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1859|回复: 1

[转帖] 1978-2018,镜头里的四十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30 23: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给一个民族四十年   
        能完成什么事?   
        1978-2018,4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浪潮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留下了专属于这段时光的痕迹。   
        对于今天仍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的中国人而言,改革开放或许是我们最大的“共同记忆”。   
             
             
        ▲ 从“蛤蟆镜”到“维密超模”。1981年,北京八大处(上);2016年11月27日,美国纽约。(下)   
        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岁月都在以一种无声无息的方式改变着你的生活。   
             
            
        ▲ 从“自行车王国”到“共享单车坟墓”  (上)1991年,上海新光路口;(下)2017年12月23日,福建厦门。   
        这四十年,中国和中国人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向前奔跑,尽情的享受时代的自由、开放、以及人本身与时代潮流相互冲击、碰撞的快感。   
        而中外摄影师用照片记录下了我们奔跑的瞬间。   
        
            
        ▲ 从“恢复高考”到“高考誓师”  (上)1977年12月7日,北京;(下)2017年6月5日,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   
        生活是照片的灵魂。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照片里长大的:出生、上学、工作、恋爱、结婚……无数的生命轮回,组成社会细胞血脉的运行。可见,我们真是生活在照片里。   
        一张照片就是一面反映时代变迁的镜子。   
        
             
        ▲ 从“举国体制”到“搬砖小伟”1993年7月,北京什刹海体校(上);2016年6月21日, 福建泉州。(下)   
        今天,我们拉长记忆的时间线,一起回望自己生活中平凡的瞬间。   
        也许我们没法找回失去的时间,但可以打开影集,通过300余幅中外摄影师的作品,回想这一路走来的快乐和艰辛。   
        1、回望全民“灰、绿、蓝”的时代   
        不得不承认,女性的衣着,永远都是时代的风向标。   
             
        ▲ 时尚“汇集”的女孩 。黄才祥/摄   
        20世纪90年代,一名女青年正在嘉兴汽车站等车。   
        她典型地体现了当时的流行风尚:她的毛衣是马海毛的,戴的是蛤蟆镜;此外,还有戒指、耳环、指甲油、泡泡糖等时尚单品。该影像堪称当时流行标志物的集中展现。   
             
        ▲ “小公举”的衣橱。摄影/阴豪   
        2015 年4 月29 日,太原的一位“90 后”辣妈为女儿购买了很多名牌童装。   
        这些服饰皆为国际顶尖大牌,香奈儿、迪奥、LV、巴宝莉、阿玛尼、普拉达等,其中一套貂皮大衣加上迪奥小皮包的价格就超过了10 万元。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衣服上已舍得一掷千金。   
        2、从大锅饭到私厨
            吃从来都是一件丰富的事情,大到生命、伦理,小到私人体验和幸福感。   
        细数关于吃的变迁,便是一部民族发展史。   
             
        ▲ 早期的送餐服务。摄影/于文国   
        1993 年9 月,温州市一家餐馆服务员将客户的“电话订餐”送进一处五层楼的居民家中,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有摄影师拍摄的餐馆外卖服务。   
             
        ▲ 网络外卖送餐街拍。   
        这一组图是近年来网络外卖小哥送餐的街拍。   
        网络的普及,客观上把许多人“锁”在了房间里、办公室,人们动动手指就可以实现“饭来张口”。网络也建立了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于是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不敢懈怠,实现了服务水准的极大提升。   
        3、豪宅与蜗居
            住房,不仅是钢筋水泥,不仅是私人空间,其内涵延伸到了非常深远的地方。   
             
        ▲ 城市的小房子。摄影/欧文·弗兰肯   
        20 世纪80 年代,一位出租车司机和妻儿在自己的家里。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应当是不错的,拥有了电视机、录音机、自行车。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穿着也颇为讲究,他们的笑容也是生活状态的反应。   
             
