹联,丞相府联曰:“凝碧池头,王右丞得句;虎岸关外,平原相勤王”、“丞天父鸿恩,报国效忠标姓字;相王侯骏业,斩邪留正燮阴阳”,将“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丞相的地位、作用表达得淋漓尽致。出自忠王李秀成的两副对联:“检束身心为宰相;点提兵将斩妖魔”(地官丞相府联)、“指日高升,不愁富贵;挥扇可渡,大显神通”(指挥衙联),也是大气磅礴,振奋人心。
    再如将军府联:“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八千人,威震寰中”,军帅府联:“军其近于均平,与士卒同甘苦;帅之为言率也,执鍪孤以先登”,师帅府联:“师天父训言,莫学黄巢李闯;帅地官徒旅,但为鲁肃曹彬”(曹彬系攻南唐、俘李煜的大将),旅帅府联:“旅人声吼妖魔走;帅字旗飘得胜归”,皆用“藏头格”的形式,表达太平军之威猛骠悍,克敌制胜。其他府衙也皆有贴切的楹联,“监古监人皆可法;军机军备总其成”(监军府联)、“巡之为言循也,共凛威循夏楚;查其近为察乎,群瞻明察秋毫”(巡查府联)。
    太平天国曾实行男女分馆制度,凡有技能的女子进绣锦馆,有一技之长的男子进百工衙或诸匠营,在这些最基层的工匠劳作地,也悬有特色鲜明的楹联,表现出天京对联之风的盛行。诏书衙有联:“诏出九重天,那怕妖魔施毒计;书成一统志,岂容鬼蜮竞横行”,总制府有联:“总纪总纲,好把天情消诡计;制衣制事,须凭圣体胜凶残”,绣锦衙(馆)有联:“绣衣赤舄堪为相;锦地花天尽是妖”,油盐衙有联:“油然作云,尔自巫山去雨会;盐差似雪,我甘冰窖雪毡寒”,金匠馆联:“金气多寿;匠心自工”,典袍衙联:“典内衣裳凭人取;袍上云龙伴我行”,司天水衙联:“天父天兄能救世;水兵水将尽诛妖”,铅码衙有联:“铅熔月晕;码逐星流”,就连开科考试的女考场也有一副藏头联:“太平世界,男女同权应科举;天国春秋,军民协力斩顽妖”。
    太平天国时期的府衙楹联,大都体现了效忠天王的思想,表现出斩妖除魔的决心和必胜信心,通俗易懂,带有农民起义军的特色,故能得以流传,在清末的南京,形成了楹联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即便是忠王李秀成为太平军阵亡将士写的挽联,也是语气庄重,撼人心弦:“魂兮归来,三藐三菩提,梵曲依然破阵乐;悲哉秋也,一花一世界,国殇招以巫阳词”,尤其是“破阵乐”一词的巧妙运用,真是神来之笔。
    民国名人爱咏联
    民国时期,南京的楹联活动大多数集中于社会的上层,政府要员、社会贤士喜欢咏联对句,借对联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或称颂战友的作为和功绩,也有一些文采斐然的对联镌刻于名山古刹。
    孙中山亲撰黄兴的挽联:“长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今日,后死何堪。”此联引用晋•刘渊“常鄙随陆无武(汉朝文臣随何、陆贾),绛灌无文(指汉朝武将周勃和灌婴,周勃曾受封绛侯)。道由人统,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耻也。”等典故,以古人兴亡衬之, “此才不易”旨在敬挽黄兴、赞扬黄兴的文武全才。下联借写彭祖之寿等,痛惜黄兴的青春夭折,情感悲绝、摧人泪下。南京临时政府海军总长黄钟英1912年逝世,孙中山也以联相挽:“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思南都俦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向东亚海权”,一种惜才叹才的悲悯之情,溢于言表。
    最显才情是的孙中山撰写宋教仁的挽联:“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五丈原,一抔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弘血泪,向屈子招魂”,上联高度概括了华兴会创始人宋教仁的外交能力和文辞才华,下联以诸葛亮之死来喻比,表达了孙中山对战友的无限深情。
    中山先生逝世前留下的两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也成了鞭策和激励后人的一副很好的对联。
    诗、文、书法堪称一代名家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孙中山献的挽联,情深意切:“综四十年胼手胝足之功,真是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历程中揖让征诛,视同尘土;流九万里志士劳民之泪,始知其来也有由,其生也有自,瞑目后精神肝胆,犹照人间”。即便是快走到人生终点时,依然不忘民族利益而致联蒋经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期盼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留美,1916年学成回国,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其间撰写了不少对联,诸如:“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下功夫”、“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尤其是陶行知仰慕新安旅行团宣传抗日的艰苦奋斗精神,撰联相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实这也是他自己致力人民教育事业的光辉写照,难怪郭沫若称赞陶行知“不仅是开创时代的哲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并在其墓园题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叶圣陶挽联曰:“情超哀乐三杯足;心有阴晴万象殊”。
    民国时,谭延闿任过国民政府主席,亦喜文字对联,孙中山先生逝世时,他挽联曰:“旭日丽中天,数千古英雄,孰堪匹敌;大星沉朔野,率三湘子弟,共哭元戎”。待谭主席作古,墓葬灵谷公园,胡汉民挽:“景星明月归天上;和气春风在眼中”。
    南京的楹联总和历史事件密切相关,有对联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是联书中多有记载,那就是痛斥汉奸汪精卫叛国投敌的三副对联。1940年3月,汪精卫初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长,民间有一联记载其事:“国祚不长,八十多天儿皇帝;封疆何窄,两三条巷伪政权”,此联借古讽今,嘲笑汪伪政权不过只能影响到几条街巷而已,势必和袁世凯一样短命。
    1941年除夕,汪精卫还恬不知耻地在“汪公馆”门口贴上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公之大业”,原想标榜自己的宏图大略,谁知民心不可欺,当晚就有人为对联添上“偏旁”,使得对联意义完全相反,“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公之大业”,将汉奸的丑恶嘴脸大白于天下,万人唾之!
