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265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1969年苏联密谋用核弹攻击中国始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3-6 01:4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与赫鲁晓夫被赶下台,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当初的“老大哥”对此自是震惊异常,一方面指责赫鲁晓夫当年对中国采取了“轻率的计划”,一方面立即着手考虑重新部署对中国边境的战略防御问题。

  而毛泽东对此则表现了他特有的嘲讽:“导弹、原子弹有很大的成绩,这是赫鲁晓夫同志帮忙的结果。他撤走专家,逼着我们走自己的路,应该给赫鲁晓夫发一个一吨重的大勋章。”

  但是,震惊归震惊,苏联仍然断定,中国尽管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技术,但几年内还不至于拥有能够攻击苏联的导弹核武器。而在中国真正具备核攻击能力以前,苏联即可与美国联手,一举制止并摧毁其核设施。

  两年后,中国在本土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导弹运载核弹头的发射试验,这一空前绝后的举动,又一次震撼了世界,也令克里姆林宫大惊失色。

  苏联高层私下里对中国在尖端武器方面的进展神速坐卧不宁,表面上却十分沉静,塔斯社对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的报道只用了寥寥可数的21个字。

  就中国而言,对北方近邻突然袭击的防备,实际上在这次发射试验前就已经作了相应部署。

  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之际,中苏间的双边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了。

  1967年夏秋之间,苏联已经将导弹及其他兵种的部队开进它的远东伙伴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并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点建立了新的发射架,安装了射程为2500公里至3000公里的导弹。这些导弹,可以轻而易举地覆盖中国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战略要地。与此同时,苏军多次组织进行了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此时因“文化大革命”而天下大乱的中国,对苏联这种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自然是忧从中来,极为不安。

  1968年8月20日晚,月黑风高。这时,在茫茫夜色的遮掩下,从民主德国起飞的苏军第24空军集团军的一架军用运输机,突然飞到了捷克首都布拉格机场上空,要求紧急降落,理由是飞机发生了无法排除的机械故障。

  毫无戒备的机场为“友军”打开了夜降导航设备,飞机顺利地停在了机场上。

  但是,眨眼间,从打开的机舱内冲出了近百名荷枪实弹的苏联人。这些苏军特种部队的突击队员迅速分散开来,占领了机场。随后,几百架苏联军用飞机像一群乌鸦一般,陆续降落下来。

  深夜23时,苏联、保加利亚、波兰、东德、匈牙利五国军队共约23个师,分为三个集团军,从四面同时越过边界,向捷克境内长驱直入。以坦克装甲车组成的苏军先头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风卷残云,很快占领了布拉格、布拉迪斯拉发、布尔诺、比尔森等重要城市,封锁了捷奥、捷德边境,切断了捷克与斯洛伐克地区的联系,在短短六个小时内,便一举控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急遽变故,全世界无不瞠目结舌,尤其是中国,对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内的这一事变,深深感受到了一种和自身不无联系的震撼。

  这一次,苏联军队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各国安全的利益”而侵入捷克,占领了总统府和捷共中央委员会办公大楼、国防部、安全部之后,又把杜布切克装上坦克,运到机场,武装押运到莫斯科进行“会谈”。8月27日,苏联强迫杜布切克发表了一份“苏捷会谈公报”,把这次入侵说成是“盟国军队暂时进入捷克斯洛伐克领土”,10月16日,又迫使杜布切克和切尔尼克总理接受了所谓“关于苏联军队暂时留驻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条件”的条约,这实际上就是规定苏联军队对捷克斯洛伐克实行无限期的占领,并使苏军对捷的军事占领“合法化”。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于9月16日向苏联驻华代办递交了一份照会,强烈抗议苏联军用飞机多次入侵中国领空。照会说,从8月9日至29日,苏联军用飞机多次对中国实行侦察、骚扰、挑畔,这些入侵活动都恰恰发生在苏联粗暴地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后,而这两者之间,并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1969年8月20日晚。

  一年前的这个时刻,苏联大兵过境,侵入了捷克。

  一年后的这个时刻,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神色紧张,在听完了勃列日涅夫从果戈里大街苏军总部打来的电话后,立即紧急约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并火速赶到了皮埃尔酒店,与基辛格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密谈。

  “中国对苏联的战争挑畔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了!面对‘黄祸’的入侵,苏联准备对中国的战略目标做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以便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我奉命征求贵国对这一行动的意见。”

  多勃雷宁惴惴不安地绞着手指头,似乎一场核大战已经爆发。

  基辛格闻言,内心不由大吃一惊,顾不上保持一位资深外交官的风度,一下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虽然中苏交战似乎早在西方的预料之中,但苏联竟真得准备大干一场了,并且要使用可怕的核武器,令这位一向沉稳的博士也感到十分震惊。