        ▲ 香港鸽子笼。摄影/王昭博   
        2017年11月19日,香港,怪兽大厦。   
        它因为《变形金刚4》曾在这里取景而出名。它是由福昌楼、益昌楼、益发楼、海山楼及海景楼五栋大厦合体而成,形状呈“E”形,也是城市住房紧张的缩影。   
        4、效率与资源的妥协
            小时候骑自行车是一种冒险和探索世界的方式,长大了骑自行车变成了效率和健康。一种交通工具,在时代的浪潮里,命运也充满起伏。   
             
        ▲ 自行车上的一家人。摄影/布鲁斯·戴尔   
        1986 年3 月1 日,一辆自行车载起了中国新疆乌鲁木齐某国营农场的一家人。   
        中国曾是自行车大国,骑自行车几乎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生活技能。如今,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行车有再度归来的迹象,堪称命运的轮回。   
             
        ▲ 海口的滞留车辆。摄影/张茂   
        2018 年2 月21 日22 时许,在海口市秀英港码头,滞留的车辆正有序离港。   
        在201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海口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大雾天气,导致琼州海峡多次封航,上万量车辆滞留海口秀英港、新海港和粤海铁南港。   
        5、从地位象征到生活方式
            从前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有人说,人们不是手机成瘾,而是没有一个人在他心里。好像很有道理。   
             
        ▲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1993年的深圳街头,已经可见使用大哥大的商人。摄影/汤姆·斯图达特   
        当时,人们争相购买大哥大。拥有一部大哥大,不仅方便与人联络,也是身份的象征。于是,一些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以拥有大哥大为荣。   
             
        ▲ 娶亲“拦门虎” 。摄影/许康平   
        手机支付越来越普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2017 年10 月5 日,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对新人结婚时,新郎顺利接来了新娘,准备进自家的新房,却被七大姑八大姨用二维码堵住了。被堵在门口的新郎不得不扫码一一发红包。   
        6、从个体户到企业家
            中国人对于金钱和商业的态度,其意义和变化,不亚于一次文艺复兴。   
             
        ▲ 怯生生的个体户。摄影/安哥   
        1982年,在广州高第街时装摊档前,一名女老板怯生生地躲在档口下等待买主,也随时准备躲到柜台下躲避同学或熟人。当时,这不过是政府为安置大批回城知青和无业市民的权宜之计。由于长期缺乏民间商业,当时个体户在文化观念中被视作“低人一等”。   
             
        ▲ 互联网企业上市。摄影/张炜   
        2018 年7月9日上午,作为港交所“同股不同权”新规实施后的第一股——小米集团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互联网公司如今备受关注,据专家分析,小米上市将丰富港股重磅科技股的构成,这对提升香港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作用非常明显。   
        7、从集贸市场到网购热潮
            从一物难求,到一人一次性坐拥618件快递,中间的落差和变化,令人感慨。   
             
        ▲ 深圳免税商店。摄影/梁永强   
        1988年,人满为患的深圳罗湖桥头免税店人头攒动。有别于其他城市仅有机场才设有免税店的常态,在深圳的免税商店是一个庞大的国有商业集团,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深国免”。1980年1月在罗湖桥头的口岸联检大楼内,深国免集团开办了第一家免税店。如今,该集团在深圳境内已设有进境免税营业网点五个,出境免税营业网点四个,成为国内最大的免税公司。   
             
        ▲ 网络购买的火爆。摄影/牛镜   
        2018 年6 月18 日,南京大二学生小彭靠背单词打败80 万网友,独中天猫豪礼。当618 个包裹分4 辆货车送到学校时,引来全校师生围观。这当然是网络购物平台的营销手段,但这种一掷千金的豪气,也表明网络购物平台对于改变中国人消费习惯的巨大野心。   
        8、直到世界尽头   
        看来,中年阿姨旅行拍照神器“丝巾”,已经走出国门了。   
             
