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9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我搜集绍兴楹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1 14:5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绍兴日报2011.01.14
作者:邓政阳 口述    董纪林 整理
==========================================


  “被做贼”的经历

  2007年冬天的一个周末,我和我的学生郑周镐、喻江煜、陈佳瑜等决定到诸暨采风,采风的对象是诸暨各镇的知名祠堂。
  我们先后到了同山边村祠堂、枫桥毛家宗祠、次坞吕氏宗祠等地,一行都非常顺利。后来,我们到了安华邵家塘祠堂。当我们走到祠堂门口,向在附近休闲的老人问及能否进去参观时,老人们满怀敌意地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你是外地人,来我们这里干嘛?我用普通话和他们解释,我说我是绍兴县一名中学的语文教师,带学生来这里参观。老人们始终不相信。我说我给你们看我的身份证可以吗?他们说身份证可以伪造。学生看到这种情况,立即用方言和老人们交流,我也告诉他们我们学校的号码……可无论怎样,他们始终不信。后来,老人道出了原委。不久前,他们村子里也来了几个参观的人,老人们很热情地接待,但第二天,老人再到祠堂去活动的时候,发现祠堂里面很多珍贵的构建不翼而飞,老人们后悔莫及。因为这是他们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没办法,我找到了当地村支书的家,碰巧的是村支书在外面开会,他的妻子得知我们的情况非常热情,立即和村支书联系。村支书认为,现在留下来的东西,本来就是供后人参观的,应该开放。后来,村支书的妻子带着我们再次来到祠堂门口向主管祠堂的老人要钥匙的时候,他们无论如何也不给。我和我的学生不得不悻悻地离开。在路上,我还能听到“这是一群贼”的声音。 
  在几年的采风里,类似的情况还出现过一次。那是在稽东镇王村祠堂,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我特意叫了一个家在稽东的学生。结果管门的大爷还是认为我们是“贼”,说什么也不肯让我们进去。
  从这两件事以后,有段时间,我几乎丧失了采风的信心。交流难,被人怀疑,浪费时间。可是,我的心中始终怀揣一个梦想,一定要搜集更多的绍兴楹联。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形式多样,绍兴素有“桥乡”、“水乡”、“名士之乡”、“书法之乡”,我想通过我的努力,使绍兴能多一个称呼,那就是能有“对联之乡”之称。绍兴目前没有这一称号,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综观绍兴的楹联古籍、楹联人物、楹联著作、楹联作者,能有这个称号,真是当之无愧。

  八旬大爷为我们摇船

  蜀阜,是绍兴县华舍镇的一个小村庄,村内河流、桥梁星罗棋布。
  我到华舍采风的时候是2006年正月初七。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我没有回家过年,我制定了采风地点,夏履的寨口桥,钱清的螺山大桥、广溪桥,华舍老街的古桥。朋友白杨知道后,居然答应我用摩托车带我去这些地点。华舍是那天最后一个采风地点。午饭是在白杨的华舍朋友那里吃的,我们先后看了老街的桥,也看了华舍赵氏宗祠的遗址。后来我们在返回时经蜀阜,在公路上看到不远处的一座桥梁。凭我的直觉和桥梁正面的形象,我觉得应该有对联刻在桥墩上。走近一看,果然桥墩上敷上一层厚厚的水泥,依稀能看见字的轮廓。这时,桥梁附近的村妇围了过来,以为我们是记者,都热心地你一言我一语闲聊起来。我们道明来意后,一个80多岁的老爷爷说,让我来给你们摇船吧。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我们拿着村里好心人给的榔头、水瓢、小铲子等工具上了船。到了桥旁,我们站在船上,拿着榔头、水瓢,一块一块地、一字一字地凿出来,生怕损坏一丝半毫。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20分钟、30分钟、40分钟,终于,一副完整的楹联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蜀道通舆临鉴水,阜山築石接濠梁。原来,这是一副嵌字联。上下联首字各嵌蜀阜地名中的一字。该联的上联点名了桥梁的作用,可通行人、车辆等,下联说明了这桥梁的石头取自何处,即“阜山”。据志书记载,蜀阜以前是有山的。《越绝书》载:“独妇山者,勾践将伐吴,徒寡妇至独山上,以为死士亦得专一也。”《嘉庆山阴县志》:“蜀阜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一志作五十)。”据该村老人介绍,此桥建于民国元年。因此,这桥上的石梁到底取自何处,也不得而知。