  “难以置信,真是难以置信,……不是开玩笑吧?这个计划太可怕了,大使阁下。”
2#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01:43:0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保证只攻击军事目标,决不会伤及无辜的生命。核当量的施放肯定会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不会造成环球大气污染,也不会破坏生态平衡。”多勃雷宁话虽这样说,语气却显得毫无把握。他不安地扭动了一下身体,“苏联希望美国能予以理解,我们认为,这是符合我们两国共同的战略利益的……”

  显然,苏联是认真做了战争评估与规划的。

  两个人通霄达旦地谈了几个小时,基辛格站起身来,同多勃雷宁握手告别:“我本人现在对此无可奉告。但是请大使相信,我会立即报告总统的,请等待我们研究后的意见。”

  同毛泽东相比,苏联人对于和自己打了多年交道的美国人,了解得实在是太肤浅了。

  和基辛格从皮埃尔酒店分手后,随即发生的事情是多勃雷宁万万料想不到的。

  基辛格匆匆赶回白宫,向尼克松报告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发动核打击的计划。白宫立即召集会议,在紧急磋商后,出于对美国世界战略利益的长远考虑,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绝妙无比的办法,将这件事捅了出去——

  美国将克里姆林宫给出卖了。

  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标题用醒目的大字排出:“苏联欲对红色中国做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巡航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双城子导弹基地、罗布泊核基地,以及北京、长春等重要战略目标发动外科手术式的核袭击……

  这条看似十分随意的报道,很快便到达了中南海。

  风起云涌,就在中苏核大战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九个字的应对之策:“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前两句直来直去,就是明白无误地针对苏联的。后一句则含义甚深。

  “不称霸”,除了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一贯立场外,也是想给美利坚合众国一颗定心丸吃,使美国人能够放心地从越南撤退——果然,三年后,尼克松在基辛格事先秘密打好前站的精心准备下,飞越大洋,悄悄来到了北京,在漫长的25年间只是恶面相向、拳脚相加的两个巨人,终于开始了打破僵局的对话。

  1969年9月23日和29日,美国和苏联的卫星及地震监测中心,几乎同时测收到了中国西部能量巨大的震动信号——

  中国在连世界各国都为其日夜担心受到核打击的严峻关头,竟大大出人意料地动作起来,进行了第一次平洞地下核试验和一次高爆试验。

  在外界看来,按照中国以往几次试验的惯例,中国会立即大张旗鼓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由各种新闻媒体作连篇累牍的宣扬,尤其是此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这样重大的“胜利成果”,是非常难得的宣传素材。

  然而,爆炸的巨响早已归于沉寂,西部大漠深处的蘑菇云早已消散殆尽,中国却一反常态,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悄无声息地继续保持着沉默。

  全世界对此无不感到惊讶与疑惑,种种五花八门的猜测也接踵而来。在这样的情势下,美联社的一篇评论虽然有些自以为是,但却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中共最近秘密进行的两次地下核试验和高空核试验,其相隔时间之短及秘而不宣的反常做法,都充分表明,他们在这一非常时刻进行核试验,并非为了得到某种成果,而很可能是临战前的一种演习和检测……

  10月1日,装饰一新的天安门广场上,旗帜如林,人潮如涌,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等人登上城楼,兴致勃勃地检阅了一片“红海洋”般的游行队伍。

  与此同时,远在大戈壁深处的东风导弹基地也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西北风将高高悬挂在礼堂顶上的五星红旗拂卷开来,极为醒目。节后两天,基地由特级战备转入一般战备,并继续展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前的准备工作。

   文章摘自《中国飞天大传》
3#
 楼主| 发表于 2007-3-6 01:45:33 | 只看该作者

80年代初看过<<少年报>>,每期都在骂"北极熊",哈
4#
发表于 2007-3-6 12:14:10 | 只看该作者
留个印
5#
发表于 2007-7-24 16:51:21 | 只看该作者
核弹差点让中国招致了攻击,多亏了美国人啊
6#
发表于 2007-7-25 01:17:03 | 只看该作者
政治太奇妙了....
7#
发表于 2007-7-26 13:15:08 | 只看该作者
<p>漏了一点.</p><p>当时基辛格转达了美国政府的意见:即如果苏联核攻击中国,那么美国不能坐视不管,将对苏联进行核报复.</p><p>同时,法国也提出了无国界报复.即一旦遭受核攻击,将不分敌友,全面放出核弹</p>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24 06:53 , Processed in 0.04542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