    1942年5月12日,汪精卫过60 大寿,伪南京警察局长托灵谷寺长老书一寿联:“昔有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初读似觉在赞颂汪逆的有德有才,细品才发现联中的“盖世”、“罕见”乃“该死”、“汉奸”的谐音,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读之大快人心!
    1945年8月14日,日本侵略军无条件投降,举国欢腾,有人将此事载入联史,成了家喻户晓的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虽说此联并非上乘,用“捷克”也不能替代八年抗战之艰苦卓绝,但下联之三个地名连缀,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倒也自然贴切,可见作者的匠心独具。
    南京地名直接嵌入联中的,属文字游戏的名联有:“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据说是南京人对的下联,足见其巧其工,别开生面。
    随着解放大军的南下,原南京军区杜平政委亲书一长联,欢呼南京的解放,联曰:“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流,从此三山留故事;虎旅南征,雪得百年耻辱,迎来万户庆明时”,真是:“春来也,南京解放;时至矣,万物复苏”,南京真正的春天开始了!
    金陵美景有佳联
    自古以来,风景名胜都有不少好的楹联,他们对景观特色、人文历史作了高度概括、画龙点睛,成为装点名胜古迹的璀灿明珠,也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美育辅导的一份好的教材。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其地名掌故、历史沿革、建筑文物、宗教民俗、人文轶事在楹联中多有涉及,尤其是以山水城林著称的南京,留下了很多佳联妙对,联由景而名,景由联而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无论是古代、近代或是现代,风景名胜里的楹联,常换常新,注入了更多新的内容、新的活力。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很多古老的寺庙都留下不少上乘的对联。如鸡鸣寺,三国时为吴后苑,后遭兵火,复建部分建筑后,原浣香楼曾有集孟浩然诗句的古联:“谷静秋林响;楼深复道通”。建于五代时的兴教寺,南唐曾为李煜的行宫,辟有清凉道场,有一古联:“四面云山朝古刹;一天风雨送残秋”。北宋时王安石舍宅建半山寺,清人薛时雨撰有一联:“钟阜割秀,清溪分源,咫尺接层楼,叹禁苑全虚,尚留此寺;谢傅棋枰,荆公第宅,去来皆幻迹,问孤墩终古,究属何人”。明代迁址移建的灵谷寺,曾国藩还为龙王殿撰写过一联:“万里神通,渡海遥分功德水;六朝都会,环山长护吉祥云”等等。
    明代晚期画家郭仁、文征明、文伯仁以及清代高岑等曾相继绘出《金陵八景图卷》、《金陵十八景册》、《金陵四十景图册》等,诗人、联家随之吟联,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如清人彭玉麟题莫愁湖联:“胜地是流传,直博得一代芳名,千秋艳说;赏心多乐事,且看此半湖烟水,十顷荷花”。主讲崇文书院的薛时雨为玄武湖题联:“三百年方策犹存,剩凫渚鸥汀,时有烟云入画图;四十里昆明依旧,听菱歌渔唱,不须鼓角演楼船”,热情地赞颂了南京的自然风光。
    近代,许多名人也为南京的风景名胜著联,使得“人”以“地”传,而“地”却更因“人”而益彰其奇妙。清末维新派首领梁启超为“鸡笼烟树”的豁蒙楼题联曰:“江山重叠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庄重而又有动感,格调沉雄,令人深思时事沧桑,视为佳联。曾任江苏知府的谭嗣同为“莫愁烟雨”题联,也是一往情深:“身是六朝人,依然乐府江山,谁教匆匆后来事;家临九江水,为忆洞庭烟雨,可怜惘惘昔年游”。被誉为当代草圣的林散之为莫愁湖撰联:“虎踞龙盘,中山王气;鸢飞鱼跃,少女莫愁”,为灵谷寺撰联:“觉苑喜逢今日盛;道林行见古风还”。康有为的女弟子萧娴为胜棋楼题联:“石城对弈,钟阜开基”,皆是词简翰美的楹联佳作。
