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槐花公社123

搜索
查看: 37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成语对联的多角度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3 00: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决定 于 2010-8-13 00:16 编辑

来源:江南楹联网

  摘要:成语对联是由结构上基本相同、意思上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的两条四言成语构成的。它们像对对子一样地排列在一起,在字面形式、语义内容、构造方式、语音成分、辞格运用等方面,都表现出均衡对称的特点。

  两个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似或相反相对的四言成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就构成了成语对联。比如“泰山压卵——悬河注火”,两条成语都是主谓结构,意思上也基本相同,都比喻力量悬殊,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垮弱小的一方。又如“伯仲之间——霄壤之别”,两条成语都是偏正结构,意思上却完全相反,前者是说差别很小,不相上下;后者是说差异极大,根本不同。这两组成语像对对子一样地连用在一起,无论从形式看还是从内容看都表现出了对联的特色。

  一、成语对联在字面形式上的对称

  从字面形式看,成语对联可分为严对和宽对两个类型。

  (一)严对

  严对也叫工对,指由成语构成的上下两联结构相同,词性一致,节奏点上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例如: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山珍海味——美酒佳肴
  投石问路——打草惊蛇  匿影藏形——抛头露面
  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见鞍思马——睹物伤情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这些成语对联的上下两联都对仗工整,节奏鲜明。如“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上下两联在构造上都是主谓结构,词性上都是“名-形-数-名”序列;节奏点(二四音节)上的平仄组配也是协调的,上联的“才高八斗”是平起仄收,下联的“学富五车”是仄起平收。读起来音调铿锵,上口悦耳。

  (二)宽对

  由成语构成的上下两联只要求结构基本相同即可,对词性和平仄不作严格要求,也可有个别字重复。例如:

  A.称薪而爨——数米而炊  临渴掘井——临阵磨枪
    呆若木鸡——噤若寒蝉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掩耳盗铃——掩目捕雀


  B.添枝加叶——添油加醋  牛鼎烹鸡——牛刀割鸡
    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积善余庆——积恶余殃
    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从重复用字看,A组成语对联重复使用了一个字,B组成语对联重复使用了两个字。重复使用的字中,有的意义较虚,如“称薪而爨——数米而炊”中的“而”;也有的意义实在,如“添枝加叶——添油加醋”中的“添”、“加”。

  二、成语对联在语义内容上的对称

  从语义表达看,成语对联可分为正对和反对两个类型。

  (一)正对

  由成语构成的上下两联,意思上相近或相关,它们互为补充,以说明同一事理。例如:

  直木必伐——甘泉先竭  老骥伏枥——老马嘶风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昆山片玉——桂林一枝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水涨船高——泥多佛大  巢毁卵破——唇亡齿寒


  这些成语对联的上下两联都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来说明同一事物或道理,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比如“直木必伐——甘泉先竭”,上联用“笔直的树木必遭砍伐”来比喻正直的人容易遭到打击,下联用“甘美的泉水首先枯竭”来比喻有才华的人往往受累多而早衰。两条成语所用喻体不同,而表达的内容却是密切相关的。

  有些成语对联的上下两联由于表达内容的密切相关,以致经常合在一起使用,并且在内容上与另一条四言成语相对应。如“池中之鱼——笼中之鸟”,上下两联各取一种处于困境中的动物作喻体,以此比喻受困而失去自由的人。而另一条四言成语“池鱼笼鸟”字面上恰好包含了这两个动物喻体,表达的喻义也完全一致。下面是类似的例子:

  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槁木死灰
  如蚁附膻——如蝇逐臭:附膻逐臭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旗开马到
  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蝇头蜗角/蝇利蜗名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深渊薄冰/临深履薄


  这些成语对联和与之相应的四言成语,可以认为后者是前者的缩略语。如“风烛草露”是“风中之烛——草头之露”的缩略语,“附膻逐臭”是“如蚁附膻——如蝇逐臭”的缩略语,等等。

  (二)反对

  由成语构成的上下两联意思上相反或相对,它们互相对照,以突出事物的本质。例如:

  危若朝露——安如泰山  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锦上添花——佛头着粪  海底捞针——瓮中捉鳖
  开门见山——拐弯抹角  伶牙俐齿——笨嘴拙舌


  这些成语对联的上下两联都从相反或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明事理,有相互映衬、突出矛盾的作用。比如“危若朝露——安如泰山”,“危若朝露”是形容情势非常危险急迫,就像露珠一样很快消失;而“安如泰山”则形容事物极其安稳牢固,如同泰山一样不可动摇。

  有些成语有两条以上的反义成语,如果它们在结构上也相同相近的话,就有可能构成两个以上的反对类型的成语对联。而另一方面,与某个成语有反义关系的两条成语,如果它们意思上相同相近的话,也有可能构成正对类型的成语对联。这样,有关的几条成语就会在反义与同义、反对与正对之间表现出交叉性的多对应关系。例如:

  A.众擎易举、独木难支、孤掌难鸣:众擎易举——独木难支(反对)/众擎易举——孤掌难鸣(反对)/独木难支——孤掌难鸣(正对)

  B.相形见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相形见绌——相映成趣(反对)/相形见绌——相得益彰(反对)/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正对)

  C.寥若晨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寥若晨星——浩如烟海(反对)/寥若晨星——多如牛毛(反对)/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正对)


  三、成语对联在构造方式上的对称

  从构造方式看,构成成语对联的上下两联,有的各是一个非并列结构,也有的各是一个并列结构。

  (一)两个非并列结构组配而成的成语对联

  A.“主谓——主谓”式的成语对联,如: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夸父追日——女娲补天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贪心不足——欲壑难填


  B.“偏正——偏正”式的成语对联,如: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礼仪之邦——虎狼之国
  衣冠沐猴——襟裾牛马  大家闺秀——小家碧玉
  与虎谋皮——对牛弹琴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C.“动宾——动宾”式的成语对联,如:

  灭绝人性——丧尽天良  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寄人篱下——傍人门户  备尝艰辛——饱经风霜
  如烹小鲜——如拾地芥  仰人鼻息——拾人牙慧


  上述由两个非并列结构组配起来的成语对联,其上下两联都不能再分为对称的前后两截。就是说,它们只在构成对联的第一个层次上形成对称,而其更小的层次即上下两联各自的内部都不再是一个对称的结构。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中,“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形成对称,组成成语对联;而它们各自内部的“愚公”和“移山”、“精卫”和“填海”都是陈述和被陈述的主谓关系,不再是对称结构。

  (二)由两个并列结构组配而成的成语对联

  A.“主谓+主谓——主谓+主谓”式的成语对联,如:

  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色衰爱弛——人老珠黄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燕妒莺惭——桃羞杏让  瓶罄罍耻——狐死兔泣


  B.“偏正+偏正——偏正+偏正”式的成语对联,如:

  奇花异草——珍禽怪兽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良辰美景——花朝月夕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C.“动宾+动宾——动宾+动宾”式的成语对联,如:

  歌功颂德——树碑立传  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经天纬地——安邦定国  追本穷源——寻根究底


  上述由两个并列结构组配起来的成语对联,其上下两联都还可以再分为对称的前后两截。即是说,它们不仅在组成对联的第一个构造层次上是对称的,而且在上下两联各自内部更小的构造层次上也是对称的。如“眉清目秀——齿白唇红”中,“眉清目秀”和“齿白唇红”是对称的,构成了成语对联;而它们各自内部的“眉清”和“目秀”、“齿白”和“唇红”又分别以相同的主谓构造,两两并列形成更小层次的对称。

  四、成语对联在语音成分上的对称

  从语音表现看,成语对联中的对称性因素主要是由音节及声韵成分重复或交替使用造成的。

  (一)叠音自然,节奏铿锵

  一些成语对联中,叠音成分以多种方式均匀分布于上下两联的某个位置,形成了整齐和谐的对称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A.不同的叠音成分连续出现在上下两联的一二音节或三四音节位置上,如:

  赫赫有名——默默无闻  跃跃欲试——蠢蠢欲动
  生机勃勃——死气沉沉  磨刀霍霍——杀气腾腾


  其中,有的叠音成分连续出现于上下两联的前一音步(一二音节)位置,如“赫赫有名——默默无闻”中的“赫赫”和“默默”;也有的叠音成分连续出现于上下两联的后一音步(三四音节)位置,如“生机勃勃——死气沉沉”中的“勃勃”和“沉沉”。

  B.不同的叠音成分连续出现在上下两联的一二音节和三四音节位置上,如:

  祖祖辈辈——生生世世  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堂堂正正——鬼鬼祟祟  稳稳当当——摇摇晃晃


  上下两联全部运用了叠音成分,构成了两个层次的叠音对称。如“祖祖辈辈——生生世世”,先是“祖祖辈辈”和“生生世世”形成叠音对称;再是在它们各自内部的更小层次上,“祖祖”和“辈辈”、“生生”和“世世”又分别构成了叠音对称。

  C.不同的叠音成分间隔出现在上下两联的一三音节位置上,如:

  非驴非马——不伦不类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大手大脚——克勤克俭  称王称霸——作威作福


  上下两联的一三音节位置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叠音成分,如“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中,上联重叠的是两个“非”,下联重叠的是两个“不”。

  D.相同的叠音成分间隔出现在上下两联的一三音节位置上,如:

  自怨自艾——自暴自弃  自高自大——自轻自贱
  有板有眼——有条有理  有头有尾——有始有终


  上下两联的一三音节位置都使用了相同的叠音成分,如“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中的四个“自”,“有板有眼——有条有理”中的四个“有”。

