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19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林彪与解放军将帅在军事能力方面的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1 20:17: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color="#565656">1、林彪和粟裕 <br/>粟裕(1907—1984),湖南会同人,(和林彪同岁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湖北人)1927年5月从军,(1926年12月林彪由黄埔军校来到武汉,由中共武汉军委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第三连任见习排长。)在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任班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就是在北伐战争中血战汀泗桥、贺胜桥,攻克武昌城的“铁军”——叶挺独立团。1927年初,叶挺独立团升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后随叶挺参加了南昌起义。红军井冈山会师后,先后任红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师长、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红军第五“反围剿”失败后,任挺进师师长、率部挺进闽浙地区创建根据地,在南方展开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苏中、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领导苏中、浙西军民开辟抗日根据地。1944年3月,粟裕精心组织发动了车桥战役,他集中数千人的部队攻坚打援,一举攻克车桥据点,共歼日军465人,伪军500人。当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慧眼识将才的毛泽东当场说了一句极有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我以为,毛泽东这只慧眼对粟裕发现的太晚了,因为他和林彪是同时随朱德上井冈山的人,但毕竟是林彪的表现更突出吧。 <br/><br/>南昌起义 <br/><br/>二次北伐成功后,汪精卫继蒋介石之后叛变革命,国共两党分裂。中国共产党人被迫拿起武器进行武装斗争。7月下旬,党中央授权周恩来组织前敌委员会,全权指挥南昌暴动。当时,贺龙的二十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和蔡廷锴的第十师已经分头往南昌城集结,留在九江一带的还有十二师和二十四师。二十五师驻扎在马回岭,是预定参加南昌起义的主力之一。周恩来指示聂荣臻设法把二十五师拉到南昌,并负责接应随后赶到九江的部队和零星人员。他们约定,南昌一发难,立刻开出一列火车到马回岭,火车一到,立即把辎重物资和部队运往南昌。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起义军二万余人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此时此刻,纵令是总指挥也对七十三团无可奈何。在聂荣臻的率领下,二十五师的大部分官兵开进了起义胜利后的南昌。进抵南昌后,七十三团和七十四团一部经过补充,整编为二十五师,周士弟担任师长,陈毅担任了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林彪仍任七连连长。其实这个过程说明林彪粟裕都没有参加成南昌起义,是起义后才成为起义部队的成员之一,林彪为未能参加8月1日的南昌起义而感到终生遗憾。面对起义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贺龙、刘伯承的崇高威望,林彪即使后来身居高位,心里也始终是酸溜溜的。他曾几次心怀妒意地对罗瑞卿说过:“我们的威信不够吧? 因为我们不是南昌暴动的领导人呀!”当然,在井冈山会师以后,粟裕的表现就没有林彪突出了,这是公认的事实。 <br/><br/>林彪和粟裕的军事才能比较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粟林同庚,都是1907年生,都是公认的军事天才。解放战争时期,粟林只是我军四大支柱中的两支,但消灭国民党部队的数量是彭德怀刘伯承部队所无法比拟的。这固然有客观因素,如西北地区地瘠民贫、人口稀少,不可能是国共决战的主战场;刘邓则是挺进大别山损耗太大、元气不足。但指挥员的主观原因也不能忽视。林粟都敢于置疑毛泽东的决定,比如中央也让粟裕南下江浙,挺进敌后,就被粟裕拒绝了,而后来的事实证明粟裕的拒绝是正确的。但是有一点,粟裕是一个纯军人,而林彪不是。粟裕性格谦虚恬淡,只是一个为战争而活着的人。 <br/>林彪和粟裕比林会更出色一些,看过一些战史资料,其中讲到三大战役四野就打了两个,而后又打了渡江战役,宝庆战役,一直打到海南岛,解放广东。粟裕确实也很能打,淮海战役啃下国民党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但从总的战绩包括战役规模,战役次数,消灭敌人数看还是不如林彪。而且他只是三野的副司令,上面还有陈毅,有的战斗只能算共同指挥的。 <br/>从另外一点看,他不如林彪的地方就是两人虽然同岁,但他出头的太晚,人们真正知道粟裕是在抗战时期,粟裕任新四军一师领导人之时,而林彪则早在红军时期就成为共产党闻名遐迩的虎将,这个时年二十三岁的“娃娃军长”,二十五岁的红军主力红一军团长,曾经打的敌人闻风丧胆,以后也一直保持很好的战绩,有共产党“常胜将军的”的美名,比起他的前辈彭德怀也毫不逊色,这是粟裕没法比肩的。当然如果论战绩,粟裕是完全有资格在元帅里占一席之地的。我一直为粟裕总是推让军事主将颇不以为然:这是不是林彪和粟裕心理素质上有区别?粟裕在这方面谦虚地有些被动了,我以为他的这种性格并不是优点,这和后来没有成为元帅有直接的关系。 <br/><br/><br/>2、林彪与刘伯承 <br/><br/>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br/>1915年12月,刘伯承在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重伤。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未用一点麻醉药。他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坑一声。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刘伯承伤势刚愈,又被川军总司令熊克武先后任命为第9旅参谋长、第2混成旅第1团团长。