        ▲ 外国人品尝中国小吃。摄影/王文波   
        改革开放后,不仅走出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国人也逐渐多起来。1981 年,摄影师就捕捉到了来中国旅游的外国友人在北京故宫金水桥头品尝“中国可乐”——茶,以及北京当地特产小吃——火烧的一幕。不难看出,他们脸上充满好奇和兴奋。   
             
        ▲ 中国人在芽庄。摄影/林·汉姆   
        2017 年9 月8 日,几名中国游客正在越南芽庄旅游。随着国际游越来越火热,全球各大洲都能看到中国人的身影。近年来,在中国内地游客“最喜爱的亚洲十大小众旅行地”评选中,越南芽庄拔得头筹。   
        9、抓住改变命运的契机   
        教育任何时候都是打破阶级壁垒的重要方法。划重点。   
             
        ▲ 大学生母亲。摄影/鲍昆   
        知识改变命运。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高考就是改变命运的机会。莘莘学子为了高考而拼搏,挤上通向成功的独木桥。1980 年,一位大学生母亲一边读书,一边照看孩子,其学习精神令人动容。   
             
        ▲ 黑暗中的光。摄影/王向阳   
        不论家境和出身,人人皆可成才。高考是每个人改变命运、公平竞争的平台。对农民子弟以及落后地区的学生来说,高考更是如此。   
        2013 年5 月5 日,河南驻马店的一所高中停电后,学生们借助各种灯光坚持学习。   
        10、深圳速度   
        如果说在过去的40年里,改革开放的春风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中国乡村面貌的话,那么在同一个时间周期,“改革开放”以另一种轰轰烈烈的方式,彻底颠覆了中国人对“城市”的理解。当1979年仅有2.14平方千米的“蛇口经济特区”响起第一声开山炮时,当初的创业者们或许永远也不会想到,40年后,他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将会崛起一座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的国际化大都市。   
             
        ▲ 图为1984年,深圳市二线口岸建设工地。摄影/钟国华   
        在深圳,第一批投身城市开发的建设者被形象地称为“垦荒牛”。这一比喻不仅道出了其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也形象地道出了这座城市从无到有的过程。1979年,深圳全镇人口仅2.6万,两条水泥路穿过小镇,一条叫人民路,另一条叫解放路,全长不过2千米。被划为经济特区后,通路、通水、通电、通航、通信和平整建筑用地的大规模基础建设随即展开。仅在罗湖一地,建设者们便搬走了40万立方米的泥土,填平了30万平方米的建筑用地。“移山填海”,在深圳绝非一个神话。   
             
        ▲ 深圳速度。摄影/贺延光   
        1995年6月5日,正在建设中的深圳罗湖区地王大厦。在谈到什么是“深圳速度” 时,一个标准常常会被反复提及,那就是“三天一层楼”。这个看似夸张的数据,确有其事:从1983年12月18日主体建筑开始动工,到1984年4月30日全面封顶,53层高的深圳国贸大厦主体部分的50层前后仅施工133天就建成了。今天,深圳国贸大厦在日新月异的高层建筑中显得默默无闻,但那种敢为天下先和争分夺秒的精神依旧为新一代建设者所传承。   
             
        ▲ 蛇口春雷。摄影/袁苓   
        1984年4月,在通往蛇口工业区码头工地的主干道上,竖起了一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尽管今天这样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在当时,这块标语及其“四拆三立”的争议,并不亚于一场思想领域的拉锯战。直到1984 年1月26日,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回京之后,公开对其表示了肯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才真正如春雷一般,由深圳蛇口响彻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 图中高楼为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摄影/邓飞   
        2015年8月26日,在晚霞的映衬下,仍在建设中的深圳显得格外绚烂。今天的深圳已然成功完成了其作为改革开放试点的任务,但是这座天生便被注入了创新基因的城市仍在不断前行,走在成为“中国制造”高端转型的标杆城市的前列。   
        过往四十年   
        深圳是窥见中国的一个窗口   
        无数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欢笑和泪水   
        你是其中之一吗?

发表于 2019-1-3 11: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首四十年,错过了几千个亿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3-29 22:20 , Processed in 0.04199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