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敏思博客
作者:王在写诗 出自:行走在校园文学的路上
================================================
吟颂名家对联简析
人们用各种方式来纪念历代名家,其中也包括对联这种形式,这里辑录了一部分,并对此稍作分析,以使大家在认识对联这种形式的前提下,对所颂名家有更多的了解。
※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析:此为颂孔子联。其中“大成”为曲阜孔庙主殿——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大成”乃因宋徽宗赵佶尊称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由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万世师表”是大成殿内正中由清康熙皇帝题书的匾额。
※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 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析:上两联为颂屈原联。用《离骚》词意,美人香草滋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之地;湘流依旧,似响九歌之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语出《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此为当时流行的谶语,言楚人怨秦最深,虽人口极大部分灭亡,只要尚存三户,犹足以亡秦。《九歌》、《招魂》相传为屈原所作。“志洁行廉”、“辞微旨远”,语出《史记·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 两表一对,鞠躬尽瘁酬三顾;鼎足七出,威德咸孚足千秋。
析:上两联为颂诸葛亮联。“两表”指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曾三顾茅庐访诸葛亮;“一对”指历史上记载的隆中之对。“梁父吟”,相传为曾子所作的琴曲。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或作梁甫吟。“七出”指诸葛亮七出祁山北伐中原。“鞠躬尽瘁”语出《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析:此为颂孔子联。对联见哈尔滨文庙。“六艺”指“六经”,即《诗经》、《书经》、《礼记》、《乐经》、《易经》、《春秋经》。“杏坛”传说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在今曲阜孔庙内。“绍虞夏商周”,承绍虞、夏、商、周等古代的传统。“鲁壁”,孔子故宅井后之夹壁墙。《汉书》载:鲁共王扩建宫室,拆孔子故宅时发现壁中藏有古代经传,故称鲁壁。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第九代孙空鲋为收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而建,后人为纪念空鲋保护古代文化的功绩,特地重修了这个鲁壁。“关闽濂洛”宋代儒家理学有著名的关、闽、濂、洛四大派别。即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
※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 一代君权痛蚕室;著成信史照尘寰。
析:上两联为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联。语出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蚕室”,狱名,为宫刑者所居之室。“信史”,纪事翔实的史籍。
※ 家传十四篇书,合三苍为一;律讽九千字学,通五经无双。
析:此为颂东汉学者许慎联。许慎,东汉召陵人。字叔重。从贾逵受业,博通经籍,时人谓之“五经无双许叔重”。作《说文解字》十四篇。“三苍”也作“三仓”,汉初,有人将当时流传的字书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合而为一,统称仓颉篇,又称三仓。
※ 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鞲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
析:此为颂汉代忠臣苏武联。苏武,西汉杜陵人,字子卿。武帝天汉元年以中郎将出使匈奴,被留。匈奴单于胁迫其投降,武不屈,被徙至北海,使牧公羊,俟羊产子乃释放。武啮雪食草籽,持汉节牧羊十九年,节旄尽落。昭帝即位,与匈奴和亲,武得归,拜为典属国。宣帝时赐爵关内侯,图形于麒麟阁。
※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析:此为颂三国大将关羽联。关羽,字云长,汉末三国蜀将,被后世尊为“武圣”。“卧龙”指诸葛亮;“子龙”指蜀将赵云,字子龙;“翼德”指蜀将张飞,字翼德;“玄德”指三国时蜀先主刘备,字玄德。
※ 门前学种先生柳,岭上长留处士坟。
※ 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篙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析:此两联为颂陶渊明联。陶渊明有文曰五柳先生传。苏轼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 神仙诗酒空千古,明达江天贮一楼。
※ 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 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析:以上五联为颂李白联。李白有诗曰《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有诗曰《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号青莲居士。
※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间,春水群鸥野老心。
※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析:以上四联为颂杜甫联。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至四川,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对联出自他的诗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等。
※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 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析:此四联为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联。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为文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新乐府运动。
※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 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千秋。
析:此为颂韩愈联。韩愈,字退之,南阳人。少孤,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贞元八年,擢进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初为监察御史,上疏极论时事,贬阳山令。元和中,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改庶子。裴度讨淮西,请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谏迎佛骨,谪刺史潮州,移袁州。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使王廷凑,归,转吏部,为时宰所构,罢为兵部侍郎,寻复吏部。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自比孟轲,辟佛老异端,笃旧恤孤,好诱进后学,以之成名者甚众。文自魏晋来,拘偶对,体日衰,至愈,一返之古。而为诗豪放,不避粗险,格之变亦自愈始焉。集四十卷,内诗十卷;外集遗文十卷,内诗十八篇。今合编为十卷。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天意”联乃潮州韩文公庙中之联。
※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析:此联巧妙地将沈括与《梦溪笔谈》之名嵌进去。对仗工整。
※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析:以上二联为颂宋代名臣范仲淹联。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曾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
※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曩不孤。
析:此为颂欧阳修联。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析:此联为颂宋代苏洵父子之联。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世称“三苏”。苏洵年青时屡试不第,就把自己以前所着文字付之一炬,闭门苦读,精习六经百家学问,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苏洵四十七岁时带儿子苏轼、苏辙进京,得到文豪欧阳修的赏识,将他所写的《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宋仁宗,由此文名大震,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宰相韩琦亦赞赏他的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之职。后任霸州文安县主簿。
※ 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
析:此为颂苏轼之联。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 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青白在人间。
※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析:此二联为颂于谦之联。于谦(1398-1457),字延益,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是明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于谦墓祠,位于西湖三台山麓,分为墓区与祠庙区,和岳飞墓庙并称千古。“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于谦墓祠,闪耀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不灭的光辉。其诗《咏石灰》“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流传很广。
※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万里留长城,南渡朝廷从此小;一坏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
※ 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
析:此为颂岳飞之联。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 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此二联为颂辛弃疾联。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两宋时代词人辈出,而在豪放一派中,苏、辛齐名。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词风,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甚可以说他在词的成就上已远远超过了苏轼。因为辛弃疾一生经历传奇,一生在为民族斗争而奋斗,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经历所造就的文武兼擅,使他的词作令所有婉约派的词人望尘莫及,也令苏轼为之逊色。辛弃疾胸有万卷,对经、史、百家无不运用自如,而又对前代的词人和作品广采博收,故他的词大开大阖,个中所抒发的真情至情豪情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其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慨”。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花。
※ 载酒江湖,人比黄花瘦;校碑栏槛,梦随玉笛俱飞。
※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析:此二联为颂李清照联。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照清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 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序》,详细的记载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他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词》。
※ 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析:此为颂蒲松龄联。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淄川县(现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为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其毕一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
|
|