他在反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率部浴血奋战,骁勇异常。他多谋善断,治军有方,被誉为“川中名将”。1927年8月,刘伯承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任起义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军事参谋团参谋长,作为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而永载史册。 1927年11月,刘伯承被派往苏联,先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升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8月回国后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长江局军委书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6月兼任瑞金卫戍司令。10月,刘伯承升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后因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意见不合,被贬任为红5军团参谋长。 刘伯承以足智多谋和以伤残之躯指挥作战屡建奇功而闻名于世,是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在苏联学习回国之后,成为我军第一位翻译科长。他借助俄文工具,系统研究了罗马战史、拿破仑战史、日俄战争史等,开阔了军事视野。还系统研究了苏军的条例、条令、作战理论,增长了正规化军队和打现代战争的知识。这对红军的建军和军事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帮助,其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另有《合同战术》、《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等大量译著。我一直认为刘伯承号称是解放军的军事理论家,但是在共产党军队的军史上,我看不到刘伯承在军事理论上对这支部队有什么重大的影响,解放军可以在世界上叫响的战法要么是“游击战”,要么是“运动战”,这两种战法的鼻祖是毛泽东,而“运动战”则被毛泽东的得意门生林彪运用得出神入化。唯一可以说得出的贡献就是抗战时期刘伯承翻译了苏军的《合同战术》及后来翻译的《论苏军的合围钳形攻势》,这些理论应当是对解放军的作战有所影响,但是总觉得没有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和运动战对中国革命得贡献那样直观,据说中印反击战时制定的战略战术中闪现了刘伯承的军事思想,真正对解放军将帅的军事素质有较好的提高是在建国后的南京军事学院的系统学习,但即是这样,我觉得还不如林彪在东北创造的: “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三制”、等等很多战役战术思想那样甚至至今仍然深深融入了解放军将领的精髓。总之刘伯承的辉煌更应该是刘邓大军时期。 <br/><br/><br/><br/>3.林彪与彭德怀 <br/><br/>彭德怀(1898—1974),原名彭得华,号石穿。湖南湘潭人。1916参加湘军,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回湘军任连长、营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营长、团长。1928年7月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红军井岗山会师后任红三军团总指挥、红一方面军副总司令,曾率部攻克长沙,首开红军战史上攻克省会的记录。从彭德怀的早期革命历史早期革命经历就可以看到,林彪无论如何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最早发现林彪军事才能的“伯乐”是朱德。耒阳之战,林彪一啸冲天,指挥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令全军刮目相看。湘赣边八月失败给林彪带来机遇,毛泽东破格攫升他为主力团团长,成为与黄公略、伍中豪齐名的“红四军三骁将”。但林彪对此并不感到满足他把目标盯上了声名显赫的彭德怀。1930年2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武装扩编成立红一军团,朱德、毛泽东就任军团首长,不再兼任红四军职务。在毛泽东的提携下,二十三岁的林彪出任红四军军长,进入红军最高领导层。1932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恢复重建红一军团,任命林彪担任军团长。这年,林彪二十五岁。聂荣臻发现军团长最大的秘密是与彭德怀一争高下,这种竞争延续了三十多年。“我只有一种才能,绝不把打赢一场战役的机会搞砸。”黄陂、草台岗伏击战为林彪赢得运动战专家的美名。蒋介石称昔日的学生——林彪为“战争的魔鬼”,悬赏十万元收购他的首级。“短促突击”令红军损兵折将。面对“太上皇”李德,刘伯承犯颜直谏,彭德怀大骂(李德)“崽卖爷田心不痛”,林彪却训斥手下:“这种打法我也不懂,不懂就学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我觉得这里可以看出林彪的素质是很优秀的,拿破伦说的那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并且林彪对新鲜事物的态度不是轻易的否定。我想,共产国际推荐到中国的军事家李德应当不是浪得虚名,而是共产党的红军没有西方国家军队那种打阵地战的装备和资本,红军的那些家当连国民党的杂牌军都不如,甚至比不上地主武装,更不要说中央军了,所以只能说李德的战略战术是照搬国外的经验,根本就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这并不等于国外的军事或者李德没有军事才干。不过最后的事实说明,尽管林彪在国内战争中的军事才干发挥出色,如日中天,但是,他还是无法超越彭德怀在共产党军队中的功绩、威望和地位,尤其是在抗美援朝的拒接帅印的客观事实上,高下立判。</font>
2#
发表于 2007-12-11 20:47:3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比较中肯的,难得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2-1 00:00 , Processed in 0.03557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