  翻遍古籍淘楹联

  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馆藏丰富,藏有很多与绍兴有关的历史文献,孤山馆的老师就像西湖一样大气,每次总能尽量把我所要查阅的书分几次全部提出来。我查阅古籍与一般人不同,一般人是专门研究某一人物,所要参考的文献非常明确,而我是大海捞针。与绍兴有关的对联,可能札记里有,哀挽录里有,寿言里有,志书里有,年刊、会刊都可能有;绍兴先贤的图像可能在写真录里,可能在纪念刊里,可能在某种丛书里,可能在政府年鉴里,只要有可能,我都把书提出来看。在去孤山馆之前,我会把书目表列好。等书取出来,往往一本书几分钟就解决问题了。而取书的老师要花费很多时间,以至于有一位新来的老师抱怨:你不要看的书就别取。
  孤山馆的沈老师、沙老师,我们熟悉了,他们从无怨言,有时突然想到某种资料,就立马给他们打个电话,叫他们查阅一下,确定一下,他们也会很爽快地答应。而且最要感谢的是在翻译诸暨余重耀的手稿《楹联拾存》的时候,浙江图书馆善本阅览室的张老师等帮助我考证疑难杂字,因为余重耀的手稿是毛笔行书,非常难以辨认。他们虽然自己有很多工作,但是,每次请教近一个小时,他们都能够抽出时间为我解答。绍兴图书馆古籍部的鲁先进老师、唐微老师也是如此。
  绍兴书法家朱非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还有来新夏老师、傅振照老师、卢祥耀老师、邹志方老师、裘士雄老师、孙伟良老师等等。有的提供相关资料,有的提供相关线索,有的亲自指导。在这里,我看到了绍兴老一辈文史专家对后学的关怀和帮助。我想,我没有理由不做好自己喜欢的、愿意做的事情。

  智慧幽默在楹联

  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初至绍兴,对绍兴的第一印象就是“士比鲫鱼多”。绍兴历代文人辈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展示着自己的智慧与幽默。在搜集楹联的过程中,有幸搜集到几则绍兴先贤有关的幽默对联。
  张倬(1420-1465),字士昭,明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著有《毅斋集》二十卷。乾隆《绍兴府志·经籍志》著录。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张倬,山阴人。景泰初,为昆山学训。年未三十,以聪敏闻。典史姜某体肥,尝戏张云:‘二十三岁小先生。’倬应云:‘四五百斤肥典史。’”
  桑春荣(1802-1882),字柏侪,清浙江山阴(今绍兴)桑渎村人。曾主审“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平反大狱,执法公平,他的名声在当时很大。著有《秋审实缓比较汇案》。坐观老人《清代野记》记载:曩在京师见有属对之工者,辄记之,以资谈助。“麦秋至”对“桑春荣”,“三白瓜”对“万青藜”,“青龙棍”对“朱凤标”……以绝不相当之二语,集而成对,觉字字铢两悉称,可称工妙绝伦。
  王守仁(1472-1528),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余姚,10岁后迁回山阴。明代哲学家。汪升《评释巧对》(康熙五十一年学诲唐刻本,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梁嘉度点校版)卷六载:“王阳明幼时,随父状元公舟中遇雪,父王华命此对,阳明答之。”对联为:雪压孤舟,一叶载六花归去(王华)雁横远塞,片笺写八字出来(王守仁) 上联“一叶”,出自苏轼《赠邵道士》诗:“相将乘一叶,夜不苍梧滩。”喻指小船。“六花”,谓雪花。雪花结晶六瓣,故名。出句以“一叶载六花”切“雪压孤舟”,十分贴切。下联“片笺”,借指雁。“雁书”、“雁笺”均指书信,源于鸿雁传书之典。“八字”,指形如“八”字。代指雁阵呈“八”字之形。出句对句用借代修辞,使“雪压孤舟”和“雁横远塞”的情景,描摹得惟妙惟肖,加之用语幽默俏皮,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逸趣横生。
  这些对联,或讽喻,或巧对,妙不可言,颇能体现绍兴先贤的才思敏捷。此类联语,不胜枚举。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2-27 18:11 , Processed in 0.0351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