  (二)平仄交替,声调抑扬

  一些成语对联中,不同声调成分在上下两联里呈交替分布状态,造成了节奏点上的平仄相间,使整个成语对联语音上高低交错,抑扬有致,悦耳动听。

  E.上联平起仄收,下联仄起平收。如:

  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这些成语对联的上下两联都是先由平到仄,再由仄到平的。如“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上联的“莺歌燕舞”是平平仄仄,下联的“鸟语花香”是仄仄平平。

  F.上联仄起平收,下联平起仄收。如:

  刺股悬梁——囊萤映雪  指雁为羹——炊沙作饭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  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这些成语对联的上下两联都是先由仄到平,再由平到仄的。如“刺股悬梁——囊萤映雪”,上联的“刺股悬梁”是仄仄平平,下联的“囊萤映雪”是平平仄仄。

  (三)押韵谐和,前后照应

  一些成语对联中,上下两联的末尾音节位置使用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形成了同韵相押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前后照应的效果,给人以和谐悦耳的美感。例如:

  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珠:zhu数:shu)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违:wei非:fei)
  胆大如斗——气壮如牛(斗:dou牛:niu)


  五、成语对联在辞格运用上的对称

  从辞格运用看,成语对联除全部使用了对偶手法外,有的还运用了其他一些辞格。

  (一)对称地运用比喻辞格

  在对偶的基础上对称地运用比喻辞格,这是成语对联在辞格运用上最常见的情况。例如:

  呆若木鸡——噤若寒蝉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
  沉渣泛起——死灰复燃  枭鸾并栖——薰莸同器
  暗室逢灯——绝渡逢舟  刻舟求剑——胶柱鼓瑟


  这些成语对联都在对偶框架内包含有两个比喻,并且将它们对称地分布于上下两联中。其中有的是明喻形式,本体和喻体之间有喻词“如、若、似”等连接。喻词可以出现在上下两联的第二音节位置,如“呆若木鸡——噤若寒蝉”中的“若”;也可以出现在第三音节位置,如“光阴似箭——岁月如流”中的“似”、“如”。更多更常见的是两个借喻形式对称地用于成语对联的上下两联。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上联的成语以“绳子可以把木头锯断”作喻体,下联的成语以“滴水能够将石头穿透”打比方。两条成语设喻的角度不同,给我们提供的字面形象自然也不同,但它们由此表达出的比喻义却是基本相同的。它们都比喻力量虽小,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成功。

  (二)对称地运用其他辞格

  除比喻外,一些成语对联在对偶框架内还包含有另外一些辞格,或者在对偶、比喻的基础上还综合运用了其他一些辞格。例如:

  A.哀兵必胜——骄兵必败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B.甘瓜苦蒂——大醇小疵  金石可镂——朽木不雕
    分道扬镳——并驾齐驱  沧海一粟——九牛一毛

  C.罄竹难书——擢发难数  接袂成帷——挥汗成雨
    拔山扛鼎——拽象拖犀  吹灰之力——举手之劳

  D.蚍蜉撼树——螳臂当车  脱胎换骨——洗心革面
    金城汤池——铜墙铁壁  刀山火海——龙潭虎穴


  A组成语对联除运用对偶外,还运用了对比。其中有的是兼用形式,对比项只有一对,和对偶的上下联融为一体,如“哀兵必胜——骄兵必败”中的上联和下联;也有的是套用形式,对比项有两对,被包含在上下两联各自的内部,如“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中的“眼高”和“手低”、“志大”和“才疏”。

       B组成语对联的情形与A组类似,只不过还多用了比喻辞格。比如“甘瓜苦蒂——大醇小疵”,上下两联构成对偶,同时它们又各是一个比喻;而这两个比喻又各自包含了一个对比。上联通过“甘瓜”和“苦蒂”的对比,喻指事物都有好坏两面,不可能十全十美;下联通过“大醇”和“小疵”的对比,喻指事物大体上完好,略有一点小毛病。

  C组成语对联除运用对偶外,还运用了夸张。其中有的是扩大夸张,将一般事物往大处说,如“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上下两联都极言罪行之多,难以尽述;也有的是缩小夸张,将一般事物往小处说,如“吹灰之力——举手之劳”,上下两联都形容所用气力极小,办事极为容易。

      D组成语对联的情形与C组类似,不同的是还多用了比喻辞格。如“蚍蜉撼树——螳臂当车”,上下两联既是对偶和夸张,同时又是比喻:上联以“蚂蚁想摇动大树”作喻体,下联用“螳螂伸出臂膀想挡住车轮”打比方,都比喻不自量力。

  成语对联中辞格的对称运用,当然不止上述这些情况。另外一些辞格如比拟、借代、衬托、互文等,也是能够运用于成语对联并形成对称分布的。将具有不同修辞效果的多种辞格对称地综合运用于成语对联,让它们互补互衬,相得益彰,可以把成语对联的内容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明有力。

Archiver|槐花公社 ( 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1031522号 )

GMT+8, 2024-11-16 07:15 , Processed in 0.03619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22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