    1983年4月,南京《周末》报社、江苏电视台等 7家单位联合发起“金陵新姿览胜评点征联”活动,共征得风景名联3万多副,佳联如云,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共79副楹联,至此,新金陵40景的景点楹联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如中山陵联:“废两千载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年经验,遗言启迪后继人”。明孝陵联:“帝业已消沉,留得孝陵葱郁,石像巍峨,胜地重游溯前史;神州终变革,喜看钟阜峥嵘,人民解放,豪情奋发创新天”。阳山碑材联:“深谷易理,未能填海;大材难用,留待补天”。雨花台联:“石贵丹心一寸;人崇碧血千秋”等。
    2005年4月12日“新金陵48景评选”揭晓,楹联学家沙元伟现场咏联,如阅江楼联:“东临碣石,以观大海,魏武一待悬日月;高莅卢龙,为阅长江,宋朱两记定乾坤”。静海寺联:“七下五洋,探险投荒,扬威万里垂青史;五通商口,丧权赔款,蒙耻百年警后人”。云锦博物馆联:“师法自然,采千朵云;学功造化,织五彩锦”等。今后若为新金陵48景或55景再次广泛征集佳联,更会佳联迭出。
    群众钟情征联赛
    自1982年除夕,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等单位举办“迎春征联活动”,著名词学家唐圭璋教授,还亲书一等奖对联:“民强国富中华路;日暖风和锦绣坊”以示庆贺。其余获奖佳联如:“言谈不俗,衣冠不俗,处处移风易俗;上下齐心,新老齐心,人人戮力同心”、“梅红松绿市;虎踞龙蟠城”,据统计最后一联,竟有149名作者不约而同地对上“虎踞龙蟠城”,由此可见南京的美誉度之高。
    1985年春节江苏省广播电台举办为著名企业撰联的大型征联活动,共收到对联十万多副,按一题只评选一副对联的原则,共评出53副佳联,南京的一些知名作家、诗人、楹联学家:俞律、丁芒、吴奔星、忆明珠、窦天语、王德安、陈永昌、徐延平、王宜早等皆榜上有名。是年元宵,主办方还邀请省市著名书法家,书写了获奖楹联,假座夫子庙奇芳阁,举办对联书法艺术欣赏会,品尝秦淮风味小吃,将征联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2001年10月,江苏省电视台“周周兰亭荟”也经常向广大电视观众出句征联,涌现出一批文字优美、对仗工整的对联,对普及对联活动无疑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山外青山楼外楼;台里舞台戏里戏”、“五颜六色十锦菜;两岸三地一家人”、“云想衣裳花想容;国思强盛民思富”等,连续数周,征联评奖,开设楹联讲座,引起了广大观众对对子的浓厚兴趣。
    由于媒体的推波助澜,南京的楹联作者广泛参加各地征联活动。某地举办大型“长江颂征联”,我市资深楹联专家窦天语力拨头筹,一举荣登榜首,联曰:“一线流中国,越三峡,带五湖,名甲四河,波连九派,过六朝圣地,虎踞龙盘,倍感惊涛雄万里;半天画彩虹,通百衢,惠七省,车驰八闽,货畅双原,壮十亿声威,鹰扬鹏举,常留功业耀千秋”。全联将15个数量词巧妙嵌入,十分得体,气贯长虹,令人叹绝。
    1988年本市楹联作者王志和、徐延平推出了雅俗共赏的《楹联台历》(江苏教育出版社)第二年徐延平、徐龙梅等又出版了《日历上的楹联》(陕西人民出版社)印数达一万册,在社会上收到较大反响。
    2003年,本市资深楹联专家郭殿崇先生出版了《对联教程》,开设了《对联创作赏析》课程,对普及楹联活动,提高对联写作艺术,做出可贵的贡献,他所任职的南京艺术学院也于2004年11月,被中国楹联学会命名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
    2005新年伊始,不少南京的商家企业纷纷举办征联活动,弘扬企业精神,提升企业文化内涵,新街口百货商店要求的“藏头格”,虽说有一定难度,但响应者众,佳联一副接一副,“新年伊始,祝福禄寿禧吉星高照;百姓人家,愿父母儿女幸福安康”等31副对联获奖。
    春节期间,扬子晚报等推出“过大年有奖征春联”大赛,20天中收到对联数万,诗情与睿智结合,思想与诗情交融,最后在16件获奖作品中,南京楹联作者宗周的“江宁阜宁,丹阳启东映六合;海安淮安,涟水灌南润大丰”荣获金奖。
    总之,南京的楹联源远流长,明清两朝,对联艺术取得长足发展,达到鼎盛。民国以后,又有众多的名流贤达,制联巨匠留下众多的佳联妙对,有的堪称精品、绝品,可以预见,随着国家的兴旺昌盛,各行各业突飞猛进发展,作为诗中之诗的楹联艺术,定会步入黄金时代,大放华彩!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8 01:49 , Processed in 0.03905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