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469|回复: 0

[转帖] 耐人寻味的戏台对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5 17: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揭阳日报2014.08.13
作者:张小雷
========================================

  戏台楹联融文学、戏剧艺术为一体,大多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旧时的戏曲舞台两侧,几乎都悬有楹联,览读之余耐人寻味。

  据传,清代乾隆皇帝曾御笔题写了一副内容宏大、亘古少有的戏台联:“尧舜生,汤武净,桓文丑末,古今来几般角色;日月灯,山河彩,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大舞台。”上联是说,戏班演出时把文王扮成武生,汤王扮成武净(花脸),齐桓公、晋文公扮成丑末角色,意即不论古人今人,都成了艺人们在戏台上演出的角色;下联描写这些艺人将艰苦的演出和漂流不定的生涯引以为豪,在他们的心目中,日月就是照明的灯火,云霞是彩台的蓬幕,刮风打雷就像演出奏乐的打击鼓板,这天地之间就是演出的最好戏台。

  明末画家傅家山题写的一副戏台联:“曲是曲也,曲近人情,越曲越折;戏岂戏矣,戏推物理,越戏越真。”全联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既包含了“人情曲折,人生如戏”的哲理,又揭示了戏曲“有起有伏,越戏越真”的艺术特征;联语既运用了鹤顶格的嵌字技巧,又运用了重言的撰联手法,因而此联不失为一副戏台佳联。

  联家王运常为长沙水陆洲所撰写戏台联:“满天风景,水陆平分,登楼览云梦蔚湘,壮气直通巫峡北;千古英雄,浪沙淘尽,倚剑听铜琶铁板,高声齐唱大江东。”此联对仗工整,气势雄壮,更为难得的是,全联把本地的风土人情融入联中,为介绍戏台背景,美化戏台形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长沙陶公庙戏楼,有一副后台联:“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需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此联似箴似铭,有情有趣,通俗直率,既劝台下人莫争先,又说台上人要顾后,准确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情民意。

  天津市蓟县的盘山“江山一览阁”有一副生动有趣的戏台对联。传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到此看戏时,乾隆心血来潮,要群臣为戏台拟联。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献上一联:“听律吕,点破世态炎凉;见衣冠,描尽人间冷暖。”应该说,这副对联生动传神地概括了戏曲的艺术规律,对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觉得它过于文雅。此时,戏台上刚好在演《空城计》。诸葛亮端坐城楼抚琴饮漕,司马懿率领大军兵临城下。老臣刘墉见此情景,灵感忽至,于是便撰写了一副对联:“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乾隆认为此联平易朴实,雅俗共赏,很是喜欢。

  “白门楼具铁甲三千,一战竟成擒,谁教尔英雄气短;石头记有金钗十二,豪华终是梦,顿使我儿女情长。”这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家乡——湖南湘潭白石埠一副十分有趣的戏台联。此联分嵌“白石”地名,并巧借《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评说人物,抨击世态,情趣横生,耐人寻味。

  浙江吴兴晟舍镇古戏台上有一联:“戏犹是梦耳!历览邯郸觉梦、蝴蝶幻梦、牡丹艳梦、南柯惊梦,百世即须臾,只是一场春梦;事生于情也!试看忠孝至情、儿女痴情、豪暴恣情、富贵薄情,万端观结局,不外千古人情。”上下联分别以故事与戏剧情节为引子,写出了人生真谛。

  宁波城隍庙戏台的嵌名联 :“千万场秋月春风,弹指间,蝴蝶梦来,琵琶弦上;三百副金尊檀板,关情处,桃花扇底,燕子灯前。”嵌入的是戏剧名家关汉卿的杂剧《蝴蝶梦》、孔尚任的川剧《桃花扇》、高则诚的南戏《琵琶记》、阮大铖的川剧《燕子笺》,嵌缀得当,十分巧妙!

  清代纪晓岚写了一副令人叹为观止的戏台长联:“尧舜生,汤武净,五雄七霸丑角耳,汉祖唐宗,也算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伞跑龙套;四书白,五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钱乞食耍猴儿”。

  “ 看新戏,亦看旧戏,看看新戏,看看旧戏;好上台,也好下台,好好上台,好好下台。”这副对联据说是一个小知县题的,此地士绅刁滑,历届知县上任后,如不先去拜访他们,就会遭到阴谋排斥。这一年来了一个新知县,此人有才有胆有识,偏偏不去拜访这些士绅们。一天县城演戏,士绅欲刁难他,便请新知县作一副戏台联,知县挥笔而就,含意甚深。

  麦月珊、麦月润兄弟是我国近代以演文明戏著称的京剧演员,两人均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据传,有一天,他俩在一起偶然谈起戏剧表演形式,便各出一句而凑成了一戏台联:“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揭示了戏剧艺术中真实性和假定性的创作规律,加之在创作手法上较好地运用了重言、顶真的技巧,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桃江县乍埠一带群众于是连日唱戏,以示庆祝。时为乡村塾师的龙逸才即兴为戏台撰写了一副十分有名的嵌字联:“本日果然降日本,皇天竟不佑天皇。”此联将“日本”和“天皇”嵌入联中,且采用了颠倒回环的撰联手法,可谓用字巧妙,切中时事,特别是“果然”二字把日本投降看作意料中事,“竟不佑”三字则充满了对敌人的讽刺和讥笑。可谓用字巧妙,切中时事,并被誉为当年全国庆祝抗战胜利的三副妙联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生活好起来了,被“四人帮”禁锢多年的传统文娱活动又活跃起来了。于是,新戏联接连产生。1982年正月,义乌市稠城镇大众村演戏写了这样一副寓意“大众”的对联:“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3-29 07:05 , Processed in 0.0365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